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中α-突触核蛋白阳性包涵体的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飞 杜芸兰 李焰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790-1794,共5页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的表达水平及其对α-突触核蛋白阳性包涵体的影响。方法使用Lipofectamin 2000构建稳定过表达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细胞模型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的表达水平及其对α-突触核蛋白阳性包涵体的影响。方法使用Lipofectamin 2000构建稳定过表达野生型α-突触核蛋白的人神经母细胞瘤SK-N-SH细胞,并加入蛋白酶体抑制剂lactacystin制作α-突触核蛋白异常聚集的PD模型;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HDAC6的表达水平;使用HDAC6特异性抑制剂tubacin处理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突触核蛋白阳性的包涵体水平。结果 Lactacystin处理细胞的HDAC6表达水平较对照细胞明显升高,且α-突触核蛋白阳性的包涵体增多,而经tubacin处理后包涵体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蛋白酶体抑制剂制作的PD细胞模型中,抑制升高的HDAC6可使α-突触核蛋白阳性的包涵体水平降低;其机制可能与HDAC6参与α-突触核蛋白从寡聚体向包涵体形式的转化从而起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组蛋白去乙酰化6 Α-突触核蛋白 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小体重塑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的负染电镜结构分析
2
作者 段昱娟 黄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463,共9页
目的·利用负染电镜技术分析人源核小体重塑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nucleosome remodeling and deacetylase complex,NuRD复合物)结构,获得人源NuRD复合物的轮廓信息。方法·将C端带有3×Flag标签的MBD3(methyl-CpG bind... 目的·利用负染电镜技术分析人源核小体重塑及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nucleosome remodeling and deacetylase complex,NuRD复合物)结构,获得人源NuRD复合物的轮廓信息。方法·将C端带有3×Flag标签的MBD3(methyl-CpG binding domain protein 3)和N端带有10×His标签的GATAD2A(GATA zinc finger domain containing 2A)克隆至pMLink表达载体中,采用聚乙烯亚胺瞬时转染过表达的方式在人源Expi293F悬浮细胞里表达NuRD复合物中的蛋白质组分;依次通过Ni-NTA亲和层析、Flag(DYKDDDDK)标签亲和层析和Superose 6 Increase 5/15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纯化NuRD复合物;利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对复合物进行组分鉴定;利用负染电镜技术结合单颗粒重构技术研究NuRD复合物的空间结构;通过UCSF Chimera软件将蛋白质数据库(Protein Data Bank,PDB)中已有亚复合物的原子结构模型(7AO9,5FXY)与生成的结构模型进行自动匹配及比对,预测多个蛋白组分在负染结构模型中的定位。结果·利用两步亲和层析,成功富集了带有纯化标签的MBD3、GATAD2A蛋白及其他内源蛋白组分,通过进一步的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得到了均一性良好的复合物;通过Western blotting和LC-MS/MS鉴定,确认纯化得到的复合物为组分完整的人源NuRD复合物。利用负染电镜技术及单颗粒重构技术初步解析了NuRD复合物的空间结构,其整体轮廓特征明显,呈现为不对称的长条形;通过进一步的三维优化处理,最终获得了人源NuRD复合物分辨率约为17A(1A=0.1 nm)的初步三维结构模型;已有的亚复合物原子结构模型(PDB:7AO9,5FXY)与NuRD复合物的初步三维结构模型自动匹配后,初步确定了MTA1/2/3(metastasis-associated protein 1/2/3)、HDAC1/2(histone deacetylase 1/2)、RBBP4/7(retinoblastoma-binding protein 4/7)及MBD2/3(methyl-CpG-binding domain protein 2/3)蛋白亚基在NuRD复合物负染结构模型中的定位。结论·利用单颗粒重构技术搭建了人源NuRD复合物的低分辨率负染结构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小重塑及组蛋白去乙酰化复合 表观遗传调控 去乙酰化 负染电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异常蛋白降解的关键调控因子 被引量:1
3
作者 苏敏 孙雪 刘春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6,共5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是位于胞浆中的一种去乙酰化酶,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可使α-微管蛋白(α-tubulin)、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皮肌动蛋白(cortactin)去乙酰化,并与多种蛋白质缔结形成复合物。在细胞培养中,当产生...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6(HDAC6)是位于胞浆中的一种去乙酰化酶,参与调控细胞内多种重要的生物活性,可使α-微管蛋白(α-tubulin)、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皮肌动蛋白(cortactin)去乙酰化,并与多种蛋白质缔结形成复合物。在细胞培养中,当产生的错误折叠蛋白超过了分子伴侣再折叠及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PS)处理能力时,HDAC6可将其特异转运到细胞核周结构——异常蛋白包涵体(aggresome)中,从而使之被自噬有效降解,因此认为HDAC6在异常蛋白降解中发挥了关键的调控功能,是"蛋白构象病"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6 异常蛋白包涵 自噬 泛素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眼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DlHDT1的克隆与特性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斐 张舒婷 +4 位作者 蒋梦琦 申序 霍雯 林玉玲 赖钟雄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49-557,共9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是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染色体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 1,HDT1)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功能,该研究结合龙眼基因组数据,采用RT-PCR... 组蛋白去乙酰化是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染色体结构修饰和基因表达调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深入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histone deacetylase 1,HDT1)在龙眼体胚发生过程中的功能,该研究结合龙眼基因组数据,采用RT-PCR方法克隆得到龙眼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基因(DlHDT1),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亚细胞定位观察,同时结合转录组数据分析DlHDT1在体胚发生过程中的FPKM值,并利用qRT-PCR技术检测PEG6000和NaCl处理下DlHDT1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DlHDT1基因CDS序列全长918 bp,编码305个氨基酸,该蛋白为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不含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共含43个磷酸化位点,相对分子量为32585.54 Da,等电点为4.65;进化树分析显示龙眼DlHDT1与漾濞槭亲缘关系最近(78.76%)。(2)亚细胞定位显示,DlHDT1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DlHDT1基因含有大量光响应元件和脱落酸、茉莉酸甲酯等激素及逆境胁迫响应元件;转录组数据显示,DlHDT1在龙眼体胚发生不同时期均有表达,在胚性愈伤组织(EC)阶段表达最低,在球形胚(GE)阶段表达最高。(3)qRT-PCR显示,在PEG6000和NaCl处理下DlHDT1基因,呈下调表达趋势,推测DlHDT1可能参与调控龙眼对干旱及盐胁迫的响应,并存在负调控关系。研究认为,DlHDT1为核定位基因,可能参与龙眼体胚形态建成并在龙眼响应非生物逆境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眼 组蛋白去乙酰化1 胚发生 亚细胞定位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p300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结构域的表达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常锐 谈娟 +3 位作者 王荣敏 陈启民 耿运琪 乔文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52-458,共7页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基因起始转录的关键步骤.p300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催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乙酰化.HATs具有多种细胞功能,而且乙酰化对底物蛋白的功能改变也具有重要功能.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可乙酰化多种细胞内蛋白,某些病毒... 组蛋白乙酰化修饰是基因起始转录的关键步骤.p300等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s)催化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的乙酰化.HATs具有多种细胞功能,而且乙酰化对底物蛋白的功能改变也具有重要功能.组蛋白乙酰转移酶p300可乙酰化多种细胞内蛋白,某些病毒蛋白与p300有相互作用并促进病毒复制.因此,p300是细胞内具有广泛功能的转录激活因子.组蛋白乙酰转移酶结构域(HAT区)是p300乙酰化酶活性的最小中心功能域,在p300乙酰化底物中具有重要功能.本文重组表达了对应p300 HAT区的GST-p300 HAT蛋白,对其乙酰化酶的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证实,p300 HAT蛋白在体外可高效乙酰化组蛋白H3.随后,对体外乙酰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总之,本文构建了一种简单高效、非放射性体外乙酰化体系,适用于对潜在底物蛋白的乙酰化水平和机制进行分析,以及乙酰化蛋白的相关功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转移(HATs) P300 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300介导PPAR-γ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制
6
作者 崔莉 马菲妍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645-1654,共10页
目的 探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介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方法对65只SD大鼠构建糖尿病模型,余10只SD大鼠同步腹腔注射等量无菌... 目的 探讨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p300)介导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通过脂质过氧化反应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方法对65只SD大鼠构建糖尿病模型,余10只SD大鼠同步腹腔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记为正常组。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p300上调组、p300下调组、PPAR-γ上调组、PPAR-γ下调组、空载对照组和模型组。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同步经玻璃体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外,各组分别经玻璃体注射pcDNA-p300、si-p300、pcDNA-PPAR-γ、si-PPAR-γ、pcDNA腺病毒溶液。每组各取5只大鼠,Evans blue法检测左眼血-视网膜屏障损伤程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质[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氧化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活性氧(ROS)水平];上述各组5只大鼠取右眼视网膜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每组剩余大鼠断头法处死后,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左眼视网膜组织p300、PPAR-γ、蛋白激酶Cβ(PKCβ)、衔接蛋白p66Shc(P66Shc)信使核糖核酸(mRNA)表达,免疫标记法(Western blot)检测右眼视网膜组织上述蛋白表达和P66Shc磷酸化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IP)验证p300靶向PPAR-γ并观察定位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其余各组Evans blue浓度、白蛋白渗透,血清TG、TC、LDL-C、MDA含量和ROS水平均升高而HDL-C、SOD活性,p300、PPAR-γ、PKCβ、P66Shc表达和P66Shc磷酸化水平均下降(P <0.05)。与模型组比较,p300下调组p300表达下降(P <0.05)、p300下调组和PPAR-γ下调组Evans blue浓度、白蛋白渗透,血清TG、TC、LDL-C、MDA含量和ROS水平均升高而HDL-C、SOD活性,PPAR-γ、PKCβ、P66Shc表达和P66Shc磷酸化水平均下降(P <0.05),p300上调组p300表达升高(P <0.05)、p300上调组和PPAR-γ上调组Evans blue浓度、白蛋白渗透,血清TG、TC、LDL-C、MDA含量和ROS水平均下降而HDL-C、SOD活性,PPAR-γ、PKCβ、P66Shc表达和P66Shc磷酸化水平均升高(P <0.05)。p300下调组与PPAR-γ下调组、p300上调组与PPAR-γ上调组、空载对照组与模型组血-视网膜屏障损伤,脂质和过氧化反应指标,PPAR-γ、PKCβ、P66Shc表达和P66Shc磷酸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正常组大鼠视网膜组织无病理改变,模型组和空载对照组可见明显病理改变,p300下调组和PPAR-γ下调组可见严重病理改变,而p300上调组和PPAR-γ上调组病理改变轻微;ChIP证实p300靶向PPAR-γ,且二者均定位于细胞质。结论 上调p300可正向介导PPAR-γ控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而下调p300可通过抑制PPAR-γ激活脂质过氧化反应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 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 脂质过氧化反应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A对牛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的影响
7
作者 岳顺利 周佳勃 +5 位作者 周英 于思淼 李有为 孙铭菊 张利 夏平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7-72,共6页
以培养到第三代的牛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经TSA处理后,进行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形态、活力、周期的检测,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Oct4和Cdx2的表达情况。当TSA浓度高于50 nmol·L-1时,细胞出现异常形态,死细胞数目增多。MTT法证明... 以培养到第三代的牛成纤维细胞为研究对象,经TSA处理后,进行细胞生长曲线绘制及形态、活力、周期的检测,并通过Real-Time PCR检测Oct4和Cdx2的表达情况。当TSA浓度高于50 nmol·L-1时,细胞出现异常形态,死细胞数目增多。MTT法证明浓度为50 nmol·L-1的TSA处理牛成纤维细胞24 h显著抑制细胞活力,但对细胞染色体整倍性形象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相比,当TSA处理牛成纤维细胞48 h时,细胞染色体整倍率显著下降。50 nmol·L-1的TSA处理牛成纤维细胞24 h,60%以上细胞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Real-Time PCR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SA处理后,Oct4的表达量显著升高,而Cdx2基因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结论,TSA处理后的牛成纤维细胞作为供体细胞,可能利于克隆胚胎表观重编程及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曲古霉素 牛成纤维细胞 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M60A在细胞功能调控作用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孙永红 孙晓伟 +2 位作者 杨琳 程博 陈永林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9-474,共6页
FAM60A最早被认为是一个细胞周期调控蛋白,通常作为SIN3转录调控蛋白家族成员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的一个亚基,在细胞周期调控、形态学改变、增殖、分化和转移,胚胎早期发育及组织器官的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FAM... FAM60A最早被认为是一个细胞周期调控蛋白,通常作为SIN3转录调控蛋白家族成员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的一个亚基,在细胞周期调控、形态学改变、增殖、分化和转移,胚胎早期发育及组织器官的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研究表明,FAM60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也起到重要作用,包括人骨肉瘤、食管癌、胃癌、肺癌及肝癌等,为肿瘤的诊断治疗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方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探讨了FAM60A在各项细胞功能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M60A SIN3转录调控蛋白家族成员A/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调控作用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佳芳 顾鸣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MS1)能抑制肿瘤转移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BRMS1的卷曲螺旋结构能与分选连接蛋白6(SNX6)富含AT的结构域一起形成六聚体,而核定位信号2(NLS2)帮助BRMS1发挥转移抑制作用。BRMS1作为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BRMS1)能抑制肿瘤转移并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BRMS1的卷曲螺旋结构能与分选连接蛋白6(SNX6)富含AT的结构域一起形成六聚体,而核定位信号2(NLS2)帮助BRMS1发挥转移抑制作用。BRMS1作为m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mSin3:HDAC)中的一员,能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其下游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骨桥蛋白(OPN)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恢复同型间细胞连接蛋白的表达,促进或抑制肿瘤转移相关的miRNA表达,从而对卵巢癌、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等多种肿瘤的转移起到抑制作用。该文对有关BRMS1介导的抑制肿瘤转移及其主要机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1 mSin3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体 核转录因子-ΚB 尿激型纤溶原激活剂 骨桥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细胞PANC-1中LSD1负向调控抑癌基因SIRT3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近 秦毅 +5 位作者 张波 吉顺荣 许文彦 施思 刘江 虞先濬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2,共6页
背景与目的: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重要的染色质修饰蛋白之一,可以通过调节染色质的结构调节基因的转录调控,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代谢异常等恶性潜能,是判断肿瘤预后的... 背景与目的: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酶1(lysine specific demethylase 1,LSD1)是重要的染色质修饰蛋白之一,可以通过调节染色质的结构调节基因的转录调控,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以及代谢异常等恶性潜能,是判断肿瘤预后的生物标志物。Sirtuins家族去乙酰化酶3(sirtuin3,SIRT3)基因是位于线粒体内的抑癌基因,通过调控肿瘤代谢异常以及氧化损伤行使抑癌基因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基因转录调控的手段,研究胰腺癌细胞PANC-1中LSD1与SIRT3的关系。方法:通过RNA干扰(RAN interference,RNAi)、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及启动子活性分析等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探讨LSD1与SIRT3在PANC-1细胞中的关系。结果:通过RNAi的手段干扰LSD1的表达,发现SIRT3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明显上升;通过蛋白相互作用的手段,发现LSD1可以与SIRT3转录调控的重要转录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辅激动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coactivator 1 alpha,PGC-1α)相互作用;通过ChIP方法,发现LSD1与PGC-1α共同募集到SIRT3基因的启动子区域染色质上;通过启动子活性分析,发现LSD1基因可以显著抑制PGC-1α对SIRT3基因的转录调控。结论:LSD1可以表观遗传调控抑癌基因SIRT3的转录,为深入研究LSD1与肿瘤代谢异常以及氧化应激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PANC-1 组蛋白赖氨酸去甲基化1 过氧化物增殖激活受辅激动子-1α sirtuins家族去乙酰化3 表观遗传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ISPR/Cas9介导的Suds3敲除抑制小鼠胚胎干细胞增殖和中内胚层分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董春阳 王波 +4 位作者 明金 李陈 方仕才 黄依 刘晶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050-1061,共12页
胚胎干细胞(ESCs)具有分化为成体各种细胞的能力,其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命运决定受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和胞外信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表观遗传调控例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在ESCs的多能性维持以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 胚胎干细胞(ESCs)具有分化为成体各种细胞的能力,其在发育和分化过程中的命运决定受基因表达、表观遗传和胞外信号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调控。表观遗传调控例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在ESCs的多能性维持以及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Suds3(Sin3 histone deacetylase corepressor complex component SDS3)是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复合物的重要组分之一,在胚胎发育、细胞增殖、染色体分离等生物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Suds3在ESCs中的功能例如对ESCs增殖、多能性维持及分化过程中的影响却少有报道。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Suds3基因敲除的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并结合细胞培养、体外拟胚体(embryoid body,EB)形成和体内畸胎瘤形成,CCK-8细胞增殖检测和细胞计数实验对Suds3在ESCs中的功能展开研究。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SUDS3蛋白未表达,成功实现了对Suds3基因的敲除。通过对细胞形态的观察以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多能性基因的表达,发现Suds3的敲除对ESCs多能性的维持无显著影响。拟胚体形成实验发现,拟胚体形成的第4 d和第6 d,Suds3^(-/-)细胞多能性基因表达并未像野生型细胞一样迅速下调反而提高(^(***)P<0.001),中胚层和内胚层基因表达量相比野生型显著降低(^(***)P<0.001),而外胚层基因表达量相比野生型提高(^(***)P<0.001)。CCK-8增殖检测和细胞计数的结果发现,Suds3的敲除使ESCs的增殖能力受到抑制(^(*)P<0.05,^(***)P<0.001)。体内畸胎瘤形成实验和HE染色表明,Suds3敲除抑制了增殖,同时促进外胚层分化,减少了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分化。并且在Suds3^(-/-)细胞中过表达Suds3可以挽救敲除Suds3引起的ESCs表型变化。本研究成功构建了Suds3敲除的胚胎干细胞系,并表明Suds3的敲除对ESCs多能性的维持无显著影响,抑制ESCs的增殖及促进外胚层分化,限制中胚层和内胚层的分化。上述结果为研究组蛋白乙酰化对ESCs分化及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和研究模型,为体外定向分化获取功能性细胞及未来的细胞治疗策略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ISPR/Cas9 Sin3组蛋白去乙酰化阻遏复合物组分SDS3 胚胎干细胞 拟胚形成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