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曹珊珊 李瑞芳 +3 位作者 方伟进 王建刚 李艳 张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7,共5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 deacetylase 8,HDAC8)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中的表达变化及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建立2肾2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4周开始给药,VPA高剂量(...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 deacetylase 8,HDAC8)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中的表达变化及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建立2肾2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4周开始给药,VPA高剂量(400 mg.kg-1.d-1)组及VPA低剂量(200 mg.kg-1.d-1)组连续腹腔注射VPA给药4周,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和阳性对照坎地沙坦(10 mg.kg-1.d-1)组,实验结束时测量左心室/体重比值,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和HDAC8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HDAC8的表达情况。结果:HDAC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中明显上调;VPA能够剂量依赖性降低HDAC8的表达,同时VPA治疗组与坎地沙坦组高血压大鼠的左心室肥厚得到明显逆转,表现为心室体重比降低,肥大心肌形态明显改善且ANF的表达下调。结论:HDAC8参与了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发病过程,VPA可以下调其表达并部分逆转心肌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8 高血压 肾性 左心室肥大 丙戊酸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K562细胞增殖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卢学春 楼方定 +4 位作者 徐周敏 李明 赵瑜 李红华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为观察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对白血病细胞系K5 6 2增殖及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 6 2细胞系与 5 杂氮脱氧胞嘧啶 (D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 (trichostatin ,TSA)共同培养 ,观察细... 为观察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对白血病细胞系K5 6 2增殖及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 6 2细胞系与 5 杂氮脱氧胞嘧啶 (D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 (trichostatin ,TSA)共同培养 ,观察细胞生长指数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利用Atlas774 2 1基因芯片筛查给药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 ,DAC和TSA的联合应用能够抑制K5 6 2细胞的增殖 ,使大多数细胞阻滞在G0 期 ,并促进多个基因的表达上调及少数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去甲基化药物及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具有抗白血病作用 ,与基因芯片联合应用可以用来筛查白血病抑癌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 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 白血病 5-杂氮脱氧胞嘧啶 曲古抑菌素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调控骨骼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及其与运动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牛燕媚 尹苗苗 傅力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57-960,共4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I...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传染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代谢性疾病(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已经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诸多代谢性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致使正常水平的胰岛素不足以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的状态[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相关基因表达 骨骼肌代谢 胰岛素抵抗 传染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运动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可能参与收缩骨骼肌葡萄糖转运蛋白4基因表达的转录调节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良刚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63-766,743,共5页
关键词 葡萄糖转运蛋白4 骨骼肌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 转录调节 基因表达 收缩 Ⅱ型 人体运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序列分析
5
作者 吴风瑞 丁彪 +1 位作者 刘勇 李文雍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78-583,共6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NCBI和其他生物学数据库及DNAstar、Clustal X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小鼠11种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的基因结构、开放阅读框、GC含量、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染色体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小...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NCBI和其他生物学数据库及DNAstar、Clustal X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小鼠11种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的基因结构、开放阅读框、GC含量、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及染色体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小鼠HDACs外显子从10~29个不等,开放阅读框长度从1044~3450bp不等,GC含量约为50%。序列比对分析后发现HDAC1和HDAC2蛋白质序列之间相似性达89.8%,其余HDACs蛋白质序列之间相似性相对较低,HDAC7和HDAC8之间仅为8.8%。系统发生分析表明小鼠11种HDACs也按照酵母种系发育中不同HDACs的结构聚类为Ⅰ、Ⅱa、Ⅱb和Ⅳ等4个类群,来源于基因复制。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除HDAC6和HDAC8位于X染色体外,其余均位于常染色体。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小鼠HDACs转录调控的分子机制和蛋白质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基因 序列分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化酶及其与基因转录的关系
6
作者 陈坚 张晓琴 傅继梁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09-612,共4页
含有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活性的分子有两类 :一类是与酵母RPD3同源的分子 ,另一类是与RPD3不同源的分子 .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来源 ,存在于各自的复合物中 ,催化不完全相同的组蛋白或其他蛋白质脱乙酰化 ;这些脱乙酰化酶与基因转录的调控存在... 含有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活性的分子有两类 :一类是与酵母RPD3同源的分子 ,另一类是与RPD3不同源的分子 .它们各有其不同的来源 ,存在于各自的复合物中 ,催化不完全相同的组蛋白或其他蛋白质脱乙酰化 ;这些脱乙酰化酶与基因转录的调控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 基因转录 组蛋白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联合STI571对K562细胞的作用及其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的影响
7
作者 干定云 陈燕 何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研究姜黄素单用及联合STI571对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deacetylase 8,HDAC8)的作用,探讨其克服STI571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 目的研究姜黄素单用及联合STI571对K562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deacetylase 8,HDAC8)的作用,探讨其克服STI571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SABC法检测细胞HDAC8的表达。结果①姜黄素和STI571分别以时间和浓度依赖的方式抑制K562细胞增殖,其36 h的IC50分别为(22.23±2.15)μmol/L和(0.21±0.03)μmol/L,而联用后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STI571 0.2μmol/L与姜黄素15、30μmol/L联用36 h后的增殖抑制率分别为(72.59±2.81)%和(88.93±1.58)%。②联用姜黄素与STI571能显著增强其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能力。STI571 0.2μmol/L与姜黄素10、30μmol/L联合作用18 h后的凋亡率分别为(15.44±2.92)%和(28.16±3.22)%。③姜黄素能明显抑制K562细胞HDAC8的表达。结论姜黄素与STI571联合能明显增强其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的能力;抑制HDAC8的活性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STI571 细胞株K562 组蛋白去乙酰化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联合8-Br-cAMP对人Rb44细胞组蛋白脱乙酰化酶抑制效应的探讨
8
作者 郭慧丽 王予伟 +1 位作者 郑乃刚 吴景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10-1112,共3页
目的探讨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anoliposomal quercetin,nLQ)联合8-Br-cAMP对培养的人Rb44细胞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抑制效应。方法将培养的Rb44细胞分为4组:nLQ组,以40μmol·L-1nLQ培养;8-Br-cAMP组:以20μmol·L-18-Br-cAMP培养;n... 目的探讨纳米脂质体槲皮素(nanoliposomal quercetin,nLQ)联合8-Br-cAMP对培养的人Rb44细胞组蛋白脱乙酰化酶的抑制效应。方法将培养的Rb44细胞分为4组:nLQ组,以40μmol·L-1nLQ培养;8-Br-cAMP组:以20μmol·L-18-Br-cAMP培养;nLQ+8-Br-cAMP组;以40μmol·L-1nLQ和20μmol·L-18-Br-cAMP共培养;对照组:不加nLQ或8-Br-cAMP。应用MTT实验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GSR)。应用免疫斑点印迹检氉测脱乙酰化酶抑制物、NF-κBp65、磷酸化IκBα及c-myc的表达。对表达的靶信号以图像分析仪扫描灰度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nLQ组和8-Br-cAMP组GSR达44%±1%和40%±1%,均为P<0.05;nLQ+8-Br-cAMP组GSR达60%±1%,P<0.01。nLQ组、8-Br-cAMP组、nLQ+8-Br-cAMP组与对照组相比,脱乙酰化酶抑制物、NF-κBp65及c-myc的表达均减低,均为P<0.05;而磷酸化IκBα的表达均增强,均为P<0.05。结论 nLQ联合8-Br-cAMP可下调脱乙酰化酶抑制物表达,上调磷酸化IκBα的表达同时可抑制NF-κBp65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 纳米脂质体槲皮素 8-Br—cAMP 人Rb44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基因表达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生物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3
9
作者 侯贝 高超 +3 位作者 刘曙光 张瑞东 陆继冉 郑胡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AL...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7(HDAC7)基因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标本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早期治疗反应和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2010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我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ALL患儿,排除入院前曾不规则使用激素和初诊骨髓样本中幼稚细胞比例<70%的患儿。采用实时定量PCR(RT-qPCR)检测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中的HDAC7基因表达。以3例ALL患儿停药3年以上处于缓解状态的骨髓样本中的HDAC7表达水平作为对照,将ALL患儿分为高表达(≥1.0)组和低表达(<1.0)组,分析组间临床生物学特征、微小残留病和无事件生存率(EFS)。结果共纳入236例ALL患儿,初诊骨髓标本中HDAC7基因表达水平为0.046~10.581,高表达组124例,低表达组112例。单因素分析显示HDAC7基因表达与初诊外周血WBC<50×10~9·L^(-1)、免疫表型和融合基因类型相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WBC<50×10~9·L^(-1)和融合基因类型是HDAC7表达的影响因素,P均<0.05。中危ALL患儿中,HDAC7高表达组的预后好于低表达组,5年EFS分别为(91.0±3.5)%和(75.5±4.9)%,P=0.013,HDAC7表达是中危患儿的独立预后因素(P=0.013),OR值和95%置信区间为1.26(1.31~9.51)。结论 ALL患儿骨髓中HDAC7基因表达水平与临床和生物学特征相关;HDAC7基因低表达是中危患儿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 组蛋白去乙酰化7 预后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影响的代谢相关基因的组学筛查及验证 被引量:3
10
作者 曹继红 廖尉廷 +7 位作者 沃琤 徐国荣 徐焕新 李平龙 陶冶 王鹏 林加日 邓连瑞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18-925,共8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诸多过程密切相关。HDAC抑制剂(HADC inhibitors,HADCIs)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是近年药物筛查的热点之一。近期研究提示HDAC2可通过影响细...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与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诸多过程密切相关。HDAC抑制剂(HADC inhibitors,HADCIs)具有潜在的抗肿瘤作用,是近年药物筛查的热点之一。近期研究提示HDAC2可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过程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各类HDACIs调控代谢过程的机制尚待研究。本研究以肝细胞系(Hep G2)为研究对象,整合比较了两种HDACIs(TSA和SAHA)的表达谱数据。在TSA处理组中,筛查到38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及35个DEGs富集的KEGG通路;SAHA处理组的表达分析印证了大多数DEGs(177/380)和富集通路(23/35)。比较分析发现,在这两类HDACIs共同影响的通路中,近一半通路(9/23)与代谢有关;近1/3共享DEGs(66/177)参与代谢过程。通过HDAC2 si RNA细胞实验证实了TSA和SAHA对代谢基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HDACIs在治疗肿瘤等代谢性疾病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代谢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明 王志海 +1 位作者 薛丽霞 张双彦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IS患者202例,按照低分子肝素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将IS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149例和小动脉闭...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9(HDAC9)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卒中(IS)亚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IS患者202例,按照低分子肝素Org10172治疗急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将IS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149例和小动脉闭塞型卒中(SAO)53例。纳入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1名。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对所有受试者HDAC9基因rs11984041、rs2107595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并对基因型与IS的相关性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所有受检对象中,rs11984041位点检出的基因型均为CC型,rs2107595位点共检测出CC、CT、TT 3种基因型。(2)LAA组、SAO组、对照组3组间显性模型(CT+TT、CC)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35,P=0.013;χ2=10.309,P=0.006);而3组间CC、CT、TT基因型频率和隐性模型(CC+CT、TT)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校正后均P〉0.017);与对照组比较,LAA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46,P=0.006);显性模型中,LAA组CT+TT(65.1%,97/149)与对照组(52.2%,105/201)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0,P=0.01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高血压、吸烟、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rs2107595位点显性模型CT+TT基因型与LAA型IS相关(显性模型CT+TT的OR=1.909,95%CI:1.055~3.454,P=0.033)。结论除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性别、高血压、吸烟、高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外,HDAC9基因多态性也可能与LAA型IS相关,rs2107595位点CT+TT基因型可能是LAA型IS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卒中 基因 组蛋白去乙酰化9 单核苷酸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选择性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钮家琪 朱雍 +3 位作者 赵爽 汤啸天 张智敏 陆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51-258,共8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DAC8)属于Ⅰ类锌离子依赖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人类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HDAC8参与体内多种关键信号通路,是多种疾病的治疗靶点。随着对HDAC8晶体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结构类型的HDAC8抑制剂被报道,主要分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DAC8)属于Ⅰ类锌离子依赖性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人类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HDAC8参与体内多种关键信号通路,是多种疾病的治疗靶点。随着对HDAC8晶体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结构类型的HDAC8抑制剂被报道,主要分为苯基氧肟酸类、吲哚类、邻芳基N-羟基肉桂酰胺类和氮杂环丁酮类等。寻找比泛HDAC抑制剂不良反应小的高效选择性HDAC8抑制剂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HDAC8的结构、功能及选择性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8 结构 功能 选择性抑制剂 靶点 抗肿瘤活性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酶3抑制通过调控Th17促进小鼠银屑病的发展
13
作者 许帆 张辛瑞 +7 位作者 夏阳晨 李文婷 陈昊 秦安琪 张爱红 朱依然 田枫 郑全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8-1017,共10页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组(IMQ+RGFP966),提前1 d对小鼠进行剃毛处理。待稳定1 d后,Control组涂抹等量的凡士林,IMQ组背部涂抹咪喹莫特(imiquimod,IMQ,62.5 mg/d),建立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模型;IMQ+RGFP966组在银屑病模型基础上以高剂量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 (30 mg/kg)进行干预处理。各组持续处理5 d,观察记录背部皮肤银屑病样炎症症状(鳞屑、红斑、皮肤厚度)、体重变化及精神状态,并拍照存档。在小鼠解剖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RGFP966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层次结构的影响,并测量皮肤厚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皮肤组织中HDAC3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淋巴结中性粒细胞、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及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白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分泌水平,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HDAC3、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CCR) 6、CCR8表达及IL-17A分泌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肤HDAC3、IL-17A、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小鼠展示出明显的银屑病样炎症,出现红斑、鳞屑及皮肤褶皱。RGFP966加重了银屑病样炎症症状,皮肤角化增多。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皮肤症状评分,IMQ组高于Control,IMQ+RGFP966组高于IMQ组。测量各组皮肤厚度,IMQ+RGFP966>IMQ>Control。Control、IMQ、IMQ+RGFP966组的血液和淋巴结的中性粒细胞依次增多,血液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也呈相同趋势。在皮肤组织中,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组HDAC3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下降,RGFP966未能使HDAC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进一步下降。HDAC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的皮肤组织核内HDAC3减少,RGFP966使核内HDAC3进一步减少。与Control组和IMQ组相比,RGFP966处理使脾脏CD4^(+)和CD8^(+)T细胞HDAC3表达下降。RGFP966处理增加了脾脏CD4^(+)T细胞CCR6和CCR8的表达;同时,外周血和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IL-17A分泌显著升高。此外,与IMQ组相比,RGFP966减少了皮肤组织IL-10蛋白并上调了IL-17A表达。结论 RGFP966通过抑制HDAC3,增加细胞因子IL-17A分泌和趋化因子CCR8、CCR6的表达,加重银屑病样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3 IL-17 银屑病 CCR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在肿瘤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婷婷 朴光宇 金艳花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28-536,共9页
在肿瘤的表观遗传学中,组蛋白乙酰化和(或)去乙酰化是其调控基因表达的主要驱动力。目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癌细胞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 (HDAC8)属于Ⅰ类HDAC家族成员,是重要的表观遗传... 在肿瘤的表观遗传学中,组蛋白乙酰化和(或)去乙酰化是其调控基因表达的主要驱动力。目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参与癌细胞形成与发展的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 (HDAC8)属于Ⅰ类HDAC家族成员,是重要的表观遗传因子之一,其通过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导致局部染色质结构呈压缩和(或)关闭状态而抑制基因转录,还可催化去乙酰化组蛋白之外的蛋白,从而起到对生物大分子的调节作用。HDAC8参与基因转录调控、肿瘤发生发展、细胞增殖、细胞分化和凋亡等重要过程。现就近几年有关HDAC8的结构以及其在胃癌、结肠癌、肺癌、乳腺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等多种肿瘤发展中的作用作一综述,旨在更深入了解其功能,并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8 乙酰化 肿瘤 表现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木霉Tv-1511组蛋白乙酰化酶编码基因TvGCN5的功能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豪 李哲 +2 位作者 郭凯 黄艳华 郝永任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148,共13页
绿色木霉在植物促生抗逆、生物防治、纤维素酶生产和生物质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组蛋白乙酰化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CN5是最具代表性的组蛋白乙酰化酶之一。本文针对绿色木霉TvGCN5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敲... 绿色木霉在植物促生抗逆、生物防治、纤维素酶生产和生物质利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用途。组蛋白乙酰化酶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GCN5是最具代表性的组蛋白乙酰化酶之一。本文针对绿色木霉TvGCN5基因的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敲除绿色木霉组蛋白乙酰化酶TvGCN5基因建立绿色木霉Tv-1511-△GCN5缺失突变菌株,同时通过构建TvGCN5基因过表达载体获得绿色木霉GCN5基因过表达菌株Tv-1511-GCN5-OE,以研究绿色木霉Tv-1511组蛋白乙酰化酶编码基因TvGCN5在促生抗逆、产酶等方面的功能。结果表明,相比较野生型,TvGCN5过表达的Tv-1511-GCN5-OE菌株,在胁迫应答方面,具有更强的盐胁迫和高温胁迫耐受性;在对植物促生方面,具有更强的IAA生产能力,促生效果更好;在产酶方面,具有更更强的多种纤维素酶的生产和分泌能力。而缺失型菌株Tv-1511-△GCN5,相比较野生型,则在这些方面普遍降低,效果减弱。因此,TvGCN5基因在木霉促生抗逆、次级代谢以及产纤维素酶等方面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木霉 组蛋白乙酰化 基因编辑 基因功能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GCN5和去乙酰化酶RPD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婷 陆军 +3 位作者 孙晖 董梅 韩松岩 黄百渠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7-572,共6页
以酵母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在5′端带有6xHis标签的gcn5和rpd3基因,将其克隆到pBV220质粒中,分别构建成表达质粒pBVgcn5和pBVrpd3,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并进行诱导表达。SDS PAGE显示,含重组质粒的菌株经热... 以酵母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在5′端带有6xHis标签的gcn5和rpd3基因,将其克隆到pBV220质粒中,分别构建成表达质粒pBVgcn5和pBVrpd3,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并进行诱导表达。SDS PAGE显示,含重组质粒的菌株经热诱导后分别过量表达出约50kDa的蛋白。利用6xHis亲和层析纯化了这两种重组酶。对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GCN5进行体外活性检测,证实其具有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本工作为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修饰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 组蛋白去乙酰化 GCN5 RPD3 基因克隆 大肠杆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与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保华 张卫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5364-5365,共2页
在真核生物中,组蛋白是构成核小体的重要成分,其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修饰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组蛋白乙酰化异常(低乙酰化或高乙酰化)常会引起基因表达紊乱,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对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 在真核生物中,组蛋白是构成核小体的重要成分,其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修饰在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组蛋白乙酰化异常(低乙酰化或高乙酰化)常会引起基因表达紊乱,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对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HAT)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的种类,组蛋白乙酰化与去乙酰化与基因表达调控、疾病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转移 组蛋白去乙酰化 基因表达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贾敏 纪木火 +1 位作者 杨建军 徐建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6-308,共3页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其中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最为常见类型之一.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组蛋白H3和H4 N-端尾部的赖氨酸残基上...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的学科,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泛素化等,其中组蛋白乙酰化是表观遗传学最为常见类型之一.组蛋白乙酰化主要发生组蛋白H3和H4 N-端尾部的赖氨酸残基上,受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HATs)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的调节,其水平高低与基因的转录激活和抑制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认知功能障碍 组蛋白乙酰化 组蛋白乙酰转移 DNA甲基化 基因的转录激活 表观遗传学 DNA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侯小霞 倪颖梦 时国朝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78-381,共4页
真核生物DNA紧密缠绕在组蛋白(H2A、H2B、H3、H4)八聚体上构成染色质的基本单位——核小体。核心组蛋白N端富含赖氨酸残基的长末端与基因表达调节密切相关。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基因表达调节 赖氨酸残基 真核生物 DNA 核小体 染色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筛选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细胞模型的验证 被引量:1
20
作者 杜芝燕 王妍 +1 位作者 徐元基 于晓妉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2-306,共5页
目的验证已建立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筛选细胞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进行药物筛选。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有TA1和TA2启动子元件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TA1-Luc和pTA2-Luc导入COS-7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上述报... 目的验证已建立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筛选细胞模型,并采用该模型进行药物筛选。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含有TA1和TA2启动子元件的荧光素酶报道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TA1-Luc和pTA2-Luc导入COS-7细胞,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上述报告基因系统的细胞克隆。以特异性HDAC抑制剂缩酯环肽FK228,N-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和曲古抑菌素A(TSA)为阳性对照,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活性评估TA1和TA2启动子对HDAC抑制剂的反应;并采用此细胞模型对其他抗肿瘤药物和植物提取物进行初步筛选。结果稳定转染的COS-pTA1及COS-pTA2细胞对HDAC抑制剂具有良好的浓度依赖性(FK228:相关系数为0.7236;SAHA:相关系数为0.7997;TSA为相关系数为0.9815;P<0.01),其中COS-pTA1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可以有效避免因样品活性低而出现漏检。COS-pTA2细胞的特点是检测背景低,特异性强,可以有效排除假阳性的标本。两种细胞模型的联合筛选,可以鉴定具有HDAC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该细胞模型可用于筛选具有HDAC抑制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荧光素报道基因 细胞模型 药物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