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yberknife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娟 袁智勇 +3 位作者 刘春雷 王宝虎 宋勇春 王平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0-283,共4页
目的:评价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射波刀治疗39例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共计49个,直径1.5~4.3 cm。治疗剂量12~60 Gy,分割1~10次。结果:治疗后随访3~67个月(中位数20个月)... 目的:评价射波刀(Cyberknife)治疗纵隔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射波刀治疗39例恶性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灶共计49个,直径1.5~4.3 cm。治疗剂量12~60 Gy,分割1~10次。结果:治疗后随访3~67个月(中位数20个月),胸闷、气短等症状缓解率83.3%。49个病灶CR、PR、SD分别为29、15、5个,有效率90%。1、2年局控率为100%、91%,1、2年生存率分别为84.6%、68.3%。急性期无反应者25例,1~2级、3~4级放疗反应分别为11例、3例。既往行胸部放疗、隆突下及气管食管沟病灶、放疗前后1个月行化疗者放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P=0.014、0.007、0.039),反应组食管5 mL平均照射剂量30.62 Gy明显高于无反应组15.5 Gy(P=0.045)。结论:射波刀为纵隔淋巴结转移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转移淋巴结 射波刀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T上肿瘤-胸膜位置关系预测肺腺癌患者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2
作者 郝沁敏 贾亦真 +3 位作者 李海 俞同福 徐海 袁梅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3-470,共8页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 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肿瘤-胸膜关系 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3
作者 孙兴智 栗鸿宝 +1 位作者 朱思毅 李卫星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14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在GE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4年6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和术中淋巴结清扫的140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所有患者均在GE Revolution 256CT上进行MSCT检查,记录MSCT灌注参数,包括病灶区域的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血容量(BV)以及表面通透性(PS)。收集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部位分布、肿瘤大叶分布、肿瘤类型、肿瘤直径和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直径。收集患者术前血常规中的红细胞分布宽度(RDW)、血红蛋白计数(Hb)、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血小板计数(P)、单核细胞计数(M),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及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分布宽度比值。结果:与未转移组患者比较,转移组患者的肿瘤直径和肿瘤同侧纵隔淋巴结短直径显著增加,BF、BV、PS、NLR和PLR显著增加,LMR和HRR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大的BF、BV、PS、NLR和PLR是NSCLC患者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BF、BV、PS、NLR和PLR单独及联合预测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9%和70.9%、83.3%和72.1%、64.8%和83.7%、74.1%和77.9%、70.4%和67.4%、94.4%和83.7%。结论:MSCT灌注参数联合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对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非小细胞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外周血炎症复合指标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周星明 吕桂泉 +2 位作者 严福来 陈奇勋 江洪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790-792,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与特点。方法:对358例肺癌行肺切除加淋巴结廓清术,对其中132例N2肺癌病例的281组转移性纵隔淋巴结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两组以上N2转移占62.1%,跳跃式转移占12.1%,左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5、7、6组淋巴结,右侧肺癌N2转移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4、7、3组淋巴结;瘤体越大N2转移发生率越高,肺癌分化程度越差,N2转移发生率越高;病理类型不同,N2转移发生率分别为:小细胞癌80.0%、腺癌45.1%、大细胞癌33.3%、鳞癌24.0%。结论:对N2肺癌行广泛、全面的纵隔淋巴结清扫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清除术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诊断标准的探讨 被引量:30
5
作者 李彩英 刘明 +2 位作者 彰俊杰 李如迅 许茜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11期1125-1127,共3页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 目的 评价CT扫描对胸段食管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方法  93例CT资料完整经手术治疗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 ,统计CT纵隔淋巴结肿大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结果 以 3mm、5mm、10mm、15mm短径为标准 ,纵隔淋巴结转移PPV分别为 2 9.8% ,44 .4% ,62 .5 % ,75 %。以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为标准 ,CT对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 82 .3 5 % ,85 .5 % ,84.9%。对右上气管旁沟组、主动脉窗组PPV >5 0 %。结论 CT扫描有利于发现纵隔异常肿大的淋巴结 ,对单个淋巴结短径大于 5mm、或一区域多个小结节均应作为临床治疗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段食管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诊断标准 食管肿瘤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海燕 李思进 +5 位作者 王艳艳 武志芳 任媛 李险峰 刘建中 胡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探讨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MLM)的价值。方法29例经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疑肺癌的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99mTcN-NOETSPECT早期、延迟胸部断层显像和CT检查,所有病例检查前均未经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 目的探讨99mTcN-NOET双时相SPECT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MLM)的价值。方法29例经X线检查示肺部阴影疑肺癌的患者术前1周内进行99mTcN-NOETSPECT早期、延迟胸部断层显像和CT检查,所有病例检查前均未经放、化疗和手术治疗。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组,MLM组(G1)11例,共34处MLM;无MLM组(G2)18例。99mTcN-NOET图像根据纵隔内淋巴结区是否有异常浓聚,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半定量分析采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与正常组织(ROI1/ROI2)放射性比值即摄取比值(T/N)。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各组的ER、DR、RI%差异的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G1中NOET早期阳性显像72.7%(8/11);G2中77.8%(14/18)的患者阴性显像。NOET延迟阳性显像45.4%(5/11);G2中88.9%(16/18)的患者阴性显像。而CT结果显示有54.5%(6/11)纵隔淋巴结转移。G2中83.3%(15/18)的患者显示阴性。99TcmN-NOET早期显像诊断MLM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2.7%、77.8%、75.9%,延迟显像分别为45.5%、88.9%、72.7%;CT检查分别为54.5%、83.3%、72.4%。②G1的ER为1.26±0.11,DR为1.38±0.15;G2的ER为1.28±0.17,DR为1.43±0.22,两组DR均高于ER(P<0.001)。两组ER、DR和RI%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99mTcN-NOET双时相SPECT可以用于探测肺癌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其灵敏度及特异性与常规CT没有差别。肺癌患者进行99mTcN-NOET显像时的半定量指标与MLM无关,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肺癌患者无论有无MLM,肿瘤清除NOET均较对侧正常肺组织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9mTcN-NOET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DSA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自谦 陈君坤 +7 位作者 曹建民 李成朗 许健 黄伟 孙荣跃 王江陵 李桂清 崔秋宁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1996年第1期15-18,共4页
笔者分析了5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的DSA表现,结果表明DSA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其主要影像特征有血管粗细不均、血管拉直变硬、血管呈弧形推压、淋巴结染色及少... 笔者分析了5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或/和肺门淋巴结转移的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的DSA表现,结果表明DSA显示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高,其主要影像特征有血管粗细不均、血管拉直变硬、血管呈弧形推压、淋巴结染色及少供血改变。本文还重点讨论了淋巴结血供的解剖学和病理解剖学基础、DSA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和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肺门 纵隔淋巴结转移 数字减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对T_1和T_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映辉 赵宇 +2 位作者 张林 韩建军 陈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5期961-963,共3页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胸部多层CT扫描 纵隔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穿刺入路及技巧 被引量:2
9
作者 严媛 陈锦 +3 位作者 林瑞祥 林清锋 陈健 林征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217-1221,共5页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6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125I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穿刺路径及相关辅助技术,总结相关经验。结果 16例纵隔淋巴结转... 目的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方法对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共16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放射性125I治疗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其穿刺路径及相关辅助技术,总结相关经验。结果 16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共20个病灶均顺利完成CT引导下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穿刺路径分为经胸骨旁/椎旁入路(8例)、经胸骨入路(4例)、经胸骨上入路(2例),经胸椎入路(1例)、经胸膜腔入路(1例,人工气胸技术),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9个月。疗效评价完全缓解(CR)10例(62.5%),部分缓解(PR)1例(6.2%),疾病稳定(SD)3例(18.8%),疾病进展(PD)2例(12.5%)。结论采用合适的穿刺路径及辅助技术是CT引导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放射性粒子植入 经骨入路 人工气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肺癌分型及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关系的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尚文军 李军 +2 位作者 周耀洪 吴功志 吴亦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2期1272-1274,共3页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不同血清学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术前进行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角质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不同血清学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与肺癌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肺癌患者术前进行放免法测定血清细胞角质片段抗原21-1(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样物的浓度,施行肺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切片诊断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统计分析术前肺癌患者不同血清学肺癌标志物阳性表达率之间的差异与肺癌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YFRA21-1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中阳性率高于小细胞肺癌(SCLC)组(P<0.01),在NSCLC组中病理学证明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P-N2)比病理学未证明有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P-N0-1)的CYFRA21-1阳性表达率高(P<0.05);NSE在SCLC组中阳性率高于NSCLC(P<0.01),在SCLC组中P-N2比P-N0-1的NSE阳性表达率高(P<0.05);ACTH样物的阳性表达率在NSCLC和SCLC及P-N2和P-N0-1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YFRA21-1阳性表达多提示病理分型为NSCLS,易发生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若同时NSE亦为阳性表达,则可进一步确定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存在;NSE阳性表达多提示病理分型为SCLC,更易发生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ACTH样物的阳性表达对肺癌的病理分型及有无同侧纵隔淋巴结转移无预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阳性表达率 肺癌标志物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 同侧 CYFRA21-1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分析研究 小细胞肺癌(SCLC)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病理分型 肺癌患者 细胞角质片段 病理切片诊断 ACTH 放免法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例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
11
作者 吕斌 张维 +1 位作者 刘劲松 陶磊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83-384,共2页
关键词 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预测 被引量:14
12
作者 王洲 马传栋 +1 位作者 殷洪年 张军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探讨肺癌临床病理生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对 378例行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预测有意义的相关因素 ,应用χ2 检验判定不同危险因素组间纵隔淋巴结转移... 目的 探讨肺癌临床病理生理特征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对 378例行肺切除加纵隔淋巴结廓清术后的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预测有意义的相关因素 ,应用χ2 检验判定不同危险因素组间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全部 378例患者中 ,伴有纵隔淋巴结者 10 5例 ,转移率为 2 7.8%。多因素分析显示 ,腺癌、CT扫描阳性 (纵隔淋巴结增大 )和病理分期为T3 是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预测指标 (P <0 .0 0 1)。 316例胸部CT扫描阴性患者中 ,纵隔淋巴结转移率为 2 3 .4%(74/ 316 )。多因素分析显示 ,腺癌、病理分期为T3 和T2 是这部分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有意义的预测指标 (P值分别为 <0 .0 0 1、<0 .0 0 1和 <0 .0 5 )。病理分期T2 和T3 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为 33% ,显著高于鳞癌的 15 .3 % (P <0 .0 1)。结论 对CT扫描阳性、腺癌及病理分期为T3 的患者应该考虑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对CT扫描阴性的临床分期T2 和T3 腺癌患者亦应高度怀疑纵隔淋巴结转移存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预测 LOGISTIC回归分析 肺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引导下3D共面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云峰 贡桔 +2 位作者 夏宁 陆建 刘芬菊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79-84,共6页
目的:对比性分析CT引导下3D共面模板与非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 目的:对比性分析CT引导下3D共面模板与非模板辅助^(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近距离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瘤的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的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为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23~77岁,平均(64±10)岁;10例为非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年龄55~84岁,平均(68±13)岁。所有患者进行术前计划、术中优化及术后剂量学验证。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手术前后90%靶体积的最小吸收剂量(D90)、最小周边剂量(MPD)及100%、150%、200%处方剂量覆盖的靶区体积占靶区总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V100、V150、V200)。并比较两组手术操作时间的差异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23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治疗,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平均植入放射性粒子30粒,非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平均植入放射性粒子23粒。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和非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V100术前计划分别为(97.16±2.74)%、(95.44±1.37)%,术后分别为(95.66±2.58)%、(90.40±3.56)%,术后均较术前计划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563、5.827,P <0.05)。两组D90、MPD、V150、V200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操作时间,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为(49.04±1.75)min,非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组为(66.13±1.7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使用3D共面模板辅助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可以更精确地达到术前规划的优化,且缩短了手术操作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耐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近距离放射治疗 125I放射性粒子 3D共面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T-PCR法检测MUC1 mRNA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洲 殷洪年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探讨对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pN0 1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NSCLC)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5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无MUC1基因m... 目的 探讨对常规病理检查漏诊的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病灶的诊断方法。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 (RT PCR) ,检测pN0 1 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NSCLC)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5枚肺良性疾病的局部淋巴结无MUC1基因mRNA表达 ,5枚经病理检查证实有淋巴结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中均检测到MUC1mRNA表达。实验组 19例患者的 78枚纵隔淋巴结中有 6枚检测到MUC1mRNA表达 ,从而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结论 应用R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T-PCR法 诊断 肺癌 纵隔淋巴结隐匿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I放射性粒子在纵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
15
作者 刘志刚 张凯歌 +7 位作者 雷光焰 吕卫东 张曦 宋养荣 严丽 马红兵 王珺 程齐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51-356,共6页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53例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术前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陕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53例采用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采用术前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ning system,TPS)进行计划并术后验证,记录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观察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治疗后1、3、6个月,1、2年复查胸部CT随访,评估局部病灶控制情况,随访中位生存期及总生存期,并对生存预后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53例纵隔淋巴结转移瘤患者均顺利完成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中位生存期为254天,1年生存率为48.67%,疗效评价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率(partial response,PR)为83.02%(44/53);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生存预后与ECOG评分、植入时远处转移、植入后同期化疗、二次粒子植入等相关因素有关(P<0.05);术中、术后气胸和咯血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75%(11/53)、13.21%(7/53),无一例患者死亡;植入后在咳嗽、气短、疼痛、声音嘶哑、呛咳和上腔静脉综合征等症状方面有60.00%~82.61%的缓解率。结论:CT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手术创伤小、疗效显著、安全性好和可行性高等优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淋巴结转移 近距离放射疗法 ^125I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判定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黎庶 马述盛 +3 位作者 王天君 张景荣 赵惠儒 傅志民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2期193-195,共3页
本文对30名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进行了术前CT-外科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探讨我国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CT图像和摘除淋巴结的长、短径进行评价,同时对阈值进行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评... 本文对30名肺癌患者的纵隔淋巴结进行了术前CT-外科手术-病理对照研究,探讨我国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的CT诊断标准。采用数学统计方法对CT图像和摘除淋巴结的长、短径进行评价,同时对阈值进行优化选择。研究结果表明:评价肺癌患者纵隔淋巴结转移,在CT图像上测量短径优于长径;纵隔淋巴结短径≥10mm为最佳的转移诊断标准;CT对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有较重要的价值,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纵隔淋巴结合理廓清范围的临床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洲 殷洪年 +1 位作者 张林 马传栋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1-94,共4页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89年1月~1999年1月,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证实的纵隔淋巴结转移(pN2)137例。分析临床病理因素与pN2的关系,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纵隔淋巴结CT扫描阴性时(cN0-1)pN2有意义的预测指标;总结不同位置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方式。结果:NSCLC无论病理类型和临床状态如何,均有纵隔淋巴结转移发生。纵隔淋巴结增大(cN2)和cT2或cT3腺癌患者转移的发生率较高(65.0%,75.0%)。纵隔淋巴结转移多为区域性(80.9%),跨区域纵隔淋巴结转移多数伴有隆凸下淋巴结受累。结论:对NSCLC应行纵隔淋巴结廓清,尤其对cN2和cT2、cT3腺癌。多数患者单独廓清区域纵隔淋巴结即可达到目的。建议手术中对肺门和隆凸下淋巴结冰冻病理检查,无转移时可不必廓清非区域纵隔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纵隔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廓清术 转移方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淋巴结受累程度对Ⅲ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宋福杰 王洲 +1 位作者 刘凡英 刘相燕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469-471,共3页
目的 :探讨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预后的关系及Ⅲ期NSCLC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 1988年~ 1998年间 ,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pN2 )的 13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前... 目的 :探讨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预后的关系及Ⅲ期NSCLC的手术适应证。方法 :回顾分析 1988年~ 1998年间 ,淋巴结廓清术后病理诊断为纵隔淋巴结转移 (pN2 )的 13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前的淋巴结分期、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及转移的范围分组。Kaplan Meier计算生存率 ,绘出生存曲线、用Log Rank检验比较不同组别的生存差别。结果 :不同的临床、病理因素中 ,淋巴结受侵的程度对预后的影响最大。淋巴结结外转移组的五年生存率低于结内转移组 ,分别为 9.8%和 18.8%。Log rank检验显示两组间差别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淋巴结结外转移的N2 患者预后不良。对手术中纵隔淋巴结活检冰冻病理证实转移灶局限在淋巴结内者 ,可采取根治性切除 ;对于淋巴结转移已突破外膜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外科 纵隔淋巴结转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癌胸内淋巴结转移的评价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孔丽丽 霍萌 刘白鹭 《放射学实践》 2007年第1期102-103,共2页
关键词 胸内淋巴结转移 肺癌患者 纵隔淋巴结转移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经纤维支气管镜 区域淋巴结 恶性肿瘤患者 术后病理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剂量CT灌注联合影像组学评估非小细胞肺癌的纵隔淋巴转移 被引量:10
20
作者 孙国臣 王明甫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93,共8页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组织以及淋巴结分别做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检验以及淋巴结病理检测。将所有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医师基于CT灌注图像进行肿瘤感兴趣区域分割,并提取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通透性(PMB)以及396个影像组学参数。基于训练组人群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采用LASSO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的可能性。结果:经过特征降维后,利用LASSO构建Radscore,选择惩罚系数log(λ)=0.867,共计7个影像组学。Radscore在训练组中和验证组中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细胞转移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0.840 vs 0.841);训练组中纵隔转移和非纵隔转移患者的CT灌注参数:MTT以及BV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高于随机诊断[(0.687 vs 0.698>0.500)(0.672 vs 0.698>0.500)]。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BV和MTT构建的联合模型Image model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高于Radscore、BV、MTT(P=0.378、0.014、0.010),在验证组中低于Radscore,高于BV、MTT(P=0.563、0.631、0.093)。Image model Hosmer-Lemeshow统计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观察情况无显著差异,可拟合(P>0.05)。结论: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用以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是否转移,同时联合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构建联合模型评估纵隔淋巴是否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纵隔淋巴结转移 CT灌注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