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鉴定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帆 李柏霖 +2 位作者 池茗 刘海琴 唐元瑜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 目的探究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取4周龄SD大鼠脑皮层,经过筛网、预消化、微血管组织块固化处理后,置于CO_(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所培养的目的细胞。结果体外培养48 h后短梭形细胞从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72 h后岛屿状的细胞团簇形成;96 h后团簇融合,细胞呈典型的单层铺路石样镶嵌式排列生长。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显示,细胞胞质呈棕红色,表达为阳性,细胞核被苏木精衬染成蓝黑色。结论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能够成功提取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原代培养 脑微血管组织块培养法 第Ⅷ因子相关抗原 大鼠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块培养法及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 被引量:3
2
作者 魏运军 张学渊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58-160,T001,共4页
目的 建立稳定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豚鼠耳蜗血管纹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及纯化。结果 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后 2天 ,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 ,这些细胞逐渐增殖... 目的 建立稳定的豚鼠耳蜗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方法 采用显微解剖技术分离出豚鼠耳蜗血管纹 ,分别用组织块法及酶消化法进行培养及纯化。结果 耳蜗血管纹组织块培养后 2天 ,部分组织块边缘有散在的细胞生长 ,这些细胞逐渐增殖形成大片细胞集落 ;耳蜗血管纹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后 1~ 3天 ,可观察到培养皿底由一些细胞组成的细胞岛 ;细胞纯化后大多呈多边形 ,致密融合时具有内皮细胞培养时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 ,经免疫组化检测其内皮细胞标志性抗原Ⅷ因子 ,95 %以上的培养细胞的胞浆中呈棕黄色阳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块培养法 胶原酶消化 血管纹 内皮细胞 细胞培养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血迷路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天花板”组织块培养法与消化培养法培养前脂肪细胞的对比研究
3
作者 王曜晖 刘声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62-2062,共1页
关键词 组织块培养法 前脂肪细胞 分化情况 油红 细胞周期 大鼠 流式细胞仪检测 生长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块培养法及酶消化法培养人角膜缘上皮细胞 被引量:2
4
作者 黄洁 刘焰 +3 位作者 沈晓璐 顾青 孙晓东 许迅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4,共3页
关键词 角膜缘上皮细胞 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 角膜缘干细胞 细胞体外培养 角膜上皮 功能障碍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铺种结合改良组织块培养法可有效分离人骨髓中的间充质干细胞 被引量:6
5
作者 邢文 庞爱明 +7 位作者 姚剑峰 李园 石慧 盛梦瑶 周圆 赵迎旭 许明江 杨逢春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1-454,共4页
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MSC)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标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的效率不高,骨髓小粒是造成该法低效的原因。通过组织块法分离骨髓小粒,再结合标准法,可从单份骨髓标本分离获得更多MSC,然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本研究探求... 骨髓是间充质干细胞(MSC)的重要来源。研究显示,标准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MSC的效率不高,骨髓小粒是造成该法低效的原因。通过组织块法分离骨髓小粒,再结合标准法,可从单份骨髓标本分离获得更多MSC,然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本研究探求分离骨髓MSC更简单、更有效的方法。收集7例正常人骨髓标本,低速离心沉降,用改良组织块法培养漂浮在液面上层骨髓小粒中的MSC,用直接铺种法培养沉降在底层的MSC。然后对MSC进行免疫表型和分化能力鉴定。结果表明:在7例标本中,有3例骨髓小粒漂浮在液面上层,其余骨髓细胞包括部分小粒沉降在底层;漂浮小粒中的MSC可用改良组织块法获得,沉降在底层的MSC可用直接铺种法获得。分离的MSC传代3次后不表达CD45、CD34,表达CD105、CD73、CD44、CD90、CD49e,能向软骨和脂肪细胞分化。结论:以直接铺种法为主、改良组织块培养法为辅,可简单、高效地分离人骨髓中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骨髓 直接铺种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组织贴块法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14
6
作者 任立群 张秀云 +1 位作者 孙波 王金凤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 :建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组织贴块培养法。方法 :取大鼠胸主动脉 ,切成1 mm× 1 mm× 1 mm的小块 ,均匀地种植于培养瓶壁上 ,约 5 0 min后加入含有 2 0 %小牛血清的PRMI- 1 640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 :培养第 5天时 ... 目的 :建立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组织贴块培养法。方法 :取大鼠胸主动脉 ,切成1 mm× 1 mm× 1 mm的小块 ,均匀地种植于培养瓶壁上 ,约 5 0 min后加入含有 2 0 %小牛血清的PRMI- 1 640培养基进行培养。结果 :培养第 5天时 ,可见少量梭形或长梭形细胞自组织块周围游出 ,至培养 3周细胞融合成片 ,呈“峰、谷”状生长。肌动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98%的细胞染色阳性 ,透射电镜观察 ,于基膜下和胞浆内可见密斑和密体。 VG染色也证实几乎所有的细胞均为平滑肌细胞。结论 :应用细胞贴块法培养大鼠平滑肌细胞 ,操作简单 ,结果稳定 ,纯度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细胞 组织培养 胸主动脉 鉴定 动物实验 心血管疾病 发病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人鼻咽癌活检组织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比较 被引量:3
7
作者 王瑢 何英 +2 位作者 梁莉 曾芳芳 李仑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667-2670,共4页
目的比较两种人鼻咽癌活检组织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初步探讨鼻咽癌原代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收集未经放、化疗的鼻咽癌初诊病人鼻咽部肿瘤活检组织33例,其中17例采用组织块培养法,16例采用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用含2%胎牛血清的K... 目的比较两种人鼻咽癌活检组织上皮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初步探讨鼻咽癌原代培养细胞的生长特性。方法收集未经放、化疗的鼻咽癌初诊病人鼻咽部肿瘤活检组织33例,其中17例采用组织块培养法,16例采用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用含2%胎牛血清的Keratinocyte-SFM培养基培养,比较两种方法干贴壁时间、成功率及细胞长出所需平均天数,并通过倒置显微镜、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生长曲线、生存分析来观察原代培养细胞的特性。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成功率为23.5%(4/17),干贴壁时间为4.47±0.48h,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13.75±1.5d;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成功率为62.5%(10/16),干贴壁时间为7.88±1.01h,细胞长出所需时间为8.3±4.5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块培养法,细胞多层重叠排列,结构不清,始终没有继续繁殖生长;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细胞呈梭形,核大居中,多个核仁,抗人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阳性,生存时间均数为62.72d。结论组织块预消化培养法较组织块法成功率高,细胞长出所需平均天数短,干贴壁时间长;低浓度血清的Keratinocyte-SFM培养基适合鼻咽癌原代上皮细胞体外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原代培养 组织块培养法 组织预消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人包皮成纤维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8
作者 曹卉 王薇 +3 位作者 肖敬川 黄邓高 高元慧 朱丹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00-808,共9页
目的: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高效获取及纯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组织块培养法(improved tissue culture method,ITCM)及酶消化培养法(enzyme digestion method,EDM)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 目的: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成纤维细胞的高效获取及纯化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比较改良组织块培养法(improved tissue culture method,ITCM)及酶消化培养法(enzyme digestion method,EDM)分离培养人包皮成纤维细胞(human foreskin fibroblasts,HFF),以探讨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ITCM是将剪碎的皮肤组织置0.1%Ⅱ型胶原酶中于4℃下消化过夜,分离表皮与真皮,对真皮组织采用0.25%胰酶于室温下再次消化15 min,待组织块贴壁于培养皿后进行培养。EDM是将剪碎的皮肤组织置0.25%胰酶中于4℃下消化过夜,分离表皮与真皮,将真皮组织再次于4℃下用0.1%Ⅱ型胶原酶消化过夜,然后将组织块与酶的混合物一起过滤、挤压,用含有胎牛血清的培养基冲洗滤网,对得到的细胞悬液进行培养。ITCM与EDM均采用两种酶进行消化,但两种酶的使用顺序、消化时间及温度不同,最终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后续培养的分别是组织块和细胞悬液。本研究利用ITCM和EDM分离、培养HFF,观察ITCM组和EDM组HFF的原代至第3代(Passage 0~Passage 3,P0~P3)的细胞形态;染色波形蛋白、CD68和角蛋白以鉴定细胞纯度;绘制P3生长曲线对比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采取120 mJ/cm^(2)的中波紫外线(medium-wave ultraviolet,UVB)照射P3 ITCM组和EDM组HFF,建立光损伤模型。根据有无照射紫外线,实验分为UVB组和未照射对照组(Control)。采取二次离心法提取贫血小板血浆(platelet-poor plasma,PPP),用含不同浓度(0,2.5%,5.0%及10.0%)PPP的完全培养基对ITCM组和EDM组的HFF进行分组培养,加入PPP 24 h后用CCK-8试剂盒检测损伤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ITCM组培养至第3天时可观察到大量HFF,受杂质影响小;EDM组HFF形态的观察受到较多杂质影响;第9天时,两组细胞均可传代;两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的HFF均呈长梭形、旋涡状生长。HFF培养至P2时ITCM组和EDM组波形蛋白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36±0.76)%vs(99.4±0.56)%,P<0.01],CD68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8±0.46)%vs(78.37±0.75)%,P<0.01],pan-keratin的表达分别为阳性和阴性。HFF培养至P3时ITCM组与EDM组比较,波形蛋白和角蛋白染色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D68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73±1.37)%vs(85.27±2.63)%,P<0.001]。EDM组P3 HFF的增殖能力显著高于ITCM组(P<0.05)。经UVB(120 mJ/cm^(2))照射后,两种方法获取的HFF出现光损伤改变;2.5%PPP组修复损伤细胞的能力显著高于其余浓度组(P<0.05或P<0.001)。结论:与ITCM法比较,EDM法获得的HFF具有纯化速度快、增殖能力强的优点;PPP对HFF的紫外线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实验结果可为后续临床治疗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包皮成纤维细胞 改良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培养 细胞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马瑞丽 张彦明 +1 位作者 崔红杰 郭抗抗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445-1453,共9页
为了建立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OMEC)的体外培养方法,取新生仔猪的口腔颊膜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培养法、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对... 为了建立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oral mucosal epithelial cells,OMEC)的体外培养方法,取新生仔猪的口腔颊膜组织,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培养法、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对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胞形态学特征及生长情况,对传代培养的OMEC,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广谱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用MTT法测定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周期。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培养基条件下,采用组织块培养法、胰蛋白酶消化法不能成功培养仔猪OMEC,用DispaseⅡ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培养的细胞不易贴壁,培养困难,采用DispaseⅡ处理联合组织块培养法培养的细胞增殖能力强,细胞纯度高,可连续传到10~11代,经鉴定具有OMEC特征。本试验成功建立了仔猪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原代及传代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OMEC的永生化及猪口蹄疫致病机理和疫苗提供理想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黏膜上皮细胞 体外培养 DispaseⅡ联合组织块培养法 新生仔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的纯化培养和鉴定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信华 邱勇 +3 位作者 袁硕 束昊 刘文军 孙超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以4例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FB,细胞铺满培养瓶底后传代,差速贴壁法(... 目的:探讨Ⅰ型神经纤维瘤病(type 1 neurofibromatosis,NF-1)肿瘤组织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的方法。方法:以4例NF-1患者的神经纤维瘤组织为材料,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FB,细胞铺满培养瓶底后传代,差速贴壁法(15min/次)纯化P1、P2代FB。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波形蛋白和S-100蛋白表达情况,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组织块法原代培养约5d可见大量细胞从组织块周围迁出,20d左右达80%~90%融合。经纯化后P3代FB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和波形蛋白免疫组化染色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9.4%和99.6%;S-100染色阴性。结论:组织块培养法结合差速贴壁法可成功分离出高纯度NF-1肿瘤组织内FB,该培养方法是一种较理想的NF-1肿瘤组织FB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 组织块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离培养骨巨细胞瘤破骨样细胞的方法学研究
11
作者 赵宁侠 于世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3-15,共3页
本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机械分离法和酶消化法对骨巨细胞瘤的破骨样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通过比较,结果显示:酶消化法提纯程度最高,收获量较多;机械分离法居中,但操作简单,对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骨吸收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应... 本文通过组织块贴壁法、机械分离法和酶消化法对骨巨细胞瘤的破骨样细胞进行分离、培养。通过比较,结果显示:酶消化法提纯程度最高,收获量较多;机械分离法居中,但操作简单,对原位杂交、免疫组织化学和骨吸收功能检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组织块培养法需要时间长,各细胞成分混杂,对研究各细胞成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样细胞 骨巨细胞瘤 酶消化 学研究 细胞成分 组织块培养法 分离培养 机械分离 骨吸收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小鼠肠上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10
12
作者 孙秀梅 程帆 +4 位作者 刘维 孙涛 薛秀恒 李培英 王菊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31,共7页
【目的】比较4种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建立小鼠IECs的有效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小鼠IECs原代细胞,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Ⅺ和... 【目的】比较4种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分离方法的分离效果,建立小鼠IECs的有效分离培养方法,获得小鼠IECs原代细胞,为后续研究做准备。【方法】分别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胶原酶Ⅺ和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以及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联合消化法共4种方法分离小鼠IECs并培养,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IECs进行细胞特异性鉴定,比较4种方法的分离效果。【结果】组织块培养法所获IECs活力好,增殖能力强,但成纤维细胞污染较严重,细胞纯度低;胶原酶Ⅰ和中性蛋白酶Ⅵ分离法获得的IECs数量少且细胞增殖能力弱;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所获得的小鼠IECs纯度较高,原代培养时增殖能力稍弱于组织块培养法,但传代后增殖能力趋于稳定。通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和细胞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胞多数为小鼠IECs。【结论】嗜热菌蛋白酶消化法及胶原酶Ⅺ与中性蛋白酶Ⅰ联合消化法均适合肠道上皮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小肠上皮细胞 原代培养 组织分离培养 酶学分离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川牛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贤辀 陈辉 +5 位作者 贾永宏 刘松奇 温飞 郭松茂 韩帅琪 胡建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0-115,共6页
为建立秦川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体系,分别选用组织块培养法、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和胶原酶-胰酶消化法提取秦川牛耳缘成纤维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获取成纤维细胞所需周期长,组织块贴壁17 d后可获得原代成纤维细胞,而双酶消化法在原代... 为建立秦川牛体细胞分离培养体系,分别选用组织块培养法、胰酶-胶原酶消化法和胶原酶-胰酶消化法提取秦川牛耳缘成纤维细胞。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获取成纤维细胞所需周期长,组织块贴壁17 d后可获得原代成纤维细胞,而双酶消化法在原代细胞贴壁至9 d时便可进行传代纯化培养;与双酶消化法Ⅱ相比,双酶消化法I获得的原代成纤维细胞浓度1.24×10^(6)/mL显著高于双酶消化法Ⅱ(0.9×10^(6)/mL)(P<0.05);传代培养5 d后,细胞汇合度达到80%,取第三代成纤维细胞进行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鉴定,成纤维细胞纯度达到95%以上;纯化后的成纤维细胞培养至第3天,开始进入对数生长期,第8天时增殖速度下降进入平台期。因此,双酶消化法I(0.25%胰酶处理30 min,再用1%胶原酶处理60 min)为分离培养秦川牛耳缘成纤维细胞的最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川牛 皮肤组织 成纤维细胞 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分离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昆 于艳秋 李世正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75-676,共2页
寻找简便易行的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hPDMSCs)的提取方法。
关键词 胎盘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巴马小型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优化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大鹏 李跃民 +3 位作者 栗楠 邱小燕 杨波 肖雄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99-103,共5页
通过比较6种方法和5个部位分离成纤维细胞的效率,旨在优化广西巴马小型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结果表明:1)采用酶消化法Ⅰ所得成纤维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死亡率与方法Ⅳ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 通过比较6种方法和5个部位分离成纤维细胞的效率,旨在优化广西巴马小型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体系。结果表明:1)采用酶消化法Ⅰ所得成纤维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其死亡率与方法Ⅳ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余处理组(P<0.05);2)冷冻保存10 d后复苏的耳部皮肤组织,经方法Ⅰ酶消化后所得成纤维细胞的密度和存活率均分别极显著低于新鲜组织方法Ⅰ处理组(P<0.01);3)组织块培养4 d后即可从其边缘长出成纤维细胞,再经过8 d培养,细胞汇合率可达100%;4)耳部皮肤组织所获成纤维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处理组(P<0.05),而且贴壁生长效果良好;5)所得耳部皮肤成纤维细胞可传至10代以上,其中第3代和第4代生长最为迅速;6)生长曲线显示第3代耳部皮肤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S形"生长。因此,宜选用先加0.25%胰蛋白酶+0.04%EDTA消化30 min,再用0.2%胶原蛋白酶消化30 min的方法分离广西巴马小型猪的耳部皮肤成纤维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巴马小型猪 皮肤成纤维细胞 酶消化 组织块培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脊柱内镜手术摘除组织中分离髓核间充质干细胞及其生物学特征鉴定 被引量:8
16
作者 尚玉攀 吴昊 +5 位作者 曾晓丽 郑力恒 余俊 肖黔龙 屠美 张嘉晴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7-1152,共6页
目的:利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获取来源明确的髓核组织,结合组织块培养法高效分离培养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human 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hNP-MSCs),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摘除的髓... 目的:利用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获取来源明确的髓核组织,结合组织块培养法高效分离培养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human nucleus pulposus mesenchymal stem cells,hNP-MSCs),并鉴定其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6例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摘除的髓核组织,利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培养。取第3~6代生长良好的细胞用于实验,采用CCK-8检测增殖能力;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并分别向成骨、成脂和成软骨方向诱导分化,用油红O染色、茜素红染色及阿利新蓝染色对分化结果进行检测。结果:成功从椎间盘内镜摘除的髓核组织中分离培养具有增殖能力的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90、CD73和CD105等间充质干细胞抗原,不表达造血干细胞标志CD34和CD45。生长曲线显示符合正常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特征。茜素红染色、阿利新蓝染色及油红O染色均呈阳性,说明分离培养的细胞具有向成骨、成软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的能力。结论:首次结合椎间盘内镜微创手术和组织块培养法,体外高效分离培养了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hNP-MS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组织块培养法 人髓核间充质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犬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6
17
作者 宗振平 朱琪 +3 位作者 钱婉莹 钟友刚 许剑琴 刘凤华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0-23,I0001,共5页
为了探究犬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进行细胞培养并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状态,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需要1周左右培养出犬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细胞不易纯化;... 为了探究犬子宫内膜细胞的培养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培养法进行细胞培养并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状态,对细胞进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表明,组织块培养法需要1周左右培养出犬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且细胞不易纯化;酶消化培养法节省时间,获得的细胞活力强、纯度高。综上所述酶消化培养法更适于培养犬子宫内膜细胞,为后期细胞水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细胞 组织块培养法 酶消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和循环miR-21与胃癌伊立替康敏感性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徐登诚 刘宝瑞 沈洁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44-750,共7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组织和细胞中的miR-21先后被证实与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高表达miR-21提示肿瘤对多种化疗药物不敏感。外周血蕴含丰富的肿瘤信息,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检测来源。本研究初步探讨胃癌组织和血浆循环miR2... 背景与目的:肿瘤组织和细胞中的miR-21先后被证实与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高表达miR-21提示肿瘤对多种化疗药物不敏感。外周血蕴含丰富的肿瘤信息,为个体化药物治疗提供了新的检测来源。本研究初步探讨胃癌组织和血浆循环miR21表达水平与胃癌铂类药物和伊立替康敏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系统收集35例经病理确诊的新鲜人胃癌标本,采用三维微组织块培养法行两种药物的体外敏感试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浆和对应胃癌石蜡组织中miR-21表达水平。结果:血浆miR21与对应肿瘤组织miR-21呈正相关(rho=O.736,P〈0.001)。血浆miR-21水平与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肿瘤部位无统计学相关性,但是II期和III期的miR-21水平较I期有偏高的趋势。铂类药物敏感组与耐药组肿瘤组织miR-2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32(95%CI:0.73-1.90)和4.06(95%CI:1.71~6.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4);铂类药物敏感组与耐药组血浆miR-2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5.25(95%CI:0.14~10.64)和5.82(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2.27~9.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伊立替康敏感组与耐药组肿瘤组织miR-21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9(95%CI:0.65~1.54)和4.94(95%CI:2.44~7.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伊立替康敏感组与耐药组血浆miR-21JfN对表达量分别为1.86(95%CI:1.08~2.64)和12.42(95%CI:3.14~21.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浆循环miR-21与对应肿瘤组织miR-2l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肿瘤组织miR-21的水平。血浆miR-21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对伊立替康的敏感性呈负相关,肿瘤组织miR-2l水平与新鲜胃癌组织对伊立替康和铂类药物的敏感性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三维微组织块培养法 循环miR-21 铂类 伊立替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鸽胚胎嗉囊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4
19
作者 葛平壮 倪爱心 +6 位作者 边世雄 王攀林 李云雷 袁经纬 孙研研 麻慧 陈继兰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1-26,共6页
为探究鸽嗉囊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研究选择17日胚龄的鸽嗉囊组织,采用胰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原代细胞分离,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和免疫荧光反应对细胞类型进行鉴定。... 为探究鸽嗉囊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分离及培养方法,研究选择17日胚龄的鸽嗉囊组织,采用胰酶消化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进行原代细胞分离,通过差速贴壁法纯化成纤维细胞。通过细胞形态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和免疫荧光反应对细胞类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30 h后细胞开始生长,采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的细胞培养72 h后开始从组织块边缘贴壁延伸生长;通过显微镜观察贴壁细胞呈梭型,连接紧密。对组织贴壁培养法获得的细胞传代后状态良好呈纺锤形,细胞培养48~84 h后快速生长,84 h后生长变缓;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波性蛋白染色为阳性,细胞核经DAPI染色呈现椭圆形,鉴定为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微丝在细胞周边及内部均丰富分布。研究表明,利用组织块贴壁培养法及胰酶消化法均能成功分离成纤维细胞,为后期深入研究嗉囊成纤维细胞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嗉囊 成纤维细胞 组织贴壁培养 胰酶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评价策略研究
20
作者 张晓宇 李佩霖 +8 位作者 汤杰 李志凌 郝瑞聪 李晓彤 张文静 赵世荣 丁丽 武文卿 朱恒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8-1895,共8页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 目的:从人脐带中分离制备一种具有抗氧化能力的间充质干细胞(antioxidant mesenchymal stem cell,AO-MSC)并评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无血清培养体系,结合胶原酶消化培养法以及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从人脐带华通氏胶组织分离培养MSC。使用0.2%Ⅱ型胶原酶消化,未完全消化的组织块贴壁培养收获AO-MSC。以常规消化培养法为对照。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MSC集落形成能力;CCK-8检测MSC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SC表面标志物;体外诱导分化评价MSC成脂成骨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成骨和成脂关键转录因子的表达差异;RT-qPCR检测MSC抗氧化还原物质SOD-1、GSH、GAT、NQO1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策略分离的AO-MSC在18 d汇合率为80%-90%,细胞呈漩涡状生长。流式细胞术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结果显示,AO-MSC高表达CD73、CD29、CD105、CD90,低表达CD31、CD45、HLA-DR;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自我更新及分化能力强于对照组MSC;对照组MSC体外成脂成骨能力强于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所得AO-MSC;RT-qPCR检测结果显示,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收获的AO-MSC其表达的抗氧化还原物质水平高于对照组。结论:成功制备了基于无血清体系的具备抗氧化能力的人脐带MS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华通氏胶 无血清培养体系 胶原酶消化组织块培养法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