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燃煤飞灰细颗粒物中痕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性
1
作者 刘平 申奥 +3 位作者 吴鑫玉 童姜毅 朱纯 段钰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2-333,共12页
为探究燃煤飞灰细颗粒物中痕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性,采集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并筛分成4种粒径范围:>50μm、(43,50]μm、(38,43]μm和<38μm。利用XRF和XRD检测各粒径范围飞灰的主要矿物成分,确定煤中痕量元素的富集载体。采... 为探究燃煤飞灰细颗粒物中痕量元素的分布与富集特性,采集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飞灰并筛分成4种粒径范围:>50μm、(43,50]μm、(38,43]μm和<38μm。利用XRF和XRD检测各粒径范围飞灰的主要矿物成分,确定煤中痕量元素的富集载体。采用改良的逐级化学提取法探究痕量元素的化学形态,探索粒径与痕量元素富集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痕量元素在飞灰和底渣中都明显富集,在飞灰中的富集程度高于底渣的富集程度。痕量元素质量分数与飞灰粒径呈负相关,粒径小于38μm的细灰颗粒对痕量元素有很强的亲和力,Sr、Ce、Li和La的质量分数均大于100μg/g。在痕量元素的五种化学形态中,残余态(F5)在飞灰中质量分数最大,为62.6%~77.5%;其次是有机/硫化物态(F4),在飞灰中质量分数为9.3%~17.8%;再次是碳酸盐结合态(F2),在飞灰中质量分数为9.2%~14.2%;其余为离子可交换态(F1)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F3)。残余态源于煤中大多以铝硅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痕量元素,燃烧后凝聚成铝硅酸盐玻璃赋存于飞灰中;有机/硫化物态主要来自煤中的有机物和硫酸盐;碳酸盐结合态主要来源于煤矸石的不完全燃烧;离子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的质量分数极低,可能是煤中离子吸附矿物稀少,飞灰中铁、锰、钛的氧化物质量分数较低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痕量元素 分布 富集 飞灰 细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铁系统细颗粒物浓度特点及不同暴露人群吸入剂量评估——以成都市地铁5号线站台为例
2
作者 李宗龑 黄盛浩 +3 位作者 章鹏鑫 邓梦思 马荣江 吴聃 《绿色建筑》 2025年第1期20-26,共7页
城市化进展促进了地铁系统的快速发展,地铁系统的细颗粒物(PM_(2.5))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测量了成都市典型地铁站及其对应隧道中的PM_(2.5)浓度,评估了不同人群暴露在地铁站中对PM_(2.5)的吸入剂量,给出了降低细颗粒物浓度和减少... 城市化进展促进了地铁系统的快速发展,地铁系统的细颗粒物(PM_(2.5))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测量了成都市典型地铁站及其对应隧道中的PM_(2.5)浓度,评估了不同人群暴露在地铁站中对PM_(2.5)的吸入剂量,给出了降低细颗粒物浓度和减少吸入量的建议。结果表明,地铁站台PM_(2.5)的平均浓度范围为22.23~31.22μg/m^(3)。在相同站台和相同性别的条件下,儿童PM_(2.5)的平均吸入剂量最低,其次是老年人。为地铁系统空气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地铁站台 吸入剂量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的大气细颗粒物的多维表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左培杰 黄俞铭 +4 位作者 李翔宇 李林谦 陆达伟 刘倩 江桂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1-510,共10页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 大气细颗粒物(PM_(2.5))作为影响全球人群健康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在环境中高度动态且其化学组成、形貌特征及来源非常复杂。对复杂环境基质中PM_(2.5)关键组分的实时分析、粒径表征、精准溯源及原位识别等多维表征一直存在严峻的方法学挑战。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通量、线性范围宽等优势,是分析PM_(2.5)的有力工具。近年来,ICP-MS技术在进样系统、碰撞反应池技术、单颗粒分析、多接收器检测技术、激光剥蚀联用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实现了对PM_(2.5)中关键组分的实时和原位分析,并能够对其粒径、数量和同位素指纹进行准确识别。为此,该研究综述了近年来ICP-MS技术在PM_(2.5)多维分析中的最新应用进展,总结了相应的原理及注意事项,并针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为丰富PM_(2.5)溯源、转化及健康风险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大气细颗粒物 颗粒分析 原位分析 同位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起动模式和后处理对轻型车实际行驶细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4
作者 尹黛霖 岳志刚 +1 位作者 孙国阳 潘朋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08,共5页
采用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的方法,对两辆国六轻型汽油车的细颗粒物排放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冷、热起动两种模式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对细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N10主要产生于冷起动阶段,且排放峰值... 采用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的方法,对两辆国六轻型汽油车的细颗粒物排放进行研究,重点分析冷、热起动两种模式和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对细颗粒物的影响。结果表明,PN10主要产生于冷起动阶段,且排放峰值易出现在急加速和急减速工况,最高排放峰值为8.10×10^(11)个/s。带GPF车辆的PN23和PN10在各速度段的占比分布差异较大,总行程的PN10数量较PN23增长30.9%,增长率为不配备GPF车辆的3倍左右。低温下的细颗粒物排放较常温大幅上升,且带有GPF车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未配备GPF的车辆。研究表明,冷起动阶段的细颗粒排放控制是未来监管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实际行驶污染物排放 冷起动 热起动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室内细颗粒物(PM2.5)污染现状、控制技术与标准 被引量:51
5
作者 王清勤 李国柱 +4 位作者 赵力 孟冲 王军亮 王晓飞 朱荣鑫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共7页
在对我国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室内PM2.5质量浓度最高超过500μg/m^3。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降低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将室内PM2.5污染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 在对我国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的调查中发现,不同城市、不同建筑类型的室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PM2.5污染,室内PM2.5质量浓度最高超过500μg/m^3。有效的控制技术是降低室内PM2.5污染的重要途径,将室内PM2.5污染控制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并对其方法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国内外PM2.5污染控制的相关标准规范进行了梳理。结合建筑室内PM2.5污染现状、控制技术与标准,提出了我国建筑室内PM2.5控制的下一步研究重点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室内PM2.5污染 PM2.5来源 污染现状 控制技术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在北京大气中细颗粒物上的分布 被引量:17
6
作者 王文华 刘俊华 +1 位作者 杨淑兰 彭安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34-137,共4页
为了解汞在北京大气中细颗粒上的分布 ,用 AN- 2 0 0型安德森冲击式分级采样器于 1 997年 1 1月 3 0日~ 1 998年 2月 8日 (采暖期 ) ,在北京 3个采样点同步采取不同粒径 (4.7~ 1 0 ,1 .1~4.7和 0 .43~ 1 .1 μm)的颗粒物 ,测定了其... 为了解汞在北京大气中细颗粒上的分布 ,用 AN- 2 0 0型安德森冲击式分级采样器于 1 997年 1 1月 3 0日~ 1 998年 2月 8日 (采暖期 ) ,在北京 3个采样点同步采取不同粒径 (4.7~ 1 0 ,1 .1~4.7和 0 .43~ 1 .1 μm)的颗粒物 ,测定了其上汞的质量浓度 .影响大气中颗粒态汞的因素较多 ,释放源是其中之一 .3个采样点中最大颗粒物态汞浓度并未在工业区出现 ,表明北京市大气中颗粒态汞的环境行为复杂 ,可能具有广域扩散性 .3个采样点颗粒物态总汞质量分数为 (0 .98~ 2 .90 )× 1 0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大气 细颗粒物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外细颗粒物(PM2.5)建筑围护结构穿透及被动控制措施 被引量:25
7
作者 王清勤 李国柱 +3 位作者 孟冲 赵力 王军亮 王晓飞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8-13,共6页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 为探究室外细颗粒物(PM2.5)通过围护结构缝隙进入建筑室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以"源头控制"为思路提出被动控制措施,通过实测手段分析了室内和室外PM2.5的相关性及外窗气密性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在介绍PM2.5围护结构缝隙穿透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室外PM2.5进入室内的影响因素;根据实测和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了被动控制措施。结果表明:室内外PM2.5浓度具有相关性,气密性好的外窗对室外PM2.5的阻隔作用强;颗粒物穿透围护结构的过程受换气次数影响。因此,对于住宅或无正压保证的建筑,应采取较高气密性外窗、保证外窗密封胶条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加强墙体预留孔口的密封以及定期维护等被动式控制措施,以减少室外PM2.5向室内的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2.5) 围护结构 穿透系数 阻隔作用 被动控制 室内空气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除尘器内亚微米细颗粒物动态的可视化测试 被引量:14
8
作者 沈欣军 王仕龙 +3 位作者 韩平 郑钦臻 曾宇翾 闫克平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85-992,共8页
为了研究电除尘器内气流场对细颗粒物捕集的影响,采用二维粒子成像测速法(2D-PIV)对电除尘器内亚微米细颗粒物的运动规律进行测试.实验中,采用艾灸烟作为示踪粒子,线-板式电除尘器板间距为200mm,通过改变高压放电极或电晕放电极性进行实... 为了研究电除尘器内气流场对细颗粒物捕集的影响,采用二维粒子成像测速法(2D-PIV)对电除尘器内亚微米细颗粒物的运动规律进行测试.实验中,采用艾灸烟作为示踪粒子,线-板式电除尘器板间距为200mm,通过改变高压放电极或电晕放电极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对单线电极电除尘器施加50kV高压时,线电极周围会形成4个涡旋.对双线电极电除尘器来说,由于涡旋的相互作用,会形成更多的涡旋,且分布在双电晕线之间的4个涡旋更加均匀对称.从涡旋形貌来看,正电晕或负电晕放电具有相似的涡旋分布,采用线电极或芒刺电极时,也具有相似的涡旋分布.采用双芒刺电极时,由于注入更高的放电能量,颗粒物速度大幅提高,最高值可达1.6m/s,是一次流速的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P 2D-PIV 气流分布 离子风 亚微米细颗粒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增强喷雾对褐煤细颗粒物的抑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磊 杨树莹 +2 位作者 吴新 袁竹林 杨林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0-287,共8页
针对喷雾法对褐煤粉尘抑制性能较差的问题,对比了8种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和对褐煤粉尘的润湿性能,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溶液雾化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模拟试验平台开展了喷雾抑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褐煤粉尘表面的化学结构使得褐煤... 针对喷雾法对褐煤粉尘抑制性能较差的问题,对比了8种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和对褐煤粉尘的润湿性能,并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溶液雾化性能的影响.最后在模拟试验平台开展了喷雾抑尘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褐煤粉尘表面的化学结构使得褐煤具有较强的疏水性,表面活性剂对褐煤粉尘的润湿性能不仅取决于表面张力还取决于表面活性剂自身的结构.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可以同时降低液滴的平均粒径并使得液滴的运动速度加快,增强其对细颗粒物的捕集性能.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提高传统喷雾法对褐煤细颗粒物的抑尘效率,其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曲拉通X-100溶液的抑尘性能最佳.装置内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下降为15.13 mg/m^3和1.0×10~6 cm^(-3).对比采用纯水喷雾的方法,其质量浓度抑尘效率从53.7%上升到9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剂 褐煤 细颗粒物 抑制 喷雾 润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板塔细颗粒物协同脱除特性实验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军 李存杰 +5 位作者 郑成航 翁卫国 朱松强 王丁振 高翔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16-1520,1599,共6页
针对常规喷淋空塔无法满足颗粒物协同控制的难题,提出筛板塔强化传质实现协同脱除的方法.基于湿法烟气脱硫中试试验平台,考察湿法烟气脱硫关键工艺参数,包括烟气流速、浆液喷淋量、飞灰浓度、颗粒粒径等对细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 针对常规喷淋空塔无法满足颗粒物协同控制的难题,提出筛板塔强化传质实现协同脱除的方法.基于湿法烟气脱硫中试试验平台,考察湿法烟气脱硫关键工艺参数,包括烟气流速、浆液喷淋量、飞灰浓度、颗粒粒径等对细颗粒物脱除效率的影响规律,并与喷淋空塔脱除特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实验工况下,细颗粒物脱除效率大于90%,最高超过95%;脱除效率随烟气流速、颗粒物浓度及浆液喷淋量的增大而提高.颗粒物分级脱除效率曲线呈"V"形分布特性,在0.2~1.0μm粒径范围内脱除效率最低;在相同条件下,筛板塔细颗粒物脱除效果显著优于喷淋塔,在0.2~1.0μm粒径段的脱除效率与总脱除效率较喷淋塔分别提高11%和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筛板塔 燃煤电厂 细颗粒物 协同控制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波与其他方法联合作用脱除细颗粒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1
作者 胡惠敏 李瑞阳 +2 位作者 蔡萌 董智广 赵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18,共6页
声波团聚可作为一种有效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预处理措施.针对现有声源条件下,单一的声波团聚作用对细颗粒物的清除效率较低且能耗较大的缺点,分析采用声波团聚联合其他方法共同作用来高效脱除细颗粒物.分别阐述种子颗粒、喷雾、蒸汽... 声波团聚可作为一种有效降低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预处理措施.针对现有声源条件下,单一的声波团聚作用对细颗粒物的清除效率较低且能耗较大的缺点,分析采用声波团聚联合其他方法共同作用来高效脱除细颗粒物.分别阐述种子颗粒、喷雾、蒸汽相变联合声波团聚作用的团聚机理及实验装置,具体分析了3种联合作用提高声波团聚效率的理论依据及影响因素,对比了3种联合作用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丰富了声波团聚理论,并彰显了联合声波团聚的优势.此外,提出联合声波团聚的研究方向,为高效脱除细颗粒物、降低环境污染提供了更好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波团聚 细颗粒物 种子颗粒 喷雾 蒸汽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相变与撞击流耦合促进细颗粒物脱除 被引量:6
12
作者 熊桂龙 杨林军 +3 位作者 颜金培 鲍静静 陆斌 耿俊峰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61-766,共6页
针对石灰石/石膏法湿式烟气脱硫(WFGD)工艺,考察了WFGD系统对烟气温湿度和细颗粒形貌与元素组成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变室中过饱和水汽环境的形成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蒸汽相变和撞击流耦合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撞击流相变室中应用蒸汽相变促... 针对石灰石/石膏法湿式烟气脱硫(WFGD)工艺,考察了WFGD系统对烟气温湿度和细颗粒形貌与元素组成的影响,并分析了相变室中过饱和水汽环境的形成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蒸汽相变和撞击流耦合的方法,实验研究了撞击流相变室中应用蒸汽相变促进细颗粒物脱除的效果,并与普通蒸汽相变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细颗粒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后形貌特征与元素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WFGD系统出口脱硫净烟气接近饱和甚至达到过饱和状态,仅添加少量蒸汽就可建立水汽在细颗粒表面核化凝结所需的过饱和环境;采用蒸汽相变和撞击流耦合技术可以显著促进湿法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的脱除,在蒸汽添加量为0.04 kg/m3时,数浓度脱除率可由普通相变室的34.1%增至66.1%;细颗粒脱除效率随烟气撞击流速增大而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湿法烟气脱硫 蒸汽相变 撞击流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形式下住宅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室内暴露量的模拟及比较 被引量:25
13
作者 施珊珊 纪文静 赵彬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4-38,共5页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穿透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环境中,和室内产生的细颗粒物一起作用,导致人体在室内暴露在细颗粒物中。不同的住宅通风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水平和室内暴露量。模拟计算了北京地区在过渡季、夏季、... 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可穿透围护结构进入室内环境中,和室内产生的细颗粒物一起作用,导致人体在室内暴露在细颗粒物中。不同的住宅通风方式会导致不同的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水平和室内暴露量。模拟计算了北京地区在过渡季、夏季、春季典型工况下,采用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的住宅的室内细颗粒物浓度水平和室内暴露量,并计算了相关通风形式所对应的能源消耗量。结果表明,对于较密闭的住宅,采用自然通风且室内开启空气净化器时,与采用机械通风的住宅均可获得较低的细颗粒物室内暴露量。在所研究的情况下,自然通风的能源消耗量略低于机械通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室内环境 暴露 自然通风 机械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汽相变耦合撞击流作用下细颗粒物的脱除特性 被引量:4
14
作者 熊桂龙 杨林军 +2 位作者 郭惠 彭飞 赵汶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04-909,共6页
采用水汽相变和撞击流耦合的方法,研究了烟气对喷水平间距、烟气流速、水蒸气添加量等参数对细颗粒脱除效率和相变脱除后烟气中细颗粒中位粒径的影响,并分析测试了相应条件下系统的流体阻力和除雾器的压力降.结果表明:细颗粒脱除效率随... 采用水汽相变和撞击流耦合的方法,研究了烟气对喷水平间距、烟气流速、水蒸气添加量等参数对细颗粒脱除效率和相变脱除后烟气中细颗粒中位粒径的影响,并分析测试了相应条件下系统的流体阻力和除雾器的压力降.结果表明:细颗粒脱除效率随烟气对喷水平间距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随烟气流速和蒸汽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大;相变脱除后烟气中细颗粒中位粒径的变化规律与细颗粒脱除效率的变化规律相反;系统阻力和除雾器的压降均随烟气流速的增大而增大;随烟气对喷间距的增大,系统阻力减小,除雾器的压降基本保持不变.撞击流相变室的系统阻力小,细颗粒物脱除效率高,因此,蒸汽相变耦合撞击流是一种用于脱除细颗粒物的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蒸汽相变 撞击流 脱除 压力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排放特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范红梅 张玉华 +2 位作者 束航 张亚平 杨林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1-329,共9页
为了减少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的形成,针对商用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_(10)/PM_(2.5)采样器、X线衍射(XRD)、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的联用技术(HRSEM/EDX)等对SCR脱硝反应器出... 为了减少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过程中细颗粒物的形成,针对商用V_2O_5-WO_3/TiO_2脱硝催化剂,采用电称低压冲击器(ELPI)、PM_(10)/PM_(2.5)采样器、X线衍射(XRD)、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能谱仪的联用技术(HRSEM/EDX)等对SCR脱硝反应器出口烟气中细颗粒粒径分布、形貌、元素及物相组成等进行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CR脱硝系统出口细颗粒物主要为亚微米级(dp<1μm)硫酸铵、硫酸氢铵,同时存在少量硅铝质颗粒;反应温度、NH_3与NO的摩尔比(n(NH_3)/n(NO))、SO_2质量浓度、水蒸气体积分数增加时,细颗粒形成量与SO_2氧化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性,主要因为SO_2氧化成SO_3后,继而与NH_3和H_2O生成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O_2体积分数增加促使硅铝质颗粒的形成,但这些硅铝质颗粒物的生成与SO_2氧化量无关,因此O_2体积分数增加时,细颗粒形成量与SO_2氧化率之间相关性略差。降低SO_2的氧化率有助于降低亚微米级硫酸铵、硫酸氢铵细颗粒;控制O_2体积分数有助于减少硅铝质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R 细颗粒物 排放特性 硅铝质颗粒 硫酸氢铵(硫酸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细颗粒物(PM2.5)净化效率测试方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剑东 徐昭炜 +2 位作者 王志勇 侯银燕 王智超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0-64,共5页
基于空气净化产品检测经验和检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关于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PM2.5净化效率的测试方法。从测试用气溶胶的发生(气溶胶类型和气溶胶发生设备)、PM2.5净化效率测试台性能(风量稳定性、系统风速不均匀性、系统PM2.5浓度不... 基于空气净化产品检测经验和检测数据,提出了一种关于通风系统用空气净化装置PM2.5净化效率的测试方法。从测试用气溶胶的发生(气溶胶类型和气溶胶发生设备)、PM2.5净化效率测试台性能(风量稳定性、系统风速不均匀性、系统PM2.5浓度不均匀性、系统PM2.5浓度稳定性)和PM2.5测量仪器的选择等方面对测试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系统 空气过滤器 空气净化装置 细颗粒物(PM2.5) 净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颗粒物(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7
17
作者 涂光备 涂有 +1 位作者 刘冰 周远斌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0-74,共5页
PM2.5室外设计浓度是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的重要依据。讨论了国内当前具有代表性的2种确定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推荐方案,介绍了日本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选型用室外悬浮颗粒物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对国内当... PM2.5室外设计浓度是建筑物空调通风系统配置空气净化设备的重要依据。讨论了国内当前具有代表性的2种确定PM2.5室外设计浓度的推荐方案,介绍了日本公共建筑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设备选型用室外悬浮颗粒物设计浓度的确定方法,对国内当前制订相关标准提出了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室外设计浓度 不保证率 空调通风系统 空气净化设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载大气气溶胶及细颗粒物偏振遥感发展及趋势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勇 何军 +4 位作者 代海山 汪少林 孙允珠 洪津 孙斌 《上海航天》 CSCD 2019年第S2期138-147,共10页
针对星载大气气溶胶及颗粒物探测需求,介绍了大气气溶胶多参数遥感的基本原理,构建最优化反演算法实现对气溶胶微物理参数的反演。结合目前对大气细颗粒探测的迫切需求,从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的现状出发,分别介绍了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偏... 针对星载大气气溶胶及颗粒物探测需求,介绍了大气气溶胶多参数遥感的基本原理,构建最优化反演算法实现对气溶胶微物理参数的反演。结合目前对大气细颗粒探测的迫切需求,从卫星遥感大气气溶胶的现状出发,分别介绍了多光谱、多角度以及偏振遥感大气气溶胶的典型星载仪器,对我国高分五号卫星的多角度偏振探测载荷(directional polarization camera,DPC)的亮点进行重点阐述,总结了目前卫星载荷探测大气细颗粒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未来大气气溶胶及细颗粒物遥感探测的发展方向及趋势,并提出后续天基气溶胶细颗粒物遥感载荷可能的技术体制及路线,为细颗粒物遥感载荷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气溶胶 细颗粒物 多角度探测 偏振探测 载荷配置 高分五号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的细颗粒物(PM2.5)过滤效率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涂有 涂光备 张鑫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9-54,共6页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 鉴于在考虑采取通风措施降低室内空气PM2.5浓度时,面临不掌握空气过滤器的PM2.5过滤效率的困惑,以在相同的、规范的试验条件下得到的不同材质、不同过滤效率的多台空气过滤器的计数计径过滤效率和PM2.5计重过滤效率的测试数据为基础,分析探讨了2种过滤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空调通风系统针对室内PM2.5计重浓度的空气过滤器选型提供了初步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风用空气过滤器 细颗粒物(PM2.5) 光散射当量直径 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计数计径过滤效率 计重过滤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汽相变促进湿法脱硫净烟气中细颗粒物的脱除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斌 杨林军 辛成运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3,共6页
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结合蒸汽相变原理,实验考察了除雾器类型、脱硫净烟气特性、蒸汽添加量及同时在除雾器上喷低温水等对细颗粒物脱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硫净烟气中添加适量蒸汽,可显著提高细颗粒脱除效果,且脱除效率随... 采用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工艺,结合蒸汽相变原理,实验考察了除雾器类型、脱硫净烟气特性、蒸汽添加量及同时在除雾器上喷低温水等对细颗粒物脱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脱硫净烟气中添加适量蒸汽,可显著提高细颗粒脱除效果,且脱除效率随蒸汽添加量增加而提高;丝网除雾器比板波纹除雾器更适于凝结长大细颗粒物的脱除;脱硫净烟气特性对细颗粒物相变脱除效果存在显著影响;由于相变室内壁面易积灰,壁面材质对细颗粒脱除效果影响不明显;添加蒸汽同时在除雾器上喷低温水可明显促进细颗粒的脱除,脱除效率可由约30%增至6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法脱硫净烟气 蒸汽相变 细颗粒物 脱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