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44靶向的替尼泊苷纳米递送系统的体外抗B细胞淋巴瘤作用
1
作者 张传敏 梅思静 +4 位作者 韩磊 石远维 肖伯莲 谢晓丽 苏全平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5-825,共11页
尽管替尼泊苷(VM26)被广泛用于淋巴瘤的治疗,但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全身毒副作用等问题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能有效提高VM26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副作用,但亟需克服其非特异性靶向问题。因此,本文设计构建了一种透... 尽管替尼泊苷(VM26)被广泛用于淋巴瘤的治疗,但其水溶性差,生物利用度低和全身毒副作用等问题仍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纳米递送系统能有效提高VM26的生物利用度,降低其毒副作用,但亟需克服其非特异性靶向问题。因此,本文设计构建了一种透明质酸修饰的替尼泊苷靶向纳米递送系统(VM26-TNDS),对其药物包封率、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了表征,从细胞靶向、增殖抑制作用和诱导凋亡坏死这几方面研究了其对CD44受体表达不同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VM26-TNDS对VM26包封率大于85%,其液体制剂在4℃下能稳定储存6个月以上,无沉淀析出。根据CD44受体表达筛选出Granta-519(高表达)、Raji(中低度表达)和SU-DHL-4(几乎不表达)用于细胞实验。与VM26-NDS相比,靶向修饰既可有效减少RAW264.7对VM26-TNDS的摄入,又能增加表达CD44受体的淋巴瘤细胞对VM26-TNDS的摄入,且VM26-TNDS对Granta-519和Raji的抑制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坏死能力均强于VM26-NDS,而在SU-DHL-4中VM26-NDS与VM26-TNDS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坏死的能力均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体现了VM26-TNDS的特异性靶向优势,结果符合预期。但其对B细胞淋巴瘤细胞的毒性作用仅在部分浓度(0.25μmol/L和0.5μmol/L)体现靶向优势,达到预期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替尼泊苷靶向纳米递送系统VM26-TNDS,通过靶向表达CD44受体的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提高对VM26的递送效率,从而更有效的杀伤人B细胞淋巴瘤细胞,利于克服药物递送中的非特异靶向问题,提高治疗效果,但其生物学治疗效应及机制有待更多体外和体内实验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尼泊苷 CD44 透明质酸 纳米递送系统 B细胞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兽用抗生素纳米递送系统促进口服吸收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吴炅 张晴 +6 位作者 冒玉娟 郭浩宇 崔宇彤 陈竣岚 王坤 于生兰 周闻舞 《中国兽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近年来,抗生素纳米制剂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兽药口服给药具有经济、便捷的优势,适用于大规模养殖,但也存在溶解性低、渗透性低、小肠滞留时间短和多重吸收屏障等问题。纳米递送系统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 近年来,抗生素纳米制剂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传统兽药口服给药具有经济、便捷的优势,适用于大规模养殖,但也存在溶解性低、渗透性低、小肠滞留时间短和多重吸收屏障等问题。纳米递送系统通过提高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实现纳米缓释、增加药物跨膜转运和克服口服吸收屏障等方式,显著提升了口服给药的效果。目前主要的纳米递送系统包括纳米晶和纳米乳、脂质体、环糊精包合物及抗菌纳米材料等。这些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还在降低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就纳米递送系统的优势、兽用抗生素纳米递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特点进行综述,为兽用抗生素纳米制剂的研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药口服给药 抗生素 纳米递送系统 畜禽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焦亡在抗肿瘤纳米递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陈燕 石三军 +2 位作者 糜丹丹 王茹静 肖洪涛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30-1235,共6页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焦孔素家族介导的炎性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细胞焦亡可以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而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领域,因此调控细胞焦亡对于肿瘤治疗具有巨大潜力。纳米技术具有精... 细胞焦亡是一种由焦孔素家族介导的炎性细胞死亡方式,近年来在肿瘤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细胞焦亡可以激活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而肿瘤免疫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一个新领域,因此调控细胞焦亡对于肿瘤治疗具有巨大潜力。纳米技术具有精准靶向及持续释放的优点,亦是肿瘤精准治疗的核心手段。基于此,该文总结了激活细胞焦亡的药物以及应用纳米技术辅助促进细胞焦亡来参与肿瘤治疗的纳米制剂,并对其在细胞焦亡上作用机制及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基于细胞焦亡的抗肿瘤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焦亡 焦孔素家族 抗肿瘤纳米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递送系统介导的血脑屏障跨越策略和脑靶向药物递送研究进展 被引量:2
4
作者 叶镇宁 吴正红 张华清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0-602,共13页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脑组织与血浆之间的半通透性生物屏障,然而其物理特性、酶特性、免疫特性及独特的转运机制严重限制了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入脑,为脑部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并分析了BB...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存在于脑组织与血浆之间的半通透性生物屏障,然而其物理特性、酶特性、免疫特性及独特的转运机制严重限制了治疗药物和诊断试剂入脑,为脑部疾病防治带来了巨大挑战。基于此,本文首先总结并分析了BBB复杂的结构组分和多样的转运机制,探讨了跨越BBB药物递送的难点及可行途径;进而,介绍并讨论了各类纳米递送系统在跨越BBB实现脑内药物递送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其设计和推动其转化提供了参考;最后,就常见脑部疾病中BBB的病理变化探讨了如何针对病理BBB设计相应的药物递送策略。本文强调了基于纳米递送系统的跨越BBB药物递送策略的设计与优化,并为目前脑内药物递送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供了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脑屏障 结构组分 转运机制 纳米递送系统 脑部疾病 脑内药物递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氧型纳米递送系统用于光动力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孙晨凯 陈鑫 +4 位作者 程皓 张向泽 杨筱钰 周建平 丁杨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87-397,共11页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光敏剂经激光触发后将能量转移至氧气,生成具有细胞毒性的单线态氧,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作为一种氧依赖性治疗方式,光动力治疗的抗肿瘤效果明显受限于实体瘤的乏氧微环境。... 光动力治疗是一种新型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其原理是光敏剂经激光触发后将能量转移至氧气,生成具有细胞毒性的单线态氧,从而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或坏死。作为一种氧依赖性治疗方式,光动力治疗的抗肿瘤效果明显受限于实体瘤的乏氧微环境。因此,逆转并改善肿瘤组织的缺氧情况可显著增强光动力治疗效果。本文重点讨论纳米递送系统介导的肿瘤增氧策略的研究进展,包括氧气直接递送策略、酶催化产氧递送策略、响应型材料原位产氧递送策略和微生物体供氧递送策略,以提高光动力治疗抗肿瘤效果,为进一步研究增氧型光动力治疗纳米给药系统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递送系统 氧气直接输送 原位产氧供氧 微生物体供氧 光动力学增效治疗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纳米递送系统在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杨梓萌 程文静 余祥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91-398,共8页
随着纳米递送系统(NDS)研发的快速发展和对于细胞焦亡机制的深入认识,将两者巧妙结合而形成的肿瘤治疗新策略已经在部分肿瘤的实验性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基于NDS的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策略,能够克服单独使用小分子焦亡诱导剂的缺陷... 随着纳米递送系统(NDS)研发的快速发展和对于细胞焦亡机制的深入认识,将两者巧妙结合而形成的肿瘤治疗新策略已经在部分肿瘤的实验性治疗中取得一定效果。基于NDS的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策略,能够克服单独使用小分子焦亡诱导剂的缺陷,如体内清除快、全身不良反应严重及肿瘤靶向能力弱等。现已有脂质体、水凝胶、聚合物胶束、金属-有机框架(MOF)和仿生细胞膜的纳米载体等多种NDS被用于构建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纳米药物复合体。在此基础上,目前已发展了多种基于NDS药物诱导肿瘤细胞焦亡的策略,包括靶向肿瘤干细胞、干扰离子稳态、促进ROS产生、诱导表观遗传学改变及递送gasdermin(GSDM)家族蛋白等。然而,这些策略要应用于临床治疗,还面临对纳米生物相互作用机制认知不够等问题。未来研究中,在全面了解纳米材料与生物系统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如能开发新型、安全的NDS并结合有效的焦亡诱导剂,靶向诱导肿瘤细胞焦亡从而克服凋亡逃逸及多药耐药,则有望为肿瘤患者带来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亡 纳米递送系统 肿瘤靶向 多药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在胶质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舒波 甘鸿川 +1 位作者 出良钊 周顺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993-1997,共5页
胶质瘤是最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原发性脑瘤。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等,但上述治疗手段均不能有效延长胶质瘤患者的寿命。胶质瘤固有的非均质性,侵袭浸润性、完整的血脑屏障以及化疗耐药性是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 胶质瘤是最常见且具有破坏性的原发性脑瘤。目前,临床治疗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等,但上述治疗手段均不能有效延长胶质瘤患者的寿命。胶质瘤固有的非均质性,侵袭浸润性、完整的血脑屏障以及化疗耐药性是胶质瘤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原因。胶质瘤微环境具有缺氧、低pH和高浓度的谷胱甘肽等异于正常组织的信号特点。本文针对胶质瘤的特点,总结了载药纳米递药系统在胶质瘤治疗中的应用,包括单药纳米递送系统、多药纳米递送系统和多模纳米递送系统。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可以通过响应胶质瘤部位的信号实现其智能化,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毒性,提高对胶质瘤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讨论比较了三种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在胶质瘤治疗中存在的优缺点,概述了这些载药纳米递送系统在未来治疗胶质瘤中面临的挑战和治疗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化疗耐药性 载药纳米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8
作者 周正 刘海芳 叶明舟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79-284,共6页
核苷类药物在肿瘤和病毒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靶向性,入胞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应用。设计并利用纳米载体,通过提升载药效率与药物利用度、维持药效与系统稳定性、调整载体与药物分子的结... 核苷类药物在肿瘤和病毒等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这类药物生物利用度低,缺乏靶向性,入胞效率较低,极大地制约了临床应用。设计并利用纳米载体,通过提升载药效率与药物利用度、维持药效与系统稳定性、调整载体与药物分子的结合能力、修饰特异性分子实现主动靶向等方式,能够改善核苷类药物的生理学性质。本文从核苷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设计策略出发,综述了针对核苷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载体设计及包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类药物 核苷类似物 核苷酸 纳米递送系统 抗肿瘤药 抗病毒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介导的豌豆蚜四个基因RNA干涉条件筛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琨 郭士刚 +3 位作者 常美玲 余明玉 阚云超 李丹丹 《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735,共8页
【目的】评估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介导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基因的RNA干涉条件。【方法】选择豌豆蚜表皮发育相关基因几丁质合成酶2(chitin synthase 2,CHS2)基因,代谢相关酶液泡型H^(+)-ATP酶AC39(vacuolar H^(+)ATPase AC39,VhaAC39... 【目的】评估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介导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基因的RNA干涉条件。【方法】选择豌豆蚜表皮发育相关基因几丁质合成酶2(chitin synthase 2,CHS2)基因,代谢相关酶液泡型H^(+)-ATP酶AC39(vacuolar H^(+)ATPase AC39,VhaAC39)基因、水通道蛋白(water-specific aquaporin,Wsa)基因和N6-甲基腺苷(N6 methyladenosine,m6A)修饰关键酶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hyltransferase-like protein 14,METTL14)基因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纳米载体递送系统在豌豆蚜4龄若蚜中分别注射上述4个基因不同浓度(10~5000 ng/μL,5~250 ng/头)的dsRNA,注射后48 h时利用qRT-PCR检测这上述4个基因的表达量,筛选dsRNA最适浓度;将这4个基因的dsRNA以最适浓度通过纳米载体递送系统注射豌豆蚜4龄若蚜后12,24,36,48,60和72 h时qRT-PCR检测这4个基因的表达量,筛选纳米载体递送系统介导RNA干涉的最佳时间。【结果】与注射dsEGFP的对照组相比,豌豆蚜4龄若蚜注射50 ng/μL(25 ng/头)dsCHS2后48 h时,CHS2表达量显著下降47.5%;豌豆蚜4龄若蚜注射50~200 ng/μL(25~100 ng/头)dsMETTL14后48 h时METTL14的表达量显著下降,呈剂量依赖效应;豌豆蚜4龄若蚜注射50 ng/μL(25 ng/头)dsVhaAC39后48 h时VhaAC39表达量显著下降53.4%,而注射dsWsa后48 h时Wsa的表达量没有显著变化。与注射dsEGFP的对照组相比,CHS2,METTL14和VhaAC39表达量均在注射靶基因dsRNA后48 h时下降最显著,Wsa在注射dsWsa后60 h时下降最显著。【结论】对豌豆蚜使用纳米载体介导的RNA干涉的dsRNA的最佳浓度约为50 ng/μL(25 ng/头),干涉效果较好的时间段为处理后48-60 h时,该研究为使用纳米递送系统实现蚜虫RNA干涉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豌豆蚜 DSRNA RNA干涉 纳米载体递送系统 RNA农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耐药病原菌防控中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周宇峰 高馨 +3 位作者 戴文青 崔娜 张鸿焱 廖晓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7-300,共14页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和细菌选择性压力进化导致耐药病原菌日益增加,严重威胁畜禽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递送抗菌药物方面显示出一系列优势,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毒副作用、降低药物使用... 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和细菌选择性压力进化导致耐药病原菌日益增加,严重威胁畜禽养殖和公共卫生安全。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递送抗菌药物方面显示出一系列优势,如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毒副作用、降低药物使用成本等,为克服细菌耐药性提供了新的技术和策略。本文从畜禽耐药病原菌的危害及防治现状切入,综述纳米乳液、脂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胶束、金属纳米颗粒、纳米凝胶这6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耐药病原菌防控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畜禽耐药病原菌防控中的应用提供借鉴,助力畜牧养殖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细菌感染 耐药性 畜禽养殖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于炎症性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悦悦 张银凤 +1 位作者 孙梦 张金凤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25,I0002,共9页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两种主要形式。其致病原因十分复杂,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免疫系...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反复发作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主要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 disease,CD)两种主要形式。其致病原因十分复杂,目前普遍认为遗传因素、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环境因素以及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都可能对IBD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且伴随多种并发症,还会增加患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风险。目前临床治疗主要以预防复发和延缓炎症发展为目的,缺乏更加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随着IBD研究的深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s delivery systems,NDDS)的发展,许多纳米药物被开发用于IBD治疗。本综述系统总结了IBD发病诱因、NDDS治疗IBD的优势及其在IBD治疗中的应用,为开发有前途的精准医疗纳米平台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性肠病 活性氧 免疫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椎间盘退变中的应用进展
12
作者 郭加正 姜丰 +3 位作者 朱镇宇 史建刚 徐锡明 李翔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1-379,共9页
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高发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常导致慢性腰腿痛甚至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并构成重大的健康挑战。IVDD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但均难以有效预防和延缓I... 椎间盘退变(IVDD)作为高发的退变性疾病,其发病呈年轻化趋势,常导致慢性腰腿痛甚至功能障碍,严重损害患者生活质量,并构成重大的健康挑战。IVDD的传统治疗手段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以及严重情况下的手术治疗,但均难以有效预防和延缓IVDD的进展。随着纳米技术和再生医学突破性发展,特别是基于纳米药物输送系统(NDDS)的应用,可构建高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药物载体,并精确地将药物输送到目标区域,有效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治疗效果,在IVDD预防和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总结了NDDS在递送基因、细胞、蛋白质和治疗药物的应用成果,梳理了NDDS治疗IVDD的最新研究进展,强调了NDDS在IVDD治疗中遇到的关键难题,展望了NDDS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间盘退变 纳米载体药物递送系统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胰腺癌靶向策略的新选择
13
作者 张积苗 王志琴 +1 位作者 李一叶 聂广军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61-2676,共16页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类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的恶性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DAC组织中的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塑造了代谢异常的肿瘤微环境,导致临床化疗和免疫治... 胰腺导管腺癌(PDAC)是一类进展迅速、早期诊断困难的恶性消化系统实体肿瘤,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机会。PDAC组织中的多种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组成复杂的调控网络,共同塑造了代谢异常的肿瘤微环境,导致临床化疗和免疫治疗等效果受限。纳米技术的发展为PDAC的高效药物递送和精准靶向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从靶向肿瘤细胞与肿瘤微环境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基于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PDAC治疗策略,并总结了本团队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为胰腺癌的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导管腺癌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肿瘤微环境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高诗画 熊瑛 +2 位作者 唐春莲 谢亚平 李相友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5-583,共9页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终末期肾病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生物利用度差、口服药物的肝肾毒性以及缺乏精准靶向等问题。...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是糖尿病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是慢性肾脏病最常见的形式,也是终末期肾病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生物利用度差、口服药物的肝肾毒性以及缺乏精准靶向等问题。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 drug delivery systems)在治疗肾脏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纳米载体能够将药物靶向到特定区域,解决特定部位递送药物不足的问题,并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及当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重点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最后提出纳米平台未来发展的挑战和新愿景,为实现肾脏疾病的高效靶向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糖尿病肾病治疗 糖尿病肾病 纳米颗粒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谦 王斯柔 黄志华 《生理科学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9-206,共8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全球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发病过程复杂且治疗方法十分有限。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NDDS)在治疗脑部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纳米载体可以携带药物通过血脑屏...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是全球人口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其发病过程复杂且治疗方法十分有限。近年来,纳米药物递送系统(nano-drug delivery systems,NDDS)在治疗脑部疾病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纳米载体可以携带药物通过血脑屏障,并通过靶向配体的修饰将药物递送到特定的细胞。本文主要综述了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以及当前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重点介绍了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最后提出该领域的挑战和未来方向,以推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中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外泌体 脑靶向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抗阿尔茨海默病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16
作者 苏海莹 王钰琨 +2 位作者 李维松 周建平 程皓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13-623,共11页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过度积累诱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证明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展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病理机制,形成AD致病“铁死亡假说”。近年,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AD治疗研究主要... 铁死亡是一种铁依赖性脂质过氧化和活性氧过度积累诱发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被证明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进展过程中神经元死亡的关键病理机制,形成AD致病“铁死亡假说”。近年,基于铁死亡致病机制的AD治疗研究主要为脑内铁代谢和微环境氧化还原失衡调控,但血脑屏障及脑内复杂病理环境限制了药物脑内转运、分布及治疗效果,对药物递送技术提出了新要求。本综述在阐述细胞铁死亡过程及其调控机制的基础上,探讨了铁过载和氧化还原失衡与神经元丢失及AD进展的相关性,并基于铁过载和氧化还原失衡综述了抗AD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为AD治疗和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元铁死亡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铁稳态调控 氧化还原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服肿瘤生理病理屏障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7
作者 苏志桂 莫然 张灿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8-39,共12页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肿瘤的异质性,递送系统从给药到靶点发挥作用需要克服多重生理及病理屏障,包括血液、肿瘤组织、细胞和胞内转运等屏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为克服药物...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肿瘤的靶向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机体的生理特征以及肿瘤的异质性,递送系统从给药到靶点发挥作用需要克服多重生理及病理屏障,包括血液、肿瘤组织、细胞和胞内转运等屏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为克服药物递送屏障提出的新思路与新方法,为设计克服肿瘤生理病理屏障的递送系统、实现对药物的有效递送和肿瘤的高效安全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生理病理屏障 肿瘤微环境 在体响应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生型纳米红细胞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的制备及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魏恺言 付旭东 +4 位作者 王新军 周少龙 马建 刘菲菲 孟恩平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16-1022,共7页
目的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的包载阿霉素(DOX)的仿生型纳米红细胞(NE)靶向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方法通过物理挤压法制备包载DOX的纳米红细胞NE-DOX,RGD修饰后构建RGD-NE-DOX,检测其形态... 目的构建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修饰的包载阿霉素(DOX)的仿生型纳米红细胞(NE)靶向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效果评价。方法通过物理挤压法制备包载DOX的纳米红细胞NE-DOX,RGD修饰后构建RGD-NE-DOX,检测其形态、粒径、电位、载药量和包封率,透析法测定体外释药特性,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体外摄取情况及靶向性,并进行体内组织分布及药效学研究。结果制备的RGD-NE-DOX呈球形,平均粒径(197.41±2.27) nm,聚合物分散性指数(PDI)为(0.21±0.02),电位(-16.87±1.51) mV,载药量(14.8±1.2)%,包封率(58.69±3.7)%;RGD-NE-DOX较单纯DOX突释降低,缓释特性明显;乳腺癌细胞MCF-7对RGD-NE-DOX的摄取多于NE-DOX和游离DOX,但正常乳腺细胞Hs578Bst几乎不摄取RGD-NE-DOX;体内组织分布结果表明RGD-NE-DOX肿瘤靶向性强,作用时间长;药效学结果表明RGD-NE-DOX抗肿瘤作用更强(P<0.05),组织切片显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结论仿生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RGD-NE-DOX循环时间长,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抗肿瘤效果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型 细胞-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红细胞 靶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性纳米药物递送系统构建及肿瘤治疗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戴亮亮 刘军杰 +2 位作者 周骏 罗忠 蔡开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27-28,共2页
背景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临床手术、放疗及化疗治疗手段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易复发、无靶向特异性、多药耐药性及严重毒副作用等。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由于其独特的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EPR)效应,在提高抗肿瘤... 背景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临床手术、放疗及化疗治疗手段仍存在诸多缺陷,如易复发、无靶向特异性、多药耐药性及严重毒副作用等。纳米颗粒药物载体由于其独特的增强渗透性和滞留性(EPR)效应,在提高抗肿瘤药物生物利用率、增强疗效以及减少毒副作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智能药物递送系统一般以纳米颗粒为药物载体,通过多功能修饰手段整合诸如刺激响应性释放机制以及靶向分子等策略来构建。介孔硅纳米颗粒、铁磁纳米颗粒以及聚合物胶束等常被用作抗肿瘤纳米药物载体,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抗肿瘤药物载体与宿主肿瘤及正常细胞/组织相互作用,与载体表界面性质密切相关。纳米药物载体的细胞或免疫毒性、药物泄露的毒副作用,亟需避免。同时,载体在体内转运过程中需历经循环(清除)、组织(渗透)及细胞层面(胞吞、释药)等各级生物屏障,亟待克服[2]。因而,如何优化药物载体及表界面设计,提高载体的生物安全性与有效性,克服诸多生物屏障,利用肿瘤微环境生理信号(GSH、pH、酶、ROS等)触发药物定点释放,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是发展高效药物控释系统的关键科学问题。结果和讨论受肿瘤微环境启发,课题组提出以细胞外基质生物大分子表面功能化药物控释载体的新策略。以细胞外基质组分胶原作为纳米介孔硅(MSNs)封堵剂、天然半乳糖酸为靶向分子构建的氧化还原响应性药控系统,显著地提高了系统的生物相容性及肿瘤细胞的摄取量,降低了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后续研究以细胞色素、肝素、白蛋白等表面功能化介孔硅载药系统,有效地提高了细胞吞噬、诱发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生长及降低对正常组织(肝、肾、脾、肺等)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以明胶、牛血清白蛋白及溶菌酶等天然蛋白修饰的MSNs颗粒,显著地降低药物载体的免疫毒性。利用转铁蛋白表面功能化中空介孔硅(HMSNs),实现靶向药物输送及肿瘤抑制,并降低炎症响应。随着逐步深入理解肿瘤的复杂性,意识到除提高药物控释系统的生物安全性外,如何优化药物载体及表界面设计,克服肾清除、单核细胞系统清除、肿瘤异质化致密细胞外基质、细胞膜障碍、内涵体包裹及多药耐药性等时序性生物障碍,最终提高药物有效递送效率,亟待深入探究。针对肿瘤致密细胞外基质导致纳米药控系统难以渗透至肿瘤深处的问题,采用吉西他滨加载的HMSNs大颗粒携带顺铂前药-树枝状分子小颗粒(10 nm)策略,制备了尺寸可变的复合纳米系统。在肿瘤弱酸条件下,聚合物电荷反转,释放顺铂前药小颗粒,实现肿瘤深层渗透和释药,抑制肿瘤生长。进而,鉴于免疫抑制是肿瘤疗效差和复发的重要因素,课题组利用PCPP胶束加载免疫检查点PD-L1 siRNA和线粒体靶向光敏剂MTPP,构建了尺寸变小/电荷增高、具有增强肿瘤渗透的pH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PCPP胶束在肿瘤微酸性条件下,剥离外层PEG,暴露PEI中间层,导致其尺寸变小和表面正电荷增加,提高肿瘤渗透和细胞摄取。胶束在溶酶体低pH值环境质子化,触发溶酶体逃逸,胞内释放siRNA及MTPP,解除肿瘤免疫抑制。通过光动力(PDT)产生大量ROS,诱导细胞凋亡,暴露相关抗原及加速抗原递呈,激活抗肿瘤免疫响应,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高效免疫杀伤[3]。该光动力-免疫联合治疗策略为抑制肿瘤生长及复发提供新思路。针对肿瘤低氧微环境,利用聚苯硫醚(PSS)在单线氧或ROS氧化作用下从疏水向亲水转变的特性,制备了靶向胶束药控系统,实现细胞溶酶体逃逸释药,抑制肿瘤生长。利用喜树碱(CPT)前药策略,引入pH敏感和溶酶体逃逸的多叔胺PDEA大分子,构建了肿瘤细胞膜、线粒体双靶向的pH/GSH级联响应性胶束药物递送系统。借助PDT效应,激活线粒体损伤介导的Caspase-9/3凋亡通路,实现化疗和PDT联合治疗,抑制肿瘤生长。以普鲁士蓝中空纳米颗粒(PHPBNs)加载葡萄糖氧化酶(GOx),透明质酸高分子封堵及靶向,并链接PEG提高其循环时间,构建了克服低氧环境的药控系统,实现自增强'饥饿'和低温光热的肿瘤联合治疗。具体讲,释放的GOx消耗肿瘤组织内氧气、葡萄糖及ATP水平,而PHPBNs分解肿瘤组织间H2O2为氧气,强化'饥饿'效应。同时,该系统还显著抑制热休克蛋白的表达,提高肿瘤对低温热疗的敏感性[4]。基于环糊精的疏水性空腔结构和超分子自组装,在Fe304纳米颗粒表面以双硫键接枝由聚乙烯胺和β-环糊精(PEI/β-CD)组成的纳米储存器,加载喜树碱药物。PEI分子的'质子海绵效应',使载药系统从细胞内涵体逃逸,实现胞内释药,诱导细胞凋亡及肿瘤抑制。利用四甘醇分子与α-环糊精组成的分子机器封堵中空介孔硅,以'点击化学'接枝叶酸分子,实现药物高效加载和体内/外还原响应性靶向释物,抑制肿瘤生长。基于药控系统在肿瘤微环境转运过程中级联pH变化,设计了以β-CD为封堵剂的PH级联响应性HMSNs药控系统。利用肿瘤微环境弱酸性(PH 6.8)使PEG保护层脱落,实现电荷反转,克服细胞膜障碍,提高细胞摄取;内涵体低酸性使β-环糊精脱落,胞内原位释药,诱导细胞凋亡及抑制肿瘤。基于肿瘤微环境金属基质蛋白酶(MMP)过量表达,利用含细胞穿膜肽及MMP裂解底物多肽设计了MMP-2/-13响应性药控系统,提高其血液稳定性,降低巨噬细胞激活及吞噬,抑制肿瘤生长。针对耐药性问题,设计了多功能硅包金复合纳米药控系统。颗粒表面的功能聚合物(CS(DMA)-PEG)可提高血液稳定性,改性功能肽RLA既增加细胞摄取又靶向线粒体,在NIR照射下实现多重协同增强的光热-光动力治疗。利用介孔聚多巴胺纳米颗粒,借助π-π堆积和疏水作用,实现阿霉素和肿瘤耐药抑制剂的高效加载,实现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光热-化疗的协同抑制。最近,利用前药胶束加载β-拉帕醌,构建pH/ROS级联响应性药物递送系统,实现自增强氧化-化疗联合抗肿瘤治疗,并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5]。结论针对药物载体潜在的生物安全性,提出细胞外基质生物大分子表面功能化的新策略。针对克服肿瘤生物屏障(循环、组织及细胞层面)药物载体及表界面设计,提出剥离性PEG保护层、白蛋白表面功能化、颗粒尺寸变小、电荷反转、局部送氧、级联双靶向、溶酶体/内涵体逃逸、PDT/免疫联合治疗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 pH 溶酶体逃逸 电荷反转 响应性 靶向分子 细胞摄取 双靶向 肿瘤生长 纳米颗粒 控释系统 细胞凋亡 肿瘤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纳米药物载体递送系统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武聪(综述) 史宏灿(审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6-90,共5页
目前,针对肿瘤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中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其中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和细胞药物载体技术较为热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的优点,如防止药物发生降解及灭活,增加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 目前,针对肿瘤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中的局限性,出现了许多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其中纳米药物载体技术和细胞药物载体技术较为热门,并取得了许多成果。纳米药物载体具有的优点,如防止药物发生降解及灭活,增加药物的靶向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可量产等。细胞载体更是利用细胞本身固有的特性,具有主动靶向肿瘤部位、低免疫原性和穿过体内生理屏障等优点,在药物递送研究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及不足。研究人员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使他们的优势互补,极大地强化了递送药的效率,增加了体内靶向性,降低了周围组织的细胞毒性等。本文从近几年来细胞-纳米药物载体系统研究的文献中,总结了红细胞、干细胞、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作为纳米药物细胞载体的优缺点及目前的应用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纳米药物载体递送系统 红细胞 干细胞 巨噬细胞 T细胞 树突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