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垄作免耕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41
1
作者 唐晓红 邵景安 +3 位作者 黄雪夏 魏朝富 谢德体 潘根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5-243,共9页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和田块等尺度研究了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在垄作免耕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含碳量在大团聚体(2~0.25mm)中最... 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动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从土壤团聚体、剖面和田块等尺度研究了四川盆地紫色水稻土在垄作免耕下有机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团聚体含碳量在大团聚体(2~0.25mm)中最高,但有机碳总量主要分布在0.25~0.02mm。其次是0.02-0.002mm;垄作免耕下团聚体有机碳主要富集在0—10cm土层的大团聚体(〉0.25mm)中(富集系数〉1.5),而常规平作、水旱轮作和垄作翻耕下,剖面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自上而下缓慢降低;实验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相关土壤特性的空间分布呈条带状和斑块状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异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在垄作免耕处最高,达30.71g kg^-1,在常规平作处最低,为16.50g kg^-1左右。长期垄作免耕会导致有机碳向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的相对富集及在土壤剖面的层次分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分布 垄作免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47
2
作者 张薇 王子芳 +3 位作者 王辉 郑杰炳 鲍金星 高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3-1019,共7页
采用为期62 d的实验室恒温(28±1)℃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好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淹水条件,且差异达到极显... 采用为期62 d的实验室恒温(28±1)℃培养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速率在培养30 d后基本达到稳定,好气条件下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于淹水条件,且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植物残体的矿化速率进行拟合表明,好气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常数(k值)大小顺序为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而淹水条件则为水稻秸秆>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分状况和植物残体化学组分的差异影响紫色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最终导致碳累积矿化量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化 植物残体 壤水分 紫色水稻土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92
3
作者 高明 车福才 +2 位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杨剑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1期11-17,共7页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 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本材料 ,研究了 9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对紫色水稻土铁、锰、铜、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 ,有机肥是土壤铁、锰、铜、锌的良好给源。紫色水稻土长期施用有机肥与单施化肥比较 ,土壤中的全铁、全锰变化不大 ,全锌提高了 5 5%~ 30 0 % ,交换态铁、碳酸盐结合态铁、有机态铁、无定形结合态铁分别提高了 1 5%~ 12 7%、2 4 %~ 8 9%、11 6 %~19 5%、32 5%~ 72 5%。锰、锌的各形态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同时 ,长期施用有机肥增大了土壤铜的消耗 ,全铜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有机肥 微量元素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紫色水稻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固碳特征 被引量:21
4
作者 樊红柱 秦鱼生 +2 位作者 陈庆瑞 陈琨 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73-1480,共8页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对碳投入的响应。【方法】采集经历30年不同施肥处理后的紫色水稻土,利用湿筛法分离>2 mm、0.25~2mm、0.053~0.25mm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并分析...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对碳投入的响应。【方法】采集经历30年不同施肥处理后的紫色水稻土,利用湿筛法分离>2 mm、0.25~2mm、0.053~0.25mm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并分析团聚体的稳定性以及年均碳投入量和有机碳固定速率的关系。【结果】与不施肥(CK)比较,施肥(N、NP、NPK、M、MN、MNP和MNPK)使>2 mm团聚体所占比例提高了9.6%~36.1%,0.25~2 mm团聚体降低了6.7%~26.3%,0.053~0.25 mm和<0.053 mm团聚体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单施化肥处理(N、NP和NPK)没有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化肥与有机肥配施(MNP和MNPK)显著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与CK相比施肥显著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和>2 mm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其他粒径团聚体碳含量略有提高,但未达显著水平;化肥配施有机肥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增加效果优于单施化肥。CK和N处理土壤有机碳损失速率为0.08t/(hm^2·a)和0.02 t/(hm^2·a),单施化肥(NP和NPK)、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MN、MNP和MNPK)处理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分别为0.14、0.10和0.17t/(hm2·a)。土壤有机碳的固定速率与碳投入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2=0.531,P<0.05);碳转化效率为3.3%;随碳投入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碳含量均增加,且>2 mm团聚体的碳增加速率远远高于其他团聚体。【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增强团聚体稳定性效果优于单施化肥;本试验紫色水稻土的有机碳还没有达到饱和,仍具有一定固碳潜力,增加的有机碳主要固持在>2 mm团聚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壤团聚体 有机碳 壤固碳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紫色水稻土磷的盈亏及有效性 被引量:18
5
作者 樊红柱 陈庆瑞 +3 位作者 郭松 陈琨 秦鱼生 涂仕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4-162,共9页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遂宁34年(1982—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土壤全磷、有效磷(Olsen-P)对磷素盈亏的响应,为西南紫色水稻土区科学施用磷肥提供依据。【方法】以四川遂宁34年(1982—201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试验设8个处理,即不施肥(CK)、氮肥(N)、氮磷肥(NP)、氮磷钾肥(NPK)、有机肥(M)、有机肥+氮肥(MN)、有机肥+氮磷肥(MNP)和有机肥+氮磷钾肥(MNPK),分析了土壤磷素盈亏与全磷、Olsen-P的变化特征。【结果】不施磷肥(CK和N)作物每年从土壤中带走磷约13.22 kg/hm^2,且维持在较低的变化水平;单施有机磷肥处理(M与MN)作物携出磷量比不施磷肥提高了约1.73倍,磷素携出量呈增加趋势;施用磷肥(NP、NPK、MNP和MNPK)作物携出磷量在41.71~45.62 kg/hm^2之间,吸磷量随时间呈下降趋势。不施磷肥土壤磷素常年处于亏缺状态,施磷土壤磷素年均盈余量为8.76~88.79 kg/hm^2,有机无机磷肥配施磷盈余量大于单施有机肥和单施无机磷肥,随施肥年限的延续磷盈余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中磷含量随磷盈亏而变化,施用无机磷肥或有机无机磷肥配施土壤全磷和Olsen-P增量与磷盈亏呈显著正相关,而不施磷或单施有机磷这种响应关系不明显;土壤每盈余磷100kg/hm^2,NP、NPK、MNP和MNPK处理土壤中全磷分别增加0.14、0.16、0.015和0.018 g/kg,Olsen-P分别提高15.76、17.19、1.96和1.85 mg/kg。【结论】土壤磷素有效性随土壤磷素盈亏而变化,与加入磷素形态密切相关,西南紫色水稻土单施无机磷肥提升土壤磷含量的速率大于施用有机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紫色水稻土 磷盈亏 全磷 有效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硅有效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魏朝富 杨剑虹 +5 位作者 高明 谢德体 李全珍 李海林 李杰 向天常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紫色水稻上有效硅含量的概况,影响因素及施硅效应。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施硅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10%的土壤占55%。土壤有效硅含量为红紫泥田(SiO2:45.4mg/kg)<灰棕紫泥田(SiO2:... 通过田间试验和土壤培养试验研究了紫色水稻上有效硅含量的概况,影响因素及施硅效应。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施硅肥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应,增产幅度>10%的土壤占55%。土壤有效硅含量为红紫泥田(SiO2:45.4mg/kg)<灰棕紫泥田(SiO2:89.8mg/kg)<红棕紫泥田(SiO2147.mg/kg)。水稻产量与土壤还有效硅含量及水稻茎叶硅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81**和r=0.804**,n=20)。影响紫色水稻上有效硅含量的因素主要是土壤pH和土壤质地;其次是Eh;铁铝氧化物含量和有机质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有效硅与土壤全硅无明显相关性(r=0.196,n=22)。强酸性土、酸性土,质地偏砂土壤常是缺硅土壤;提高酸性土的pH,硅的有效性下降,降低碱性土的pH,土壤硅的有效性增强。有机酸能显著地促进土壤硅的释放,提高有效硅的含量。应用Elovich、抛物线扩散方程和权函数方程能很好描述土壤硅的释放。动力学方程参数b值比直观分析更能综合地反映土壤的硅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壤有效硅 硅肥 紫色水稻土 动力学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钾有效性和钾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魏朝富 杨剑虹 +2 位作者 屈明 谢德体 魏世强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4期352-359,共8页
紫色水稻土全钾含量属中等水平,速效钾属中等偏下水平,土壤对钾素的供应总体不足。作物吸收的钾,矿物钾占76.95%,速效钾和缓效钾仅占10.81%和12.24%。土壤矿物钾释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随土壤颗粒粒径的下降显著增大,在80... 紫色水稻土全钾含量属中等水平,速效钾属中等偏下水平,土壤对钾素的供应总体不足。作物吸收的钾,矿物钾占76.95%,速效钾和缓效钾仅占10.81%和12.24%。土壤矿物钾释放随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随土壤颗粒粒径的下降显著增大,在80分钟时,释放量仍高达08~8.8mg·kg-1.min-1,80分钟内的累积释放量为土壤缓效钾的1.5~2.0倍;土壤速效钾的形成随时间的延长逐渐趋向稳定。不同土壤矿物钾的释放顺序和土壤速效钾形成顺序的不一致性,是由它们的机理和土壤性状综合造成的,但是,Elovich方程都能较好地拟合土壤矿物钾的释放过程和土壤速效钾的形态过程,方程参数b值能反映过程进行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有效性 钾释放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有机无机复合与土粒团聚的关系 被引量:25
8
作者 魏朝富 谢德体 陈世正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70-77,共8页
紫色水稻土的原土复合量(重组腐殖质)为中性土>钙质土>酸性土,同一土壤剖面中其含量是随土层深度下降;而有机无机复合度为钙质土>中性、酸性土,在土壤剖面中是随土层深度增加。<0.01mm土粒团聚量和<0.01mm土粒团... 紫色水稻土的原土复合量(重组腐殖质)为中性土>钙质土>酸性土,同一土壤剖面中其含量是随土层深度下降;而有机无机复合度为钙质土>中性、酸性土,在土壤剖面中是随土层深度增加。<0.01mm土粒团聚量和<0.01mm土粒团聚度为钙质土>中性土>酸性土。原土复合量和有机质含量,物理性粘粒含量、铁氧化物含量与<0.01mm土粒团聚量呈显著正相关;而有机无机复合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腐殖质结合状态,物理性粘粒含量和<0.01mm土粒团聚度间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在上粒团聚中,是与矿物质呈复合状态的腐殖质(原土复合量)起作用,而原上复合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0.01mm土粒团聚量。有机无机复合和土粒团聚的关系是通过原土复合量和<0.01mm土粒团聚量间的关系来体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 粒团聚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制度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变化的DNDC模型预测 被引量:9
9
作者 陈杰华 慈恩 +3 位作者 谢德体 杨剑虹 符卓旺 赵新儒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8-42,共5页
利用紫色水稻土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结合DNDC模型来探讨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选取常规平作(CK)、垄作免耕(水稻—冬水)(T1)、垄作免耕(水稻—油菜)(T2)、水旱轮作(水稻—油菜)(T3)4种处理,分析了15年... 利用紫色水稻土不同耕作制度下的长期定位试验数据,结合DNDC模型来探讨长期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选取常规平作(CK)、垄作免耕(水稻—冬水)(T1)、垄作免耕(水稻—油菜)(T2)、水旱轮作(水稻—油菜)(T3)4种处理,分析了15年来土壤有机碳的变化特征,并用DNDC模型模拟了长期试验点15年和100年有机碳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经过15年的耕种,4种耕作制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较原始有机碳含量有所上升。T2处理的土壤有机碳增幅最大,分别为CK,T1和T3处理的131%,142%,153%。T3处理的有机碳含量最低。DNDC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田间实测结果大致相同。模拟值与实测值的RMSE值都小于10%,且相关系数都达到0.01水平下的极显著关系,这表明4种耕作制度的DNDC模拟效果极好。对试验地土壤有机碳变化趋势的长期模拟结果显示,只要保持现有的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100年间4种处理的土壤有机碳都会持续稳定地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长期定位试验 DNDC模型 耕作制度 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艺措施对紫色水稻土无机磷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马红亮 高明 魏朝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48-254,共7页
本文对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水稻土无机P的形态进行了分级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促进P素向有效态转化。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P库的贡献大小不一样,其顺序为:猪粪>化肥>对照>绿>蚕豆青;耕作措施对P各形态... 本文对不同农艺措施下紫色水稻土无机P的形态进行了分级测定,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促进P素向有效态转化。不同有机肥处理对土壤P库的贡献大小不一样,其顺序为:猪粪>化肥>对照>绿>蚕豆青;耕作措施对P各形态的有效性影响较大,效果依次为水旱轮作>免耕垄作>常规耕作;土壤中无机P的形态与土壤肥力水平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无机P 形态 农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紫色水稻土全硫及有效硫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小娟 江长胜 +1 位作者 郝庆菊 袁雪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7-273,共7页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60cm土壤,应用等质量计算方法,探讨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和垄作翻耕(LF)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 以位于西南大学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990年设立的长期免耕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0~60cm土壤,应用等质量计算方法,探讨了冬水田平作(DP)、水旱轮作(SH)、垄作免耕(LM)和垄作翻耕(LF)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硫和有效硫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60 cm深度内,土壤全硫和有效硫含量呈现出明显的垂直递减规律,即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全硫含量及储量为LM>SH>DP>LF,有效硫含量及储量为LM>DP>LF>SH。长期垄作免耕提高了土壤全硫及有效硫的含量和储量,与对照DP处理相比,LM处理全硫与有效硫含量分别增加了20.80%和1.31%,储量分别增加了19.54%和5.36%。耕作层(0~20 cm),DP、SH、LM、LF处理土壤有效硫平均含量分别为27.15、13.45、31.43和24.01 mg/kg,DP、LF以及LM处理为硫不缺或硫丰足,而SH处理为缺硫土壤(土壤有效硫含量<16 mg/kg)。对缺硫土壤,应重视硫肥的施用,以促进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 全硫 有效硫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质的季节动态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黄小娟 郝庆菊 吴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579-1585,共7页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农场(30°26′N,106°26′E)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液(NaI,密度1.8 g·cm-3)对土壤中轻组组分进行提取,对土壤中轻组有机质在整个油菜生长季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 以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试验农场(30°26′N,106°26′E)的紫色水稻土为研究对象,利用重液(NaI,密度1.8 g·cm-3)对土壤中轻组组分进行提取,对土壤中轻组有机质在整个油菜生长季的季节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表层(0~30 cm)土壤轻组物质(LF)的含量为2.95%~5.51%,平均值为4.38%;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LFOC)和轻组氮含量(LF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44~3.72 g·kg-1和0.08~0.17 g·kg-1,其平均值分别为2.79 g·kg-1和0.14 g·kg-1。LFOC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含量在油菜生长中期最高,其次是生长后期,而在生长初期最低;LFN的季节变化趋势与LFOC一致,但季节差异性不显著(P〉0.05)。轻组有机碳分配比例(LFOC/SOC)的变化范围为9.21%~24.47%,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P〈0.05),其变化趋势与LFOC的季节变化一致;而轻组氮的分配比例(LFN/TN)变化范围为4.55%~12.58%,无明显的季节变化。轻组C/N比值季节变化范围为18.52~25.04,平均值为20.66,全土C/N比值的变化范围为9.04~14.36,平均值为11.66,说明轻组有机质的生物可利用性较土壤总有机质高。相关分析表明,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分别与根系生物量、根系碳含量、根系氮含量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土壤轻组有机碳、氮含量变化的40%~60%可由根系生物量、根系碳氮含量决定,说明根系是调控紫色水稻土轻组有机碳、氮季节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组有机碳 轻组氮 油菜季 紫色水稻土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不同品种水稻对紫色水稻土钾素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徐卫红 王正银 李传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89-396,共8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和不同品种水稻对四川盆地 3种典型紫色水稻土 5种钾形态的影响以及各种土壤钾形态对水稻钾素营养的贡献。结果表明 ,4个紫色水稻土供钾能力均属中下水平 ,全钾含量为 1 2 9%~ 2 62 % ,其中矿物钾量平均占 ...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水平和不同品种水稻对四川盆地 3种典型紫色水稻土 5种钾形态的影响以及各种土壤钾形态对水稻钾素营养的贡献。结果表明 ,4个紫色水稻土供钾能力均属中下水平 ,全钾含量为 1 2 9%~ 2 62 % ,其中矿物钾量平均占 96 82 % ,速效钾和非交换性钾仅平均占 0 62 %和 2 56% ,土壤供钾能力以中性紫色水稻土 >石灰性紫色水稻土 >酸性紫色水稻土。施氮 (N 0~ 150mg/kg)促进 4个紫色水稻土钾素的释放 ,提高水稻对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的吸收利用 ,使矿物钾和非交换性钾的贡献占植株吸钾的 80 3% ,速效钾仅为 19 7%。中性紫色土供试 4个品种水稻的吸钾能力为开优 5号 >汕优 63>Ⅱ优 60 78>引佳 1号。施氮后4个品种水稻吸自非交换性钾和矿物钾量平均占植物吸钾量的 66 9% ,以施中氮 (N 150mg/kg)时植株吸钾量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 水稻 紫色水稻土 钾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杜斌 赵秀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4期8139-8142,共4页
[目的]了解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为紫色水稻土中镉的归趋阐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平衡法进行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对镉的吸附解吸试验,用吸附等温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考察吸附能力和土壤性质的关系。[结... [目的]了解紫色水稻土对镉吸附解吸特性,为紫色水稻土中镉的归趋阐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一次平衡法进行酸性、中性和石灰性紫色水稻土对镉的吸附解吸试验,用吸附等温方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并考察吸附能力和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3种土壤对镉吸附量均随平衡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吸附能力以石灰性土最高,酸性与中性土相近,且吸附等温线均可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很好地拟合。3种土壤镉解吸量和解吸率均随吸附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石灰性土的解吸率最低,而酸性和中性土的解吸率均高于50%。吸附能力与土壤性质有明显关系,其中pH为重要因素,非晶质铁锰氧化物和黏粒等对土壤镉吸附解吸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3种土壤中,石灰性土壤对镉的固持和缓冲能力最强,而外源镉进入酸性和中性土壤后的环境风险较高。土壤性质对镉的吸附和固定有重要影响,其中pH为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紫色水稻土不同形态钾演变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秀芝 胡聪月 +1 位作者 杨帆 韩光中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685-693,共9页
近年来紫色水稻土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深刻影响了土壤钾素的赋存形态和动态平衡。厘清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紫色水稻土不同形态钾演变特征的影响,对紫色水稻土区钾肥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紫色水... 近年来紫色水稻土区农业种植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深刻影响了土壤钾素的赋存形态和动态平衡。厘清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紫色水稻土不同形态钾演变特征的影响,对紫色水稻土区钾肥管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了紫色水稻土在撂荒、旱作和改为鱼塘后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紫色水稻土利用方式改变后,土壤水溶性钾与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撂荒和旱作均会降低土壤水溶性钾含量,改为鱼塘后能提升土壤水溶性钾含量。3种土地利用方式均能提升土壤交换性钾和非交换性钾含量,提升幅度和提升速率为旱作>撂荒>养鱼。紫色水稻土改为鱼塘5 a后或撂荒12 a后土壤不同形态钾之间可以达到大致的平衡,而旱作20 a后土壤不同形态钾之间仍未达到大致的平衡。紫色水稻土利用方式改变后土壤黏粒含量和黏粒矿物的动态变化与土壤中的钾平衡有关。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导致的土壤有机质(SOM)损失可能会影响土壤钾的赋存形态和动态平衡,进而引起土壤黏粒的富集和黏粒矿物的变化,今后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水稻土 地利用方式 不同形态钾 演变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红棕紫色水稻土的肥料效应研究
16
作者 万芙蓉 《四川农业科技》 2009年第5期57-57,共1页
紫色土是三峡库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类型,重庆市是整个三峡库区的主体部分,全市紫色土面积达2737346.1hm^2,占全市土壤类型的33.22%。提高肥料利用率,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减轻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农业... 紫色土是三峡库区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土壤类型,重庆市是整个三峡库区的主体部分,全市紫色土面积达2737346.1hm^2,占全市土壤类型的33.22%。提高肥料利用率,千方百计增加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减轻不合理施肥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压力,对保障库区水质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确保三峡工程综合效益全面持续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紫色水稻土 肥料效应 农业面源污染 生态环境安全 壤类型 肥料利用率 主体部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状况对紫色母岩发育的水稻土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高明 张薇 +2 位作者 王子芳 魏朝富 郑杰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43-949,共7页
在紫色丘陵区采集了因水分状况影响而形成的4种类型紫色水稻土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析了其有机碳和不同土壤发生层中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2mm的团聚体以潜育型水稻土和... 在紫色丘陵区采集了因水分状况影响而形成的4种类型紫色水稻土土样,利用湿筛法获得不同粒径的团聚体,分析了其有机碳和不同土壤发生层中易氧化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水溶性碳含量。结果表明,A层土壤中〉2mm的团聚体以潜育型水稻土和渗育型水稻土最高,分别占76.65%和75.92%,其次是潴育型水稻土占43.86%,淹育型水稻土只有13.10%;不同土壤发生层间土壤团聚体的组成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潴育型水稻土的P层外,其余各层土壤的有机碳53.7%-96.2%均分布在〉0.25mm团聚体中;潜育型水稻土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含量在4种水稻土中最高,分别为282.5mg·kg^-1和6.59g·kg^-1,水溶性有机碳则以渗育型水稻土最高;有机碳含量与〉2mm团聚体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0.25mm微团聚体数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状况 紫色水稻土 团聚体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植物残体对紫色母岩发育的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薇 高明 +1 位作者 王辉 郑杰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8-583,共6页
培养试验研究了2种温度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特征以及添加不同植物残体对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2 d的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28℃条件下为C 66.79 mg/g,40℃条件下为C 86.99 mg/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用一级动力学方程... 培养试验研究了2种温度下紫色水稻土有机碳的矿化特征以及添加不同植物残体对其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62 d的培养过程中,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在28℃条件下为C 66.79 mg/g,40℃条件下为C 86.99 mg/g,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对植物残体的矿化速率进行拟合表明,28℃条件下,植物残体的分解速率常数(k)为蚕豆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而40℃条件下则为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蚕豆秸秆。温度状况和植物残体化学组分的差异影响了紫色水稻土中有机碳的动态变化,最终导致了碳累积矿化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碳矿化 植物残体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示踪原子法研究水田土壤施磷肥的效果
19
作者 姜立华 周振辉 严寄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1962年第2期160-162,115,共4页
磷是植物生活和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是肥料三要素之一。土壤中大部分磷均存在于难溶解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中,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据我所几年来的分析资料,赣南地区水稻田土壤中P2O5的含量在0.055%至0.11%之间,活性磷含量一般在0.7... 磷是植物生活和生长所必需的元素,是肥料三要素之一。土壤中大部分磷均存在于难溶解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中,不能直接被作物吸收利用。据我所几年来的分析资料,赣南地区水稻田土壤中P2O5的含量在0.055%至0.11%之间,活性磷含量一般在0.7至2ppm。之间.群众实践证明,合理增施磷肥,提高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乃是南方山地水稻土耕作的一项重要农业技术措施。如宁都县城郊公社老洒大队水田增施磷肥较不施者增产稻谷20—32%,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施磷 示踪原子法 水稻植株 无机肥料 水田 紫色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