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红壤稻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97
1
作者 李忠佩 张桃林 +2 位作者 陈碧云 尹瑞龄 施亚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通过田间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及其过程和机理 ,确定达到平衡状态时红壤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结果表明 ,在水耕条件下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过程可大致分为快速增长和趋于稳定阶段 ,水耕... 通过田间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及其过程和机理 ,确定达到平衡状态时红壤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结果表明 ,在水耕条件下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过程可大致分为快速增长和趋于稳定阶段 ,水耕利用 30年 ,0~ 2 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 2 0gkg- 1,全氮含量 1 6gkg- 1,随后 ,即使利用年限长达 80年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于稳定 ,没有显著提高。 2 0天的培养期内 ,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 0~ 1 0cm土层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矿化率分别为 2 2 %~3 3%和 2 8%~ 6 7% ;总体来说 ,有机碳、氮的矿化率随红壤水稻土的熟化过程而升高。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 ,微生物生物量碳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 ,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在利用 30年后其增加趋势明显趋缓 ;利用30年的红壤稻田 ,0~ 1 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为 332 8mgkg- 1和 2 3 85mgkg- 1,比利用 3年分别高1 1 1 %和 4 7%。与利用 3年的红壤稻田相比 ,利用 30年后细菌数量增加了 1 1倍 ( 0~ 1 0cm)和 3 8倍 ( 1 0~2 0cm) ,利用 80年后更显著地增加了 1 9倍 ( 0~ 1 0cm)和 1 2倍 ( 1 0~ 2 0cm) ;真菌的数量也呈上升的趋势 ,但在 30年利用后基本趋于稳定 ;此外 ,细菌的群落从荒草地的 4个种到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土壤 有机质 积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 被引量:84
2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冬油菜(RRP)、双季稻-黑麦草(RRG)及双季稻-冬闲(RRF)4个处理,在典型时期(绿肥盛花期、绿肥翻压后、早稻成熟期、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冬绿肥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收获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全年平均值也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豆科绿肥紫云英对SMBC和SMBN的提高作用最显著,晚稻收获后相对冬闲分别提高了21.12%和98.45%,全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92%和36.49%。取样时期对SMBC、SMBN和微生物商有较大的影响,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肥翻压前后无明显变化,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收获后再次上升。SMBC/SMBN比值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早稻成熟期较高而晚稻收获后降低。因此,南方稻田冬种绿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明显改善,冬种绿肥是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的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红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陈安磊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3-747,共5页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趋势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气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 被引量:21
4
作者 柳开楼 黄晶 +9 位作者 张会民 韩天富 黄庆海 余喜初 李大明 胡惠文 叶会财 胡志华 马常宝 薛彦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5-1434,共10页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提升的基础,研究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为稻田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红壤稻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和县域尺度样点调研,长期试验包括...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提升的基础,研究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为稻田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红壤稻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和县域尺度样点调研,长期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肥配施(NPK)、2倍氮磷钾肥配施(2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处理,收集1981年、1985年、1989年、1995年、2002年、2005年、2012年和2017年的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稻产量;并于2017年在进贤县布置了58个代表性点位,获取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晚稻产量数据。采用Fuzzy方法对长期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进行计算,构建和验证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相对产量的量化关系,并在进贤县进行了验证。【结果】在红壤性双季稻田,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CK处理相比,NPKM、2NPK和NPK处理的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71.6%、59.1%和36.5%;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64.1%、47.3%和27.7%,且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比NPK处理增加了25.6%和28.5%;同时,NP和N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也显著低于NPKM处理,而N、P和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则与CK没有显著差异。线性拟合方程发现,红壤稻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增加0.1个单位,水稻相对产量增加7.2%~22.6%。县域尺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预测的水稻相对产量与实际相对产量高度吻合(R^2=0.5268,P <0.01,RRMSE <25%),表明基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可较准确地评估该区域的水稻生产能力。【结论】在红壤稻田上,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土壤肥力质量和水稻产量的关键技术途径,且利用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相对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指导该地区的土壤培肥管理和生产力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长期施肥 土壤肥力质量 相对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5
5
作者 吴建富 张美良 +1 位作者 刘经荣 王海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3,共6页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 4 N含量明显高于NO- 3 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 4 N含量明显高于NO- 3 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约相当于配施有机肥的 1 18~ 1 2 0倍 ,而水稻生育后期 ,后者为前者的 1.11~ 1.2 1倍。各处理外排水中N素的输出量均以苗期最高 ,单施化肥明显大于配施有机肥。土壤剖面中NH+ 4 N向下迁移比碱解N更为明显 ,且配施有机肥的远高于单施化肥的 ,而NO- 3 N则相反。不同深度渗漏水中NO- 3 N的比例 ,上层 (30cm)低于下层 (5 0cm) ,随水逸出的N量各处理渗漏水均小于外排水 ;随水输入的N量远低于随水输出的N量 ,且以单施化肥的N亏损最大。水稻未利用的N量也以单施化肥的最大 ,约为配施有机肥的 1.0 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结构 铵态氮 硝态氮 氮素迁移 红壤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稻田肥力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县域验证 被引量:9
6
作者 刘淑军 李冬初 +5 位作者 高菊生 黄晶 余泓 李照全 文炯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62-1272,共11页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SFI)和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科学指导红壤稻田土壤培肥和评估区域水稻产量。【方法】本研究基于1982年开始的红壤...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SFI)和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科学指导红壤稻田土壤培肥和评估区域水稻产量。【方法】本研究基于1982年开始的红壤稻田有机无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模糊评判法计算不同施肥处理的SFI,建立SFI和水稻产量之间的拟合方程,并结合典型县域数据对拟合方程进行验证。【结果】经过30年的培肥,M(有机肥)、NKM(氮钾肥+有机肥)、NPM(氮磷肥+有机肥)、PKM(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氮磷钾肥)处理的SFI随施肥年限延长均呈缓慢线性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0035~0.0136,而不施肥对照的SFI逐年下降。PKM和NPKM处理的年均SFI最高,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70.6%和68.4%。5个施有机肥处理的年均SFI均高于单施化肥的NPK处理。线性拟合结果发现,1984、1988、1994、1998、2004、2008、2012年等7个年份的年均SFI与年均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0.683。县域尺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FI预测的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与实际的绝对产量和相对产量(RRMSE均小于25%)均高度相符。【结论】有机肥的投入是红壤稻田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在红壤丘陵双季稻区,SFI和水稻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SFI和水稻产量尚有一定的提升潜力。通过SFI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模型预测评估该稻区县域的水稻产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稻田 土壤肥力质量指数 水稻产量 县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被引量:13
7
作者 吴晓晨 李忠佩 张桃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3,共7页
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 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不变,都是NPK+有机质循环(8589kg/hm2)>NPK(7804kg/hm2)>N+有机质循环(6626kg/hm2)>有机质循环(4525kg/hm2)>无肥区(2707kg/hm2),且随着垦殖年限增加,不同施肥措施间产量差异有增大趋势。P是中低肥力红壤稻田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施P肥对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系统养分的再循环率,循环及循环配施化肥处理的养分都有盈余,单施化肥则会导致养分亏缺。高产稻田生态系统N素输入主要依靠化学N肥,有机肥是重要的P素资源,秸秆还田对于稻田K平衡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稻田 养分循环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征 被引量:28
8
作者 焦坤 李忠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升高而增大.DOC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降雨和灌水可显著提高DOC的含量,是落干时含量的1.44~2.50倍.淋溶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淋滤液中DOC的浓度呈增加趋势,至21天时达到最大,其后又趋下降.在49天的培养期内,DOC的分解速率为31%~58%,其中低分子量组分能在数天内降解掉.不同土壤间DOC的分解速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溶解有机碳 含量动态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1-63,共3页
试验研究了湘北红壤稻田系统4种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N、P、K养分输出为稻-稻-油种植制度>稻-稻-油(肥)种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种植制度>稻-稻种植制度;N盈余量以稻-稻-肥种植制度最大,达18.4kg/hm^2·α,... 试验研究了湘北红壤稻田系统4种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N、P、K养分输出为稻-稻-油种植制度>稻-稻-油(肥)种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种植制度>稻-稻种植制度;N盈余量以稻-稻-肥种植制度最大,达18.4kg/hm^2·α,稻-稻-油(肥)种植制度基本维持平衡,稻-稻种植制度表现亏缺,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最大,达38.9kg/hm^2·α;4种种植制度P和K均有亏缺,但以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大,分别为11.2kg/hm^2·α和118.7kg/hm^2·α,稻-稻-肥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小;稻-稻-肥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稻-稻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小,有机质呈现亏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种植制度 养分平衡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肥 系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磷素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刘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2-608,共7页
采用动态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中长期施与不施磷肥、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和在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等几种施肥模式对土壤Olsen-P含量、水稻不同生育期茎叶和子... 采用动态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中长期施与不施磷肥、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和在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等几种施肥模式对土壤Olsen-P含量、水稻不同生育期茎叶和子实磷含量、以及各生育期累积吸收和利用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土壤速效磷(Olsen-P)降低到小于5 mg/kg;施磷肥或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模式,土壤Olsen-P维持在 5 ~ 10mg/kg之间的中等水平;在保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土壤Olsen-P迅速提高,超过10 mg/kg.稻田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可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增加水稻各生育期茎叶和子实的磷含量,提高各生育期水稻累积吸收磷量和磷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系统 有机物料循环 磷营养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不同生育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硝化势的变化 被引量:15
11
作者 宋亚娜 林智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7-994,共8页
以福建省红壤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提取土壤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并结合DNA克隆测序,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稻田土壤具有丰富... 以福建省红壤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提取土壤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并结合DNA克隆测序,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稻田土壤具有丰富的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资源。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较为稳定,只表现出水稻生长前期(苗期、分蘖期)和中后期(孕穗期、成熟期)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变化,但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水稻生长明显提高,孕穗期后才达到平稳。水稻生长前期土壤硝化势也具有显著上升趋势,孕穗期时达到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土壤硝化势与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氨氧化细菌没有相关性。研究表明,氨氧化古菌对红壤稻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程度较大,证实了氨氧化微生物尤其是氨氧化古菌在稻田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PCR-DGGE 硝化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早稻产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肖小军 余跑兰 +7 位作者 郑伟 肖国滨 李亚贞 肖富良 黄天宝 陈明 韩德鹏 吕伟生 《作物研究》 2021年第1期8-13,21,共7页
为了明确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效果,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江西进贤)开展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双因素小区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早稻产量形成、土壤pH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效果,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江西进贤)开展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双因素小区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早稻产量形成、土壤pH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促进了早稻高产的形成,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石灰使早稻增产11.4%;而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增幅仅为6.3%。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协同促进了早稻分蘖成穗、地上部养分(氮、磷、钾)吸收及干物质积累,从而扩大了总颖花量,提高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同时,能够快速改良土壤酸化并增加耕层速效养分。因此,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可改良酸性红壤稻田土壤,实现早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秸秆还田 石灰 早稻 产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1 位作者 刘鑫 邓先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6-109,共4页
中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料自然归还量可达6 16 2kg/hm2 ,人为归还量可达13480kg/hm2 ;仅依靠系统内有机物料的自然归还,其土壤有机质亏缺为5 0 %左右,呈... 中长期定位试验研究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对红壤稻田系统土壤有机质积累的贡献结果表明,红壤稻田系统有机物料自然归还量可达6 16 2kg/hm2 ,人为归还量可达13480kg/hm2 ;仅依靠系统内有机物料的自然归还,其土壤有机质亏缺为5 0 %左右,呈下降趋势;系统内可循环再利用的有机物料全部还田,土壤有机质盈余率可达80 %以上;预测结果显示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5 0年内可提高土壤有机质19.4~32 .6 g/kg ,增长率达83.6 %~14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 红壤稻田系统 土壤有机质 还田 长期定位试验 有机质积累 循环再利用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红壤稻田硫素演变及供硫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姜丽娜 詹长庚 +1 位作者 毛美飞 叶静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93-299,共7页
研究了进行 15年的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稻田土壤硫素肥力演变和对土壤供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结构明显影响土壤全硫、有机硫、无机硫和供硫潜力 (无机硫加部分有机硫 ,4 0℃KCl浸提 )的演变时间进程以及土壤有机硫的潜在矿... 研究了进行 15年的不同施肥结构对红壤稻田土壤硫素肥力演变和对土壤供硫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施肥结构明显影响土壤全硫、有机硫、无机硫和供硫潜力 (无机硫加部分有机硫 ,4 0℃KCl浸提 )的演变时间进程以及土壤有机硫的潜在矿化量、矿化常数和矿化半减期 ,稻草还田和有机肥施用有利于土壤硫的积累 ,提高土壤供硫能力 ;连续盆栽幼苗试验结果表明 ,作物吸硫量以稻草还田区 >有机肥加化肥区 >全化肥区 >无肥区 ,与土壤全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结构 红壤稻田 硫素肥力演变 潜在矿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棉红壤稻田不同水旱轮作模式效应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树春 朱建军 +2 位作者 赵玲 谢庭生 高更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28,共6页
为解决湘中红壤稻田连年植棉后再种水稻生长不好的问题,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湘中植棉的红壤稻田不同水旱轮作模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棉稻冬闲相比,稻田棉稻冬种青泥层出现部位低6.5cm、W层(淀积层)厚4cm,耕层体积质量小0.06g... 为解决湘中红壤稻田连年植棉后再种水稻生长不好的问题,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湘中植棉的红壤稻田不同水旱轮作模式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棉稻冬闲相比,稻田棉稻冬种青泥层出现部位低6.5cm、W层(淀积层)厚4cm,耕层体积质量小0.06g/cm3,孔隙度大6.1%,粉/黏比大0.19,砂/黏比大0.04,有机质质量分数高11.85g/kg;棉花全生育期相对土壤含水率均值高7.5%;地温变幅值小4.4℃;棉花(籽花)增产387.75kg/hm2,增产8.1%,差异显著;水稻增产864kg/hm2,增产20%,差异极显著;产出投入比由1.97提高到2.06~2.46,投入回报率提高4.6%~2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水旱轮作 模式效应 比较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红壤稻田不同轮作制度的土壤培肥和经济效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邹长明 陈福兴 +1 位作者 张马祥 秦道珠 《湖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3-35,共3页
湘南红壤稻田不同轮作制度的土壤培肥和经济效益研究邹长明,陈福兴,张马祥,秦道珠(中国农科院红壤实验站,祁阳县426182)湘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三熟制(或多熟制)农业,而目前的种植习惯多以双季... 湘南红壤稻田不同轮作制度的土壤培肥和经济效益研究邹长明,陈福兴,张马祥,秦道珠(中国农科院红壤实验站,祁阳县426182)湘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水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三熟制(或多熟制)农业,而目前的种植习惯多以双季稻-冬泡为主。这种单一的种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南红壤稻田 土壤培肥 轮作制度 经济效益 轮作方式 三熟制 长期定位试验 冬作物 土壤速效钾 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南红壤稻田施用镁肥对水稻的增产效果 被引量:7
17
作者 高菊生 陈福兴 +3 位作者 秦道珠 徐明岗 邹长明 王伯仁 《湖南农业科学》 2000年第4期21-22,共2页
湘南红壤稻田施用镁肥的结果表明 :早稻高岸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75万 ,有效穗增加 63万 ,结实率提高9.0 % ,增产 9.0 % ;低垄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1 39万 ,有效穗增加 51万 ,结实率提高 2 .1 % ,产量增加 3 .4 %。晚稻高岸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4... 湘南红壤稻田施用镁肥的结果表明 :早稻高岸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75万 ,有效穗增加 63万 ,结实率提高9.0 % ,增产 9.0 % ;低垄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1 39万 ,有效穗增加 51万 ,结实率提高 2 .1 % ,产量增加 3 .4 %。晚稻高岸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46 .6万 ,有效穗增加 49.5万 ,结实率提高 4 .0 % ,产量增加 4 .7% ;低垄田每公顷苗数增加 83 .3万 ,有效穗增加 1 6 .5万 ,结实率提高 3 .3 % ,产量增加 8.3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湘南红壤稻田 镁肥 肥效试验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春种菜用大豆高产高效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国滨 韩仁道 罗圣玉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菜用大豆 红壤稻田 栽培技术 春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用种量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志福 蒋彭炎 +1 位作者 邵思文 施志仁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8-110,共3页
红壤稻田用种量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徐志福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310021)邵思文施志仁(浙江省金华监狱早稻本田用种量的大小,不仅会影响播种量而改变秧苗素质,而且还会影响本田的群体演变和产量的构成。适宜的本田用种... 红壤稻田用种量对早稻经济性状的影响徐志福蒋彭炎(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310021)邵思文施志仁(浙江省金华监狱早稻本田用种量的大小,不仅会影响播种量而改变秧苗素质,而且还会影响本田的群体演变和产量的构成。适宜的本田用种量是水稻高产优质栽培的基础。浙西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稻 用种量 红壤稻田 经济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弃耕降低红壤稻田土壤磷库 被引量:1
20
作者 龚梦瑶 李巧云 +4 位作者 陈安磊 葛体达 李宇虹 秦红灵 马国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398-1408,共11页
【目的】施用磷肥会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活性,弃耕不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探讨弃耕后稻田土壤全磷、各磷素组分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弃耕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红壤稻田弃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2014年在湖南桃源... 【目的】施用磷肥会显著提升土壤磷的活性,弃耕不仅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还会带来环境风险。探讨弃耕后稻田土壤全磷、各磷素组分的变化规律及趋势,为弃耕土壤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红壤稻田弃耕长期定位试验于2007—2014年在湖南桃源进行,弃耕前(1991—2006年)为双季稻定位试验,包括不施肥对照(CK)、施氮钾(NK)和氮磷钾(NPK)化肥3个处理。分析了弃耕前后(2006和2014年)土壤全磷、速效磷(Olsen-P)、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及各个磷组分(Hedley法)含量。【结果】弃耕8年后,土壤全磷较弃耕初期下降了19.3~160.8 mg/kg,Olsen-P下降了0.7~14.1 mg/kg,下降幅度分别为5.4%~23.4%和11.0%~45.4%,其中NPK处理的全磷和Olsen-P分别显著下降了23.4%和45.4%(P<0.05)。Hedley-P分级结果表明,弃耕前、后稻田土壤各磷组分的含量高低均为Residual-P>NaOH-P_(o)>NaOH-P_(i)>Sonic-P_(i)>NaHCO_(3)-P_(o)>HCl-P>Sonic-P_(o)>NaHCO_(3)-P_(i)>Resin-P。除Resin-P和Sonic-P_(o)外,NPK处理土壤的其它磷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CK和NK处理(P<0.05),而NK和CK处理间多数磷组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从磷组分的活性来看,稳定态磷含量(Residual-P)弃耕后基本不变;活性磷(Resin-P、NaHCO_(3)-P_(i)和NaHCO_(3)-P_(o))、中活性磷(NaOH-P_(i)、NaOH-P_(o)、Sonic-P_(i)、Sonic-P_(o))和低活性磷(HCl-P)含量在弃耕后都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活性磷,含量下降了10.0~100.8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51.7%~78.6%;其次为活性磷,下降了2.8~29.1 mg/kg,贡献了磷下降总量的14.5%~18.1%。中活性磷含量的下降主要源于无机态磷(NaOH-P_(i)和Sonic-P_(i))的显著降低,而只有NPK处理的有机态磷(NaOH-P_(o)和Sonic-P_(o))下降达到显著水平(P<0.05)。MBP含量较为稳定,维持在15.1~16.7 mg/kg,CK和NK处理的土壤MBP是Olsen-P的3倍左右。弃耕后杂草固持磷量为21.3~48.3 kg/hm^(2),分别能解释CK、N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40.6%和54.9%,但仅能解释NPK处理土壤磷库损失的14.9%。【结论】弃耕降低稻田土壤磷库,与低磷背景土壤相比,高磷背景土壤(NPK处理)对弃耕更为敏感,弃耕后土壤全磷、Olsen-P和各活性组分都有显著降低(P<0.05);中活性磷含量的降低对磷库损失的贡献率最高,达64.3%,而中活性磷的下降主要源于其无机态磷组分的降低。弃耕后杂草带走的磷素对磷库损失的解释度较低,微生物固定磷却不受弃耕的影响。因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维持弃耕土壤磷库稳定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弃耕 土壤全磷 磷素组分 损失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