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黄酚通过AMPK/PGC-1α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影响巨噬细胞极化
1
作者 王乐乐 谭彩霞 +4 位作者 张薇 葛睿涵 李晨 王新敏 章乐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8-494,共7页
目的探究大黄酚(CHR)是否通过AMPK/PGC-1α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方法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CHR与AMPK、PGC-1α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力预测。人单核细胞(THP-1)添加佛波酯(PMA)诱导为M0巨噬细胞,使用脂多糖(LPS)... 目的探究大黄酚(CHR)是否通过AMPK/PGC-1α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影响巨噬细胞极化。方法使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CHR与AMPK、PGC-1α进行分子对接和结合能力预测。人单核细胞(THP-1)添加佛波酯(PMA)诱导为M0巨噬细胞,使用脂多糖(LPS)联合干扰素-γ(IFN-γ)诱导为M1巨噬细胞,设为Control组;CHR处理M1巨噬细胞设为CHR组;CHR联合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M1巨噬细胞设为CHR+Compound C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M1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CD86)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NFR-1、TFAM)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M1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AMPK、p-AMPK、PGC-1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分子对接结果显示CHR与AMPK、PGC-1α分子的结合能分别为-8.4 kcal/mol、-7.4 kcal/mol。qRT-PCR结果显示成功建立体外M1巨噬细胞模型。与Control组相比,CHR处理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NFR-1、TFAM mRNA的表达显著升高(P<0.001);与CHR处理组相比,CHR联合Compound C处理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NFR-1、TFAM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HR处理抑制了iNOS的蛋白表达(P<0.001);与CHR处理组相比,CHR联合Compound C处理逆转了CHR对iNOS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CHR处理组p-AMPK、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01);与CHR处理组相比,CHR联合Compound C处理组p-AMPK、PGC-1α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大黄酚可能通过激活AMPK/PGC-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巨噬细胞向M1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酚 AMPK/PGC-1α信号通路 线粒体生物合成 巨噬细胞 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2
作者 徐畅 杨晓雅 +1 位作者 郭家彬 李宇杰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9-137,共9页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食品、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其毒性效应值得高度关注。体内研究证实,纳米材料暴露可导致心、肝、肾、皮肤和神经等多个靶器官毒性,其毒性机制与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等...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食品、化工和生物医药等领域广泛应用。纳米材料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其毒性效应值得高度关注。体内研究证实,纳米材料暴露可导致心、肝、肾、皮肤和神经等多个靶器官毒性,其毒性机制与内质网、溶酶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改变有关。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线粒体是纳米材料毒作用的重要靶位。线粒体生物合成作为维持线粒体稳态的重要机制,在纳米材料诱导细胞毒性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综述了纳米材料对线粒体生物合成影响的研究现状,及其通过诱发氧化应激、破坏钙离子稳态、扰动毒性通路等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功能障碍作用机制,为纳米材料的毒性测试和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线粒体生物合成 毒性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在AMPK激动剂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3
作者 敖宇 张旭阳 +3 位作者 唐聃 刘公伟 黄丹 蔡治方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4-1203,共10页
目的探讨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HIRI组、HIRI+AMPK激动剂AICAR组(HIRI+AICAR)、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 目的探讨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激动剂抗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HIRI组、HIRI+AMPK激动剂AICAR组(HIRI+AICAR)、HIRI+PGC-1α抑制剂SR-18292组(HIRI+SR-18292)和HIRI+AICAR+SR-18292组,每组8只。于术前分别经腹腔注射AICAR(500 mg/kg)或SR-18292(32 mg/kg)干预大鼠,采用无创血管夹阻断法构建HIRI模型,再灌注24 h后取材。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含量及肝脏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三磷酸腺苷(ATP)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荧光探针法检测肝组织中活性氧(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qRT-PCR检测肝组织中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基因PGC-1α、NRF1、TFAM、UQCRC2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中AMPKα、p-AMPKα、mTOR、p-mTOR、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Control组比较,HIRI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ROS水平升高,SOD和ATP水平降低(均P<0.05);同时,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及PGC-1α、NRF1、TFAM、UQCRC2 mRNA表达水平降低,p-AMPKα/AMPKα蛋白比值和PGC-1α、TFAM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mTOR/mTOR蛋白比值升高(均P<0.05)。与HIRI组比较,HIRI+AICAR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水平及肝组织中MDA、ROS水平降低,SOD和ATP水平升高(均P<0.05);同时,肝组织中mt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及PGC-1α、NRF1、TFAM、UQCRC2 mRNA表达水平升高,p-AMPKα/AMPKα蛋白比值和PGC-1α、TFAM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mTOR/mTOR蛋白比值降低(均P<0.05)。联合SR-18292干预可明显逆转AICAR对HIRI大鼠肝组织的保护作用。结论PGC-1α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合成参与调节AMPK激动剂介导的HIRI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mTOR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MTOR PGC-1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AMPK/mTOR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LG抑制剂阻碍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3
4
作者 刘行 樊双琴 +6 位作者 晏小敏 赵仕杰 王荣 沈祥春 周雪 张玥 陈妍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20-1728,共9页
目的探究线粒体DNA聚合酶γ(POLG)抑制剂扎西他滨(ddC)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dd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 目的探究线粒体DNA聚合酶γ(POLG)抑制剂扎西他滨(ddC)对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对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MTT法测定ddC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应用流式细胞术和V-FITC/PI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OLG、NADH脱氢酶亚基Ⅰ(NADH1)、NADH脱氢酶亚基Ⅱ(NADH2)、ATP合成酶亚基6(ATPase6)、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X-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Ⅲ(COX-3)的蛋白表达水平;qPCR实验检测POLG的mRNA水平和mtDNA拷贝数;应用MitoTracker Green荧光探针和ATP定量试剂盒测定细胞的线粒体含量和ATP水平;将POLG的过表达载体转染到MDA-MB-231细胞中,用Western blot、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侵袭实验验证POLG抑制剂对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POLG在MDA-MB-231细胞中的表达高于人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细胞(P<0.01)。ddC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细胞活力,降低了MDA-MB-231细胞的迁移(P<0.01)和侵袭能力(P<0.01),且在实验剂量下对正常乳腺上皮MCF-10A细胞无明显毒性。ddC可下调MDA-MB-231细胞内POLG蛋白(P<0.01)和mRNA水平(P<0.01),并降低mtDNA拷贝数(P<0.01)以及mtDNA编码的NADH1、NADH2、ATPase6、COX-1和COX-3蛋白表达(P<0.01)。ddC可抑制MDA-MB-231细胞的线粒体含量(P<0.01)和ATP水平(P<0.01)。在MDA-MB-231细胞内过表达POLG增强了细胞的迁移(P<0.05)和侵袭能力(P<0.05),而ddC对POLG过表达的MDA-MB-231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未表现出明显抑制。结论ddC可下调MDA-MB-231中POLG的表达,阻碍线粒体生物合成和降低ATP水平,进而抑制MDA-MB-23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阴性乳腺癌 迁移 侵袭 POLG抑制剂 线粒体生物合成 ATP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加苁蓉菟丝子汤经SIRT1/PGC-1α信号通路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以修复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史薇 刘敏 +2 位作者 王智超 吴也可 吴克明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69-1278,共10页
目的研究新加苁蓉菟丝子汤对卵巢颗粒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雷公藤甲素建立人卵巢颗粒细胞(KGN)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调经促孕丸组、新加苁蓉菟丝子汤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 目的研究新加苁蓉菟丝子汤对卵巢颗粒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雷公藤甲素建立人卵巢颗粒细胞(KGN)损伤模型,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调经促孕丸组、新加苁蓉菟丝子汤组、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or 1,SIRT1)抑制剂组和SIRT1抑制剂+新加苁蓉菟丝子汤组。用雷公藤甲素孵育6 h造成颗粒细胞功能损伤后再予SIRT1抑制剂以及空白或含药血清。干预48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ELISA试剂盒检测抗苗勒激素(Anti-Müllerian,AMH)、促卵泡生成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和抑制素B(Inhibin B,INHB);生化试剂盒检测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酶;JC-1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电子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结构、数量和活性变化;Westernblot检测SIRT1、p-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助活化因子1(Peroxl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γcoactlvator-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uclear respiratory factor1,NRF1)和线粒体转录因子(Mitochondrial transcription factor A,TFAM)的蛋白表达;PCR检测SIRT1、PGC-1α、NRF1和TFAM的mRNA表达和线粒体DNA拷贝数(Mitochondrial DNA copy number,mtDNA)。结果中成药调经促孕丸和补肾养血活血复方新加苁蓉菟丝子汤均可提高颗粒细胞活力(P<0.05);降低细胞凋亡率(P<0.05);提高ATP酶活性和MMP(P<0.05);改善线粒体形态结构损伤;增加线粒体数量、活性和mtDNA表达(P<0.01),上调SIRT1、PGC-1α、NRF1和TFAM的蛋白和mRNA表达(P<0.05)。结论新加苁蓉菟丝子汤对雷公藤甲素所致卵巢颗粒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SIRT1/PGC-1α信号通路促进新生线粒体生物合成以改善线粒体功能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加苁蓉菟丝子汤 线粒体生物合成 线粒体功能障碍 SIRT1/PGC-1α 卵巢颗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运动方式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改善肥胖大鼠肾功能异常研究
6
作者 杨青 张斌 +1 位作者 刘羽佳 李良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03-814,共12页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导致肾功能异常的改善效果,探讨运动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以5周龄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饲料安静对照组(NC组),其余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建立肥胖导致... 目的:观察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导致肾功能异常的改善效果,探讨运动调控线粒体生物合成和自噬在此过程中发挥的调控作用。方法:以5周龄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饲料安静对照组(NC组),其余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建立肥胖导致肾功能异常大鼠模型,然后将建模成功大鼠随机分为4组:高脂饲料安静对照组(HC组)、有氧运动组(AT组)、抗阻运动组(RT组)和联合运动组(AT+RT组),每组8只。AT组大鼠使用跑台进行有氧运动,训练强度为55%~65%最大摄氧量,5 d/w,60 min/d;RT组通过爬梯法进行递增负荷抗阻运动,3 d/w,8次/d;AT+RT组进行有氧和抗阻交替运动干预,5 d/w;运动干预共持续8周。干预结束后,收集大鼠24 h尿液标本检测尿微量白蛋白(MAU);取大鼠血液样本检测血脂四项、血清肌酐(SCR)和血清胱抑素C(CysC)等指标;取附睾脂肪及肾周脂肪称重并记录;提取肾脏组织线粒体检测膜电位;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肾脏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肾脏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辅激活蛋白-1α(PGC-1α)、线粒体转录因子(Tfam)、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同源性磷酸酶张力蛋白诱导激酶1(PINK1)和帕金森激酶(Parkin)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8周运动干预后,(1)AT、RT和AT+RT组大鼠的体重显著低于HC组(P<0.01);AT和RT组大鼠的Lee’s指数显著低于HC组(P<0.01,P<0.05),RT组大鼠的脂体比低于HC组(P<0.01)。(2)HC组大鼠的MAU显著高于其它4组(P<0.05)。(3)AT、RT和AT+RT组大鼠的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显著低于HC组(P<0.01,P<0.05),AT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显著低于HC组(P<0.05)。(4)AT、RT、AT+RT组大鼠的SCR显著低于HC组(P<0.05,P<0.01),RT组大鼠的SCR水平最低;AT和AT+RT组大鼠的CysC显著低于HC组(P<0.05)。(5)HC组大鼠的肾小球面积显著大于其它4组(P<0.01)。(6)NC组的大鼠肾脏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最高,HC组次之;AT+RT组显著低于NC组(P<0.01)。(7)HC组PGC-1α和Tfam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T、RT和AT+RT组(P<0.01);AT组的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C组(P<0.05);AT和RT组的Park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结论:8周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或两者结合的运动干预方式均能有效减脂控重,改善肥胖大鼠的肾功能异常状况;抗阻运动在延缓体重增长幅度、降低TG和SCR方面效果显著;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LDL-C和CysC水平。不同方式运动均能提高线粒体生物合成关键蛋白表达水平,而有氧运动在上调线粒体自噬蛋白表达中的干预效果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肾功能异常 线粒体生物合成 线粒体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钟基因Rev-erbα在运动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7
作者 杨婷婷 程凤佳 +1 位作者 高扬 于亮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57-1370,共14页
线粒体生物合成是细胞适应能量需求、维持能量稳态的重要手段,其过程受到生物钟系统的全局调控。作为机体的能量供应站点,线粒体生物合成障碍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时钟基因Rev-erbα能整合昼夜节律与能量代谢,在调节线粒体生... 线粒体生物合成是细胞适应能量需求、维持能量稳态的重要手段,其过程受到生物钟系统的全局调控。作为机体的能量供应站点,线粒体生物合成障碍与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时钟基因Rev-erbα能整合昼夜节律与能量代谢,在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运动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善健康、促进恢复的非药用方式,不仅能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强,还与Rev-erbα存在着双向调节,因此考虑Rev-erbα可能是运动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中介物质。本文就Rev-erbα在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作用、影响Rev-erbα的可能因素、运动与Rev-erbα的相互作用及运动通过Rev-erbα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的潜在机制进行了梳理和探讨,以期为运动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v-erb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运动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氧耐力训练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韩雨梅 刘子泉 +3 位作者 常永霞 刘树森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5-429,共5页
目的:观察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探讨有氧耐力训练诱导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min,每周5天)施加于2、12和17月龄雄性大鼠共12周,对照组正常饲... 目的:观察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探讨有氧耐力训练诱导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min,每周5天)施加于2、12和17月龄雄性大鼠共12周,对照组正常饲养。12周后取大鼠比目鱼肌和股外侧深层肌进行分子生物学指标检测。结果:(1)增龄过程中,PGC-1α和NRF-1 mRNA表达、mtTFA蛋白表达随增龄显著增加,而mtTFA和COXIV mRNA表达、PGC-1α和COXIV蛋白表达随增龄无显著变化。(2)耐力训练后,5MT组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15MT组PGC-1α mRNA表达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5MT和15MT组NRF-1 mRNA表达分别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20MT组PGC-1α mRNA和蛋白表达、NRF-1 mRNA表达相对于20MC组无显著变化,各月龄训练组mtTFA mRNA表达、COXIV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各自对照组。结论:(1)增龄过程中PGC-1α、NRF-1、mtTFA和COXIV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呈现非同步趋势,提示增龄过程中线粒体生物合成受复杂的多条途径调控;(2)耐力训练能够诱导PGC-1α、NRF-1、mtTFA和COXIV表达显著增加,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3)耐力训练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适应性积累效应随着大鼠年龄递增逐渐递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训练 增龄 骨骼肌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促进慢性心衰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与心肌重构 被引量:8
9
作者 刘涛 张敏 +3 位作者 徐栋 刘树森 吉力立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50-256,281,共8页
目的:观察心衰及心衰后进行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力能学、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衰的运动康复过程中的心肌线粒体适应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心梗组(16只)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假手术... 目的:观察心衰及心衰后进行有氧运动对大鼠心肌线粒体生物力能学、线粒体生物合成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心衰的运动康复过程中的心肌线粒体适应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心梗组(16只)开胸后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假手术组(16只)开胸但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处理与心梗组相同。术后4周,心梗组和假手术组再随机分为心梗安静组(MI)、心梗运动组(MI+E)和假手术安静组(Sham)、假手术运动组(Sham+E),每组8只。运动组进行跑台训练,运动强度14米/分钟,每天40分钟,每周训练5天,共训练8周。术后12周,超声心动图检查各组大鼠心率(HR),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心功能指标射血分数(EF),缩短分数(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提取心肌线粒体测定态3、态4呼吸和呼吸控制比(RCR),ATP生成活力。Western blot检查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调控因子PGC-1α,线粒体蛋白COXⅣ、COXⅠ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线粒体形态数量。结果:术后12周,假手术运动组LVIDs、LVIDd、EF、FS、SV、CO与假手术安静组比较无明显变化,态3呼吸、RCR、ATP生成活力高于假手术安静组,PGC-1α、COXⅣ、COXⅠ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心梗安静组与假手术安静组比较,LVIDs、LVIDd增加,EF、FS、CO降低,SV无明显差异,态4呼吸增加,RCR、ATP生成活力降低,PGC-1α、COXⅣ、COXⅠ蛋白表达增加。心梗运动组与心梗安静组比较LVIDs、LVIDd增加,EF、FS降低,CO增加,HR增加,SV无明显差异,态3呼吸、RCR、ATP生成活力增加,PGC-1α、COX IV、COX I蛋白表达增加。结论:(1)心衰后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可能是对心衰后心肌线粒体功能下降的一种代偿性反应。(2)心衰后进行运动训练能促进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但线粒体生物合成增加并不能代偿心衰后心功能的下降,并有可能加重心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衰 有氧运动 线粒体生物力能学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物上调4周运动大鼠骨骼肌收缩功能和线粒体生物合成 被引量:7
10
作者 邱霓 方伟进 +2 位作者 李聪 李晓媚 熊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59-1265,共7页
目的:观察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其信号通路在4周运动大鼠NO水平及骨骼肌收缩功能与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4周运动大鼠模型,检测离体比目鱼肌对电刺激的单次、强直和疲劳收缩的最... 目的:观察内源性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物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及其信号通路在4周运动大鼠NO水平及骨骼肌收缩功能与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4周运动大鼠模型,检测离体比目鱼肌对电刺激的单次、强直和疲劳收缩的最大张力;并检测骨骼肌中ATP和线粒体DNA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增殖体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NRF)mRNA的表达以反映线粒体生物合成及功能;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血清ADMA浓度;用Western blot法检测骨骼肌中内源性ADMA生成酶PRMT1和ADMA代谢酶DDAH2种亚型以及NOS 3种亚型蛋白的表达;用比色法测定NOS活性及一氧化氮(NO)含量等。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运动组大鼠比目鱼肌对电刺激诱导的各种收缩张力均明显增强,比目鱼肌ATP含量、线粒体DNA含量和PGC-1α、NRF mRNA增加显著(P<0.01)。运动组大鼠比目鱼肌中构成型NOS(cNOS)的蛋白表达及其NOS活性明显上调(P<0.01),而NO含量仅小幅增加(P<0.05);同时,4周运动增加大鼠血清ADMA浓度,并伴有骨骼肌DDAH2表达下调。结论:短期耐力运动增强比目鱼肌单次收缩、强直收缩和抗疲劳收缩肌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过度增加的cNOS促使ADMA水平反馈性升高,从而维持骨骼肌NO低幅度增加,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 骨骼肌 收缩功能 一氧化氮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食8周对大鼠不同类型骨骼肌收缩功能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邱霓 李聪 +3 位作者 方伟进 何玉莲 韦雪梅 熊燕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3-200,共8页
目的:探讨限食对不同类型骨骼肌收缩功能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为阐明限食的有益作用及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每天按正常大鼠摄食量的60%饲养动物以制备限食8周大鼠模型,麻醉下分离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记录电刺激诱导骨骼肌单次、... 目的:探讨限食对不同类型骨骼肌收缩功能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为阐明限食的有益作用及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每天按正常大鼠摄食量的60%饲养动物以制备限食8周大鼠模型,麻醉下分离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记录电刺激诱导骨骼肌单次、强直和疲劳收缩,观测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I亚基(COX I)和核基因β-actin拷贝数的比值以反映线粒体生物合成,检测骨骼肌ATP含量以反映线粒体功能。结果:限食8周对电刺激诱导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的单次和强直收缩均有增强作用,但仅提高比目鱼肌的抗疲劳作用;限食也增加两种肌肉的ATP含量,但对比目鱼肌更明显;限食虽对2种肌肉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磷酸化具有增加作用,但只上调比目鱼肌内线粒体生物合成及其调节基因PGC-1α和NRF的转录。结论:限食8周增强大鼠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对电刺激的收缩反应,尤其对富含氧化型肌纤维的比目鱼肌更明显;其机制除与限食促进这2种肌肉AMPK活化、增加ATP供应以外,还与上调比目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及其调控因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食 比目鱼肌 趾长伸肌 骨骼肌收缩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运动8周对大鼠骨骼肌收缩功能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5
12
作者 邱霓 李聪 +3 位作者 方伟进 韦雪梅 何玉莲 熊燕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1-697,共7页
目的探讨8周耐力运动对不同类型骨骼肌收缩功能及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经8周平台跑步训练的♂SD大鼠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观测给予不同方式电刺激后两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能力和抗疲劳能力的变化以及ATP含量和线粒... 目的探讨8周耐力运动对不同类型骨骼肌收缩功能及线粒体能量代谢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分离经8周平台跑步训练的♂SD大鼠的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观测给予不同方式电刺激后两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能力和抗疲劳能力的变化以及ATP含量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指标的改变。结果耐力运动8周可一定程度提高比目鱼肌和趾长伸肌在单次电刺激和强直电刺激下的收缩力,明显改善比目鱼肌的抗疲劳能力。ATP含量在两类肌肉中均明显升高,但只有比目鱼肌线粒体DNA、PGC-1α、NRF基因的转录及PGC-1α蛋白明显上调,并伴随p-AMPK/AMPK蛋白比值明显增加。结论耐力运动8周改善骨骼肌的收缩能力,但仅增加富含氧化型肌纤维的比目鱼肌的抗疲劳能力,这可能与耐力运动激活氧化型肌纤维的AMPK,上调PGC-1α转录和表达,增加线粒体生物合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运动 比目鱼肌 趾长伸肌 骨骼肌收缩 线粒体生物合成 大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运动诱导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H2O2参与介导PGC-1α转录 被引量:4
13
作者 丁虎 刘晓然 +4 位作者 刘丹霞 文立 刘树森 吉立力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6-143,共8页
目的: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ROS)是多种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中心,本文拟探讨运动源性的过氧化氢(H2O2)是否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方法:以大鼠急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为模型,连续观察和分别测定对照... 目的:线粒体产生的活性氧(ROS)是多种重要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中心,本文拟探讨运动源性的过氧化氢(H2O2)是否作为信号分子参与了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过程。方法:以大鼠急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为模型,连续观察和分别测定对照组(C),运动中45min、90min1、20min 150min(分别以E45、E90、E120和E150组表示)及运动后恢复3h、6h、12h、18h和24h(分别以R3h、R6h、R12h、R18h和R24h组表示)各时间点骨骼肌组织中H2O2浓度,PGC-1α、NRF-1、Tfam、COX IV mRNA表达,PGC-1α、Tfam、COX IV和p38MAPK蛋白含量以及p38MAPK活性的变化。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E45组骨骼肌H2O2浓度即开始呈现显著性增加,并持续到R6h组(均P<0.001);在R12h组出现短暂降低后,又持续显著性增加至R24h组(均P<0.001);2)E150和R3h组PGC-1α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和P<0.001);随后,R6h^R18h组PGC-1αmRNA表达降低(P>0.05),R24h组PGC-1α基因表达又呈现显著性增加(P<0.05)。PGC-1α蛋白含量滞后于其基因表达,在R6h和R12h组中显著增加(均P<0.001);3)R3h^R12h组骨骼肌NRF-1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和P<0.001)。随后,NRF-1基因转录开始下降(P>0.05);4)除E150组外,从E90~R24h组的骨骼肌Tfam mRNA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和P<0.001)。E45和E90组的Tfam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呈现短暂的显著增加(P<0.001),在E120组降低后又呈现显著性增加,直至R24h组(均P<0.001);5)E120组骨骼肌COX IV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恢复期R3h^R18h组呈显著性增加(均P<0.001)。运动中各组COX IV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未呈现显著增加,但恢复期各时间段COX IV蛋白水平均呈显著性增加(均P<0.001);6)骨骼肌p38 MAPK活性(磷酸化p38 MAPK)在E90~R6h组,R18h^R24h组呈显著性增加(分别P<0.05、P<0.01和P<0.001)。仅R3h组p38 MAPK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呈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一次急性运动即可影响COX IV基因和蛋白表达,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运动源性的H2O2可能通过先行激活p38MAPK磷酸化和继发诱导p38MAPK信号通路两个途径影响PGC-1α基因转录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下游信号级联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O2 PGC-1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骨骼肌 急性运动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力训练诱导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ROS介导的p38 MAPK信号通路 被引量:3
14
作者 韩雨梅 刘子泉 +3 位作者 常永霞 刘树森 吉力立 张勇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48-53,58,共7页
目的:观察大鼠增龄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及作用与意义,阐明p38 MAPK信号通路在长期耐力训练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诱导作用中的分子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 目的:观察大鼠增龄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变化特点及作用与意义,阐明p38 MAPK信号通路在长期耐力训练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诱导作用中的分子机理及其生物学效应。方法:中等强度跑台运动(64%.VO2max,5°,15m/min,45min,每周5天)施加于2、12和17月龄雄性大鼠共12周(每组8只)。相同月龄对照组正常饲养。12周后取大鼠Ⅰ型肌纤维分别进行线粒体形态学、脂质过氧化及参与生物合成的转录因子分子生物学指标的检测。结果: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随增龄改变,耐力训练可以显著增加各月龄组不同部位线粒体的数密度和体密度;线粒体H2O2和MDA随增龄生成增多,耐力训练可以改善其氧化还原状态;p38 MAPK和p-p38 MAPK表达随增龄增加,PGC-1α表达下降。耐力训练后这些线粒体蛋白和转录因子表达在不同月龄组增加程度不同。PGC-1α与p38 MAPK、p-p38 MAPK、COXIV蛋白间均有显著正相关;H2O2与p-p38 MAPK蛋白在对照组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鼠增龄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体密度和数密度增加;p38 MAPK的磷酸化可能是收缩活动导致线粒体生物合成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线粒体产生的H2O2可能介导了这一过程;耐力训练能够诱导p38 MAPK、PGC-1α表达增加,从而促进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改善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从而抵抗骨骼肌的增龄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力训练 骨骼肌 线粒体生物合成 P38 MAPK 增龄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cGMP参与大鼠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耐力训练和L-精氨酸补充的作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晓然 丁虎 +3 位作者 孙卫东 文立 刘树森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663-668,共6页
目的:探讨6周耐力训练和补充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L-Arg)是否可以促进骨骼肌中NO-cGMP的生成,研究NO在耐力训练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信号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6周跑台训练组(Ex)、6周L... 目的:探讨6周耐力训练和补充一氧化氮(NO)前体L-精氨酸(L-Arg)是否可以促进骨骼肌中NO-cGMP的生成,研究NO在耐力训练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的信号作用。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6周跑台训练组(Ex)、6周L-Arg补充组(L-Arg)以及6周训练和L-Arg补充组(L-Arg+Ex)。训练组每天进行90分钟跑台训练,每周5天,共计6周。L-Arg补充组补充L-Arg,剂量为每天500mg/千克体重,为期6周。取小腿三头肌,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浓度;放射免疫法测定cGMP浓度;荧光定量PCR分析PGC-1α、NRF-1、Tfam和COX IV mRNA水平以及采用Western blotting测定PGC-1α与COX IV蛋白含量。结果:Ex组与NC组相比较,骨骼肌NO浓度轻微增加,cGMP浓度显著增加,NRF-1、Tfam和COX IV mRNA水平以及PGC-1α和COX IV蛋白水平均显著增加;L-Arg+Ex组与NC组相比,NO、cGMP浓度和NRF-1和Tfam mRNA水平显著提高,PGC-1α蛋白含量和COX IV mR-NA和蛋白含量显著增加。结论:NO-cGM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耐力训练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 耐力训练 PGC-1Α 线粒体生物合成 骨骼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和低氧复合运动通过ERS-miR-208b-PGC-1α途径调控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子怡 舒田 +1 位作者 薄海 张勇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68-373,共6页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低氧对照组(HC组)和低氧复合运动组(HT组...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骨骼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及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并探讨相关分子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组)、低氧对照组(HC组)和低氧复合运动组(HT组)。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11.3%氧浓度持续暴露6周。运动干预为跑台训练(5°,15 m/min),60 min/d,6 d/周,共6周。低氧暴露结束后即刻处死大鼠,取双下肢股四头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股四头肌羰基化蛋白含量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微小RNA-208b(miR-208b)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ERK)总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真核起始因子2α(eIF2α)总蛋白及磷酸化水平、线粒体生物合成相关蛋白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Ⅳ亚型(COXⅣ)蛋白表达。结果:与NC组比较,HC组骨骼肌羰基化蛋白含量、GRP78、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表达显著升高(P<0.01),GST活性、miR-208b、PGC-1α和COXⅣ表达显著降低(P<0.05~0.01)。与HC组比较,HT组骨骼肌羰基化蛋白含量、p-PERK/PERK和p-eIF2α/eIF2α表达显著降低(P<0.01),GST活性、miR-208b、PGC-1α和COXⅣ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低氧复合运动通过上调抗氧化酶抑制低氧活化的ERS,进而通过miR-208b-PGC-1α通路上调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提高低氧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低氧复合运动 骨骼肌 内质网应激 线粒体生物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GC-1对血管内皮细胞内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淑娟 汪新宇 +1 位作者 李海燕 薛耀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14-1116,共3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分成4大组,分别为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V5-His-TOPO)...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对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及小牛主动脉内皮细胞(BAECs)分成4大组,分别为对照组、空质粒组(pcDNA3.1/V5-His-TOPO)或空病毒Ad组、pcDNA3.1/V5-His-TOPO-PGC-1转染组或d-PGC-1α感染组,以及PGC-1αsiRNA转染组。并分别将四组细胞置于正常糖(5mmol/L)及高糖(30mmol/L)环境中进行培养。裂解细胞,提取细胞总DNA,应用Southern blot以细胞色素bcDNA为探针检测线粒体DNA拷贝数。结果与对照组、空质粒组或空病毒组对比,通过质粒转染或腺病毒感染过渡表达PGC-1α,Southern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增加,应用小分子干扰RNA转染技术抑制细胞内PGC-1α蛋白的表达,Southern blot显示高糖及正常糖环境下的血管内皮细胞内总DNA中细胞色素b的拷贝数增多,表明细胞内线粒体的生物合成减少。结论血管内皮细胞内过度表达PGC-1α可以显著促进线粒体生物合成,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内PGC-1α的表达,线粒体生物合成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GC-1α氧化应激 线粒体生物合成 糖尿病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PO对慢性缺氧心肌细胞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胜凯 秦川 +1 位作者 陈林 肖颖彬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92-1196,共5页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慢性缺氧条件下对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株置入缺氧培养箱7 d(94%N2,5%CO2,1%O2),建立H9c2心肌细胞株慢性缺氧模型;采用5、10、20 U/mL不同浓度的rh...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在慢性缺氧条件下对心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H9c2心肌细胞株置入缺氧培养箱7 d(94%N2,5%CO2,1%O2),建立H9c2心肌细胞株慢性缺氧模型;采用5、10、20 U/mL不同浓度的rhEPO(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干预处理后,用荧光探针标记线粒体,观察线粒体数目的变化;RT-PCR技术检测线粒体DNA的相对拷贝数变化;Western blot技术检测Akt、eNOS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rhEPO干预7 d后线粒体数目及拷贝数增加(P<0.05);Akt、eNOS蛋白磷酸化水平增强(P<0.05),Akt、eNOS总蛋白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EPO增强了慢性缺氧心肌细胞的线粒体生物合成,Akt、eNOS可能是EPO增强线粒体生物合成的重要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慢性缺氧 线粒体生物合成 蛋白激酶B(Akt)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与衰老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雨梅 刘树森 张勇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15-517,546,共4页
线粒体生物合成依赖于细胞核与线粒体基因的协同表达。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其中线粒体数量和/或线粒体功能的缺失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运动可以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产生适应性变化,线粒体呼吸链... 线粒体生物合成依赖于细胞核与线粒体基因的协同表达。哺乳动物衰老过程中骨骼肌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其中线粒体数量和/或线粒体功能的缺失是其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运动可以诱导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产生适应性变化,线粒体呼吸链产生的活性氧和自由基参与了线粒体到细胞核的信号传导。综述当前有关运动与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分子机理、运动对衰老状态下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影响以及在此过程中涉及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线粒体生物合成 衰老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K/PGC-1α通路与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国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0-104,共5页
骨骼肌运动适应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线粒体的含量增加和构成改变,即"线粒体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是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关键性信号分子,在缺血、缺氧、低温、收缩及运动等刺激下,其表达增加激活... 骨骼肌运动适应的重要表现之一是线粒体的含量增加和构成改变,即"线粒体生物合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是调节线粒体生物合成的关键性信号分子,在缺血、缺氧、低温、收缩及运动等刺激下,其表达增加激活包括核呼吸因子1和2及线粒体转录因子A在内的一组转录因子,启动线粒体DNA复制和转录而诱导线粒体生物合成。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能通过一氧化氮、肌细胞增强因子-2、P38MAPK等靶点刺激PGC-1αmRNA和蛋白表达增加,并直接或间接作用于核呼吸因子、线粒体转录因子A等转录因子,从而在运动诱导的骨骼肌线粒体生物合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一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级联 线粒体生物合成 骨骼肌 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