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菌天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马艳平 梁志凌 +3 位作者 马江耀 郝乐 柯浩 刘振兴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17年第1期1-5,共5页
长期抗生素滥用导致了多重耐药菌株及其超级细菌的出现,由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的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是造成细菌感染的机制之一。自然界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淬灭密度感应系统,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被称为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quorum sen... 长期抗生素滥用导致了多重耐药菌株及其超级细菌的出现,由密度感应系统调控的生物被膜的形成和成熟是造成细菌感染的机制之一。自然界存在的生物活性物质能够淬灭密度感应系统,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被称为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近年来,群体感应抑制剂成为细菌抗感染药物开发的靶点,有必要对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种类、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本文综述了细菌天然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干扰群体感应系统,从而治疗细菌感染。绝大多数原核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感应抑制剂,这被认为是安全的。动物、豆类、传统的药用植物、海洋生物均能产生群体感应抑制剂。这些天然抑制剂可能替代传统抗生素,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抑制剂 种类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
作者 孙琦 梁经纬 +2 位作者 王琳 张廷剑 孟繁浩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6年第2期15-21,共7页
在菌群生长过程中,细菌能不断产生化学信号分子并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当信号分子的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调控菌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如生物膜的形成、生物发光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细菌群体感... 在菌群生长过程中,细菌能不断产生化学信号分子并分泌到周围环境中,当信号分子的数量达到一定阈值时,可调控菌体相关基因的表达如生物膜的形成、生物发光等,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以细菌的群体感应为靶点,只针对病原菌的群体感应系统起抑制作用,并不杀死体内的正常细菌或干扰其正常生命活动,为人类提供了一种新型抗菌途径。综述了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调控系统和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调控 细菌群体感应抑制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种类及其信号分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立燕 刘永生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效应为存在于细菌中,通过响应细菌细胞的密度变化而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随着细菌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菌通过QS的作用产生、释放类激素分子-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并积聚在细菌细胞的外环境中,... 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效应为存在于细菌中,通过响应细菌细胞的密度变化而调节基因表达的机制。随着细菌细胞数目的增加,细菌通过QS的作用产生、释放类激素分子-自诱导物(Autoinducers,AI)并积聚在细菌细胞的外环境中,细菌就是通过这种被称作AI的信号分子的浓度变化来进行信息交流[1]。AI是随着细菌细胞密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当AI积聚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又反过来调控细菌内的一些基因的表达,导致一个信号转导级联反应开始,并最终使机体行为发生改变[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细胞 信号分子 群体感应 种类 基因表达 密度变化 细胞数目 信息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阳性细菌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孔凡栋 周丽曼 +2 位作者 马青云 黄圣卓 赵友兴 《热带生物学报》 2017年第2期236-240,共5页
以自诱导肽(autoinducter peptide)AIP为信号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存在于多种革兰阳性细菌中,是研究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药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发现的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 以自诱导肽(autoinducter peptide)AIP为信号分子的细菌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存在于多种革兰阳性细菌中,是研究新型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细菌药物的重要突破口。目前发现的AIP型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有小分子与大分子2种类型,笔者对这2类AIP型QS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 AIP型群体感应系统 群体感应抑制 研究进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构建及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突变株的筛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晓霞 马俊义 +4 位作者 魏娜 胡白石 李晓娟 杨小丽 安仙丽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036-1041,共6页
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卡那抗性的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基因组DNA中,构建插入不同位点的突变体文库,通过信号分子高效检测菌株JZAI,筛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挑取2株野生株和筛选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S... 利用三亲杂交的方法将带卡那抗性的Mini-Tn5转座子随机插入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基因组DNA中,构建插入不同位点的突变体文库,通过信号分子高效检测菌株JZAI,筛选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挑取2株野生株和筛选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转座子Mini-Tn5以单拷贝随机诱变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获得成功;对筛出的4株突变株进行了致病性和烟草过敏反应测试,发现突变株明显降低了致病性,且2株突变株(5-17,2-57)在烟草上无过敏反应。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突变体文库的成功构建及筛选到不同突变位点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失活突变株,对从基因水平研究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分子机理及群体感应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 Mini-Tn5转座子 三亲杂交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的群体感应及其信号分子 被引量:15
6
作者 温晓芳 黄俊生 《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31-35,共5页
主要阐述细菌群体感应的类型、信号分子作用以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细菌群体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自身诱导物 交流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抑制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研究进展
7
作者 卜庆龙 侯显涛 +6 位作者 徐云鹏 王辰 郑书涛 褚洪旭 谭子璇 付晓杰 王宝杰 《中兽医医药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39-44,共6页
细菌能够通过细菌群体感应系统(QS)感应胞外同种细菌密度信息,从而调整相应的基因表达,以适应环境的改变。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拥有不同的QS系统,其主要区别在于诱导菌体产生QS效应的信号分子(AI)不同,主要分为LuxR/I型信号系统、寡... 细菌能够通过细菌群体感应系统(QS)感应胞外同种细菌密度信息,从而调整相应的基因表达,以适应环境的改变。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拥有不同的QS系统,其主要区别在于诱导菌体产生QS效应的信号分子(AI)不同,主要分为LuxR/I型信号系统、寡肽介导的信号系统、LuxS/AI-2型信号系统、AI-3/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信号系统。群体淬灭(QQ)是一种能够阻断QS的过程,其主要通过作用于信号分子酶干扰AI合成,或降解AI,或阻止AI与信号受体的结合等方式来抑制细菌QS。抑制细菌的QS系统是一种全新的抗菌策略。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中药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嗜水气单胞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链球菌等细菌的QS系统,进而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毒力因子的产生,降低细菌的耐药性。本文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及中药对该系统的抑制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寻找新型抗菌药物、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 细菌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机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对细菌生物被膜调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8
作者 肖梦圆 武瑞赟 +1 位作者 谭春明 李平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27-234,共8页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落,对机械干扰、宿主防御以及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与群体密度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的现象,... 细菌生物被膜是细菌附着在生物或非生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落,对机械干扰、宿主防御以及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是引起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细菌某些基因的表达受到与群体密度相关信号分子调控的现象,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利用QS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干扰这种调控作用为控制细菌生物被膜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本文以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例,综述QS系统在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介绍QSI通过抑制信号分子合成、酶解信号分子以及干扰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等作用途径,干扰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以期为细菌生物被膜慢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开辟新路径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被膜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 调控 干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9
作者 郭冰怡 董燕红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8-424,共17页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农业防治植物病害的一大难题,目前急需发展新的防治策略。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依赖于菌体密度的沟通协调机制,控制着细菌的生长、增殖、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群体活... 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已成为农业防治植物病害的一大难题,目前急需发展新的防治策略。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微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的依赖于菌体密度的沟通协调机制,控制着细菌的生长、增殖、致病性、生物被膜形成及相关群体活动行为。群体感应抑制剂在抑制细菌毒性基因表达时不会对细菌生长产生压力,从而避免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这一新颖的抑菌机制使其在开发新型农药方面有很大潜力。本文着重介绍了细菌群体感应机制、天然的及合成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种类及其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 信号分子 植物病害防治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光电检测技术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芷旭 谭浩兰 +3 位作者 何红 徐溢 葛闯 张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70-2683,共14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依赖菌群密度的细菌交流系统。在探究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机制中,对QS信号分子的鉴别和检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对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涉及细菌等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效检测和作用机制解析等具...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依赖菌群密度的细菌交流系统。在探究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调控机制中,对QS信号分子的鉴别和检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其对生命科学、药学等领域涉及细菌等微生物的相互作用、高效检测和作用机制解析等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在总结不同类型细菌QS信号分子来源和结构的基础上,对QS信号分子的光电检测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对光电传感检测的敏感介质、传感界面、传感机制及测试效果进行探讨,同时关注了将微流控芯片分析技术应用于细菌QS信号分子原位监测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生物传感器 传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源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唐甜甜 许杰 吴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331-336,共6页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传统处理耐药性的方法正逐渐失效,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来开发新型抗菌药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靶向微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较好的替代传统抗生素的方法。从自然界...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传统处理耐药性的方法正逐渐失效,寻找新的作用靶点来开发新型抗菌药物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靶向微生物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较好的替代传统抗生素的方法。从自然界中寻找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QSI),尤其是植物源QSI,被认为是解决微生物致病性和食品腐败的有效方法。本文在现有的理论和研究基础上,对植物源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展望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研发前景,以期为细菌群体感应在微生物耐药性和开发新型防腐剂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源 抑制 细菌群体感应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细菌生物膜感染的新希望——细菌群体感应系统抑制剂
12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I0001-I0001,共1页
细菌生物膜(biofilm)是细菌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后将其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胞群落。由于生物膜的屏障作用及生物膜内细菌低代谢的特点,细菌生物膜一旦形成,其耐药性可提高成百上千倍,并且能使... 细菌生物膜(biofilm)是细菌黏附于非生物或生物表面后将其包裹在自身分泌的多聚物中形成的一种具有立体结构的细胞群落。由于生物膜的屏障作用及生物膜内细菌低代谢的特点,细菌生物膜一旦形成,其耐药性可提高成百上千倍,并且能使细菌逃避免疫系统攻击,使感染慢性化并难于控制。细菌生物膜感染是临床感染迁延不愈,病原菌难以彻底清除的重要原因。细菌生物膜形成可受多种外界条件因素影响,如糖、盐、渗透压、酸碱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生物膜 感染慢性化 群体感应系统 抑制 生物膜形成 细胞群落 立体结构 生物表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信号网络及其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徐芳 李军 +1 位作者 段云飞 刘晓光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4期77-81,共5页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菌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系统,即细菌通过分泌扩散性小分子信号感知细菌群体的密度,从而引起一组特定基因在转录水平协调表达。大量研究已表明,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细菌多种生理行为和过程,以及与真核宿主...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一种细菌细胞与细胞间的通讯系统,即细菌通过分泌扩散性小分子信号感知细菌群体的密度,从而引起一组特定基因在转录水平协调表达。大量研究已表明,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细菌多种生理行为和过程,以及与真核宿主(寄主)的互作。参与群体感应调控的信号分子多种多样,QS系统所调控的功能也具有多样性,甚至菌株专化性。通过聚焦同一细菌中由多个QS系统组成的信号网络,综合评述了不同QS系统之间如何相互作用全局调控基因表达,以及QS系统如何通过与其它全局调控系统整合精细调节细菌的社会行为以及环境适应性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群体感应信号网络 信号分子 功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及其在微生物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郝富智 郭继强 李宪臻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2期76-79,共4页
在绝大多数病原菌中都发现有群体感应机制存在,用于调控侵染过程中微生物致病基因的表达。群体感应抑制剂处理既能控制微生物致病毒性,又不影响细胞生长,因此不会导致抗性株的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抗病原性药物。本文重点探讨了群体感应抑... 在绝大多数病原菌中都发现有群体感应机制存在,用于调控侵染过程中微生物致病基因的表达。群体感应抑制剂处理既能控制微生物致病毒性,又不影响细胞生长,因此不会导致抗性株的形成,是一种理想的抗病原性药物。本文重点探讨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筛选、种类以及在群体感应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和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 自体诱导分子 植物病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沙金丹 郭玉茹 +4 位作者 林思彤 裘鹏 张德显 牛生吏 刘明春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46-49,共4页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因子的表达和耐药性的产生等过程,群体感应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带来福音。中药群体感应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信号分子的合成、促进信号... 细菌的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着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因子的表达和耐药性的产生等过程,群体感应抑制剂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细菌的致病性和耐药性,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带来福音。中药群体感应抑制剂通过抑制细菌信号分子的合成、促进信号分子的降解以及抑制信号分子与受体蛋白相结合,对细菌群体感应系统起到抑制作用。文章综述了中药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和革兰氏阳性细菌群体感应系统的抑制作用,以期为新型抗菌药物的筛选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系统 信号分子 抑制作用 中药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腐细菌群体感应信号系统调控水产品腐败变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锦 王迪 +2 位作者 陈胜军 李春生 王悦齐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38-346,共9页
水产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水产品的腐败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水产品的腐败问题急待解决,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水产品腐败与致腐细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密不可分。该文介绍了QS... 水产品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水产品的腐败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影响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水产品的腐败问题急待解决,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水产品腐败与致腐细菌群体感应(quorum-sensing,QS)密不可分。该文介绍了QS系统的分类,综述了常见水产品中致腐细菌的QS现象,从腐败指标和生物膜的形成两个方面阐述了致腐菌株QS与水产品腐败的关系,同时总结了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sensing inhibition,QSI)在水产品腐败中发挥的作用,并简要讨论了通过调控腐败细菌QS来抑制水产品腐败的可行性和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品腐败 致腐细菌 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抑制 天然植物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群体感应的抑制及其对肠道健康的调控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海亮 张文举 +1 位作者 牛俊丽 聂存喜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3-103,共11页
细菌群体感应(QS)是细菌用来调节集体行为的细胞间通讯过程。QS依赖于细胞外信号分子动态调节多种代谢和生理活动。研究发现,细菌QS在调控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是营养素主要的吸收器官,也是微生物菌群... 细菌群体感应(QS)是细菌用来调节集体行为的细胞间通讯过程。QS依赖于细胞外信号分子动态调节多种代谢和生理活动。研究发现,细菌QS在调控肠道微生物及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是营养素主要的吸收器官,也是微生物菌群的聚集地,肠道内的营养素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动物机体的健康。有害细菌会通过QS分泌的毒力因子威胁宿主的健康,而益生菌会通过抑制有害细菌QS的发生而达到保护宿主的目的。因此,本文对细菌QS、肠道微生物、营养素三者之间的联系及抑制QS促进肠道健康的对策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 群体感应系统 肠道微生物 营养素 群体感应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L类似物作为细菌群体感应系统促进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宋文涛 邢梦洁 +3 位作者 蔺妍妍 姚慧慧 毛爱红 唐德平 《微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107-115,共9页
应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L-homoserine lactones,AHL)介导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生物膜形成和次级代谢物合成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淬灭(Quorum Quenching,QQ)酶,QQ酶能够降解天... 应用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L-homoserine lactones,AHL)介导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生物膜形成和次级代谢物合成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但自然界中许多微生物能够产生群体淬灭(Quorum Quenching,QQ)酶,QQ酶能够降解天然AHL信号分子,使外源天然AHL信号分子的半衰期缩短,限制了天然AHL信号分子的应用范围。化学合成的AHL类似物作为QS促进剂,通过与天然信号分子类似的结合方式形成转录二聚体,激活下游基因表达,但与天然AHL信号分子相比,化学合成的QS促进剂具有活性高、半衰期长等优点。本文综述了化学合成AHL类似物的设计思路、种类、作用机制及其在提高次级代谢物产量和生物浸矿方面的应用,并讨论了QS促进剂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以期为QS促进剂的合成设计和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信号分子 AHL类似物 群体感应促进 次级代谢物 生物浸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抑制活性海洋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19
作者 于艳杰 李庆铭 +3 位作者 杨丽庆 梁景霞 孙其富 朱虎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4-26,共3页
从黄海青岛海域海洋污泥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然后采用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为指示菌株,检测其代谢产物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抑制活性,并对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菌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 从黄海青岛海域海洋污泥中分离纯化微生物菌株,然后采用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为指示菌株,检测其代谢产物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抑制活性,并对具有抑制功能的细菌菌株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及生理生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株蜡样芽孢杆菌和1株水莱茵海默氏菌具有较强的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分别命名为Bacillus cereus QSI01和Rheinheimera aquimaris QSI02。从海洋环境中筛选的具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活性的菌株,为以致病菌群体感应系统为靶点的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了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群体感应 海洋细菌 蜡样芽孢杆菌 水莱茵海默氏菌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与群体感应抑制剂对E.coli的联合毒性效应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远帆 张瑾 +2 位作者 曾健平 张静 张颖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7-38,共12页
抗生素滥用带来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作为一种理论上难以引发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潜在抗生素替代品,被建议单独使用或与传统抗生素联合使用。因此,考察抗生素与QSIs... 抗生素滥用带来严重的细菌耐药性,威胁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 sensing inhibitors,QSIs)作为一种理论上难以引发细菌耐药性的新型潜在抗生素替代品,被建议单独使用或与传统抗生素联合使用。因此,考察抗生素与QSIs联合作用效应及其作用机理对其在环境中可能产生的联合暴露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以应用较广泛的2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LEV)和1种新型抗菌剂群体感应抑制剂4-羟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4-hydroxy-2,5-dimethyl-3(2H)-furanone,HDMF)为研究对象,运用直接均分法和均匀设计射线法分别设计3个二元和1个三元混合物体系,每个体系包含5条具有不同组分浓度比的射线。应用时间毒性微板分析法测定3种药物及其混合物体系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的毒性,应用拟合归零法分析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及相互作用强度,采用分子间对接技术来探讨可能存在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HDMF、OFL、LEV对E.coli均具有浓度、时间依赖毒性,以半数效应浓度负对数为毒性指标,3种药物在同一暴露时间毒性顺序:LEV>OFL>HDMF。3种药物的二元混合物体系相互作用类型有拮抗/协同作用,而三元混合物体系的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且作用类型和强度受混合物组分、暴露时间和浓度影响。氟喹诺酮类药物混合物体系中,因药物竞争结合蛋白点位而呈现出拮抗作用。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和QSIs混合体系中,QSIs会破坏细菌的生物膜,使氟喹诺酮类药物更容易接触细菌造成损伤,从而呈现协同作用。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氟喹诺酮类药物会对DNA造成损伤进而减少QSIs作用蛋白的产生,呈现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群体感应抑制 E.COLI 联合毒性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