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围手术期及术后抗栓方案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姚惠敏 严思敏 +1 位作者 葛卫红 徐伟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49-1853,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LAAC)患者口服抗栓药物的使用方案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该类患者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受P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统计患者基本...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LAAC)患者口服抗栓药物的使用方案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该类患者抗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系统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2018年1月-2022年1月接受P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病历,统计患者基本信息、术前左心耳血栓筛查及抗栓方案、围术期和术后1年抗栓用药方案,对患者围术期及术后3、6、12个月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实际纳入患者86例。术前8例患者经食道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左心耳血栓,延长抗栓1个月后血栓均消失;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有1例出血事件,间断抗凝组无出血事件,术后1年不间断抗凝治疗组有11例(18.0%)出血事件,间断抗凝组4例(16.0%)出血事件(P>0.05);术后3个月内患者均遵医嘱接受抗凝药物治疗,术后3~6个月33.7%患者接受双抗血小板药物(DAPT)治疗,29.1%停药;6~12个月47.7%例患者接受单一抗血小板药物(SAPT)治疗,48.8%停药;随访1年结果显示器械相关血栓、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事件各发生1例,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结论真实世界中该院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围术期及术后给予患者个体化抗栓方案合理,与指南一致;但患者存在用药依从性差的问题,建议临床药师积极开展药学监护,加强用药教育,提高用药依从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抗栓方案 临床药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比较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婧 耿雪 +3 位作者 尹磊 尤玲 张光明 谢瑞芹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14-1220,共7页
目的: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指南推荐进行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但许多患者由于有抗凝禁忌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 目的:对于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的患者,指南推荐进行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但许多患者由于有抗凝禁忌而接受抗血小板治疗。本研究旨在比较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口服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中2002年1月至2021年11月以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接受短期口服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及以器械相关血栓、脑卒中、大出血为研究终点的研究。分别采用Jadad评分量表和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的随机对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其中随机对照研究1项,观察性研究14项(包括1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和4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5500例患者,其中3215例接受抗血小板治疗,2285例接受口服抗凝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血小板治疗和口服抗凝治疗在器械相关血栓(OR=1.34,95%CI:0.91~1.97,P=0.14)、脑卒中(OR=1.27,95%CI:0.75~2.16,P=0.36)、大出血(OR=1.26,95%CI:0.92~1.74,P=0.15)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排除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与口服抗凝治疗在上述终点事件发生风险方面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接受短期口服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中,器械相关血栓、脑卒中、大出血发生风险均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口服抗凝治疗 抗血小板治疗 器械相关血栓 脑卒中 大出血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被引量:4
3
作者 肖云云 徐伟 徐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53-556,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会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来源于左心耳的血栓是导致房颤患者栓塞的主要原因。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项新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技术,为存在高出血风险而无法服用抗凝药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会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来源于左心耳的血栓是导致房颤患者栓塞的主要原因。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项新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技术,为存在高出血风险而无法服用抗凝药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左心耳封堵术可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生率。文中通过回顾左心耳封堵术相关的研究,从而探讨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血栓栓塞的安全性、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血栓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恢复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武德崴 王宇彬 +2 位作者 李博宇 许骥 尹春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恢复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我中心心房颤动合并IS或TIA恢复期行LAAC的患者61例。入选患者近30~90 d内...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心房颤动合并缺血性脑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恢复期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我中心心房颤动合并IS或TIA恢复期行LAAC的患者61例。入选患者近30~90 d内曾发生至少1次IS或TIA,并存在长期抗凝禁忌证或在规范抗凝治疗期间仍发生IS或TIA事件。评估终点为LAAC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的有效性终点为术后的死亡、心肌梗死、IS及体循环栓塞事件的复合终点;安全性终点为国际血栓形成和止血协会定义的大出血及与临床相关的非大出血。结果:共61例心房颤动合并IS或TIA恢复期的患者行LAAC,女性21例(34.4%),平均年龄(69.2±9.8)岁。CHA2DS2-VASc评分为(5.3±1.1)分,距末次IS发病时间为(57.2±17.1)d,发病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为3(1,6)分。58例(95.1%)患者成功植入左心耳封堵器械,围术期未发生器械血栓、死亡、新发IS或出血事件。平均随访(10.7±4.4)个月,2例(3.3%)患者死亡,1例(1.6%)患者再发IS,无大出血事件发生。结论:LAAC在心房颤动合并IS或TIA恢复期患者中是安全、有效的,对于长期抗凝禁忌或规范抗凝后仍发生IS或TIA事件的心房颤动患者,可考虑早期行LAA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 心原性脑卒中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较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新型口服抗凝药与华法林短期抗栓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赵勇 刘鹏云 +4 位作者 周海佳 薛凯 孙冰 王翅遥 陈蕊蕊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21-1227,共7页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知网、维普网共6个数据库发表的所有文献,并进行文... 目的: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和华法林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短期抗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2年1月1日至2022年6月1日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中国知网、维普网共6个数据库发表的所有文献,并进行文献筛选、提取信息及质量评价。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应用NOAC与华法林短期抗栓在主要、次要终点的差异,其中主要终点包括首次随访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出血]发生率及全因死亡、脑卒中/TIA、出血各自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首次随访器械相关血栓、残余漏>5 mm的发生率。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10215例患者。其中术后接受NOAC治疗的患者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2.8%vs.3.6%,log OR=-0.61,95%CI:-1.11~-0.12,P=0.02)、出血发生率(1.7%vs.2.5%,log OR=-0.67,95%CI:-1.31~-0.03,P=0.04)均显著低于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全因死亡、脑卒中/TIA及次要终点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eta回归及亚组分析结果显示,<75岁患者应用NOAC比华法林获益显著(log OR=0.44,95%CI:0.16~1.87,P=0.019)。结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使用NOAC较华法林减少了全因死亡、脑卒中/TIA、出血组成的不良临床事件,<75岁人群NOAC获益更加明显。使用NOAC全因死亡、脑卒中/TIA发生率与华法林相近,但出血发生率明显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华法林 新型口服抗凝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致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原因分析
6
作者 尹春娥 吴智鸿 +4 位作者 陈明鲜 刘启明 王福军 张育民 石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4-1149,共6页
目的: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致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中出现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例,并探讨其可能原因。结... 目的:分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致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率及可能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3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脏电生理中心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心房颤动患者中出现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病例,并探讨其可能原因。结果:59例心房颤动患者接受了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其中单独经皮左心耳封堵术36例(61.0%),“一站式”手术23例(39.0%,包括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13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射频导管消融术10例)。3例(5.1%)患者在左心耳封堵术中发生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均为下壁导联,回收封堵器后ST段均恢复至基线,其中1例放弃封堵,其余2例在调整封堵器植入位置或更换封堵器规格后,均再次顺利植入。结论: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致体表心电图ST段抬高的发生率较低,原因主要包括左心耳封堵器压迫毗邻组织致左回旋支闭塞、冠状动脉痉挛或冠状动脉栓塞等。术中需密切监测心电,手术操作严格按标准流程执行是预防ST段抬高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心房颤动 ST段抬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的护理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峥 沈燕 毛燕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4-56,6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护理配合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导管室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治疗的房颤卒中高危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 目的探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预防房颤相关脑卒中护理配合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上海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导管室行经皮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LAAC)治疗的房颤卒中高危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护理配合要点。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在食道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其中38例患者使用Lacbes左心耳封堵器,1例患者使用ACP左心耳封堵器。术中1例患者发现心包填塞行急诊心脏修补术及封堵器取出,其余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导管室护士正确掌握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过程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掌握手术配合方法,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以及各项术前准备,术中与医生密切配合,对于患者手术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房颤 脑卒中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后器械相关血栓的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罗乾友 莫丽莉 +4 位作者 杨钦宇 潘竟 王章兰 李伟 曾安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2年第6期585-588,共4页
心房颤动(房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成人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卒中。目前,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取药物抗凝防止卒中发生是主要治疗策略,但在老年患者存在诸多问题。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有效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其术后并发症—... 心房颤动(房颤)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成人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卒中。目前,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采取药物抗凝防止卒中发生是主要治疗策略,但在老年患者存在诸多问题。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有效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器械相关血栓的发生是当前临床实践中的焦点问题之一,故本文拟对其诊断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器械相关血栓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器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汤学超 白元 +1 位作者 张志钢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1-284,共4页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 心房颤动是常见心律失常,是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左心耳是非瓣膜性房颤(NVAF)形成血栓的主要部位。研究表明封堵左心耳可有效地减少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作,其疗效不亚于华法林预防治疗作用。理想的左心耳封堵器是完成左心耳封堵的关键因素。经过数十年研究,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左心耳封堵器有Watchman封堵器、ACP封堵器,还有部分封堵器处于临床前试验研究阶段。该文就目前左心耳封堵器研究和临床应用现状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左心耳封堵 左心封堵 心房纤维性颤动 脑卒中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术MSCT三维成像测量可行性分析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子荣 杨栋 +2 位作者 徐曌 张邢炜 丁建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采用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重建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并进行测量,探讨其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CLAA)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人选AF患者27例,年龄43~80岁,平均(67.3±11.5)岁;非瓣膜性A... 目的采用心电门控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技术重建心房颤动(AF)患者左心耳并进行测量,探讨其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CLAA)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人选AF患者27例,年龄43~80岁,平均(67.3±11.5)岁;非瓣膜性AF25例,瓣膜性AF2例。15例完成PCLAA术。术前行心电门控MSCT检查,通过AW4.4后处理工作站重建左心耳三维结构.空间向量测量左心耳开口长短径及深度,与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测量作比较,选择合适尺寸左心耳封堵器及植入位置.植入左心耳颈部。术后3个月TEE复查左心耳和(或)MSCT三维重建。结果AW4.4后处理工作站重建下.外测法测量左心耳开口长径与封堵器最终选择有显著相关性(r=0.9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侧法与封堵器最终选择有相关性(r=0.8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例手术患者随访3个月,TEE或CT三维重建复查均未见血流渗漏。结论心电门控MSCT三维成像技术能够重建AF患者左心耳三维结构,为PCLAA术前提供封堵器植入重要数据,也为术后随访提供可靠依据,具有临床可行性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ager与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小刚 武英彪 +2 位作者 罗俊 丛新鹏 宁忠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对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Laager封堵器与Watchman封堵器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市周浦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集患者基线、围手术... 目的对比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中Laager封堵器与Watchman封堵器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入选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上海市周浦医院接受全身麻醉下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治疗的7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采集患者基线、围手术期、术后45 d、术后12个月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术后12个月临床事件资料,通过倾向值匹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连续76例患者中16例植入Laager封堵器,60例植入Watchman封堵器。1∶1倾向值匹配后,Laager封堵器组、Watchman封堵器组均为16例,年龄分别为(68.5±7.7)岁、(71.1±6.7)岁,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CHA2DS2-VASc)分别为4.5±1.3、4.7±1.6,抗凝治疗出血风险评估评分(HAS-BLED)均为3.1±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6患者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倾向值匹配后Laager封堵器组、Watchman封堵器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均为6.3%(1/16),临床复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25.0%(4/16)、18.8%(3/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者生存分析无差异。结论Laager左心耳封堵在器械植入成功率、围手术期安全性、临床有效性方面与Watchman封堵器对比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Laager封堵 Watchman封堵 对比 脑梗死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心耳封堵术后封堵器周围残余漏的临床研究进展
12
作者 罗乾友 谢玲 +5 位作者 曾安宁 王章兰 杨钦宇 潘竟 刘军 刘淑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78-782,787,共6页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脑卒中。目前,对于中高风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但相关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将近有一半房颤患者中口服抗凝药无效或有禁忌证,近年来左心...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其主要危害是脑卒中。目前,对于中高风险非瓣膜性房颤患者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脑卒中的发生。但相关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将近有一半房颤患者中口服抗凝药无效或有禁忌证,近年来左心耳封堵术的开展有效解决了此类问题。然而,左心耳封堵术后并发症封堵器周围残余漏在临床上颇具争议,故本文拟对其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残余漏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的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朱乾荣 兰云霞 +1 位作者 张玉英 韩亚萍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7-413,共7页
目的:构建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我国远程照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整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常见护理问题,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依据,将相关护理问题整理、分... 目的:构建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旨在为我国远程照护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回顾和分析,整合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常见护理问题,以奥马哈问题分类系统为依据,将相关护理问题整理、分类,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纳入指标进行连续2轮专家函询,构建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结果:2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2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81和0.910,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711和0.821(P<0.05)。最终构建的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62个三级指标,各条目变异系数均<0.25。结论:构建的专科医护远程照护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介入术后护理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可靠,既保证了临床实施的可行性,又可为我国专科医护远程照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 经皮左心耳封堵 远程照护 评估指标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介入术后医源性房间隔缺损右向左分流发生情况及其临床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葛纯猛 宁彬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介入治疗中行房间隔穿刺术后造成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的右向左分流(RL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新发偏头痛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临床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阜阳...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介入治疗中行房间隔穿刺术后造成医源性房间隔缺损(iASD)的右向左分流(RLS)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分析其与新发偏头痛之间的相关性,为相关临床事件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阜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行房颤介入手术[包括导管射频消融术(RFCA)、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一站式”(RFCA+LAAC)手术]的患者54例,根据术后48 h内iASD是否存在RLS分为RLS组24例与非RLS组30例,收集2组一般临床资料及超声指标,分析RLS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以及术后3个月内新发偏头痛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iASD均出现左向右分流,24例(44.44%)患者出现RLS,iASD为(5.12±0.80)mm。随访3个月,2组新发偏头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LS组年龄、持续性房颤比例、iASD尺寸大于非RL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ASD尺寸是发生RLS的危险因素(OR=2.245,95%CI:1.040~4.846,P=0.040)。结论房颤介入治疗术后iASD出现RLS较为常见,与患者早期出现新发偏头痛无相关性,iASD尺寸是发生RLS的危险因素。同时,iASD在血流动力学及临床事件方面的影响应予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房间隔缺损 射频消融术 危险因素 经皮左心耳封堵 医源性房间隔缺损 右向左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