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流电场对肺癌细胞移行及Integrin β1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闫小龙 韩静 +4 位作者 张志培 汪健 倪云峰 高坤祥 王云杰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8年第2期178-182,共5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直流电场对细胞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并认为癌症的转移及转移能力可能与趋电性有关。本研究探讨肺癌A549细胞在体外直流电场中的趋电移行,及直流电场对Integrinβ1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按A549细胞是否暴露于5V/cm... 背景与目的目前关于直流电场对细胞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并认为癌症的转移及转移能力可能与趋电性有关。本研究探讨肺癌A549细胞在体外直流电场中的趋电移行,及直流电场对Integrinβ1及其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按A549细胞是否暴露于5V/cm直流电场及暴露时间分为A,B,C,D4组,显微摄像系统每5min连续记录各组细胞移行的变化图像,观察细胞在直流电场中的移行趋势;细胞免疫荧光法观察4组细胞内Integrinβ1位置的变化,Western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Integrinβ1下游的p-FAK及p-ERK的表达量变化。结果暴露于直流电场中的细胞胞体形态由扁平形逐渐转变为垂直于电场的纺锤形,观察期间细胞呈现朝阴极定向移行,而未暴露于直流电场的细胞则未发生胞体形态改变及定向移行运动。细胞免疫荧光示在直流电场中A549细胞膜表面上的Integrinβ1向阴极方向边集,Westernblot结果显示Integrinβ1下游信号转导通路中p-FAK及p-ERK的表达量增多。结论人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具有趋电性,体外直流电场可诱导其朝阴极定向移行,Integrinβ1在电场中定向重排并激活其通路下游转导信号可能在肺癌细胞趋电移行中起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直流电场 细胞移行 趋电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MPs抑制剂GM6001、MMP-2/9抑制剂Ⅰ及Ⅱ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冬梅 李俊红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11-815,共5页
背景 白内障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行为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参与细胞的移行过程.广谱MMPs抑制剂GM6001能抑制人LECs的移行,但特异性MMPs抑制剂,即... 背景 白内障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增生、移行、上皮-间质转化等生物学行为与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的发生有关,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参与细胞的移行过程.广谱MMPs抑制剂GM6001能抑制人LECs的移行,但特异性MMPs抑制剂,即MMP-2/9抑制剂Ⅰ和Ⅱ对LECs移行能力的影响及药物的安全性尚不明确. 目的 比较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对LECs移行的抑制作用及其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 对人LECs系进行培养和传代,取传至3~4代的细胞培养于6孔板中,当细胞生长融合至70%后改用无血清培养液作用12h,在培养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0.25、0.50、1.00、2.00、4.00、8.00、16.00、32.00、64.00、128.00μmol/L)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用200μl无菌枪头在细胞层中划出细胞裸露区,继续培养后24 h计算各组细胞移行的平均距离,计算各种药物对LECs移行的抑制率.在细胞活性的测定中,取传至第2代或第3代LECs,调整细胞密度至5&#215;105/ml,以200 μl/孔接种至96孔板常规培养,分别加入128.00 μmol/LGM6001、64.00μmol/L MMP-2/9抑制剂Ⅰ和32.00 μmol/L MMP-2/9抑制剂Ⅱ,以基础培养液培养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培养24 h后用MTT法测定吸光度(A)值,分析并比较3种药物对LECs活性的影响,评估药物对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正常培养的LECs生长良好,贴壁生长的细胞呈梭形或多边形,排列不规则.随着GM6001、MMP-2/9抑制剂Ⅰ和MMP-2/9抑制剂Ⅱ浓度的增加,LECs移行距离逐渐缩短,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GM6001:F=248.647,P<0.05;MMP-2/9抑制剂Ⅰ:F=357.125,P<0.05;MMP-2/9抑制剂Ⅱ:F=396.374,P<0.05).将对照组细胞移行距离设为1,3种药物浓度为32.00 μmol/L时,GM6001组、MMP-2/9抑制剂Ⅰ组和MMP-2/9抑制剂Ⅱ组细胞的相对移行距离分别为0.478±0.091、0.294±0.088和0.191±0.081,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6.031,P<0.01),其中MMP-2/9抑制剂Ⅱ组中细胞移行距离明显低于GM6001组和MMP-2/9抑制剂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128.00 μmol/L GM6001组、64.00 μmol/L MMP-2/9抑制剂Ⅰ组和32.00 μmol/L MMP-2/9抑制剂Ⅱ组的A值分别为0.607±0.016、0.567±0.015、0.583±0.010和0.595±0.014,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03,P>0.05). 结论 3种MMPs抑制剂均可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LECs的移行,且对细胞的生长活性无明显影响,其中MMP-2/9抑制剂Ⅱ的抑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上皮细胞/眼 晶状体/眼 细胞移行/药物作用 后囊膜混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移行的作用 被引量:1
3
作者 杜敏娟 周健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73-876,共4页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一些类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且炎性因子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但其对LECs移行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d(IL-1d)、IL-1... 背景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在保持晶状体的透明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参与了一些类型白内障的形成过程,且炎性因子对LECs的生物学行为产生影响,但其对LECs移行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d(IL-1d)、IL-1B、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4种炎性因子混合物对人LECs细胞系HLEB-3迁移的影响。方法HLEB-3细胞用含质量分数0.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饥饿培养,将10μg/L的IL—1α、IL—1β、IL-6、TNF—α及这4种炎性因子的混合物分别加入培养液中作用24h后进行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于上述因子处理后即刻和24h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并用数码相机记录划痕区,在200倍显微镜下计数划痕线内移行的细胞数量。Transwell实验24h后取出小室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15min,草酸铵结晶紫溶液染色2min,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选取12:00、3:00、6:00和9:00位以及中心部位5个观察区在200倍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以评价炎性因子对LECs移行的作用。用仅含0.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的LECs作为空白对照组。结果划痕实验结果表明,各种炎性因子作用后24h,对照组划痕区LECs数量明显低于IL-1β作用组及TNF—α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混合因子组划痕区细胞数量均明显高于IL-1β作用组及TNF-α作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IL-1α作用组、IL-6作用组与对照组比较,划痕区细胞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0、0.098)。Transwell实验显示,混合因子组作用24h小室膜下层LECs密度最大,与IL-α作用组、TNF—α作用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且IL-α作用组、TNF—α作用组小室膜下层LECs数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IL—1α作用组和IL-6作用组可见少量穿膜细胞的生长和迁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0.327)。结论IL-1α和IL-6对LECs的移行无明显影响,ILα和TNF—α能够促进LECs移行,当多种炎性因子共同作用时促进LECs移行的作用强于单个细胞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性因子 晶状体 上皮细胞 细胞移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对细胞生长、移行及创伤愈合的作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陈霞 胡炜 +4 位作者 魏万贵 沈雁 陈燕 杨胜利 龚毅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854-862,共9页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GF-2)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超家族的一员,由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能特异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与迁移,对脊椎动物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通过PCR从人的肾组织cDNA文库中克隆分离获得了KGF-2的cDNA,表...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KGF-2)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超家族的一员,由间质细胞合成并分泌,能特异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分化与迁移,对脊椎动物多种组织和器官的发育起重要调控作用.通过PCR从人的肾组织cDNA文库中克隆分离获得了KGF-2的cDNA,表明该因子在成人肾中有表达.采用大肠杆菌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用于生物学功能研究的结果显示:KGF-2在体外不仅能够促进角质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而且对其凋亡具有抑制作用,还对细胞的移行具有影响.在动物实验中,KGF-2能促进皮肤切除产生的伤口愈合,提示该蛋白质可以作为创伤治疗或辅助用药的候选分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 细胞生长 细胞凋亡 细胞移行 伤口愈合 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及移行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闫峰 惠延年 +1 位作者 王雨生 郭长梅 《眼科新进展》 CAS 2004年第6期417-421,共5页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及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增生及移行的影响。 方法 对培养的人 3~ 6代RPE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EGF(0 .1、1、10、5 0... 目的 观察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及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 (retinalpigmentepithelium ,RPE)细胞增生及移行的影响。 方法 对培养的人 3~ 6代RPE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不同浓度的EGF(0 .1、1、10、5 0、10 0 μg·L-1)及血清对人RPE细胞增生的影响 ;应用RPE细胞损伤模型 ,计数进入缺损区的细胞 ,定量观察EGF及血清对RPE细胞移行的影响。结果 在细胞增生的实验中 :无血清组 ,10~ 10 0 μg·L-1EGF达到最佳刺激浓度 ,其增生率为 81.8% ;5 0mL·L-1血清组 ,1~10 μg·L-1EGF的刺激作用最强达到 12 2 .7% ;无血清组与 5 0mL·L-1血清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且 5 0mL·L-1血清可明显促进人RPE细胞的增生 (P <0 .0 0 1)。在细胞的移行实验中 :无血清组 ,1~ 10 0 μg·L-1EGF可促进RPE细胞移行 ,但作用较弱 ;10 0mL·L-1血清组中 1~ 10 μg·L-1EGF促移行作用最强达 4 38.9% ;1~ 10 0 μg·L-1EGF的促进基础RPE细胞移行能力 (最强为 36 % )低于 10 0mL·L-1血清诱导的RPE细胞的移行能力 (强度为 14 7% ) ;无血清组与 10 0mL·L-1血清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EGF对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具有浓度依赖性促增生和移行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培养 表皮生长因子 细胞增生 细胞移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牵拉对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和移行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侯旭 惠延年 +4 位作者 韩泉洪 张晓光 王建洲 郭长梅 王海燕 《眼科新进展》 CAS 2005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视网膜脱离和眼内增生性病变形成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层可能会受到牵拉力的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培养人RPE细胞在受机械牵拉力时增生和移行的变化。方法将胶原包被的磁珠悬液加入培养人RPE细胞... 目的视网膜脱离和眼内增生性病变形成时,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层可能会受到牵拉力的作用。本实验旨在观察培养人RPE细胞在受机械牵拉力时增生和移行的变化。方法将胶原包被的磁珠悬液加入培养人RPE细胞后孵育,附着磁珠的细胞放置在恒定磁场中,分别于不同时间点用MTT比色实验和3H-TdR掺入试验检测细胞的增生情况,用融合单层培养RPE细胞部分缺失模型观察细胞移行变化。此外,观察去炎松对机械牵拉条件下RPE细胞增生和移行的影响。结果机械牵拉在急性期促进了RPE细胞的增生和移行。去炎松呈剂量依赖性抑制这一作用。在机械牵拉作用下15min和30min时的增生促进率分别为15.72%±0.46%(P=0.037)、24.80%±0.23%(P=0.003)。机械牵拉作用下30min时,移行促进率为23.67%±2.53%(P:0.031)。结论机械牵拉能促进RPE细胞的增生和移行,这一过程可能参与视网膜脱离或眼内增生性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力 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细胞增生 细胞移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植的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大鼠海马组织上移行特征 被引量:3
7
作者 韩春锡 文善姬 +3 位作者 河西奈保子 小林未明 廖建湘 鸟光庆一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5-19,共5页
为探讨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海马组织表面上的移行过程以及苔状纤维的投射特征,本实验从生后3d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中分离出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移植到培养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表面上,共同培养3~4d后,激... 为探讨齿状回颗粒细胞在培养的海马组织表面上的移行过程以及苔状纤维的投射特征,本实验从生后3d的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导入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中分离出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移植到培养的SD大鼠海马组织切片表面上,共同培养3~4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97.6%的细胞移行到齿状回和CA3区,仅有2.4%细胞移行到CA2和CA1区。移行到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的颗粒细胞投射苔状纤维到齿状回门区和CA3区的透明层,却不到CA2和CA1区。上述结果提示,在海马组织培养中移植的齿状回颗粒细胞的移行以及苔状纤维的投射方向明显受宿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组织培养 齿状回颗粒细胞 细胞移行 苔状纤维 GF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移行细胞癌株(BTT739)的建立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武文森 尹克铮 +3 位作者 韩月明 张晓明 张东生 洪大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0期751-756,共6页
用化学致癌剂BBN诱异T739近交系小鼠膀胱肿瘤,于诱癌26周时,将其中1只雄性小鼠膀胱癌往同种系小鼠皮下移植获成功。於1991年5月25日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癌模型,经2年多时间,已移植传代56代次,其... 用化学致癌剂BBN诱异T739近交系小鼠膀胱肿瘤,于诱癌26周时,将其中1只雄性小鼠膀胱癌往同种系小鼠皮下移植获成功。於1991年5月25日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小鼠可移植性膀胱癌模型,经2年多时间,已移植传代56代次,其生物学和病理学特征已相对稳定,在同系小鼠移植成功率100%,无自然消退现象,带瘤小鼠平均存活54天,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BTT739为低分化小鼠膀胱移行细胞癌,经20种抗癌药物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对其中的16种显示不同程度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附83例报告) 被引量:10
9
作者 石磊 高振利 +8 位作者 姜仁慧 王建明 王琳 杨典东 孙德康 刘庆祚 吴吉涛 门昌平 张鹏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8期735-737,共3页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3月~2006年7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8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经尿道袖状电切患侧输尿管口周围1.5cm范围膀胱壁达膀胱外脂肪组织,采...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03年3月~2006年7月,我院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治疗8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经尿道袖状电切患侧输尿管口周围1.5cm范围膀胱壁达膀胱外脂肪组织,采用后腹腔镜切除肾及全长输尿管。术后留置导尿管7d。11例术后辅助放疗。结果83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115~205min,平均156min。术中出血50~150ml,平均80ml。无术中并发症。术后住院7~11d,平均8.5d。病理报告:82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1例肾盂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术后随访3~38个月,平均10.8月。术后12个月内行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肿瘤6例,其中5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1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左侧输尿管皮肤造口术。2例肾盂肿瘤(pT3G3和pT2G3)于术后3个月肝转移。2例输尿管中段肿瘤(pT3G3和pT3G2~3)术后6个月原位复发并肺转移。1例输尿管下段肿瘤(pT3G3)术后6个月骨转移。失访1例。其余71例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切口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对于上尿路移行细胞癌,采用后腹腔镜联合经尿道电切镜行肾、输尿管全切及膀胱袖套状切除具有创伤小、安全、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盂 输尿管 移行细胞 电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学检查诊断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比较及临床意义(附234例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骞 王秉东 +4 位作者 王杰平 赵亚元 孙晓伟 郝金瑞 何志嵩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690,共4页
目的: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检出情况,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MSCTU)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手术病理诊断的上尿路移行上皮癌患者234例,其中肾盂癌82例、输尿管癌152例,多数患者行泌尿... 目的:比较各种影像学检查对输尿管肿瘤的检出情况,探讨多层螺旋CT泌尿系统成像(MSCTU)在输尿管肿瘤诊断中的优越性。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9月手术病理诊断的上尿路移行上皮癌患者234例,其中肾盂癌82例、输尿管癌152例,多数患者行泌尿系B超、静脉尿路造影(IVU)、逆行造影及MSCTU。各项检查的阳性率和符合诊断率的比较采用多重卡方检验。结果:行B超检查者215例,发现异常152例,检查阳性率70.7%,明确诊断58例,符合诊断率为27.0%;行IVU检查者193例,发现异常132例,检查阳性率68.4%,明确诊断65例,符合诊断率33.7%;行逆行造影者132例,发现异常115例,检查阳性率87.1%,明确诊断93例,符合诊断率70.5%;行MSCTU检查者226例,发现异常220例,检查阳性率97.3%,明确诊断214例,符合诊断率94.7%。逆行造影对输尿管肿瘤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B超和IVU检查(P<0.001),MSCTU的符合诊断率显著优于逆行造影(P<0.001)。结论:血尿患者行B超检查后怀疑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宜首先考虑行MSCTU检查,以缩短诊断时间并减轻患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 泌尿道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被引量:9
11
作者 叶剑飞 马潞林 +7 位作者 黄毅 肖春雷 侯小飞 赵磊 王国良 卢剑 洪锴 田晓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9-642,共4页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 目的:介绍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最初经验。方法:选取2005年11月至2009年1月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5例肾移植后因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而接受结合经腹腔下腹正中切口的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的患者。后腹腔镜下将肾切除后,经膀胱镜行同侧输尿管口及膀胱袖状切除术,于下腹正中做6~8 cm切口,经腹腔途径将远端输尿管切至膀胱壁内段后,将输尿管完整取出,并经此切口完整取出标本。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253 min,平均术中出血245 mL,3例患者接受输血治疗。后腹腔镜肾切除术中无1例中转开放,2例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病理结果显示:3例肾盂、1例肾盂和输尿管、3例肾盂和膀胱、1例双侧肾盂、4例输尿管、2例输尿管和膀胱和1例双侧输尿管内可见移行细胞癌。平均随访35个月,无1例患者后腹腔内复发或远处转移。5例并发膀胱癌患者中在随访时发现有2例复发膀胱癌,4例行单侧肾输尿管切除的患者在随访中发现对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结论: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切除术结合下腹正中经腹腔切口的方法可能是一个治疗移植肾同侧原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安全且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 尿道 腹腔镜检查 肾切除术 肾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DR1/P-gp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Fas和Survivin蛋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长利 张文岚 +3 位作者 畅继武 赵津辉 孙光 韩瑞发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2-85,共4页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1基因(P-糖蛋白)与Fas、Survivin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GP、Fas、Survivin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MDR1基因(P-糖蛋白)与Fas、Survivin表达的相互关系及其与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2例正常膀胱粘膜中P-GP、Fas、Survivin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GP、Survivin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正常粘膜,与膀胱癌的分级有关(P<0.01);而Fas在膀胱正常粘膜中表达高于移行细胞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性膀胱癌P-GP的阳性表达率高于初发膀胱癌(P<0.01)。膀胱移行细胞癌P-GP的表达与Fas呈负相关,而与Survivin表达无关。结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MDR1(多药耐药基因)与Fas的表达密切相关,而与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的表达无关。本研究为采用MDR逆转剂或Fas干扰剂以增加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化疗敏感性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癌P-糖蛋白 SURVIVIN MDR1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 被引量:8
13
作者 胡力仁 吴长利 +4 位作者 牛远杰 刘晓强 刘鹏 李晨光 孙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307-1309,共3页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优势和技术要点。方法:1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联合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男4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优势和技术要点。方法:13例上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采用后腹腔镜行肾、输尿管全段切除联合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男4例,女9例,年龄52~78岁,平均62.3岁,肾盂癌7例,左侧3例,右侧4例,输尿管癌6例,左侧5例,右侧1例。同时伴发膀胱癌2例。手术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尿道距输尿管口约1cm环形切透膀胱,电凝止血,不做膀胱冲洗。应用腹腔镜(0°或30°),建立后腹腔间隙,行根治性肾切除及完全游离输尿管。结果:13例手术均获一次成功,术后无并发症,手术总时间150~330min,平均216min,经尿道输尿管口袖状电切时间20~50min,平均30min,出血约:50~600ml,平均135ml。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预防肿瘤复发;病理诊断均为上尿路移行细胞癌Ⅱ~Ⅲ级,病理分期为T1N0M0或T2N0M0;随访2~30个月,平均15个月。1例术后出现原发部位以外的膀胱癌复发,余患者无穿刺点、切口及后腹膜腔种植、复发。结论:经尿道膀胱输尿管口袖状电切联合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切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切除完整等优势,不增加肿瘤种植的风险,取得满意的无瘤生存率和肿瘤特异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行细胞 腹腔镜 肾输尿管全段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花素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增殖抑制作用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春丽 赵培 +3 位作者 胡宏波 吕纯芳 冀慧莹 吴小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1305-1308,共4页
目的:研究藏花素(Crocin)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是否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藏花素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形态学手段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动力学。荷瘤小鼠模型建立,测定藏花素处理后荷瘤小鼠体内... 目的:研究藏花素(Crocin)对膀胱移行细胞癌是否具有增殖抑制作用。方法:MTT法检测藏花素对T24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形态学手段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周期动力学。荷瘤小鼠模型建立,测定藏花素处理后荷瘤小鼠体内抑瘤率。结果:藏花素能明显抑制T24细胞的增殖,并可导致其形态学的改变;藏花素作用后G0/G1期细胞比例逐渐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逐渐减少;对照组裸鼠肿瘤的平均体积明显大于藏花素处理组裸鼠肿瘤的平均体积,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裸鼠生长抑制率为27.8%。结论:体内外实验证明,藏花素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花素 膀胱移行细胞 T24细胞 增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的ClC-3和NF-κB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5
作者 汪岩 康劲松 +4 位作者 王心蕊 王医术 李洪岩 李扬 孙连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5-137,F0003,共4页
目的:探讨ClC-3和NF-κ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lC-3和NF-κB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膜表达,阳性表达... 目的:探讨ClC-3和NF-κB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1例病理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和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ClC-3和NF-κB的表达。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主要在癌细胞的胞膜表达,阳性表达率74%(23/3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阳性表达率40%(4/10),Ⅱ级阳性表达率81%(9/11)、Ⅲ级阳性表达率100%(10/10)。NF-κB在癌细胞的胞浆内表达,阳性表达率83%(26/31)。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阳性表达率60%(6/10),Ⅱ级阳性表达率90%(10/11),Ⅲ级阳性表达率100%(10/10)。6例正常膀胱组织中仅有1例ClC-3表达弱阳性,NF-κB表达均为阴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lC-3和NF-κB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结论:ClC-3和NF-κB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和增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 CLC-3 NF-KB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环氧化酶2表达与淋巴管和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8
16
作者 郭永顺 戴宇平 +4 位作者 夏金堂 梁月有 王花 赵杰 李雯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9-303,共5页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与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D2-40分别显色微血管和淋巴管进行微血管和淋巴管计...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OX-2)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与微血管、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其预后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同时应用CD34、D2-40分别显色微血管和淋巴管进行微血管和淋巴管计数。并分析其与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COX-2表达阳性率为67.9%。COX-2表达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关系(P=0.016),COX-2表达阳性组MVD和瘤内淋巴管(ITLVD)阳性的比例较阴性组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P=0.030)。瘤内淋巴管阳性与肿瘤分级(P=0.001)和分期(P<0.001)明显相关,瘤旁淋巴管(PTLVD)表达与肿瘤分期(P=0.003)呈正相关。Kaplan-Meier分析表明MVD和瘤内、瘤旁淋巴管阳性对疾病特异性生存有明显的影响(P<0.001,P=0.024和P=0.004),COX-2和瘤内淋巴管阳性者无瘤生存时间较短(P=0.013,P=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COX-2表达是膀胱移行细胞癌病人无瘤生存独立的预后因素。【结论】COX-2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并促进血管及淋巴管生成,影响肿瘤的复发、进展和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 环氧化酶2 微血管生成 淋巴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4
17
作者 向松涛 周四维 +2 位作者 管维 刘继红 叶章群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14-1118,共5页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表达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分布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膀胱癌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UC1和TID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和定位及MUC1在T-24细胞、BIU-8... 目的研究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粘蛋白MUC1表达和肿瘤浸润性树突状细胞(TIDC)分布的变化,探讨二者在膀胱癌侵袭、转移及化疗耐药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MUC1和TIDC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和定位及MUC1在T-24细胞、BIU-87和耐药株BIU-87/A中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IU-87、耐药株BIU-87/A及T-24细胞在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3种化疗药物作用48h后的凋亡率。结果MUC1在各期膀胱移行细胞癌中均表达,表达模式各有特点,MUC1的染色分型同肿瘤的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01)。DC的数量同肿瘤病理分级呈负相关,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P<0.005)。MUC1在BIU-87、T-24细胞膜、胞浆中均有浅棕色弱阳性表达,在BIU-87/A的胞膜、胞浆中均有深棕色强阳性表达,两者细胞平均光密度值差异有显著性(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BIU-87、T-24和BIU-87/A的自发凋亡率分别为1.15%、1.40%、0.90%,在阿霉素、长春新碱、顺铂3种化疗药物作用48h后,BIU-87的凋亡率分别为45.69%、47.70%、44.50%,T-24的凋亡率分别为43.79%、46.17%、44.50%,均有明显升高(P<0.01),但两种细胞之间及3种化疗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株BIU-87/A在阿霉素、长春新碱作用48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9.88%、21.41%,均明显低于亲本细胞株BIU-87(P<0.05)。结论MUC1的表达模式和TIDC数量的监测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恶性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指标。TIDC的减少可能是膀胱癌免疫逃逸和耐受的重要环节,肿瘤细胞表面高密度的MUC1可能参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侵袭转移和化疗耐药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 树突状细胞 膀胱肿瘤 移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鉴别诊断肾透明细胞癌与肾盂移行细胞癌 被引量:7
18
作者 徐明哲 刘爱连 +3 位作者 宋清伟 孙美玉 陈丽华 韩铮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97-301,共5页
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肾盂移行细胞癌(T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R检查、经病理证实为ccRCC及TCC的患者38例(ccRCC 29例,TCC 9例)。患者均行MR T1W脂肪抑制和T2W脂肪抑制序列扫描、L... 目的评价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与肾盂移行细胞癌(TCC)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腹部MR检查、经病理证实为ccRCC及TCC的患者38例(ccRCC 29例,TCC 9例)。患者均行MR T1W脂肪抑制和T2W脂肪抑制序列扫描、LAVA增强扫描、DTI序列扫描(b=0、600s/mm^2)。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AW 4.4工作站采用Functool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和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检验2名察者所测数据的一致性。ccRCC和TCC ADC值及FA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ADC值、FA值对ccRCC与TCC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2名观察者测量各参数一致性良好(ICC值均>0.75)。ccRCC的ADC值[(2.03±0.49)×10^(-3) mm^2/s]高于TCC[(1.57±0.43)×10^(-3 )mm^2/s;P=0.015)],但ccRCC的FA值(0.24±0.10)低于TCC(0.42±0.22);P=0.002)。ADC值曲线下面积0.761(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3%、77.8%,阈值为1.59×10^(-3) mm^2/s。FA值曲线下面积为0.762(P<0.05),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6.7%、93.1%,阈值为0.326。结论 MR DTI可有效鉴别ccRCC和肾盂TCC,其中FA值对鉴别两者的特异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移行细胞 肾盂 扩散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ad4与TGF-β_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唐正严 杨罗艳 +2 位作者 张永琎 彭克亮 齐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366,共4页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Smad4及TGF-β1表达,分析其与BT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BTCC组织Smad4和TGF-β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mad4,TGF-β1与BTCC的侵袭、血管...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Smad4及TGF-β1表达,分析其与BTCC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转移及复发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BTCC组织Smad4和TGF-β1的表达。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Smad4,TGF-β1与BTCC的侵袭、血管生成、转移及复发间的关系以及Smad4蛋白表达与TGF-β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Smad4蛋白阳性表达染色位于细胞浆内,BTCC组中阳性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83.3%),且随BTCC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的升高而降低,肿瘤复发组低于无复发组,肿瘤转移组低于无转移组(P<0.05)。TGF-β1蛋白在正常膀胱组织与BTCC组织中均有表达,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64.3%(P<0.01)。BTCC中Smad4蛋白与TGF-β1蛋白的表达均下调,且呈正相关(r=0.829,P=0.000)。结论:随肿瘤临床分期的升高、组织学分级的升高及肿瘤的转移复发,BTCC中Smad4蛋白与TGF-β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 SMAD4 TGF-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EN甲基化及其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关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延敏博 孙华宾 +1 位作者 刘燕 徐白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49-1251,共3页
目的探讨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48例)和正常膀胱组织(15例)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mRNA的表达... 目的探讨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其mRNA异常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48例)和正常膀胱组织(15例)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应用RT-PCR技术检测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膀胱癌组织中PTEN启动子甲基化率为47.9%(23/48),而在15例正常膀胱组织中其启动子未发生甲基化,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基因mRNA在膀胱癌组织和正常膀胱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56.2%(27/48)和100.0%(15/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率与其mRNA表达水平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PTEN启动子甲基化与其mRNA表达存在明显关联性(χ2=21.372,r=0.555,P<0.01)。结论 PTEN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可导致其mRNA表达的缺失,对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及转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移行细胞 PTEN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