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8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DEM-Fluent耦合的泵内含不同形状颗粒的固液两相流磨损
1
作者 程文洁 邵春雷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 离心泵是输送固液两相混合物的关键设备,固体颗粒的存在容易导致泵磨损。为了研究固相性质对泵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特别是揭示固体颗粒在壁面上的磨损机制,采用EDEM-Fluent耦合方法研究泵内的固液两相流,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清晰地显示了粒子的动态分布及其碰撞情况。结果表明:颗粒尺寸对磨损影响较大,无论在何种流量工况下,大尺寸颗粒对蜗壳的磨损更为严重;在相同工况下,非球体颗粒对泵部件的磨损相对严重一些;在不同流量工况下,泵入口及出口段的颗粒分布差别较大,低流量工况下的叶轮入口位置颗粒分布非常不均匀,前盖板的磨损较严重;对大尺寸球体颗粒和非球体颗粒进行对比,在小流量工况下,无论是球体颗粒还是非球体颗粒,泵的磨损情况都非常严重,磨损曲线斜率很高,且呈现阶段性的陡增。研究结果可以获得准确的磨损位置,为改进离心泵的水力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EDEM-Fluent耦合 球体颗粒 非球体颗粒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垂直管道级配粗颗粒固液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2
作者 胡小林 王乐 +3 位作者 徐礼康 聂程程 赵桂欣 万初一 《海洋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0,共8页
矿物粗颗粒的垂直管道输送对于深海采矿较为适用。实际深海采矿工程中,矿物颗粒并非单一粒径,而是以级配形式存在。而级配矿物颗粒在垂直管道输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究较少。文中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 矿物粗颗粒的垂直管道输送对于深海采矿较为适用。实际深海采矿工程中,矿物颗粒并非单一粒径,而是以级配形式存在。而级配矿物颗粒在垂直管道输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探究较少。文中将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简称CFD)与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相结合,对初始速度、进料体积分数和颗粒级配等不同工况下的管道内输运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无论何种工况,小中大3种颗粒的轴向速度均从小到大分布,是因为小颗粒更多的与壁面发生碰撞、摩擦而损失动能。3种颗粒的轴向速度随着初始速度(从2 m/s到4 m/s)和进料体积分数(从2.5%到7.5%)的增加而增大,而颗粒级配的变化对其影响不大。流场的湍动能和轴向流体速度随着初始速度和进料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而随着颗粒级配的变化(从1∶1∶1到1∶6∶1),湍动能减少,轴向流体速度基本不变。壁面剪应力随着初始速度和进料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又随着级配变化而降低。结论对于了解深海采矿输运机理、提升输运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CFD-DEM 管道输运 级配粗颗粒 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长颗粒与流场双向耦合的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蔡杰 袁竹林 赵孝保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1期5858-5865,6029,共8页
细长颗粒气–固两相流中湍流流变特性研究是细长颗粒气固两相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离散单元法、刚体动力学,并引入拉格朗日时间尺度与?-ε模型的耦合关联式,构建起细长颗粒?湍流场气–固双向耦合模型,并采用此模型对某一实际流化... 细长颗粒气–固两相流中湍流流变特性研究是细长颗粒气固两相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离散单元法、刚体动力学,并引入拉格朗日时间尺度与?-ε模型的耦合关联式,构建起细长颗粒?湍流场气–固双向耦合模型,并采用此模型对某一实际流化床内的细长颗粒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研究发现,多数细长颗粒以其轴与流场主流速度方向近于平行的姿态在流场中向上运动;在高度上,一方面细长颗粒在此存在会导致此高度上湍流速度梯度的增加从而导致整个高度上湍动能值的增加,另一方面细长颗粒的存在又会消耗一部分当地湍流场的湍动能;水平方向上有细长颗粒存在的区域,当地湍动能值会有明显的下降;细长颗粒的存在会导致整个湍流场的压强梯度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湍流流变特性 细长颗粒气–固两相流 双向耦合 离散单元法 数值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轮转速及颗粒粒径对浮选机固-液两相流场特性影响研究
4
作者 牛福生 窦念舟 张晋霞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3,共7页
借助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采用欧拉方法模拟XFD型浮选机内部颗粒流动行为,探究叶轮转速及颗粒粒径对浮选机固-液两相流场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浮选机内的流体运动规律;从速度场、湍流度等方面揭示浮选机的浮选动力学特点。模拟结果表明... 借助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技术,采用欧拉方法模拟XFD型浮选机内部颗粒流动行为,探究叶轮转速及颗粒粒径对浮选机固-液两相流场分布特征的影响,揭示浮选机内的流体运动规律;从速度场、湍流度等方面揭示浮选机的浮选动力学特点。模拟结果表明:转速1800 r/min时,存在液相速度最大值5.32 m/s,转子区域与下循环区域流体运动速度和湍流动能较高且流场相对稳定,适合矿物浮选分离;微细粒矿物颗粒粒径对浮选机内部固-液两相流场特性影响较小,转子表面压力分布与颗粒粒径密切相关,且在定子与转子间的区域,湍流动能显著增强,促进了赤铁矿颗粒的有效分散。通过赤铁矿浮选试验研究不同叶轮转速下精矿品位以及回收率的变化,叶轮转速1800 r/min时精矿Fe品位为66.35%,回收率为85.34%,结合浮选流场模拟结果,叶轮转速1800 r/min比较适合于浮选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机 数值模拟 -液相流 浮选试验 湍流动能 叶轮转速 流场特征 颗粒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料喷注对气固两相燃气燃烧特性影响研究
5
作者 赵李北 马立坤 +3 位作者 夏智勋 冯运超 陈斌斌 刘延东 《航空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9,共9页
燃料喷注显著影响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中气固两相燃气的燃烧特性。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探究了燃料当量比及燃料喷注口排布对气固两相燃气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燃料喷注方式不变的条件下,燃料当量比增加会使燃烧室内最小马赫数减... 燃料喷注显著影响固体火箭超燃冲压发动机中气固两相燃气的燃烧特性。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探究了燃料当量比及燃料喷注口排布对气固两相燃气燃烧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燃料喷注方式不变的条件下,燃料当量比增加会使燃烧室内最小马赫数减小;相比于燃料当量比的提升,燃料喷注方式的改善对燃烧性能及模态的影响作用更大;气固两相富燃燃气中的凝相颗粒燃烧区域与燃烧室大温升区域一致,凝相颗粒的燃烧效率是提升总燃烧效率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燃 喷注方式 当量比 燃烧 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的测试与分析方法
6
作者 闫子涵 王栋栋 +2 位作者 阴慧敏 刘文瑞 卢春喜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3-721,共9页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 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小波分析,提出了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颗粒聚团的确定方法,并将射流影响区内气固间的瞬时接触状态分为颗粒聚团相、散式颗粒相以及未与颗粒充分混合的射流相。结合附壁射流理论,利用气体示踪技术获得的射流特征浓度分布结果,对理想条件下的射流中心线方程进行了修正,所得结果可预测气固两相流中射流的发展趋势。利用臭氧分解示踪技术,获得了原料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的局部反应结果,将其与气固动态混合特征及射流轨迹模型相结合,可分析流动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流 相流 混合 聚团 流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去模糊图像处理的气/固两相流固体颗粒速度测量方法 被引量:11
7
作者 宋鼎 彭黎辉 +1 位作者 陆耿 杨士元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937-1941,共5页
在燃煤火力发电站的煤粉输送系统中,为了提高煤粉的燃烧效率,获得煤粉与空气混合物的参数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气/固两相流固体颗粒速度测量方法。通过控制CCD照相机的曝光时间获得颗粒的运动模糊图像,在此... 在燃煤火力发电站的煤粉输送系统中,为了提高煤粉的燃烧效率,获得煤粉与空气混合物的参数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气/固两相流固体颗粒速度测量方法。通过控制CCD照相机的曝光时间获得颗粒的运动模糊图像,在此基础上利用图像处理方法估计出模糊图像的点扩展函数(PSF),并利用透镜成像原理建立运动模糊长度与颗粒运动速度之间的联系,最终获得颗粒的运动速度。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利用该方法对颗粒自由落体形成的运动模糊图像进行了处理,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气/固两相流颗粒速度的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颗粒速度测量 运动模糊 点扩散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两相流动中非球形颗粒所受曳力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由长福 祁海鹰 徐旭常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88-191,共4页
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非球形颗粒在气固两相流动中所受的曳力 ,在Re <10 0的条件下对流经 3种具有典型几何特征的非球形颗粒 (正方体、圆柱体和圆台体 )的流体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 .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与文献中所推荐的 3种... 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非球形颗粒在气固两相流动中所受的曳力 ,在Re <10 0的条件下对流经 3种具有典型几何特征的非球形颗粒 (正方体、圆柱体和圆台体 )的流体流动进行了详细的数值计算 .通过比较计算结果与文献中所推荐的 3种曳力系数修正关系发现 :Ganser方法与本文计算结果符合最好 .通过对两种不同颗粒摆放条件的流动进行计算发现 :对于不同的颗粒与来流角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非球形颗粒 曳力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两相流场的湍流颗粒浓度理论模型 被引量:11
9
作者 顾 璠 许晋源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11-18,145,共8页
本文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动颗粒湍流扩散现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颗粒湍流扩散系数和气流弥散效应二个颗粒湍流模化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固两相流场湍流颗粒浓度模型。理论模型包括离心力和其它外加力场作用下颗粒运动和浓度分布的计... 本文进行了气固两相流动颗粒湍流扩散现象的理论分析,提出了颗粒湍流扩散系数和气流弥散效应二个颗粒湍流模化新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气固两相流场湍流颗粒浓度模型。理论模型包括离心力和其它外加力场作用下颗粒运动和浓度分布的计算方法。运用湍流颗粒浓度模型,对直管气固两相流动、受限射流气固两相流动和90°弯管气固两相流动等三种流动做了数值模拟,计算获得颗粒速度、颗粒浓度等主要流动参数。讨论了湍流颗粒浓度模型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颗粒浓度 湍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固两相流固体颗粒流速测量方法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文涛 叶俊 +1 位作者 李忠虎 王志春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8-91,共4页
针对气/固两相流中固相颗粒流速的测量问题,分别介绍了可用于流速测量的互相关法和参数时延估计法。为改善相关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随机误差较大、分辨率低及动态响应慢等不足,提出用参数估计法处理电容传感器信号,用延时时间估计法测... 针对气/固两相流中固相颗粒流速的测量问题,分别介绍了可用于流速测量的互相关法和参数时延估计法。为改善相关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随机误差较大、分辨率低及动态响应慢等不足,提出用参数估计法处理电容传感器信号,用延时时间估计法测量两相流的流速。为验证互相关法和参数估计法的特点,采用Monte-Carlo方法建立气/固两相流动模型,给出了一种基于时延估计法的硬件电路。并结合模型中产生的随机信号对流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延时时间估计法测量流速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电容传感器 互相关 流速 参数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荡条件下金属颗粒对气液两相流动与混合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11
作者 余波 邓晰文 +1 位作者 雷基林 肖杰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1,共9页
为进一步提升柴油机活塞腔的换热性能,通过加入金属颗粒来提升振荡状态下的两相混合程度。采用振荡流动试验方法,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金属颗粒在振荡状态下的运动学特性和两相振荡流动特性,进一步讨论转速、充液率对金属颗粒运动... 为进一步提升柴油机活塞腔的换热性能,通过加入金属颗粒来提升振荡状态下的两相混合程度。采用振荡流动试验方法,结合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金属颗粒在振荡状态下的运动学特性和两相振荡流动特性,进一步讨论转速、充液率对金属颗粒运动和最大气泡直径和混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转速是影响气液两相流振荡流动效果的主要因素。随着转速的增加,金属颗粒到达方腔上壁面时间缩短,瞬时速度增大,相对于270 r/min,330 r/min冲击上壁面的平均速度变化率增加133%,冲击壁面的强度增加。相对于25%充液率,75%充液率的金属颗粒冲击上壁面的最大瞬时速度降低68%,充液率过高,降低颗粒冲击上壁面强度。50%充液率左右和高转速条件下,颗粒冲击壁面强度降低,但气液两相流混合程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塞 内冷油腔 相流 可视化 金属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宽筛分流化床气固两相流动结构离散颗粒模型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浩生 陆继东 钱诗智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1999年第3期270-275,共6页
建立了适合描述宽筛分流化床气 固两相流动结构的离散颗粒模型。颗粒的运动满足牛顿第二定律 ,流体相的运动规律由局部平均的纳维 斯托克斯方程求解 ,两相间的耦合由牛顿第三定律决定。对宽筛分流化床中气泡的形成、颗粒的流化过程进... 建立了适合描述宽筛分流化床气 固两相流动结构的离散颗粒模型。颗粒的运动满足牛顿第二定律 ,流体相的运动规律由局部平均的纳维 斯托克斯方程求解 ,两相间的耦合由牛顿第三定律决定。对宽筛分流化床中气泡的形成、颗粒的流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与实验现象相符合 ;模拟结果还发现单颗粒的运动速度表现出不可预测特性 ,颗粒的总体速度不完全满足正态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相流 离散颗粒模型 颗粒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垂直气固两相流动系统中颗粒群与气流之间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白丁荣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6期697-703,共7页
本文对垂直气固两相流动系统中,从初始流态化到气力输送的整个区域内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体与颗粒群之间的曳力系数可以定量表征两者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文章并讨论了不同操作条件下气固曳力系数的变... 本文对垂直气固两相流动系统中,从初始流态化到气力输送的整个区域内气固两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气体与颗粒群之间的曳力系数可以定量表征两者之间的能量交换过程.文章并讨论了不同操作条件下气固曳力系数的变化规律,并由此可见两相流系统中出现的不均匀状态(低气速时产生气泡,高气速时颗粒趋于聚集)均可用体系为使气流对颗粒群做功最小而采取的运动形态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 颗粒 物料输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密气固两相流中颗粒密集效应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向军 徐旭常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20-124,共5页
从颗粒的全受力分析、气固两相流系统能量的趋于稳定法则及直接从当量直径折算这3种方法着手,经理论推导,得到了稠密气固两相流中颗粒密集效应的定量表达式,并采用得到的3种计算模型,研究了一典型的两相流场中颗粒密集效应的大小.研究... 从颗粒的全受力分析、气固两相流系统能量的趋于稳定法则及直接从当量直径折算这3种方法着手,经理论推导,得到了稠密气固两相流中颗粒密集效应的定量表达式,并采用得到的3种计算模型,研究了一典型的两相流场中颗粒密集效应的大小.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的,能定量揭示颗粒密集效应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密相流 颗粒密集团 理论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固两相流的深埋隧道烟尘运移特征
15
作者 吴宗之 周玉竹 +3 位作者 魏丁一 曹伟杰 马文谨 余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219,共7页
为提高深埋隧道施工机械的耐用性及改善工人作业环境,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选取CO和粉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建立深埋隧道物理模型,通过模拟分析深埋隧道中不同围岩温度及风筒出口速度对烟尘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破... 为提高深埋隧道施工机械的耐用性及改善工人作业环境,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选取CO和粉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Fluent软件建立深埋隧道物理模型,通过模拟分析深埋隧道中不同围岩温度及风筒出口速度对烟尘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爆破后,CO在抛掷区内均匀分布,随通风时间的增加,CO的运移呈现为平移和扩散2种方式,CO以团状的形式向隧道外排出,且隧道壁处的CO运移速度大于隧道中心的运移速度;爆破瞬间,粉尘大量聚集在工作面附近,随通风时间的增加,粉尘不断向隧道外排出;其中,围岩温度对CO的运移有一定影响,且围岩温度越高,CO的运移速度越快,但围岩温度对粉尘运移的影响相对较小;风筒出口速度对CO及粉尘的运移均有较大影响,且风筒出口速度越大,CO及粉尘的运移速度越快,在现场应用中要结合实际条件和经济预算情况合理选择相关设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深埋隧道 烟尘运移 风筒出口速度 围岩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气固两相掺混燃烧过程评价方法
16
作者 黄利亚 薛鸿涵 +2 位作者 张家瑞 孟梁 杨和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为了合理地评价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内一次燃气/空气掺混燃烧过程,提出一种基于颗粒质量浓度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掺混燃烧过程评价方法。建立发动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了地面试验验证;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补燃室掺混燃烧过程,通过... 为了合理地评价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内一次燃气/空气掺混燃烧过程,提出一种基于颗粒质量浓度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掺混燃烧过程评价方法。建立发动机数值模拟方法并通过了地面试验验证;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补燃室掺混燃烧过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不同定义方式掺混度与燃烧效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提出的颗粒掺混度与颗粒燃烧效率二者间显示出最大程度的相关性,不同工况下的平均最大信息系数达到了0.9163。一次燃气/空气掺混与燃烧过程体现以下相关性规律:颗粒燃烧效率随颗粒掺混度的增大而增加,当颗粒掺混度超过一定阈值后,颗粒燃烧效率保持相对稳定。最后通过试验验证了该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掺混度 掺混燃烧 体火箭冲压发动机 燃烧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数值模拟三维气固两相混合层中颗粒与流体的双向耦合 被引量:35
17
作者 樊建人 罗坤 +1 位作者 金晗辉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3-157,共5页
该文对随时间发展模式的三维气固两相混合层中颗粒与流体的双相偶合作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气相流场采用拟谱方法对N-S方程组进行直接求解,计算颗粒场时,选取Stokes数等于5的颗粒,采用Lagrangian方法跟踪其运动。重点考察了颗粒相与... 该文对随时间发展模式的三维气固两相混合层中颗粒与流体的双相偶合作用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气相流场采用拟谱方法对N-S方程组进行直接求解,计算颗粒场时,选取Stokes数等于5的颗粒,采用Lagrangian方法跟踪其运动。重点考察了颗粒相与流体相间的相互作用,分析了不同质量携带率的颗粒对流场特性的修正以及对颗粒扩散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混合层流动在考虑颗粒的反作用时大涡结构的卷起和配对仍然占支配地位;颗粒延滞了混合层中大涡结构的发展,降低了大涡结构的长度尺寸;在大涡卷起过程中,颗粒会衰减气相湍流的能量,衰减的程度随颗粒质量携带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在大涡配对过程中,颗粒使气相湍流的能量增加,并且增加的程度随颗粒质量携带率的增大而增大。此外,颗粒的出现,增加了流体的混合程度,削弱了颗粒在流场中的扩散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三维相混合层 颗粒 流体 相流 双向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气固两相流动阻力的新模型 被引量:20
18
作者 肖海涛 祁海鹰 +1 位作者 由长福 徐旭常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11-315,共5页
为了解决现有经验气固阻力模型的普适性问题 ,合理描述颗粒团聚现象对气固阻力的严重影响 ,从理论分析入手 ,将传统的CFD方法与系统能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建立了计及颗粒团聚效应的气固阻力分析模型 .与现有模型相比 ,新模型不仅合理地... 为了解决现有经验气固阻力模型的普适性问题 ,合理描述颗粒团聚现象对气固阻力的严重影响 ,从理论分析入手 ,将传统的CFD方法与系统能量分析方法相结合 ,建立了计及颗粒团聚效应的气固阻力分析模型 .与现有模型相比 ,新模型不仅合理地描述了气固两相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 ,而且避免了以往采用经验系数所导致的误差和局限性 .经循环流化床数值模拟的检验证明 ,新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从而在稠密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中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力模型 最小能量原理 颗粒团聚效应 稠密相流 循环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干涉气液两相流颗粒速度矢量测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浦兴国 浦世亮 +1 位作者 袁镇福 岑可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37-240,共4页
介绍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粒径和速度的新技术——激光干涉气液两相流测量技术(ILIDS)。在完成应用二维卷积和快速傅立叶变换图象处理技术,获得气液两相流颗粒空间位置分布和粒径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粒径配对度、形变配对度等算法的... 介绍一种测量气液两相流粒径和速度的新技术——激光干涉气液两相流测量技术(ILIDS)。在完成应用二维卷积和快速傅立叶变换图象处理技术,获得气液两相流颗粒空间位置分布和粒径方法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粒径配对度、形变配对度等算法的粒子寻迹测速算法,能够从一组连续拍摄的气液两相流干涉图像中获得各个颗粒的速度矢量,从而得到二维颗粒运动矢量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流 连续 矢量场 二维 卷积 速度矢量 粒子 粒径 颗粒速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截面ECT的气/固两相流参数检测系统 被引量:21
20
作者 杨道业 施源 徐锌锋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968-1974,共7页
为了实现多相流的流动过程在线监测和多参数测量,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应用于气/固两相流检测的双截面8电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采用交流法电容检测原理实现具有16个独立电容检测通道的电容测量电路,实测系统的成像速度为590帧/秒。将双截面... 为了实现多相流的流动过程在线监测和多参数测量,设计并研发了一套应用于气/固两相流检测的双截面8电极电容层析成像系统。采用交流法电容检测原理实现具有16个独立电容检测通道的电容测量电路,实测系统的成像速度为590帧/秒。将双截面电容层析成像系统用于气/固两相流的实时检测,并将两层截面的图像作相关计算,获取成像截面的固相速度分布。由固相速度和浓度最终算出气/固两相流的固相质量流量,从而实现气/固两相流浓度、速度、流量等多参数的综合检测。将双截面ECT传感器算得的质量流量与发料罐重力传感器获取的质量流量作对比发现,两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流量测量误差小于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截面 电容层析成像 流动速度 质量流量 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