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辅助SiO_(2)纳米颗粒强化铝/铜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
1
作者 樊丁 张欢 +2 位作者 黄健康 李岩 谢宇航 《材料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41,共9页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 利用超声波辅助纳米强化等离子弧熔钎焊工艺成功实现了铝/铜异种金属的连接,并获得了形态良好的铝/铜搭接接头。使用SEM、EDS、XRD、拉伸实验和导电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研究了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对搭接接头的宏观和微观形貌、组织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超声波和SiO_(2)纳米颗粒耦合作用下得到的搭接接头,液态铝在铜表面的铺展和润湿效果更好,焊缝正面成形良好,接头主要由金属间化合物层区和Al-Cu共晶区组成,金属间化合物层的厚度明显减小,接头力学性能显著提高,采用了SiO_(2)纳米颗粒和超声波的铝/铜接头的相对电导率为153.527%IACS,导电性能有所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振动 SiO_(2)纳米颗粒 金属间化合物 力学性能 导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位纳米ZrB_(2)颗粒与稀土Sc协同增强7N01铝合金的微观组织与拉伸性能
2
作者 怯喜周 陈锐崐 +1 位作者 彭艳杰 赵玉涛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 在7N01铝合金中同时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元素Sc,通过原位纳米颗粒和稀土元素的协同作用来提高材料的强塑性。研究表明,向铝合金中单独引入原位纳米ZrB_(2)颗粒的含量超过3wt%后,其团聚现象较严重,不利于复合材料性能的提高。在此基础上引入稀土Sc后,原位ZrB_(2)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得到显著改善。同时,Sc的加入还可有效改善粗大的含铁析出相,细化基体晶粒;原位纳米ZrB_(2)颗粒和稀土Sc的协同引入使复合材料的强度和塑性较7N01基体的性能大幅提高,当ZrB_(2)和Sc的引入量分别为3wt%和0.2wt%时,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匹配最优,分别为447 MPa、481 MPa和9.6%,相比7N01铝合金基体的性能分别提高16.1%、11.3%和2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N01基复合材料 原位纳米ZrB_(2)颗粒 稀土Sc 微观组织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Fe_(2)O_(4)纳米颗粒影响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黑腹果蝇的寿命和发育 被引量:1
3
作者 闫汶浩 唐雯聪 +4 位作者 喻琪 白珠君 牛津 杨进军 孙永彦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7-806,共10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ZnFe_(2)O_(4)纳米颗粒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Ry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寿命和发育的影响。【方法】针对Rye黑腹果蝇设置了3组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处理(分别含200,400和600μg/mL ZnFe_(2... 【目的】本研究旨在考察ZnFe_(2)O_(4)纳米颗粒对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Rye)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寿命和发育的影响。【方法】针对Rye黑腹果蝇设置了3组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处理(分别含200,400和600μg/mL ZnFe_(2)O_(4)),并监测其成虫寿命,同时收集产生的F_(1)代记录其发育情况,检测亲代Rye果蝇成虫的氧化应激水平。【结果】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后黑腹果蝇亲代成虫寿命缩短,F_(1)代化蛹进程加快、羽化的成虫数减少、雌雄比例上升。与无ZnFe_(2)O_(4)的对照组相比,400和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下,雌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9%和24%,雄成虫寿命分别缩短了7%和31%;F_(1)代在暴露于200-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时前3 d化蛹率提升了34%~109%;暴露于400和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后羽化的雌成虫数分别减少了33%和53%,羽化的雄成虫数分别减少了21%和59%,雌雄性别比分别上升40%和71%。对亲代Rye黑腹果蝇的氧化应激水平分析结果显示,200-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引起氧化损伤,显著提高雌雄成虫体内抗氧化酶包括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引起雌雄成虫体内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显著增强,并造成雄成虫体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显著积累。【结论】200-600μg/mL 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可引发Rye黑腹果蝇产生氧化应激响应,缩短成虫寿命,减少后代数量,造成氧化损伤,同时发现ZnFe_(2)O_(4)纳米颗粒暴露对Rye黑腹果蝇雄成虫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丰富了对昆虫响应锌铁氧体纳米材料暴露的机制的认识,为合理评估锌铁氧体纳米材料对昆虫的影响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腹果蝇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突变型 纳米颗粒 ZnFe_(2)O_(4) 发育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掺杂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
作者 穆浩洁 张源江 +3 位作者 喻彬 付秀梅 周世斌 李晓东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9,共9页
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与单相Y_(2)O_(3)陶瓷相比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硬度、热导率以及优异的红外波段透光性,是一种良好的红外窗口材料。然而,恶劣的热、机械工作环境对红外窗口材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 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与单相Y_(2)O_(3)陶瓷相比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硬度、热导率以及优异的红外波段透光性,是一种良好的红外窗口材料。然而,恶劣的热、机械工作环境对红外窗口材料的光学和力学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以高纯Y_(2)O_(3)-MgO纳米复合粉体为原料,通过在球磨过程中添加硝酸锆水溶液制备了不同ZrO_(2)掺杂量(Zr^(4+)离子分别占Y^(3+)离子的1%、3%、5%)的Y_(2)O_(3)-MgO纳米复合粉体。利用该粉体成型后的坯体在1350℃、35 MPa条件下热压烧结30 min制备得到ZrO_(2):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研究了ZrO_(2)掺杂量对陶瓷物相、微观结构、红外透光率、硬度和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ZrO_(2)掺杂改变了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的微观结构并引起了晶格畸变,从而显著影响陶瓷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ZrO_(2)固溶并均匀分布在Y_(2)O_(3)晶格中,对MgO相没有影响。微观结构观察结果显示,ZrO_(2)掺杂量增大,抑制了陶瓷致密化,因此在5%ZrO_(2):Y_(2)O_(3)-MgO陶瓷中存在明显的孔洞。同时,ZrO_(2)掺杂可以强化Y_(2)O_(3)-MgO纳米复相陶瓷,这是由于晶格畸变抑制了位错运动。当ZrO_(2)掺杂量为3%时,致密的微观结构使其在3~5μm波段的透过率达到~82%,硬度和抗弯强度分别达到11.43 GPa和276.67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相陶瓷 红外透明材料 zro_(2)掺杂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晶格畸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添加纳米颗粒抑制沥青质沉积的可行性
5
作者 尚养兵 魏波 +2 位作者 张迪 黄凡 李凯凯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5-283,共9页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 针对常规液基化学剂抑制沥青质沉淀效果有限且现场实施难度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临界CO_(2)作为溶剂在高压下溶解纳米颗粒制备无液抑制剂的方法,在明确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流体状态及浊点压力的基础上,开展了混相压力测定、静态沥青质沉淀量测定和气驱岩心实验,研究了氧化石墨烯(GO)、二氧化硅(SiO_(2))和四氧化三铝(Fe_(3)O_(4))3种纳米颗粒对CO_(2)注入原油后的混相压力、沥青质沉淀量和沥青质颗粒粒径的影响,验证了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抑制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提高采收率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纳米颗粒-CO_(2)混合物在目标储层温度和压力下为单相流体,浊点压力随纳米颗粒浓度的增加和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相比注入纯CO_(2),在CO_(2)中添加1%的GO、SiO_(2)和Fe_(3)O_(4),能够使混相压力分别降低16.4%、12.2%和14.7%,沥青质沉淀量减少55.4%、32.1%和37.5%,沉淀沥青质颗粒平均粒径由11.3μm分别降至1.3、8.3和5.8μm。气驱过程中沥青质沉淀量占比由0.81降至0.16、0.53和0.36,岩心渗透率降低幅度由88.7%下降至25.2%、60.4%和47.1%,原油采收率由36.7%分别提高至47.4%、39.6%和42.7%。尤其是GO可以显著吸附沥青质分子,强化沥青质分子在胶体中的稳定性,抑制其聚集生长,延缓沉淀和沉积,避免了孔喉堵塞。研究成果为改善沥青质油藏注气开发效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颗粒 沥青质沉淀 CO_(2)驱替 浊点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郑立辉 杜博奥 +1 位作者 冯薪宇 郭富斌 《电镀与精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4-81,共8页
选用CeO_(2)颗粒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镀液中,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并探讨CeO_(2)颗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成分、物相结构、形貌、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O_(2)颗粒添加量从4 g/L增加... 选用CeO_(2)颗粒作为增强相添加到镀液中,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并探讨CeO_(2)颗粒添加量对复合镀层的成分、物相结构、形貌、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eO_(2)颗粒添加量从4 g/L增加至12 g/L,复合镀层表面缺陷减少,致密性改善,CeO_(2)颗粒含量由1.52%升高到3.41%,耐腐蚀性能与高温抗氧化性能逐步提高,但物相结构未发生改变。当CeO_(2)颗粒添加量为12 g/L,采用电沉积工艺制备出平均晶粒尺寸为48.2 nm且成分为Co、Mo、P、Ce和O元素、表面无明显缺陷、致密性良好的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其腐蚀电流密度和腐蚀速率仅为6.58×10^(‒7)A/cm^(2)、1.06 g/(cm^(2)·d),并且在高温环境中表面氧化程度最轻,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优于Co-Mo-P合金镀层以及CeO_(2)颗粒添加量较低或过高情况下制备的Co-Mo-P/CeO_(2)复合镀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o-P/CeO_(2)纳米复合镀层 CeO_(2)颗粒 电沉积 耐腐蚀性能 高温抗氧化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SiO_(2)纳米颗粒的制备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研究
7
作者 贾寒 谢秋宇 +2 位作者 李传錡 孙涵 齐宁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34,共7页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 制备了一种两亲SiO_(2)纳米颗粒,借助红外光谱及接触角测量证实了相关基团在SiO_(2)纳米颗粒表面的成功接枝,探究了其界面活性和界面扩张流变行为。通过动态界面张力测量及小幅正弦振荡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相比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能够更稳定地吸附在界面形成一层吸附膜,降低界面张力,同时由于其扩散交换速度较慢,界面扩张模量大于亲水和疏水SiO_(2)纳米颗粒。进一步的大幅线性压缩实验发现两亲SiO_(2)纳米颗粒在表面比为0.35时其界面吸附量会发生激增,扩张模量迅速增大,其形成的界面膜具有抵抗较大程度形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亲SiO_(2)纳米颗粒 界面扩张模量 界面张力 界面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抗溶剂法纳米Al_2O_3-ZrO_2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5
8
作者 姜浩锡 何春燕 +2 位作者 孙焕花 李桂明 张敏华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65-1070,共6页
以CO2为抗溶剂介质,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超临界抗溶剂法(SAS)制备了纳米Al2O3-ZrO2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前驱体—纳米Al(NO3)3-Zr(NO3)4颗粒,系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并对前驱体中Al、Zr组分的共抗溶剂效应进行了研究,... 以CO2为抗溶剂介质,无水乙醇为溶剂,采用超临界抗溶剂法(SAS)制备了纳米Al2O3-ZrO2复合氧化物颗粒的前驱体—纳米Al(NO3)3-Zr(NO3)4颗粒,系统考察了温度和压力等因素对制备过程的影响,并对前驱体中Al、Zr组分的共抗溶剂效应进行了研究,通过焙烧前驱体Al(NO3)3-Zr(NO3)4制得了纳米Al2O3-ZrO2球形颗粒.采用热重质谱(TG-MS)、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场发射透射电镜(FEG-TEM)和程序升温还原(TPR)等技术对所制备的前驱体Al(NO3)3-Zr(NO3)4和Al2O3-ZrO2纳米颗粒的物化性能进行了表征,初步考察了Al2O3-ZrO2纳米颗粒负载Ni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研究发现,该纳米复合氧化物比用浸渍?沉淀法制得的Al2O3-ZrO2载体对活性组分Ni具有更好的分散性能,作为新型催化剂载体材料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抗溶剂法 二氧化碳 纳米颗粒 Al2O3-zro2复合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纳米SiO_(2)对三元混合熔盐比热容和导热率的影响研究
9
作者 宝光 吴玉庭 +2 位作者 张灿灿 鹿院卫 娜荷芽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8,共10页
通过高温熔融-机械搅拌制备方法,将20 nm SiO_(2)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到三元混合熔盐(KNO_(3)-NaNO_(2)-Na2CO_(3))中,制备含有不同质量分数SiO_(2)纳米颗粒(0.1%、0.5%、1.0%、1.5%、2.0%)的熔盐纳米流体,以研究SiO_(2)纳米颗粒添加量对... 通过高温熔融-机械搅拌制备方法,将20 nm SiO_(2)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到三元混合熔盐(KNO_(3)-NaNO_(2)-Na2CO_(3))中,制备含有不同质量分数SiO_(2)纳米颗粒(0.1%、0.5%、1.0%、1.5%、2.0%)的熔盐纳米流体,以研究SiO_(2)纳米颗粒添加量对熔融盐比热容和导热率的影响。采用同步热分析仪和激光热导率仪测试并分析三元混合熔盐及熔盐纳米流体的比热容和导热率,使用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表明,当SiO_(2)纳米颗粒质量分数为1.0%时,熔盐纳米流体的平均比热容达到2.09 J/(g·K),平均导热率达到1.073 W/(m·K),相较于三元混合熔盐分别提高29.6%和97.9%,这归因于三元混合熔盐表面形成的高密度网状结构,该网状结构拥有较高的比表面积和高表面能,进而可增强熔融盐的比热容和导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O_(2)纳米颗粒 比热容 导热系数 熔融盐 纳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C颗粒对Al_2O_3基体中ZrO_2约束稳定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沙鸥 郭小龙 +4 位作者 戚凭 潘秀宏 张玉军 王昕 尹衍升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16-19,共4页
采用热压的方法制备了纳米 Si C颗粒复合的 Al2 O3- Zr O2 陶瓷材料 ,研究了纳米 Si C颗粒对样品烧结性能以及对 Al2 O3基体中 Zr O2 约束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纳米 Si C颗粒的加入影响样品的烧结性能。处于晶界的纳米 Si C颗粒降低... 采用热压的方法制备了纳米 Si C颗粒复合的 Al2 O3- Zr O2 陶瓷材料 ,研究了纳米 Si C颗粒对样品烧结性能以及对 Al2 O3基体中 Zr O2 约束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 ,纳米 Si C颗粒的加入影响样品的烧结性能。处于晶界的纳米 Si C颗粒降低了基体材料对 Zr O2 颗粒的约束 ,不利于四方相 Zr O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碳化硅 纳米SIC颗粒 AL2O3 zro2 四方相 约束稳定 氧化铝 氧化锆 复合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响应型预交联凝胶颗粒的研制及性能评价
11
作者 邓佳男 郑昊 +5 位作者 高源鲜 毕文良 赵鸿浩 贺甲元 卢贵武 张潇 《特种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6,共7页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 针对在CO_(2)驱替过程中,地层水形成酸性环境后导致凝胶颗粒(PPG)降解脱水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乙烯基咪唑(VIZ)和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3种CO_(2)响应型单体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和纳米交联剂VSNPs,通过水溶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具有三重交联网络的CO_(2)响应型凝胶颗粒(CR-PPG),并开展了体系优化、CO_(2)响应性测试、电导率测试、流变测试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表明:单体DMAA、VIZ、NVP的最佳配比为2∶2∶1;CR-PPG具有优异的CO_(2)响应特性和力学强度,其在CO_(2)驱替过程中具有高效的封堵调剖能力;CR-PPG的CO_(2)响应机理为其结构中叔胺基团在CO_(2)酸性环境下的质子化效应。该研究为CO_(2)驱替过程中的调堵作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驱 非均质储层 三重交联 预交联凝胶颗粒 纳米交联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修饰ZrO_2纳米颗粒对液体石蜡抗磨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丰 李小红 +2 位作者 李庆华 吴志申 张治军 《润滑与密封》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2-64,69,共4页
采用原位修饰方法制备了双烷基二硫代磷酸盐(DDP)表面修饰的ZrO2纳米颗粒,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ZrO2/DDP复合纳米微粒用于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散射谱仪(EDS)观察、分析了磨斑表面形貌,并探讨了复... 采用原位修饰方法制备了双烷基二硫代磷酸盐(DDP)表面修饰的ZrO2纳米颗粒,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了ZrO2/DDP复合纳米微粒用于添加剂的摩擦学行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散射谱仪(EDS)观察、分析了磨斑表面形貌,并探讨了复合纳米微粒添加剂的润滑作用机制。摩擦磨损结果表明,ZrO2/DDP复合纳米微粒添加剂具有优良的抗磨损性能,能显著提高液体石蜡的失效载荷;表面分析结果表明,在摩擦过程中ZrO2/DDP复合纳米微粒聚集在边界润滑膜中,对磨损表面起到修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ro2纳米颗粒 润滑油添加剂 抗磨性能 承载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尺寸纳米颗粒的SEM高分辨成像模式探究——以Ni_(2)P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宏娜 高文莉 +3 位作者 常帅 冯伟 李兴华 彭勇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5-703,共9页
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批量进样、成本低、三维成像的优势,但小尺寸纳米颗粒在进行SEM成像时存在容易积碳、分辨率不足、形貌结构信息弱等技术难题。文章以超小空心(34.4 nm)、实心(13.3 nm)Ni_(2)P纳米颗粒... 相比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具有批量进样、成本低、三维成像的优势,但小尺寸纳米颗粒在进行SEM成像时存在容易积碳、分辨率不足、形貌结构信息弱等技术难题。文章以超小空心(34.4 nm)、实心(13.3 nm)Ni_(2)P纳米颗粒为例,重点探究了如何通过调控工作模式、工作距离、加速电压、束流等参数获得分辨率高、形貌结构清晰的SEM图像。研究表明,高分辨模式下T2和超高分辨模式下T3探头所成二次电子(SE)像的分辨率明显优于标准模式下ETD探头的,且SE像表面形貌信息多、立体感较好。其中由于T3探头位置最高且仅收集高位二次电子信号,这部分二次电子信号进入透镜的角度准直且能量较低。因此超高分辨模式-T3探头所成SE像分辨率和信噪比最高、形貌衬度良好,但几乎观察不到颗粒内部结构。而高分辨和超高分辨模式下T1(背散射信号)探头所成BSE像成分衬度好,虽景深较小但最有利于观察空心结构。同时探究发现工作距离太小,所得SE像分辨率好但景深差,工作距离太大,SE像分辨率稍弱但景深较好。结合图像质量测量结果,对于文中的Ni_(2)P纳米颗粒,选择适中的工作距离(~8 mm)可获得质量较高的SE像。提升加速电压可有效提高图像分辨率(空心Ni_(2)P在30 kV下可达2.3 nm)。信噪比会随束流的增大而增强,其过大会导致颗粒边缘模糊,选择适中的束流(~0.2 nA)成像效果较好。以上研究结果对小尺寸及中空结构纳米颗粒的SEM成像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_(2)P 纳米颗粒 空心结构 扫描电子显微镜 成像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纳米颗粒形貌对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牛艳芳 蒋丽丽 +2 位作者 王冬至 杜润生 赵蔚琳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了研究介质形貌对热管工作过程的影响,利用水热法制备棒状、片状、菱状3种形貌的TiO_(2)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3种形貌TiO_(2)-水纳米流体,对热管内不同形貌工作介质的导热性能、热管工作过程的启动性能、等温性能和热阻进行试验研... 为了研究介质形貌对热管工作过程的影响,利用水热法制备棒状、片状、菱状3种形貌的TiO_(2)纳米颗粒,采用两步法制备3种形貌TiO_(2)-水纳米流体,对热管内不同形貌工作介质的导热性能、热管工作过程的启动性能、等温性能和热阻进行试验研究,分析TiO_(2)纳米颗粒形貌对热管工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内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的导热系数大于菱状、棒状TiO_(2)-水纳米流体和基液水的;当加热功率相同时,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启动温度最低,为(38.2±0.5)℃,并且相对于棒状、菱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片状TiO_(2)-水纳米流体热管稳定工作时蒸发段与冷凝段的平均温度差减小2~3℃,总热阻减小4.4%~2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纳米颗粒 热管 工作介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颗粒稳定非水相泡沫的排液行为研究
15
作者 高婷婷 燕永利 +2 位作者 张随望 陈钰 贺炳成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51-758,共8页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非水相溶剂本身的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而纳米Si O_(2)颗粒在发泡及稳泡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氯... 非水相泡沫在石油化工、食品化工、日用化工和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但非水相溶剂本身的低表面张力和低介电常数决定了其难以形成稳定的泡沫,而纳米Si O_(2)颗粒在发泡及稳泡领域的独特优势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通过二氯二甲基硅烷(DCDMS)对14 nm的Si O_(2)颗粒进行表面润湿性改性,研究纳米Si O_(2)颗粒润湿性对非水相泡沫排液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纳米Si O_(2)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增大,在非水相溶剂中形成的泡沫体积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非水相溶剂极性的增强,其发泡性能呈现逐渐增强的趋势,但在非极性溶剂中不能形成有效的泡沫。所形成的非水相泡沫排液过程分为排液初期、中期、末期三个阶段,随纳米Si O_(2)颗粒表面润湿性的增大,泡沫消泡半衰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极性溶剂泡沫排液半衰期可达45 min,中等极性溶剂泡沫排液半衰期可达60 min,且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随排液时间的增加,泡沫粒径逐渐增大,形状逐渐趋于多边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SiO_(2)颗粒 润湿性 非水相泡沫 排液曲线 排液半衰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rO_(2)纳米颗粒含量对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6
作者 孟令飞 张春华 +1 位作者 张松 张伟 《航空材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4,共7页
为了提高AZ91D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利用单极性脉冲电源制备具有不同ZrO_(2)纳米颗粒含量的微弧氧化膜层,研究纳米ZrO_(2)颗粒对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耐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膜层的表面及截面形貌;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 为了提高AZ91D镁合金的耐蚀性能,利用单极性脉冲电源制备具有不同ZrO_(2)纳米颗粒含量的微弧氧化膜层,研究纳米ZrO_(2)颗粒对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膜层耐蚀性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复合膜层的表面及截面形貌;同时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不同ZrO_(2)纳米颗粒含量的膜层中的相组成;测试样品的电化学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电解液中加入1 g/L ZrO_(2)颗粒时,纳米ZrO_(2)颗粒能够渗入微弧氧化膜层之中,封闭膜中原有的微孔和微裂纹等缺陷,膜层表面质量较好;随着电解液中ZrO_(2)颗粒含量由2 g/L增加到3 g/L时,膜层的裂纹明显增多,导致腐蚀介质容易进入膜层发生腐蚀,耐蚀性能下降;在电解液中添加纳米ZrO_(2)颗粒时,1~3 g/L范围内添加1 g/L ZrO_(2)纳米颗粒的微弧氧化膜层的耐蚀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弧氧化 纳米zro_(2)颗粒 AD91D镁合金 XRD谱图 耐蚀性 极化曲线 电化学阻抗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S纳米颗粒修饰黑色Ti^(3+)/TiO_(2)纳米管用于高效光催化制氢研究
17
作者 汤振国 张楠 +2 位作者 刘晓燕 王开鹰 余志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4-108,114,共6页
使用高效分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解决目前面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的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在这项工作中,通过阳极氧化法和NaBH 4氢化还原TiO_(2)纳米管阵列以及溶热法设计并制备立方稳态闪锌矿CdS NPs修饰于黑色Ti^(3+... 使用高效分级的半导体光催化剂进行光催化分解水产氢是解决目前面临的能源和环境危机的一个很有前景的策略。在这项工作中,通过阳极氧化法和NaBH 4氢化还原TiO_(2)纳米管阵列以及溶热法设计并制备立方稳态闪锌矿CdS NPs修饰于黑色Ti^(3+)/TiO_(2)纳米管的三元复合光催化剂。从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的分析结果中可以确认CdS NPs在Ti^(3+)/TiO_(2)纳米管中的负载情况。样品BTC-1∶1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氢气生成率为2.77mmol/(g·h),明显高于B-TiO_(2)和CdS,分别约13倍和3.6倍)。构建异质结可以拓宽可见光的响应范围,也可以分离电子-空穴对,同时保留较高的电子-空穴氧化还原电位用于光催化反应。该研究为制备高效光解水产氢材料提供了合理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TiO_(2)纳米管阵列 Ti^(3+) 缺陷 CdS纳米颗粒 异质结 光催化制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和纳米SiO2颗粒协同稳定的双重响应型O/W乳状液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佩 潘婷 +4 位作者 裴晓梅 宋冰蕾 蒋建中 崔正刚 Bernard P.Binks 《日用化学工业(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5,共15页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 合成了一种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智能表面活性剂,通过pH-响应可以在非离子型CH_(3)O(EO)_(5)-R_(11)-COOH(pHpKa)之间转换。单独使用时,非离子型和Bola型分别表现为不良乳化剂和优良乳化剂。与纳米SiO_(2)颗粒复配使用时,非离子型能与SiO_(2)颗粒协同稳定O/W(正癸烷)型Pickering乳状液,其中表面活性剂通过氢键作用吸附到颗粒表面产生原位疏水化作用,提高了颗粒的表面活性,并且这种Pickering乳状液具有pH-和温度-双重响应性,能够通过改变pH或者温度使乳状液在稳定和破乳之间实现多次转换。另一方面,Bola型CH_(3)O(EO)5-R_(11)-COONa能够与纳米SiO_(2)颗粒协同稳定分散液包油(oil-in-dispersion)乳状液,该乳状液具有良好的耐温性,但对调节pH时产生的盐较为敏感。然而与破乳后能完全返回水相便于回收再利用的同系物CH_(3)O(EO)7-R_(11)-COOH相比,具有较短EO链的CH_(3)O(EO)_(5)-R_(11)-COOH无论处于非离子型还是Bola型状态仍具有相当的油溶性,破乳后不能完全返回水相,表明EO数大小对这类新型智能表面活性剂的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离子-阴离子Bola型表面活性剂 纳米SIO2颗粒 Pickering乳状液 pH-响应 温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颗粒对背面照射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裴寒宁 李航瑜 +1 位作者 许保良 殷官超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629-4638,共10页
本文使用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中器(SCAPS-1D)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对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面照射时,CIGSe/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背界面附近会产生大量的光... 本文使用太阳能电池电容模拟中器(SCAPS-1D)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研究了SiO_(2)纳米颗粒对半透明超薄Cu(In,Ga)Se_(2)(CIGSe)太阳能电池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背面照射时,CIGSe/透明导电氧化物(TCO)背界面附近会产生大量的光生载流子,导致光生电子的背复合对电池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高背复合速率(Sb=1.0×10^(7)cm/s)下,在CIGSe/TCO背界面引入SiO_(2)纳米颗粒对光生载流子浓度降低的影响大于对空间电荷区移动的影响,这导致电池的背复合电流呈下降趋势。然而,此时空穴传输带来的性能改善被高额的背复合电流所掩盖,因此对于背面照射的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来说,低背复合速率(钝化背界面)能够提高电池性能,这与正面照射时高Sb提升电池性能的结论完全相反。因此,降低背复合对光捕获的消耗来增加短路电流密度是提升电池性能的有效手段。这些发现代表了背面入射机理研究的最新进展,为提高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提供了新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透明超薄CIGSe太阳能电池 SiO_(2)纳米颗粒 背面照射 CIGSe/TCO背界面复合 仿真模拟 光捕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法制备Li_2ZrO_3纳米颗粒及其高温二氧化碳吸收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叶凤 于兹瀛 +3 位作者 肖强 张富民 钟依均 朱伟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62-64,共3页
通过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锆酸锂(Li2ZrO3)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Li2ZrO3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测试Li2ZrO3材料的高温CO2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Li2ZrO3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CO2吸收性能,... 通过柠檬酸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级锆酸锂(Li2ZrO3)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Li2ZrO3材料的形貌与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热重分析仪测试Li2ZrO3材料的高温CO2吸收性能。结果表明,合成的Li2ZrO3材料具有良好的高温CO2吸收性能,在CO2分压为0.05MPa、550℃、20min内吸收容量可达20%(质量分数);45min内可达吸收平衡,平衡吸收量达27%(质量分数)。经3次吸收解吸循环后其吸收性能没有明显下降,表明Li2ZrO3材料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2zro3 溶胶-凝胶法 CO2吸收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