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细胞间相互作用:Notch-1信号转导与调控机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莉 熊妮娅 +3 位作者 张婧 杨红 吴春惠 刘贻尧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4-290,共7页
Notch-1信号通路在细胞分化、发育以及增殖、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侵袭、运动和转移过程密切相关。活化的Notch-1信号通路能够直接或间接调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肿瘤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换,并维持... Notch-1信号通路在细胞分化、发育以及增殖、凋亡方面起重要作用,并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侵袭、运动和转移过程密切相关。活化的Notch-1信号通路能够直接或间接调控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肿瘤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换,并维持其间充质特性,增强肿瘤细胞的黏附能力。同时,Notch信号通路与PI3K/Akt、NF-κB等途径交互作用,将信号级联放大,从而加强调控肿瘤细胞的恶性行为。多种实体瘤中存在异常活化的Notch-1信号通路。从Notch的结构和功能、Notch-1信号通路与肿瘤发生和转移的关系、Notch-1调控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与调控网络和以Notch为靶点的肿瘤治疗5个方面进行综述。阐明Notch-1信号通路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以及目前针对Notch-1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能够为肿瘤的病理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1信号通路 细胞间相互作用 肿瘤细胞 细胞黏附 肿瘤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NA纳米结构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控
2
作者 胡灵 殷垚 +1 位作者 柯国梁 张晓兵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84-3294,共11页
细胞通过化学信号、电子交换和直接接触等方式交换彼此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以调节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因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与调控在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NA纳米结构具有易合成、易修饰、... 细胞通过化学信号、电子交换和直接接触等方式交换彼此之间的物质和信息,以调节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因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与调控在细胞功能的机制研究和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等领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DNA纳米结构具有易合成、易修饰、可编程性设计及生物安全性高等优点,有望实现操作简单、精确可调、智能响应的细胞间相互作用调控,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寡核苷酸链杂交、受体-配体结合和核酸适体靶向识别等基于DNA纳米结构的细胞组装策略,总结了pH调控、金属离子调控和DNA链激活等细胞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手段,并重点介绍了其在细胞间作用力的测量和成像、体外组织模型的构建、细胞间的通讯交流和细胞免疫治疗等领域的应用.最后对该领域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核糖核酸纳米结构 细胞间相互作用 细胞组装 调控手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DCs表达的多聚唾液酸化的NRP-2调节DCs与T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3
作者 吕楠 马文聪 徐红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8-618,共1页
关键词 细胞间相互作用 唾液酸化 DCS 神经细胞黏附分子 调节 NK细胞 多聚唾液酸 c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对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武剑 邓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8年第2期212-217,共6页
间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构成的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特征性间质改变通常伴随甚至先于上皮细胞的恶变。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成分——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又称为肌成纤维细胞或者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是肿瘤间... 间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成分构成的肿瘤微环境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浸润和转移具有重要作用。特征性间质改变通常伴随甚至先于上皮细胞的恶变。这一过程中的关键成分——活化的成纤维细胞,又称为肌成纤维细胞或者癌相关成纤维细胞,是肿瘤间质中数量最丰富的细胞类型,它们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相互接触,在各种可溶性因子的媒介作用下,促进上皮细胞恶性转化。文中主要介绍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肿瘤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 肌成纤维细胞 细胞间相互作用 生长因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与结肠癌细胞相互作用对IGFBP7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申秀锦 张有为 +2 位作者 邓红 陈露露 陈平圣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157,共7页
目的:试图证实结肠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能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表达,初步探讨肿瘤-间质相互作用对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方法: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与成纤维细胞HELF共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分别于0、48、72和96... 目的:试图证实结肠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能影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7(IGFBP7)的表达,初步探讨肿瘤-间质相互作用对结肠癌生长的作用。方法:结肠癌细胞系SW480与成纤维细胞HELF共培养于RPMI1640培养液中,分别于0、48、72和96h收集细胞,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两种细胞中IGFBP7的表达。结果:两种细胞经共培养48h后,SW480细胞IGFBP7 mRNA和蛋白表达均上调,HELF细胞原不表达IGFBP7,经与肿瘤细胞共培养48h后,开始表达IGFBP7并与共培养时间成正相关。结论:结肠癌细胞与成纤维细胞相互作用促进二者表达IGFBP7,提示肿瘤-间质相互作用可能对结肠癌演进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成纤维细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质类 IGFBP7 细胞间相互作用 共培养 结肠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及前景
6
作者 梅曼 王晨璨 +3 位作者 蔺宏霞 张玉倩 丁文静 赵媛媛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4,共12页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 空间转录组(spatial transcriptomics,ST)是一种用于从空间层面上解析RNA-seq数据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解析单个组织切片中的所有mRNA。空间条形码逆转录oligo(dT)引物在显微镜载玻片表面的有序附着,使得在mRNA样品处理和后续测序过程中编码和获取位置信息成为可能。与传统的转录组技术相比,空间转录组技术能获得细胞在组织原位环境下真实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与微环境的关系,为基因表达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原位的空间信息。近年来,空间转录组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检测的细胞通量、转录本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空间定位信息更加准确全面,并已在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水稻(Oryza sativa)、杨树(Populus)等植物中展开研究。该文阐述了空间转录组技术在植物动态发育轨迹、不同组织和细胞类型差异分析、解码植物与微生物群相互作用等研究中的成功应用,讨论了空间转录组测序在植物组织原位测序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巨大潜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组技术 分布模式 发育谱系 细胞类型鉴定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的影响及其机理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磊 王健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907-910,共4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在骨髓中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为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的潜能,在骨髓中合成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并通过细胞间相互作用为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增殖与分化提供良好的微环境。有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作用。这种对移植免疫的影响可能与其保护MHC相合造血干细胞逃脱抗原识别,抑制非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有关。本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移植免疫的表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影响移植免疫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充质干细胞 移植免疫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骨髓充质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植入 细胞移植免疫 机理 细胞间相互作用 移植物抗宿主病 特异性淋巴细胞 多向分化 活化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细胞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特邀)
8
作者 戴太强 高晔 +7 位作者 马英 蔡卜磊 刘富伟 何博聆 禹洁 侯燕 郜鹏 孔亮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8-59,共12页
观察细胞器间动态相互作用,深入分析作用规律,对于揭示生理病理过程现象背后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光学显微镜受到由光波波长和孔径造成的衍射极限的限制,无法观测细胞器纳米级精细结构及细胞器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超... 观察细胞器间动态相互作用,深入分析作用规律,对于揭示生理病理过程现象背后的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光学显微镜受到由光波波长和孔径造成的衍射极限的限制,无法观测细胞器纳米级精细结构及细胞器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规律。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出现为细胞器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在深入揭示细胞器相互作用规律,阐明生理病理现象深层的机制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中介绍了受激发射损耗(Stimulated emission depletion,STED)显微成像、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Structured illumination microscopy,SIM)、单分子定位显微成像(Single molecule localization microscopy,SMLM)技术,并总结了这三类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细胞器相互作用中的应用与现状,为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细胞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提供思路拓展。最后,对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细胞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展望了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在活细胞内细胞器相互作用成像中的需求发展趋势,为光学与医学及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分辨显微成像 细胞相互作用 受激发射损耗显微成像 结构光照明显微成像 单分子定位显微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细胞转录组学测序的巨噬细胞在肝硬化-肝癌疾病进展中的功能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任凌萱 卢子琪 +1 位作者 齐威 冯志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9期3654-3663,共10页
背景肝脏巨噬细胞在构建宿主防御机制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参与肝脏损伤和修复的重要细胞成分。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在基因调控以及具体功能方面与肝脏固有巨噬细胞不尽相同。9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的... 背景肝脏巨噬细胞在构建宿主防御机制及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是参与肝脏损伤和修复的重要细胞成分。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在基因调控以及具体功能方面与肝脏固有巨噬细胞不尽相同。90%以上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巨噬细胞在肝硬化及肝癌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值得探讨。目的解析不同来源肝脏巨噬细胞的转录组学差异,分析巨噬细胞在肝硬化-肝癌疾病进展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探索预防肝硬化进展为肝癌的潜在策略。方法本研究通过从GEO数据库获取健康、肝硬化及肝癌组织的单细胞转录组学数据。健康及肝硬化数据来自GEO数据库GSE136103数据集,取自5例健康肝脏以及5例肝硬化肝脏的数据。肝癌数据来自GEO数据库GSE149614数据集,取自10例肝癌患者的数据。通过Seurat软件包分别对肝硬化及肝癌样本的数据进行聚类,鉴定各个细胞类型。将肝硬化样本中的3簇巨噬细胞亚群提取后,分析各个亚群前200个特异性表达基因,应用Metascape在线分析软件对各亚簇特异性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提取巨噬细胞亚群肝硬化特异性表达基因,通过KEGG功能分析探究巨噬细胞在肝硬化中的功能。将肝硬化以及肝癌单细胞转录组数据通过CellChat软件包进行细胞间相互作用分析,对比肝硬化与肝癌样本巨噬细胞的细胞通讯的差异。将健康对照、肝硬化以及肝癌三者不同来源的巨噬细胞通过Harmony软件包去批次效应,之后导入Monocle软件包进行伪时序分析,构建健康肝脏-肝硬化肝脏-肝癌巨噬细胞的演变轨迹。利用limma软件包找寻在健康肝脏-肝硬化肝脏-肝癌巨噬细胞的演变过程中连续上调以及下调的基因,并进行功能富集分析。结果对所有细胞进行无监督聚类,根据标记基因表达情况,共提取出3个巨噬细胞亚簇(分别为Mac1,Mac2和Mac3)。其中Mac1起源于组织驻留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Mac2以及Mac3起源于血液单核细胞,并且其数量在肝硬化组织中明显增多。在肝硬化组织中的Mac1表现了适应性免疫系统相关功能的上调,Mac2以及Mac3亚群均表现出吞噬体相关功能以及抗原提呈功能的下调。肝硬化与肝癌样本中巨噬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的通讯存在巨大的差异。某些细胞间通讯仅发生于肝硬化巨噬细胞中,这包括干扰素Ⅱ(IFN-Ⅱ)以及CD40等信号通路的细胞通讯。经过去批次效应的处理后,对健康肝脏、肝硬化肝脏以及肝癌巨噬细胞进行伪时序分析,结果提示三组数据存在特定的时序关系。本研究发现81个在该过程中连续下调的基因,然而未发现在健康肝脏-肝硬化肝脏-肝癌巨噬细胞演变过程中连续上调的基因。功能分析提示连续下调基因存在对细菌免疫反应的功能富集。结论肝硬化巨噬细胞可以分为3个亚群,其中Mac1来自肝脏固有Kupffer细胞,Mac2、Mac3来自血液单核细胞。肝硬化中诸多免疫相关细胞通讯例如IFN-Ⅱ以及CD40通路在肝癌中消失。健康肝脏-肝硬化肝脏-肝癌巨噬细胞演变过程存在对细菌免疫反应的持续下调,这可能加重了门脉高压造成的肠道菌群位移的危害。对于肝硬化患者,尽早地治疗门脉高压造成的肠漏,可能是重要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肝硬化 肝纤维化 肝肿瘤 细胞转录组学测序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控塑性水凝胶调控内皮细胞的血管新生和血管再生
10
作者 雷萌 魏钊 徐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55-255,共1页
目的在血管新生和血管再生中,内皮细胞(EC)的生长始于对周围基质的重塑,随后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血管结构。基质的力学可塑性,即受外部牵引力而永久变形的能力,在调节细胞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基质可塑性对EC生长过程中... 目的在血管新生和血管再生中,内皮细胞(EC)的生长始于对周围基质的重塑,随后通过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血管结构。基质的力学可塑性,即受外部牵引力而永久变形的能力,在调节细胞行为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基质可塑性对EC生长过程中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所涉及的分子途径仍有待阐明。方法通过使用动态和共价网络的复合策略开发了塑性可单独调控的胶原-透明质酸水凝胶平台并构建体外血管新生和再生的模型,阐明基质塑性调控内皮细胞行为的规律和机制。结果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表明,尽管水凝胶的可塑性增加有利于EC的基质重塑,但最大的管腔和最长的侵袭距离意外地出现在具有中等可塑性的水凝胶中,而不是最高可塑性的水凝胶。基于上述实验现象,揭示了其力学响应机制。高可塑性的水凝胶促进单个细胞产生整合素簇和与基质稳定连接的黏着斑,释放细胞收缩力进而促进血管自组装。然而,过度增强的收缩力降低了血管内皮细胞钙黏蛋白(VE-CAD)的表达,破坏了血管再生中ECs之间的黏附连接。此外,数理模拟和体内血管再生试验进一步验证了本结果。结论基质可塑性的平衡有利于细胞与基质的结合和细胞与细胞之间的黏附,从而促进血管的组装和侵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结构 内皮细胞 血管再生 血管新生 细胞间相互作用 收缩力 体内血管 水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在脊髓损伤免疫微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张楠 闫华筝 +5 位作者 高建雄 张霖 赵成辰 包芊慧 胡建国 吕合作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33-1137,共5页
脊髓损伤(SCI)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传统的测序方法只能检测受损局部细胞群体的平均基因表达水平,难以体现其异质性,因此需要新技术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 脊髓损伤(SCI)是一个涉及多种细胞相互作用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传统的测序方法只能检测受损局部细胞群体的平均基因表达水平,难以体现其异质性,因此需要新技术揭示细胞间的异质性和复杂的细胞间相互作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通过一系列测序技术实现高分辨检测单个细胞水平表达谱,以提供有关细胞异质性和功能、潜在分子机制、细胞命运转变和参与疾病发展的细胞间相互作用的信息,为基础和转化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基因表达数据,有利于从中找出针对性治疗的干预靶点。本综述讨论了有关scRNA-seq技术及其在SCI后损伤局部免疫微环境中的多方面应用,将有助于更全面了解SCI免疫微环境的病理生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 脊髓损伤免疫微环境 中性粒细胞 小胶质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细胞间相互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多细胞自组装3D结构多态性的生物力学机制及应用
12
作者 李顺 周涵颖 +2 位作者 孙宁蔚 邹海磊 刘贻尧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08-108,共1页
目的肿瘤组织学特征被用于分析肿瘤种类、分级与来源。但肿瘤细胞是如何形成独特的组织结构并在转移重建后仍能维持其稳定性,仍知之甚少。组织稳定性由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及多细胞三维组织状态共同决定。研究细胞间... 目的肿瘤组织学特征被用于分析肿瘤种类、分级与来源。但肿瘤细胞是如何形成独特的组织结构并在转移重建后仍能维持其稳定性,仍知之甚少。组织稳定性由细胞间相互作用、细胞-胞外基质相互作用及多细胞三维组织状态共同决定。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对肿瘤多细胞三维组织结构的调控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微图案技术构建了无需胞外基质的肿瘤三维多细胞球微阵列培养体系。多种肿瘤细胞系用于分析多细胞球几何结构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间相互作用 生物力学机制 肿瘤组织学 肿瘤种类 3D结构 胞外基质 组织稳定性 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细胞黏附分析技术可同时监测多种细胞
13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49-1049,共1页
用荧光标记同时分析多个细胞群,是一种检测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高效、可靠方法,加快了这个一直以来繁琐和受限的过程。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荧光标记新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炎症或癌细胞转移过程,以及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细... 用荧光标记同时分析多个细胞群,是一种检测细胞间相互作用的高效、可靠方法,加快了这个一直以来繁琐和受限的过程。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开发的荧光标记新方法,也可以用于研究炎症或癌细胞转移过程,以及评估潜在的治疗方法。细胞通过细胞黏附在血管中移动——细胞表面的特殊分子相互作用和附着。在血流中,剪切力作用在细胞上,帮助协调细胞黏附。但这种控制会导致炎症和疾病,如癌症,同时,病原体也利用细胞黏附感染宿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转移 感染宿主 细胞黏附 细胞间相互作用 细胞 荧光标记 分子相互作用 同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培养策略在类器官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芦瑜 席雨梦 +5 位作者 何晓明 杨少坤 张佳 王雷 何朝星 向柏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93-302,共10页
类器官作为一种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采用各种组织培养技术开发自组装的3D结构,类器官可重现器官固有结构中细胞的高度复杂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调节机体发育和疾病的机制、高通量药物筛选及个... 类器官作为一种良好的体外研究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采用各种组织培养技术开发自组装的3D结构,类器官可重现器官固有结构中细胞的高度复杂性,因此被广泛用于研究调节机体发育和疾病的机制、高通量药物筛选及个性化治疗等。为更好地重现微环境内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共培养策略已经扩展到更多的细胞类型,共培养策略的迅速发展使类器官技术的应用前景更加广阔,并为治疗人类疾病和再生医学开辟了新的道路。本文阐述共培养策略在类器官生成中的作用,并重点介绍不同细胞成分及微生物组与类器官共培养的应用,以期为构建开发具有更高体内模拟程度的类器官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培养 类器官 疾病建模 细胞间相互作用 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治疗靶点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保春 高永静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05-813,共9页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且难治的一种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的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并不理想。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分泌蛋白,通过激活相应的G蛋白偶...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上常见且难治的一种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的治疗药物和干预措施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并不理想。趋化因子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小分子分泌蛋白,通过激活相应的G蛋白偶联受体启动胞内信号通路,参与细胞迁移、增殖、炎症等生理和病理过程。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内多种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如CCL2/CCR2,CXCL1/CXCR2,CXCL12/CXCR4,CX3CL1/CX3CR1,CXCL13/CXCR5,CXCL10/CXCR3)在慢性疼痛下表达增加,它们通过介导神经元和非神经元细胞的相互作用、增强神经炎症从而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受到转录因子、miRNA、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调控。作为分泌型的小分子蛋白,趋化因子从神经元或非神经元细胞释放后作用于同类或其他类型细胞上的同源受体,激活MAPK及PI3K等胞内信号促进下游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促进炎症反应;或通过胞内激酶调控离子通道的功能,提高神经元兴奋性或增强突触传递效能来促进外周敏化和中枢敏化。动物行为学实验证明,采用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siRNA、中和抗体、小分子拮抗剂能有效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因此,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可能作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趋化因子 趋化因子受体 表观遗传调控 细胞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参与造血调控的分子基础 被引量:3
16
作者 裴雪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13-217,共5页
机体每天需要大量的功能性血细胞生成,这依赖于骨髓内极少量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并进一步成熟、释放到外周血。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与骨髓、胸腺及次级淋巴组织等的基质微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细胞培养及... 机体每天需要大量的功能性血细胞生成,这依赖于骨髓内极少量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各系祖细胞,并进一步成熟、释放到外周血。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成熟与骨髓、胸腺及次级淋巴组织等的基质微环境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细胞培养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造血生长因子、受体、粘附分子等基因的不断克隆和表达,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造血微环境是一复杂的组织结构,其间的造血干细胞、祖细胞、基质细胞、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ECM)分子、粘附分子等彼此相互作用,从而调节着正常的造血活动,并在造血异常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生长因子 造血调控 造血细胞 造血祖细胞 基质细胞 分子基础 造血干细胞 细胞间相互作用 造血微环境 细胞粘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编委推荐
17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09-1010,共2页
Cell Metabolism|发现脂肪组织衰老的免疫学新机制衰老是体内系统性的退行性变化。不同组织、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失调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以脂肪组织衰老为例,近年来的研究就突显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的紊乱导致了脂肪细胞功能的下降。尽管... Cell Metabolism|发现脂肪组织衰老的免疫学新机制衰老是体内系统性的退行性变化。不同组织、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失调是衰老的重要原因。以脂肪组织衰老为例,近年来的研究就突显脂肪组织中免疫细胞的紊乱导致了脂肪细胞功能的下降。尽管已有许多细致的研究,但是在年老时免疫细胞导致脂肪组织失衡的机制还不清楚。美国耶鲁大学Dixit实验室利用单细胞测序方法系统研究了脂肪组织中各类免疫细胞随衰老的变化,进而发现ILC2细胞的退变驱动了脂肪组织的衰老(2021年11月2日在线发表,doi:10.1016/j.cmet.2021.08.0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行性变化 脂肪组织 免疫细胞 细胞间相互作用 美国耶鲁大学 脂肪细胞 免疫学 细胞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