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1
作者 李柳 郑庆厚 +3 位作者 战吟戈 王乐 陈勤聪 王硕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4-800,共7页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 目的评价急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PPCI)治疗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的疗效。方法选择行急诊PPCI的ASTEMI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PPCI术常规治疗,若PPCI后梗死相关动脉(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应用指引导管于冠脉内注射硝普钠、硝酸甘油、替罗非班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治疗组是在PPCI术常规治疗基础上,术中开通IRA后应用指引导管于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8 mg及腺苷注射液200μg,若IRA达到TIMI血流3级,则终止手术;若TIMI血流≤2级,则再次注射腺苷注射液改善CMD,直到IRA达到TIMI血流3级。观察指标,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及术后12、24、36、48 h的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端B型脑钠肽(NT-pro BNP)水平;②心肌灌注指标: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术后90 min IRA导联ST段回落值(STR);③心肌缺血的程度: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观察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⑤术后30 d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结果①心肌损伤指标:术前的cTnI、CK-MB、NT-pro BNP水平两组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心肌损伤指标治疗组均在术后12 h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之后均趋势下降,术后48 h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心肌灌注指标:治疗组术后CTFC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应用秩和检验,治疗组术后90 min STR显著优于对照组(Z=2.437,P=0.014)。③心肌缺血的程度:两组患者在术后3 d行静息D-SPECT+腺苷负荷D-SPECT检查,在心肌17节段分布下心肌灌注总积分、心肌缺血总节段数情况,治疗组在负荷缺血节段数、静息灌注总评分、负荷灌注总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术后30 d的药物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血红蛋白下降、脑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术后30 d的MACE情况:两组患者在心脏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情况以及总MACE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急诊PPCI中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及腺苷注射液对ASTEMI患者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损伤、心肌灌注和心肌缺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腺苷注射液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CM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微循环的影响
2
作者 王辉 杨宁 +2 位作者 刘迎午 张荣春 李玉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57-861,共5页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状动脉微循环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就诊的并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90例,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介入策略不同分为单纯血栓抽吸组(抽吸组)46例和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组(联合组)44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术后90 min ST段回落指数≥70%比例,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心脏超声指标以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结果联合组术后ST段回落≥70%、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3级、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3级比例显著高于抽吸组,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显著低于抽吸组(P<0.05);抽吸组术后1周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低于联合组[(52.5±6.2)%vs(58.3±6.4)%,P<0.05],联合组术后1周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显著低于抽吸组[(44.1±3.9)mm vs(51.9±2.5)mm,P<0.05];联合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抽吸组(20.5%vs 37.0%,P<0.05)。结论在应用抽吸导管的基础上配合冠状动脉内注射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有效降低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内血栓负荷,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降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注射 动脉内 酶原激活剂 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氏木霉306生物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5L罐分批发酵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江洁 杜连祥 +4 位作者 路福平 邹亚杰 肖琳 乔玉龙 张宝涛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8-21,共4页
以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为基础,对基因工程菌株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306进行了5L发酵罐分批发酵条件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发酵条件:温度为28℃,溶氧浓度控制30%饱和度,pH值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以5L发酵罐分批发酵试验数据为... 以摇瓶分批发酵条件为基础,对基因工程菌株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306进行了5L发酵罐分批发酵条件的研究。确定了适宜的发酵条件:温度为28℃,溶氧浓度控制30%饱和度,pH值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发酵。以5L发酵罐分批发酵试验数据为依据,对里氏木霉306生物合成t-PA分批发酵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应用MATLAB工具软件进行非线性规划,建立了菌体生长、底物消耗和产物合成的发酵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组织酶原激活剂(t—pa) 分批发酵 发酵动力学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306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冮洁 杜连祥 +3 位作者 路福平 邹亚杰 贾丹丹 姚蕾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9-33,共5页
采用正交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基因工程菌株里氏木霉 (Trichodermareesei)30 6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在优化发酵条件下 ,摇瓶液体发酵液中的t P... 采用正交设计和响应面分析等实验方法对基因工程菌株里氏木霉 (Trichodermareesei)30 6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 PA)的液体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在优化发酵条件下 ,摇瓶液体发酵液中的t PA酶活力达 3386 91IU/mL ,比初始发酵条件下酶活力提高上千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组织酶原激活剂 液体发酵 培养基配方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突变体的克隆及表达 被引量:1
5
作者 周红 王国力 +1 位作者 黄培堂 黄翠芬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1998年第3期37-37,共1页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它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这依赖于纤维蛋白,它不能单独激活循环血流中的纤溶酶原。由于其对纤维蛋白有很高的亲和力,故血栓形成时,它能特异地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纤溶...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它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这依赖于纤维蛋白,它不能单独激活循环血流中的纤溶酶原。由于其对纤维蛋白有很高的亲和力,故血栓形成时,它能特异地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结合,纤溶酶也通过其赖氨酸残基与纤维蛋白结合,形成三元复合物。这样的机理决定了t-PA可选择性地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而对血流中的纤维蛋白原、凝固因子等没有破坏作用。但由于t-PA在体内的半衰期甚短(约5分钟),且在血浆中已被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抑制,故临床上溶栓时需大剂量连续用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有引起系统性纤溶系统出血的危险。因此设计半衰期延长,且亲和力不变甚至提高的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原激活剂 突变体 组织 维蛋白原 系统 酶原 蛋白结合 医学科学院 工程研究 活性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仕武 卢展宏 陈翠云 《中国实用医药》 2021年第5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1例使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5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 目的探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31例使用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35例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溶栓后不同时间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死亡率、痊愈率。结果观察组溶栓后1 h、3 h、6 h、24 h、72 h、7 d的NIHSS评分均低于溶栓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溶栓后NIHSS评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溶栓后24 h有一过性增高,溶栓后1 h、3 h、6 h、24 h、72 h、7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溶栓后1、3 h总有效率分别为71.0%、77.4%,均高于对照组的14.3%、51.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溶栓后30 d的痊愈率71.0%(22/31)与对照组的54.3%(19/3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44,P=0.163>0.05);观察组溶栓后90 d的痊愈率83.9%(26/31)高于对照组的57.1%(20/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561, P=0.018<0.05)。结论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显著提高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并且不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用重组人tNK组织酶原激活剂 静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早期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患者脑梗死 被引量:30
7
作者 徐霁华 秦伟 +2 位作者 袁俊亮 焦俊杰 胡文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5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 目的观察超早期(发病3 h内)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高龄(年龄≥80岁)脑梗死患者的效果。方法超高龄脑梗死患者42例,发病到治疗时间均在3 h内,分为观察组22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采用rt-PA 0.9 mg/kg进行溶栓,于溶栓后24 h复查头颅CT;对照组根据病情酌情给予拜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治疗;两组均同时给予调脂、调血压、改善循环、营养神经及预防并发症等治疗。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1、14、90 d进行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于治疗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s评分量表(mRS)评估患者综合生活能力;记录两组颅内出血及其他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1、14、90 d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14、90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mRS评分结局良好比例高于对照组,结局不良比例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出现牙龈出血2例、皮疹1例、血尿2例,经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未发现与溶栓药物相关的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2例梗死后出血,其中1例死亡;对照组未出现梗死后出血。结论对超高龄脑梗死患者超早期应用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影响 被引量:14
8
作者 刘志聪 王斌 +1 位作者 华锋 崔恩海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4期148-151,共4页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影响。方法收集湖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急性肺损伤患者4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的PAI-1、t—PA、抗凝血酶原Ⅲ(AT-Ⅲ)、动脉血氧分压(PO2)及氧合指数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清PAI-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清AT-Ⅲ水平显著升高(P〈0.05),动脉PO2及氧合指数显著上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够显著降低急性肺损伤患者血清PAI-1、t—PA水平,提高血清AT-Ⅲ水平、动脉血PO2及氧合指数,改善凝血纤溶系统功能,提高治疗效果,对临床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司他丁 急性肺损伤 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 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其受体(uPAR)在肝细胞癌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被引量:7
9
作者 周立 芮静安 +2 位作者 王少斌 陈曙光 曲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22-423,共2页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uPA)和其特异性受体 (uPAR)在肝细胞癌 (HCC)的表达及其临床和病理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uPA和uPAR在HCC和非癌组织中的表达 ,并与临床及病理指标相联系。 结果 HCC中uPA和uPAR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75 0 % (12 / 16 )和 6 8.8% (1/ 16 )。在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间uPA和uPAR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阳性染色主要位于癌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且主要位于癌侵犯的边缘。非癌组织仅见少量阳性染色细胞 ,对照组无特异性阳性染色。在ELISA中 ,癌与非癌组织uPA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3± 0 5 7)ng/mg蛋白和 (1 2 6± 0 14)ng/mg蛋白 ,uPAR抗原水平分别为 (4 2 5± 0 2 1)ng/mg蛋白和 (3 15± 0 2 3)ng/mg蛋白 ,有显著性差异 (t=18.96 3,P =0 .0 0 0 ;t=13.6 93 ,P =0 .0 0 0 )。且进展性和侵袭性肿瘤中其抗原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性和非侵袭性肿瘤 (P <0 0 5 )。  结论 uPA和uPAR在肝细胞癌表达较高并与其进展和侵袭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酶原激活剂 受体 肝细胞癌 病理学 临床意义 ELISA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与分层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杨勇 许淼 +2 位作者 潘小平 成秋生 李泽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2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并评估不同TOAST分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分为溶栓组33例(其中起病3 h内者25例,3~4.5 h者8例)和对照组18例,溶栓组予rt-PA0.9 mg/kg静脉溶栓,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 h、24 h、7 d、90 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后(7 d、90 d)的Barthel指数(BI),并将3 h溶栓组按TOAST分型分亚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①3 h溶栓组治疗后2 h、24 h、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7d、90 d的BI均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90 d的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3~4.5 h溶栓组治疗后7 d NIHSS评分和90 d后BI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24 h、7 d NIHSS评分与90 d BI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提示大动脉粥样硬化组(LAA组)治疗后2 h、治疗后7 d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源性栓塞组(CE组)治疗后2 h的NIHSS评分与90 d的BI评分较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小动脉闭塞组(SAA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与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3 h溶栓组出血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出现脑疝、死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当(P>0.05)。亚组分析显示CE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LAA组和SAA组(P<0.05)。结论3 h内rt-PA静脉溶栓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预后,出血风险较对照组增加。小样本3~4.5 h溶栓病例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3 h溶栓组亚组分析显示LAA组疗效优于CE组,而SAA组疗效欠佳。CE组的出血风险高于LAA组和SAA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静脉 急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系 tOA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乳腺定位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表达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凯 赖良学 +5 位作者 付殿国 乔贵林 安靓 扈荣良 杨庆章 殷震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9年第10期52-56,共5页
将编码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的1766bp 基因片段插入大鼠β-乳酪蛋白 (β-Casein) 启动子的下游及pSVL质粒的PolyA上游。构建了pβ-Casein-PA1、pβ-Casein-PA2 两个乳... 将编码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的1766bp 基因片段插入大鼠β-乳酪蛋白 (β-Casein) 启动子的下游及pSVL质粒的PolyA上游。构建了pβ-Casein-PA1、pβ-Casein-PA2 两个乳腺定位表达载体。将其分别与脂质体混合制备转染液后, 直接注入妊娠29 天的青紫蓝母兔乳腺中。结果表明:两种载体均能在乳腺中表达,且具有溶纤活性,表达量在200—500ng/m l之间。这不仅证明了所构建载体可用于转基因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建立, 而且提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 酶原激活剂 载体 乳腺定位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荟萃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许泽武 刘珍珍 +3 位作者 陈阵 高岩 朱杨 张兆辉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4期42-45,共4页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方法检索近10年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t-PA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R... 目的评价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的效果。方法检索近10年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关于rt-PA治疗ACI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进行评价。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RCT文献用Review manager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5篇RCT文献共283例ACI纳入研究,方法学质量均为中等,其中治疗组(使用rt-PA)122例,对照组(常规溶栓治疗)161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治疗组存活率、脑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2.55,95%CI(1.33,4.87);RR=2.20,95%CI(1.24,3.90)];在继发血管闭塞、脑出血、再灌注损伤等不良反应方面,两组RCT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1,95%CI(0.51,1.62)]。结论相比应用尿激酶等传统溶栓方案,rt-PA可显著提升ACI患者的治愈率,且不增加发生不良结局的危险性,治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组织酶原激活剂 治疗结果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静息细胞培养法研究影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生物合成的因素 被引量:3
13
作者 冮洁 杜连祥 +1 位作者 路福平 刘晓红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5-248,262,共5页
建立了基因工程菌株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306生物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静息细胞培养系统。确定静息细胞培养基的成分为:葡萄糖1.0g/L,尿素1.0g/L,K2HPO41.0g/L;静息细胞培养的条件为:选择发酵30h的菌体,10%的接种量,... 建立了基因工程菌株里氏木霉(Trichodermareesei)306生物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的静息细胞培养系统。确定静息细胞培养基的成分为:葡萄糖1.0g/L,尿素1.0g/L,K2HPO41.0g/L;静息细胞培养的条件为:选择发酵30h的菌体,10%的接种量,pH5.4,150r/min,28°C静息培养12h。并在该静息细胞培养系统中,研究了糖类、有机酸、氨基酸和金属离子等因素对里氏木霉306生物合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氏木霉 组织酶原激活剂 静息细胞培养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杨宁 任付先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9年第28期17-19,共3页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外周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18例)与尿激酶(UK组,22例)... 目的:比较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静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经外周静脉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组,18例)与尿激酶(UK组,22例)溶栓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各阶段症状、心电图和心肌酶谱变化、24h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半年后的心功能状况。结果:rt-PA组患者冠脉再通率较UK组高(P<0.05);rt-PA组发生轻度出血7例(38.89%),UK组2例(9.5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过敏反应发生,再灌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患者6个月后,rt-PA组与UK组左室射血分数及6min步行距离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t-PA在梗死冠脉血管开通率高于UK,但出血发生率亦高于UK。两者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 心肌梗死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血小板治疗对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所致出血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选飞 张正春 《临床荟萃》 CAS 2012年第7期571-573,共3页
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的11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患者,根据溶栓前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目的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方法将我院的111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患者,根据溶栓前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分为对照组(未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30例、阿司匹林(ASA)组28例、氯吡格雷(CLP)组28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ASA+CLP)组25例,统计各组溶栓后HT的发生率及90天后改良的Rankin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组、ASA组、CLP组、ASA+CLP组HT发生率分别为10.0%、21.4%、17.9%、48.0%。ASA+CLP组HT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A组和CLP组与ASA+CLP组比较Rankin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溶栓前单用ASA或CLP未增加rt-PA溶栓后HT的发生率,溶栓前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显著增加rt-PA溶栓后HT的发生率,各组HT的发生未增加90天后溶栓患者的残疾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加速给药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2
16
作者 耿海华 唐元升 +1 位作者 宋尚明 董兆强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54-555,共2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 mg加速给药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20例:小剂量rt-PA加速给药,rt-PA给予8 mg静脉注射,继之42 mg... 目的评价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 mg加速给药法对急性心肌梗死(AM I)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入选符合条件的患者2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120例:小剂量rt-PA加速给药,rt-PA给予8 mg静脉注射,继之42 mg在60分钟内静脉滴注;对照组116例:rt-PA给予8 mg静脉注射,继之42mg在90分钟内静脉滴注;所有患者均给予静脉肝素治疗,以用药后临床2小时再通指标为主要终点。结果观察组冠脉再通率高于对照组(84.1%vs 70.7%,P<0.05)两组出血率无差别,两组各有1例颅内出血,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剂量rt-PA加速给药治疗AM I疗效更好,且同样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塞 血栓解疗法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超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被引量:3
17
作者 王丽英 王建华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6-127,共2页
关键词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急性脑梗死 护理 栓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神经元周围网络与小清蛋白的发育性共表达关系及其与视皮层可塑性关键期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8
作者 高唐鑫子 魏莎莉 +2 位作者 郑莎 何翔宇 黎一鸣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19-723,F0004,共6页
目的:探讨出生后的Long Evans大鼠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小清蛋白(PV)、神经元周围网络(PNs)三者发育性共表达的关系及其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对生后3(关键期起始)、4(高峰)、... 目的:探讨出生后的Long Evans大鼠视皮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与小清蛋白(PV)、神经元周围网络(PNs)三者发育性共表达的关系及其与视皮层发育可塑性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对生后3(关键期起始)、4(高峰)、5(后期)、7(终止)、9(成年)周龄的Long Evans大鼠视皮层分别进行tPA、NeuN、DAPI和tPA、PV、PNs三重标记以检测它们的表达随发育的时空关系.结果:tPA+ PNs阳性细胞密度在4周龄显著增加达高峰,随后在9周龄显著减少,tPA+PV和PV+PNs阳性细胞密度在3周龄已达峰值并维持至4周龄,在5周龄显著减少至最低水平,随后显著增加至成年高水平;tPA+PV/tPA和PV+PNs/PNs比值在3周龄已达最大值,在5周龄显著降至最低,随后显著上升至成年水平;tPA+ PV+ PNs阳性细胞密度在可塑性关键期的高峰期即4周龄出现峰值.结论:PNs对PV的包绕随发育的变化可能是PNs参与关键期终止的结构基础;存在tPA+ PV+ PNs阳性细胞,此类神经元在可塑性高峰期富集提示它们可能与关键期可塑性的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皮层可塑性 关键期 组织酶原激活剂 小清蛋白 神经元周围网络 免疫荧光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栓塞大鼠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抑制剂的改变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春萍 刘伟国 +1 位作者 罗继征 陆慰萱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08年第4期314-314,316,共2页
关键词 组织酶原激活剂 急性肺栓塞 大鼠血浆 抑制剂 ACtIVAtOR PLASMINOGEN 功能 栓塞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肺栓塞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秦吉祥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700-701,共2页
关键词 肺栓塞 重组组织酶原激活剂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