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9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系统稳定性概念、评估方法及影响因素
1
作者 陈萍 信忠保 +1 位作者 周金星 张志强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647-6662,共16页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维持其功能和服务受稳定性影响。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压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理解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如何保持或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生态系统能否持续维持其功能和服务受稳定性影响。作为衡量生态系统应对外界压力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稳定性对于理解其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下如何保持或恢复其功能至关重要。然而,由于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准确理解稳定性内涵和评价稳定性仍具有挑战性。旨在综合认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全面分析了2000—2023年间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重点,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研究方向、评估方法和影响因素,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进行了展望。研究表明:(1)基于CiteSpace分析,国内外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热点差异明显,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恢复力等方面,国内研究更多集中在稳定性和指标体系等。(2)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存在两个主流方向,一是基于平衡系统,认为系统只存在一个稳定状态,重点探讨稳定性组成部分,如时间稳定性、抵抗力和恢复力;二是基于非平衡系统,认为存在多个稳定状态,围绕生态弹性展开。(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包括指标体系、试验观测、遥感分析评估等方法,其中遥感分析使用较为广泛,多用于大时空尺度的评估,试验观测多用于小空间尺度的机理研究,指标体系则多用于综合评估和管理决策。(4)生态系统稳定性主要受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其中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因子起关键作用。大尺度上,稳定性主要受气候调控,小尺度上,生物多样性起主导作用。(5)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应建立标准化的量化方法,综合考虑多重扰动因素,识别稳定性变化区域,分区分类的研发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和提升技术,为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性 平衡系统 遥感分析 生物多样性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流层飞艇能源系统稳定性分析
2
作者 高阳 徐国宁 +3 位作者 王生 李永祥 蔡榕 杨燕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01-2715,共15页
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对长航时飞行的平流层飞艇安全和可靠运行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采用多母线结构和多种变换器串并联组成的能源系统,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基于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三端口变换器来实现半调节母线方式的平流层飞艇能源系统结... 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对长航时飞行的平流层飞艇安全和可靠运行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采用多母线结构和多种变换器串并联组成的能源系统,稳定性问题更为突出。基于此,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三端口变换器来实现半调节母线方式的平流层飞艇能源系统结构,建立平流层飞艇能源系统中各种变换器的阻抗模型,推导出能源系统在不同子系统划分方法下的输入和输出阻抗。利用多母线直流系统阻抗比稳定判据对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能源系统在不同负载阻抗下都是不稳定的,之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最终提出基于一致性功率协调控制和滑模控制的飞艇能源系统分层控制方法,仿真实验显示,使用该方法后能源系统母线电压在多种变化条件下均可保持稳定,表明该方法可增强飞艇能源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发电系统 系统稳定性 能源管理 光伏发电系统 平流层飞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猪粪投入量对土壤有机磷组分及微生物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
作者 黄源鸿 张春龙 +3 位作者 黄容 唐晓燕 王昌全 李冰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1,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猪粪施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磷形态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特性的变化,为猪粪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猪粪施用量定位试验于2012年在四川都江堰市进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试验共设4个处理:氮磷钾... 【目的】研究不同猪粪施用量引起的土壤有机磷形态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功能特性的变化,为猪粪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不同猪粪施用量定位试验于2012年在四川都江堰市进行,种植制度为稻-麦轮作。试验共设4个处理:氮磷钾化肥对照(T1),以及年施用猪粪10300 kg/hm^(2) (适量)、20600 kg/hm^(2) (高量)、30900 kg/hm^(2) (过量),分别记为T2、T3、T4。于2020年(第8年)水稻收获后,采集表层土壤样品,土壤有机磷根据不同提取液分为活性有机磷(LPo)、中活性有机磷(MLPo)、中稳性有机磷(MRPo)和高稳性有机磷(HRPo),测定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解磷细菌功能基因phoD拷贝数、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ase)活性。【结果】与化肥对照T1处理相比,3个猪粪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磷各组分的含量,T4处理的4个有机磷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3处理的LPo和HRPo含量显著高于T2处理,但其MLPo和MRPo含量与T2处理无显著差异。T2处理中LPo较T1处理的增幅高达159%,而T3较T2、T4较T3处理的增幅趋缓。施用猪粪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Chao和Shannon指数,降低了优势菌群的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T2处理土壤细菌Chao指数显著高于T3和T4处理,3个猪粪用量处理的其他两个指数无显著差异,表明T2处理的细菌系统最稳定。不同猪粪用量提升土壤真菌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的差异显著,且Chao和Shannon指数最大值均出现在T3处理。T2、T3处理的真菌Simpson指数值显著低于T1处理,而T4处理显著高于T1处理,表明过量施用猪粪提高了优势真菌的丰富度,降低了真菌系统的稳定性。随着猪粪用量的增加,土壤中的phoD基因拷贝数和MBP含量显著提高,土壤MBP含量随猪粪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梯度间的增幅变小,与T1相比,T2、T3、T4处理土壤MBP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154%、196%和222%,表明适宜的猪粪施用量可以保留相对较高的MBP。随猪粪用量的增加,土壤中phoD基因拷贝数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而ALPase活性则是先增加后降低,在T2处理达到最高,T3、T4处理较T2处理虽然显著降低但依然高于T1处理。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细菌Simpson指数与有机磷组分的变异解释度达到67.10%。【结论】长期施用猪粪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磷各组分(LPo、MLPo、MRPo、HRPo)含量,且增加量随猪粪施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适量(10300 kg/hm^(2))猪粪处理提高土壤ALPase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效果明显优于高量和过量猪粪处理。尽管高量以及过量施用猪粪更有效地提升土壤phoD基因拷贝数和MBP含量,但削弱了适量猪粪对ALPase活性的增强作用,增加了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优势真菌的丰富度,降低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合理控制猪粪施用量最有利于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维持微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平衡,调控土壤有机磷的循环与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磷组分 微生物磷 微生物多样性 微生物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交林培育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中的作用
4
作者 谈孝国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4期49-51,共3页
混交林培育对于构建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增强林木抗灾能力、提升森林生产力及创造综合效益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加大混交林营造力度,积极探索高效培育技术,以提高混交林培育质量与效率,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关键词 混交林培育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32热泵系统稳定性与变工况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巨福军 杨文欢 +4 位作者 周晓磊 范晓伟 范院飞 尹路梅 朱振华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4-80,共7页
实验研究了变热源进口温度工况和变热水进口温度工况下膨胀阀开度对R32热泵系统稳定性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系统存在不同的过热度振荡区间,且热源进口温度对起始振荡过热度的影响较显著,而热水进口温度对其影响则... 实验研究了变热源进口温度工况和变热水进口温度工况下膨胀阀开度对R32热泵系统稳定性和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系统存在不同的过热度振荡区间,且热源进口温度对起始振荡过热度的影响较显著,而热水进口温度对其影响则不明显;变热源进口温度(15~25℃)工况下,制热量随着过热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而其COP则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且系统均在过热度振荡区间内获得最大COP;变热水进口温度(30~40℃)工况下,制热量和COP均随着过热度的变化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且两者均在过热度振荡区间内取得最大值;热源进口温度的升高和热水进口温度的降低均可使系统获得的最大制热量和最大COP增大,且两者在热源进口温度为25℃时分别为9.287 kW和4.646,而在热水进口温度为30℃时则分别为9.148 kW和5.6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稳定性 过热度振荡 热泵系统 变工况特性 R3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以汾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吕文宝 徐占军 +3 位作者 杨丽琪 祁强强 岳鑫 李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937-2947,共11页
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 从汾河流域耕地外源胁迫视角出发,基于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土壤侵蚀、沙化、盐渍化、污染、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生产力等监测指标.构建胁迫—抵抗—响应框架下动态稳定性评价模型,分析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时空演变特征.运用两维图论聚类对耕地进行分区,并提出相应调控措施.结果显示:(1)2011~2021年,晋中盆地及其东北部所属的部分县区受土壤污染、盐渍化程度加重的影响较大,外源胁迫值略微上升,其他地区则以外源胁迫值降低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91.66%;抵抗值上升明显,98.69%的耕地处于上升状态,在空间格局上基本形成以晋中盆地和临汾盆地为双核心的增长区;83.13%的耕地处于响应值上升状态,下降区则集中在晋中盆地及东北部.(2)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明显上升,99.06%的耕地处于稳定性增加状态,晋中盆地以稳定性略微上升为主,下游临汾盆地及河谷地区则以显著上升为主,区域之间的稳定性差异逐渐缩小,核心原因是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3)基于稳定性及其内涵指标,将研究区划分为黄土丘陵—核心治理区、晋中盆地—都市农业区、灵霍山峡—生态保障区、临汾盆地—保育缓冲区和河谷平原—稳产增产区,据此提出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耕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胁迫 耕地 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空演变 汾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水生群落系统稳定性的水库生态调度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奕博 曾凌 +1 位作者 刘攀 李雨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4-926,共13页
水库运行导致下游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对水生群落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探究水量和水质随机扰动在水生群落系统中的传播和累积效应并提升水库下游水生群落系统稳定性,通过构建随机动态系统模型,提出水生态系统稳定性评... 水库运行导致下游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变化,对水生群落系统稳定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探究水量和水质随机扰动在水生群落系统中的传播和累积效应并提升水库下游水生群落系统稳定性,通过构建随机动态系统模型,提出水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估指标“累积比”,以丹江口水库和汉江中下游为例开展多目标优化调度。结果表明:不同水量和水质指标在水生群落系统的不确定性传播系数差异较大,上游站点相比下游站点的群落系统在面临环境扰动时较稳定;优化调度方案的多年平均供水量和多年平均发电量相比常规调度方案分别提升了4.32%和0.26%,水库下游多站点的水生群落系统稳定性平均提升了1.58%。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调度 水生群落 随机扰动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演变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张萍 张进 翁白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从流域尺度开展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定量评估,是库区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制定的科学基础,对库区未来“自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元遥感影像,综合采用生态模型、统计分析等手段,对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格局、质量与服务演变趋势进行了时空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间,三峡库区流域水体面积增加了283.25 km 2,主要由农田、城镇及森林转换而来。②流域上游区区域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呈现增加态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流域中下游山区局部地区水土流失仍然较为严重,靠近城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水源涵养能力、生物多样性维持和固碳服务有所下降。③库区生态系统稳定性总体逐渐提升,但在西部农田区域及长江岸带,由于受到人类活动胁迫,稳定性变差。为提升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建议按照“大流域统筹、子流域分区、差异化施策”的流域治理思路,做好“精准施治,一河一策”,提升上游自然区域森林、草地生态质量,调整河岸带湿地群落结构,从而提升上游地区水源涵养能力、岸边带与消落区生境功能与水土保持能力,这将是未来三峡库区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及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格局 生态系统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保护修复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4
9
作者 常学向 赵文智 田全彦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8-236,共9页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 在干旱区,水是形成绿洲的根本要素。干旱区高寒山地是维系西北干旱区绿洲存在、是当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稳定的水源地,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涵养水源功能,有“绿色水库”之称。气候变化将改变山地生态系统结构、组成和水循环,加剧水资源短缺,威胁干旱区绿洲安全。回顾并综述了干旱区气候变化及其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在干旱区山地仍需要评估优于1 km空间分辨率的气候变化趋势,从多尺度、多界面、多学科、多方法开展气候变化对干旱区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水文过程影响的综合研究,以促进干旱区山地生态学的发展,为干旱区管理部门提供适应和缓解气候变化、科学的制定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管理方案、实现水资源的有效管理奠定理论基础,促进干旱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稳定性 森林生态水文过程 干旱区高寒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南麓露天矿区高寒草地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以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峰 杨利亚 +3 位作者 冯海波 周建伟 熊瑞民 朱怡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1-300,共10页
高寒草原矿区生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展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能够深刻揭示露天采矿活动及其生态修复工程对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祁连山南麓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煤矿开采前至修复完... 高寒草原矿区生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开展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能够深刻揭示露天采矿活动及其生态修复工程对高寒草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以祁连山南麓青海木里-聚乎更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分析煤矿开采前至修复完成后2002—2022年共9期Landsat遥感影像,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的网格化处理,以NDVI的均值(μ)、均方差(σ)和相对涨落值(δ)3个植被稳定性指数为依据,开展煤矿露天开采与整治修复过程对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揭示煤矿开采前至修复治理后全生命周期矿区植被生态系统变异性与稳定性特征,并对比两次生态修复的效果。结果表明:①矿区天然草地背景区植被生态系统处于宏观稳定状态,NDVI相对涨落值δ<0.45;②与天然草地背景区相比,煤矿开采后矿区NDVI相对涨落值明显增加,与背景区阈值的差值可达0.97,说明矿区植被生态系统失稳;③2015—2017年第一次修复治理后,矿区NDVI相对涨落值未能有效降低,该值范围为0.28~1.10,覆土+人工建植在高寒草原矿区修复效果不显著;④2020—2022年第二次修复治理后,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改善,治理区NDVI相对涨落值降低至与天然草地背景区相似水平(0.07~0.59),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排序为矿区坑底平台>矿区矿坑斜坡>矿区渣山;⑤土壤改良显著提高了各地形条件下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植被正向演替,地形是影响矿区植被生态恢复的主要因子,可通过优化矿区渣山与阴坡斜坡的治理措施来进一步提升矿山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恢复效率。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寒草原矿区的资源合理开发和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 时空数据序列分析 植被归一化指数 相对涨落值 木里-聚乎更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的拉沙山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及可行性研究
11
作者 王杨 穆云飞 +6 位作者 孙旭辉 刘雪婷 宋正华 杨贵伟 李延鹏 黄志旁 肖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280-5293,共14页
土壤生态系统被誉为是生物圈的能量储存介质,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但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作用和复杂过程很难直接观测,很难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其稳定性。近年来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作为... 土壤生态系统被誉为是生物圈的能量储存介质,稳定健康的土壤生态系统是维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但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作用和复杂过程很难直接观测,很难利用陆地生态系统的评价体系评价其稳定性。近年来土壤线虫群落成熟度指数作为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指示类群被广泛认可和利用,拟通过拉沙山区域13个固定大样地中的52个样方的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对区域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的可行性进行验证。采用宏基因技术共获取线虫扩增子序列变体(Amplicon Sequence Variant, ASV)963个,隶属于2纲10目41科67属,群落结构以食细菌线虫和捕食-杂食类线虫为主,群落以K—策略者(c-p 3—5)生活类群为主导。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的成熟度指数均值为3.24±0.32,评价结果认为拉沙山区域土壤生态系统整体较为稳定,且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在空间上不存在统计差异(P>0.05)。通过利用样地监测获得的人为干扰强度与利用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所评价出的结果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表明稳定性较低的样地其人类活动干扰也较大;同时对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的评价结果与样地地表生态系统现状验证结果显示,在中海拔的区域主要因其河谷较深,同时两侧山体陡峭且时有塌方发生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且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偏低,评价结果与实际地表生境状态相符,所以利用土壤线虫成熟度指数评价区域大样地是可行的,该研究为未来区域的土壤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完善提供了新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沙山区域 土壤线虫 营养类群 成熟度指数 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39
12
作者 王玲玲 曾光明 +2 位作者 黄国和 苏小康 徐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3406-3410,共5页
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原因,将稳定性划分为系统整体稳定性和系统结构稳定性。从系统的稳定性出发,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两个方面为对象,对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针对系统整体稳定性,给出了生... 根据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产生原因,将稳定性划分为系统整体稳定性和系统结构稳定性。从系统的稳定性出发,以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两个方面为对象,对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所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了研究。针对系统整体稳定性,给出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自然保护区比重和自然灾害等级3个评价指标,并介绍了相应的指标量化方法。与此同时结合能值理论,准确地分析了湖滨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为评价湖滨湿地生态恢复的生态效益评价提供了客观的标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滨湿地 生态恢复 生态效益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系统稳定性定义剖析 被引量:78
13
作者 柳新伟 周厚诚 +1 位作者 李萍 彭少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2635-2640,共6页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理论生态学的焦点问题之一 ,综述和剖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对已有的定义进行了改进。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不超过生态阈值的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在这个概念中涉及到 3个概念 :生态阈值、敏感性和恢复力 ,阈值是...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理论生态学的焦点问题之一 ,综述和剖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对已有的定义进行了改进。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不超过生态阈值的生态系统的敏感性和恢复力。在这个概念中涉及到 3个概念 :生态阈值、敏感性和恢复力 ,阈值是生态系统在改变为另一个退化 (或进化 )系统前所能承受的干扰限度 ;敏感性是生态系统受到干扰后变化的大小和与其维持原有状态的时间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就是消除干扰后生态系统能回到原有状态的能力 ,包括恢复速度和与原有状态的相似程度。在保护生态学中 ,阈值与恢复力的定义具有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生态系统受到负面的干扰后而退化 ,退化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的过程可以利用恢复力来测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稳定性 敏感性 阈值 恢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电机励磁控制中负荷补偿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4
作者 程林 孙元章 +2 位作者 贾宇 吴琛 李文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32-37,共6页
为了探讨发电机励磁控制中负荷补偿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产生的机理,论文以单机无穷大系统为例,分析了负荷补偿对同步转矩以及阻尼转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不同系统参数和运行状态下补偿系数与同步转矩和阻尼转矩的关系,从而研究了负荷补... 为了探讨发电机励磁控制中负荷补偿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影响产生的机理,论文以单机无穷大系统为例,分析了负荷补偿对同步转矩以及阻尼转矩的影响,深入探讨了不同系统参数和运行状态下补偿系数与同步转矩和阻尼转矩的关系,从而研究了负荷补偿对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小负荷情况下负荷补偿对同步转矩和阻尼转矩的改善较小,重负荷情况下,负荷补偿对同步转矩改善明显,但会恶化阻尼。论文通过对单机无穷大系统的时域仿真,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荷补偿 高压侧电压控制 系统稳定性 同步转矩 阻尼转矩 暂态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功率裕度与系统稳定性的直流电网自适应下垂控制 被引量:13
15
作者 彭乔 刘天琪 +2 位作者 张英敏 李保宏 唐铄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3498-3506,共9页
直流电网中下垂控制系数通常取经验值或根据换流器容量给定,较少考虑到系统实时运行工况与系统稳定性。为此,首先提出考虑换流器实时功率裕度的自适应下垂控制,使功率裕度更大的换流器承担更多调节任务;然后建立含下垂控制的直流系统状... 直流电网中下垂控制系数通常取经验值或根据换流器容量给定,较少考虑到系统实时运行工况与系统稳定性。为此,首先提出考虑换流器实时功率裕度的自适应下垂控制,使功率裕度更大的换流器承担更多调节任务;然后建立含下垂控制的直流系统状态空间模型,分析下垂控制的作用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限定自适应下垂控制系数取值范围的下垂系数稳态误差约束,以提升直流系统的电压稳定性。仿真结果表明,考虑功率裕度与系统稳定性的直流电网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能够充分利用换流器的调节能力,提升系统稳定性,且具有良好故障后恢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端直流 直流电网 下垂控制 功率裕度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王茜 吴胜军 +2 位作者 肖飞 薛怀平 任宪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4期178-180,共3页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建立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得出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为中度稳定状态。政策法令是影响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依次为湿地水质、旱涝灾害系数、湿地景观... 运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理论,建立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得出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目前为中度稳定状态。政策法令是影响洪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最重要因素;其他因素依次为湿地水质、旱涝灾害系数、湿地景观格局和洪湖湿地调蓄能力等,而气候调节能力、人口密度和区域经济发展规模等因素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湖 湿地生态系统 层次分析法 稳定性 稳定性评价 生态系统稳定性 评价指标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 稳定状态 政策法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势能界面判据实时预测电力系统稳定性 被引量:19
17
作者 吕志来 张保会 哈恒旭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94-99,共6页
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实时快速的暂态稳定预测分析方法,该方法由实测和预测分析相结合,取代了传统暂稳分析方法中的解析推理。基于同步多参量测量装置实时采集和测量得到的数据,利用时差方法(TD法)与具有遗忘因子的BP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 提出了一种电力系统实时快速的暂态稳定预测分析方法,该方法由实测和预测分析相结合,取代了传统暂稳分析方法中的解析推理。基于同步多参量测量装置实时采集和测量得到的数据,利用时差方法(TD法)与具有遗忘因子的BP算法相结合的混合算法直接对这些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多步预测,导出了利用这些预测的状态量数据的多机系统失步快速预测判据及计算公式,给出了失步预测的构成方案。多种故障条件下的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系统呈 现首摆失稳模式时,失步预测方案给出的稳定边界与使用全部状态量离线数值积分计算所得稳定边界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能界面 判据 实时预测 电力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网逆变器频率耦合特性建模及系统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92
18
作者 年珩 徐韵扬 +1 位作者 陈亮 李光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21-1432,共12页
基于阻抗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分析并网逆变器与电网互联系统的稳定性。阻抗建模时,通常认为三相互联系统可以分解为相互解耦的正序子系统和负序子系统,并且每个子系统在频域上都具有单入单出的特性。但是,当系统存在频率耦合时,... 基于阻抗的稳定性分析方法被广泛用于分析并网逆变器与电网互联系统的稳定性。阻抗建模时,通常认为三相互联系统可以分解为相互解耦的正序子系统和负序子系统,并且每个子系统在频域上都具有单入单出的特性。但是,当系统存在频率耦合时,正负序阻抗不再解耦,原有的稳定性分析方法也不再适用。针对并网逆变器,推导并验证了考虑多种频率耦合原因情况下的并网逆变器的频率耦合特性解析模型。基于推导的模型,进而分析了频率耦合特性的影响因素,以及频率耦合对并网逆变器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率耦合 并网逆变器 解析建模 小信号分析 系统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采伐与局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9
作者 董希斌 朱玉杰 +2 位作者 韩玉华 张泱 付俊卿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30-33,共4页
采用随机样地的方法,分别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牡丹江等林区的采伐作业区进行了森林更新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对获得的大量数据研究表明:(1)大兴安岭林区应采用隔带皆伐或渐伐,采伐带宽为50~100m,保留带宽为50~... 采用随机样地的方法,分别对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牡丹江等林区的采伐作业区进行了森林更新及水土保持等方面的调查,对获得的大量数据研究表明:(1)大兴安岭林区应采用隔带皆伐或渐伐,采伐带宽为50~100m,保留带宽为50~80m;采用择伐时,采伐强度应控制在60%左右;(2)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云冷杉为主的林分,应采用择伐,采伐强度应小于25%;(3)以红松混交林为主的林分,采伐强度应控制在24%~34%。同时,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采伐方式、采伐强度、集材方式和作业季节,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严格按照《森林采伐更新技术规程》作业,使森林采伐对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采伐 森林生态 森林更新 系统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息熵的四川盆周山地杉木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磊 李绍才 +5 位作者 缪宁 曾亚兰 李桾溢 王玉杰 马瑞 孙海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9-88,共10页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 【目的】四川盆周山地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而维持人工林在四川盆周山地的稳定性对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运用数学方法构建人工林稳定性评价模型一直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信息熵在系统评价中应用广泛,但在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面尚未深入探索。【方法】通过分析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各影响因素的特点,从结构和功能指标出发,以林分结构、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为评价指标主体,建立多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信息熵构建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彭州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目标,杉木-柳杉混交林、人工-天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为参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调查样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天然次生林、杉木-柳杉混交林、杉木纯林、人工-天然混交林。2、在一级指标中,土壤理化性质的权重值为0.3657,物种多样性为0.3266,林分结构为0.3077。3、在二级指标中,郁闭度(权重为0.2144)、林分密度(权重为0.2160)、土壤动物丰富度(权重为0.1905)、土壤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权重为0.1827)和凋落物重量(权重为0.1982)等评价指标影响较大。【结论】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基于信息熵的多级模糊评价模型能均衡考虑各评价指标的贡献,可应用于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杉木人工林 生态系统稳定性 信息熵 指标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