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动能的聚敛特征检验与传导路径识别
1
作者 刘达禹 向思宇 宋洋 《南开经济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9,共18页
明确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动能的聚敛特征和传导路径是理解经济增速省际分化的基础。为此,本文使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DY动态溢出指数考察了各省份经济增长动能的聚敛特征和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动能... 明确中国省际经济增长动能的聚敛特征和传导路径是理解经济增速省际分化的基础。为此,本文使用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非线性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DY动态溢出指数考察了各省份经济增长动能的聚敛特征和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动能主要来源于有效需求扩张和经济结构优化;省际有效需求变化既包括强省消费需求扩张的“牵拉效应”,又包含弱省投资需求低迷的“下拉效应”;经济增长动能传导既包括低动能省份向下牵拉高动能省份,也包括低动能省份间的交叉传导。未来一个时期内,宏观经济治理应高度注重需求管理,并将工作重心落脚于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和稳定就业,从而引导经济稳步回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动能 需求管理 结构性增长放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机器人应用对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志彬 王典 曾世宏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7-135,共9页
依据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促进作用显著,且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普通城市... 依据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量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显示:工业机器人应用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促进作用显著,且在非资源型城市、东部地区、普通城市、处于工业化后期及后工业化阶段的城市中促进作用更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是工业机器人应用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重要影响机制。鉴于此,应强化空间引导和分区施策,拓展机器人应用广度和深度,以充分利用技术红利培育壮大发展经济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机器人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产业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理论和实证 被引量:10
3
作者 徐诗航 徐晓风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6,共16页
数字新质生产力“以新促质”,锚定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 数字新质生产力“以新促质”,锚定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目标,对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3—2022年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通过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且该推动作用在资源型城市以及中心城市更为显著。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新质生产力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变迁和提升对外贸易水平两条机制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证实,营商环境在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门限效应分析表明,人力资本在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非线性门限效应。基于此,提出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激发全新经济增长点,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优化营商环境布局,构建经济动能新引擎的政策建议,为培育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质生产力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 产业结构变迁 对外贸易 营商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动能分解 被引量:7
4
作者 郑江淮 荆晶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8-48,共21页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 在传统Solow增长核算框架基础上引入异质性劳动投入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从而将经济增长分解为固定资本投入增长、劳动投入增长、技能结构深化、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及效率改进等五种动能。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主要由固定资本投入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共同驱动,其中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年均贡献率为61.64%,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则为35.66%,中国区别于其他中低收入国家的发展奇迹背后正是较快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第二,即使对于高收入国家而言,资本投入仍然是主要的经济增长动能;第三,技能结构深化以及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来源,二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分别为32.04%和21.27%;第四,资源配置效率变化是引起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主要因素,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是导致2008年后中国以及大部分高收入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动能 增长核算 技能结构 偏向性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区域差异及其分布演进 被引量:13
5
作者 张红凤 李晓婷 王婷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57-68,共12页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动能 地区差距 分布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产业政策的新动能塑造效应--显利与隐忧并存
6
作者 张志彬 陈卓 王典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3-96,共14页
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所属城市的面板数据,审慎评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存在显利效... 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及其所属城市的面板数据,审慎评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的影响。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新动能塑造存在显利效应,该结论考虑内生性和进行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技术创新效应、资金流动性效应、企业家精神效应是选择性产业政策塑造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中介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选择性产业政策存在有效性边界,其新动能塑造效应在高财政透明度、低市场活跃度、重点产业和下游企业样本中存在。拓展研究发现,选择性产业政策的隐忧主要表现为降低行业竞争效率和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功能性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实施能抑制选择性产业政策隐忧效应的强度,反映出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的取向一致性。因此,增强政策取向一致性和强化政策协同实施,有助于实现新动能塑造效能释放与隐忧风险约束之间的动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择性产业政策 经济增长动能 政府补贴 竞争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抗“疫”复产期经济增长新动能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健 王立鹏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46,共6页
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能够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时期切实地稳投资、促消费,扩大内需。本文首先分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符合国际建筑业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意义重大: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又是以房地产存量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 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能够在抗击"疫情"复工复产时期切实地稳投资、促消费,扩大内需。本文首先分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符合国际建筑业发展规律,顺势而为,意义重大:既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又是以房地产存量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其次,剖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面临的新问题:建新房子是老问题,改造老旧小区是知易行难的新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的原则和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民生工程 经济增长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住重大问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被引量:1
8
作者 郑新立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7,共7页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总体趋势是稳中向好,但同时还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国有投资热,民间投资冷;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投资热,实体经济投资冷;海外投资热,国内投资冷;投资领域3个冷热不均现象导致M1增速远远高于M2增速等几个突出问...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的总体趋势是稳中向好,但同时还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还存在国有投资热,民间投资冷;虚拟经济(包括房地产)投资热,实体经济投资冷;海外投资热,国内投资冷;投资领域3个冷热不均现象导致M1增速远远高于M2增速等几个突出问题。要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这些突出矛盾,需不断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改革促进结构的转换,通过结构转换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一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二是实现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增长,三是以技术创新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其中,最强大的新动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即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农民工的市民化和特色小镇建设。同时,还要聚焦投资体制改革,增加公共产品的供给;聚焦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增加技术和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性改革 经济增长动能 城乡一体化 公共产品 技术 人才 供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