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Ag颗粒对Sn-0.7Cu-xAg钎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戴军 刘政 +4 位作者 杨莉 张尧成 薛明川 贾震 邱光怀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3-36,共4页
研究了纳米Ag颗粒对Sn-0.7Cu-x Ag钎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n-0.7Cu钎料中加入适量的纳米Ag颗粒可以改善钎料的润湿性。当Ag含量为2%时,润湿性最好,铺展系数可以达到74.66%。添加微量的Ag增加了钎料的形核率,细化了钎料的微... 研究了纳米Ag颗粒对Sn-0.7Cu-x Ag钎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n-0.7Cu钎料中加入适量的纳米Ag颗粒可以改善钎料的润湿性。当Ag含量为2%时,润湿性最好,铺展系数可以达到74.66%。添加微量的Ag增加了钎料的形核率,细化了钎料的微观组织。但是Ag含量过多时IMC层厚度大。当Ag含量为4%时,钎料的显微硬度最大,其焊点抗拉强度最大,焊点抗拉强度为55.69 MPa。当Ag含量为8%时,钎料的IMC层厚度最大,达到3.88μm,其焊点的抗拉强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n-0.7Cu钎料 纳米ag颗粒 显微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Ag颗粒掺杂方式对NaYF_4∶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郭聪 张海明 +2 位作者 张晶晶 姬子晔 吴磊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0-464,共5页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Yb3+,Er3+共掺杂NaYF4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实验中引入Ag纳米溶胶,研究了Ag纳米颗粒对NaYF4∶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结构... 利用水热法制备了Yb3+,Er3+共掺杂NaYF4上转换发光材料。在实验中引入Ag纳米溶胶,研究了Ag纳米颗粒对NaYF4∶Yb3+/Er3+上转换发光材料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质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以及荧光光谱仪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成NaYF4∶Yb3+/Er3+反应前加入Ag纳米颗粒可使NaYF4∶Yb3+/Er3+粉末的衍射峰强度增强;生成NaYF4∶Yb3+/Er3+反应后加入Ag纳米颗粒会使六方相样品部分转变成立方相。生成NaYF4∶Yb3+/Er3+发光材料前引入Ag纳米溶胶可以大大提升晶体的结晶质量;生成NaYF4∶Yb3+/Er3+发光材料后引入Ag纳米溶胶,原有六棱柱直径变小,产物有新的球状晶体生成。生成NaYF4∶Yb3+/Er3+反应前加入Ag纳米颗粒,可使NaYF4∶Yb3+/Er3+上转换材料的发光强度显著增强,与未掺杂Ag纳米颗粒相比发光强度增加约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颗粒 NaYF4∶Yb3+/Er3+ 光致发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型纳米Ag颗粒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
作者 胡娜 杭彩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25-2029,共5页
利用聚4-乙烯基吡啶(P4VP)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St)进行分散聚合一步法制备得到粒径均一的聚4-乙烯基吡啶(P4VP)-g-聚苯乙烯(PS)共聚物微球(P4VP-g-PS)。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反应介质中混合溶剂的极性、P4VP大分子单体用量可控制微球粒径。... 利用聚4-乙烯基吡啶(P4VP)大分子单体与苯乙烯(St)进行分散聚合一步法制备得到粒径均一的聚4-乙烯基吡啶(P4VP)-g-聚苯乙烯(PS)共聚物微球(P4VP-g-PS)。研究发现通过调控反应介质中混合溶剂的极性、P4VP大分子单体用量可控制微球粒径。将其作为Ag载体,使Ag+原位还原成Ag纳米颗粒,在催化亚甲基蓝(MB)的实验中使MB的降解量达到96. 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聚物微球 负载型ag纳米颗粒 亚甲基蓝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增强SnO_(2)纳米薄膜的室温气敏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文强 吴鹏举 +2 位作者 王瑗瑗 连艳利 杨莹丽 《传感器与微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48,共4页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p-Si衬底上沉积二氧化锡(SnO_(2))纳米薄膜并在其上负载银(Ag)纳米颗粒作为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负载Ag纳米颗粒提高了SnO_(2)纳米薄膜的灵敏度。Ag溅射时间为80 s,负载量为6%质量分数的SnO_(2)纳米薄...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p-Si衬底上沉积二氧化锡(SnO_(2))纳米薄膜并在其上负载银(Ag)纳米颗粒作为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实验结果表明:负载Ag纳米颗粒提高了SnO_(2)纳米薄膜的灵敏度。Ag溅射时间为80 s,负载量为6%质量分数的SnO_(2)纳米薄膜对乙醇气体的响应值较未负载Ag纳米颗粒时提高了78.7%,这可以归因于Ag纳米颗粒与SnO_(2)纳米薄膜之间形成了异质结。实验测试了工作电压对SnO_(2)纳米薄膜灵敏度的影响,当工作电压均为5.5 V时,传感器对乙醇和丙酮气体的响应最佳,响应值分别为3.49和4.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锡纳米薄膜 ag纳米颗粒 异质结 气体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颗粒修饰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及其光电性质的表征 被引量:6
5
作者 张清林 王福祥 +2 位作者 夏明霞 曾亚萍 曹尚操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2-24,38,共4页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通过光化学还原Ag+的方法,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负载了Ag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表面光电压测量仪(SP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Ag/TiO... 采用阳极氧化法制备出二氧化钛纳米管阵列,通过光化学还原Ag+的方法,在二氧化钛纳米管表面负载了Ag纳米颗粒。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表面光电压测量仪(SPS)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Ag/TiO2纳米管在可见光区域表现出较强的吸收性能。SPS测量表明,随着Ag颗粒浓度的增加,表面光电压信号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纳米 ag纳米颗粒 表面光电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对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性能的改善 被引量:7
6
作者 庄陶钧 苏子生 +3 位作者 刘亚东 初蓓 李文连 范翊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266-1270,共5页
在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CuPc/C60和TiOPc/C60的阳极ITO表面分别制备了一层Ag纳米颗粒,并采用MoO3作为阳极缓冲层,器件的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Ag纳米颗粒的引入所形成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可显著提高有机光活性层的吸收效率和光生激子的... 在有机小分子太阳能电池CuPc/C60和TiOPc/C60的阳极ITO表面分别制备了一层Ag纳米颗粒,并采用MoO3作为阳极缓冲层,器件的性能均得到有效改善。Ag纳米颗粒的引入所形成的表面等离子激元共振可显著提高有机光活性层的吸收效率和光生激子的分解效率;而MoO3有效抑制了光生激子在有机/金属界面处发生的猝灭,提高了器件的短路电流,并保持其它性能不变,最终提高器件的光电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太阳能电池 ag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激元 MOO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Ag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及其对CdSe量子点的荧光增强效应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玲 雷洁梅 +2 位作者 刘艳松 杨周 许小亮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71-774,共4页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备了Ag纳米粒子溶胶,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得单分散Ag纳米颗粒薄膜。研究了该Ag纳米颗粒薄膜的光学特性,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和后期的热退火温度,有效调控了Ag纳米颗粒尺度和其在外场作用下产生的表面... 采用柠檬酸三钠还原硝酸银的方法制备了Ag纳米粒子溶胶,利用静电自组装技术制得单分散Ag纳米颗粒薄膜。研究了该Ag纳米颗粒薄膜的光学特性,通过改变反应物浓度和后期的热退火温度,有效调控了Ag纳米颗粒尺度和其在外场作用下产生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特性。将所制备的Ag纳米颗粒薄膜与CdSe量子点耦合,利用SPR对荧光的增强效应,使CdSe量子点的光致发光强度增强达1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ag纳米颗粒 荧光增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修饰对La掺杂ZnO纳米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于富成 南冬梅 +3 位作者 王博龙 李圆梦 刘正艳 何玲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8-35,共8页
采用水热法和光沉积制备Ag纳米颗粒修饰的La掺杂ZnO纳米棒,并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溶液,考查了La掺杂浓度和Ag修饰对ZnO纳米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掺杂和Ag修饰能够提高ZnO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La掺杂改变了ZnO纳米棒的结... 采用水热法和光沉积制备Ag纳米颗粒修饰的La掺杂ZnO纳米棒,并通过光催化降解甲基橙(MO)溶液,考查了La掺杂浓度和Ag修饰对ZnO纳米棒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La掺杂和Ag修饰能够提高ZnO纳米棒的光催化性能.La掺杂改变了ZnO纳米棒的结晶质量,La—O键的形成使ZnO晶体的本征吸收边红移且吸收强度增加,同时,La掺杂可提高ZnO电子浓度和形成杂质能级,Ag纳米颗粒的修饰提高了La掺杂ZnO光生电子与空穴对的分离效率,增加了载流子的寿命.与纯ZnO纳米棒相比,La掺杂和Ag修饰的ZnO纳米棒表现出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La掺杂ZnO棒 ag纳米颗粒修饰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硼酸盐玻璃中Eu掺杂对Ag纳米颗粒的析出机制及其发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志亮 焦清 邱建备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065-2069,共5页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Eu-Ag共掺的硼酸盐玻璃,利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等研究了玻璃中网络形成体B2 O3含量变化和Eu离子共掺对于Ag在基质中赋存状态的影响。在Eu-Ag 共掺玻璃的吸收光谱中发现,随着B2 O3含量的增加,Ag纳米颗粒在410 n... 采用高温熔融法制备了Eu-Ag共掺的硼酸盐玻璃,利用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等研究了玻璃中网络形成体B2 O3含量变化和Eu离子共掺对于Ag在基质中赋存状态的影响。在Eu-Ag 共掺玻璃的吸收光谱中发现,随着B2 O3含量的增加,Ag纳米颗粒在410 nm附近的宽带吸收强度逐渐下降;玻璃在340 nm光源激发下,位于350~600 nm的蓝绿光区出现一个Ag分子团簇的宽带发光,且其发光强度随B2 O3含量的增加逐渐增强。在Eu或Ag单掺的玻璃中可分别观测到微弱的Eu3+或Ag分子团簇的本征发射,而Eu-Ag共掺样品中Eu3+和Ag分子团簇的发光都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并且Eu离子浓度的增加促进了Ag纳米颗粒在410 nm附近的宽带吸收。对Eu离子的添加促进 Ag 纳米颗粒析出的机理进行了讨论。同时,由于 Eu3+的5 D0→7 FJ 的电子跃迁发射为橙红光,Ag纳米团簇可发射蓝绿光甚至黄光,因此通过玻璃结构的调控和 Eu离子掺杂浓度的调节可以实现玻璃的白光发射,这有望成为潜在的白光LED用玻璃照明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u3+ ag纳米颗粒 硼酸盐玻璃 配位结构 白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机制——晶核密度控制的生长模式转换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帅 陶强 张庆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567-1574,共8页
利用AgNO3水溶液,通过严格控制TiO2薄膜的化学活性,系统研究了在TiO2表面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行为。研究发现,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生长机制,分别对应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生长。... 利用AgNO3水溶液,通过严格控制TiO2薄膜的化学活性,系统研究了在TiO2表面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行为。研究发现,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生长机制,分别对应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生长。当溶液浓度较低时,Ostwald熟化(OR)机制主导着金属Ag纳米颗粒的长大过程;当溶液浓度较高时,取向附生(OA)机制决定着金属Ag纳米颗粒长大成纳米片。原位消光光谱分析表明,OR机制和OA机制生长的前期具有相近消光特征,决定金属Ag纳米颗粒生长模式的关键是AgNO3溶液的浓度,更准确地说是金属Ag初级晶核的局域密度。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光催化合成金属Ag纳米颗粒的生长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颗粒 光催化合成 生长模式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辐照法制备Ag纳米颗粒用于石墨烯表面缺陷的标记与修复 被引量:1
11
作者 丁燕怀 郭江江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9-152,共4页
为了标记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时引入的缺陷,采用紫外辐照的方法,利用Ag颗粒与含氧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缺陷的定量标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供石墨烯表面缺陷的数量和分布信息.另外Ag纳米颗粒对石墨烯缺陷有修复作用,有利于提高石... 为了标记化学法制备石墨烯时引入的缺陷,采用紫外辐照的方法,利用Ag颗粒与含氧官能团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对缺陷的定量标记.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提供石墨烯表面缺陷的数量和分布信息.另外Ag纳米颗粒对石墨烯缺陷有修复作用,有利于提高石墨烯的导电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ag纳米颗粒 缺陷标记 缺陷修复 紫外辐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u/Ag芯-壳复合结构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闫仕农 王永昌 +1 位作者 郝丽梅 魏天杰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5-426,430,共3页
利用二步液相还原法制备了 Au/Ag 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用 TEM对反应液中金离子和银离子的摩尔比分别为1∶2和1∶1时所制备的 Au/Ag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其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具有 2 个可区分的吸收带,... 利用二步液相还原法制备了 Au/Ag 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用 TEM对反应液中金离子和银离子的摩尔比分别为1∶2和1∶1时所制备的 Au/Ag芯 壳复合结构的纳米颗粒的尺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其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具有 2 个可区分的吸收带,与纯金和纯银纳米颗粒的光学吸收特性对比后认为:随着反应液中银离子摩尔份数的增加,等离子体共振吸收峰始终位于 410nm附近的吸收带为银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带;另一个将随之产生蓝移的吸收带为Au/Ag芯 壳复合结构纳米颗粒的等离子体吸收带,蓝移是由于银壳厚度的增加而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步液相还原 Au/ag芯-壳复合结构纳米颗粒 光学吸收特性 蓝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对富Ag二氧化硅薄膜电致发光谱的影响
13
作者 冉广照 文杰 +1 位作者 尤力平 徐万劲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324-2327,共4页
利用磁控溅射和热退火在硅衬底上制备了Ag纳米颗粒镶嵌的氧化硅薄膜(SiO2∶Ag),制作了电致发光结构ITO/SiO2∶Ag/p-Si,观测到了可见区的电致发光。发现薄膜中的Ag纳米颗粒不仅成倍地提高器件的发光强度,还明显地移动电致发光的峰位。Ag... 利用磁控溅射和热退火在硅衬底上制备了Ag纳米颗粒镶嵌的氧化硅薄膜(SiO2∶Ag),制作了电致发光结构ITO/SiO2∶Ag/p-Si,观测到了可见区的电致发光。发现薄膜中的Ag纳米颗粒不仅成倍地提高器件的发光强度,还明显地移动电致发光的峰位。Ag含量越高,颗粒越大,发光峰位越红移。氧化硅中的发光中心与纳米Ag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可用来定性解释这一实验结果。这种效应可把低效发光的材料转换为相对高效的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致发光 ag纳米颗粒 局域表面等离激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Bi2O3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和超快电子动力学研究
14
作者 游冠军 周鹏 +2 位作者 张春峰 刘烨 钱士雄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20-121,共2页
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大的表面体积比,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和表面效应,表现出特殊的电子和光学性质.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对金属颗粒掺杂浓度较低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做了大量研究,而掺杂浓度较高的材料受到的关注较少.我们采用... 金属纳米颗粒具有较小的尺寸和大的表面体积比,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和表面效应,表现出特殊的电子和光学性质.迄今为止,研究者们已对金属颗粒掺杂浓度较低的复合材料的性质做了大量研究,而掺杂浓度较高的材料受到的关注较少.我们采用磁控溅射法制备出含Ag浓度较高(13at.%~59at.%)的Ag:Bi2O3复合薄膜,使用飞秒脉冲激光研究了此类材料的三阶光学非线性和超快电子动力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Bi2O3纳米颗粒 复合薄膜 三阶光学非线性 超快电子动力学 飞秒脉冲激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晶颗粒/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结构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永庆 李效民 +3 位作者 王震遐 张亦文 夏长泰 徐军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2-124,共3页
利用热蒸发方法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沉积Ag纳米颗粒,XRD结果显示,Ag纳米颗粒以晶体形态存在,同时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Ag纳米晶颗粒引起碳纳米管横截面形变,从而形成Ag纳米晶颗粒/碳纳米管异质复合材料,这些纳米异质复合材料相互连接,... 利用热蒸发方法在多壁碳纳米管表面沉积Ag纳米颗粒,XRD结果显示,Ag纳米颗粒以晶体形态存在,同时透射电镜分析结果表明,Ag纳米晶颗粒引起碳纳米管横截面形变,从而形成Ag纳米晶颗粒/碳纳米管异质复合材料,这些纳米异质复合材料相互连接,形成网络化分布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ag纳米颗粒 制备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有机薄膜受激辐射增强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选科 吴朝新 +2 位作者 徐国金 梁世雄 侯洵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17-220,共4页
为进一步降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射阈值,文章研究利用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来实现对有机半导体薄膜受激辐射的增强.将制备好的Ag纳米溶液旋涂于玻璃基底上,然后在其上再旋涂PS:Alq3:DCJTB有机薄膜发光层,构成平面波导结构.... 为进一步降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激射阈值,文章研究利用银纳米颗粒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来实现对有机半导体薄膜受激辐射的增强.将制备好的Ag纳米溶液旋涂于玻璃基底上,然后在其上再旋涂PS:Alq3:DCJTB有机薄膜发光层,构成平面波导结构.用355nm波长的YAG激光泵浦样品。实验发现:相比于无Ag纳米颗粒情况,有Ag纳米颗粒时端面受激发射最大增强10.38倍,激射阈值从2.0mJ/cm2左右降低到0.5mJ/cm2左右;垂直表面受激发射最大增强6.13倍,激射阈值从2.5mJ/cm2左右降低到1.5mJ/cm2左右.该研究对实现低阈值有机半导体激光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子学与激光技术 受激辐射增强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ag纳米颗粒 有机半导体激光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气氛对镶嵌在SiO_2中Ag纳米颗粒热演变影响效应的研究
17
作者 乔瑜 金腾 +2 位作者 于盛旺 贺志勇 申艳艳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5-390,共6页
将70 ke V的Ag离子以5×1016 cm-2的剂量注入到Si O2基底中,随后分别在400~800℃的Ar、N2、空气气氛中退火,详细研究了样品的表面形貌、光吸收特性、结构及成分随退火气氛及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将70 ke V的Ag离子以5×1016 cm-2的剂量注入到Si O2基底中,随后分别在400~800℃的Ar、N2、空气气氛中退火,详细研究了样品的表面形貌、光吸收特性、结构及成分随退火气氛及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原子力显微镜、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及掠入射X射线衍射仪的测试结果显示:Ar气氛退火样品中形成的Ag纳米粒子(NPs)细小均匀,其颗粒密度在700℃时达到最大值,光吸收性能最佳;N2气氛退火引发Ag纳米颗粒的团聚生长,在样品近表面形成较大的Ag NPs,其颗粒密度也在700℃时达到最大值;而空气中退火后,由于Ag O的形成、分解,样品的光吸收强度随退火温度升高持续下降。最后,卢瑟福背散射研究结果表明,样品的这些变化主要归因于Ag原子在不同退火气氛下随退火温度的扩散行为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注入 ag纳米颗粒 气氛效应 ag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光散射增强对Si刻蚀形貌的影响机制
18
作者 戴菡 赵俊凤 +5 位作者 孙杰 余鑫祥 房洪杰 纪仁龙 祝贞凤 吕正风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2期479-483,共5页
通过实验与有限元(FDTD)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粒径尺寸的Ag纳米颗粒在P(100)Si表面刻蚀过程中等离激元光散射增强对刻蚀孔形貌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刻蚀孔由与粒径尺寸接近的垂直孔演化为一种上大下小的火炬状形貌特征孔,该孔的直径与纳... 通过实验与有限元(FDTD)模拟系统研究了不同粒径尺寸的Ag纳米颗粒在P(100)Si表面刻蚀过程中等离激元光散射增强对刻蚀孔形貌的影响。SEM结果表明,刻蚀孔由与粒径尺寸接近的垂直孔演化为一种上大下小的火炬状形貌特征孔,该孔的直径与纳米颗粒尺寸散射半径相仿。模拟不同粒径的Ag纳米颗粒进入刻蚀孔后的光散射特征,证实了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散射对刻蚀孔初期形成的重要作用。分析表明,基于光照条件下电子-空穴的激发特征,刻蚀孔的形貌主要依赖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散射的光增强,即通过改变入射光频率以及Ag纳米颗粒粒径可以有效地调控Si表面形貌特征。Ag纳米颗粒等离激元光散射增强技术在Si基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LED)器件等领域有潜在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颗粒 等离激元 Si刻蚀 刻蚀孔形貌 光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硅表面Ag纳米颗粒形貌控制及其对黑硅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贾淑婷 王苏尧 +3 位作者 韩志达 夏金威 薛丹丹 张磊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20-524,共5页
采用湿法化学法在太阳能级Si(100)表面沉积Ag纳米颗粒,并对Ag颗粒进行了退火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沉积时间及退火工艺对硅片表面Ag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退火前后的鲰纳米颗粒辅助化学腐蚀法制备了... 采用湿法化学法在太阳能级Si(100)表面沉积Ag纳米颗粒,并对Ag颗粒进行了退火处理。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沉积时间及退火工艺对硅片表面Ag纳米颗粒形貌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采用退火前后的鲰纳米颗粒辅助化学腐蚀法制备了黑硅减反射结构,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所制备黑硅的微结构,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所制备黑硅的反射率。研究表明,制备的Ag颗粒为不规则片状结构,并且随鲰沉积时间的延长,Ag颗粒逐渐长大。通过对样品退火处理,Ag颗粒收缩成球状纳米颗粒。利用未退火的舷颗粒制备的黑硅呈不规则纳米线状微结构,在300~1100nm范围内平均反射率为2.7%;而利用退火后球状Ag纳米颗粒制备的黑硅则呈多孔状微结构,同样波长范围内平均反射率为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g纳米颗粒 黑硅 反射率 太阳能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与Ag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20
作者 陈方韬 尹奎波 +1 位作者 万树 孙立涛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13-418,共6页
采用液相混合与水热还原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颗粒直径在10~ 20 nm之间,分布均匀的石墨烯与Ag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在不同反应阶段时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表面颗粒的晶格结构与组成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液相混合... 采用液相混合与水热还原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一种颗粒直径在10~ 20 nm之间,分布均匀的石墨烯与Ag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研究在不同反应阶段时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表面颗粒的晶格结构与组成成分.研究结果表明,在液相混合阶段Ag+与氧化石墨烯之间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g+还原成为Ag纳米颗粒并附着于氧化石墨烯的表面,颗粒的直径在5 nm以下,分布均一;在水热还原氧化石墨烯阶段,Ag纳米颗粒发生了奥斯瓦尔德熟化现象,较小的Ag纳米颗粒随着水热反应的进行不断的溶解,并在较大的Ag颗粒表面凝聚,使得颗粒的尺寸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ag纳米颗粒 液相混合 水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