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北地区纵坑切梢小蠹防治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刘森尧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2期80-82,共3页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是我国重点防治的蛀干害虫,其具有破坏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辽宁省内多市被发现,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损失。文章结合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特点与传播途径最新科研成果,并与本地区实...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是我国重点防治的蛀干害虫,其具有破坏性强、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在辽宁省内多市被发现,已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损失。文章结合纵坑切梢小蠹的发生特点与传播途径最新科研成果,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提供多角度、多方面的综合防治措施,为辽西北地区纵坑切梢小蠹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北地区 纵坑切梢小蠹 病虫害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聚集信息素监测与防治纵坑切梢小蠹 被引量:19
2
作者 高长启 徐桂莲 +3 位作者 张晓军 张凯鹏 宋丽文 孙守慧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32,共3页
监测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最好的诱芯 9诱集效果是对照诱集效果的 770 6 8倍 ,是饵木的2 0 4 9倍 ;效果中等的诱芯 1的诱集量是对照的 4 2 88 4倍 ,是饵木的 11 4倍 ;效果最差的诱芯 5诱集量为对照的 830倍 ,是饵木的 2 19倍。这一... 监测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最好的诱芯 9诱集效果是对照诱集效果的 770 6 8倍 ,是饵木的2 0 4 9倍 ;效果中等的诱芯 1的诱集量是对照的 4 2 88 4倍 ,是饵木的 11 4倍 ;效果最差的诱芯 5诱集量为对照的 830倍 ,是饵木的 2 19倍。这一结果肯定了聚集信息素诱虫灵敏度高、效果好的特性。同时虫口密度、有虫株率和梢被害率 3项指标的减退率证实了应用聚集信息素防治纵坑切梢小蠹的效果显著可靠。其虫口密度减退率平均为 94 35 % ,有虫株率减退率平均为 87 7% ,被害梢减退率为 88 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信息素 监测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育间伐持续控制松纵坑切梢小蠹效果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陈鹏 李丽莎 +4 位作者 刘宏屏 李浩然 杨永祥 刘安 梁尚新 《浙江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90-293,共4页
抚育间伐能提高云南松林分的转化功能 ,增强林分抵御蠹害的能力。不同抚育强度林分 ,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持续控制效果不同。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弱度和中弱度间伐持续控制蠹害效果最好。不间伐林分中 ,小蠹虫种群总是高于间伐林分中小蠹虫... 抚育间伐能提高云南松林分的转化功能 ,增强林分抵御蠹害的能力。不同抚育强度林分 ,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持续控制效果不同。经过多年观察发现 ,弱度和中弱度间伐持续控制蠹害效果最好。不间伐林分中 ,小蠹虫种群总是高于间伐林分中小蠹虫种群。合理实施不同的抚育间伐 ,协调了生态系统内的多种有利因素 ,创造了有利于林木健康生长的环境 ,有益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促进云南松林生态系统形成抑制小蠹虫发展的稳定的自然控制良性循环 ,达到持续控制蠹害的目的。表 5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抚育间伐 持续控制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四个地理种群同工酶比较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邹平 叶辉 +1 位作者 谭德勇 昝瑞光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27-31,共5页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Tom icus piniperda L.)4 个自然种群的9 个同工酶基因座。4 个种群均在Es- 1、Es- 2、Es- 4、Mdh- 1、Mdh- 2 及AAT- 1 基因... 采用不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Tom icus piniperda L.)4 个自然种群的9 个同工酶基因座。4 个种群均在Es- 1、Es- 2、Es- 4、Mdh- 1、Mdh- 2 及AAT- 1 基因座上存在遗传多态现象。路南长湖、楚雄、蒙自3 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为0.0036~0.0173, 平均值为0.0105, 表明其遗传结构基本相似。丽江种群与上述3 种群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421~0.2035, 平均值为0.1765,表明丽江种群与上述三种群已有了遗传分化。丽江种群近交系数较大,近亲繁殖程度较高。种群遗传结构的差异可能与不同蠹害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同工酶 等位基因频率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空间分布 被引量:31
5
作者 叶辉 李隆术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1-316,共6页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是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虹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 piniperda)成虫蛀梢多集中在蛀干木附近。种群密度以蛀干木为中心向周围是指数递减,散布半径约30m。在蛀虹梢过程中,该种群逐渐向新区扩张。在树冠内,纵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4—10轮枝上。第7轮技虫口百分率最高。6—7轮枝受害率最大。树冠上层受害较其下属于重。从树冠水平层次考察,树冠外层虫量相对集中,约为树冠中、内层虫量之和。树冠内层虫量最少。纵坑切梢小蠹在树冠内的种群分布系由梢径、种群密度、蛀梢行为、降落方式、光照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季中云南松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抗性的变化 被引量:10
6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1 位作者 吕军 林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84-88,共5页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 8和r=-0.462 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 利用云南半帚孢测试了干季中云南松抗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云南松抗性的相对强弱与降雨量及环境温度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r=-0.779 8和r=-0.462 7,|r0.05|=0.811,P>0.05.在干季前期,温度较低,降雨量偏少,松树的针叶及韧皮含水量较低,伴生菌的生长力较低,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增强,这一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较轻;而干季后期,温度逐渐升高,降雨量也有所增加,松树含水量较高,伴生菌的生长力增强,云南松的抗性相对减弱,因此该时期内纵坑切梢小蠹的蛀干危害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rn yunnanense) 抗性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云南松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路荣春 王鸿斌 +1 位作者 张真 金幼菊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4-128,共5页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是一种重要的林业害虫,对其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治对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利用植物的挥发性化学物质对其进行监测和防治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针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综述了云南松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研究现状及利用各种挥发性成分诱集云南纵坑切梢小蠹的研究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其他地区利用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监测和防治小蠹类害虫的成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云南纵坑切梢小蠹 植物挥发性化学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林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岳锋 冯丹 +1 位作者 周希伟 杨斌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5-86,110,共3页
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 在云南省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严重的地区,通过调查云南松与板栗、油杉、华山松、旱冬瓜、麻栎等树种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株间混交的混交林,研究纯林和不同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虫性。结果表明:与纯林相比,混交林对纵坑切梢小蠹的抗性强;云南松与板栗、华山松混交林抗虫性好;不同混交方式的抗虫性,株间混交最好,行间混交次之,块状混交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混交林 纵坑切梢小蠹 抗虫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虫坑真菌类群初步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旭东 叶辉 丁骅孙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56-560,共5页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 Egg galleries of Tomicus piniperda attacking Pinus yunnanensis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 of trunk attack in mid Yunnan Province. 30 Genus of fungi,which belong to 12 families,were isolated. Among them,12 are saprophytes,10 facultative fungi and 8 parasites. Moreover,there is no obvious differentiation in the dominant populations including Debaryomyces,Penicillium and Paecilomyces with the damage level of localities and there exists no close interior relation between bark beetle attacks and dominant populations. Besides these,blue stain fungi which identified as Leptographium spp.were isolated from Tomicus piniperda and trunk tunn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蓝色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吕军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38-342,共5页
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yunnanense在不同温度下 ,在PDA培养基、云南松木段和活树上的生长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在 5  2 0℃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云南松韧皮反应区长度逐渐增大 ;... 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yunnanense在不同温度下 ,在PDA培养基、云南松木段和活树上的生长变化情况 ,结果表明 :在 5  2 0℃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云南松韧皮反应区长度逐渐增大 ;在 2 0  35℃温度范围内 ,真菌的生长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弱 ,韧皮反应区逐渐减小。说明温度变化使真菌的生长力与云南松的抗性之间的对比力量改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菌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半帚孢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侵害云南松树组织解剖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叶辉 吕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74,共4页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 通过对云南松树进行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蓝污真菌 (Leptogramphiumyunnanense)接种试验 ,对云南松受害组织进行了形态解剖观察 ,验证了蓝污真菌对云南松的致病作用。蓝污真菌发现于受害木质部和韧皮组织中的各类细胞中。在木质部 ,蓝污区域呈现出以心材为中心的扇形分布。在韧皮组织内 ,蓝污真菌主要沿着细胞轴向在垂直方向上生长 ,并可通过细胞孔纹进入到水平方向上的相邻细胞内。本项研究揭示了该蓝污真菌在云南松树干韧皮和木质部组织、细胞内的生长和蔓延规律 ,进一步表明纵坑切梢小蠹蓝污真菌L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蓝污真菌 云南松 接种试验 组织解剖 致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危害机理的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5,共3页
该文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yunnanense的危害机理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L .yunnanense在与小蠹虫伴随侵入后 ,产生致病毒素对寄主树木进行危害 ,从而辅助纵坑切梢小蠹成功定殖于寄主树木内。该毒素在低浓度条件下仍维持... 该文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yunnanense的危害机理作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L .yunnanense在与小蠹虫伴随侵入后 ,产生致病毒素对寄主树木进行危害 ,从而辅助纵坑切梢小蠹成功定殖于寄主树木内。该毒素在低浓度条件下仍维持一定的致病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伴生菌 危害机理 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蛀梢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叶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58-62,共5页
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Tomiauspiniperda对云南松枝梢的危害,并对该虫在蛀梢期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如性比、交配、食物选择、卵巢发育、越冬等进行了探讨。在昆明地区,蛀梢期从当年5月持续到次年3月。在此期间,该... 本文研究了纵坑切梢小蠹Tomiauspiniperda对云南松枝梢的危害,并对该虫在蛀梢期的有关生物学特性,如性比、交配、食物选择、卵巢发育、越冬等进行了探讨。在昆明地区,蛀梢期从当年5月持续到次年3月。在此期间,该班平均可蛀害3~6个枝梢。受害梢以当年生枝梢为主,平均直径为7~8.5mm。同一枝梢可受到多次蛀害。侵入孔距枝梢末端约3~4cm。该虫在蛀梢期已开始交配活动。交配率随卵巢发育进度而增大。各虫态受冬季气温低的影响发育减缓,但均能顺利越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生物学 云南松 森林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生活习性及防治试验初报 被引量:4
14
作者 周建华 肖育贵 +4 位作者 郭亨孝 赵蓉 刘建平 苏继祥 朱绍勇 《四川林业科技》 2002年第4期52-54,共3页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是四川云南松林区的重要蛀干害虫。该虫在攀西林区一年发生一代 ,具有梢转干和干转梢习性。成虫由梢转干的始见期为 12月 2 4日 ,高峰期为 3月 2日至 3月 2 5日 ,高峰期不明显 ,结束期为 5月 2 4...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 (Tomicuspiniperda)是四川云南松林区的重要蛀干害虫。该虫在攀西林区一年发生一代 ,具有梢转干和干转梢习性。成虫由梢转干的始见期为 12月 2 4日 ,高峰期为 3月 2日至 3月 2 5日 ,高峰期不明显 ,结束期为 5月 2 4日 ,历期为 14 6天。成虫由梢转干盛期的林间平均温度为 16 .5℃ ,相对湿度 5 5 %。梢转干盛期是当地梨花盛花期。成虫干转梢的始见期为 4月 16日 ,高峰期为 5月 2 8日至 6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纵坑切梢小蠹成虫 生活习性 防治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青青 段焰青 +1 位作者 吴继红 叶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2-36,共5页
纵坑切梢小蠹是欧亚大陆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文章系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扩增后电泳分析、PCR-RAPD、PCR-RFLP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在纵坑切梢小蠹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重点介绍了纵坑切梢小蠹起源及与... 纵坑切梢小蠹是欧亚大陆的主要森林害虫之一。文章系统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分子生物学技术,包括PCR扩增后电泳分析、PCR-RAPD、PCR-RFLP分析和DNA序列分析等技术在纵坑切梢小蠹研究中所取得的一些重大成果,重点介绍了纵坑切梢小蠹起源及与近缘种的遗传学关系等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分子生物学 森林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茎干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巧 王海林 《西南林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1期76-78,共3页
近年来 ,云南省数万公顷云南松林被纵坑切梢小蠹毁损 .选取滇中地区石林县长湖及宜良县小白龙云南松蠹害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纵坑切梢小蠹蛀干期不同阶段抽样伐树调查 。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危害 蛀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蛀害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叶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4-400,共7页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表现出枝梢聚集、树干蛀害等重要的行为学特征,形成三种基本蛀害模式。横坑切梢小蠹、蓝色伴生真菌参与了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加强了纵坑切梢小... 在昆明地区,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L.表现出枝梢聚集、树干蛀害等重要的行为学特征,形成三种基本蛀害模式。横坑切梢小蠹、蓝色伴生真菌参与了纵坑切梢小蠹危害过程,并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加强了纵坑切梢小蠹对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寄主树木的危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松 森林害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成虫发生量预测预报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宏屏 蒋昭龙 +4 位作者 李丽莎 赵兴贵 梁学源 马素珠 蒋跃宏 《云南林业科技》 CAS 1997年第2期57-66,共10页
1992~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成虫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方法,即应用有效虫口基数法测报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准确率达85%以上。并初步建立了... 1992~1995年在玉溪市北城镇刺桐关办事处石狗头村,对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得出小蠹成虫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方法,即应用有效虫口基数法测报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准确率达85%以上。并初步建立了小蠹发生量的曲线回归测报模型:Y=0.129408864X0.987916542,相关因子为云南松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成虫发生量;多元回归测报模型:Y=-79.0526+0.4504X1+5.3367X2+0.1718X3±0.25,相关因子是越冬虫口基数,4月上旬温度、雨量,用于测报下一代成虫发生量:二元回归测报模型:Y=-0.6282+0.0415X1+0.1192X2±1.5,相关因子是林木受害株率,用于测报越冬代及下一代小蠹成虫发生量。上述模型准确率均达80%以上,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成虫发生量 预测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毒素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廖周瑜 叶辉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0-22,共3页
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毒素处理后 ,云南松和华山松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都明显地下降 ,表明该毒素可以通过抑制寄主体内与抗性有关的酶的活... 用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云南半帚孢L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毒素处理后 ,云南松和华山松体内与抗病性密切相关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都明显地下降 ,表明该毒素可以通过抑制寄主体内与抗性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削弱寄主的抗性 ,从而有利于菌在寄主体内侵染生长。云南松的酶活性下降的程度较大 ,而华山松的酶活性较高 ,毒素处理后活性受抑制的程度相对较小 ,这表明华山松对云南半帚孢的抗御能力较云南松的强 ,这也是云南境内云南松受害严重而华山松受害轻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云南半帚孢 毒素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危害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60
20
作者 李丽莎 王海林 +3 位作者 柴秀山 王用贤 舒凝碧 杨道生 《云南林业科技》 1997年第2期1-7,共7页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 纵坑切梢小蠹Tomicuspiniperda在云南分布很广,80年代以来,在昆明、红河、楚雄3地、州30个县的云南松人工林内猖獗危害,直接经济损失6000余万元。该虫在云南1a一代,全年危害,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每年5~11月蛀梢,11~翌年5月蛀干,树皮下各虫态种群高峰期出现在2~5月,此时是清理蠹害木的最佳时期。成虫干转梢及由梢转干在林间扬飞期1~14d,集中扬飞3~4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坑切梢小蠹 生物学特性 生活史 云南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