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4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射流特性 被引量:9
1
作者 牛铮 邵涛 +4 位作者 章程 方志 李春霞 张东东 严萍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17-620,共4页
采用单针式电极,使用单极性重复频率脉冲电源,在常压氦气、氩气、氮气和空气中得到等离子体射流,并改变电压、流量和气体种类,分别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射流长度随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长;随着流量的连... 采用单针式电极,使用单极性重复频率脉冲电源,在常压氦气、氩气、氮气和空气中得到等离子体射流,并改变电压、流量和气体种类,分别观察不同的实验条件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射流长度随施加电压的增加而增长;随着流量的连续变化,射流长度先逐渐变长,达到峰值后由于湍流影响,长度又逐渐缩短,达到一定流量后趋于饱和。此外,不同工作气体中的等离子体射流呈现截然不同的外观,氦气和氩气中射流呈针状模式,长度可达7cm以上;而在氮气和空气中,射流呈现为长度不超过2cm的刷状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 多种气体 射流长度 射流外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助燃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2
作者 聂万胜 周思引 车学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49-1758,共10页
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燃烧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既可用于发动机点火和火焰稳定,又可降低废气排放、提高燃烧效率。近十年以来,通过设计各类巧妙的等离子体助燃实验,借助先进的光学诊断技术和数值仿真手段,研究人员在纳秒脉冲等离子体... 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辅助燃烧技术应用前景广阔,既可用于发动机点火和火焰稳定,又可降低废气排放、提高燃烧效率。近十年以来,通过设计各类巧妙的等离子体助燃实验,借助先进的光学诊断技术和数值仿真手段,研究人员在纳秒脉冲等离子体与燃烧相互作用机制、各类参数对助燃的影响以及在发动机燃烧室中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少重大研究成果。鉴于此,在介绍发展历史和技术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助燃原理、实验与应用研究、诊断与仿真技术这3方面对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助燃技术进行了综述。其中,根据最核心参数气体压力的大小进行分类,分别对常低压条件和中高压条件下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验研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包括超贫、低温、无焰燃烧及燃烧不稳定控制在内的一批新兴等离子体助燃技术应用方向进行了评述。最后,从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助燃技术实用化角度考虑,指出了研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辅助燃烧 纳秒脉冲放电 放电与燃烧诊断 非平衡等离子体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针-板结构脉冲气泡放电等离子体固氮研究
3
作者 赵少伟 张丽 方志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28,共7页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可以利用空气直接进行氧化固氮,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参数灵活可控、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本文利用双针-板电极在水中形成气泡放电等离子体,以空气为放电气体进行了固氮研究,分析了产物浓度和固氮能耗的影响因素.研... 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可以利用空气直接进行氧化固氮,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参数灵活可控、避免温室气体排放等优点.本文利用双针-板电极在水中形成气泡放电等离子体,以空气为放电气体进行了固氮研究,分析了产物浓度和固氮能耗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等离子体中含有丰富的氮原子、氧原子、氢原子、激发态氮分子等活性物种,可高效合成硝态含氮产物.研究发现,脉冲参数、电极间隙、工作气体组分对气泡放电等离子体的固氮性能有重要影响.装置最高NO~-_x合成速率为19.2μmol/min,最小能耗约为11 MJ/mol.此外还发现,电极间隙为6 mm时,固氮性能最优;空气中增加适量氧气(氧气/氮气比例为0.4)可以增强产物合成,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等离子体 纳秒脉冲放电 气液放电 固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电源设计及氨气点燃试验
4
作者 荣伟新 胡勇 +1 位作者 于文斌 赵霏阳 《内燃机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68,共8页
为解决氨气点火极限范围窄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慢的问题,开发了一种高压纳秒脉冲等离子体电源,以实现高压条件下的持续放电及氨气点火。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可直接用于发动机缸内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火花塞。... 为解决氨气点火极限范围窄和层流火焰传播速度慢的问题,开发了一种高压纳秒脉冲等离子体电源,以实现高压条件下的持续放电及氨气点火。设计和制作了一种可直接用于发动机缸内的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火花塞。试验结果表明,该电源在0.7 MPa环境下成功实现了氨气点火。与传统火花塞对比研究发现,DBD火花塞的点火延迟时间和峰值压力到达时间显著缩短,且燃烧峰值压力更高。在0.7 MPa初始压力下,当量比为0.9时,燃烧峰值压力时间缩短19.7%,燃烧峰值压力提升12.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气 纳秒脉冲放电 动力机械工程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放电破岩等离子体通道长度预测方法
5
作者 刘毅 廖洪彬 +3 位作者 程晋 李柳霞 林福昌 赵勇 《强激光与粒子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7-155,共9页
针对高压脉冲放电破岩电弧等离子体通道长度难以预测的问题,构建了高压脉冲放电破岩综合试验平台,测量了花岗岩-自来水组合介质下电弧等离子体通道发展特性及典型电流、电压参数,提取了不同电极间距和脉冲放电次数下岩石表面形成的破碎... 针对高压脉冲放电破岩电弧等离子体通道长度难以预测的问题,构建了高压脉冲放电破岩综合试验平台,测量了花岗岩-自来水组合介质下电弧等离子体通道发展特性及典型电流、电压参数,提取了不同电极间距和脉冲放电次数下岩石表面形成的破碎区域。基于能量平衡方程建立了岩石中电弧等离子体通道的阻抗模型,采用迭代优化算法获取阻抗模型参数的近似最优解,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7%。基于优化参数,利用实测电流电压数据预测了等离子体通道的长度。模型预测的等离子体通道长度与实测值的绝对误差均处于毫米量级,且两者的相对误差小于10%,为高压脉冲放电破岩系统电源-电极负载的匹配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 高压脉冲放电破岩 电弧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通道长度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处理玉米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的风险-受益评估
6
作者 段潇洒 满晨曦 +3 位作者 高远 章程 刘振宇 方海琴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010-3018,共9页
评估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处理玉米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TCT)的风险与受益,是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文中采用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放电对玉米中的TCT进行不同时间的减毒处理,计算玉米中TCT降解率与脂肪酸消减率;并参考... 评估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处理玉米中单端孢霉烯族毒素(trichothecenes,TCT)的风险与受益,是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文中采用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放电对玉米中的TCT进行不同时间的减毒处理,计算玉米中TCT降解率与脂肪酸消减率;并参考BRAFO模型,对等离子体处理后玉米中TCT与脂肪酸进行定性的风险-受益评估。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处理能显著降低玉米中的TCT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TCT降解率逐渐升高,处理10minT-2毒素、HT-2毒素、雪腐镰刀菌烯醇(nivalenol,NIV)、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可降解39.5%、34.9%、69.67%、54.62%。虽然经等离子体减毒处理后的玉米中各类脂肪酸含量有所降低,但结合我国居民日常膳食中经玉米摄入的各类脂肪酸含量以及居民膳食脂肪酸推荐量分析可得,等离子体处理对玉米中各类脂肪酸含量影响极低,其影响低于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0.05%。因此脂肪酸含量变化值及其变化可能带来的健康影响可以忽略。这表明纳秒脉冲等离子体处理能显著减少玉米中的TCT含量,将有效降低TCT对人群的健康风险,受益明显大于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 单端孢霉烯族毒素 脂肪酸 风险-受益评估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光谱干扰机制及其修正方法研究
7
作者 陈伟泽 喻子彧 +2 位作者 覃淮青 卢志民 姚顺春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7-353,共7页
为解决脉冲放电击穿颗粒流的等离子体光谱(PF-SIBS)中钨电极激发引起的谱线干扰问题,研究了基于等离子体信号探测优化的谱线干扰修正方法。搭建PF-SIBS测量实验系统,以化学纯石墨的颗粒流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极间等离子体产生和消亡过程... 为解决脉冲放电击穿颗粒流的等离子体光谱(PF-SIBS)中钨电极激发引起的谱线干扰问题,研究了基于等离子体信号探测优化的谱线干扰修正方法。搭建PF-SIBS测量实验系统,以化学纯石墨的颗粒流为研究对象,根据电极间等离子体产生和消亡过程、各特征谱线在等离子体内的分布情况以及各特征谱线信号强度在电极间的变化规律,解析了放电等离子体内各特征元素蒸发、解离和激发的过程,并据此优化光谱探测位置以减弱谱线干扰。研究结果表明:电子在阴极斑点生成,向阳极发射的过程中与电极金属、石墨颗粒流和电极间空气介质发生碰撞电离,产生更多的电子发射,从而形成并维持从阴极向阳极的放电通道。在阴极区域,高能电场产生的焦耳热促使阴极尖端钨金属蒸发溅射,膨胀产生的冲击使得颗粒和空气被排出阴极区域,钨金属的原子及电子占据在阴极区域;在放电通道中部,电子与密集的石墨颗粒流发生碰撞电离;在阳极区域,剩余的放电能量难以蒸发阳极金属,电子主要电离空气介质。可将阴极到阳极的区域划分为阴极金属激发区、中部颗粒激发区和阳极空气激发区。被电离的电极金属、石墨颗粒、空气介质的离子和中性原子占据各自的激发区域,形成等离子体并辐射出对应的特征谱线。从阴极到阳极的特征谱线强度变化呈现了与上述相同的结果,W 247.78 nm谱线强度在阴极区域较强并呈现逐步降低的趋势;C 247.86 nm谱线强度先增后减,在电极间距中心处达到最大;N 744.23 nm谱线强度逐步增强,在阳极尖端处达到最大。以C-W信号强度比作为C-W谱线干扰程度的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佳的光谱探测位置为距阳极0.5 mm处。相比于常见的光谱探测位置(电极间距中心),C-W信号强度比从1.200提升至1.348,C 247.86 nm的分峰拟合值与观测值之比从86.02%提升到94.93%,C-W谱线干扰效应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 谱线干扰 颗粒流 等离子体特性 在线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修复绝缘油污染土壤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崇明 宫云茜 +1 位作者 周慧波 车凯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8-94,102,共8页
目的为了探讨绝缘油降解的等离子体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和机理,方法利用针板式脉冲放电等离子试验平台,选取峰值电压、含水率、频率等6个参数分析绝缘油处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影响绝缘油降解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峰值电压、含水率、绝缘油... 目的为了探讨绝缘油降解的等离子体工艺参数影响规律和机理,方法利用针板式脉冲放电等离子试验平台,选取峰值电压、含水率、频率等6个参数分析绝缘油处理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影响绝缘油降解率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峰值电压、含水率、绝缘油初始质量分数、空气流速、频率、处理时间;为实现绝缘油降解,峰值电压应高于10 kV,高电压可促进降解和缩短处理时间,降解率和能量效率最高分别为88.18%,43.71 mg/kJ;适当提升含水率可增加·OH数量,促进降解,但含水率更高时因土壤透气能力降低和团聚增强,限制活性离子传输而抑制降解;绝缘油初始质量分数增加可降低降解率,但质量分数较高时,因土壤内层绝缘油组分无法与高活性物质接触,导致降解量下降;处理前后土壤中绝缘油均以饱和烃为主,低碳烷烃易被降解,随着碳数增加降解率逐渐下降;4环芳香烃降解效果优于2~3环的,但因小分子烃类与苯环高温缩合形成高分子芳香烃,处理后4环以上芳烃含量增加。结论研究结果可为等离子体修复绝缘油污染土壤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放电 等离子体 土壤修复 绝缘油 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的纳秒脉冲放电特性与流动控制效果 被引量:8
9
作者 韩孟虎 李军 +3 位作者 梁华 赵光银 化为卓 王大博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060-2065,共6页
为研究不同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的电压-电流特性及对流动控制的影响规律,针对多组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设计了3种不同布局形式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对其放电特性以及流动分离控制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激励特性进行了唯象学仿真分析。... 为研究不同布局等离子体激励器的电压-电流特性及对流动控制的影响规律,针对多组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放电,设计了3种不同布局形式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对其放电特性以及流动分离控制能力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其激励特性进行了唯象学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布局形式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均产生了两组放电的效果,在相同激励电压下,其电流峰值基本相同,同单组激励相比,电流峰值约为其两倍;对流动控制的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能够有效增升减阻,不同布局形式的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流动分离控制效果有很大影响,升力系数最大提高25.2%,而最小只有6.8%;仿真结果表明,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激励能够产生冲击波,并且诱导出复杂的涡结构,不同布局激励器诱导的冲击波的传播速度和强度基本相同,但其诱导的涡的运动和涡量的大小不同,从而对流场产生了不同的扰动,造成了不同的流动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等离子体 放电特性 流动控制 介质阻挡放电 唯象学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表面放电等离子体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10
作者 姜慧 邵涛 +3 位作者 车学科 章程 李文峰 严萍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704-1710,共7页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以环氧为介质阻挡材料,基于单极性ns脉冲电源进行了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实验,研究了电压幅值、电极宽度、电极间距和重复频率对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结果表明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是丝状放电,放电发生在电压脉冲的上升... 在大气环境条件下,以环氧为介质阻挡材料,基于单极性ns脉冲电源进行了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实验,研究了电压幅值、电极宽度、电极间距和重复频率对放电等离子体的影响。结果表明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是丝状放电,放电发生在电压脉冲的上升沿阶段;放电电流主要包括两部分脉冲,与放电丝分布的均匀性有着一定的内在关系,外加电压对放电的均匀性以及产生等离子体的长度起作用;电极宽度和间距对放电电流和产生等离子体的发光强度影响不大,电极宽度和间距越小,放电丝分布越均匀,电极宽度存在一个最优值,使得激励器的放电稳定且产生等离子体相对均匀;脉冲重复频率仅对等离子体强度起作用,对放电特性的影响较复杂,不同电极参数下这些影响与放电丝的分布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介质阻挡放电 放电 脉冲电流 起始放电时刻 均匀性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空气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及应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万军 贾向红 +1 位作者 宋铭炜 王守国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299-2302,共4页
采用基于半导体断路开关的纳秒脉冲高压电源,在两个金属电极之间产生放电区间为1 600mm×100 mm×25 mm的常压辉光空气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发生器采用负高压针电极阵列与平板阳极结构,针电极的直径为1 mm,长度为20 mm,针电极之... 采用基于半导体断路开关的纳秒脉冲高压电源,在两个金属电极之间产生放电区间为1 600mm×100 mm×25 mm的常压辉光空气等离子体。等离子体发生器采用负高压针电极阵列与平板阳极结构,针电极的直径为1 mm,长度为20 mm,针电极之间的间隔为20 mm,针电极与平板零电位之间的距离为25mm,在每个负高压针电极末端周围同时形成圆锥形辉光放电,在平板地电极则形成大面积辉光放电。采用电压探针测量了该新型等离子体的放电特性,结果表明:放电脉冲的上升时间为26 ns,最高脉冲输出峰值电压为27 kV;利用该辉光等离子体对幅宽为1 000 mm聚四氟乙烯薄膜进行了表面改性处理,处理后其表面接触角由原来的124°降到69°,亲水性能大为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半导体断路开关 空气辉光等离子体 表面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锯齿形等离子体激励器纳秒脉冲放电及红外辐射温度特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赵光银 李应红 +3 位作者 方浩百 化为卓 韩孟虎 吴云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77-2083,共7页
为优化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激励器的布局形式,基于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快速放热诱导压缩波进行流动控制的原理,设计了具有平面和锯齿类型高压电极的激励器。在ns脉冲电压的驱动下,研究了其放电特性和激励器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并比较... 为优化表面介质阻挡放电激励器的布局形式,基于ns脉冲表面介质阻挡放电快速放热诱导压缩波进行流动控制的原理,设计了具有平面和锯齿类型高压电极的激励器。在ns脉冲电压的驱动下,研究了其放电特性和激励器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特性,并比较了3种激励器的放电能量、峰值功率、峰值电流、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结果表明:施加同样电压时,高压电极为锯齿形的激励器具有较高的放电电流、瞬时放电功率以及放电能量;3种激励器表面温度最高处均位于高、低压电极之间的介质表面处,且锯齿形激励器表面的局部最高红外辐射温度可达88℃,高于平面形激励器的72℃。从脉冲放电能量和表面红外辐射温度的角度验证了锯齿形激励器在流动控制上具有潜在优势,可供提升流动控制效果和优化激励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脉冲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锯齿 红外辐射 激励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电源作用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参数的仿真计算 被引量:8
13
作者 郝玲艳 李清泉 《高压电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59,共7页
为了深入探究纳秒脉冲电源作用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参数的演化规律,揭示其作用机理,文中搭建了纳秒脉冲电源作用下非对称结构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光电特性实验测量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放电集总参数等效电路模型,通... 为了深入探究纳秒脉冲电源作用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特性参数的演化规律,揭示其作用机理,文中搭建了纳秒脉冲电源作用下非对称结构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光电特性实验测量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放电集总参数等效电路模型,通过对比实验推理和仿真计算分别得到的放电电流以及电子密度参量,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文中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了介质表面电压、气隙电压以及电子温度等等离子体特性参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电源斜率对大气压沿面介质阻挡放电电流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为:单极性纳秒脉冲电源作用下,在脉冲上升沿存在二次放电,在下降沿存在反向放电过程,电子温度与电子密度高达8.3 e V和2.7×10^(18)m^(-3),电源斜率对放电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电压上升率增加,第1次放电的电流增大。放电时刻提前,但是对应的第2次放电电流略有减小,下降率的增加则对应着第2次放电电流幅值的增加,第1次放电的电流则略有减小,研究结果为深入分析激励器放电特性,提高等离子体发生器效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电源 电路仿真 等离子体 电源斜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等离子体放电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邦全 廖祎 《燃烧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9-346,共8页
在定容弹内,试验研究了空气压力、脉冲重复频率和电极结构对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放电会诱导冲击波的产生;空气压力越高时,脉冲放电能量越高,放电电弧越明亮,冲击波传播速度也越快,放电产生的粒子云团面积越大.但在高... 在定容弹内,试验研究了空气压力、脉冲重复频率和电极结构对等离子体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放电会诱导冲击波的产生;空气压力越高时,脉冲放电能量越高,放电电弧越明亮,冲击波传播速度也越快,放电产生的粒子云团面积越大.但在高空气压力下,粒子云团扩散速率降低.纳秒脉冲放电频率影响脉冲放电电压大小.随着脉冲放电频率的增加,脉冲最大放电电压下降.在圆柱形火花塞下,脉冲重复频率越高时,连续脉冲的最大放电电压越小,脉冲放电区移动范围减小,同一时刻下粒子云团扩散面积增大.与圆柱形火花塞相比,圆锥形火花塞间隙内放电区域电场结构与分布发生显著变化,空间电荷密度增加,击穿电压升高,相同时刻下粒子云团扩散范围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等离子体 脉冲重复频率 电极结构 纹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氮还原合成氨的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康少芬 张帅 +3 位作者 陈晓晓 任成燕 陈根永 邵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68-375,共8页
氨气(NH3)可以合成富含氮的化肥,还是不含碳的能量载体。工业合成氨工艺通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会消耗大量能源且伴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低温、常压下的非热平衡等离子体为合成氨提供了一种有潜力、可持续的途径。为此以氮气和氢气... 氨气(NH3)可以合成富含氮的化肥,还是不含碳的能量载体。工业合成氨工艺通常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会消耗大量能源且伴随着温室气体的排放。低温、常压下的非热平衡等离子体为合成氨提供了一种有潜力、可持续的途径。为此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在低温常压下用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氨,主要探究了脉冲参数(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脉冲上升沿)对合成氨体积分数的影响。此外,还考察了气体体积比例、填充氩气和放电间隙对合成氨的影响,分析电学特性和发光图像。结果表明,在电压12 kV、重复频率3k Hz、气体体积比例N2:H2=2:1条件下,NH3体积分数最高可达17 600×10–6,相应的能量效率为1.61 g/k Wh。脉冲重复频率对氨气体积分数有显著影响,增大脉冲重复频率,单位时间内高能电子的数量增加并且运动加剧,更多的N2、H2分子被激发或解离从而NH3体积分数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合成氨 脉冲参数 能量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驱动CH_(4)-CH_(3)OH转化制备液态化学品的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黑雪婷 高远 +3 位作者 窦立广 李江伟 陈根永 邵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3941-3950,共10页
开发非合成气路线的 CH-CHOH 直接制取高碳液态化学品转化技术可有效规避传统工业中面临的高危反应条件、废水排放、原子经济性低等问题。该文以 CH、CHOH 为原料,采用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驱动 CH-CHOH 直接合成 C-C液态产品,主要探究... 开发非合成气路线的 CH-CHOH 直接制取高碳液态化学品转化技术可有效规避传统工业中面临的高危反应条件、废水排放、原子经济性低等问题。该文以 CH、CHOH 为原料,采用纳秒脉冲放电等离子体驱动 CH-CHOH 直接合成 C-C液态产品,主要探究了 Ar 添加和脉冲上升沿、下降沿对 CH-CHOH 放电中电学特性和转化特性的影响,并进行机理探究。实验结果表明,CH-CHOH-HO 体系实验的主要气态产品为 H、CO、CH和 CH,主要液态产品为 CHOH、CHOH。总流速固定时,Ar 添加后产生的彭宁电离有利于液态产品的生成,总液体选择性最高为 16.4%;在电压和频率固定时,变化六种不同的上升沿、下降沿条件,发现较大的上升沿、下降沿有利于液态产品的生成,当上升沿、下降沿为 500ns 时,总液体选择性为 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介质阻挡放电 甲烷转化 等离子体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氨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洋 张海宝 陈强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8-276,共9页
氨(NH3)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对农业及国计民生发展有直接影响。工业合成氨需高温高压、能耗高和污染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可持续,有潜力的合成氨途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工作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在低温常压下采用纳秒脉冲介... 氨(NH3)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对农业及国计民生发展有直接影响。工业合成氨需高温高压、能耗高和污染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一种可持续,有潜力的合成氨途径,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本工作以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在低温常压下采用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合成氨,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气体总流量、N_(2)和H_(2)体积比(V(N_(2))∶V(H_(2)))等因素对合成氨速率及能量产率的影响规律。进一步通过正交实验评价确定影响合成氨反应速率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脉冲峰值电压>脉冲重复频率>气体体积比>气体总流量。影响合成氨能量产率因素的主次顺序为:脉冲峰值电压>气体体积比>脉冲重复频率>气体总流量。结合两部分实验,最终得到合成氨的优选条件:脉冲峰值电压16 kV、脉冲重复频率6 kHz、脉冲上升沿100 ns、V(N_(2))∶V(H_(2))=1∶1、气体总流量200 mL/min。此时NH3合成速率最高为923.08μmol/h,能量产率为0.30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氨 等离子体 介质阻挡放电 纳秒脉冲电源 正交实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秒脉冲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裂解煤油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凯 金迪 +2 位作者 宋飞龙 黄胜方 胥世达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14-422,共9页
为改善极端条件下航空煤油的点火和燃烧性能,在大气压氮气环境下利用纳秒脉冲电源产生的滑动弧等离子体开展煤油裂解实验研究,得到了包含气态轻质烃和氢气等高活性小分子物质的裂解气。通过改变电源输出脉冲电压的上升沿时间和下降沿时... 为改善极端条件下航空煤油的点火和燃烧性能,在大气压氮气环境下利用纳秒脉冲电源产生的滑动弧等离子体开展煤油裂解实验研究,得到了包含气态轻质烃和氢气等高活性小分子物质的裂解气。通过改变电源输出脉冲电压的上升沿时间和下降沿时间,得到了裂解气产量(Qgas)、碳氢比(R)以及裂解气中主要组分选择性(S)的变化规律,并总结了相关的部分反应路径。实验结果如下:裂解气产量随着上升沿时间的延长而减小,随着下降沿时间的延长而上升,裂解气碳氢比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规律;裂解气主要组分中,乙烷选择性最高,在各实验工况下均超过30%;随着上升沿时间和下降沿时间的延长,裂解气中丙烷和丙烯的选择性均降低,氢气的选择性上升;上升沿时间和下降沿时间的变化影响裂解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改变了反应的路径。实验结果表明,纳秒脉冲滑动弧放电等离子体可以将煤油中的部分大分子烃类转化为气态轻烃和氢气等高活性组分。同时,增加纳秒脉冲电压下降沿时间能够改善滑动弧等离子体的裂解效果,获得更多高活性的小分子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煤油 纳秒脉冲滑动弧等离子体 裂解 碳氢比 选择性 反应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压脉冲气体放电与等离子体应用 被引量:200
19
作者 邵涛 章程 +2 位作者 王瑞雪 严萍 任成燕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85-705,共21页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是脉冲功率技术民用领域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推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综述了近年来纳秒脉冲气体放电机理与典型脉冲等离子体特性和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高能电子逃逸... 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及其应用是脉冲功率技术民用领域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之一。为了推动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综述了近年来纳秒脉冲气体放电机理与典型脉冲等离子体特性和应用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基于高能电子逃逸击穿的机理假说及相关测量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直接驱动型脉冲放电、脉冲介质阻挡放电和脉冲等离子体射流三种典型脉冲放电形式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材料表面改性、主动流动控制、点火助燃和甲烷转化为代表介绍了脉冲等离子体应用研究进展。最后结合脉冲放电等离子体研究现状的分析,展望了大气压脉冲气体放电与放电等离子体应用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 气体放电 脉冲等离子体 逃逸电子 放电特性 等离子体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催化CH_4直接转化 被引量:22
20
作者 高远 张帅 +3 位作者 刘峰 王瑞雪 汪铁林 邵涛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9,共9页
研究了微秒脉冲和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CH_4转化过程。对比了两种脉冲电源激励的CH_4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特性,考察了不同脉冲电源激励时重复频率、流速和输入功率对CH_4转化效率及气态产物分布的影响,并对不同实验条件下CH_4... 研究了微秒脉冲和纳秒脉冲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CH_4转化过程。对比了两种脉冲电源激励的CH_4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特性,考察了不同脉冲电源激励时重复频率、流速和输入功率对CH_4转化效率及气态产物分布的影响,并对不同实验条件下CH_4转化反应路径的选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发现,CH_4转化气态产物均以H_2、C2H_6为主,CH_4转化率和H_2产率随着重复频率的上升而下降,但随流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同重复频率和流速条件下,微秒脉冲电源激励时CH_4转化率和H_2产率较高,而纳秒脉冲电源激励时具有能量利用率高的优势。在高重复频率、低流速条件下,在石英管内壁和金属电极上会产生更多的积炭和液态烃,因此导致反应的碳氢平衡降低。微秒脉冲电源激励时,随着输入功率的升高氢气和乙烷选择性下降,纳秒脉冲电源激励时呈现出相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秒脉冲放电 微秒脉冲放电 介质阻挡放电 CH4转化 氢气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