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物细胞永生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震宇 靳莉武 +4 位作者 王婧尊 田玲 乔自林 杨迪 阿依木古丽·阿不都热依木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8-89,共12页
细胞永生化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来突破原代细胞衰老的限制,延长细胞寿命,实现细胞无限复制增殖,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永生化细胞株/系可用于生物制品研发、衰老机制探索以延伸生命等;然而目前永生化细胞种类不... 细胞永生化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方式来突破原代细胞衰老的限制,延长细胞寿命,实现细胞无限复制增殖,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与难点。永生化细胞株/系可用于生物制品研发、衰老机制探索以延伸生命等;然而目前永生化细胞种类不多、永生化技术相对较难,肿瘤风险以及动物福利伦理等原因,还不能满足研发需求。目的细胞永生化不仅可以永久保存动物细胞遗传资源,还对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及细胞基质疫苗的研发等提供支持。本文就动物细胞永生化的原理、永生化机制及方法的研究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未来的生物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细胞 细胞永生化 生化机制 生化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端粒酶反转录酶基因介导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永生化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滕勇 胡蕴玉 +3 位作者 王捍国 王臻 关玉成 高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30-1234,共5页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系,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库及标准化细胞系。方法取单克隆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阳性克隆,体外连续扩增培养,RT-PCR检测转染... 目的建立永生化人骨髓基质干细胞系,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库及标准化细胞系。方法取单克隆培养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人端粒酶反转录酶(hTERT)基因导入细胞,G418筛选后获得阳性克隆,体外连续扩增培养,RT-PCR检测转染细胞内hTERT基因的整合与表达。取转染后第100代细胞,用成骨诱导条件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加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维生素C)、软骨诱导条件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加地塞米松、TGF-β、维生素C)、心肌细胞诱导条件培养基(普通培养基加5-氮胞苷)分别向成骨、软骨、心肌细胞诱导培养。于培养后第7、14、21、28天,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成骨细胞诱导Ⅰ型胶原、骨钙素的表达;采用茜素红染色观察钙结节形成;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软骨细胞诱导Ⅱ型胶原的表达,同时进行甲苯胺蓝染色;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心肌细胞诱导横纹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分析细胞系向成骨、软骨及心肌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 hTERT稳定转染入人骨髓基质干细胞,转化细胞端粒酶表达阳性。转化细胞在体外长期连续培养下生长良好,已传至136代。取第100代细胞进行诱导分化,结果显示其能向成骨、软骨及心肌细胞分化。结论外源性hTERT的导入可致人骨髓基质干细胞永生化,并维持成体干细胞的多向分化特性,可为组织工程提供种子细胞库并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研究提供标准化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转染 细胞永生化 端粒 末端转移酶 骨髓基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永生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刘育昆 邹登朗 +3 位作者 祁得胜 刘忠浩 都玉蓉 马建滨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85-590,共6页
细胞永生化作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在细胞实验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使目的细胞永生化,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可以更好地开展细胞实验。细胞永生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生物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有效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了新道路。... 细胞永生化作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在细胞实验中发挥很大的作用,使目的细胞永生化,建立永生化细胞系,可以更好地开展细胞实验。细胞永生化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仅为生物实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也为有效准确地诊断疾病提供了新道路。本文在细胞永生化基本机制的基础上,就细胞永生化技术方法、检测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永生化 生化技术方法 生化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永生化方法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严欣 高建华 +2 位作者 宋玫 刘小军 陈阳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2-24,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 目的探讨建立瘢痕疙瘩家系永生化细胞库的方法,为研究瘢痕疙瘩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提供长期的标本来源。方法采用EB病毒转化技术,分别采用新鲜血法和冻存血法,将瘢痕疙瘩家系外周血B淋巴细胞转化成永生化淋巴母细胞系。结果成功建立了一瘢痕疙瘩家系中27个个体的永生细胞株:新鲜血法较冻存血法可明显提高一次建系成功率。结论 EB病毒转化技术可有效保存原来个体完整的基因组,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长期的DNA资源。新鲜血法明显优于冻存血法,更适用于永生化细胞库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瘢痕疙瘩 家系 EB病毒 B淋巴细胞 生化淋巴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涎腺上皮细胞永生化细胞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刘霞 孙宏晨 欧阳喈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28-229,共2页
关键词 涎腺上皮细胞 生化细胞 基因转染 无血清培养法 转基因动物 二阶段假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永生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盛宏霞 吴庆侠 +2 位作者 靳亚平 秦新喜 董海龙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18-823,共6页
将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ERT通过DNA转染技术导入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进行表型鉴定、生长特性及E2、P4等性腺激素的反应性测定。结果,传至2代的山羊ESCs经转染pCI-neo-hTERT,G418筛选2~3周后,抗性克... 将真核表达质粒pCI-neo-hTERT通过DNA转染技术导入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SCs),筛选稳定转染的细胞克隆,进行表型鉴定、生长特性及E2、P4等性腺激素的反应性测定。结果,传至2代的山羊ESCs经转染pCI-neo-hTERT,G418筛选2~3周后,抗性克隆形成,滤纸片法转移,扩增并连续培养,共获得5个细胞克隆,扩大培养后的细胞呈典型的长梭形和三角形,相互平行排列成束,与原代培养形态一致。转染后细胞有较高的端粒酶活性,细胞增殖加速,传代时间缩短,传至50代仍稳定增殖。波形蛋白检测阳性,角蛋白检测阴性,具有转染前山羊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特性。雌激素(100 nmol.L-1)和少量孕激素(10 nmol.L-1)对转染后基质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获得了永生化的ESCs,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羊 子宫内膜基质细胞 生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永生化细胞株的建立及鉴定
7
作者 霍姝汭 邱敏 +3 位作者 王文广 陆彩霞 罕园园 代解杰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1-477,共7页
目的建立树鼩视网膜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以及永生化细胞株,为体外利用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方法利用Ⅱ型胶原酶、分散酶和DNase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建立树鼩视网膜来源的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技术以及永生化细胞株,为体外利用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开展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材料。方法利用Ⅱ型胶原酶、分散酶和DNase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出原代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差速消化法纯化内皮细胞,然后利用携带SV40T基因的慢病毒转染细胞,再挑取单克隆后进行传代培养。对传至50代以上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荧光鉴定以及核型鉴定。结果采用混合酶消化法能够分离获得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化后的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和梭形。经慢病毒转染后的细胞传代培养后细胞形态一致,到第50代时细胞形态结构仍较好。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标志性蛋白VWF、CD34、Claudin1、ZO-1和永生化SV40T表达阳性。生长曲线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旺盛,第2~4天时处于对数生长期,第4天进入平台期。细胞核型结果显示:染色体数与树鼩染色体相同,即所获取的细胞为永生化的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结论成功建立的树鼩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永生化细胞株具有较好的形态结构与功能,为视网膜病变及眼科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鼩 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分离培养 生化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对5-氟尿嘧啶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8
作者 李佳欣 王一 +2 位作者 吴婷婷 郝诗睿 付晓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8-436,共9页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5-FU组(7.5 mg·L^(-1) 5-FU作用于HACAT细胞24 h)和低、中及高剂量槲皮素组(2...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5-氟尿嘧啶(5-FU)诱导的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正常培养细胞)、5-FU组(7.5 mg·L^(-1) 5-FU作用于HACAT细胞24 h)和低、中及高剂量槲皮素组(25,50和75μmol·L^(-1)的槲皮素与7.5 mg·L^(-1) 5-FU共同作用于HACAT细胞24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 (CCK-8)法检测不同剂量(0、10、25、50、75和100μmol·L^(-1))槲皮素处理后各组HACAT细胞存活率,活性氧(ROS)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中ROS水平,荧光素标记的AnnexinⅤ-FITC/PI双染法检测HACAT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HACAT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2 (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裂解型天冬氨酸特异性的半胱氨酸蛋白水解酶3 (Cleaved Caspase-3)、环氧合酶2(COX-2)、白细胞介素1β (IL-1β)和白细胞介素6 (IL-6)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CK-8法检测,与0μmol·L^(-1)槲皮素组比较,10、25、50和75μmol·L^(-1)槲皮素组HACAT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100μmol·L^(-1)槲皮素组HACAT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与5-FU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P<0.05)。ROS荧光探针法检测,与5-FU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ROS水平明显降低(P<0.05)。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与5-FU组比较,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5)。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与5-FU组比较,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低、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Bax和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和高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COX-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中剂量槲皮素组HACAT细胞中IL-1β和IL-6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槲皮素对5-FU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ROS和COX-2等炎症因子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槲皮素 手足综合征 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凋亡 环氧合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籽油对中波紫外线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光损伤的防护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学红 尹星星 +2 位作者 陆杰 张靖鹏 杨永晶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7-55,共9页
明确枸杞籽油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HaCaT)光损伤的防护作用,进一步提高枸杞籽油的利用率。采用GB 5009.168—2016、GB 5009.83—2016、DB64/T 1514—2017、《保... 明确枸杞籽油对中波紫外线(ultraviolet B,UVB)诱导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keratinocytes,HaCaT)光损伤的防护作用,进一步提高枸杞籽油的利用率。采用GB 5009.168—2016、GB 5009.83—2016、DB64/T 1514—2017、《保健食品中功效成分检测方法》和GB 5009.82—2016(第一法)提供的方法分别测定枸杞籽油主要活性成分脂肪酸、β-胡萝卜素、玉米黄质、叶黄素、谷甾醇以及维生素E的含量,利用HaCaT细胞构建UVB光损伤模型,检测枸杞籽油对UVB诱导的光损伤HaCaT细胞存活率、凋亡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凋亡相关细胞因子和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枸杞籽油可明显提高UVB光损伤HaCaT细胞的存活率(P<0.05),促进抗凋亡因子B淋巴细胞瘤/白血病-2 mRNA的表达(P<0.01),抑制细胞内ROS的生成(P<0.05),降低细胞凋亡率(P<0.01),抑制细胞凋亡相关因子Bcl-2相关X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9和p53 mRNA的表达(P<0.01),减少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的蛋白含量及mRNA表达(P<0.05)。结果表明枸杞籽油可通过调控细胞凋亡及减轻炎症反应来缓解UVB所致HaCaT细胞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籽油 生化角质形成细胞 光损伤 凋亡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原代细胞的永生化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侯碧巍 董书餐 +5 位作者 刘德武 孙宝丽 李耀坤 郭勇庆 邓铭 柳广斌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97-103,共7页
细胞永生化是一项运用多种手段人为地将不同类型的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目的细胞,打破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并使其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动物原代细胞中。为了探究促使细胞永生化的几种常用方法如何介导细胞永生化... 细胞永生化是一项运用多种手段人为地将不同类型的外源性永生化基因导入目的细胞,打破细胞的正常分裂周期并使其具备无限增殖能力的技术,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动物原代细胞中。为了探究促使细胞永生化的几种常用方法如何介导细胞永生化,不同方法之间的相关因素有何关联和区别,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应用到不同动物的细胞中,本文通过对几种促使细胞永生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及其在不同动物细胞(如猪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系、牛肠上皮细胞系、牦牛瘤胃上皮细胞系、鸡前脂肪细胞系、鸡胚胎成纤维细胞系、鸭肠上皮细胞系、兔黑色素细胞系和斑节虾淋巴细胞系等)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概述,发现细胞永生化主要涉及端粒与端粒酶激活、病毒基因[如人类疱疹病毒(EBV)、猴空泡病毒40(SV40)和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的转染整合,以及运用Cre-LoxP介导的重组系统对细胞进行可回复性永生化等多个方法,且其核心都是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此外,不同动物细胞可通过上述多种方法实现永生,但是也有极少部分细胞受其自身性质的影响,只可选择某一特定方法。因此,对不同动物原代细胞永生化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研究,不仅可为建立具备功能性的永生化细胞系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其在基础分子生物学研究和生物医药领域更广泛的潜在应用提供科学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代细胞 细胞永生化 端粒酶 病毒基因 可回复性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鉴定及永生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耿睿之 何云锋 +2 位作者 张尧 张元原 吴小候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531,共6页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尿液来源的干细胞并永生化,为后续下尿路组织重建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收集人新鲜尿液,对得到的单个贴壁细胞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尿源性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形态,免疫荧光以及流式细...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尿液来源的干细胞并永生化,为后续下尿路组织重建的研究提供种子细胞。方法:收集人新鲜尿液,对得到的单个贴壁细胞进行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尿源性干细胞(urine-derived stem cells,USC)形态,免疫荧光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RT-PCR检测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相关基因。诱导USC向尿路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化。将p SEB-h TERT逆转录病毒感染USC得到永生化的尿源性干细胞(immortalized urine-derived stem cells,i USC)。RT-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i USC和USC中h TERT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绘制增殖曲线。对i USC检测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46、SSEA-4及免疫荧光检测尿溶蛋白Ⅰa和肌间线蛋白。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得到USC,其外观呈"米粒状",干细胞表面标记物CD73、CD90、CD146、SSEA-4均呈阳性;RT-PCR结果显示尿路上皮细胞表面标记物(尿溶蛋白Ⅰa和Ⅲ、细胞角蛋白-7和13)及平滑肌表面标记物(肌间线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阳性。RT-PCR中h TERT基因表达量为41 636.00±4 134.42,同USC(25 452.67±1 586.32)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Western blot中h TERT蛋白表达量为94 479.00±7 102.20,同USC(61 541.67±3 956.54)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i USC能连续多代培养,增殖曲线呈"S"形,且与USC对比其增殖能力增强(P0 d=0.272,P1 d=0.043,P3 d=0.000,P5 d=0.006,P7 d=0.001,P9 d=0.025),细胞增殖与天数(P=0.000,F=219.572)和细胞类型(P=0.000,F=90.855)均相关;CD34、CD73、CD90、CD146、SSEA-4依次为0.3%、91.4%、15.3%、99.4%、95.3%,表达无变化;免疫荧光显示尿溶蛋白Ⅰa和肌间线蛋白呈阳性表达。结论:成功从尿液中分离、培养、鉴定尿源性干细胞并永生化,即i USC为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学提供稳定安全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 泌尿系统 细胞永生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的胞质蛋白双向电泳图谱的建立及初步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宋大萍 赵涌 +1 位作者 巫静娴 贾世军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66-168,176,共4页
目的:建立HPV-16阳性的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H8细胞株)和宫颈癌细胞(CaSKi细胞株)胞质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并初步分析找出特征性的差异蛋白点。方法:分别培养H8和CaSki细胞,用亚细胞结构蛋白质提取试剂盒提取胞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用ImageM... 目的:建立HPV-16阳性的宫颈上皮永生化细胞(H8细胞株)和宫颈癌细胞(CaSKi细胞株)胞质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并初步分析找出特征性的差异蛋白点。方法:分别培养H8和CaSki细胞,用亚细胞结构蛋白质提取试剂盒提取胞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用ImageMaster 2D V2002.1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电泳图谱,筛选差异蛋白点。结果:获得了分辨率和重复性均较好的宫颈永生化细胞和癌细胞胞质蛋白2-DE图谱,并分析找出了显著的差异蛋白点8个,其中3种蛋白质在宫颈癌细胞株表达上调,1种蛋白质表达明显下调,2种蛋白质在宫颈癌细胞株表达缺失,2种蛋白质在永生化细胞株表达缺失。结论:应用亚细胞蛋白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HPV-16阳性的宫颈癌前和癌变的胞质蛋白分析,能有效找出蛋白质表达差异点,为进一步确定宫颈癌前病变和癌细胞的关键性差异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 生化细胞 细胞 蛋白质组 2-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永生化成骨细胞hFOB1.19恶性转化的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刚 李懿 +1 位作者 辛榕 郭乔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380-383,共4页
目的建立人胚永生化成骨细胞系(hFOB1.19)的恶性转化模型,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对hFOB1.19细胞转化浓度后... 目的建立人胚永生化成骨细胞系(hFOB1.19)的恶性转化模型,作为骨肉瘤癌变过程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模型。方法通过克隆形成率实验确定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MNNG)对hFOB1.19细胞转化浓度后,以MNNG作启动剂,佛波酯(12-0-Te-tradecanoyl phorbol 13-acetate,TPA)作促进剂对hFOB1.19细胞进行转化,90d后通过细胞形态、DNA含量分析、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裸鼠体内致瘤试验鉴定细胞恶性转化程度。结果经MNNG和TPA协同处理hFOB1.19细胞90d后,细胞中出现形态异常的转化灶,转化灶细胞失去接触抑制;高倍体细胞数,转化组(81.08%)高于对照组(55.03%);软琼脂克隆形成率明显增加;转化细胞在裸鼠皮下成瘤,病理组织学证实为低分化骨肉瘤。结论模拟人体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建立了人胚永生化成骨细胞系的恶性转化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成骨细胞 MNNG TPA 恶性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千里光碱处理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同种脾内移植增殖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巴明臣 周晓东 +1 位作者 陈积圣 刘丽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46-548,552,共4页
目的探讨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 Rts)处理对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同种脾内移植增殖效率的影响。方法SV40 T抗原转染法制备永生化肝细胞。成熟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Rts处理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B组为Rts处理SD大鼠... 目的探讨倒千里光碱(Retrorsine, Rts)处理对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同种脾内移植增殖效率的影响。方法SV40 T抗原转染法制备永生化肝细胞。成熟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A、B、C 3组,A组为Rts处理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B组为Rts处理SD大鼠正常肝细胞移植组;C组为正常SD大鼠永生化肝细胞移植组。A、B两组SD大鼠分2次腹腔注射Rts,间隔2周,第2次注射Rts 4周后备用。20%肝叶切除后,3组SD大鼠分别行永生化肝细胞移植或肝细胞移植,常规病理切片检查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增殖效率,免疫组化检测脾脏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白蛋白表达,透射电镜检测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形态。结果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移植后3周内,3组SD大鼠脾脏内均可见移植肝细胞;免疫组化结果显示,3组SD大鼠脾脏实质内均可见散在棕黄色白蛋白颗粒,A组大鼠脾脏内肝细胞面数密度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但与C组有显著差异;透射电镜检测结果显示,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结论脾内移植永生化肝细胞具有正常肝细胞的形态、结构及白蛋白表达功能;Rts可促进永生化肝细胞SD大鼠脾脏内移植的增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千里光碱 SD大鼠 生化细胞 脾内移植 增殖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的制备及体外对HPV感染的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种树彬 曾抗 +3 位作者 李国锋 任非 朱晓亮 周金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23-1028,共6页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的体外对HPV感染的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POD-NLC,分别应用扫描电镜、粒径仪、高效液相法等方法研究其表征,并观察其稳定性。分别以不同浓度(0.00011μg/ml)的P... 目的研究鬼臼毒素纳米脂质载体(POD-NLC)的体外对HPV感染的永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POD-NLC,分别应用扫描电镜、粒径仪、高效液相法等方法研究其表征,并观察其稳定性。分别以不同浓度(0.00011μg/ml)的POD-NLC和鬼臼毒素(POD)处理H8细胞,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以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其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结果①制备的POD-NLC扫描电镜下呈球形,有较好的稳定性,粒径为(85.6±10.25)nm,电位为(26.2±4.1)mV,包封率为(88.56±3.1)%;②POD-NLC能较强地抑制H8细胞的增殖,其抑制作用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POD-NLC和POD作用72h对H8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5.8%、65.6%,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015、0.13μg/ml;空白NLC对H8细胞的增殖无影响;③浓度为0.01μg/ml的POD-NLC和POD分别处理H8细胞48h后,H8细胞的凋亡率分别为(88.30±4.28)%和(59.95±3.26)%;荧光显微镜观察,均出现了核固缩、染色质高度凝聚、凋亡小体等典型的凋亡形态改变;与空白对照组相比,POD-NLC组和POD组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增多,S期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减少,但两组间细胞周期时相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制备工艺可行;与POD相比,POD-NLC对H8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抑制和凋亡诱导效果,可使细胞阻滞于G2/M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臼毒素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细胞凋亡 生化人宫颈上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BV全基因C区突变株在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中的稳定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明霞 周福元 +3 位作者 刁志宏 何海棠 侯金林 骆抗先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25-729,共5页
目的构建携带V60、G87和L97突变位点的HBV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慢性HBV感染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用定点突变技术将HBVp3.8Ⅱ质粒C基因区3个氨基酸V60、G87、L97进行突变(p3.8Ⅱ-V60,G87,L97),转化E.coli.XL1-Blue感... 目的构建携带V60、G87和L97突变位点的HBV全基因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慢性HBV感染者永生化B淋巴母细胞系(LCLs)。方法用定点突变技术将HBVp3.8Ⅱ质粒C基因区3个氨基酸V60、G87、L97进行突变(p3.8Ⅱ-V60,G87,L97),转化E.coli.XL1-Blue感受态细胞扩增筛选,用限制性内切酶SacⅠ和KpnⅠ分别将野生型和突变型p3.8Ⅱ质粒进行双酶切,插入EBV-plpp真核细胞表达载体,转染LCLs,潮霉素稳定筛选后,鉴定目的基因在转染细胞能够稳定表达。结果与结论DNA序列分析表明,野型HBVDNA核心区第60、87、97位氨基酸发生了预期的突变,WesternBlotting和微粒子免疫荧光法证明转染的LCLs能稳定表达HBV抗原,证实成功构建了预期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变异 真核细胞表达载体 生化B淋巴母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大会 赵献军 +3 位作者 齐雪峰 苏运芳 李义 佟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18,共7页
【目的】从健康仔猪的粪便及各肠段内容物和黏液中分离乳酸菌,并以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为体外细胞模型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试验对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用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 【目的】从健康仔猪的粪便及各肠段内容物和黏液中分离乳酸菌,并以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为体外细胞模型对猪源益生性乳酸菌进行筛选。【方法】采用分离培养和常规生化试验对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用永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ZYM-SIEC02作为体外模型,通过黏附性试验、耐酸耐胆盐试验和对致病菌的黏附抑制试验对菌株进行筛选。【结果】分离筛选出了12株乳酸菌,其黏附能力存在差异。Y091231、Y091221、Y224031、X302032、Y223052和Y223072等6株菌的黏附性较好,黏附指数依次为:2 903.25±83.33,2 320.37±81.02,1 965.43±37.72,1 416.12±62.74,1 100.00±68.10,988.73±17.06。对其进行耐酸耐胆盐试验和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091231、Y091221和Y224031对致病菌均具有较强的黏附抑制能力,且对高胆盐、低pH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其中Y091231对大肠杆菌C83921的黏附抑制率可达(99.40±3.17)%,Y091221对致病性沙门氏菌的黏附抑制率为(97.10±2.04)%,Y09123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的黏附抑制率为(98.00±2.31)%。Y091231、Y091221和Y224031 3株菌分别被鉴定为发酵乳杆菌、乳酸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结论】筛选得到的3株益生性乳酸菌,不仅具有耐酸耐胆盐能力,而且对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具有强黏附性,对大肠杆菌C83921、致病性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CVCC2258具有较强的黏附抑制能力,可作为肠道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猪小肠上皮细胞 猪源乳酸菌 黏附性 黏附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瘟病毒石门株E2基因在永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1
18
作者 解林红 郭抗抗 +3 位作者 张彦明 徐钰 徐彦召 王文秀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1-414,419,共5页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猪瘟病毒石门株囊膜蛋白E2基因定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中,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E2。将pBABE-puro-E2和辅助质粒pVSV-G经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293GP包装细胞系,将其包装为完整的逆转录病毒假病毒... 利用DNA重组技术将猪瘟病毒石门株囊膜蛋白E2基因定向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中,构建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E2。将pBABE-puro-E2和辅助质粒pVSV-G经磷酸钙共沉淀法转染293GP包装细胞系,将其包装为完整的逆转录病毒假病毒;用包装好的假病毒在polybrene的介导下转导第30代的永生化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SUVEC),用嘌呤霉素筛选阳性细胞,并将筛选出的阳性细胞腹腔免疫BALB/c小鼠。RT-PCR检测SUVEC内的E2基因,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鉴定E2蛋白在SUVEC上的表达,间接ELISA试验检测小鼠血清抗体。结果表明,CSFVE2基因导入猪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获得表达,而且成功诱导小鼠产生抗E2蛋白的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瘟病毒 E2基因 生化猪血管内皮细胞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生化神经干细胞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彬 杨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859-1861,共3页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生化神经干细胞 分化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生化神经前体细胞及其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罗燕 唐仕波 姚志彬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87-90,共4页
关键词 生化神经前体细胞 神经损伤 修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