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枸杞抗羟脯氨酸细胞变异系筛选及其耐盐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博然 徐文彪 +1 位作者 张双灵 马峰旺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22-427,共6页
试验以枸杞(Lycium barbarum L.)成熟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1)^(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对愈伤组织的影响;(2)耐羟脯氨酸(HYP)愈伤组织变异系的筛选;(3)耐HYP愈伤组织变异系的耐盐性及稳定性分析;(4)耐HYP愈伤组织变异系生... 试验以枸杞(Lycium barbarum L.)成熟胚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1)^(60)Co-γ射线诱变处理对愈伤组织的影响;(2)耐羟脯氨酸(HYP)愈伤组织变异系的筛选;(3)耐HYP愈伤组织变异系的耐盐性及稳定性分析;(4)耐HYP愈伤组织变异系生理生化特性;(5)变异系的分化和再生苗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由胚性愈伤组织经30Gy的^(60)Co-γ辐射处理,在含16mmol/L HYP选择培养基和无HYP培养基上交替培养4代,分离出耐HYP的愈伤组织变异体;该变异体游离脯氨酸含量比对照高3.3倍,其再生植株叶片游离脯氨酸比对照高13.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抗羟脯氨酸细胞变异系 耐盐性 胚性愈伤组织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粱骨干恢复系体细胞变异系的筛选与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良群 王呈祥 +2 位作者 白志良 郑丽萍 赵威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9,共2页
采用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育种方法,对高粱几个重要恢复系晋粱5号、三尺三、忻七等进行了改良,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好、特点突出、遗传稳定的无性变异系,其中R111已作为恢复系育成一个杂交种。
关键词 高粱 骨干恢复 细胞变异系 遗传稳定性 无性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草细胞变异系HR20-8的氨基酸组成水平与脯氨酸含成代谢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晖 匡柏健 王敬驹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08-213,共6页
离体培养,筛选获得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e(Trin.)Kitag.)抗羟脯氨酸(HYP)细胞变异系HR20-8,其愈伤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供体对照比较,... 离体培养,筛选获得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nse(Trin.)Kitag.)抗羟脯氨酸(HYP)细胞变异系HR20-8,其愈伤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和蛋白质氨基酸含量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与供体对照比较,分别提高2.35倍和1.40倍,其中的脯氨酸组分在变异系体内表现异常增加,游离和蛋白质中的脯氨酸组分分别提高6.6倍和3.0倍,对脯氨酸合成途径中的γ-谷氨酸激酶的特性分析表明,变异系HR20-8细胞内γ-谷氨酸激酶的活性比供体提高2.5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草 细胞变异系 氨基酸 脯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桔抗羟脯氨酸细胞变异系的选择及其抗寒性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林定波 颜秋生 沈德绪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94-98,共5页
采用γ射线诱变与高浓度羟脯氨酸(HYP)离体选择的方法,获得抗羟脯氨酸(HYP)锦橙悬浮细胞系,并再生植株。抗性细胞系比供体细胞系(对照)含有较高的脯氨酸(Pro),有较高的POD与CAT活性及较强的抗HYP能力,经... 采用γ射线诱变与高浓度羟脯氨酸(HYP)离体选择的方法,获得抗羟脯氨酸(HYP)锦橙悬浮细胞系,并再生植株。抗性细胞系比供体细胞系(对照)含有较高的脯氨酸(Pro),有较高的POD与CAT活性及较强的抗HYP能力,经冷驯化后抗性细胞系的抗寒性比供体细胞提高1.4℃,同时进一步加大了抗性细胞系在抗氧化酶SOD、CAT活性和脯氨酸(Pro)、可溶性糖含量及水势上与供体的差异。这表明,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及渗透调节能力的加强与抗性系抗寒性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桔 抗羟脯氨酸 细胞变异系 抗寒性 渗透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振元 韩蕾 李银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79-484,共6页
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类型、机理、筛选与鉴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在新品种培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细胞无性变异 筛选 鉴定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白叶枯病菌毒素细胞无性变异系的初步筛选 被引量:8
6
作者 刘成运 李中奎 +2 位作者 权明清 谢岳峰 张端品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1-6,共6页
应用湖北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株“江陵691”活细菌、细菌培养滤液、病菌粘液多糖和菌体多糖。对水稻粳105、粳3037和科选1号的幼穗及花药所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共培养筛选。获得体细胞再生植株443株,花粉植株31株,其中... 应用湖北水稻白叶枯病强毒菌株“江陵691”活细菌、细菌培养滤液、病菌粘液多糖和菌体多糖。对水稻粳105、粳3037和科选1号的幼穗及花药所形成的愈伤组织进行共培养筛选。获得体细胞再生植株443株,花粉植株31株,其中17株为单倍体(n=12)。同工酶谱显示,筛选出的粳105愈伤组织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活性加强,带数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叶枯病 细胞无性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组织培养中Tos17诱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纯合体筛选技术初探 被引量:6
7
作者 黄冰艳 吉万全 +5 位作者 海燕 康明辉 侯大虎 Fleming Joy 李忠谊 Rahman Sadequr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40-42,共3页
利用PCR技术对从日本引进的Tos17插入水稻极限糊精酶基因变异体后代进行了插入位点鉴定和纯合体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os17末端2 6bpDNA序列和插入位点上下游各2 0 0bp和30 0bp处的目标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可以有效地进行Tos17插... 利用PCR技术对从日本引进的Tos17插入水稻极限糊精酶基因变异体后代进行了插入位点鉴定和纯合体筛选分析。结果表明,利用Tos17末端2 6bpDNA序列和插入位点上下游各2 0 0bp和30 0bp处的目标基因序列片段设计引物,可以有效地进行Tos17插入突变纯合体筛选,为突变体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分子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细胞无性变异 反转录转座子 Tos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忽地笑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ISSR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彩霞 杨志玲 欧阳彤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64-1168,共5页
以外植体母株为对照,利用ISSR标记对来自同一忽地笑鳞茎诱导,通过不定芽和体胚发生途径形成的再生一代和二代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出现不同程度的ISSR位点变异,表现为新增加带和缺失带。体胚发生途径出... 以外植体母株为对照,利用ISSR标记对来自同一忽地笑鳞茎诱导,通过不定芽和体胚发生途径形成的再生一代和二代植株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植株出现不同程度的ISSR位点变异,表现为新增加带和缺失带。体胚发生途径出现的ISSR位点变异率高于不定芽形成途径。第二世代的变异率高于第一世代。体胚发生途径形成的第一和第二世代植株ISSR位点平均变异率分别为0.7%和1.4%,而不定芽途径形成的第一和第二世代植株ISSR位点平均变异率分别为0.4%和0.8%。来自相同途径的同一世代的各单株间,ISSR位点变异率差别较大,在AB1-3、AB1-8和SE1-2中未检测到ISSR位点变异,而AB1-2和SE1-1的ISSR位点变异率分别达到0.6%和1.0%。第一世代发生变异的植株,其再生第二世代植株中这种变异依然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忽地笑 细胞无性变异 ISS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龙果组培苗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分子检测 被引量:10
9
作者 聂琼 文晓鹏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27-1536,共10页
【目的】了解火龙果离体快繁体细胞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并揭示变异系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单粒种子萌发的丛芽扩繁第1代和第4代再生幼苗为材料,分析繁殖系数及棱的形态变化,并采用ISSR、SRAP和IRAP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 【目的】了解火龙果离体快繁体细胞无性系的遗传稳定性,并揭示变异系间的遗传关系。【方法】以单粒种子萌发的丛芽扩繁第1代和第4代再生幼苗为材料,分析繁殖系数及棱的形态变化,并采用ISSR、SRAP和IRAP标记技术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繁殖系数为14.9。快繁第4代试管苗中有3棱、4棱等6种形态学变异,其中5棱丛芽最多(50.54%),8棱丛芽最少(1%左右);3棱和4棱丛芽在RNA水平上(SRAP标记)表现出差异。24条ISSR引物、11对SRAP引物和17条IRAP引物在70个样品中共产生405条带,其中多态性带29条。扩繁第1代植株未发生DNA水平的变异,第4代植株的DNA条带出现了增加或缺失现象,植株变异频率为24.2%。16株变异株与原始植株(种子萌发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7。在相似系数为0.90时,可将16个变异株分为4类,其中第Ⅰ类包括原始植株和12个变异株,第Ⅳ类与原始植株的差异最大,是GA3缺陷型矮化突变体。采用IRAP、SRAP、ISSR标记检测出的变异植株数量及多态性位点均存在差异。【结论】建立的火龙果快繁体系的繁殖系数为14.9,随快繁次数的增加,繁殖系数、生长势及遗传稳定性有下降的趋势。快繁第4代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频率为24.2%,主要表现在DNA水平和棱茎形态上的变化。获得的16个变异株与原始植株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7~0.97,被分为4类,第Ⅳ类是GA3缺陷型矮化突变体。3棱和4棱丛芽差异可能是基因差异表达的结果。新开发的IRAP标记是检测火龙果无性系变异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龙果 细胞无性变异 ISSR SRAP IR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突变体的RAPD鉴定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李莉 官春云 刘忠松 《作物研究》 2004年第S1期376-379,共4页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中的普遍现象。综述了无性系变异的细胞学基础、变异的原因、在育种上的应用、发展前景及其突变体的RAPD鉴定分析技术的原理与研究进展。
关键词 植物体细胞无性变异 RAPD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木组织培养中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周岐 寇世强 徐养福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7-81,共5页
从变异类型、变异起源、影响因素、遗传机理及变异检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的新进展,对1977年以来有关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就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深入... 从变异类型、变异起源、影响因素、遗传机理及变异检测等方面综述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的新进展,对1977年以来有关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资料进行了全面介绍,并就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深入系统的开展林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对于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林木遗传改良和良种快速繁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 细胞无性变异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在草坪草育种上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梁小红 韩烈保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91,共7页
综合国内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相关研究,概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方法、变异机制以及变异频率,详细地介绍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选育抗病虫害、逆境胁迫以及具优良农艺性状草坪草品种上的应用,讨论了应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存在的... 综合国内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相关研究,概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产生方法、变异机制以及变异频率,详细地介绍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选育抗病虫害、逆境胁迫以及具优良农艺性状草坪草品种上的应用,讨论了应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存在的问题及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坪草 细胞无性变异 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平文丽 杨铁钊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3-31,共9页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组织培养中广泛存在,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是继花粉和花药培养之后的又一种实用化的细胞工程育种新方法。本文综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起源、产生机理,变异的特点,影响变异的因素,变异的稳定性及...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组织培养中广泛存在,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是继花粉和花药培养之后的又一种实用化的细胞工程育种新方法。本文综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起源、产生机理,变异的特点,影响变异的因素,变异的稳定性及其检测。并阐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并对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作物育种中应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无性变异 作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选择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4
作者 刘进平 郑成木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7-630,共14页
本文综述了体外选择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抗病育种的方法、影响因素、优缺点及研究进展等。
关键词 体外选择 细胞无性变异 抗病育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陆柳英 莫饶 李开绵 《广西农业科学》 CSCD 2007年第3期238-243,共6页
伴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在育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结合诱变育种技术简称为离体诱变(in vitromutagenesis)育种。这项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育种工作,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已... 伴随着组织培养技术的快速发展,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在育种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结合诱变育种技术简称为离体诱变(in vitromutagenesis)育种。这项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育种工作,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其成果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文章探讨了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基础及其影响因素,论述了诱变技术和离体诱变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现状,并对体细胞无性系变杂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无性变异 离体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在小麦新种质创造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何盛莲 崔党群 +4 位作者 陈军营 陈新建 雷振生 吴政卿 方保停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25,共6页
综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来源、影响因素、检测方法及其在小麦农艺性状、抗性、品质等新种质创造中的应用,讨论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前景。
关键词 细胞无性变异 小麦 种质创新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球甘蓝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RAPD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贵 陶鹏 +3 位作者 李必元 王五宏 岳智臣 钟新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3-758,共6页
以结球甘蓝强力50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和无菌苗下胚轴再生植株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结球甘蓝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表现稳定的引物14条,在此... 以结球甘蓝强力50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和无菌苗下胚轴再生植株为材料,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结球甘蓝再生过程中产生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了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表现稳定的引物14条,在此基础上共扩增出DNA片段253条,其中具多态性的73条,表现为新增加带和缺失带,多态率为28.85%,每对引物平均扩增的多态位点为5.21个。各植株间遗传相似系数的计算使用聚类分析软件NTSYS2.10e完成,采用非加权类平均法(UPMGA)对统计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再生植株与母本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9304,植株之间存在遗传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球甘蓝 再生植株 RAPD 细胞无性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星草体细胞无性系基于DNA甲基化的表观遗传变异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晓玲 陈浩川 +2 位作者 房强 张春艳 胡志娟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33,共8页
以星星草种子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萌发的纤细幼苗为亲本对照,应用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体细胞无性系表观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对MSAP引物组合对星星草亲本对照和随机选出的与亲本起源于同一粒种子的3瓶愈伤组织、8株再... 以星星草种子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萌发的纤细幼苗为亲本对照,应用MSAP分子标记技术对其体细胞无性系表观遗传变异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6对MSAP引物组合对星星草亲本对照和随机选出的与亲本起源于同一粒种子的3瓶愈伤组织、8株再生苗基因组DNA样品选择性扩增反应,分别检测到163-170个甲基化的5′-CCGG-3′位点;与亲本对照相比较,3瓶愈伤组织中所检测到的基因组5′-CCGG-3′位点上其外侧C半甲基化和内侧C完全甲基化水平均呈轻微地降低趋势;而在其再生苗基因组,上述两种DNA甲基化水平与亲本对照之间差异均不显著;进一步分析相关5′-CCGG-3′位点C甲基化变异模式,表明其体细胞无性系DNA甲基化变异主要发生在内侧C上,且在星星草愈伤组织中内侧C去甲基化变异略多于超甲基化。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基于MSAP数据分析的星星草体细胞无性系样本彼此间平均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草 细胞无性变异 表观遗传 MSA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技术选育高粱恢复系“011”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凤 王学英 +1 位作者 石太渊 周邵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2期37-39,共3页
试验研究以高粱恢复系“0-30”幼穗作外植体,用10Gy60Co辐照处理,离体培养得到89株再生苗(R0)。R1代株系27.9%出现7种可见性状的变异,从第2代(R1)中筛选出稳定或分离的优良变异株,经多代选择最终选育出高粱恢复系“011”,用其配制的杂... 试验研究以高粱恢复系“0-30”幼穗作外植体,用10Gy60Co辐照处理,离体培养得到89株再生苗(R0)。R1代株系27.9%出现7种可见性状的变异,从第2代(R1)中筛选出稳定或分离的优良变异株,经多代选择最终选育出高粱恢复系“011”,用其配制的杂交种“7050A/011”产量高且抗病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无性变异 高粱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马兵钢 崔辉梅 马连营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1年第4期299-301,共3页
对 3个葡萄品种茎尖愈伤组织诱导苗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结果是存在品种间及其与诱导苗间差异 ,分别表现为 3个类型的无性系变异 。
关键词 葡萄 细胞无性变异 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同工酶技术 品种改良 植物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