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展开更多
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组织以及淋巴结分别做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检验以及淋巴结病理检测。将所有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医师基于CT灌注图像进行肿瘤感兴趣区域分割,并提取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通透性(PMB)以及396个影像组学参数。基于训练组人群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采用LASSO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的可能性。结果:经过特征降维后,利用LASSO构建Radscore,选择惩罚系数log(λ)=0.867,共计7个影像组学。Radscore在训练组中和验证组中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细胞转移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0.840 vs 0.841);训练组中纵隔转移和非纵隔转移患者的CT灌注参数:MTT以及BV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高于随机诊断[(0.687 vs 0.698>0.500)(0.672 vs 0.698>0.500)]。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BV和MTT构建的联合模型Image model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高于Radscore、BV、MTT(P=0.378、0.014、0.010),在验证组中低于Radscore,高于BV、MTT(P=0.563、0.631、0.093)。Image model Hosmer-Lemeshow统计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观察情况无显著差异,可拟合(P>0.05)。结论: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用以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是否转移,同时联合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构建联合模型评估纵隔淋巴是否转移。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肺腺癌原发灶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构建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2019年行手术治疗和淋巴结清扫、病理结果为有/无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肺腺癌患者,收集患者的多个临床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独立预测因子,并构建多个CT特征的影像模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和临床实用价值。结果:在最终纳入的780例肺腺癌伴大小正常的淋巴结患者中,14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轴向位置、结节性质、形态学特征、胸膜牵拉征、胸膜毗邻类型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大小(OR=1.019,95%CI:1.002~1.036,P=0.028)、结节性质(OR=0.361,95%CI:0.202~0.646,P=0.001)、胸膜牵拉(OR=1.835,95%CI:1.152~2.924,P=0.011)和纵隔胸膜毗邻(OR=1.796,95%CI:1.106~2.919,P=0.018)是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基于预测因子建立的影像学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75,灵敏度为86.2%,特异度为53.1%。结论:基于胸部CT平扫建立的影像学特征模型,在预测肺腺癌隐匿性纵隔淋巴结转移上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为临床医生的无创性术前决策及手术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
文摘目的:评估胸部多层CT扫描(MSCT)对T1和T2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2004年3月至2012年3月T1和T2期NSCLC患者32例,依据病理结果分析术前MSCT对纵隔淋巴结的判断。结果:以淋巴结短径≥10 mm MSCT评价纵隔淋巴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2.4%和92.4%;淋巴结大小、原发肿瘤位置及脏胸膜侵犯对纵隔淋巴转移的预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结大小可作为评估NSCLC患者纵膈淋巴结转移的依据,原发于右肺的肿瘤及肿瘤伴有脏层胸膜侵犯具有较高的纵隔淋巴结转移风险。
文摘目的:探究基于低放射剂量CT灌注影像提取CT灌注参数以及影像组学参数联合评估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转移的效能。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20年5月经病理证实为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以及非纵隔淋巴转移的NSCLC患者,所有患者于术前行低剂量CT灌注扫描。术中系统性清扫患者N1及N2站淋巴结,并取肿瘤组织以及淋巴结分别做微血管密度免疫组化检验以及淋巴结病理检测。将所有患者按照分层随机的原则以7:3的比例分为训练组和验证组。诊断医师基于CT灌注图像进行肿瘤感兴趣区域分割,并提取CT灌注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血管通透性(PMB)以及396个影像组学参数。基于训练组人群的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采用LASSO构建影像组学标签Radscore,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构建多元逻辑回归模型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转移的可能性。结果:经过特征降维后,利用LASSO构建Radscore,选择惩罚系数log(λ)=0.867,共计7个影像组学。Radscore在训练组中和验证组中评估NSCLC纵隔淋巴细胞转移时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0.840 vs 0.841);训练组中纵隔转移和非纵隔转移患者的CT灌注参数:MTT以及BV具有统计学差异,且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的诊断效能高于随机诊断[(0.687 vs 0.698>0.500)(0.672 vs 0.698>0.500)]。联合Radscore以及CT灌注参数BV和MTT构建的联合模型Image model的诊断效能在训练组中高于Radscore、BV、MTT(P=0.378、0.014、0.010),在验证组中低于Radscore,高于BV、MTT(P=0.563、0.631、0.093)。Image model Hosmer-Lemeshow统计结果显示模型与实际观察情况无显著差异,可拟合(P>0.05)。结论: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用以评估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纵隔淋巴是否转移,同时联合CT灌注参数与影像组学标签可构建联合模型评估纵隔淋巴是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