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组织化学法与间接免疫荧光法对REV抗原定位的比较 被引量:7
1
作者 刘绍琼 王健 +2 位作者 张培培 张永光 孙淑红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09-712,共4页
本研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间接免疫荧光(IFA)法对肿瘤病鸡不同脏器中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进行了检测,旨在为两种REV抗原定位方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REV SD1005分离株人工接种1日龄海兰褐鸡,分别采取28日龄肿瘤... 本研究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法、间接免疫荧光(IFA)法对肿瘤病鸡不同脏器中的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REV)进行了检测,旨在为两种REV抗原定位方法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采用REV SD1005分离株人工接种1日龄海兰褐鸡,分别采取28日龄肿瘤病鸡的肿瘤、法氏囊、骨髓、肝脏、心脏、脾脏、腺胃的新鲜切面在洁净盖玻片上触片,同时制备其病理组织连续切片,分别用IHC法、IFA法对触片和切片进行REV检测。结果显示,两种用于抗原定位的染色方法检测结果完全一致,均可对病鸡的肿瘤、法氏囊、骨髓、肝脏、心脏、脾脏、腺胃等组织中存在的REV进行定位,依据染色后的阳性细胞感染率可判断REV的组织嗜性。本研究表明,IHC法与IFA法均可用于检测不同脏器中的REV,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低背景和简便快速的特点。但相对于IFA法,IHC法更经济实用并且实验材料易于保存,因此可以在REV抗原定位研究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网状内皮增生病病毒 免疫组织化学法 间接免疫荧光 抗原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溃变及再生的组织化学法评价 被引量:5
2
作者 孔吉明 钟世镇 +1 位作者 孙博 何蕴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7年第1期20-22,61-62,共5页
本文观察了鼠坐骨神经切断后溃变及再生过程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特征。结果表明:鼠坐骨神经切断后15天,远端酶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而近端酶反应正常。再生神经纤维一开始便具有AChE酶活性反应。这种酶活性反应在溃变与再... 本文观察了鼠坐骨神经切断后溃变及再生过程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组织化学染色特征。结果表明:鼠坐骨神经切断后15天,远端酶组织化学染色阴性,而近端酶反应正常。再生神经纤维一开始便具有AChE酶活性反应。这种酶活性反应在溃变与再生神经纤维中的显著差别,为用该酶组织化学法评价神经再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溃变 神经再生 乙酰胆碱酯酶 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猪脾脏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卢培成 贺利民 +5 位作者 牛更智 剡海阔 马勇江 范小龙 李玉谷 邓衔柏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8期292-293,296,共3页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在猪脾脏分布定位,为DON体内残留及DON对免疫系统影响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选用10头健康阉公猪,随机分为二组,一组经乳静脉注射DON标准品,注射剂量为75μg/kg体重,另一...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在猪脾脏分布定位,为DON体内残留及DON对免疫系统影响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选用10头健康阉公猪,随机分为二组,一组经乳静脉注射DON标准品,注射剂量为75μg/kg体重,另一组经乳静脉注射相当体积生理盐水。注射完成后开始计时,并观察记录猪的反应情况,待30min后放血宰杀,并迅速取脾脏,4%多聚甲醛固定,经脱水、包埋及切片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定位脾脏中DON的分布情况。免疫组化法定位结果显示,在75μg/kg体重给药组中,脾组织中的血管壁周围见有DON阳性反应颗粒,而对照组未见阳性反应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脾脏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酶组织化学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狼疮带研究
4
作者 严煜林 由蕾 罗虹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443-445,共3页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法分析研究387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 目的:探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红斑狼疮皮损中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对其诊断的价值。方法: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抗体法分析研究387例红斑狼疮患者皮损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1q)的沉积情况以及与临床诊断、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结果:临床诊断为红斑狼疮,且组织病理学诊断亦符合红斑狼疮的患者皮损中最常见、最易检出的狼疮带成分均为IgG、IgM,其次为C1q,C3与IgA不易检出;而临床诊断为红斑狼疮,但组织病理学诊断不符合的患者,皮损中几种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检出率之间尚无明确差别。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狼疮带对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且此法简便易行,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 红斑 免疫酶组织化学法 狼疮带试验 免疫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组织化学法定位猪肾脏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钱慧慧 牛更智 +5 位作者 何敏 剡海阔 马勇江 卢培成 刘本杰 邓衔柏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16期309-310,312,共3页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目前全球污染谷物最严重的真菌毒素之一。在所有的易感动物中,以猪最为敏感。该研究采用DON标准品,通过静脉注射的途径,研究该毒素在猪体内肾脏的分布情况,为毒素的残留提供依据。选用10头健...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目前全球污染谷物最严重的真菌毒素之一。在所有的易感动物中,以猪最为敏感。该研究采用DON标准品,通过静脉注射的途径,研究该毒素在猪体内肾脏的分布情况,为毒素的残留提供依据。选用10头健康阉公猪,随机分为2组,一组经乳静脉注射DON,注射剂量为75μg/kg体质量,另一组经乳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完成后开始计时,并观察记录猪的反应情况,待30min后放血宰杀,并迅速取肾脏,采用免疫组化法定位肾脏中DON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染毒剂量75μg/kg体质量组,静注后约5~10min开始出现明显的异常反应。具体表现为:狂躁不安,不停的磨牙,咀嚼,之后大量流涎,随之出现呕吐等症状,这一过程的持续时间对该组猪来说存在个体差异。免疫组化法定位结果显示,在肾小囊的壁层见有DON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 肾脏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雏鸭体内鸭瘟病毒的分布 被引量:5
6
作者 胡薛英 谷长勤 +3 位作者 程国富 周诗其 苏敬良 杨健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20-322,共3页
本实验应用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单克隆抗体间接酶标染色法,对人工感染鸭瘟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研究病毒在鸭体内分布,对其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鸭的心脏、肝脏、脾、胸腺、肠、法氏囊、胰、肺、肾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 本实验应用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单克隆抗体间接酶标染色法,对人工感染鸭瘟病毒雏鸭的组织切片进行染色观察,旨在研究病毒在鸭体内分布,对其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鸭的心脏、肝脏、脾、胸腺、肠、法氏囊、胰、肺、肾等组织的细胞浆内均出现了染色的特异阳性反应物。结果表明,鸭瘟病毒广泛分布于感染雏鸭的各种组织器官,并造成一定的组织病理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瘟病毒 单克隆抗体 间接酶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病毒分布 组织病理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织芯片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的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许特 王筠 +4 位作者 邓芳 李延鹏 屈军乐 颜鸿飞 盛司潼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0-575,共6页
为提高多重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上的染色效果,通过对同一样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或同种抗体多次染色的方法,探索并优化IHC技术中的多个步骤,具体包括:“滤纸夹层-蒸蛋器”抗原... 为提高多重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技术在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上的染色效果,通过对同一样本进行多种抗体染色或同种抗体多次染色的方法,探索并优化IHC技术中的多个步骤,具体包括:“滤纸夹层-蒸蛋器”抗原修复新装置的研发、抗原修复液的筛选、透明剂的优选.研究结果显示:自创的“滤纸夹层-蒸蛋器”抗原修复辅助工具,能减少高温高压修复时水分子对组织的冲击,作用温和、操作安全,有较好的组织切片完整性和较少的组织脱片率,且可减少抗原修复液使用量;柠康酐抗原修复液对多重染色具有更强的阳性效应和通用性;无毒TO(terpentine oil)透明剂可取代有毒二甲苯,具有同样的脱蜡透明效果.TMA中多重IHC技术的改良,提供了更加高效、廉价、安全的方法,可提升与扩展TMA在病理学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病理学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法 多重染色技术 抗原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消化道的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6
8
作者 冯晓燕 郑家声 王梅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99-404,共6页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 运用组化方法对许氏平消化道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羧酸酯酶和粘液物质进行了定位及半定量研究。发现幽门盲囊和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和纹状缘具碱性磷酸酶活性 ;胃粘膜上皮细胞核上方胞质、幽门盲囊及肠上皮细胞顶端胞质中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 ;在胃贲门部和盲囊部、幽门盲囊以及肠的上皮细胞内还检测到羧酸酯酶活性。整个消化道的粘膜层中存在许多粘液细胞。食道上皮含大量酸性粘液细胞 ,胃上皮细胞均含有中性粘液 ,而肠道由前向后中性粘液物质逐渐减少 ,酸性粘液物质逐渐增多。研究结果表明许氏平食道和直肠有润滑和微弱的吸收作用 ,胃有消化脂类和吸收二糖及短链脂肪的功能 ;幽门盲囊有较强的吸收脂类的功能 ;前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消化道 组化方 定位分析 半定量研究 组织化学法 磷酸酶 羧酸酯酶 粘液物质 消化吸收 平蚰属 纳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兔急性心肌梗死CTnI免疫组织化学实验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贾建长 赵子琴 +2 位作者 顾云菊 沈忆文 陈龙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4-106,F003,共4页
目的研究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意义。方法结扎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左室支制作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梗塞区域CTnI的变化,与HE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心肌梗塞组织,HE染色组尚未出现特征性梗... 目的研究CTnI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法医病理学意义。方法结扎兔心脏左冠状动脉左旋支的左室支制作心肌梗塞动物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梗塞区域CTnI的变化,与HE染色法进行比较。结果早期心肌梗塞组织,HE染色组尚未出现特征性梗死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可见CTnI分布以及含量变化,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变化区域扩大,且近心内膜心肌细胞同时出现变化。结论CTnI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以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CTNI 实验研究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法 冠状动脉左旋支 家兔 早期心肌梗塞 HE染色 病理学意义 动物模型 含量变化 时间延长 心肌细胞 梗塞区 左室支 I诊断 特征性 心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病的酶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福军 彭彬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09-111,共3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石蜡包埋的酶组织化学染色法 ,观察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病病损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动情况。方法 :将大鼠右下颌第一磨牙开髓后暴露口腔 2~ 2 8d ,诱导根尖周病损形成 ;对其进行心内固定后 ,将含牙和牙槽骨的标本...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石蜡包埋的酶组织化学染色法 ,观察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病病损区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动情况。方法 :将大鼠右下颌第一磨牙开髓后暴露口腔 2~ 2 8d ,诱导根尖周病损形成 ;对其进行心内固定后 ,将含牙和牙槽骨的标本经EDTA脱钙 ,采用石蜡包埋法制作切片 ,进行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酶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石蜡切片经酶组织化学染色后 ,可清晰辨别出酶阳性的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随根尖周病的发展 ,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在数量上呈一定规律性变化。结论 :石蜡切片的酶组织化学法可用于研究根尖周病损区骨细胞的行为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尖周病 组织化学法 酸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 动物实验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绍鸭腺胃蛙皮素细胞生长发育的免疫组织化学观测
11
作者 吴旧生 朱有法 +1 位作者 沈元新 刘月环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1-94,共4页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方法 ,显示绍兴麻鸭胚后期腺胃蛙皮素免疫反应细胞 ( P细胞 )的形态及其分布 ,分别计数每个周龄阶段的腺胃腺叶和表面上皮中蛙皮素免疫反应细胞的数量 ,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P细胞形态多样 ,以卵圆形、...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ABC方法 ,显示绍兴麻鸭胚后期腺胃蛙皮素免疫反应细胞 ( P细胞 )的形态及其分布 ,分别计数每个周龄阶段的腺胃腺叶和表面上皮中蛙皮素免疫反应细胞的数量 ,并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 :P细胞形态多样 ,以卵圆形、多面体形为主 ,并且有胞质突起。P细胞多分散分布于腺叶的中间与内侧区 ,个别分布在表面上皮中。腺叶 P细胞的生长峰期为 0~ 6周龄 ,以后下降 ,表面上皮P细胞生长峰期为 0~ 10周龄 ,以后迅速下降。各周龄腺叶 P细胞数明显多于表面上皮 P细胞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鸭 腺胃P细胞 生长发育 免疫组织化学法 蛙皮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谷氨酰转移酶大体标本组织化学显示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邹道韫 丁濂 陈晋彦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1984年第1期68-69,共2页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存在于肾曲管上皮细胞的刷毛缘、肝毛细胆管面的肝细胞膜等处。在化学致癌物诱发的增生性肝细胞膜上,以及诱发的肝细胞癌的细胞膜及细胞浆内,γ-GT活性均明显增高。γ-GT的组织化学显示法已有报道。我们在实验性...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存在于肾曲管上皮细胞的刷毛缘、肝毛细胆管面的肝细胞膜等处。在化学致癌物诱发的增生性肝细胞膜上,以及诱发的肝细胞癌的细胞膜及细胞浆内,γ-GT活性均明显增高。γ-GT的组织化学显示法已有报道。我们在实验性肝癌的研究中,将此方法应用到大体标本,取得较好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化学显示 Γ-谷氨酰转移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高危前列腺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3
作者 宋彦奇 孙彬栩 +3 位作者 韩增风 李小江 刘宝山 贾英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166-1169,共4页
目的:探讨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50例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标记物嗜铬... 目的:探讨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确诊的50例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标记物嗜铬粒蛋白A(CgA)和突触素(Syn)及标志增殖细胞活性的Ki-67指数等免疫组织化学法指标,根据患者舌苔脉象,结合局部和全身症状进行临床中医辨证分型分析。结果: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免疫组织化学指标表达情况中,Ki-67指数增高为最常见情况(P<0.05)。50例患者中,湿热蕴结证及肝肾阴虚证为最常见证型(P<0.05)。湿热蕴结证与Ki-67指数增高、CgA阳性具有相关性,瘀毒内结证与Ki-67指数增高、Syn阳性亦具有相关性,提示两证型预后较差(均P<0.05)。结论:辨证为湿热蕴结证和瘀毒内结证的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多存在神经内分泌分化倾向,且细胞增殖活性较高,肿瘤恶性程度增加,增殖迅速,更易进展为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从而耐受内分泌治疗。在西医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应尽早结合中医辨证情况,充分发挥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尽可能延缓疾病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高危前列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中医证型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肺癌患者血清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谭潇琼 周燕斌 +3 位作者 黎银焕 黄琬玲 蔡兴东 曾庆理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13-718,共6页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与肺癌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14例)、良性肺病组(14例)、肺癌组(56例)血清中HDGF和VEGF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检...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与肺癌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健康对照组(14例)、良性肺病组(14例)、肺癌组(56例)血清中HDGF和VEGF表达水平。用免疫组织化学(IHC)的方法检测患者肺癌组织及肺癌旁正常肺组织中HDGF和VEGF的表达。【结果】肺鳞癌患者与肺腺癌患者相比,肺鳞癌患者血清HDGF水平显著增高(P<0.01)。未分化+低分化肺癌患者与中分化+高分化肺癌患者相比,未分化+低分化肺癌患者血清HDGF水平显著增高(P<0.01);Ⅱ~Ⅳ期NSCLC患者血清HDGF和VEGF水平显著高于Ⅰ期患者(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比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增高(P<0.05);血清HDGF水平与血清VEGF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5,P<0.01);肺癌组织中HDGF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肺癌旁正常肺组织(P<0.01);肺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肺癌旁正常肺组织(P<0.05);肺癌组织中HDGF的表达水平与VEGF的表达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75 P<0.05)。【结论】HDGF和VEGF可能与肺癌的生长、转移有关,并且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互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酶联免疫吸附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GF、TGFβ3及其受体在唇腭裂裂缘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5
作者 田晓菲 金先庆 +2 位作者 罗庆 邱林 傅跃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转化生化因子β3(Tansforminggrow facotrβ3,TGFβ3)、结缔组织生化因子(Connectir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cleft palate,NSCLP)发生的关系... 目的:探讨转化生化因子β3(Tansforminggrow facotrβ3,TGFβ3)、结缔组织生化因子(Connectir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与非综合征性唇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and/or cleft palate,NSCLP)发生的关系。方法:实验组标本40例,为NSCLP患儿裂缘皮肤、粘膜组织。对照组标本18例,为正常儿童的口唇部皮肤、粘膜组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3、CTGF及其受体TGFβRⅡ、LRP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表达。结果:实验组CTGF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CTGF受体LRP6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实验组TGFβ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实验组TGFβ3受体TGFβRⅡ的表达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GF受体LRP6及TGFβ3的表达异常可能与NSCLP的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结缔组织生化因子 转化生化因子β3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TAT5和Survivin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16
作者 毛银玲 徐刚 +4 位作者 孟凡玲 娄长杰 李志伟 燕飞虎 张艳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716-719,共4页
目的:探讨活化的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5(P-STAT5)及凋亡抑制基因蛋白Survivin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6例结肠腺癌组织标本中P-STAT5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P-STAT5及Survivin的表达与结... 目的:探讨活化的转录信号转导子与激活子5(P-STAT5)及凋亡抑制基因蛋白Survivin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16例结肠腺癌组织标本中P-STAT5及Survivin蛋白的表达,分析P-STAT5及Survivin的表达与结肠腺癌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结果:116例结肠腺癌组织中P-STAT5阳性表达率为61.2%,其异常表达与肿瘤浸润深度(P=0.018)及临床分期(TNM分期)有关(P=0.038),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原发部位、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无关(P>0.05);Survivin阳性表达率为62.9%,其异常表达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P>0.05);P-STAT5、Survivin高表达者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P=0.015;P=0.025);TNM分期是结肠腺癌独立的预后判定指标(P=0.005);P-STAT5和Survivin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浆,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268,P=0.004)。结论:P-STAT5和Survivin蛋白在结肠腺癌中均过表达,可能是结肠腺癌发生的早期事件,提示P-STAT5和Survivin的过表达在结肠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两者表达具有相关性,提示P-STAT5与Survivin可能存在一个共同的分子通路,P-STAT5可能是通过上调Survivin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转化,诱导肿瘤的形成;在结肠腺癌组织中检测P-STAT5的表达情况可能对结肠腺癌患者预后判断有参考价值,两者关系的分子基础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免疫组织化学法 STAT5 Survivin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芯片检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HBVDNA 被引量:5
17
作者 曹新民 赵伟 +4 位作者 刘伟 刘全俊 张林 周镇先 刘新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5年第8期633-635,共3页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PCR扩增的HBV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并经过点样处理后制备成基因芯片;... 目的研究病毒性肝炎基因芯片的制备,用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原位分子杂交法,检测9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PCR扩增的HBVDNA探针用点样仪点于玻片介质上,并经过点样处理后制备成基因芯片;收集肝炎后肝硬化肝组织标本99份,分别用基因芯片、原位分子杂交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BVDNA和HBcAg。结果53例HBcAg、HBVDNA阳性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阳性40例;22例HBcAg阳性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阳性6例;32例HBcAg、HBVDNA阴性组织中基因芯片检测均阴性。结论肝炎基因诊断芯片可以检测肝组织中HBVDNA,准确率可达75%,假阳性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芯片检测 肝硬化患者 肝炎基因诊断芯片 原位分子杂交 免疫组织化学法 HBCAG HBVDNA阳性 肝炎后肝硬化 病毒性肝炎 硬化肝组织 DNA探针 PCR扩增 组织标本 假阳性率 优缺点 准确率 制备 点样 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组织中骨形成蛋白4的表达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锡美 谢渭芬 +2 位作者 王志荣 朱风尚 陈国裕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31-1133,共3页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90倒胃癌及30例癌旁组织胃黏膜石蜡切片中BMP-4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 目的:研究骨形成蛋白4(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方法:以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90倒胃癌及30例癌旁组织胃黏膜石蜡切片中BMP-4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BMP-4阳性表达率23.3%(21/90),癌旁组织胃黏膜阳性表达率为3.3%(1/3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11,P=0.014)。此外,胃癌组织中BMP-4蛋白的阳性表达在不同性别、年龄(≥60岁或<60岁)及肿瘤大小(≥5 cm或<5 cm)的患者中无统计学差异;胃窦部的肿瘤及肿瘤浸润深、分化程度差及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BMP-4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其他部位肿瘤及肿瘤浸润浅、分化程度高及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BMP-4的阳性表达,其表达与胃癌的恶性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骨形成蛋白4 免疫组织化学法 检测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m2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肺癌组织和淋巴结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志新 高广正 +1 位作者 赵晓晏 张楚毅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nm23基因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癌组织和49份配对淋巴结标本nm23基因产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 目的探讨nm23基因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9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癌组织和49份配对淋巴结标本nm23基因产物-核苷二磷酸激酶(NDPK/nm23)。结果NDPK/nm23在NSCLC的肺癌组织表达为57.14%(28/49),其中鳞癌为60.87%(14/23),腺癌为53.85%(14/26)。26例伴淋巴结转移的肺癌标本中阳性16例(61.54%)。NDPK/nm2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没有负相关,在淋巴结转移灶有较高表达(53.85%,14/26)。结论nm23基因在肺癌的发生、转移中可能起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核苷二磷酸激酶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香化酶P450、ERβ在宫颈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恒芳 刘孜 +2 位作者 康安静 苏进 代丽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05-508,共4页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ERβ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癌周组织的表达差异,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至2008年手术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存档蜡块标本各30例,用免疫组化S... 目的探讨芳香化酶P450、ERβ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癌周组织的表达差异,进而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4年至2008年手术切除的正常宫颈组织、宫颈癌组织及癌周组织存档蜡块标本各3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其表达。结果芳香化酶P450在正常宫颈组织、癌周组织和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0%(0/30)、0%(0/30)和36.7%(11/30),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正常宫颈组与癌周组织组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ERβ在正常宫颈组织、癌周组织和宫颈癌组织的表达率分别为73%(22/30)、70%(21/30)和36.7%(11/30),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正常宫颈组织与癌周组织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芳香化酶P450在宫颈癌组织的阳性表达可能参与宫颈癌的发生;ERβ在宫颈癌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低,可作为预测宫颈癌变及宫颈癌预后良好的一项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芳香化酶P450 ERΒ 免疫组织化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