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黄升白颗粒剂升高白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沈云辉 陈长勋 徐振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01-504,共4页
目的:观察双黄升白颗粒(黄芪、黄精、女贞子、天花粉、骨碎补等)对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及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e-137放射源照射造成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测... 目的:观察双黄升白颗粒(黄芪、黄精、女贞子、天花粉、骨碎补等)对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及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生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Se-137放射源照射造成小鼠白细胞减少症动物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小鼠骨髓细胞增殖程度: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GM-CSF含量;采用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测定培养的小鼠脾细胞胞浆中GM-CSF蛋白表达。结果:双黄升白颗粒能够促进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并能升高模型小鼠血清GM-CSF含量,促进小鼠脾细胞GM-CSF蛋白表达。结论:双黄升白颗粒能够促进白细胞减少症模型小鼠骨髓细胞增殖,升高其血清GM-CSF含量,并促进小鼠脾细胞GM-CSF蛋白表达,这可能是其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的内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升白颗粒剂 升高白细胞作用 粒单系集落刺激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MGB1对淋巴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肖茜 高清平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5-718,共4页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典型的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30多年前,Goodwin等[1]首次发现HMGB1是一种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迁移速率快而得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是一种典型的损伤相关模式分子(DAMPs)。30多年前,Goodwin等[1]首次发现HMGB1是一种几乎存在于所有真核细胞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因其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迁移速率快而得名。在细胞核内,HMGB1与DNA分子结合,参与DNA重组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MGB1 细胞作用 高迁移率族蛋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DNA分子 淋巴 细胞核内 DNA重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HEC O157与宿主细胞作用的效应分子和易位分子研究进展
3
作者 余抒 毛旭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9-941,共3页
关键词 EHEC O157 易位分子 效应分子 细胞作用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力学刺激对体外培养成肌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王齐 廖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14-717,共4页
在体组织通常处于复杂的生长环境,其中力学刺激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力学拉伸是维持细胞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细胞外刺激,它能够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基因表达过程,在成肌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㈣。... 在体组织通常处于复杂的生长环境,其中力学刺激的作用极大地影响着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力学拉伸是维持细胞生存和生长的重要细胞外刺激,它能够调节细胞的新陈代谢和基因表达过程,在成肌细胞的激活、增殖与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㈣。为克服骨骼肌组织工程研究中成肌细胞的诱导分化、三维培养及组织构建等方面的困难。使体外构建的骨骼肌更接近于在体的肌肉组织,应力拉伸在诱导成肌细胞的激活、增殖及分化方面的作用机制日益受到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报导,本文就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作用机制 成肌细胞 力学刺激 体外培养 在体组织 诱导分化 生长环境 肌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5-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体外杀伤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吕胜青 刘运生 +2 位作者 杨辉 陈祖林 黄河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74-176,180,共4页
目的 :探讨胞嘧啶脱氨酶 / 5 氟胞嘧啶 (CD/ 5 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Lipofectamine2 0 0 0脂质体介导法将CD基因转染U2 5 1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 ,G4 1 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 (取名为U2 5 1 /CD... 目的 :探讨胞嘧啶脱氨酶 / 5 氟胞嘧啶 (CD/ 5 FC)自杀基因治疗系统对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 :采用Lipofectamine2 0 0 0脂质体介导法将CD基因转染U2 5 1恶性人脑胶质瘤细胞 ,G4 1 8筛选获得抗性克隆 (取名为U2 5 1 /CD细胞 ) ,使用不同浓度的 5 FC作用于U2 5 1 /CD细胞 ,MTT法测定活性细胞比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检测 5 FC培养液内 5 FU的浓度。结果 :U2 5 1细胞获得了质粒的成功转染。基因转染使G4 1 8抗性细胞 (U2 5 1 /CD细胞 )对 5 FC高度敏感。未转染的U2 5 1细胞对 5 FC不敏感 ,IC50 约为 6 5 0 0 μmol/L ,而转染基因后IC50 约为 1 0 μmol/L。并且加入不同浓度的 5 FC后 ,U2 5 1 /CD细胞培养液内均能检测到 5 FU。结论 :5 FC对CD基因修饰U2 5 1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胞嘧啶脱氨酶 5-氟胞嘧啶 基因治疗 恶性脑胶质瘤 细胞杀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褪黑素对NB4细胞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曾庆曙 刘沁华 +1 位作者 夏瑞祥 李嘉嘉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05-308,共4页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 目的观察褪黑素对人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分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褪黑素(0.1、0.5、1mmol/L)加入NB4细胞中,继续培养24、48、72h,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细胞膜表面抗原CD33和CD11b的表达阳性率,及细胞周期的变化情况。结果MLT有促进NB4细胞凋亡的作用,且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增加(P<0.05);CD33的细胞阳性率没有变化(P>0.05),CD11b的细胞阳性率在浓度为1mmol/L,48h和72h有轻度增加(P<0.05);细胞周期检测则显示随着浓度和时间的增加,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P<0.05)。结论褪黑素有促进NB4细胞凋亡,影响细胞生长周期的作用,诱导分化作用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激素/药理学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药物 疗法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细胞分化/药物作用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老化过程中细胞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孙阳 招冠钰 +2 位作者 黄英荷 侯鉴基(综述) 左勇(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60-1165,共6页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抵御环境危害的第一道屏障。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机体内源性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反映了身体内部的健康状态。在皮肤老化过程中,不同细胞可能对衰老所产生刺激有不同反应。该文综述了...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也是人体抵御环境危害的第一道屏障。皮肤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机体内源性变化和环境因素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反映了身体内部的健康状态。在皮肤老化过程中,不同细胞可能对衰老所产生刺激有不同反应。该文综述了细胞在皮肤老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皮肤老化的治疗策略,并基于皮肤老化中细胞生物活动阐述皮肤微环境中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 皮肤老化 机体衰老 细胞衰老 细胞相互作用 治疗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相互作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8
作者 吴江为 张巧玲 +4 位作者 杨泽羊 张瑞 张舰 曾柱 吴介恒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TME)中主要成分之一。在TME中,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或非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CAF可与多种免疫细胞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重塑TME中...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TME)中主要成分之一。在TME中,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或非肿瘤细胞与非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促进肿瘤发生发展。CAF可与多种免疫细胞之间产生相互作用,通过抑制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重塑TME中免疫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其中CAF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并诱导巨噬细胞向M2型极化在促进肿瘤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相关成纤维细胞(CAF) M2型巨噬细胞 肿瘤微环境(TME) 细胞相互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吞噬力可视化分析及其介导内皮细胞吞噬作用的研究
9
作者 赵爽 臧广超 王贵学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57-357,共1页
目的吞噬作用需要快速的肌动蛋白重组和空间控制的力生成,以达到吞噬从病原体到凋亡细胞的目标。细胞吞噬力作为吞噬目标跨膜过程中的重要动力学参数,参与并调控细胞的吞噬行为。本研究旨在了解肌动蛋白等细胞骨架是否与Beta1整合素机... 目的吞噬作用需要快速的肌动蛋白重组和空间控制的力生成,以达到吞噬从病原体到凋亡细胞的目标。细胞吞噬力作为吞噬目标跨膜过程中的重要动力学参数,参与并调控细胞的吞噬行为。本研究旨在了解肌动蛋白等细胞骨架是否与Beta1整合素机械偶联产生细胞吞噬力并介导内皮细胞吞噬作用方法以张力计系链为基础构建微粒DNA分子力传感器检测细胞吞噬力;合成3种不同尺寸的二氧化硅颗粒分析内皮细胞的吞噬能力。结果首先通过构建的微粒DNA分子力传感器发现内皮细胞吞噬时会对吞噬目标施加28 p N细胞吞噬力。内皮细胞吞噬力由肌动蛋白、微丝微管和中间丝等细胞骨架成分所产生并显著影响内皮细胞吞噬作用。内皮细胞吞噬时吞噬杯中会形成局灶复合物样黏附,其中含有Beta1整合素、黏着斑蛋白、磷酸化黏着斑激酶、磷酸化桩蛋白和酪氨酸激酶。药物抑制Syk介导的机械信号转导能够影响细胞吞噬力产生和传递至吞噬目标,并减弱内皮细胞吞噬。改变吞噬目标的机械性质表明,内皮细胞吞噬粒径较小的吞噬目标时所施加的细胞吞噬力更小,且具有更有效的吞噬作用。结论因此,内皮细胞通过建立一个机械敏感的局灶黏附样结构,将细胞吞噬力传递至吞噬目标以驱动吞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吞噬作用 内皮细胞 细胞骨架 可视化分析 肌动蛋白 吞噬能力 机械性质 张力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细胞转录组学视角下的脂肪组织异质性
10
作者 王永浪 陈思思 +5 位作者 李奇隆 龚渝 段昕玥 段叶辉 郭秋平 李凤娜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0-835,共16页
脂肪组织是动物和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场所,具有内分泌调节,参与免疫反应以及为机体提供机械保护等多种功能。根据解剖位置及功能,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米色脂肪组织和粉色脂肪组织等类型。早期脂肪组织研究多... 脂肪组织是动物和人体内重要的能量储存场所,具有内分泌调节,参与免疫反应以及为机体提供机械保护等多种功能。根据解剖位置及功能,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棕色脂肪组织、米色脂肪组织和粉色脂肪组织等类型。早期脂肪组织研究多聚焦于其形态和功能的整体特性,但随着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的兴起,揭示了即使在相同条件下,同一种细胞类型在形态、结构、功能和基因表达等方面仍可能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即细胞异质性。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如单细胞RNA测序和单细胞核RNA测序,能够从单细胞水平上深入分析脂肪细胞的异质性和多样性,识别可能涉及脂肪细胞功能的新细胞类型和基因表达模式。本综述深入探讨了单细胞转录组学技术在揭示脂肪组织异质性和多样性方面的新进展,并进一步讨论了其在不同细胞亚群间的通讯模式和分化轨迹研究方面的应用,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潜在作用,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转录组学 脂肪组织 异质性 细胞相互作用 分化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MPP^+诱导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及其与iNOS的关系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静 唐二虎 +5 位作者 潘渊明 唐小卿 职君利 余惠旻 冯鉴强 陈培熹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24-427,共4页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与iNOS关系。【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C12细胞凋亡,间接免疫荧光FCM检测PC12细胞iNOS的表达。【结果】PC12细胞自然凋亡率为(... 【目的】观察姜黄素(curcumin,Cur)对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与iNOS关系。【方法】采用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C12细胞凋亡,间接免疫荧光FCM检测PC12细胞iNOS的表达。【结果】PC12细胞自然凋亡率为(1.5±0.1)%,0.5mmol·L-1MPP+作用24h后,PC12细胞凋亡率为(59.5±2.7)%;20μmol·L-1Cur和0.1mmol·L-1特异性iNOS抑制剂氨基胍(aminoguanidine,AG)对PC12细胞作用24h后无明显凋亡诱导作用,但分别使0.5mmol·L-1MPP+处理组细胞凋亡率由(59.5±2.7)%下降到(15.9±5.3)%和(39.7±8.7)%(P<0.01);PC12细胞经0.5mmol·L-1MPP+处理24h后,其iNOS表达率由正常对照的(13.5±1.5)%增加到(71.9±4.0)%(P<0.01),加入20μmol·L-1Cur同时处理24h后,其iNOS蛋白表达率由(71.9±4.0)%下降到(40.0±3.0)%(P<0.01)。【结论】Cur可以抑制MPP+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之一可能与抑制iNOS高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12细胞凋亡 MPP^+ 保护作用 姜黄素 流式细胞术(FCM) INOS抑制剂 细胞凋亡率 间接免疫荧光 凋亡诱导作用 FCM检测 蛋白表达率 24h 碘化丙啶 细胞作用 正常对照 作用机制 氨基胍 特异性 高表达 下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探究细胞间相互作用
12
作者 沙昱彤 李景超 易文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4-432,共9页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cell-cell interactions,CCIs)可以通过细胞表面蛋白质、聚糖、脂质等介导的细胞间突触形成而发生,以维持机体稳态和调控生理功能。这些CCIs是复杂的,涉及许多不同的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的参与。随着基础研究和转化...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cell-cell interactions,CCIs)可以通过细胞表面蛋白质、聚糖、脂质等介导的细胞间突触形成而发生,以维持机体稳态和调控生理功能。这些CCIs是复杂的,涉及许多不同的细胞表面和细胞内分子的参与。随着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的不断发展,如何准确识别细胞间相互作用并对其进行表征和定量,引起了广泛关注。近年来,研究CCIs的技术手段不断推陈出新,而邻近标记是一种十分有前景的研究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化学生物学方法。目前,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标记策略。一种是依赖基因工程操作,在“诱饵”细胞表面表达外源酶,通过其与相邻细胞上的受体底物的直接结合,以便发生细胞间邻近标记。另一种是使用酶或小分子催化剂(例如光催化剂),通过基因工程重组表达或借助化学(化学酶)方法将它们偶联在“诱饵”细胞表面,在适当的刺激或激活后,靶向递送感兴趣的标记分子,实现邻近标记。其中,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在检测和表征CCIs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该综述将标记过程中涉及有酶参与的方法定义为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这种方法的一个明显优势是,由于酶和受体底物之间直接的物理接触或酶催化产生高反应活性标记分子而实现小的标记半径范围。该综述旨在归纳与总结近年来开发的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现有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细胞相互作用 酶介导的邻近细胞标记方法 邻近标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内质网相关膜在糖尿病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高丹妮 杨悦 金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89,共8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并加剧社会医疗负担。线粒体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功能障碍在...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糖尿病的主要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其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重要诱因,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并加剧社会医疗负担。线粒体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的功能障碍在DKD进展中起关键作用,而线粒体内质网相关膜(mitochondria-associated endoplasmic reticulum membrane,MAM)作为二者动态交互的核心枢纽,通过调控钙稳态、脂质代谢、线粒体动力学及细胞凋亡等过程影响DKD病理进程。本文系统综述MAM在DKD发生发展中的多重分子机制,揭示其通过调节钙离子(Ca^(2+))平衡、葡萄糖代谢、炎症反应及自噬等途径参与肾损伤的精细调控网络,并阐明MAM功能失调如何驱动DKD向终末期肾病转化,深入探讨MAM相关生物标志物在早期诊断中的潜力,以及靶向MAM的药物干预、基因修复等创新治疗策略,为DKD的基础机制研究与临床实践衔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肾病 线粒体内质网相关膜 细胞器相互作用 分子机制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的制备、体外释放及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12
14
作者 林巧平 郭仁平 +3 位作者 王青松 王冬春 刘春晖 许向阳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17-421,共5页
目的:制备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特性及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高压均质结合冻干工艺制备多西他赛脂质体,冻干曲线为预冻温度-45℃,保温4h,第1次干燥温度-30℃,保温30h,第2次干燥25℃,保温10h;考察脂... 目的:制备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并考察其理化性质、体外释放特性及细胞毒作用。方法:采用薄膜分散高压均质结合冻干工艺制备多西他赛脂质体,冻干曲线为预冻温度-45℃,保温4h,第1次干燥温度-30℃,保温30h,第2次干燥25℃,保温10h;考察脂质体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和稳定性,过滤-超滤离心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多西他赛注射液为对照,比较了体外释放、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其体外细胞毒作用。结果:多西他赛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85.3±4.8)nm,Zeta电位-(51.5±2.1)mV,包封率为(99.89±0.06),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8h内稳定;在1mol/L水杨酸钠-磷酸盐缓冲液中24h累积释放约85,血浆的存在使释放所有减少;多西他赛脂质体对肿瘤细胞(HepG2、BXPC-3、SK-OV-3)的IC50均较注射液低。结论:制得的注射用多西他赛脂质体载药量和包封率均较高,粒径均匀,稳定性良好,体外细胞毒作用较注射液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他赛 脂质体 体外释放 细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FN多肽CH50对巨噬细胞抗肿瘤功能的促进作用 被引量:17
15
作者 冯作化 张桂梅 +1 位作者 张慧 范曲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68-269,共2页
重组FN多肽CH50可以显著促进巨噬细胞产生NO的能力、增强其细胞毒作用。CH50多肽可与IFNγ协同作用,进一步促进巨噬细胞产生NO的能力。体内实验亦表明,CH50多肽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在体内生长。
关键词 纤维结合素 重组多肽 巨噬细胞 细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13
16
作者 肖健 李校堃 +1 位作者 郭建红 周仲楼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12期1376-1380,共5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胎盘兰计数法分组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加入姜黄素后对H2O2诱导的ECV304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试剂盒检测... 目的:研究姜黄素(Cur)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胎盘兰计数法分组观察在不同的时间点加入姜黄素后对H2O2诱导的ECV304细胞氧化损伤的作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率的变化,试剂盒检测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歧化物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变化.结果:姜黄素0~100 μmol·L-1与H2O2 500 μmol·L-1同时作用5 h,随姜黄素浓度升高细胞存活率升高;25~100 μmol·L-1姜黄素预先作用1 h,再换为H2O2 500 μmol·L-1作用4 h,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H2O2500 μmol·L-1作用4 h,再加入25~100 μmol·L-1姜黄素作用1 h,细胞存活率也升高.姜黄素对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同时作用组、H2O2先作用组S期细胞所占比例升高,姜黄素先作用组S期细胞所占比例下降.同时作用组、H2O2先作用组的SOD、NO、GR水平相对升高,MDA水平下降,姜黄素先作用组的SOD、NO、GR水平相对下降,MDA水平升高.结论:姜黄素对H2O2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ECV304有双重效应,即有保护效应也有细胞毒效应,与其作用时间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ECV304 过氧化氢 细胞作用 保护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细胞毒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军权 陈复兴 +2 位作者 主鸿鹄 周忠海 王涛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4-276,280,共4页
目的 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患者树突状细胞 (DC)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毒的影响。方法 从CGL患者和正常人末梢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 ,用细胞因子 (rhGM -CSF、rhIL - 4和rhTNF -α)联合定向诱导培养DC。... 目的 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患者树突状细胞 (DC)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毒的影响。方法 从CGL患者和正常人末梢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 (PBMC) ,用细胞因子 (rhGM -CSF、rhIL - 4和rhTNF -α)联合定向诱导培养DC。用CGL细胞抗原致敏DC ,再将致敏的DC与CIK共同培养后 ,检测CIK对不同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CGL患者和正常人的PBMC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后 ,DC占 2 0 7%~ 5 6 0 %。CGL患者的CIK和经CGL细胞抗原致敏的DC作用后的CIK ,对自身白血病细胞的杀伤活性分别为 5 6 0 %和 83 4 % ;正常人对照组则分别为 30 %和 6 2 %。经CGL患者CGL细胞抗原致敏的DC作用后的CIK ,对K5 6 2和SGC 790 1的杀伤活性较未致敏的CIK活性低 ,而正常人对照组则无此现象。结论 从CGL患者的PBMC中能定向诱导扩增出DC。经CGL细胞抗原致敏的DC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细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式细胞术三种染色方法检测体外纯化扩增的NK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比较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继强 韩亚萍 +4 位作者 李芳 赵晴 贾原 靳保利 张俊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691-1697,共7页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3种不同染色方法检测体外诱导扩增后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效果。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在培养第17天后分为3组,每组按10∶1、20∶1、40∶1 3个效靶比混合,共同培养4 h,并分组用3种不同方法染... 目的:比较流式细胞术3种不同染色方法检测体外诱导扩增后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效果。方法: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体外诱导扩增NK细胞,在培养第17天后分为3组,每组按10∶1、20∶1、40∶1 3个效靶比混合,共同培养4 h,并分组用3种不同方法染色后经流式细胞术检测。A组: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B组:Annectin-V/PI双色荧光染色法;C组:CFSE/PI双色荧光染色法。结果:培养17 d后,NK细胞(CD3-CD56+)由培养第0天(16.34±10.51)%增加到(83.63±10.63)%(P<0.05)。3种染色方法检测结果均显示,扩增后NK细胞对K562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活性:A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均明显高于B和C组(P<0.05),当效靶比为10∶1时,A、B和C 3个组细胞毒活性分别为(36.56±3.69)%、(22.35±2.71)%和(10.85±2.09)%;当效靶比为20∶1时细胞毒活性分别为(47.83±5.52)%、(39.07±5.55)%和(29.61±4.81)%;当效靶比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则分别为(67.7±4.77)%、(51.51±4.43)%和(44.12±5.6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者外周血经体外分离培养,可得到高纯度NK细胞;流式细胞检测技术CFSE/Annectin-V/7-AAD三色荧光染色法能特异性地和灵敏地检测N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技术 细胞作用 NK细胞 CFSE Annexin-V/7-A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沙替尼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细胞亚群、受体表达及细胞毒功能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盛立霞 王佳萍 +5 位作者 赖艳丽 吴昊 孙永城 周淼 欧阳桂芳 黄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62-1768,共7页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以及对NK细胞的亚群、受体表达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添加过IL-2、IL-15的SCGM培养液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达沙替... 目的:探讨达沙替尼对NK细胞的体外扩增作用,以及对NK细胞的亚群、受体表达及细胞毒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添加过IL-2、IL-15的SCGM培养液进行NK细胞的扩增培养,培养体系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达沙替尼,细胞计数结合FCM检测分析扩增效率,FCM检测NK细胞表面受体表达以及亚群的分布;采用脱颗粒试验结合CFSE/7AAD杀伤试验检测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的细胞毒功能。结果:5-50 nmol/L的达沙替尼能够在体外增加NK细胞的扩增效率,NK细胞的扩增效率在达沙替尼浓度为20 nmol/L时达到峰值。20 nmol/L达沙替尼培养组的NK细胞对K562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强于对照组。达沙替尼体外扩增的NK细胞中,CD226、NKP46及NKG2D等活化型受体的MFI上调;NKG2A^+CD57^-亚群比例下调,而NKG2A^-CD57^+亚群比例增高,NKG2A^-CD57^+NK细胞对K562细胞的脱颗粒反应强于NKG2A^+CD57^-NK细胞。结论:20 nmol/L的达沙替尼可以增强NK细胞体外扩增的效率,并能够上调扩增的NK细胞表面活化型受体的表达和优先扩增胞毒功能较强的NKG2A^-CD57^+亚群,从而增强N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沙替尼 自然杀伤细胞 体外扩增 细胞作用 激活型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楼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36
20
作者 金炜东 陈孝平 蔡红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重楼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锥虫蓝拒染法测定不同浓度重楼提取物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重楼提取物对HepG2细胞形态学... 目的研究重楼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应用锥虫蓝拒染法测定不同浓度重楼提取物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epG2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透射电镜及苏木精-伊红染色后光镜观察重楼提取物对HepG2细胞形态学的影响。通过碘化丙啶染色法及流式细胞术对重楼提取物是否诱导细胞凋亡进行验证。结果各浓度重楼提取物都对肝癌HepG2细胞有一定的杀伤作用,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其杀伤作用越强;与阳性对照组(FT-207)相比,62.5、125μg/ml重楼提取物对HepG2细胞的杀伤作用较弱(P<0.01,P<0.05),而250、500μg/ml重楼提取物的杀伤作用与其相当(P>0.05),1 000、2 000μg/ml重楼提取物的杀伤作用则明显较高(均P<0.01)。重楼提取物作用后的HepG2细胞呈现变性坏死的形态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不同浓度重楼组与阴性对照组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楼提取物具有细胞毒性作用。重楼提取物可能不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是通过导致癌细胞的变性坏死发挥其抗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楼提取物 细胞毒性作用 细胞凋亡 细胞变性坏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