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银杏叶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凡 张萍 +5 位作者 张红 金光华 宋梦丽 万雨晴 李树 聂红兵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73-2778,共6页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假手术组,造模组大鼠通过注射6-OHDA建立帕金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15 mg/kg)和银杏叶提取物低、中、...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取60只大鼠随机分为造模组和假手术组,造模组大鼠通过注射6-OHDA建立帕金病大鼠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氟西汀组(15 mg/kg)和银杏叶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25、50、100 mg/kg),灌胃给药21 d。观察大鼠旋转行为和纹状体神经元损伤情况;检测纹状体神经元神经递质水平及其凋亡情况;检测纹状体神经元caspase3、Bax、Bcl-2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形态严重破损,30 min旋转次数、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率和caspase3、Bax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DA、HVA、DOPAC、5-HT水平和Bcl-2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氟西汀组和银杏叶提取物各剂量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数量升高(P<0.05),损伤情况得到改善,30 min旋转次数,纹状体神经元凋亡率和caspase3、Bax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DA、HVA、DOPAC、5-HT水平和Bcl-2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能有效减轻帕金森病大鼠纹状体神经元损伤,缓解病情进展,其机制可能与调控caspase3/Bax/Bcl-2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帕金森病 纹状体神经元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的区域特征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侯莉娟 程明晨 +2 位作者 刘晓莉 张吉敏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86-492,共7页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背内侧部和背外侧部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探寻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的区域特征。方法:筛选出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SF组)和重复力竭运动疲劳组(RF组),每... 目的:观察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背内侧部和背外侧部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探寻纹状体神经元在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的区域特征。方法:筛选出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组)、一次性力竭运动组(SF组)和重复力竭运动疲劳组(RF组),每组各12只。疲劳模型建立采用递增负荷运动方案,CG组大鼠不运动,SF组大鼠进行一次力竭运动,RF组大鼠每天进行一次力竭运动,连续6天;各组大鼠建模结束后即刻采用玻璃微电极胞外技术分别记录纹状体背内侧部(n=6)和背外侧部(n=6)神经元自发电活动。采集到的电信号主要选择放电频率、放电特征及不同类型神经元放电频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一次性力竭运动疲劳后纹状体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背外侧部重复力竭运动疲劳后较一次性力竭运动后明显降低(P<0.01);(2)重复力竭运动后纹状体神经元不规则放电比例较对照组降低(P<0.05),爆发放电显著增加(P<0.05);(3)运动疲劳后纹状体背内侧部中等多棘神经元(MSNs)放电频率显著增高(P<0.05),且重复力竭运动疲劳后显著高于背外侧部(P<0.01),快放电中间神经元(FS)在重复力竭运动疲劳后放电频率均明显降低,一次性力竭组大鼠背外侧大型胆碱能神经元(LANs)放电频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而重复力竭组较一次性力竭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1)纹状体神经元在参与运动疲劳中枢调控中呈现区域特征,且在疲劳发生和积累的不同时段作用有所不同,这与纹状体背内侧部和背外侧部神经元分别接受不同类型投射神经元有关;(2)纹状体快放电中间神经元在运动疲劳后神经元电活动的剂量效应关系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大鼠 纹状体神经元 电活动 区域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F对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毒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陈秀青 路长林 +2 位作者 赵小林 王成海 鲍璇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02-305,共4页
目的 观察NGF对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神经毒性的影响 ,初步探讨NGF对烧伤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测定烧伤大鼠纹状体组织NO和LDH含量 ;给予原代培养纹状体神经元不同浓度NGF 2 4h后 ,加入不同浓度烧伤大鼠血清 ,测定细胞... 目的 观察NGF对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神经毒性的影响 ,初步探讨NGF对烧伤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测定烧伤大鼠纹状体组织NO和LDH含量 ;给予原代培养纹状体神经元不同浓度NGF 2 4h后 ,加入不同浓度烧伤大鼠血清 ,测定细胞存活率及培养液中NO含量。结果 大鼠烧伤后 ,纹状体组织NO和LDH含量明显升高 ,烧伤大鼠血清可引起培养的纹状体神经元存活率下降 ,培养液中NO含量升高。NGF能降低纹状体组织中NO和LDH的含量 ,提高培养的纹状体神经元的存活率 ,减少培养液中NO含量 ,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NGF对神经元存活率的影响与N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NGF对烧伤大鼠血清引起的纹状体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NO的神经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血清 神经生长因子 纹状体神经元 神经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剂量3-硝基丙酸预处理对脑缺血沙土鼠海马CA1区及纹状体神经元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朱红灿 孙圣刚 李红戈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6-360,共5页
目的 :探讨小剂量 3 硝基丙酸 (3 nitropropionicacid ,3 NPA)预处理诱导沙土鼠脑缺血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将 5组沙土鼠腹腔分别注射双蒸水 5mg/kg、10mg/kg、15mg/kg、2 0mg/kg 3 NPA ,于注射 3 NPA后 3d ,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神经元... 目的 :探讨小剂量 3 硝基丙酸 (3 nitropropionicacid ,3 NPA)预处理诱导沙土鼠脑缺血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将 5组沙土鼠腹腔分别注射双蒸水 5mg/kg、10mg/kg、15mg/kg、2 0mg/kg 3 NPA ,于注射 3 NPA后 3d ,透射电镜观察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核和细胞器超微结构形态的变化 ;每组均分别于注射后 1d ,2d ,3d ,4d阻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前脑缺血模型 ,恢复血流期满时处死动物 ,通过CresylViolet染色观察海马锥体细胞层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 :应用不同剂量 3 NPA后 3d ,纹状体神经元细胞核均无明显变化 ,腹腔注射 15mg/kg及 2 0mg/kg 3 NPA组线粒体和粗面内质网轻度肿胀。应用不同剂量 3 NPA 1~ 3d后 ,前脑缺血沙土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存活神经元数目均高于双蒸水对照组 (P <0 .0 1或 0 .0 5 ) ,第 4d则下降 ,与双蒸水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小剂量 3 NPA诱导脑缺血耐受较安全 ,具有时间依赖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剂量 3-硝基丙酸 预处理 脑缺血 沙土鼠 海马CAL区 纹状体神经元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疲劳对大鼠纹状体神经元GLUT_3 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龚云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探讨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神经元GLUT_3 mRNA和蛋白表达的适应性变化。方法:Wi-star大鼠40只,任选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采用多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疲劳模型,留其成功的20只为疲劳组;测试两组大鼠血糖、血乳酸、尿素氮及血... 目的:探讨运动疲劳后大鼠纹状体神经元GLUT_3 mRNA和蛋白表达的适应性变化。方法:Wi-star大鼠40只,任选1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采用多级递增负荷跑台运动建立运动疲劳模型,留其成功的20只为疲劳组;测试两组大鼠血糖、血乳酸、尿素氮及血清胰岛素含量,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测定纹状体神经元GLUT_3 mRNA的表达,运用免疫组化法观测该部神经元GLUT_3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力竭后即刻,实验组大鼠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大鼠(P<0.05),而血乳酸及尿素氮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大鼠(P<0.05),纹状体神经元GLUT_3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大鼠显著上调(P<0.05)。结论:运动疲劳后大鼠能量基本耗竭,迫使机体以非胰岛素依赖方式上调纹状体神经元GLUT_3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来应激,以此延搁由能量衰竭所引起的级联反应,从而形成一种适应性保护反应来减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疲劳 纹状体神经元 GLUT3 MRNA和蛋白表达 RT-PCR 免疫组化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状体神经元调控SVZ区域神经再生的作用机制
6
作者 贺小松 叶秉坤 +2 位作者 王智明 宣爱国 龙大宏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6-470,共5页
目的:纹状体神经元可以投射突触到室管膜下区(SVZ),并影响SVZ区域前体细胞的活性,但是纹状体神经元活性如何影响SVZ区域神经再生未知,本文旨在探讨纹状体神经元与SVZ区域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光遗传学的方法,特异调控纹状体神经元... 目的:纹状体神经元可以投射突触到室管膜下区(SVZ),并影响SVZ区域前体细胞的活性,但是纹状体神经元活性如何影响SVZ区域神经再生未知,本文旨在探讨纹状体神经元与SVZ区域神经再生的关系。方法:利用光遗传学的方法,特异调控纹状体神经元活性后,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活性对SVZ区域神经再生的影响,并且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当以CaM KⅡ作为启动子时,光敏感蛋白可以在纹状体神经元中表达,而且纹状体神经元的发放频率能够被激光控制。纹状体神经元活性的抑制促进NT-1的分泌(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纹状体神经元活性的降低促进SVZ区域BrdU与DCX双阳性细胞数目的增多(P<0.05)。结论:纹状体神经元活性是影响SVZ区域神经再生的重要因素,抑制纹状体神经元活性可以促进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状体神经元 神经再生 光遗传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软刻技术微图案化培养纹状体神经元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高侃 刘丙方 徐群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87-792,共6页
探讨以软刻技术微加工带正电荷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图案,对培养纹状体神经元黏附存活及突起生长的影响.以软刻技术(微接触印刷方法)微加工三种不同的黏附底物: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带正电荷的多聚赖氨酸(poly-L-lys... 探讨以软刻技术微加工带正电荷的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eimine,PEI)图案,对培养纹状体神经元黏附存活及突起生长的影响.以软刻技术(微接触印刷方法)微加工三种不同的黏附底物:层粘连蛋白(laminin,LN)、带正电荷的多聚赖氨酸(poly-L-lysine,PLL)和PEI.新生乳鼠纹状体神经元体外分离培养,观察不同黏附底物对纹状体神经元黏附、存活和突起生长状态的影响,观察神经元在不同黏附底物上形成网络图案的差异.结果表明,在PEI和PLL表面生长的神经元数量明显大于LN组,PEI与PLL、LN相比能形成更为完整的神经元图案.带强正电荷的PEI有助于神经元在其表面形成相对完整的图案,是构建体外神经网络的一种良好界面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亚胺 软刻技术 纹状体神经元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大鼠纹状体神经元ATP敏感钾通道的特性
8
作者 佟振清 赵涌涛 高天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296-299,共4页
为确定纹状体神经细胞膜上存在ATP敏感钾通道,用膜片钳技术在培养新生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上记录了单通道电流。在细胞贴附式时,胞外给予NaCN可诱发一种电导为60pS的钾离子单通道,其激活不依赖于膜电位。去极化使通道平均... 为确定纹状体神经细胞膜上存在ATP敏感钾通道,用膜片钳技术在培养新生的大鼠纹状体神经元上记录了单通道电流。在细胞贴附式时,胞外给予NaCN可诱发一种电导为60pS的钾离子单通道,其激活不依赖于膜电位。去极化使通道平均开放时间和开放概率增大。在内面向外式时,ATP或优降糖(glibenclamide)均可抑制通道活动,通道激活不依赖于胞内Ca ̄(2+)。结果表明,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膜上存在一种60pS的ATP敏感钾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 钾通道 纹状体神经元 三磷酸腺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砷中毒对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与肝组织的毒性和氧化应激作用 被引量:7
9
作者 秦文娟 管东方 +5 位作者 史红娟 邢国强 李佳洁 马荣基 吕海龙 姜玉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339-343,共5页
为研究NaAsO_2(亚砷酸钠)中毒对成年SD大鼠纹状体的神经细胞及肝脏形态学的影响,以及NaAsO_2中毒对SD大鼠神经毒性和肝毒性的作用,我们对染毒后的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采用12周龄SD大鼠48只,体重200±20 g,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 为研究NaAsO_2(亚砷酸钠)中毒对成年SD大鼠纹状体的神经细胞及肝脏形态学的影响,以及NaAsO_2中毒对SD大鼠神经毒性和肝毒性的作用,我们对染毒后的组织进行HE染色并观察。采用12周龄SD大鼠48只,体重200±20 g,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自由饮水),实验组按剂量递增方式分为低、中、高剂量NaAsO_2染毒组(按照5、10、20 mg/kg的比例配制蒸馏水,自由饮用),各组12只,均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建造染砷模型12周后取大鼠脑组织纹状体部分,常规石蜡切片后,HE染色,光镜观察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与肝结构的形态学是否发生改变,同时使用试剂盒检测纹状体与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WST-1法)、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微板法)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TBA法)的含量。结果显示,利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可见:NaAsO_2染毒组的纹状体神经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较,神经细胞胞体形态欠规则,数量稀疏且减少,胞浆内可见明显空泡样变,镜下可见坏死水肿的神经细胞。NaAsO_2染毒组的肝组织较正常组出现病理性改变:例如变性、坏死、组织出现水肿及炎性细胞浸润等,与对照组相比,各剂量NaAsO_2染毒组大鼠的纹状体组织及肝脏的SOD活力,GSH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剂量NaAsO_2染毒组大鼠的纹状体组织及肝脏的MDA含量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大鼠纹状体神经细胞形态结构及肝组织结构产生损伤可能由NaAsO_2导致其中毒,同时提示NaAsO_2致大鼠纹状体及肝组织的毒性作用可能与氧化应激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AsO2中毒 纹状体神经元 肝功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遗传操控D2-MSNs揭示跑台训练改善帕金森病小鼠运动行为障碍的可能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晓莉 张丹昱 +1 位作者 赵刚 乔德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11-718,共8页
目的: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揭示纹状体表达多巴胺Ⅱ型受体的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在改善帕金森病(PD)小鼠运动行为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D2-Cre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帕金森病组(PD组)、帕金森病运动组(PD+Ex组... 目的:采用光遗传学技术揭示纹状体表达多巴胺Ⅱ型受体的中等多棘神经元(D2-MSNs)在改善帕金森病(PD)小鼠运动行为障碍中的作用。方法:雄性D2-Cre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安静组(Control组)、帕金森病组(PD组)、帕金森病运动组(PD+Ex组)和帕金森病光刺激组(PD+Laser组),最终每组样本量为6只。PD+Laser组小鼠纹状体注射包装抑制性光敏感蛋白病毒(rAAV-Ef1α-DIO-eNpHR3.0-EYFP-WPRE-pA),并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纹状体D2-MSNs对注入电流的反应,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病毒转染情况。采用右侧纹状体两点注射6羟基多巴胺(6-OHDA)药物建立偏侧PD小鼠模型,采用阿扑吗啡(APO)诱导旋转试验和纹状体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评价PD模型可靠性。PD+Ex组小鼠跑台运动干预方案为18 m/min,40 min/d,5 d/w,4 w。采用旷场实验通过运动总距离、平均运动速度和活动模式占比等参数评价各组小鼠自主活动能力,旷场实验中PD+Laser组光刺激方案为波长589 nm、10 mW,30 s光照、30 s关闭、30 s间隔的循环,重复7组,共10 min。结果:模型组小鼠APO旋转试验净旋转圈数>120 r/30 min,6-OHDA损毁侧纹状体TH阳性纤维大量丢失;光刺激前后D2-MSNs对注入电流反应不同,纹状体上光敏感蛋白eNpHR3.0在D2-MSNs表达,证实PD小鼠模型可靠及病毒转染成功。PD组和PD+Ex组总运动距离及平均运动速度较Control组显著降低(P<0.05),PD+Ex组和PD+Laser组总运动距离及平均运动速度较PD组显著增加(P<0.05),且PD+Ex组和PD+Laser组总运动距离、平均速度及活动模式占比等结果基本一致。结论:PD小鼠出现明显自主活动障碍与纹状体DA水平减少,引起D2-MSNs兴奋性改变有关。4周跑台运动干预有效改善了PD模型小鼠自主活动障碍,这一结果与光遗传操控D2-MSNs兴奋性对PD小鼠自主活动行为的影响基本相似。提示纹状体D2-MSNs可能是运动改善PD小鼠运动行为障碍的重要细胞分子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 光遗传 D2-Cre转基因小鼠 纹状体中等多棘神经元Ⅱ亚型 帕金森病 自主活动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