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间黏附分子-3在特应性皮炎皮损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任香玉 张丽萍 +1 位作者 张民夫 任香善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394-395,共2页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细胞黏附分子-3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DC的获取与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的表达
2
作者 李军 冯志华 +3 位作者 李光玉 牟丹蕾 王平忠 徐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2期1066-1068,i0018,共4页
目的:证实体外诱导分化的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高效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黏附... 目的:证实体外诱导分化的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高效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黏附2 h后接种于完全培养液中,并加入rhGM-CSF、rhIL-4刺激分化,共培养7天,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以DC表面特异性标志DC-SIGN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荧光染色,检测DC-SIGN的表达。结果:经诱导产生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高表达DC特异性标志物DC-SIGN。结论:GM-CSF与IL-4联合刺激PBMC可分化为DC,且高表达DC-SIGN,为后续研究DC-SIGN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间黏附分子-3多态性和血浆浓度与国人布-加综合征关系研究
3
作者 陈肖肖 马赫 +1 位作者 祖茂衡 陆召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国人布-加综合征(BCS)发病机制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7942573基因型分布和ICAM-3血浆浓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BCS患者300例(BCS组),... 目的探讨国人布-加综合征(BCS)发病机制与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rs117942573基因型分布和ICAM-3血浆浓度的关系。方法收集纳入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确诊为原发性BCS患者300例(BCS组),同期纳入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300例(对照组)。采用自制问卷对纳入对象进行面对面流行病学调查,收集BCS患者病案信息。采用试剂盒提取全血基因组DNA,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KASP)检测rs117942573基因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浆中ICAM-3。结果 BCS组、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4,P=0.029)。BCS组血浆ICAM-3浓度中位值为875.99 pg/mL(P25=648.87 pg/mL,P75=1 435.22 pg/mL),高于对照组(中位数为601.81 pg/mL,P25=502.89 pg/mL,P75=888.90 pg/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7.342,P<0.001)。结论 BCS组与对照组ICAM-3基因型分布及血浆浓度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rs117942573可增加BCS风险,ICAM-3表达增加可能与BCS肝脏损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病例对照研究 细胞黏附分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夏斌 赵忠新 +1 位作者 张玲珍 邵福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3例复发性脑梗死和42例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整合素Mac-1的β亚单位(CD18)、细胞间黏附分子3(CD50)、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变化。方法:流式细胞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3例复发性脑梗死和42例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整合素Mac-1的β亚单位(CD18)、细胞间黏附分子3(CD50)、细胞间黏附分子1(CD54)、非常晚抗原4(VLA-4)的α和β亚单位(CD49d和CD29)、CD44和L-选择素(CD62L)的表达,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的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P-选择素(sP-选择素)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结果:与既往有1次脑梗死发病患者相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淋巴细胞CD18、CD50、CD54、CD49d、CD29、CD44、CD62L和血小板CD41的阳性百分率无显著性差异;血小板CD62p的表达和血清中sP-选择素和sICAM-1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证实sICAM-1和sP-选择素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活化在脑梗死复发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脑梗死 外周血黏附分子 变化 CD18 细胞间黏附分子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oll样受体和DC-SIGN的检测和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王晓菲 刘军连 +3 位作者 宋淑军 徐冰心 谭小青 司少艳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36-739,共4页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TLR2)、TLR7、TLR9与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的表达。方法分离CU患者20例与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PBMC,部分细胞提取RNA,采用实时荧... 目的检测慢性荨麻疹(CU)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oll样受体2(TLR2)、TLR7、TLR9与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DC-SIGN)的表达。方法分离CU患者20例与正常对照组20例外周血PBMC,部分细胞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TLR2、TLR7、TLR9和DC-SIGN 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剩余PBMC中TLR2、TLR7、TLR9和DC-SIGN的蛋白表达。结果 CU患者PBMC的DC-SIGN 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CU患者PBMC TLR2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DC-SIGN蛋白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CU患者PBMC的DC-SIGN表达降低,TLR2蛋白表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树突细胞特异性细胞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分子 慢性荨麻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κBp50参与IL-4在THP-1细胞中诱导DC-SIGN的表达(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许利军 常秀春 +1 位作者 姚航平 吴南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50-55,共6页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蛋白,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种特异性的表达和DC-SIGN的调节机制有关....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间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DC-specific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3-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是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蛋白,在抗原呈递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种特异性的表达和DC-SIGN的调节机制有关.到目前为止,DC-SIGN表达调控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IL-4是诱导DC-SIGN表达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而NF-κB是调控细胞信号转导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两者都和DC-SIGN的表达调节相关.研究了IL-4和NF-κB对DC-SIGN启动子活性、对DC-SIGN表达的影响以及IL-4和NF-κB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发现:DC-SIGN启动子中NF-κB位点缺失可以使DC-SIGN启动子活性下降大约50%,NF-κBp50可以促进DC-SIGN在THP-1细胞的表达,IL-在THP-1细胞诱导DC-SIGN表达的同时,也促进了NF-κBp50的表达.这些结果显示,在THP-1细胞中NF-κBp50参与IL-4诱导的DC-SIGN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转录因子κBp50 树突状细胞表面特异的胞黏附分子3捕获非整合素 细胞介素4 THP-1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