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4篇文章
< 1 2 3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血栓调节蛋白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高凤威 周琳 +5 位作者 邵小宝 王华 杨圆 陈鑫 刘艺 朱培元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4年第10期748-753,共6页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 目的探讨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血栓调节蛋白(TM)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t-PAIC)对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9例COVID-19确诊患者,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非危重型(n=51)和危重型(n=28)2组。比较2组患者凝血功能和炎症指标的差异,分析TAT、TM和t-PAIC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相关性,并评估其对危重型COVID-19的诊断价值。结果与非危重型患者相比,危重型患者的TAT、TM和t-PAIC水平显著升高(P<0.001)。TAT、TM和t-PAIC与多项生物标志物呈正相关,其中TAT与D-二聚体的相关性最强(r=0.786,P<0.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AT(OR=1.346,P<0.05)和t-PAIC(OR=1.128,P<0.05)是危重型COVID-19的独立危险因素。TAT、TM和t-PAIC联合诊断危重型COVID-19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918,诊断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94.1%。结论联合检测TAT、TM和t-PAIC可有效辅助诊断危重型COVID-19,对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病毒肺炎 危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血栓调节蛋白 组织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正五聚蛋白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检测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
作者 薛华蓉 刘丽艳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正五聚蛋白3(PTX3)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检测在反映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1年6月至2...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正五聚蛋白3(PTX3)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检测在反映高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择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146例高龄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并比较重症CAP患者(重症CAP组,n=50)及非重症CAP患者(非重症CAP组,n=96)入院时血清suPAR、PTX3及NLR水平,死亡组(n=12)与存活组(n=134)患者血清suPAR、PTX3、NLR、英国胸科协会改良肺炎(CURB-65)评分及PSI评分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高龄CAP患者血清suPAR、PTX3、NLR水平与CURB-65评分、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水平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在预测高龄CAP患者不良预后中的效能。结果重症CAP组与非重症CAP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10.43±2.16)×10^(9)/L和(7.65±1.83)×10^(9)/L]、CRP[(84.63±15.37)mg/L和(41.74±10.25)mg/L]、PCT[(0.53±0.15)μg/L和(0.12±0.02)μg/L]、中性粒细胞比率[(84.15±18.65)%和(73.15±14.69)%]、淋巴细胞比率[(8.44±2.15)%和(15.74±2.36)%]、NLR[(9.97±1.86)和(4.65±1.19)]、血清suPAR[(5.31±1.16)ng/mL和(2.38±0.36)ng/mL]、PTX3[(12.34±2.73)ng/mL和(6.41±1.57)ng/mL]及CURB-65评分[(2.13±0.75)分和(1.36±0.21)分]、PSI评分[(93.47±25.37)分和(60.43±19.4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血清suPAR、PTX3及NLR均与CURB-65(r=0.396,0.281,0.325;P<0.05)及PSI评分(r=0.279,0.276,0.246;P<0.05)呈正相关;血清suPAR及NLR与CRP水平呈正相关(r=0.349,0.306;P<0.05);血清PTX3与PCT水平呈正相关(r=0.32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LR(OR=1.551,95%CI 1.188~2.025)、suPAR(OR=1.765,95%CI 1.223~2.546)及PTX3(OR=1.964,95%CI 1.159~3.328)是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共12例(8.22%)患者30 d内病死,死亡组患者血清suPAR、PTX3、NLR、CURB-65评分及P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血清suPAR(AUC=0.809,95%CI 0.719~0.899)、PTX3(AUC=0.788,95%CI 0.631~0.905)、NLR(AUC=0.836,95%CI 0.727~0.945)及PSI(AUC=0.714,95%CI 0.619~0.849)在预测CAP患者死亡中均具有一定价值,且血清suPAR、PTX3及NLR在预测CAP患者死亡中的效能高于CURB-65及PSI评分。结论血清suPAR、PTX3及NLR在反映高龄CAP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社区获得性肺炎 血清可性尿激酶酶原激活物受体 正五聚蛋白3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魏建国 马双喜 《天津药学》 2025年第2期214-217,共4页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实施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ICV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70)予以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 目的探讨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中实施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40例ICVD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对照组(n=70)予以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观察组(n=70)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神经介入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血管狭窄情况、病变血管再通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71%)比对照组(84.29%)高(P<0.0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8.89±2.40)分、收缩期峰值流速(Vs)(35.06±2.86)cm/s、舒张末期流速(Vd)(120.15±3.92)cm/s均低于对照组的(12.12±2.96)分、(38.97±3.28)cm/s、(134.72±4.16)cm/s(P<0.05),病变血管再通率(97.14%)比对照组(82.86%)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5.71%)比对照组(14.29%)低(P<0.05)。结论在ICVD患者中应用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联合神经介入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狭窄、病变血管再通情况,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重组酶原激活 神经介入治疗 临床效果 神经功能 血管狭窄情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4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5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酶原激活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28
6
作者 黄海燕 张丽华 +1 位作者 沈碧玉 何燕 《护士进修杂志》 2013年第17期1544-15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rtPA组)1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转归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rtPA组)15例,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7例,未进行溶栓治疗。在治疗后14d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将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结果观察组治疗14d时转归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4d时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病死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护士掌握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护理技术,有助于提高脑梗死的溶栓率,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物 血栓解疗法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刘志聪 王斌 +1 位作者 华锋 崔恩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4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PAI-1、t—PA、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AI-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T-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P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PAI-1、t—PA水平,提高血清AT-Ⅲ水平、动脉血PO2及氧合指数,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组织酶原激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动脉血栓栓塞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的关系 被引量:5
8
作者 马涵英 赵铁夫 +2 位作者 雒芳芳 张维君 温绍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967-969,共3页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浆水平、基因多态性与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关系。方法选择肺栓塞患者87例(肺栓塞组),另选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纤溶酶... 目的探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浆水平、基因多态性与肺动脉血栓栓塞(肺栓塞)的关系。方法选择肺栓塞患者87例(肺栓塞组),另选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浆水平。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基因多态性。结果肺栓塞组患者较对照组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明显下降、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明显升高。肺栓塞组4G/4G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1.7% vs 25.0%,P<0.05)。肺栓塞组和对照组均以4G/4G基因型个体的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血浆水平最高,5G/5G基因型最低,4G/5G基因型居中。结论肺栓塞患者存在纤溶异常,4G/4G基因型患者呈明显低纤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酶原激活 酶原灭活剂 多态现象 遗传 基因 启动区(遗传学) 4G/5G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世德 陶新智 伍伟锋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3期724-726,共3页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 (CHF)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PAI 1)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 6 0例CHF患者 (CHF组 )和 2 0例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血浆t PA及PAI 1抗原含量。结果 CHF组血浆t PA和PAI 1平均含量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CHF患者血浆PAI 1含量增高随心功能恶化而愈加明显。结论 CHF患者纤溶功能明显下降 ,可用血浆t PA、PAI 1含量作为判断病情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组织酶原激活物 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坐骨神经离断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对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驰 徐锡金 +2 位作者 霍霞 朴仲贤 吴名耀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8-10,F002,共4页
目的 :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对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 ,取损伤后 0、1、2、4、7和 14天的大鼠脊髓L5~L6节段 ,行石蜡包埋后对其中的tPA、凋亡蛋白 (Bax)进行免疫... 目的 : 探讨坐骨神经损伤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对脊髓神经细胞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 ,取损伤后 0、1、2、4、7和 14天的大鼠脊髓L5~L6节段 ,行石蜡包埋后对其中的tPA、凋亡蛋白 (Bax)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用激光共聚焦对tPA在脊髓中的分布及变化规律作进一步分析 ,RT PCR技术对L5以下节段伤侧脊髓中tPA和Bax的mRNA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 :tPA和Bax在蛋白和基因水平变化呈明显的时间、空间相关性。 结论 :坐骨神经损伤后神经元和神经纤维可释放一定量的tPA ,而这些tPA释放的级联放大作用可能是引起神经元死亡的始动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坐骨神经 脊髓 组织酶原激活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再灌注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与细胞外基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少强 杨瑞铭 +2 位作者 张更 徐榕清 黄焱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5-407,i0001,共4页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与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眼压升降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组分缺血1-2 h再灌注1-2 h各组。各组视网膜测...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与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眼压升降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组分缺血1-2 h再灌注1-2 h各组。各组视网膜测试TPA的活性,并用免疫组化法对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作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TPA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实验组的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显著地小于正常对照组,阳性染色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显著地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TPA的活性升高,使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大鼠 视网膜组织酶原激活物活性 细胞外基质 动物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患者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念清 宋景春 +3 位作者 何龙平 林青伟 钟林翠 曾庆波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1年第8期590-594,共5页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用于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1例SI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90天预后... 目的研究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t-PAIC)用于判断脓毒症性凝血病(SIC)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第九〇八医院重症医学科在2018年5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1例SI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入院后90天预后将患者分为生存组(n=49)和死亡组(n=42),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常规凝血指标与新凝血四项的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SIC生存组患者相比,SIC死亡组患者的血栓调节蛋白(TM)和t-PAIC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PAIC是SIC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t-PAIC、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t-PAIC+SOFA及t-PAIC+APACHEⅡ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2、0.677、0.647、0.740及0.713。当t-PAIC界值为18 ng/mL时,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8.6%、59.2%、63.1%、75.3%。生存分析结果显示,t-PAIC>18 ng/mL患者的死亡风险是t-PAIC≤18 ng/mL患者的3.236倍。结论t-PAIC对SIC患者预后判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物-酶原激活抑制物-1复合物 脓毒症 凝血功能紊乱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诱发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晓东 张皙 +3 位作者 汪枫桦 许迅 王志良 朱萍 《眼科新进展》 CAS 2006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研究玻璃体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vitreousdetachment,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只灰兔分为实验A、B、C3组,每组4只,正常对照组1只。tPA10U,15U,25U(0.1mL),分别注入实验A、B、C3组兔的左眼... 目的研究玻璃体内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诱发玻璃体后脱离(posteriorvitreousdetachment,PVD)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12只灰兔分为实验A、B、C3组,每组4只,正常对照组1只。tPA10U,15U,25U(0.1mL),分别注入实验A、B、C3组兔的左眼作为实验组,0.1mLBSS分别注入右眼作为实验对照组。实验后分别观察0.5h、1h、2h、1d、7d的情况。扫描电镜、眼底检查、超声波用于PVD观察,透射电镜和视网膜电图用于药物安全性判断。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底和超声波检查发现实验A、B、C3组PVD发生率分别为25%、50%、100%,实验组总PVD发生率为58.3%,对照组无PVD发生,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02)。扫描和透射电镜显示实验C组发生完全性PVD,A和B组内界膜表面有玻璃体胶原残留。透射电镜和光镜检查发现各实验组的视网膜组织细胞未见异常,用药前后的视网膜电图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tPA能诱发人工PVD,25U在兔眼能安全和有效地诱发完全性PV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物 玻璃体后脱离 视网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LE活动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测定与临床意义
14
作者 管俊 顾健 +2 位作者 张育 王晓玲 邓惟德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8-,共1页
关键词 SLE 组织 酶原 活动期 抑制物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
15
作者 程绪杰 李红霞 +4 位作者 杨向军 陈弹 薛枫 刘志华 蒋文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B05期1-2,6,共3页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 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目的:研究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内皮细胞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PAI-1)的影响。方法:培养肺静脉内皮细胞(ECV304),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为5、10、25、50、100 μg/L)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5、10、25、50、100 nmol/L)刺激,在50μg/L TNF-α刺激的基础上用卡托普利(20、50、100、200 nmol/L)共育,用ELISA的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的t-PA和PAI-1的浓度。结果:各浓度的TNF-α和AngⅡ刺激24 h后PAI-1的浓度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相比P<0.05,而t-PA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各浓度的卡托普利明显抑制TNF-α(50μg/L)诱导的PAI-1分泌增多,P<0.05,而t-PA的变化不明显。结论:TNF-α和AngⅡ可以增加内皮细胞PAI-1的分泌,卡托普利可以抑制TNF-α诱导PAI-1的分泌,而t-PA则不受TNF-α、AngⅡ和卡托普利等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托普利 组织酶原激活物 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在中枢神经损伤中的调节作用
16
作者 彭琳 霍霞 徐锡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57-160,共4页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首选药物,然而动物实验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tPA可能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促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依赖性信号调节等途径促进兴奋性毒性诱...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首选药物,然而动物实验表明,在中枢神经系统内tPA可能通过促进小胶质细胞活化、促细胞外基质降解、增强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依赖性信号调节等途径促进兴奋性毒性诱导的神经元变性。也有研究指出,tPA能保护鼠神经元免于锌诱导的毒性损伤。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年关于中枢神经系统中tPA的神经毒性与神经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物 兴奋性毒性 神经元变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和C反应蛋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德峰 孙力 +2 位作者 刘保国 于红艳 李民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27-328,共2页
关键词 糖尿病 2 盐酸吡格列酮 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 C反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静 董晨明 +1 位作者 李俊艳 贾效元 《临床荟萃》 CAS 2014年第2期216-219,共4页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属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该系统通过蛋白水解、信号转导、趋化因子活化参与细胞外周作用、细胞迁移、血管生成、组织重建等。炎症等因素刺激时,suPAR从细胞表面裂解,释放到体液中,在细胞活...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属尿激酶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该系统通过蛋白水解、信号转导、趋化因子活化参与细胞外周作用、细胞迁移、血管生成、组织重建等。炎症等因素刺激时,suPAR从细胞表面裂解,释放到体液中,在细胞活化、迁移、黏附、渗出中起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新型标志物,suPAR水平与各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及预后评估密切相关,如特定的肿瘤、感染性疾病、亚临床器官损害、慢性疾病等。本研究就suPAR水平检测在相关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酶原激活物 肿瘤 感染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内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的表达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卢海 张风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692-694,共3页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于玻璃体手术中采集PDR35眼玻璃体,同时采集因黄斑裂孔行玻璃体手术20眼玻璃体作... 目的:探讨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中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的表达以及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于玻璃体手术中采集PDR35眼玻璃体,同时采集因黄斑裂孔行玻璃体手术20眼玻璃体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t-PA及PAI的表达浓度,并与VEGF的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DR眼玻璃体中VEGF、t-PA及PAI的表达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眼玻璃体(P<0.001)。t-PA及PAI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经统计学分析,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01)。结论:在PDR眼内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发生过程中不仅有VEGF,可能同时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VEGF 组织酶原激活物 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列美脲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禤文婷 刘玉华 +2 位作者 黄娇平 叶筠茹 刘衬连 《现代医院》 2012年第7期44-45,共2页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方法 70例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二组治疗3个月前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 目的探讨格列美脲、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影响。方法 70例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分别接受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二组治疗3个月前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PAI-1)浓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格列美脲治疗3个月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I-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甲双胍治疗前后PAI-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患者格列美脲具有快速稳定控制血糖、显著降低PAI-1水平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列美脲 二甲双胍 冠心病 2糖尿病 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