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PD细胞微环境体外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被引量:3
1
作者 秦燕勤 刘含 李建生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COPD病理机制复杂,细胞微环境改变是其病理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培养技术是研究COPD病理机制及药效药理评价的重要工具。该文介绍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危害公众健康的重大慢性疾病。COPD病理机制复杂,细胞微环境改变是其病理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细胞培养技术是研究COPD病理机制及药效药理评价的重要工具。该文介绍了肺内细胞微环境的基本构成,COPD病理进程中细胞微环境变化,总结了细胞微环境体外模型在COPD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提出COPD细胞微环境体外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PD 细胞微环境 体外模型 细胞共培养 气-液面培养 气血屏障 肺类器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来源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梁雪 陈幸华 +4 位作者 张曦 孔佩艳 彭贤贵 高蕾 王庆余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229-2232,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与正常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共培养10d的Jurkat细胞,观测Jurkat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分化及DNR摄药量的改变... 目的观察正常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收集与正常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共培养10d的Jurkat细胞,观测Jurkat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分布、凋亡、分化及DNR摄药量的改变。结果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黏附、趋化及降低摄药量的作用强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抑制增殖及促分化作用弱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抑制Jurkat细胞凋亡,而正常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促进其凋亡。结论正常骨髓源基质细胞微环境较白血病源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对Jurkat细胞具有更强的促进凋亡、分化及抑制增殖的作用,增加Jurkat细胞对DNR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微环境 JURKAT细胞 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的遗传调控 被引量:2
3
作者 徐庞连 阳成伟 +1 位作者 李春鑫 袁东柯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19,共8页
干细胞微环境是平衡干细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压力响应的微环境.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突变体筛选和现代的影像技术,植物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特化和维持的调控机制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着重概述转录因子网络、激素信号转导、染色质因子和基因... 干细胞微环境是平衡干细胞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压力响应的微环境.近年来,通过大量的突变体筛选和现代的影像技术,植物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特化和维持的调控机制取得了很大进展.该文着重概述转录因子网络、激素信号转导、染色质因子和基因组组织因子在调控根尖干细胞微环境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根尖分生组织 静止中心 细胞微环境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细胞微环境及转移与黏附分子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2
4
作者 高峰 王吾如 林岩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213-215,共3页
目的 研究肺腺癌细胞生长环境及转移性与黏附分子CD4 4v6和CD2 9的表达关系。方法 将起源相同、转移性不同的两个肺腺癌细胞系AGZY和Anip分别用简便肿瘤多细胞球体 (MTS)培养法培养 ,并设常规单层贴壁细胞培养对照。通过倒置显微镜、... 目的 研究肺腺癌细胞生长环境及转移性与黏附分子CD4 4v6和CD2 9的表达关系。方法 将起源相同、转移性不同的两个肺腺癌细胞系AGZY和Anip分别用简便肿瘤多细胞球体 (MTS)培养法培养 ,并设常规单层贴壁细胞培养对照。通过倒置显微镜、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MTS形成情况 ,并用免疫组化法分别对MTS及贴壁细胞上CD4 4v6和CD2 9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MTS培养成功 ,贴壁细胞与MTS在细胞结构及细胞连接结构上相似 ,两种MTS在形态及结构上差异无显著性。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CD2 9在高转移性的Anip细胞及其MTS上呈阳性表达 ;在低转移性的AGZY细胞及其MTS上阴性表达。CD4 4v6在Anip和AGZY细胞及MTS上均呈阳性表达 ,差异无显著性。贴壁细胞与MTS上两种黏附分子表达均无差异。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简易制备MTS的方法。细胞生长方式 (单层贴壁与MTS)可能不影响CD4 4v6和CD2 9的表达。CD2 9表达可能与肺腺癌转移性相关 ;CD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细胞微环境 肿瘤转移 黏附分子 肿瘤多细胞球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乳腺癌细胞微环境酸化检测 被引量:1
5
作者 严伟 徐德顺 +1 位作者 查赟峰 吴晓芳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43-1047,共5页
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乳腺癌微环境酸化模型和动态检测微环境酸化情况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多层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将乳腺癌细胞悬液引入含有水凝胶前体的芯片培养室后,在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化形成3D培养支架。芯片通道连续灌流模拟... 建立了基于微流控芯片的乳腺癌微环境酸化模型和动态检测微环境酸化情况的分析方法。设计了一种多层复合式微流控芯片,将乳腺癌细胞悬液引入含有水凝胶前体的芯片培养室后,在硝酸纤维素薄膜上固化形成3D培养支架。芯片通道连续灌流模拟血流供应,并将非电化学的pH检测器引入芯片,通过图像分析得到实时的pH变化。通过观察癌细胞的存活率、增殖率、乳酸水平及pH值,分析微环境的酸化情况,同时与正常细胞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连续灌流培养7 d,乳腺癌细胞的存活率保持在90%以上;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芯片上癌细胞微环境的pH值逐渐降低,且灌流速度越低,pH值下降越明显,而正常细胞微环境的pH值无明显变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环境酸化检测平台可实时动态检测微环境的pH值,有望成为相关肿瘤研究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控芯片 细胞微环境 酸化 乳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细胞微环境研究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6
6
作者 韩鸿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5年第9期897-898,共2页
以神经元学说、神经网络为核心假说和理论根基的脑科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各国对脑科学以及脑部疾病诊治研究投入巨大,取得的学术成就斐然,但在临床脑部疾病治疗上的进步相当缓慢,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依然如故的... 以神经元学说、神经网络为核心假说和理论根基的脑科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尽管各国对脑科学以及脑部疾病诊治研究投入巨大,取得的学术成就斐然,但在临床脑部疾病治疗上的进步相当缓慢,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依然如故的摧残着人类的尊严。面对如此窘境和困局,以第二轮脑科学计划启动为契机,各国纷纷对脑科学发展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反思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尽可能务实的规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科学 细胞微环境 阿尔茨海默病 脑部疾病 神经网络 疾病诊治 学术成就 帕金森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对拟南芥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胡欢 刘明 +3 位作者 吴潜 申聪香 阳成伟 赖建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2-76,共5页
根系发育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过程由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共同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动态变化对基因表达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而对其在根发育中功能的研究还不深入.文中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处理... 根系发育是植物生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过程由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共同调节.组蛋白乙酰化和去乙酰化的动态变化对基因表达具有关键的调控作用,而对其在根发育中功能的研究还不深入.文中通过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Trichostatin A(TSA)处理拟南芥,发现其主根生长受到抑制,分生区细胞数目变少.显微观察的结果表明TSA影响了根尖干细胞微环境.根尖微环境调控相关因子SCR/SHR的表达受TSA处理的影响并不明显,而PLT1/PLT2的表达受TSA强烈抑制.对生长素运输途径的分析发现在TSA处理条件下,PIN1表达只受轻微影响,而PIN2表达量明显下调.对突变体pDR5∷GFP的研究结果表明TSA可能引起生长素在根尖的积累和分布变化.综上所述,TSA影响了拟南芥根尖干细胞微环境的维持,表明组蛋白的去乙酰化在根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去乙酰化酶 抑制剂 根尖 细胞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干细胞微环境研究川芎嗪对OGD损伤下神经元新生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邢婉青 宋孝雄 +4 位作者 王雪晴 卢金福 吕高虹 阮鸣 喻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1-738,共8页
目的 在构建体外神经干细胞微环境的基础上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TMP)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损伤下神经元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分别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星形胶质细胞(ACs)、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目的 在构建体外神经干细胞微环境的基础上研究川芎嗪(tetramethylpyrazine, TMP)对氧糖剥夺(oxygen-glucose deprivation, OGD)损伤下神经元新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分别原代培养神经干细胞(NSCs)、星形胶质细胞(ACs)、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建立NSCs微环境体外模型后,以NSCs活性对OGD造模条件进行优化,以尼氏染色对TMP给药浓度进行优化,随后采用CCK-8、Nestin+/DAPI+免疫荧光法检测NSCs增殖情况;放射性迁移、划痕修复实验检测NSCs迁移情况;β3-Tubulin+/DAPI+、GFAP+/DAPI+检测NSCs分化;以跨膜电阻阻值反应体外血脑屏障结构的完整性。结果 NSCs活性随着OGD造模时间延长而降低,选择OGD 6 h为后续造模时间,此时细胞活性降低至60.72%。在TMP给药浓度优化中发现5~50 mg·L^(-1)范围具有明显量效关系,故以此为后继实验浓度。与模型组相比,3个浓度的TMP均可明显增加NSCs活性、Nestin+/DAPI+阳性细胞数以及β3-Tubulin+/DAPI+阳性细胞数,10、50 mg·L^(-1)的TMP可延长放射性迁移距离,50 mg·L^(-1)的TMP还可促进NSCs的划痕修复并减少GFAP+/DAPI+阳性细胞数。但3个浓度对跨膜电阻均无明显效果。结论 TMP对体外NSCs微环境中NSCs的活性、增殖、迁移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在减少ACs方向化生的同时,还促进了神经元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芎嗪 神经元新生 神经干细胞微环境 神经干细胞 星形胶质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肺纤维化与细胞微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叶威 孙梦阳 王新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10-416,共7页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功能损害为特点的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细胞微环境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细胞外调节分子和液体物质组成。现代研究发现,微环境成分的变化与IPF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从细...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以肺间质纤维化和肺功能损害为特点的进行性发展的肺部疾病。细胞微环境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细胞成分、细胞外基质、细胞外调节分子和液体物质组成。现代研究发现,微环境成分的变化与IPF发生关系密切。本文从细胞微环境中细胞调节因子、间充质细胞、细胞外基质、未折叠蛋白4个方面阐述IPF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细胞微环境 细胞调节因子 间充质细胞 细胞外基质 未折叠蛋白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韩鸿宾教授团队在脑细胞微环境成像技术上取得突破
10
作者 傅冬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9-99,共1页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韩鸿宾教授课题组在脑成像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脑细胞外间隙内组织液流动的实时、动态、可视化成像与定量分析,该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实现在全脑范围内对脑组织液流动进行三维可视化测量的方法,2013年初获中国...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韩鸿宾教授课题组在脑成像技术上取得突破,实现了脑细胞外间隙内组织液流动的实时、动态、可视化成像与定量分析,该技术是目前唯一可实现在全脑范围内对脑组织液流动进行三维可视化测量的方法,2013年初获中国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成像技术 医院放射科 北京大学 细胞微环境 组织液流动 三维可视化 定量分析 发明专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干细胞微环境与靶向干预策略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平平 范祖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97-708,共12页
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可塑性的潜能,能够维持肿瘤生长和异质性的能力.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产生、转移、耐药和复发的根源,肿瘤干细胞学说逐渐被肿瘤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对肿瘤干细胞的深入理解有重大的科学和临床意义.肿瘤干细胞的微环... 肿瘤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可塑性的潜能,能够维持肿瘤生长和异质性的能力.肿瘤干细胞是肿瘤产生、转移、耐药和复发的根源,肿瘤干细胞学说逐渐被肿瘤研究者所接受,因此,对肿瘤干细胞的深入理解有重大的科学和临床意义.肿瘤干细胞的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组成部分,包括细胞-细胞接触、分泌型因子等.肿瘤非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本身都可以作为肿瘤干细胞的微环境.肿瘤干细胞的微环境可以维持肿瘤干细胞的可塑性,保护肿瘤干细胞免受免疫系统攻击,也可以促进其转移.肿瘤干细胞对其微环境的塑造、肿瘤干细胞的微环境对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影响,以及针对肿瘤干细胞微环境的靶向干预等问题,已成为肿瘤干细胞研究的前沿问题.本文就肿瘤干细胞的发现、自我更新维持机制、肿瘤干细胞的微环境,及其肿瘤干细胞及微环境的干预策略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干细胞 自我更新调控 肿瘤干细胞环境 靶向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环境不同组分动态变化调控肝纤维化发展的特征与机制
12
作者 赵慧兰 刘宗绪 +5 位作者 李淑敏 王之枫 刘明慧 盛倩 柯坤彬 石西南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5-760,共6页
肝脏有代谢、解毒、免疫防御等功能,肝脏微环境稳态的维持对机体健康极其重要。肝脏的微环境包括肝实质细胞、非实质细胞及非细胞成分等。不同病因导致肝脏慢性损伤性炎症反应,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肝纤维化早、中晚不同时期的... 肝脏有代谢、解毒、免疫防御等功能,肝脏微环境稳态的维持对机体健康极其重要。肝脏的微环境包括肝实质细胞、非实质细胞及非细胞成分等。不同病因导致肝脏慢性损伤性炎症反应,促进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在肝纤维化早、中晚不同时期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肝脏微环境的各种成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这些能促进肝纤维化的恶性发展。深入探索微环境各成分变化机制对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探索潜在的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微环境 肝纤维化 肝星状细胞 枯否细胞 肝窦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的分离培养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宇婷(综述) 谢华桃 张明昌(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7-392,共6页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s)是位于角膜缘、与角膜缘上皮干细胞(LESCs)紧密相连的一类间充质干细胞,能同时表达间充质标志物和多种胚胎干细胞标志物,对调节LESCs的静息、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状态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LNCs可通过胶原酶... 角膜缘微环境细胞(LNCs)是位于角膜缘、与角膜缘上皮干细胞(LESCs)紧密相连的一类间充质干细胞,能同时表达间充质标志物和多种胚胎干细胞标志物,对调节LESCs的静息、自我更新以及分化状态起着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LNCs可通过胶原酶消化法、上皮块消化法、中性蛋白酶-胶原酶消化法以及组织块培养法进行体外分离培养,通过3D Matrigel共培养、Transwell共培养可研究LNCs与LESCs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LNCs与LESCs可通过SDF-1/CXCR4、Notch、BMP、Wnt、Sonic Hedgehog、KIT/AKT等多种信号通路以及神经生长因子、角质形成细胞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LNCs现已成为角膜上皮组织工程、眼表重建以及角膜再生等研究中的一大热点。本文就LNCs的研究背景、体外分离培养方法、与LESCs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角膜缘环境细胞 角膜缘上皮干细胞 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症 组织工程 眼表重建 角膜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介入器械表面修饰新策略——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楠 李敬安 +5 位作者 魏来 李世琪 苏红 吕先锋 陈俊英 杨苹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71-584,共14页
血管支架等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后的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研究显示,损伤部位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能显著降低再狭窄比率,避免血栓的形成,而该过程与内皮细胞所处的周细胞环境、底层组织... 血管支架等心血管介入医疗器械植入人体后的血栓形成和再狭窄等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研究显示,损伤部位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能显著降低再狭窄比率,避免血栓的形成,而该过程与内皮细胞所处的周细胞环境、底层组织拓扑结构和细胞外基质等微环境密切相关.本文系统讨论了以上3种要素对血管内皮功能性重建的影响,并给出了作者在材料表面内皮细胞生长微环境的原位仿生构建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对于周细胞环境,主要通过调控平滑肌细胞为收缩型表型,进而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性因子释放;对于底层拓扑结构,可在材料表面制备微/纳图形进行仿生构建,进而调控内皮形态和分布呈体内生理状态;对于细胞外基质,可通过细胞脱附技术获得或将细胞外基质成分接枝在材料表面,赋予材料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介入器械 血栓 再狭窄 内皮化 血管内皮细胞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药物浓度筛选微流控器件的设计与制作
15
作者 霍兆林 丁来钱 +2 位作者 亓东锋 刘冲 魏娟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28-1237,共10页
为筛选靶向药物浓度,设计制作了集成浓度梯度发生器的细胞共培养微流控器件。对器件内的浓度梯度生成原理、浓度场、速度场和细胞共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等效电路原理设计了可以生成5∶1∶0浓度梯度的微通道模型,采用串并联结... 为筛选靶向药物浓度,设计制作了集成浓度梯度发生器的细胞共培养微流控器件。对器件内的浓度梯度生成原理、浓度场、速度场和细胞共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首先,根据等效电路原理设计了可以生成5∶1∶0浓度梯度的微通道模型,采用串并联结构形式设计了药物浓度作用细胞共培养单元,进行了浓度梯度单元与细胞共培养单元集成。然后,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Comsol中的层流和物质传递模块进行了速度场和浓度场仿真验证。最后,采用软刻蚀技术制作了该微流控器件,分别采用荧光素纳溶液和1μm直径聚苯乙烯悬浮液模拟药物浓度分布;在器件内进行了Hela细胞与A549细胞的共培养,并分析了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和叶酸受体靶向性。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微流控器件能够生成设定的浓度梯度(浓度比例5∶1∶0),每一分支的细胞培养单元内浓度差异在0.1%以内;细胞培养单元内流速分布均匀,培养单元内的平均流速为(7.1±0.3)μm/s;两种细胞的生长符合S型生长规律,细胞膜染色实验表明在该微流控器件内能够实现两种细胞的平行共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该微流控器件能够模拟细胞在体内的流动环境,为靶向药物浓度筛选和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技术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控 细胞微环境 靶向药物浓度筛选 平行共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癌细胞MHC-Ⅰ类抗原表达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分布关系 被引量:4
16
作者 朱芝玲 黄敏丽 李大金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3期201-203,207,F003,共5页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细胞MHC Ⅰ类分子表达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活性细胞分布的关系 ,了解机体肿瘤微环境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细胞MHC Ⅰ类分子表达 ,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微环境中LCA+ 、CD3 + 细胞分布情况。... 目的 探讨卵巢癌细胞MHC Ⅰ类分子表达与肿瘤微环境免疫活性细胞分布的关系 ,了解机体肿瘤微环境免疫功能状态。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癌细胞MHC Ⅰ类分子表达 ,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微环境中LCA+ 、CD3 + 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卵巢癌细胞MHC Ⅰ类分子表达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或缺如 ,且与肿瘤微环境中LCA+ 、CD3 + 细胞分布呈正相关 ,前者r=0 .846 ,P =0 .0 0 0 1,后者r =0 .738,P =0 .0 0 0 1。结论 上皮性卵巢癌细胞MHC Ⅰ类抗原分子的表达影响肿瘤微环境中浸润免疫细胞数 ,进而影响肿瘤微环境免疫监视能力。检测MHC Ⅰ类分子表达可为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临床过继治疗选择合适病例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Ⅰ类分子 卵巢癌 肿瘤浸润 环境免疫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血微环境免疫状态对IRHS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孙黎飞 吴强强 +6 位作者 韩冰 郝红峰 许刚 杜延会 明汇 王桂臣 张金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56-962,共7页
目的:观察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综合征(Immune related hematocytopenia syndrome,IRHS)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免疫分子表达状态,对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端粒酶活性(TA)的影响,探讨对造血细胞破坏的免疫损伤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①端粒... 目的:观察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综合征(Immune related hematocytopenia syndrome,IRHS)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免疫分子表达状态,对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端粒酶活性(TA)的影响,探讨对造血细胞破坏的免疫损伤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①端粒重复序列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PCR-ELISA)检测366例IRHS患者治疗前后BMMNC的TA。②免疫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患者骨髓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中HLA-DR、抗人IgG、FcγⅡ受体(FcγⅡR)、甘露糖受体(MR)、白细胞介素17A(IL-17A)及受体表达。③FACS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3-CD16+/CD56+NK细胞和CD19+B细胞比例。60例健康查体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作为正常对照,30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作为疾病对照。结果:①IRHS患者治疗前端粒酶活性为0.2617±0.0216,高于疾病对照组(0.0616±0.0313,P<0.01);其中HLA-B27+组高于HLA-B27-组(0.3013±0.0206比0.1923±0.0129,P<0.05),HLA-B27+IgG升高的重度IRP患者显著高于HLA-B27-IgG升高组(0.4016±0.0172比0.2211±0.0110,P<0.01)。②HLA-B27+IgG+组骨髓免疫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呈现细胞免疫活化和体液免疫均紊乱状态,高表达HLA-DR、FcγⅡR、IL-17A、IL-17RA和MR等免疫分子,外周血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和CD3-CD16+/CD56+NK和CD19+B细胞比例呈不同程度升高,造血破坏呈现多样性。③而HLAB27-IgG+组骨髓免疫细胞和造血微环境呈现体液免疫活化优势状态,高表达FcγⅡR,IL-17A等炎性因子不表达或弱表达,外周血仅CD19+B细胞比例升高,骨髓造血破坏方式主要为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ADCC)效应。经糖皮质激素联合环孢素A等药物治疗后,患者血象恢复时BMMC的端粒酶重新失活,TA为0。结论:IRHS骨髓单个核细胞端粒酶活化,与患者骨髓造血微环境免疫状态和病变血细胞病理性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病毒感染和细胞免疫活化,多种炎性因子参与IRHS造血免疫损伤,是TA增强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综合征(IRHS) 端粒酶活性 骨髓造血环境(HM) 淋巴细胞亚群 HLA-B27 免疫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乳腺癌微环境中浸润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
18
作者 徐新生 郭晓静 +6 位作者 刘芳芳 李伟东 刘冰冰 谷峰 郎荣刚 范宇 付丽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42-643,共2页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 背景与目的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是一种高淋巴管侵犯、高淋巴结转移的特殊类型乳腺癌。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carcinoma,nototherwise specified,IDC—NOS)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类型,其预后依组织学分级等存在个体差异。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MC)是细胞高度异性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但预后相对较好的一种特殊类型乳腺癌。本研究对以上三种类型乳腺癌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ing lymphocytes,TILs)进行对比性研究,从肿瘤微环境中淋巴细胞浸润的异同和淋巴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角度探讨不同类型乳腺癌预后存在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环境中浸润的淋巴细胞 浸润性乳头状癌乳头状 髓样癌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外离子微环境调控睡眠觉醒 被引量:1
19
作者 江建波 孙谦 丁凤菲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21年第7期794-801,共8页
脑电信号是皮层神经元发放的电信号在电极处叠加的产物,结合肌电信号,可反映生物体所处的睡眠觉醒状态。影响神经元放电的因素均可能影响睡眠觉醒调控。大量证据显示,神经递质经神经环路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调节突触后神经元放电,这是... 脑电信号是皮层神经元发放的电信号在电极处叠加的产物,结合肌电信号,可反映生物体所处的睡眠觉醒状态。影响神经元放电的因素均可能影响睡眠觉醒调控。大量证据显示,神经递质经神经环路的突触前神经元释放,调节突触后神经元放电,这是经典睡眠觉醒调控理论的环路基础。除神经突触外,神经元电活动还可受细胞外环境影响,狭窄的细胞外间隙中富含神经活性物质,其中细胞外多种离子浓度变化可直接调节神经元膜电位、动作电位发放及递质释放。单一神经元电活动改变的叠加最终将反映全脑状态的转换。前沿研究提示,细胞外离子组合可调控睡眠觉醒及运动行为。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深入探讨细胞外离子微环境调控睡眠觉醒的生理机制与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 睡眠 觉醒 神经元活动 细胞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细胞培养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苏恩本 陈椿 +5 位作者 龚觉晓 卢新政 陈子庆 夏新辉 黄峻 马文珠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87-1389,1470,I0002,共5页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培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通过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较纯的MSCs。用5-氮胞苷(5-aza)进行诱导分化,实验组为在玻片上的5-aza干预... 目的:研究心肌细胞培养微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的影响。方法:取SD大鼠骨髓,通过贴壁法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经多次传代后获得较纯的MSCs。用5-氮胞苷(5-aza)进行诱导分化,实验组为在玻片上的5-aza干预的MSCs移入到心肌细胞培养环境中;对照组为5-aza干预的MSCs。显微镜下观察两组形态变化,并通过免疫组化鉴别心肌心肌特异蛋白Desmin和肌钙蛋白I(cTnI)表达及其出现时间的早晚。结果:对照组MSCs诱导后10天可见细胞由原来扁平多角形变成长梭形,15天后部分细胞体明显增粗,可见到有些细胞间有融合样情况发生,20天左右类似肌管样细胞出现。而实验组在17天左右可以看到类似心肌管样细胞。免疫组化表明实验组的阳性结果出现的时间比对照组要早。结论:心肌细胞培养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成心肌样细胞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细胞微环境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5-氮胞苷 心肌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