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优质甘薯品种“红瑶”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1
作者 李勇 李培习 《农业知识》 2025年第2期72-74,共3页
近年来,我国甘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品种创新方面尤为突出,优质品种不断涌现。其中,近年引进的甘薯品种“红瑶”,凭借其产量高、口感佳、抗病性强以及耐贮藏等显著优势,深受种植户与消费者的青睐。1品种特性1.1品种特点“红瑶... 近年来,我国甘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品种创新方面尤为突出,优质品种不断涌现。其中,近年引进的甘薯品种“红瑶”,凭借其产量高、口感佳、抗病性强以及耐贮藏等显著优势,深受种植户与消费者的青睐。1品种特性1.1品种特点“红瑶”甘薯源自日本,在众多如玛莎莉、高系14、鸣门金时、哈密、丝滑等日本甘薯品种中脱颖而出,展现出卓越的品质。作为晚熟品种,“红瑶”具有中长蔓特性,其叶片呈心脏形,颜色鲜绿,叶背脉络带有紫色,茎蔓粗壮,分枝数量在5~6个。薯块形状为纺锤形,表皮光滑,通常每株结薯5~7个,生长后期薯块膨大迅速。薯皮呈紫红色,薯肉为淡黄色,鲜食时粉面香甜,经过糖化处理后更是软糯可口,甜度高达50~55度。春薯的淀粉含量可达27%以上,夏薯的淀粉含量也稳定在20%左右。此外,该品种还具备高抗黑斑病、软腐病的特性,且耐贮藏。不足之处,如结薯时间较晚、易旺长、中小薯率较高以及糖化时间较长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蔓 红瑶 晚熟品种 心脏形叶片 色薯皮 甘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知识 被引量:10
2
作者 陈建设 曹丽敏 +1 位作者 粟新政 曹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5-385,共11页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红瑶是其中一个分支,因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大红色为主而得名,其生活习俗饱含民族特色,对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该研究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访问调查了...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红瑶是其中一个分支,因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大红色为主而得名,其生活习俗饱含民族特色,对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该研究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访问调查了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种类,根据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当地名、用途、用法及药用部位,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并与《中国药典》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共记录到药用植物95种,隶属于57科83属,其中蔷薇科、百合科种类最多,分别含有7种,显示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全株入药的植物种类41种,占总数的43.16%;根入药的种类为23种,占总数的24.21%;叶入药的种类为13种,占总数的13.68%。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株、根及叶为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药物比重最大,为23.47%,推测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与《中国药典》比较,发现71种植物未被其收录,另有17种虽被收录但主治功效不同,有7种被收录且主治功效大致相同,为新型中药的研发提供了借鉴。同时,还探讨了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资源现状及文化传承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药用植物 红瑶 龙胜 民族植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动性交融:南岭走廊红瑶稻作技艺习得的历史记忆 被引量:10
3
作者 冯智明 陈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101,共10页
瑶族历史上从事刀耕火种,红瑶是其中少有的较早掌握稻作农耕的支系,创造了丰富立体的稻作叙事,其中蕴含着稻作技艺习得和传承的历史记忆。红瑶在沿南岭走廊“过山”而“不抛江”的迁徙过程中,经由与汉、壮、侗等稻作民族的互动习得稻作... 瑶族历史上从事刀耕火种,红瑶是其中少有的较早掌握稻作农耕的支系,创造了丰富立体的稻作叙事,其中蕴含着稻作技艺习得和传承的历史记忆。红瑶在沿南岭走廊“过山”而“不抛江”的迁徙过程中,经由与汉、壮、侗等稻作民族的互动习得稻作技艺;通过成功试种粳稻糯稻等生产实践开田建村立寨;并发展出识山用水的生态智慧,在祖辈从元明时期以来对高山梯田的开垦与维护中形成形态成熟的稻作农耕系统。稻作成为多民族的交流媒介和共享的技术经验,南岭走廊以水为纽带建构了“流动性”的区域文化共生交融结构,这一被忽视的地方性特征的提炼显现,有助于更深入认识各民族共创南岭走廊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的历史风脉和变迁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瑶 流动性 民族交融 稻作习得 历史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瑶妇女服饰的符号意义及其文化传承 被引量:2
4
作者 徐赣丽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3年第1期125-130,共6页
服饰向来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各民族的服饰不仅是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的体现,还是群体历史记忆的物化表征和审美标准的诠释,也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论文以桂北龙胜县境内的红瑶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为主要依据,展现红瑶妇女独特的服饰民俗,... 服饰向来是重要的文化符号。各民族的服饰不仅是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的体现,还是群体历史记忆的物化表征和审美标准的诠释,也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论文以桂北龙胜县境内的红瑶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为主要依据,展现红瑶妇女独特的服饰民俗,通过本民族人对服饰的态度和看法说明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重要意义,最后指出服饰传统的保存与族群意识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民俗 文化符号 广西龙胜 红瑶妇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胜红瑶服饰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5
作者 黄小芬 刘奚尖 《农村科学实验》 2019年第28期84-86,共3页
龙胜红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红瑶服饰是红瑶民族信仰和历史生活的载体,也是红瑶标识.红瑶服饰的图案繁多,色彩艳丽,其制作工艺拥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它以物化的艺术形式表达着红瑶民族的审美情趣... 龙胜红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红瑶服饰是红瑶民族信仰和历史生活的载体,也是红瑶标识.红瑶服饰的图案繁多,色彩艳丽,其制作工艺拥有较高的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它以物化的艺术形式表达着红瑶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历史印记.近年来,龙胜旅游发展快速,给红瑶服饰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红瑶服饰旅游开发也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红瑶服饰文化也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由于服饰产品单一、开发层次低、营销手段传统、宣传力度不足等原因,红瑶服饰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遇到了瓶颈.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应用田野调查方法、数据统计方法对存在问题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丰富服饰产品,把服饰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提升开发层次,加大宣传力度,采用多种营销方式等相应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瑶服饰 文化旅游 开发 龙胜 营销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族群记忆与认同:红瑶服饰工艺及其文化象征意味解读 被引量:9
6
作者 黄三艳 刘世军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4-100,共7页
针对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文章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图像学方法,考察了红瑶女装的装饰特色、制作工艺与图案意味。研究发现:红瑶服饰集织、染、绣于一体,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研究表明:红瑶妇女... 针对红瑶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文章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考察法、图像学方法,考察了红瑶女装的装饰特色、制作工艺与图案意味。研究发现:红瑶服饰集织、染、绣于一体,制作工艺与众不同。研究表明:红瑶妇女之所以那么执着于本民族的服饰打扮,是因为穿瑶衣就是对瑶族文化的认同与坚守。她们用服饰打扮,以及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如"漂洋过海纹""老虎爪印"等,共同构筑起一道族群记忆的城墙,承载的是她们对祖先、对族群的记忆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瑶服饰 族群认同 象征人类学 文化记忆 织锦 靛染 腰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红瑶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建构及特征探析 被引量:3
7
作者 牟彪 张锋腾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9-143,共5页
乡村空间格局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发展的转型情况。红瑶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现状和特征对于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红瑶文化及村寨空间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寨分布于山腰和河谷平地,红瑶民族独特的物质、精神和社会... 乡村空间格局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乡村发展的转型情况。红瑶民族村寨“三生空间”的现状和特征对于其保护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红瑶文化及村寨空间的田野调查,发现村寨分布于山腰和河谷平地,红瑶民族独特的物质、精神和社会文化等建构了以山水为主的生态空间,以果木林、梯田稻作、晒谷地等为主的生产空间,以民居、寨门、戏台等为主的生活空间;并表现出:以生活空间为中心的同心圆空间,以山水林田为中心的交错空间,以宜居为中心的三生之间此消彼长等特征。研究紧随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探析红瑶民族村寨空间建构特征,旨在为其保护与开发作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瑶文化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三生空间 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田观光、稻作农耕与民族文化的互利共生——基于龙脊梯田“四态均衡”模式的考察 被引量:11
8
作者 冯智明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4期96-103,共8页
作为一种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的独特类型,梯田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农业遗产与文化景观,是探讨人地关系议题的典型案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景区在以景观观光为核心的旅游开发中,构建了梯田观光、稻作农耕系统与红瑶民族文化的... 作为一种全球农业和生态系统的独特类型,梯田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农业遗产与文化景观,是探讨人地关系议题的典型案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龙脊梯田景区在以景观观光为核心的旅游开发中,构建了梯田观光、稻作农耕系统与红瑶民族文化的互利共生发展模式,初步实现了梯田生态、旅游业态、景观空间形态、民族文化样态的四态均衡;但龙脊梯田景观和村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加强与国际梯田研究组织的互动交流,推进技术、制度和组织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脊梯田 景观 稻作农耕 四态均衡 红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