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6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去甲基化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对K562细胞增殖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卢学春 楼方定 +4 位作者 徐周敏 李明 赵瑜 李红华 于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44-47,共4页
为观察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对白血病细胞系K5 6 2增殖及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 6 2细胞系与 5 杂氮脱氧胞嘧啶 (D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 (trichostatin ,TSA)共同培养 ,观察细... 为观察去甲基化和组蛋白乙酰化对白血病细胞系K5 6 2增殖及肿瘤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本研究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 6 2细胞系与 5 杂氮脱氧胞嘧啶 (DAC)和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 (trichostatin ,TSA)共同培养 ,观察细胞生长指数并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变化 ;利用Atlas774 2 1基因芯片筛查给药前后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表明 ,DAC和TSA的联合应用能够抑制K5 6 2细胞的增殖 ,使大多数细胞阻滞在G0 期 ,并促进多个基因的表达上调及少数基因表达下调。结论 :去甲基化药物及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具有抗白血病作用 ,与基因芯片联合应用可以用来筛查白血病抑癌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基化 组蛋白去乙酰化转移酶 白血病 5-杂氮脱氧胞嘧啶 曲古抑菌素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与伯基特淋巴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李纯团 李冰冰 +5 位作者 翁丹 杨琬琳 王少雄 郑艳 王丹 朱雄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6-801,共6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mTOR信号通道相关信号分子的变化,探讨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RT-qPCR、Westernblot检测CA46、RAJI细胞HDAC的水平;使用HDAC选择性抑制剂...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水平对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及PI3K/AKT/mTOR信号通道相关信号分子的变化,探讨伯基特淋巴瘤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RT-qPCR、Westernblot检测CA46、RAJI细胞HDAC的水平;使用HDAC选择性抑制剂VPA作用于CA46、RAJI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道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的表达情况。结果:CA46、RAJI细胞Ⅰ类HDAC水平高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PA能够抑制CA46、RAJI细胞的增殖;下调HDAC表达可以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分子AKT、p70S6K磷酸化,上调凋亡蛋白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CleavedCaspase-9和Bax的表达,下调抗凋亡蛋白Bcl-2和PARP的表达。结论:抑制HDAC活性可以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活性,进而抑制伯基特淋巴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伯基特淋巴瘤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组蛋白脱乙酰化酶-3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严重程度的关系
3
作者 张新悦 张小霞 卢建军 《实用妇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78-682,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组蛋白脱乙酰化酶-3(HDAC3)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提取并分析2021年6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9例EMT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修正EMT分期标准... 目的:探讨血清组蛋白脱乙酰化酶-3(HDAC3)与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患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提取并分析2021年6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109例EMT患者的临床数据。根据美国生殖医学会(ASRM)修正EMT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Ⅰ/Ⅱ期组(56例)、Ⅲ/Ⅳ期组(53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HDAC3与EMT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Ⅲ/Ⅳ期EMT的诊断价值。结果:Ⅲ/Ⅳ期组患者血清HDAC3、人附睾蛋白4(HE4)、血清肿瘤糖类抗原125(CA 12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以及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血清HDAC3、CA 125、VEGF是影响Ⅲ/Ⅳ期EMT患者的相关因素(OR】1,P<0.05);ROC曲线示,血清HDAC3、CA 125、VEGF对Ⅲ/Ⅳ期EMT评估的AUC分别为0.898、0.701、0.795,联合检测评估的AUC为0.956。结论:血清HDAC3与EMT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随着EMT分期的增加,HDAC3水平逐渐升高。HDAC3联合CA 125、VEGF对Ⅲ/Ⅳ期EMT患者的评估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情严重程度 组蛋白乙酰化-3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畜禽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谭磊 彭小烨 +3 位作者 王开心 黄小久 张帆 禹思宇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9-1266,共8页
畜禽在养殖过程中易受病毒感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部分畜禽病毒(如乙脑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属于人兽共患性病原,对养殖工作人员及消费者健康也可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防控畜禽病毒不仅可减少养殖业经济损失,同时对保障公共... 畜禽在养殖过程中易受病毒感染,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其中部分畜禽病毒(如乙脑病毒和口蹄疫病毒)属于人兽共患性病原,对养殖工作人员及消费者健康也可造成潜在威胁。因此,防控畜禽病毒不仅可减少养殖业经济损失,同时对保障公共健康也十分重要。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s)属于表观遗传修饰酶,可通过调控组蛋白乙酰化过程影响基因表达,继而参与多种生命活动过程。大量研究表明,HDACs可通过与病毒蛋白互作或影响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来参与多种畜禽病毒感染过程,且HDACs抑制剂处理可抑制部分病毒(如伪狂犬病病毒和马立克病毒)复制,提示HDACs可作为抗畜禽病毒感染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靶点。因此,深入了解HDACs参与畜禽病毒感染的过程对防控畜禽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简要介绍了HDACs及其抑制剂,重点综述了HDACs参与畜禽病毒感染的作用及机制,为深入研究HDACs调控畜禽病毒感染提供参考,为开发新型抗病毒药物提供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HDACs) 抑制剂 畜禽病毒感染 作用及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乳腺癌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刘谦 瞿菲 李薇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1-286,共6页
伴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这一类靶向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药物的创新发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正在被逐渐改变。无论是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 伴随着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HDACi)这一类靶向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的药物的创新发展,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格局正在被逐渐改变。无论是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且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阴性乳腺癌患者还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都能够从HDACi联合治疗方案中取得可观的临床获益。文章围绕HDACi这一类药物,总结其在乳腺癌各个分子亚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特别是总结了中国人群的治疗现状,对未来联合用药方案合理布局的探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表观遗传调控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西达本胺 恩替诺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MGCD0103对小反刍兽疫病毒体外复制的影响
6
作者 邓瑞雪 潘春容 +4 位作者 朱学亮 胡林杰 孙跃峰 曾巧英 蒙学莲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542-4552,共11页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 旨在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选择性抑制剂MGCD0103(Mocetinostat)对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PPRV)在山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细胞)复制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T-qPCR法测定PPRV感染后宿主细胞HDACs和抑制剂处理细胞中PPRV N基因的转录水平,通过Time of Addition Assay确定MGCD0103在PPRV复制过程的作用阶段,用Western blot检测PPRV 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采用TCID50方法测定了病毒滴度。结果表明,PPRV感染引起EEC细胞HDAC1(P<0.001)和HDAC2(P<0.002)转录水平明显上升;MGCD0103在病毒入侵和复制阶段均发挥了抑制作用,且在复制阶段抑制作用更明显;MGCD0103显著降低PPRV N基因转录水平和表达水平及病毒滴度(P<0.002),且其抑制PPRV在EEC中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和药物选择指数(SI)分别是0.43μmol·L^(-1)和4.35。本研究确定MGCD0103显著抑制PPRV的复制,这对研发有效抗PPRV药物具有重要意义,为高效率产毒细胞株的构建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MGCD0103 抑制 小反刍兽疫病毒 病毒复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丹丹 秦克宁 +2 位作者 吕纯莉 曾建业 王小敏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93-1405,共13页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髓系起源的异常原始细胞增殖为特征。“3+7”诱导方案(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一直是治疗AML的基石,但仍有部分AML患者无法耐受强化疗或完全缓解后复发,目...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造血干/祖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以骨髓、血液和其他组织中髓系起源的异常原始细胞增殖为特征。“3+7”诱导方案(蒽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一直是治疗AML的基石,但仍有部分AML患者无法耐受强化疗或完全缓解后复发,目前AML的总体疗效仍不乐观。因此,寻找新药物以提高AML患者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表观遗传对AML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是表观遗传修饰的分子靶向药物,可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活性,上调组蛋白赖氨酸的乙酰化水平,目前已应用于AML临床研究中,在联合治疗中显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治疗效果。本综述介绍了HDAC和HDACi的分类依据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阐述了伏立诺他、贝利司他、帕比司他、戊丙酸、恩替诺特、西达本胺等6种HDACi在AML中的临床前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讨论了HDACi与其他抗癌药物联用在AML中的作用机制,并对HDACi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期望为临床治疗AML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组蛋白去乙酰化 表观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酵母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GCN5和去乙酰化酶RPD3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婷 陆军 +3 位作者 孙晖 董梅 韩松岩 黄百渠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7-572,共6页
以酵母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在5′端带有6xHis标签的gcn5和rpd3基因,将其克隆到pBV220质粒中,分别构建成表达质粒pBVgcn5和pBVrpd3,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并进行诱导表达。SDS PAGE显示,含重组质粒的菌株经热... 以酵母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方法分别扩增出在5′端带有6xHis标签的gcn5和rpd3基因,将其克隆到pBV220质粒中,分别构建成表达质粒pBVgcn5和pBVrpd3,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并进行诱导表达。SDS PAGE显示,含重组质粒的菌株经热诱导后分别过量表达出约50kDa的蛋白。利用6xHis亲和层析纯化了这两种重组酶。对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GCN5进行体外活性检测,证实其具有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本工作为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乙酰化和去乙酰化修饰与基因转录调控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 组蛋白去乙酰化 GCN5 RPD3 基因克隆 大肠杆菌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9
作者 苏允琦 蒋兴伟 +3 位作者 马骏 巩家媛 高峰华 于群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2-400,共9页
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患病率和高致死率,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神经细胞损伤是其病理过程中主要生物学事件,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已有研究表明,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功能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发挥... 缺血性脑卒中因其高患病率和高致死率,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神经细胞损伤是其病理过程中主要生物学事件,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有效的神经保护药物。已有研究表明,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的功能可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HDAC种类众多,其抑制剂的特异性相对较差,且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发挥关键作用的HDAC始终难以确认。Ⅰ类HDAC包含HDAC1,HDAC2,HDAC3和HDAC8 4个亚型,其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作用研究较为深入。本文综述了Ⅰ类HDAC各亚型在缺血性脑卒中中表达的变化,从神经细胞功能、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方面分别阐述Ⅰ类HDAC抑制剂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神经保护和神经毒性作用,旨在为靶向HDAC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保护 组蛋白去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及其抑制剂在牙源性干细胞成骨和成牙本质分化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李东雨 朱小苗 +1 位作者 赵继荣 何文喜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68-474,共7页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与DNA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发挥抑制基因转录的作用。相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有利于染色质松弛,使各种转录因子与DNA特异性结合,发挥激活转录基因的作用。牙源性干细胞(DSCs)是人...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s)可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与DNA结合更加紧密,从而发挥抑制基因转录的作用。相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有利于染色质松弛,使各种转录因子与DNA特异性结合,发挥激活转录基因的作用。牙源性干细胞(DSCs)是人成体干细胞,此类细胞具有取材时损伤小和免疫排斥反应低等特点,在成骨、成牙本质等分化过程中是极其重要的种子细胞。大量研究表明,HDACs及HDACis两者在细胞分裂分化、信号转导、调控细胞炎症等多种生命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本文对组蛋白修饰中HDACs以及HDACis在DSCs成骨和成牙本质分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HDACs及HDACis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有望对DSCs治疗牙齿及骨损伤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牙源性干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S细胞向内皮分化过程中Wnt信号对组蛋白去乙酰化酶5的调控
11
作者 唐琦凯 王雨晴 +3 位作者 张菲雨 伍浩鹏 张婉怡 李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38-847,共10页
HDAC(histone deacetylase)是一类可对蛋白质进行去乙酰化修饰的表观修饰酶,通过改变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状态,调控启动子活化水平,从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但其在内皮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3阶段法诱导hiPSCs... HDAC(histone deacetylase)是一类可对蛋白质进行去乙酰化修饰的表观修饰酶,通过改变细胞核内组蛋白乙酰化状态,调控启动子活化水平,从而影响下游基因的表达水平,但其在内皮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3阶段法诱导hiPSCs向内皮细胞定向分化,利用qRT-PCR检测Ⅰ类HDAC(HDAC 1、2)、Ⅱ类HDAC(HDAC 4、5)基因的表达变化。研究发现,HDAC5分子在内皮分化中有着显著的表达变化,在中胚层分化阶段下调90%(P<0.01),在血管前体阶段上调至3.7倍(P<0.01),继而在内皮晚期分化阶段下调70%(P<0.01)。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证实,HDAC5蛋白在内皮分化过程中存在阶段性表达变化。机制研究中显示,HDAC5中胚层分化阶段的变化受Wnt信号调控。通过CHIR99021处理以及Wnt3a质粒过表达,激动Wnt信号通路,会引起HDAC5下调。通过IWP-2抑制Wnt信号通路,会促进HDAC5表达恢复。此外研究发现,HDAC5主要定位于细胞核,IWP-2恢复HDAC5表达,但大部分滞留在胞浆。进一步研究显示,中胚层分化阶段HDAC5下调与中胚层分化标志物BraT的表达启动相关。通过HDAC抑制剂BML210处理发现,其可以促进早期中胚层分化,干扰血管前体细胞的内皮分化,增强内皮晚期阶段分化。总体而言,内皮诱导分化过程中,HDAC5有着显著的阶段性表达改变。Wnt信号激活是调控HDAC5在中胚层分化阶段下调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诱导多能干细胞 内皮细胞 组蛋白去乙酰化 表达调控 WNT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亚型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1在发育心脏的时空表达
12
作者 陈国珍 田杰 +3 位作者 朱静 吕铁伟 孙慧超 杨雪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44-747,共4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亚型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1(SRC1)在小鼠心脏中的时空表达规律,初步探讨其与心脏发生发育的关系。方法取胎龄E7.5~18、出生1d和3个月成年小鼠正常心脏,每个时间点选9个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SRC1蛋... 目的研究组蛋白乙酰化转移酶亚型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1(SRC1)在小鼠心脏中的时空表达规律,初步探讨其与心脏发生发育的关系。方法取胎龄E7.5~18、出生1d和3个月成年小鼠正常心脏,每个时间点选9个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SRC1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心脏的空间表达;每个时间点选6组标本,利用蛋白质印迹分析技术检测其在小鼠心脏发育过程中时序性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RC1蛋白在E7.5胚胎心脏原基中不表达;E8.5~E9.5心管中微弱表达;E10.5后心脏发育各时期,小梁弱表达,心脏其他区域均有较强而广泛表达。蛋白质印迹分析结果显示,E10.5以后的心脏发育阶段,SRC1蛋白在E10.5较低表达,与E11.5、E12.5相比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发育时间点相比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11.5~E12.5达到表达高峰,此两个发育时间点相比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发育时间点相比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表达下降并持续低表达至成年鼠期,此阶段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RC1蛋白广泛表达于E8.5后的发育心脏,并呈时空动态变化,提示其参与了心脏发育的整体调控,可能与心脏间隔早期的诱导形成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酰基转移 类固醇受体共激活因子1 心脏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周跑台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的影响
13
作者 单小忠 李爱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的影响。方法:3周龄清结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安静组(n=24)和训练组(n=24),训练组大鼠进行2周每天30 min的跑台训练,速度和时...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大鼠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及海马组蛋白乙酰转移酶(HAT)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活性的影响。方法:3周龄清结级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安静组(n=24)和训练组(n=24),训练组大鼠进行2周每天30 min的跑台训练,速度和时间依次为8 m/min×3min,10 m/min×3 min,15 m/min×18 min,10 m/min×3 min,8 m/min×3 min。安静组大鼠每天在同一时间段放于跑台上30min,不开动跑台。训练最后三天,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所有大鼠学习和记忆行为,指标为大鼠找到放置D象限的平台的潜伏期,120秒内在各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及穿越原平台相应位置的次数。分别于最后一次训练结束后即刻、1 h和6 h检测大鼠海马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活性。结果:与安静组相比,训练组大鼠潜伏期显著缩短,在D象限的游泳时间百分比显著增加,在120秒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次数显著增加。训练组大鼠运动即刻和1 h海马HAT活性较安静组显著升高、HDAC活性较安静组显著降低,二者在训练后6 h均恢复到基础水平。结论:2周跑台训练显著提高大鼠的空间学习和记忆能力;急性运动可导致大鼠海马组织短时HAT活性升高和HDAC活性降低,2周跑台训练未引起大鼠安静时海马组织HAT和HDAC活性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跑台训练 学习记忆 海马 组蛋白乙酰转移 组蛋白去乙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应激-糖皮质激素-组蛋白脱乙酰酶功能轴在慢性应激术后认知障碍中的作用
14
作者 郑智滢 宫祥丹 +2 位作者 夏天娇 陈超超 顾小萍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8-276,共9页
目的:探讨小鼠慢性应激状态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以及组蛋白脱乙酰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其中的机制联系。方法:建立重复社交失败应激模型以及长时程异氟醚麻醉模型小鼠,动物实验分为对照(Ctrl)组、异氟醚麻醉(Iso)... 目的:探讨小鼠慢性应激状态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作用,以及组蛋白脱乙酰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在其中的机制联系。方法:建立重复社交失败应激模型以及长时程异氟醚麻醉模型小鼠,动物实验分为对照(Ctrl)组、异氟醚麻醉(Iso)组、慢性社交失败应激(RSDS)组和慢性社交失败应激联合异氟醚麻醉(RSDS+Iso)组;通过社交逃避实验和新环境抑制进食实验测试焦虑情绪行为改变;通过新物体识别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小鼠认知功能水平改变;利用ELISA实验检测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从胎鼠海马提取原代海马神经元,将神经元细胞分组为对照(Ctrl)组,慢性应激复合长时程异氟醚麻醉(Cort+Iso)组,单纯CAY-10683干预(CAY)组和CAY-10683治疗(CAY+Cort+Iso)组;采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和HDAC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RSDS模型小鼠成功建立,且ELISA实验结果提示慢性应激复合长时程异氟醚麻醉的小鼠血浆皮质酮水平明显升高。(2)认知行为学实验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慢性应激状态的小鼠在接受长时程异氟醚麻醉后其认知水平和海马组织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慢性应激显著提高了长时程异氟醚麻醉的小鼠海马组织HADC2蛋白表达水平,利用HDAC2抑制剂可降低慢性应激复合长时程异氟醚麻醉的原代海马神经元HDAC2蛋白表达量,同时增加BDNF的蛋白表达水平。结论:(1)慢性应激可显著加重长时程异氟醚麻醉介导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同时伴有海马HDAC2蛋白表达水平的增加。(2)抑制HDAC2可有效改善慢性应激复合长时程异氟醚麻醉所导致的认知相关蛋白BDNF的蛋白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慢性应激 组蛋白乙酰化 组蛋白脱乙酰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酶3抑制通过调控Th17促进小鼠银屑病的发展
15
作者 许帆 张辛瑞 +7 位作者 夏阳晨 李文婷 陈昊 秦安琪 张爱红 朱依然 田枫 郑全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8-1017,共10页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组(IMQ+RGFP966),提前1 d对小鼠进行剃毛处理。待稳定1 d后,Control组涂抹等量的凡士林,IMQ组背部涂抹咪喹莫特(imiquimod,IMQ,62.5 mg/d),建立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模型;IMQ+RGFP966组在银屑病模型基础上以高剂量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 (30 mg/kg)进行干预处理。各组持续处理5 d,观察记录背部皮肤银屑病样炎症症状(鳞屑、红斑、皮肤厚度)、体重变化及精神状态,并拍照存档。在小鼠解剖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RGFP966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层次结构的影响,并测量皮肤厚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皮肤组织中HDAC3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淋巴结中性粒细胞、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及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白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分泌水平,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HDAC3、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CCR) 6、CCR8表达及IL-17A分泌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肤HDAC3、IL-17A、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小鼠展示出明显的银屑病样炎症,出现红斑、鳞屑及皮肤褶皱。RGFP966加重了银屑病样炎症症状,皮肤角化增多。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皮肤症状评分,IMQ组高于Control,IMQ+RGFP966组高于IMQ组。测量各组皮肤厚度,IMQ+RGFP966>IMQ>Control。Control、IMQ、IMQ+RGFP966组的血液和淋巴结的中性粒细胞依次增多,血液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也呈相同趋势。在皮肤组织中,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组HDAC3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下降,RGFP966未能使HDAC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进一步下降。HDAC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的皮肤组织核内HDAC3减少,RGFP966使核内HDAC3进一步减少。与Control组和IMQ组相比,RGFP966处理使脾脏CD4^(+)和CD8^(+)T细胞HDAC3表达下降。RGFP966处理增加了脾脏CD4^(+)T细胞CCR6和CCR8的表达;同时,外周血和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IL-17A分泌显著升高。此外,与IMQ组相比,RGFP966减少了皮肤组织IL-10蛋白并上调了IL-17A表达。结论 RGFP966通过抑制HDAC3,增加细胞因子IL-17A分泌和趋化因子CCR8、CCR6的表达,加重银屑病样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3 IL-17 银屑病 CCR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1在肝癌细胞中介导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谱分析
16
作者 袁红凤 贠昊林 +6 位作者 赵丽娜 杨光 袁颖 耿俞 冯恋雲 王宇飞 张晓东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75-486,共12页
赖氨酸乙酰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广泛存在于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1(HAT1)作为第一个被鉴定的蛋白ε-氨基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具有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乙酰化的作用。然而,在肝癌细胞中HAT1介导的乙酰... 赖氨酸乙酰化是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之一,广泛存在于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组蛋白乙酰基转移酶1(HAT1)作为第一个被鉴定的蛋白ε-氨基赖氨酸乙酰基转移酶,具有介导组蛋白和非组蛋白乙酰化的作用。然而,在肝癌细胞中HAT1介导的乙酰化蛋白质及其修饰位点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首先揭示了HAT1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且与预后呈负相关。在建立HAT1敲除HepG2肝癌细胞系的基础上,应用乙酰化修饰蛋白质组学,对肝癌细胞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谱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鉴定出HepG2肝癌细胞中547种蛋白质上的858个乙酰化修饰位点,发现HAT1影响了68种蛋白质上74个位点的赖氨酸乙酰化修饰。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了HAT1修饰的底物蛋白质与多种信号通路有关,涉及疾病发生过程、RNA生物学、剪接体和核小体组装、氧化应激、各种信号通路以及代谢途径等。我们进一步验证了HAT1介导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能够促进肝癌细胞的异常脂代谢。应用CCK8、克隆形成和Edu细胞增殖检测等方法证实,HAT1对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此,本研究揭示的肝癌细胞中HAT1介导的蛋白质乙酰化修饰位点,对进一步阐明肝癌发病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为开发抗肝癌药物提供了精准的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乙酰基转移1 肝癌 赖氨酸乙酰化 蛋白质翻译后修饰 脂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9
17
作者 刘衡 符仁义 +5 位作者 李丰益 朱易萍 王晓阳 毛咏秋 乌学真 周晨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964-968,共5页
为了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曲古抑菌素(TSA)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它们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集落抑制试验等方法观察VPA,TSA以及全... 为了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丙戊酸(VPA)、曲古抑菌素(TSA)对K562细胞和HL60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以及它们同全反式维甲酸(ATRA)之间的协同效应,采用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集落抑制试验等方法观察VPA,TSA以及全反式维甲酸(ATRA)在不同浓度或不同组合条件下对HL60细胞和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采用细胞化学染色、分化抗原检测、细胞周期测定、联合NBT与MTT还原试验计算A(NBT)/A(MTT)值等方法分析细胞的分化或凋亡特点。结果显示,在体外培养体系中,VPA对HL60细胞的IC50值低于对K562细胞的IC50值。ATRA能明显增强VPA、TSA对HL60细胞以及VPA对K562细胞集落形成的抑制。HL60经VPA处理后出现粒系表型,NBT还原率增加,CD11b表达增强,而K562细胞未显示分化迹象。结论:VPA和TSA抑制HL60细胞增殖,VPA诱导HL60细胞向粒系分化,这些作用均能被ATRA增强;VPA和TSA对K56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较弱,不能诱导K562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丙戊酸 曲古抑菌素 HL-60细胞 K56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烟烟雾提取物通过氧化应激下调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诱导小鼠骨骼肌细胞早衰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文婷 苏文燕 +3 位作者 杨霞 白晶 钟小宁 何志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30-633,638,共5页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是否通过氧化应激减少抗衰老分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的表达而诱导骨骼肌细胞早衰。方法诱导C2C12成肌细胞分化成骨骼肌细胞,观察CSE处理对骨骼肌细胞氧化应激、衰老和HDAC2表达的影响,应用氧化剂H2O2...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是否通过氧化应激减少抗衰老分子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DAC2)的表达而诱导骨骼肌细胞早衰。方法诱导C2C12成肌细胞分化成骨骼肌细胞,观察CSE处理对骨骼肌细胞氧化应激、衰老和HDAC2表达的影响,应用氧化剂H2O2和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为工具药,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R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变化,应用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衰老细胞百分率,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DAC2 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HDAC2蛋白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SE和H2O2可增加小鼠骨骼肌细胞MDA含量和ROS水平,而降低SOD、GSH-Px的活性,同时伴有β半乳糖苷酶的水平增加和抗衰老分子HDAC2 mRNA和蛋白水平的降低。NAC预处理后,可降低CSE诱导的MDA含量和ROS活性,提高SOD、GSH-Px的活性,同时β半乳糖苷酶表达降低,HDAC2的水平升高。结论 CSE可能是通过氧化应激降低HDAC2诱导小鼠骨骼肌细胞早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衰老 香烟提取物 组蛋白去乙酰化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对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大的影响 被引量:7
19
作者 曹珊珊 李瑞芳 +3 位作者 方伟进 王建刚 李艳 张博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3-257,共5页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 deacetylase 8,HDAC8)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中的表达变化及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建立2肾2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4周开始给药,VPA高剂量(... 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8(histone deacetylase 8,HDAC8)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中的表达变化及HDAC抑制剂丙戊酸钠(valproic acid sodium,VPA)对心肌肥厚的影响。方法:建立2肾2夹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术后4周开始给药,VPA高剂量(400 mg.kg-1.d-1)组及VPA低剂量(200 mg.kg-1.d-1)组连续腹腔注射VPA给药4周,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和阳性对照坎地沙坦(10 mg.kg-1.d-1)组,实验结束时测量左心室/体重比值,HE染色检测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RT-PCR检测心房利钠因子(atrial natriuretic factor,ANF)和HDAC8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HDAC8的表达情况。结果:HDAC8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中明显上调;VPA能够剂量依赖性降低HDAC8的表达,同时VPA治疗组与坎地沙坦组高血压大鼠的左心室肥厚得到明显逆转,表现为心室体重比降低,肥大心肌形态明显改善且ANF的表达下调。结论:HDAC8参与了肾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肥厚的发病过程,VPA可以下调其表达并部分逆转心肌肥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8 高血压 肾性 左心室肥大 丙戊酸钠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与细胞周期和凋亡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
作者 邹琛 周俊 陆国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487-2490,共4页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histones and non-histone proteins regulate chromatin remodeling and gene transcription.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cancer, are characteristic ... The acetylation status of histones and non-histone proteins regulate chromatin remodeling and gene transcription. Histone deacetylase inhibitors (HDACi), a promising therapeutic approach to cancer, are characteristic of causing accumulation of acetylated histones and other transcriptional regulators. Recen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 HDACi is able to arrest the cell cycle in G1 and/or G2 phase, and to induce apoptosis in a variety form of transformed cells with little toxicity to normal cells. However, the exact antitumor mechanisms of HDACi are still unclear. This review provides an update on the current knowledge of HDACi with a focus on HDACi-regulated cell growth arrest and apopt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抑制剂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