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鼻咽癌肝转移患者肝部分切除术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的远期疗效比较分析
1
作者 王益林 王鲁 《中国癌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509,共5页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中广东省发病率最高,每年每十万人中约有20人确诊[1]。NPC与头颈部其他鳞状细胞癌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差异,95%的病例为未分化癌,且远处转移发生率最高[2]。一...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其中广东省发病率最高,每年每十万人中约有20人确诊[1]。NPC与头颈部其他鳞状细胞癌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差异,95%的病例为未分化癌,且远处转移发生率最高[2]。一旦合并转移,患者在姑息化疗后总体生存率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 肝转移 鼻咽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胃肠道反应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3
2
作者 万鹏夏 沈鸣雁 +3 位作者 韩琳秋 贺田 谭莹 王妍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总结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胃肠道反应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6S”循证护理模型,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JBI循证、UpToDate、BMJ Best Practic... 目的总结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胃肠道反应管理的最佳证据,为临床护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6S”循证护理模型,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INAHL、JBI循证、UpToDate、BMJ Best Practice、SinoMed、万方、知网、梅斯医学、医脉通、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美国肿瘤护理学会(ONS)、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多国癌症支持治疗学会/欧洲肿瘤内科学会(MASCC/ESMO)、日本癌症治疗学会(JSCO)等数据库,时限自建库至2023年3月30日。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并提取证据。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最终从护理方式、护理观察、药物治疗、中医护理、饮食护理、对症护理以及其他等7个维度总结形成18条最佳证据。结论提炼出肝癌TACE术后胃肠道反应管理最佳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护理TACE介入治疗后患者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胃肠道反应 证据总结 循证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3
3
作者 余磊 邹春峰 +4 位作者 苏孙欢 张诚琮 曹志伟 张起楷 陈丽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0-28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发乳腺癌患者57例,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24例为A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12 mg/m^(2)、紫杉醇45 mg/m^(2),化疗药物采用...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复发乳腺癌患者57例,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24例为A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12 mg/m^(2)、紫杉醇45 mg/m^(2),化疗药物采用微导管于肿瘤靶血管局部灌注方式完成,靶血管栓塞材料为Embosphere栓塞微球,栓塞终点为肿瘤靶血管主干闭塞。选择同时段全身化疗患者33例为B组,化疗药物为多柔比星40 mg/m^(2)、紫杉醇135 mg/m^(2),比较两组间6个月疾病控制率、无进展生存时间、总体生存时间差异。结果 A组24例患者均成功实施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技术成功率100%,6个月疾病控制率87.50%,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12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22个月;B组6个月疾病控制率63.63%,PFS 9个月,中位OS 20个月;两组间6个月疾病控制率、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3),两组间中位总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A组患者栓塞术后综合征发生率为75%(18/24),胸壁疼痛、低热经止痛、退热等对症治疗3d后症状消失,所有患者未出现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相关靶血管损伤、栓塞剂异位栓塞、胸壁坏死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9.47±4.96)个月(8~24个月)。结论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局部复发乳腺癌近期疗效优于全身化疗,未发生介入相关严重并发症,其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更多病例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局部复发乳腺癌 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肝细胞癌的预后和疗效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王侃琦 毛景松 +1 位作者 赵扬 刘刚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3,共11页
[背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医生需要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重视个体化策略.高精度的TACE术后预后和疗效预测模型可以辅助医生制定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但目前预测TACE转... [背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治疗肝细胞癌的主要手段之一.患者的个体差异使得医生需要在规范化治疗的基础上重视个体化策略.高精度的TACE术后预后和疗效预测模型可以辅助医生制定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但目前预测TACE转归的生物指标仍未达成共识.[进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研究利用机器学习模型挖掘患者个体差异与TACE术后预后和疗效之间的关系,以达到辅助医疗决策、个性化诊疗的目的.本文总结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TACE术后预后和疗效预测的研究进展,着重关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式.[展望]目前的深度学习算法无法完全利用所有医学特征,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继续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自动分割技术将提供更准确的分割结果.更深的网络结构可帮助医生更好地预测患者的TACE预后,为医师提供更精确的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预后预测 疗效预测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影像组学预测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疗效研究进展
5
作者 隰子涵 邵国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0-94,共5页
肝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有起病隐匿、致死率高等特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具有降低肿瘤负荷、减轻患者痛苦诸多优势,但受益人群选择仍具挑战性。因此,TACE后疗效预测至关重要。目... 肝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恶性肿瘤,临床上有起病隐匿、致死率高等特点。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首选治疗方法,具有降低肿瘤负荷、减轻患者痛苦诸多优势,但受益人群选择仍具挑战性。因此,TACE后疗效预测至关重要。目前有临床检验学、影像学、基因分子学等多种方法可用于预测TACE后疗效。影像学预测具有直观、可解释性强等优点,MRI功能成像序列更能显示病灶细节。影像组学作为新兴领域,可通过量化肿瘤表型变异起到补充甚至取代肿瘤活检的作用。本综述回顾影像组学与肝癌TACE后疗效预测相关研究,评估MRI影像组学是否可作为肝癌TACE后疗效的有效且可重复的预测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影像组学 疗效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随访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6
作者 袁正 肖湘生 +5 位作者 刘士远 孙志超 董生 董伟华 贾宁阳 严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83-987,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在1.5T MR机上,对16例肝癌行TACE术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常规平扫(T1WI和T2WI)。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随访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临床价值。方法:在1.5T MR机上,对16例肝癌行TACE术后患者分别进行DWI检查和MR常规平扫(T1WI和T2WI)。DWI检查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500 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在各种成像序列上计数新发病灶数目,计算在DWI与T2WI上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对比噪声比(CNR)并予以比较;与DSA检查对照,定性评价DWI对肿瘤残留或复发活组织的检出能力。结果:DWI共显示肝内新发病灶46个,T2WI显示43个,T1WI显示38个。DWI及T2WI序列,新发病灶与肝组织之间的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 1)。行TACE术后病灶内部DWI信号较复杂,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完整,DSA检查无肿瘤染色,DWI为均匀低信号;2例病灶为碘油沉积但出现局部缺损,DSA检查可见缺损区肿瘤染色,DWI图像上碘油沉积区表现为低信号,肿瘤染色区为高信号;12例病灶DSA检查可见无或稍许碘油沉积,造影见大量肿瘤染色,其内有无或轻微染色的缺血、坏死的肿瘤组织,DWI图像上肿瘤染色区域表现为高信号,缺血坏死区为低或较低信号。结论:DWI是一种敏感的检测肝癌TACE术后肝内新发病灶的无创性成像方法,可监测TACE术后病灶残留或复发活组织和碘油沉积情况,可以用于肝癌TACE术后的临床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 被引量:5
7
作者 甘振 陈涛 +2 位作者 冯玉明 管敬 周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34-938,共5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TAE诊断治疗的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3例。术中动脉造影明确出血责任动脉,对动脉主干出血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 目的评价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9年6月采用TAE诊断治疗的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患者23例。术中动脉造影明确出血责任动脉,对动脉主干出血予以弹簧圈栓塞动脉远段和近段,对动脉末梢出血予以明胶海绵颗粒或明胶海绵颗粒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后随访至患者治愈出院或院内死亡。结果23例患者中造影表现阳性22例,阴性1例,阳性率为95.7%。阳性患者中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8例,动脉破裂伴对比剂外溢14例。所有阳性患者均接受进一步TAE治疗,术后治愈17例,死亡3例,复发2例,临床有效率为86.4%。术后1例死于肝衰竭,2例死于多脏器衰竭,2例复发患者再次TAE治疗后治愈出院,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胃肠坏死和胃肠穿孔等栓塞并发症。结论动脉造影结合TAE诊断腹部外科术后迟发性出血阳性率高,治疗效果确切,可作为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 血管造影 经导管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肌瘤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的并发症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潇 李麟荪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89-391,共3页
关键词 子宫肌瘤 经导管动脉栓塞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纵隔出血4例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军 丁勋 +4 位作者 曹江慧 李小奇 凌公豪 吴宝林 龙清云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954-957,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纵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采用TAE术治疗的4例纵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作胸部CT平扫或增强检查,治疗时先行主动脉造影并探寻出血动脉,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出血动脉后分别用明胶海绵、聚乙烯醇...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纵隔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采用TAE术治疗的4例纵隔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前作胸部CT平扫或增强检查,治疗时先行主动脉造影并探寻出血动脉,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出血动脉后分别用明胶海绵、聚乙烯醇(PVA)颗粒或两者联合作栓塞,术后胸部CT平扫观察栓塞治疗效果并进行随访。结果术前CT检查确定4例患者均为纵隔出血。术中经主动脉造影和探寻出血动脉发现,4例患者出血分别源自右侧第5肋间动脉纵隔分支、左侧支气管动脉分支、胸主动脉的食管动脉纵隔分支及左膈下动脉纵隔分支,给予明胶海绵及PVA颗粒后造影见对比剂外溢及动脉瘤征象消失。术后复查胸部CT显示4例患者纵隔血肿范围均缩小,随访6个月时3例未发生再出血,1例术后2个月病死于原发病。结论 TAE术治疗纵隔出血具有创伤小、止血直接迅速、疗效确切等优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出血 经导管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颗粒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陈俊伟 朱康顺 +5 位作者 孟晓春 何可可 钱结胜 沈敏 黄文薮 单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59-562,共4页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癌患者行TACE术,术中先使用碘化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剂栓塞肿瘤血管,再用PVA颗粒超选择性插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 目的探讨聚乙烯醇颗粒(PVA)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肝癌患者行TACE术,术中先使用碘化油化疗药物混合乳剂栓塞肿瘤血管,再用PVA颗粒超选择性插管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观察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时肿瘤缩小程度、治疗有效率及甲胎蛋白(AFP)水平变化;术后1周及1个月时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I)水平,记录疾病进展时间及生存期。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肿瘤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其治疗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分别为80.00%、90.00%、95.00%、95.00%,AF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1周AST、ALT、TBIL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1个月时AST、ALT、TBILI均恢复为术前水平。随访时间12~32(19.8±7.0)个月,疾病进展时间为(17.0±6.8)个月,总生存时间为(19.3±7.0)个月。结论PVA颗粒作为永久性栓塞材料,在肝癌TACE中栓塞效果明显,但术中需超选择性插管到肿瘤供血动脉内进行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PVA颗粒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于永江 范荣 +2 位作者 王丽英 王德本 岳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5期348-350,共3页
目的 探讨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S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9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 ,4 8例亚段性肝动脉超选者行STACE治疗 ,4 5例未超选到位者在肝总、肝固有或肝左、右动脉内行TACE治疗。... 目的 探讨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S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 (HCC)的临床价值。方法  93例中、晚期肝癌分为两组 ,4 8例亚段性肝动脉超选者行STACE治疗 ,4 5例未超选到位者在肝总、肝固有或肝左、右动脉内行TACE治疗。结果 STACE组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优于TACE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0 .5、1、1.5、2年生存率 ,STACE组分别为10 0 %、81.3%、6 4 .6 %、5 6 .4 % ,TACE组为 86 .7% 5 1.1%、2 6 .7%、6 .7%。结论 STACE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性放射学 亚段性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术在妇产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12
作者 罗来华 何乾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1年第6期380-381,共2页
关键词 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 应用 妇产科疾病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抵抗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3
作者 余晨曦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063-1067,共5页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推荐治疗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越来越多文献报道表明,TACE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案存在缺陷,如多次TACE治疗后肝癌病灶控制不佳,因此有学者提出"...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是巴塞罗那临床肝癌(BCLC)分期B期肝细胞肝癌(HCC)患者推荐治疗方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越来越多文献报道表明,TACE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方案存在缺陷,如多次TACE治疗后肝癌病灶控制不佳,因此有学者提出"TACE抵抗"观点。本文就TACE抵抗概念及其治疗进展作一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治疗支气管动脉瘤 被引量:5
14
作者 田荣华 马芬 +2 位作者 肖刚 王艳 邓桃芳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2期202-205,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支气管动脉瘤(BAA)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的BAA 2例,根据形态及部位不同,行不同方式TAE治疗,并临床随访。结果:囊状动脉瘤1例(微导管能顺利到达并通过),其远端实施球形PVA微颗粒栓...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AE)治疗支气管动脉瘤(BAA)的价值。方法:搜集经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的BAA 2例,根据形态及部位不同,行不同方式TAE治疗,并临床随访。结果:囊状动脉瘤1例(微导管能顺利到达并通过),其远端实施球形PVA微颗粒栓塞止血,输出端及输入端分别用弹簧圈阻断血流,复查造影示支气管动脉远端血流阻断,BAA未见显示;梭形动脉瘤1例(距离支气管动脉起始部较远),其远端行球形PVA微颗粒栓塞,近端加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复查造影BAA未见显示。结论:TAE是一种治疗BAA的微创、高效、可靠方法,不同形态及部位的BAA应选择不同方式的TA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肿瘤 经导管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管损伤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4
15
作者 王茂强 唐文捷 +3 位作者 林汉英 叶慧义 戴光海 王志强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5年第5期493-497,共5页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过程。方法对1240例患者做TACE2680次,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确胆系异常表现,18例于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并发症。采用回顾性调查,观... 目的观察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影响因素和临床过程。方法对1240例患者做TACE2680次,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无明确胆系异常表现,18例于术后3周~3个月出现胆管损伤并发症。采用回顾性调查,观察TACE术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临床表现、转归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肝转移性肿瘤TACE后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为8.8%(13148),肝细胞性肝癌(HCC)组为0.5%(51092)。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有局灶性胆管扩张4例、多发性肝内胆管扩张8例、囊性病灶或胆汁瘤6例。3例多灶胆管损伤表现为轻度黄疸,2例对保守治疗反应良好,1例于出现黄疸后2周死于肝功能衰竭。4例胆汁瘤合并感染,3例采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抗生素治疗,其中2例死于感染囊腔破入腹腔、继发化脓性腹膜炎,1例治愈;1例仅用抗生素治愈。与胆管损有关的病死率为16.7%(318)。其余11例无相关症状。统计学分析显示:无肝硬变背景的肝转移瘤患者TACE术后胆管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有肝硬变的HCC患者(P<0.01);其他高危因素有肿瘤为少血供型(P<0.01)和用铂类制剂与碘油乳化后做超选择性栓塞(P<0.01)。结论认识TACE后继发胆管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可避免误诊,特别是肿瘤复发。对存在胆管损伤高危因素患者,适当减少碘油乳化的化疗剂(特别是铂类)剂量,有可能降低胆系缺血损伤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肿瘤 化疗栓塞 胆管 损伤 介入治疗 并发症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化疗栓塞 胆管损伤 临床意义 TACE后 经皮穿刺置管引流 肝脏恶性肿瘤 肝内胆管扩张 损伤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并发血尿的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余磊 唐璠 +4 位作者 曹志伟 张诚琮 苏孙欢 张起楷 肖玉玲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61-864,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肾动脉栓塞术(TRAE)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并发血尿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三明市第一医院采用TRAE治疗的12例ADPKD并发血尿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粒径300~900μm三丙烯明... 目的 探讨经导管肾动脉栓塞术(TRAE)治疗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并发血尿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三明市第一医院采用TRAE治疗的12例ADPKD并发血尿患者临床资料。采用粒径300~900μm三丙烯明胶微粒球(Embosphere)行TRAE术,栓塞靶血管为肾动脉2级以下分支,栓塞终点为靶血管主干对比剂滞留。术中复查造影明确靶血管闭塞情况。观察住院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30 d内再出血率、肾脏总体积缩小率、血红蛋白升高率。结果 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TRAE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3 d内11例患者血尿逐渐转清至消失,30 d内无再发血尿,1例90 d后再发血尿,经再次TRAE后血尿消失,止血成功率为91.66%。所有患者腹痛、腹胀较术前缓解,10例出现不同程度腰背部酸痛、低热,经止痛、退热、对症治疗3~5 d后症状消失,无异位栓塞、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0 d内肾脏总体积与术前相比缩小30.47%(P<0.01),血红蛋白水平与术前相比上升22.81%(P<0.01)。结论 TRAE术治疗ADPKD并发血尿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更多病例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肾动脉栓塞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 血尿 栓塞微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联合MRI对老年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预后评价探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海容 张婕 +2 位作者 宣绍成 龙拥军 唐子云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7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对老年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诊断为PLC的103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 目的探讨CT联合MRI对老年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诊断为PLC的103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TACE术后3~6个月行CT、MRI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根据DSA结果,比较CT、MRI及联合检查对患者术后病灶残留、复发、肿瘤包膜以及对不同碘油沉积类型患者的病灶残留、复发检出情况。结果所有患者TACE治疗后经DSA检查共有127个病灶,其中93个病灶残留或复发;34个病灶无残留或复发;DSA检查结果提示,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均显著低于MRI及联合检查(P_均<0.05),且联合检查上述各指标均高于MRI,但均无显著差异(P_均>0.05);联合检查和MRI检查对术后肿瘤包膜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P_均<0.05),且联合检查检出率更高;MRI及联合检查对不同碘油沉积类型患者病灶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_均<0.05)。结论 MRI联合CT检查对老年PLC患者TACE术后病灶残留、复发的检出率均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灵敏度,能更准确反映患者病灶包膜情况及不同碘油沉积下病灶残留、复发的情况,为患者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 CT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蔺志鹏 金光植 +2 位作者 王长征 付雍 杨宁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90-1396,共7页
目的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 目的评估术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pTACE)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鉴别适合进行术后pTACE辅助治疗的ICC患者。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接受根治性切除术治疗的114例ICC患者,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总生存期(OS)和无复发生存期(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有1项及以上复发危险因素的患者被定义为高风险组(n=73),没有复发危险因素的被定义为低风险组(n=41),比较pTACE对这两组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发肿瘤(HR=3.515,95%CI:2.083~5.932,P<0.001)、肿瘤最大径>5cm(HR=2.050,95%CI:1.309~3.210,P=0.002)、微血管侵犯(HR=2.287,95%CI:1.104~4.736,P=0.026)、手术切缘阳性(HR=5.089,95%CI:2.055~12.600,P<0.001)和淋巴结转移(HR=2.880,95%CI:1.579~5.251,P=0.001)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发肿瘤(HR=2.752,95%CI:1.619~4.678,P<0.001)、肿瘤最大径>5cm(HR=2.010,95%CI:1.298~3.113,P=0.002)和微血管侵犯(HR=3.857,95%CI:1.856~8.013,P<0.001)是RFS的独立危险因素。虽然pTACE不是OS或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pTACE可以改善高风险组患者的OS和RFS(P<0.05)。结论具有术后复发危险因素的ICC患者可从pTACE中获益,应该建议接受pTACE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胆管上皮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 存活率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对ShamblinⅡ/Ⅲ型颈动脉体瘤切除术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孔祥国 李楠 +1 位作者 杨建勇 黄勇慧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87-293,共7页
【目的】探讨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Pre-TAE)对Ⅱ/Ⅲ型颈动脉体瘤(CBTs)外科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确诊的Ⅱ/Ⅲ型CBT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Pre-TAE将患者分为栓塞组及未栓塞组... 【目的】探讨术前经导管动脉栓塞(Pre-TAE)对Ⅱ/Ⅲ型颈动脉体瘤(CBTs)外科切除术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确诊的Ⅱ/Ⅲ型CBT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行Pre-TAE将患者分为栓塞组及未栓塞组。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等相关指标。【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个病灶(栓塞组n=77,未栓塞组n=23)。栓塞组与未栓塞组肿瘤大小分别为(Ⅱ:40.91 vs.37.32 mm,P>0.05;Ⅲ:63.58 vs.65.75 mm,P>0.05)。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分别为(Ⅱ:100 vs.100 mL,P>0.05;Ⅲ:750 vs.1000 mL,P>0.05)、(Ⅱ:184.66 vs.230.74 mins,P>0.05;Ⅲ:288.50 vs.332.75 mins,P>0.05)。尽管Pre-TAE能减少Ⅱ/Ⅲ型CBTs术中血管重建率(Ⅱ:28%vs.32%,P>0.05;Ⅲ:58%vs.100%,P>0.05),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Ⅲ型CBTs栓塞组手术并发症明显低于未栓塞组,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22%vs.47%,P=0.026;Ⅲ:50%vs.75%,P>0.05)。【结论】术前栓塞CBTs可有效降低术中失血量,改善手术视野可视化,从而有利于ShamblinⅡ/Ⅲ级CBTs的手术切除,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血管重建可能及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体瘤 经导管动脉栓塞 Shamblin分级 外科手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鼻咽血管纤维瘤摘除术前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文辉 刘四斌 +3 位作者 吴文泽 黄江华 刘江泽 黄源义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9期665-667,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鼻咽血管纤维瘤摘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 ,经股动脉行超选择插管造影 ,采用聚乙烯醇颗粒和 /或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 ,全部患者于栓塞后 3~ 7d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2...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鼻咽血管纤维瘤摘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2例鼻咽血管纤维瘤 ,经股动脉行超选择插管造影 ,采用聚乙烯醇颗粒和 /或明胶海绵颗粒栓塞肿瘤供血动脉 ,全部患者于栓塞后 3~ 7d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12例均见到明显的肿瘤染色 ,供血动脉丰富。颌上动脉栓塞 12例 ,同时栓塞咽升动脉 8例。所有病例均取得良好效果。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超选择插管造影诊断、栓塞、治疗及栓塞颗粒大小是技术成功的主要条件。经导管动脉栓塞术在鼻咽血管纤维瘤摘除术前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导管动脉栓塞 鼻咽血管纤维瘤摘除 放射学 介入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