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提升团聚体稳定性和微生物量碳是促进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的关键途径
1
作者 蒋海燕 刘毅知 +2 位作者 范钊 荣勤雷 吴建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91-1504,共14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稻田有机碳的保护路径和固持特征,为提升红壤稻田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F);秸秆全量还...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模式对红壤性稻田有机碳的保护路径和固持特征,为提升红壤稻田固碳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基于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园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设置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CK);单施化肥(F);秸秆全量还田(早晚稻基肥)+化肥(SF);紫云英(早稻季)还田+化肥(MF);紫云英(早稻季)+秸秆(晚稻季)全量还田+化肥(MSF)。4个施肥处理每年总氮磷钾投入量相等。2019年晚稻收割后采集0—20 cm耕层土壤,采用粒径和密度分级方法分析不同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含量,结合结构方程模型(PLS-PM)分析土壤有机碳固持及其影响途径。【结果】长期施肥显著影响各土壤团聚体占比及土壤有机碳含量(P<0.05)。相较于F处理,有机肥配施显著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比例(约13.3%~26.6%)、平均重量直径(约6.2%~31.7%)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约19.2%~37.1%),其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效果以MSF处理最佳(23.5 g/kg)。相较于CK和F处理,长期配施有机肥显著提升各有机碳组分含量(P<0.05)。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MSF处理为最高,分别为2.5和1.5 g/kg,而可溶性有机碳以MF处理为最高(0.2 g/kg)。土壤有机碳主要组分为大团聚体中受物理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平均约占总有机碳含量的38.1%)。此外,大团聚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01),而微团聚体中此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01)。PLS-PM显示,大团聚体各碳组分有机碳含量受到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显著影响(P<0.001),而微生物生物量碳还促进微团聚体中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累积。【结论】有机肥与化肥长期配施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了土壤团聚体形成和稳定性,大颗粒团聚体的平均质量越大,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越高,大颗粒团聚体中受物理性保护的细颗粒有机碳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新增加的有机碳的固存。因此,团聚体稳定性及微生物量碳的提升是促进大团聚体各碳组分储量,显著改善红壤稻田有机碳固持能力的关键途径。长期秸秆全量与紫云英还田结合配施化肥提升红壤有机碳固持能力的效果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长期定位试验 秸秆还田 紫云英翻压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固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土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特征分析 被引量:98
2
作者 李忠佩 张桃林 +2 位作者 陈碧云 尹瑞龄 施亚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44-352,共9页
通过田间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及其过程和机理 ,确定达到平衡状态时红壤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结果表明 ,在水耕条件下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过程可大致分为快速增长和趋于稳定阶段 ,水耕... 通过田间采样分析 ,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及其过程和机理 ,确定达到平衡状态时红壤稻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水平。结果表明 ,在水耕条件下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过程可大致分为快速增长和趋于稳定阶段 ,水耕利用 30年 ,0~ 2 0cm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 2 0gkg- 1,全氮含量 1 6gkg- 1,随后 ,即使利用年限长达 80年 ,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变化趋于稳定 ,没有显著提高。 2 0天的培养期内 ,不同利用年限红壤稻田 0~ 1 0cm土层有机碳和有机氮的矿化率分别为 2 2 %~3 3%和 2 8%~ 6 7% ;总体来说 ,有机碳、氮的矿化率随红壤水稻土的熟化过程而升高。随着利用年限的增加 ,微生物生物量碳一直保持增加的趋势 ,而微生物生物量氮在利用 30年后其增加趋势明显趋缓 ;利用30年的红壤稻田 ,0~ 1 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为 332 8mgkg- 1和 2 3 85mgkg- 1,比利用 3年分别高1 1 1 %和 4 7%。与利用 3年的红壤稻田相比 ,利用 30年后细菌数量增加了 1 1倍 ( 0~ 1 0cm)和 3 8倍 ( 1 0~2 0cm) ,利用 80年后更显著地增加了 1 9倍 ( 0~ 1 0cm)和 1 2倍 ( 1 0~ 2 0cm) ;真菌的数量也呈上升的趋势 ,但在 30年利用后基本趋于稳定 ;此外 ,细菌的群落从荒草地的 4个种到 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土壤 有机质 积累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冬种绿肥改变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 被引量:89
3
作者 高嵩涓 曹卫东 +5 位作者 白金顺 高菊生 黄晶 曾闹华 常单娜 志水胜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02-910,共9页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 以进行了31年的双季稻-冬绿肥长期定位试验的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研究了长期冬种绿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特性的季节变化,为阐释冬绿肥措施在稻田生态系统土壤碳氮转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基础。试验包括双季稻-紫云英(RRV)、双季稻-冬油菜(RRP)、双季稻-黑麦草(RRG)及双季稻-冬闲(RRF)4个处理,在典型时期(绿肥盛花期、绿肥翻压后、早稻成熟期、晚稻收获后)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及微生物商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冬绿肥均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和微生物商,在土壤性质相对稳定的晚稻收获后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全年平均值也多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豆科绿肥紫云英对SMBC和SMBN的提高作用最显著,晚稻收获后相对冬闲分别提高了21.12%和98.45%,全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15.92%和36.49%。取样时期对SMBC、SMBN和微生物商有较大的影响,但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绿肥翻压前后无明显变化,早稻成熟期降至最低,至晚稻收获后再次上升。SMBC/SMBN比值在不同绿肥处理间差异不大,但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早稻成熟期较高而晚稻收获后降低。因此,南方稻田冬种绿肥后土壤微生物特性明显改善,冬种绿肥是提升稻田土壤肥力的高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 红壤稻田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微生物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pH对红壤稻田镉形态及水稻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2
4
作者 王一志 曹雪莹 +4 位作者 谭长银 黄道友 王腾飞 何其辉 梁玉峰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0-16,共7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pH(pH为4.0,5.0,6.0,7.0和8.0)对红壤稻田土壤Cd形态及水稻根、秸秆、稻壳和糙米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pH的升高,土壤弱酸提取态Cd含量逐渐降低,由58.4%降低到28.7%.土壤残渣态Cd含量逐渐上升,由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土壤pH(pH为4.0,5.0,6.0,7.0和8.0)对红壤稻田土壤Cd形态及水稻根、秸秆、稻壳和糙米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土壤pH的升高,土壤弱酸提取态Cd含量逐渐降低,由58.4%降低到28.7%.土壤残渣态Cd含量逐渐上升,由12.3%上升到35.5%.(2)调节土壤pH后,土壤Cd有效态含量随土壤pH的升高显著降低,与土壤pH 4.0的处理相比,土壤pH 8.0处理的有效态Cd含量下降了62.1%.(3)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随土壤pH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与土壤pH 4.0的处理相比,土壤pH 6.0的水稻根、秸秆、稻壳分别下降了77.9%,66.5%和54.8%.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土壤pH、水稻籽粒重量及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南方红壤稻田土壤pH的调节参考值为6.0.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Cd污染酸性土壤的修复和水稻安全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盆栽试验 土壤酸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氮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4
5
作者 陈安磊 谢小立 +2 位作者 文菀玉 王卫 童成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5059-5065,共7页
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 稻田背景氮高是我国氮肥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少氮肥施用量对提高氮肥的农学利用率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采用长期定位试验(19902006年)土壤全氮、稻谷产量等数据,分析施肥模式对稻田耕层土壤氮储量、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探讨在降低常规施用氮量的33.3%而不明显减产措施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长期有机物质循环利用能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全氮含量,氮储量与试验前相比平均提高了18.8%,仅施用化肥对土壤全氮含量没有显著影响,减量施肥处理(JS)对耕层土壤氮的积累效应一直优于仅施化肥的处理(NP、NPK)。17a的JS处理并没有降低稻谷产量,与常量NPK储量相比年际产量相对误差仅为3.2%,而输入N的农学利用率提高了12%。在半量稻草还田的条件下减少氮肥的施用量到180kg·hm-2是可行的,红壤稻田产量可维持在10t·hm-2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施肥模式 表层土壤氮储量 节氮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氮素供应和水稻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37
6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张光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14-921,共8页
1 999年以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环境影响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为依托 ,比较研究了 9a定位试验后 ,不施肥、单施无机肥、有机物循环和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对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土壤供氮能力、水稻吸氮特性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 1 999年以不同施肥制度对红壤稻田系统生产力和土壤环境影响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为依托 ,比较研究了 9a定位试验后 ,不施肥、单施无机肥、有机物循环和有机无机结合施肥对红壤稻田生态系统土壤供氮能力、水稻吸氮特性和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 :红壤稻田系统长期不施肥 (CK)土壤速效氮含量低 ,最高为 1 6 .7mg/kg,平均为 1 4.2 mg/kg,水稻累积吸收氮量较少 ,早稻为 3 2 .84kg/hm2 ,晚稻为 5 9.79kg/hm2 ,系统生产力低 ,早稻生物量为 3 887kg/hm2 ,稻谷产量为 2 1 80 kg/hm2 ,晚稻生物量为 71 6 4 kg/hm2 ,稻谷产量为3 71 9kg/hm2 ;施用 N肥可以改善土壤供氮状况 ,提高土壤速效氮含量 ,且 N、NP、NK、NPK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土壤速效氮含量最大可达到 2 9.7mg/kg,平均为 2 1 .4mg/kg,而水稻累积吸收氮量与系统生产力随着 NPK配合程度的增加而提高 ,NPK处理的早稻累积吸收氮量、生物量和稻谷产量分别比 CK处理增加1 2 2 .6 %、87.1 %和 6 5 .4% ,晚稻分别增加 85 .0 %、48.2 %和 46 .0 % ;系统内有机物循环利用 (C)水稻各生育期土壤速效氮含量显著提高 ,最高为 3 0 .2 mg/kg,平均为 2 0 .8mg/kg,水稻累积吸收氮量早、晚稻分别比 CK增加 1 1 1 .1 %和 48.9% ,早稻生物量与稻谷产量显分别比 CK高 85 .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稻田 土壤 氮素 水稻 生产效益 无机肥 有机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壤稻田肥力与相对产量关系的水稻生产力评估 被引量:24
7
作者 柳开楼 黄晶 +9 位作者 张会民 韩天富 黄庆海 余喜初 李大明 胡惠文 叶会财 胡志华 马常宝 薛彦东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25-1434,共10页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提升的基础,研究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为稻田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红壤稻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和县域尺度样点调研,长期试验包括...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产量提升的基础,研究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为稻田土壤培肥和产量提升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本研究基于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的红壤稻田长期肥料定位试验和县域尺度样点调研,长期试验包括不施肥(CK)、单施氮肥(N)、单施磷肥(P)、单施钾肥(K)、氮磷肥配施(NP)、氮钾肥配施(NK)、氮磷钾肥配施(NPK)、2倍氮磷钾肥配施(2NP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处理,收集1981年、1985年、1989年、1995年、2002年、2005年、2012年和2017年的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水稻产量;并于2017年在进贤县布置了58个代表性点位,获取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和晚稻产量数据。采用Fuzzy方法对长期试验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进行计算,构建和验证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相对产量的量化关系,并在进贤县进行了验证。【结果】在红壤性双季稻田,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CK处理相比,NPKM、2NPK和NPK处理的年平均产量分别增加了71.6%、59.1%和36.5%;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增加了64.1%、47.3%和27.7%,且NPKM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分别比NPK处理增加了25.6%和28.5%;同时,NP和N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也显著低于NPKM处理,而N、P和K处理的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则与CK没有显著差异。线性拟合方程发现,红壤稻田的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增加0.1个单位,水稻相对产量增加7.2%~22.6%。县域尺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预测的水稻相对产量与实际相对产量高度吻合(R^2=0.5268,P <0.01,RRMSE <25%),表明基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可较准确地评估该区域的水稻生产能力。【结论】在红壤稻田上,化肥配施有机肥是提升土壤肥力质量和水稻产量的关键技术途径,且利用土壤肥力质量指数与水稻相对产量的量化关系可以指导该地区的土壤培肥管理和生产力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长期施肥 土壤肥力质量 相对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有机物循环下红壤稻田的产量趋势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8
8
作者 王开峰 王凯荣 +3 位作者 彭娜 吕焕哲 陈安磊 谢小立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3-747,共5页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 对长期定位的红壤稻田中CK(无肥)、N、NP、NPK及C、N+C、NP+C和NPK+C等8个处理下的早、晚稻产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1990—2004年)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处理下早稻产量均没有随时间呈显著上升或下降,晚稻产量比早稻产量的下降趋势更明显。其中,在施N肥和NP肥处理下晚稻产量呈显著下降(P<0.05),NPK处理下产量的下降趋势也近似显著(P=0.097)。产量趋势受到了有机物循环、施肥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机物还田促进了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改善了养分的供应,从而提高了稻谷的产量。长期不平衡施肥可能是造成N、NP、N+C和NP+C等处理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较低的初始产量和较高的基础肥力可能使得CK和C处理的产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稳定。早、晚稻产量主要与其生育期内的积温和日照时数相关,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可能是导致晚稻产量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量趋势 有机物循环 红壤稻田 气候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氮素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26
9
作者 吴建富 张美良 +1 位作者 刘经荣 王海辉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8-373,共6页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 4 N含量明显高于NO- 3 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 不同肥料结构对红壤稻田淹水层、不同深度渗漏水、外排水和土壤剖面中氮素的含量、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各处理淹水层、外排水和渗漏水中NH+ 4 N含量明显高于NO- 3 N。淹水层中N的含量 ,水稻生育前期以单施化肥的高 ,约相当于配施有机肥的 1 18~ 1 2 0倍 ,而水稻生育后期 ,后者为前者的 1.11~ 1.2 1倍。各处理外排水中N素的输出量均以苗期最高 ,单施化肥明显大于配施有机肥。土壤剖面中NH+ 4 N向下迁移比碱解N更为明显 ,且配施有机肥的远高于单施化肥的 ,而NO- 3 N则相反。不同深度渗漏水中NO- 3 N的比例 ,上层 (30cm)低于下层 (5 0cm) ,随水逸出的N量各处理渗漏水均小于外排水 ;随水输入的N量远低于随水输出的N量 ,且以单施化肥的N亏损最大。水稻未利用的N量也以单施化肥的最大 ,约为配施有机肥的 1.0 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结构 铵态氮 硝态氮 氮素迁移 红壤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10
作者 崔新卫 张杨珠 +2 位作者 高菊生 高鹏 彭福元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0-197,共8页
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稻田优质高产协同提升目标下的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了有机肥(M)、化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氮磷钾(NPK)、... 为了探明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性质及晚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南方红壤稻田优质高产协同提升目标下的土壤高效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依托始于1982年的长期定位试验,考察了有机肥(M)、化肥氮磷钾配施有机肥(NPKM)、化肥氮磷钾(NPK)、化肥氮钾配施有机肥(NKM)、化肥氮磷配施有机肥(NPM)、化肥磷钾配施有机肥(PKM)、不施肥(NF)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阳离子交换能力、籽粒产量构成与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NF处理相比,各施肥处理均可不同程度提高土壤有机碳及氮磷钾含量,增强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提升土壤阳离子交换能力,进而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进一步比较稻米品质指标发现,施肥可不同程度提高精米率、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使胶稠度变长。其中,以NPKM处理对土壤有机碳、养分及酶活提升效果相对较好,导致该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其加工、外观、食味和营养品质亦相对更优。由此可见,有机肥与化肥氮磷钾平衡配施不仅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土壤,而且可协同提升籽粒产量与稻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长期施肥 红壤稻田 土壤性质 籽粒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猪粪红壤稻田土壤Cu、Zn累积规律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大明 柳开楼 +4 位作者 黄庆海 余喜初 叶会财 胡惠文 徐小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09-716,共8页
为揭示长期施用猪粪红壤稻田土壤Cu、Zn累积规律,以设立于1981年的红壤稻田有机肥定位试验为载体,选取PM1(早稻施猪粪和紫云英)、PM2(早稻施紫云英+晚稻施猪粪)、GMS(早稻施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和NPK(早稻施化肥)等处理为对象,分析了... 为揭示长期施用猪粪红壤稻田土壤Cu、Zn累积规律,以设立于1981年的红壤稻田有机肥定位试验为载体,选取PM1(早稻施猪粪和紫云英)、PM2(早稻施紫云英+晚稻施猪粪)、GMS(早稻施紫云英+晚稻秸秆还田)和NPK(早稻施化肥)等处理为对象,分析了不同试验年限土壤全量和有效态Cu、Zn含量。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猪粪显著提高了土壤Cu、Zn含量;连续施用猪粪30 a后,土壤全量Cu、Zn含量分别增加了7.69—9.52 mg/kg和22.42—35.46 mg/kg;生物有效性显著增加,有效态Cu、Zn含量占全量Cu、Zn的比例分别由15%和5%增加到51%和27%。猪粪年度内的施用时间对土壤Cu的累积没有显著影响,早稻施用猪粪加剧了土壤Zn的累积。土壤铜、锌累积分为两个差异显著的阶段,1981—2002年为缓慢增长期,2002—2010年为快速增长期,这可能与2002年后施用的猪粪中Cu、Zn含量增高有关。以研究的结果推算,红壤稻田鲜猪粪施用量在9.5 t hm-2a-1以下,50 a内不会造成土壤Cu、Zn含量超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 Zn 累积规律 猪粪 长期定位试验 红壤稻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红壤稻田肥力与产量的相关性及县域验证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淑军 李冬初 +5 位作者 高菊生 黄晶 余泓 李照全 文炯 张会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62-1272,共11页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SFI)和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科学指导红壤稻田土壤培肥和评估区域水稻产量。【方法】本研究基于1982年开始的红壤... 【目的】土壤肥力是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资源,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稻田土壤肥力变化特征以及土壤肥力质量指数(SFI)和水稻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期科学指导红壤稻田土壤培肥和评估区域水稻产量。【方法】本研究基于1982年开始的红壤稻田有机无机肥配施长期定位试验,采用模糊评判法计算不同施肥处理的SFI,建立SFI和水稻产量之间的拟合方程,并结合典型县域数据对拟合方程进行验证。【结果】经过30年的培肥,M(有机肥)、NKM(氮钾肥+有机肥)、NPM(氮磷肥+有机肥)、PKM(磷钾肥+有机肥)、NPKM(氮磷钾肥+有机肥)、NPK(氮磷钾肥)处理的SFI随施肥年限延长均呈缓慢线性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0035~0.0136,而不施肥对照的SFI逐年下降。PKM和NPKM处理的年均SFI最高,比CK处理分别增加了70.6%和68.4%。5个施有机肥处理的年均SFI均高于单施化肥的NPK处理。线性拟合结果发现,1984、1988、1994、1998、2004、2008、2012年等7个年份的年均SFI与年均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相关系数分别为0.708、0.683。县域尺度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SFI预测的水稻绝对产量、相对产量与实际的绝对产量和相对产量(RRMSE均小于25%)均高度相符。【结论】有机肥的投入是红壤稻田提高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在红壤丘陵双季稻区,SFI和水稻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且SFI和水稻产量尚有一定的提升潜力。通过SFI和水稻产量的关系模型预测评估该稻区县域的水稻产量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红壤稻田 土壤肥力质量指数 水稻产量 县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脲酶消长规律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邱业先 彭仁 +3 位作者 陈文荣 汪金莲 吴晓玉 罗泽民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311-313,共3页
红壤田在晚稻生育期间脲酶活性从插秧到分蘖期逐渐升高,抽穗期后逐渐下降,至收割后降至最低。不同类型稻田脲酶活性大小为肥田> 中肥田> 瘦田。脲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在农业生产上安排氮肥的使用可利用本结果将尿素避开脲... 红壤田在晚稻生育期间脲酶活性从插秧到分蘖期逐渐升高,抽穗期后逐渐下降,至收割后降至最低。不同类型稻田脲酶活性大小为肥田> 中肥田> 瘦田。脲酶活性随土壤深度加深而降低。在农业生产上安排氮肥的使用可利用本结果将尿素避开脲酶高峰期使用,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脲酶 消长规律 氮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红壤稻田三熟制油菜简化施肥效应研究 被引量:8
14
作者 肖国滨 叶川 +4 位作者 刘小三 郑伟 黄天宝 张昆 赵美珍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106-108,112,共4页
三熟制油菜简化施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简化施肥对油菜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第一节位高、主花序长和主花序角果数都有一定影响,而对油菜每荚粒数没有影响,对单株角果数、千粒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理论产量的影响较大,产量从高至低依... 三熟制油菜简化施肥的试验结果表明,简化施肥对油菜株高、茎粗、有效分枝数、第一节位高、主花序长和主花序角果数都有一定影响,而对油菜每荚粒数没有影响,对单株角果数、千粒重、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和理论产量的影响较大,产量从高至低依次为简化施肥Ⅲ、简化施肥Ⅱ、常规施肥(CK)、简化施肥Ⅰ。简化施肥对油菜生育进程影响很小,前期几乎没有影响,到了生育后期差异1~3 d;简化施肥比常规施肥减少生产投入294.0~450.0元/hm2,增收181.8~1100.7元/hm2,以简化施肥Ⅲ的经济效益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三熟制油菜 简化施肥 肥效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红壤稻田的养分循环与平衡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晓晨 李忠佩 张桃林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7-383,共7页
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 红壤丘陵地区荒地或旱地开垦为水田不仅可以治理土壤侵蚀,而且能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农田生产力。本文分析了长期不同施肥措施下垦自红壤荒地的稻田2004—2007年的养分循环和平衡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垦殖年限施肥措施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基本不变,都是NPK+有机质循环(8589kg/hm2)>NPK(7804kg/hm2)>N+有机质循环(6626kg/hm2)>有机质循环(4525kg/hm2)>无肥区(2707kg/hm2),且随着垦殖年限增加,不同施肥措施间产量差异有增大趋势。P是中低肥力红壤稻田的主要限制因子,不施P肥对早稻产量的影响高于晚稻。有机物循环可以提高系统养分的再循环率,循环及循环配施化肥处理的养分都有盈余,单施化肥则会导致养分亏缺。高产稻田生态系统N素输入主要依靠化学N肥,有机肥是重要的P素资源,秸秆还田对于稻田K平衡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红壤稻田 养分循环 养分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料循环对红壤稻田系统磷素营养的影响 被引量:8
16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刘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602-608,共7页
采用动态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中长期施与不施磷肥、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和在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等几种施肥模式对土壤Olsen-P含量、水稻不同生育期茎叶和子... 采用动态采样结合室内分析方法,比较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实验站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中长期施与不施磷肥、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和在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等几种施肥模式对土壤Olsen-P含量、水稻不同生育期茎叶和子实磷含量、以及各生育期累积吸收和利用磷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不施磷肥土壤速效磷(Olsen-P)降低到小于5 mg/kg;施磷肥或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模式,土壤Olsen-P维持在 5 ~ 10mg/kg之间的中等水平;在保持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配施磷肥,土壤Olsen-P迅速提高,超过10 mg/kg.稻田系统内有机物料循环再利用可促进水稻对磷的吸收,增加水稻各生育期茎叶和子实的磷含量,提高各生育期水稻累积吸收磷量和磷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系统 有机物料循环 磷营养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征 被引量:28
17
作者 焦坤 李忠佩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2-276,共5页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升高而增大.DOC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降雨和灌水可显著提高DOC的含量,是落干时含量的1.44~2.50倍.淋溶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淋滤液中DOC的浓度呈增加趋势,至21天时达到最大,其后又趋下降.在49天的培养期内,DOC的分解速率为31%~58%,其中低分子量组分能在数天内降解掉.不同土壤间DOC的分解速率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溶解有机碳 含量动态 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 被引量:8
18
作者 周卫军 王凯荣 谢小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1-63,共3页
试验研究了湘北红壤稻田系统4种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N、P、K养分输出为稻-稻-油种植制度>稻-稻-油(肥)种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种植制度>稻-稻种植制度;N盈余量以稻-稻-肥种植制度最大,达18.4kg/hm^2·α,... 试验研究了湘北红壤稻田系统4种种植制度的养分平衡特征。结果表明,N、P、K养分输出为稻-稻-油种植制度>稻-稻-油(肥)种植制度>稻-稻-肥(紫云英)种植制度>稻-稻种植制度;N盈余量以稻-稻-肥种植制度最大,达18.4kg/hm^2·α,稻-稻-油(肥)种植制度基本维持平衡,稻-稻种植制度表现亏缺,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最大,达38.9kg/hm^2·α;4种种植制度P和K均有亏缺,但以稻-稻-油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大,分别为11.2kg/hm^2·α和118.7kg/hm^2·α,稻-稻-肥种植制度亏缺量最小;稻-稻-肥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稻-稻种植制度有机物质归还量最小,有机质呈现亏缺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种植制度 养分平衡 土壤肥力 土壤有机肥 系统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稻田不同生育期土壤氨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硝化势的变化 被引量:15
19
作者 宋亚娜 林智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87-994,共8页
以福建省红壤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提取土壤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并结合DNA克隆测序,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稻田土壤具有丰富... 以福建省红壤稻田土壤为对象,通过提取土壤总DNA,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和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并结合DNA克隆测序,研究了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土壤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稻田土壤具有丰富的氨氧化细菌和氨氧化古菌资源。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组成较为稳定,只表现出水稻生长前期(苗期、分蘖期)和中后期(孕穗期、成熟期)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组成变化较大,在水稻生长的苗期、分蘖期、孕穗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间均存在一定差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变化,但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随水稻生长明显提高,孕穗期后才达到平稳。水稻生长前期土壤硝化势也具有显著上升趋势,孕穗期时达到最高,而后有所下降。土壤硝化势与氨氧化古菌群落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正相关性,与氨氧化细菌没有相关性。研究表明,氨氧化古菌对红壤稻田土壤硝化作用的影响程度较大,证实了氨氧化微生物尤其是氨氧化古菌在稻田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其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氨氧化细菌 氨氧化古菌 PCR-DGGE 硝化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早稻产量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肖小军 余跑兰 +7 位作者 郑伟 肖国滨 李亚贞 肖富良 黄天宝 陈明 韩德鹏 吕伟生 《作物研究》 2021年第1期8-13,21,共7页
为了明确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效果,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江西进贤)开展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双因素小区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早稻产量形成、土壤pH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红壤稻田酸化改良和培肥的效果,2018年早稻季在典型的酸性红壤双季稻田(江西进贤)开展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双因素小区试验,分析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对早稻产量形成、土壤pH及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石灰和油菜秸秆还田均显著促进了早稻高产的形成,且二者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石灰使早稻增产11.4%;而在秸秆不还田条件下,增幅仅为6.3%。油菜秸秆还田并配施石灰协同促进了早稻分蘖成穗、地上部养分(氮、磷、钾)吸收及干物质积累,从而扩大了总颖花量,提高了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同时,能够快速改良土壤酸化并增加耕层速效养分。因此,油菜秸秆还田配施石灰可改良酸性红壤稻田土壤,实现早稻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秸秆还田 石灰 早稻 产量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