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窦解剖因素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成骨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郑小菲 莫安春 +3 位作者 朱娟芳 王素苹 杜雅晶 姚永治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52-656,共5页
目的评价上颌窦解剖因素(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42例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共计60个上颌窦底提升位点,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骨与小牛骨... 目的评价上颌窦解剖因素(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对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骨移植材料稳定性的影响。方法纳入42例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同期种植的患者,共计60个上颌窦底提升位点,骨移植材料采用自体骨与小牛骨混合物。术前、术后当天及术后6个月采用锥形束CT(CBCT)进行指标参数的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剩余骨高度3种解剖因素与术后6个月种植体根端骨吸收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窦底剩余骨高度为(4.46±1.55)mm,上颌窦宽度为(13.86±2.71) mm,上颌窦角度为78.09°±10.2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上颌窦宽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剩余骨高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无相关关系(P>0.05)。结论上颌窦宽度、上颌窦角度与根端骨吸收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宽度 上颌窦角度 上颌窦底提升 骨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短种植体的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黄江琴 胡常琦 +3 位作者 夏勋 郭水根 龚金梅 魏洪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67-671,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后牙区不同窦嵴距时,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并同期植入短种植体术后,种植体周围骨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7例患者进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并同期植入共74枚Bicon短种植体,其中剩余牙槽骨高度(RBH)&l... 目的研究上颌后牙区不同窦嵴距时,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并同期植入短种植体术后,种植体周围骨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对37例患者进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并同期植入共74枚Bicon短种植体,其中剩余牙槽骨高度(RBH)<4 mm组43个位点,RBH≥4 mm组31个位点。随访5年后,通过临床检查和X线片测量分析不同窦嵴距时,种植体周围骨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 74个种植位点术后窦底提升高度(6.64±1.32)mm,修复负载5年后上颌窦内获得骨高度为(3.35±1.29)mm;RBH<4 mm组和RBH≥4 mm组之间的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上颌窦内获得骨高度及种植体顶部骨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上颌后牙区RBH<4 mm时,采用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Bicon短种植体的术式可获得较高的种植体存留率及上颌窦内骨增加量,同时并不会增加牙槽嵴顶骨吸收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窦嵴距 同期种植 Bicon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囊肿摘除同期窦底提升及种植体植入1例
3
作者 胡一帆 孙烨 +2 位作者 雷利强 陈淇枫 王思甜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8-571,共4页
报道1例上颌窦囊肿侧壁开窗摘除同期窦底提升及种植体植入的病例,旨在探讨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患者为52岁女性,因双侧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术前CBCT显示右侧上颌窦底存在两处圆顶穹窿状假性囊肿,窦壁无骨质破坏。术中采用侧壁开窗术... 报道1例上颌窦囊肿侧壁开窗摘除同期窦底提升及种植体植入的病例,旨在探讨此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患者为52岁女性,因双侧上颌后牙缺失就诊,术前CBCT显示右侧上颌窦底存在两处圆顶穹窿状假性囊肿,窦壁无骨质破坏。术中采用侧壁开窗术式,穿刺抽吸囊液后摘除囊肿,以可吸收性胶原屏障膜(Bio-Gide^(®))修复上颌窦黏膜,并植入去蛋白牛骨基质(Bio-Oss^(®))完成骨增量。术后9个月CBCT显示窦底骨高度及新骨密度理想,囊肿无复发,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结果表明,对于伴有较大囊肿影响窦底提升的病例,术中同期摘除囊肿可有效保障骨增量效果,为种植体提供稳定的骨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 上颌窦囊肿 种植体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谭学莲 满毅 黄定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在解剖上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炎症易扩散引发牙髓源性上颌窦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进行显微根尖手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笔者将其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牙-牙槽骨...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在解剖上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炎症易扩散引发牙髓源性上颌窦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进行显微根尖手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笔者将其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及临床经验,详细讨论了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应用场景及优势、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计划制定以及术式选择等关键问题,旨在探讨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在治疗上颌后牙牙髓源性上颌窦炎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其临床操作路径和制订多学科联合管理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 牙源性上颌窦炎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李率 陈波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4-47,共4页
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 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及上颌窦假性囊肿变化。结果:全部手术中无囊肿破裂和上颌窦黏膜穿孔,愈合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期无种植体脱落。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6.85±1.07)mm.术中提升高度为(6.93±2.07)mm。术后窦底提升高度(GBH)为(13.88±1.87)mm、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GSH-1)(12.76±2.03)mm。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穿上颌窦顶入路 上颌窦底提升 假性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促进骨再生应用方式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谢善恩 张妍 +2 位作者 温国琛 曲皓 董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89-2795,共7页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口腔种植领域用于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时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术和外提升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作为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上颌窦底提...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口腔种植领域用于解决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时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包括上颌窦内提升术和外提升术。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作为第二代血小板浓缩物,具有一定的骨诱导性,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常与骨移植材料混合使用或单独使用,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对PRF促进上颌窦底黏膜中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分子机制尚未详细报道,同时PRF在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应用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就PRF在上颌窦底提升术后促进上颌窦底黏膜中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机制以及在上颌窦底提升术中的不同应用方式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合理利用PRF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术、进一步推进PRF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促进成骨 应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矮上颌窦底内提升同期种植术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唐德争 马攀 +2 位作者 刘长营 陈明 李钧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 目的观察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和不使用植骨材料情况下种植体根尖新骨形成情况及种植体存留率。方法对共60例剩余牙槽骨高度在2~4 mm的患者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术,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实验组30例患者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对照组30例患者未使用植骨材料并同期植入30颗种植体,术后2周和3年分别进行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分析上颌窦内种植体周围的骨量情况,并统计术后3年种植体存留状况。结果在手术过程中,实验组1例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对照组未发现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0%,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实验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4.46±0.98)mm,对照组上颌窦内平均新骨形成高度为(3.36±0.73)mm,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30颗种植体未见松动脱落,3年种植体存留率100%;对照组30颗种植体中1颗在术后2个月时因种植体松动取出,3年种植体存留率96.7%,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矮上颌窦行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使用植骨材料的种植体周围新骨形成效果比不使用植骨材料者更为理想,但3年后种植体存留率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上颌窦底提升 锥形束CT 牙种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顶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牙种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黄代营 陈松龄 +1 位作者 周苗 姚惠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8-171,共4页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 mm、4 mm)2组,每只狗植入种植体4枚... 【目的】探讨用Summer’s骨凿冲顶提升上颌窦底后窦底骨质和黏骨膜改变情况以及种植体与周围组织结合生物学变化,为临床应用该项技术提供进一步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16只狗随机分为提升高度不同(2 mm、4 mm)2组,每只狗植入种植体4枚,一侧植骨,一侧不植骨,在不同时间(3、6、12、24周)取材。标本经大体观察,放射检查,组织学检查,四环素荧光检查,抗BMP-2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骨愈合良好,种植体形成骨结合,提升4 mm不植骨种植体顶端无骨形成。【结论】上颌窦提升2 mm种植体顶端有骨存在,提升4 mm时,植入种植体顶端多数情况下无骨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骨种植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常晓峰 贺龙龙 +2 位作者 郭之伟 胡娜 刘少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 目的:探讨不植骨的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OSFE)在牙槽嵴重度萎缩(当RBH<8 mm)的上颌后牙区种植方案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既往于本院施行不植骨骨凿上颌窦底提升技术的病例资料,观察上颌窦底黏膜提升术后同期种植体植入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期内通过OSFE技术在34位患者植入种植体42颗。术前X线片测量的平均余留牙槽嵴高度(RBH)7.41 mm,新骨平均生成高度为2.22 mm,现窦底提升区域有新骨形成的比例为92.3%。种植体植入术后随访观察3~39个月,种植牙成功率100%。结论:使用OSFE技术行上颌窦底黏膜提升不植骨的术式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mmers骨凿 上颌窦底黏膜提升 RBH OSF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窗植骨与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宁 刘典章 +2 位作者 万林忠 方赵平 王国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6期649-652,共4页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55侧)上后牙缺失患者,其中34例(40侧)窦底牙槽嵴骨高6~10mm者行闭合冲压... 目的:研究比较上后牙缺失牙槽嵴高度不足患者,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牙的治疗效果。方法:43例(55侧)上后牙缺失患者,其中34例(40侧)窦底牙槽嵴骨高6~10mm者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其余9例(15侧)骨高2~5mm者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均同期完成一期种植体植入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上颌窦炎症,9例行开窗植骨上颌窦底提升手术的患者,无窦膜穿孔,平均提升窦底高度5.8mm,26颗种植体平均负载30个月,种植体稳定,骨结合状况良好。34例行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平均提升窦底高度4.3mm,手术操作中有3颗发生可察觉窦膜破孔,发生率为4.1%(3/73),在73颗种植体中,有2颗种植体失败,71颗种植体平均负载23个月,种植体稳定,未见明显骨吸收,成功率97.3%(71/73)。结论:闭合冲压上颌窦底提升术是一种微创、简单、可靠用于上颌后牙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足的种植临床技术,临床上应根据上颌窦底牙槽嵴骨高度不同,选用开窗植骨或闭合冲压提升上颌窦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体 上颌窦底提升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提升牙种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鄢少君 章宏毅 夏海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88-790,共3页
在上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种植牙修复上颌后牙,常常需要提升上颌窦底黏膜。相比于传统的提升器械,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超声骨刀刀头特有的切割方式可使其在切割过程中不损伤软组织,可调节的超... 在上颌磨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情况下,种植牙修复上颌后牙,常常需要提升上颌窦底黏膜。相比于传统的提升器械,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超声骨刀刀头特有的切割方式可使其在切割过程中不损伤软组织,可调节的超声震动频率和骨切割时超声水流的冲击作用,也可显著降低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发生率。本文就超声骨刀的工作原理、及在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中的临床应用等作一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种植 上颌窦底提升技术 超声骨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植入Bio-Oss后骨生成的mRNA表达谱 被引量:5
12
作者 荣琼 朱双喜 +3 位作者 陈松龄 李祥 黄代营 张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02-1113,共12页
目的:探讨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这种特殊的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过程的转录组特点。方法:3只Beagle犬,随机选择一侧经侧壁开窗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植入Bio-Oss骨粉,术后2周,对另一侧用相同的方法行上颌窦... 目的:探讨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这种特殊的引导性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过程的转录组特点。方法:3只Beagle犬,随机选择一侧经侧壁开窗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时植入Bio-Oss骨粉,术后2周,对另一侧用相同的方法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第2次术后2周,收集植入的Bio-Oss骨粉组织块,提取总RNA,全基因组表达谱芯片检测分析上颌窦底提升后2周和4周时的差异表达基因。利用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以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进行信号通路分析。结果:在2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刺激反应、免疫-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有关,同时,与神经元分化、破骨细胞分化和早期血管化过程相关的基因也高表达。在4周时,与细胞代谢和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升高,重要的是,与血管生成和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都高表达,与骨骼发育相关的基因包括骨生成相关的生长和分化因子[转化生成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B1)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4,BMP4)]、软骨和骨胞外基质[软骨黏附素(chondroadherin,CHAD)、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type I,alpha 1 chain,COL1A1)、Ⅰ型胶原α2链(collagen type I,alpha 2 chain,COL1A2)、Ⅴ型胶原α2链(collagentypeⅤ,alpha 2 chain,COL5A2)、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DCN)、骨连接蛋白(osteonectin,SPARC)和骨钙素(osteo-calcin,BGLAP)]等相关的基因。信号通路分析显示4周时表达升高的基因与转化生长因子β/骨形态发生蛋白(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TGF-β/BMP)信号通路有关。无翅型MMTV整合位点家族(wingless-type MMTV integration site family,WN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基因WNT5A和卷曲蛋白受体9(frizzled re-ceptor 9,FZD9)在2周时表达升高,而连环蛋白β1(catenin beta 1,CTNNB1)在4周时表达升高。结论:侧壁开窗法上颌窦底提升术2周后转录表达谱变化以免疫-炎症反应和破骨反应下调、骨生成相关基因表达升高为特点,骨再生的过程还与神经生成和血管生成过程相关。在骨再生的过程中,TGF-β/BMP和WNT信号通路起重要作用,WNT信号通路的作用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引导骨组织再生 成骨 转录组 TGF-β BMP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底微创提升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冠达 滕敏华 +3 位作者 周冯娟 叶俊 成贤基 莫安春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714-717,共4页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一种上颌窦底微创提升技术的疗效。方法试验组11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微创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短种植体14枚。对照组10例患者进行了使用扩孔钻的上颌窦冲顶技术并同期植入短种植体13枚。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一种上颌窦底微创提升技术的疗效。方法试验组11例患者的上颌后牙区行上颌窦底微创提升技术并同期植入短种植体14枚。对照组10例患者进行了使用扩孔钻的上颌窦冲顶技术并同期植入短种植体13枚。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行暂冠修复,进行咬合训练及软组织塑形,3个月后永久修复。术后定期复诊,检查患者的上颌窦、种植体骨结合情况,并使用锥形束CT(CBCT)测量骨增量水平。结果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无种植体松动、脱落及上颌窦炎发生,CBCT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形成良好的骨性结合。经2~28个月随访观察,临床效果良好。试验组和对照组平均窦底垂直骨增量分别为5.87和5.45 mm。结论上颌窦底微创提升联合短种植体同期植入是一种创伤小、操作简单、行之有效的上颌后牙区种植外科技术,可用于上颌窦底垂直骨量严重不足,余留牙槽骨高度不足4 mm的病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短种植体 同期植入 存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底提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小娟 蒋欣泉 张志愿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65-67,共3页
上颌窦底提升是有效解决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方法之一,能为后期种植体的成功植入提供保证。长期以来,利用自体髂骨提升上颌窦底被视为"金标准"。但取髂骨术后,疼痛、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因子的应用,克服... 上颌窦底提升是有效解决上颌骨后部骨量不足的方法之一,能为后期种植体的成功植入提供保证。长期以来,利用自体髂骨提升上颌窦底被视为"金标准"。但取髂骨术后,疼痛、感染是其常见并发症。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因子的应用,克服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成为上颌窦提升的新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后仰位骨钻磨除法提升上颌窦底同期种植术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春元 陈宇 +5 位作者 姜瑞 谈济州 曾尽娣 夏银花 黄颖荷 刘伟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63-767,共5页
【目的】为解决传统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易致上颌窦黏膜穿孔及适应证窄这一难题。【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收集患者37例,均为上颌后牙单牙或多牙缺失,剩余垂直骨高度(RBH)(5.32±2.14)mm。采用头后仰位常规骨钻磨除... 【目的】为解决传统冲顶法提升上颌窦底易致上颌窦黏膜穿孔及适应证窄这一难题。【方法】自2010年10月至2015年4月,共收集患者37例,均为上颌后牙单牙或多牙缺失,剩余垂直骨高度(RBH)(5.32±2.14)mm。采用头后仰位常规骨钻磨除法提升上颌窦底黏膜,同期种植体植入。【结果】37例共植入种植体55枚,上颌窦底提升高度为(4.11±1.88)mm。其中2-4个位点连续提升7例,上颌窦底倾斜者16例,垂直骨量〈5 mm者11例。仅1例(1个种植位点)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但并未影响种植体植入,穿孔率1.82%。所有病例术后未观察到明显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其中30例(44枚种植体)已完成种植修复,平均追踪(18.21±1.44)个月,追踪期内无上颌窦并发症,种植体留存率100%。【结论】采用头后仰位常规骨钻磨除法行上颌窦底提升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创伤小,降低了上颌窦黏膜穿孔的几率,临床操作简单,可同时连续提升2-4个种植位点,对于上颌窦底倾斜、垂直骨量〈5 mm的病例亦适用,手术安全,可重复性好,近期临床效果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头后仰位 骨钻磨除 牙种植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定明 张岚 满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1-262,共12页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解剖位置及其功能关系紧密,笔者将其命名为“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当上颌后牙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时,牙根进入上颌窦内或者病变扩散至上颌窦可形成牙源性上颌窦炎。采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这类患牙时,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建立手术入路。笔者将这种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并保存疑难根尖周病患牙而采取的显微根尖手术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该技术与牙种植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术式。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结合临床开展该技术的经验和认识,从解剖学、病因学和病理学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技术的解剖学基础,牙源性感染引起上颌窦疾病是其病因学基础,根尖周术区和上颌窦黏骨膜的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学基础。本文详细解析上述三方面生物学基础,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术式的设计、诊治流程的规范和诊疗路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 上颌窦底提升 牙源性上颌窦炎 感染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同期种植窦内成骨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王倩 李丹 唐志辉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25-930,共6页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 目的:回顾性评价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后上颌窦内成骨的效果。方法:共纳入上颌后牙区缺牙的患者26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上颌窦底内提升+植骨组(A组)和上颌窦底内提升+不植骨组(B组),同期进行种植,术后30~50个月常规复查随访,观察上颌窦内成骨情况。结果:共植入了27枚种植体(其中A组13枚,B组14枚),随访时间为40.23(36.20,48.07)个月。A组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residual bone height,RBH)为(6.64±1.21)mm,B组RBH为(6.96±1.36)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59)。A组随访时上颌窦内成骨高度(sinus bone gain,SBG)为(2.20±1.71)mm,B组随访时SBG为1.77(0.94,2.05)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83)。根据随访时种植体尖端附近成骨情况将种植体尖端成骨分为3类,分别为优、良和中。随访时A组有9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B组有8枚种植体尖端成骨质量为优和良,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695)。A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9±1.32)mm,B组种植体尖端位于新上颌窦底下方(0.03±0.91)mm,二者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898)。随访时两组总体的SBG为1.85(1.10,2.20)mm,将两组随访时的SBG分别与多个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其仅与种植体尖端突出于上颌窦底的高度显著相关(r=0.383,P=0.049)。结论:上颌窦底内提升术在植骨与不植骨的情况下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SBG主要与种植体尖端提升的高度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种植体 窦内成骨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窦底黏膜提升高度及成骨效果评价 被引量:9
18
作者 程浩德(综述) 李德华(审校)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1-124,共4页
经牙槽嵴上颌窦底提升术已被公认为是一项安全、可靠并具有良好远期预后的手术方式。本文对上颌窦底提升术后成骨效果及评价做一综述。
关键词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 成骨效果 上颌窦底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被引量:4
19
作者 杜良智 冯海楠 +2 位作者 常晓峰 李晓红 刘少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9名患者30侧行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用超声骨刀开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同期植入47枚,延期植入6枚),6~8月后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3、6及12个... 目的:探讨超声骨刀在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9名患者30侧行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用超声骨刀开窗,植入种植体共53枚(同期植入47枚,延期植入6枚),6~8月后完成上部修复。修复后3、6及12个月复查。结果:术前平均剩余牙槽突高度为4.46mm,术后平均提升高度为7.34mm,植入53枚植体,没有发生黏膜穿孔。术后随访3~18个月没有发生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周围黏膜炎及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片显示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种植体存留率及手术成功率均为100%。结论:超声骨刀在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中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 牙槽突高度(RB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21例倾斜上颌窦底两方向法内提升的短期临床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明 李钧 +1 位作者 刘长营 耿威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3-508,共6页
1966年Branemark揭示了纯钛的骨结合理论,牙齿种植术由此开始迅速发展,1994年Summers提出的骨凿技术(osteotome technique)使上颌窦底提升微创化,提高了因上颌窦过度气化导致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近十年来,数字化种植技术利... 1966年Branemark揭示了纯钛的骨结合理论,牙齿种植术由此开始迅速发展,1994年Summers提出的骨凿技术(osteotome technique)使上颌窦底提升微创化,提高了因上颌窦过度气化导致骨量不足患者的种植牙成功率。近十年来,数字化种植技术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和三维种植设计软件,结合解剖结构图像和修复体模型的参数,获得了三维数字化的种植信息,利用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例如3D打印,制成临床操作中所需的数字化种植导板。本研究针对倾斜型上颌窦底,应用种植导板,辅助经牙槽嵴顶提升倾斜上颌窦底法,提高了倾斜型上颌窦底种植的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底提升 临床观察 BRANEMARK 快速成型技术 种植术 数字化 骨量不足 种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