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氮素矿化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段晨骁 李佳蓓 +1 位作者 吴淑芳 冯浩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355,共12页
为揭示不同施肥措施和土壤类型对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分别研究不施肥(CK)、单施尿素(U)、单施有机肥(M)和尿素配施有机肥(U+M)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动态过程的影响,并对土壤累积矿化... 为揭示不同施肥措施和土壤类型对我国西北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氮素矿化特征的影响,通过室内恒温好气培养法,分别研究不施肥(CK)、单施尿素(U)、单施有机肥(M)和尿素配施有机肥(U+M)施肥模式对土壤氮素矿化动态过程的影响,并对土壤累积矿化氮量进行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施肥和土壤类型均显著影响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累积矿化氮量,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不同类型土壤累积矿化氮量和矿化速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塿土、黄绵土、黄河灌淤土、灰棕漠土。与CK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显著增加土壤累积矿化氮量、矿化速率常数(k)和矿化势(N0),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单施尿素和尿素配施有机肥处理的累积矿化氮量和矿化速率分别较CK处理增加2.83~6.71倍和3.83~7.70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累积矿化氮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可显著促进西北地区不同土壤类型氮素矿化,提高氮素有效性和供氮能力,有利于保持土壤矿质氮含量,对农田氮素高效利用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土壤类型 氮素 累积矿化量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植烟土壤氮素矿化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马兴华 荣凡番 +2 位作者 苑举民 刘光亮 石屹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1-65,共5页
以湖南、湖北和山东烟区的主要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Warning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淹水培养0~14 d为土壤铵态氮含量快速增长期,培养14 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培养始期,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为正... 以湖南、湖北和山东烟区的主要植烟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Warning淹水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土壤的氮素矿化过程。结果表明,淹水培养0~14 d为土壤铵态氮含量快速增长期,培养14 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培养始期,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为正值,表现为氮的矿化。15~28 d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较小。28 d后土壤铵态氮含量逐渐降低,各阶段的土壤氮素矿化速率为负值,表现为氮的固定。在氮素矿化阶段,土壤铵态氮含量表现为水稻土〉黄棕壤(南漳)〉黄壤〉黄棕壤(利川)〉红壤、褐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水稻土的铵态氮含量最高,棕壤和褐土的铵态氮含量最低,说明水稻土的氮素供应能力较高,棕壤和褐土的氮素供应能力较低。回归分析表明,培养7、14、21和28 d的氮累积矿化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评价土壤供氮能力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烟土壤 有机氮 速率 累积矿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黄壤性水稻土不同粒径有机碳之间的矿化差异 被引量:5
3
作者 郭振 王小利 +4 位作者 段建军 徐明岗 张雅蓉 李渝 蒋太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223-226,235,共5页
以贵州长期定位试验的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以单施有机肥处理为例,采用湿筛法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粗颗粒(>250μm)、微团聚体(53~250μm)、单粉粒(2≤粒径<53μm)和单黏粒(<2μm)]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为提... 以贵州长期定位试验的黄壤性水稻土为对象,以单施有机肥处理为例,采用湿筛法和碱液吸收法研究不同粒径土壤[粗颗粒(>250μm)、微团聚体(53~250μm)、单粉粒(2≤粒径<53μm)和单黏粒(<2μm)]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为提高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所有组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呈现出先快速上升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并在培养后4 d达到峰值,矿化速率CO2-C介于0.004 0~0.050 4 g/(kg·d)之间;培养前期单粉粒有机碳和微团聚体有机碳的矿化速率较高,粗颗粒有机碳矿化速率最低。所有组分的累积矿化量CO2-C介于0.151 7~0.185 4 g/kg之间,且粗颗粒和单黏粒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原土分别降低了13.3%和8.18%,其他组分较原土略有提高;微团聚体和单粉粒的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较高,分别为0.176 4 g/kg和0.185 4 g/kg,显著高于粗颗粒和单黏粒(P<0.05)。在培养前期所有组分的矿化速率方程为指数函数且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培养后期呈对数函数(P<0.01),累积矿化量呈对数函数由快到慢增长(P<0.01)。不同粒径土壤中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固碳能力依次是:粗颗粒>单黏粒>微团聚体>单粉粒。不同粒径土壤中可矿化有机碳的分配比例随粒级减小而变大,大粒径土壤固碳能力较小粒径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壤性水稻土 粒径 有机碳 稳定性 速率 累积矿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机氮与蔬菜废弃物耦合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国平 曹靖 +1 位作者 杨海兴 魏红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9-745,共7页
为探明有机废弃物添加量与不同无机氮水平耦合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设计了3个甘蓝废弃叶添加量[B1:200 g.kg 1(土),B2:400 g.kg 1(土),B3:550 g.kg 1(土)]和4个无机氮水平[N0:0 mg.kg 1(土),N1:25mg.kg 1(土),N2:50 mg.kg 1(土),N3:100 m... 为探明有机废弃物添加量与不同无机氮水平耦合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设计了3个甘蓝废弃叶添加量[B1:200 g.kg 1(土),B2:400 g.kg 1(土),B3:550 g.kg 1(土)]和4个无机氮水平[N0:0 mg.kg 1(土),N1:25mg.kg 1(土),N2:50 mg.kg 1(土),N3:100 mg.kg 1(土)]交互的控制培养试验(25℃,65%的田间持水量)。试验结果显示:各氮处理下土壤净累积氮矿化量是空白对照的4~5倍,N1水平下土壤净累积氮矿化量显著高于其他氮水平。各甘蓝废弃叶添加量处理下土壤净累积氮矿化量是空白对照的3~5倍,且B2添加量下土壤净累积氮矿化量显著高于B1和B3。统计分析表明,氮处理和甘蓝废弃叶添加量之间的交互效应不显著(P=0.275),甘蓝废弃叶的添加是影响氮矿化的主要因素(Eta2=0.16),而供氮水平为次要因素(Eta2=0.07)。B1添加量下,培养前期(0~20 d)土壤净累积矿化量逐渐升高,后期保持稳定水平;但B2和B3添加量下,培养前期(30 d)土壤呈现矿化、固持、再矿化现象,后期土壤净累积矿化量逐渐升高。氮矿化速率结果说明,甘蓝废弃叶添加后氮素矿化主要发生在培养前30 d。对培养期间土壤净累积氮矿化量随时间变化做一级动力方程模拟,拟合效果良好(R2=0.62~0.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氮 累积矿化量 甘蓝废弃叶 无机氮水平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贡嘎山树线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矿化和温度敏感性 被引量:4
5
作者 郑娇 李东 +3 位作者 袁旭东 赵小祥 刘峰 田秋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8704-8715,共12页
树线过渡带作为高山地区重要的生态过渡带之一,是响应温度变化的敏感区域。树线过渡带内土壤碳储量丰富,其碳周转在全球碳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树线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对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地区土壤碳... 树线过渡带作为高山地区重要的生态过渡带之一,是响应温度变化的敏感区域。树线过渡带内土壤碳储量丰富,其碳周转在全球碳循环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探究树线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对于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山地区土壤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以青藏高原东南部贡嘎山树线过渡带(森林、树线、灌丛)的土壤为对象,在室内开展90 d不同温度(15℃和20℃)的培养实验,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计算单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温度敏感性,并分析影响它们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受温度和样地类型的显著影响。升温显著增加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而不同样地类型间矿化速率差异显著,矿化速率大小表现为森林>树线>灌丛。本研究用单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表征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经90 d的培养,15℃下树线过渡带从森林、树线到灌丛单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分别为12.33 mg/g、12.99 mg/g和10.53 mg/g,20℃下则分别为19.16 mg/g、21.14 mg/g和16.26 mg/g,灌丛土壤单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显著低于森林和树线土壤,这表明灌丛土壤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单位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与土壤颗粒有机碳占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矿物结合有机碳占比呈显著负相关,但与酸解性碳组分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土壤有机碳与矿物结合形成的化学保护作用显著影响贡嘎山树线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稳定性。树线过渡带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为2.45±0.25,表现出较高的温度敏感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和C:N是影响树线过渡带土壤温度敏感性大小的主要因素,而树线过渡带内相似的土壤pH值和C:N可能是导致不同样地类型间Q_(10)值无显著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线过渡带 土壤有机碳 累积矿化量 温度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烟田土壤氮素矿化动态模拟 被引量:1
6
作者 胡玮 邸青 +2 位作者 刘吉振 张谊模 田时炳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26-31,共6页
通过田间和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植烟土壤矿化动态模型,探讨其对氮素矿化预测的效果。试验采用改进过的Stanford的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不同温度(10,15,20,25,30,35,30,25,20℃),和温度(5,15,20,25,30,35,40℃)与水分(风干... 通过田间和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植烟土壤矿化动态模型,探讨其对氮素矿化预测的效果。试验采用改进过的Stanford的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不同温度(10,15,20,25,30,35,30,25,20℃),和温度(5,15,20,25,30,35,40℃)与水分(风干土、7%,13%,20%,27%,33%,40%,47%,53%)交互作用下土壤氮素的矿化动态,并以此建立模型,然后采用田间试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对土壤氮素矿化作用的影响均为非线性的响应,以此建立了组合模型N=k([θ/θ_(Max))]~m[∑(T-T_0)~n],用该模型的预测值与田间土壤氮素矿化积累实测值进行回归分析,两个试验点的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和0.959,说明该模型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田土壤 氮素动态 累积矿化量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滨海湿地凋落物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4
7
作者 狄丽燕 孔范龙 +2 位作者 王森 李悦 郗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2期8483-8493,共11页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 EEMs),开展了胶州湾滨海湿地碱蓬、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添加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具体表现为碱蓬>互花米草>芦苇>空...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3D EEMs),开展了胶州湾滨海湿地碱蓬、芦苇和互花米草的分解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的添加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具体表现为碱蓬>互花米草>芦苇>空白对照;乘幂曲线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的变化趋势。光谱分析表明,分解过程中类蛋白荧光强度始终大于类腐殖酸荧光强度;利用荧光区域积分进行定量分析表明,不同处理下类蛋白质物质占比最高,类腐殖质物质次之;荧光参数表明,土壤有机碳的芳香化程度在培养期间先升高后降低。凋落物分解通过增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提高了土壤中微生物活性,从而改变了土壤有机碳的结构和化学组分,且凋落物的植被特征决定了其对土壤有机碳矿化影响程度的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湿地 凋落物分解 速率 累积矿化量 光谱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夏闲期间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马乐乐 夏梦洁 +1 位作者 蒋永吉 周建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7-92,146,共7页
采用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了黄土区旱地不同土壤及施氮量下夏季休闲前后土壤氮素矿化累积量,分析了旱地夏休闲期间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休闲前相比,休闲后土壤氮素矿化累积量显著降低,长武及杨凌试点土壤分别降低了29.... 采用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了黄土区旱地不同土壤及施氮量下夏季休闲前后土壤氮素矿化累积量,分析了旱地夏休闲期间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休闲前相比,休闲后土壤氮素矿化累积量显著降低,长武及杨凌试点土壤分别降低了29.52%及7.15%;长期不施氮肥处理休闲后土壤累积矿化氮量显著降低,而长期施用氮肥处理休闲前后土壤累积矿化氮量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相关分析表明,休闲前土壤氮素矿化累积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间有显著正相关关系。采用双组分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的土壤易矿化氮矿化势休闲前后长武及杨凌试点土壤分别降低了85%及66%,可见夏季休闲显著促进了旱地土壤易矿化氮的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休闲 旱地 氮素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澧阳平原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
9
作者 肖彦资 周卫军 +2 位作者 刘沛 樊腾芳 陈恋 《湖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53-55,共3页
为探明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过程与特征,采用恒温密闭培养方法研究了澧阳平原埋藏古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累积量、矿化速率及其矿化势。结果表明,埋藏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明显低于现代耕作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矿... 为探明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过程与特征,采用恒温密闭培养方法研究了澧阳平原埋藏古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累积量、矿化速率及其矿化势。结果表明,埋藏古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明显低于现代耕作水稻土,耕作层、犁底层、潴育层和母质层的矿化累积量分别为0.11、0.10、0.10、0.09 mg/g,各层次之间差异较小;而现代耕作水稻土的分别为0.74、0.22、0.16、0.12 mg/g,各层次之间差异较大。埋藏古水稻土矿化速率在0.01-1.40 mg/(kg·d),现代水稻土的在0.02--4.74 mg/(kg·d)。埋藏古水稻土耕作层的矿化势为0.11 mg/g,仅为现代水稻土耕作层的13.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古水稻土 累积 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