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提取方法对番石榴叶有效成分、抗氧化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1
作者 罗朝丹 王秋菊 +5 位作者 李建强 冯春梅 任二芳 黄燕婷 宁琳 罗小杰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5-715,共11页
为了联合评价浸渍法、热回流法、超声辅助乙醇和超声辅助低共溶试剂法(UADEE)对番石榴叶的提取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番石榴叶样品的显微结构,以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NaNO_(2)-Al(NO_(3))3比色法、福林酚法分别测定番石榴叶提取液的总... 为了联合评价浸渍法、热回流法、超声辅助乙醇和超声辅助低共溶试剂法(UADEE)对番石榴叶的提取效果,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番石榴叶样品的显微结构,以香草醛-冰醋酸比色法、NaNO_(2)-Al(NO_(3))3比色法、福林酚法分别测定番石榴叶提取液的总皂苷、总黄酮、总酚含量,采用HPLC法测定番石榴叶中黄酮单体的含量,LC-MS法分析其代谢物,并评估其抗氧化与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UADEE对番石榴叶细胞内部结构的破坏性最强,样品总皂苷、总黄酮与总酚含量分别为79.28、80.51、120.52mg/g,黄酮成分番石榴苷、萹蓄苷、瑞诺苷含量分别为7.96、7.74、3.99mg/g,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UADEE处理组中黄酮类、三萜类、酚类成分在番石榴叶总代谢物中分别占9.830%、27.267%、1.013%。UADEE组样品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分别为45.18、904.67μg/mL,活性显著强于其他3组(P<0.05)。本研究结果为番石榴叶有效成分的高效提取及其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叶 超声辅助低共熔溶剂法 有效成分 DPPH自由基清除率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常山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周培凤 卢永仲 +2 位作者 汪小杰 李焱 张振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78-483,共6页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 目的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并对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ITS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鉴定内生真菌G-(JK)-2;对其45 d大米固体培养基发酵物进行甲醇提取、乙酸乙酯萃取,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和半制备HPLC分离纯化后进行结构鉴定,采用PNPG法评价α-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鉴定臭常山内生真菌G-(JK)-2为镰刀属内生真菌Fusarium nematophilum;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ydroxybenzaldehyde(G1)、4-hydroxyacetophenone(G2)、anhydromevalonolactone(G3)、flazine(G4)、salicylic acid(G5)、p-hydroxybenzoic acid(G6)、di-(2-ethylhexyl)-phthalate(G7)、terephthalic acid bis(2-ethyl-hexyl)ester(G8)、thymine(G9)、uridine(G10)、adenosine(G11)、2′-deoxyuridine(G12)、nicotinic acid(G13)。各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依次为G4>G11>G10>G13>G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臭常山的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10、G11、G13首次从镰刀属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G4和G11有较弱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常山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桦褐孔菌提取物抗氧化与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7
3
作者 卢雪明 陈海霞 +1 位作者 曲志爽 张立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9年第1期132-135,共4页
为探索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r.)Pila)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用乙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桦褐孔菌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对其进行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并从抗氧化和降血糖两个方面测定... 为探索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r.)Pila)生物活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本文用乙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桦褐孔菌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提取物,对其进行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的含量测定,并从抗氧化和降血糖两个方面测定了总还原力、清除DPPH自由基、抑制肝脂质过氧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四种体外模型对不同提取物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乙酸乙酯和正丁醇提取物所含的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较多(P<0.01)且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较好。因此,桦褐孔菌抗氧化和降血糖活性的大小与其所含黄酮和多酚类化合物量密切相关,本研究结果为桦褐孔菌生物活性成分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褐孔菌 多酚 抗氧化 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柿叶与柿皮中黄酮含量及α-糖苷酶抑制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薛璇玑 张新新 +4 位作者 罗俊 李丹丹 李俊 赵曼 郭增军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99-601,共3页
比较研究不同贮存时长的柿叶和柿皮中黄酮含量差异及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利用乙醇回流和溶剂萃取处理药材,分别采用硝酸铝络合分光光度法和p NPG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和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得到3批药材黄酮含量分别为2.79%、1.26%、... 比较研究不同贮存时长的柿叶和柿皮中黄酮含量差异及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强弱。利用乙醇回流和溶剂萃取处理药材,分别采用硝酸铝络合分光光度法和p NPG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和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得到3批药材黄酮含量分别为2.79%、1.26%、0.48%,贮存时间增长,黄酮含量会降低,柿叶中黄酮含量较柿皮大,α-糖苷酶抑制活性与黄酮含量成正相关关系。对于柿叶及柿皮内黄酮类化合物的大量提取开发及进一步活性探究提供参考依据和科研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 柿皮 黄酮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花黄酮的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α-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会 盛占武 +2 位作者 金志强 马蔚红 施瑞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6期1-5,共5页
以芦丁为标样,香蕉花中黄酮提取量为参考指标,探讨乙醇回流提取香蕉花黄酮工艺,并用α-葡萄糖苷酶对香蕉花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分析,确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结果表明:用乙醇回流提取香蕉花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60%... 以芦丁为标样,香蕉花中黄酮提取量为参考指标,探讨乙醇回流提取香蕉花黄酮工艺,并用α-葡萄糖苷酶对香蕉花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分析,确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结果表明:用乙醇回流提取香蕉花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溶液体积分数60%、料液比1:30(g/mL)、提取温度65℃、提取时间1h,平均黄酮提取量为26.25mg/mL;α-葡萄糖苷酶对香蕉花乙醇提取物有较强的酶抑制活性,抑制率可达到88.56%;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类型是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Km=674.074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花 黄酮 工艺优化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洋葱皮不同溶剂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抑制α-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世馨 杜咏梅 +3 位作者 侯小东 刘新民 付秋娟 张晓敬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3-39,共7页
研究不同溶剂对洋葱皮总多酚、总黄酮和槲皮素的提取效果及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抑制α-糖苷酶活性。以紫色洋葱皮为原料,分别以水、40%~100%乙醇溶液、乙酸乙酯、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洋葱皮活性成分,分析不同溶剂对总多酚、总黄酮及槲皮素... 研究不同溶剂对洋葱皮总多酚、总黄酮和槲皮素的提取效果及其提取物的抗氧化、抑制α-糖苷酶活性。以紫色洋葱皮为原料,分别以水、40%~100%乙醇溶液、乙酸乙酯、石油醚为溶剂提取洋葱皮活性成分,分析不同溶剂对总多酚、总黄酮及槲皮素的提取效果,测定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总还原能力、清除DPPH·、ABTS^+·、O_2^-·能力及抑制α-糖苷酶活性,并分析提取物中总多酚、总黄酮及槲皮素含量与其生物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0%乙醇对总多酚、总黄酮、槲皮素的提取效果最好,三种活性成分的提取率分别为5.5%、9.87%、3.25%,纯度分别达(33.12%±0.39%)、(59.44%±0.38%)、(19.56%±0.14%)。40%、60%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总还原能力、清除DPPH·、ABTS^+·、O_2^-·能力和抑制α-糖苷酶活性能力。洋葱皮提取物总黄酮、槲皮素含量与其抗氧化、抑制α-糖苷酶活性的相关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其中,提取物的槲皮素含量与自由基清除活性、抑制α-糖苷酶活性相关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洋葱皮提取物 活性成分 抗氧化 抑制α-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血藤原花色素抗氧化活性及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彦 李鑫 +2 位作者 刘景玲 邓凯航 梁宗锁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3-81,共9页
用70%乙醇从大血藤中提取原花色素,并对粗提物进行纯化和分离,采用香草醛-盐酸比色法测定各样品中原花色素含量,并测定各样品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血藤乙醇粗提物(CE)、石油醚萃取物(PE)、乙酸乙酯与水两相不溶物(EIF)... 用70%乙醇从大血藤中提取原花色素,并对粗提物进行纯化和分离,采用香草醛-盐酸比色法测定各样品中原花色素含量,并测定各样品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大血藤乙醇粗提物(CE)、石油醚萃取物(PE)、乙酸乙酯与水两相不溶物(EIF)、乙酸乙酯萃取物(EF)、正丁醇萃取物(BF)和水相留余物(WR)中含原花色素分别为(36.03±0.40)%、(1.19±0.11)%、(57.99±0.22)%、(32.40±0.07)%、(25.03±0.08)%和(41.32±0.37)%。大血藤乙醇粗提物经葡聚糖凝胶LH-20纯化后,含原花色素(98.35±0.72)%,约为粗提物的2.73倍;大血藤纯化物(PT)对二苯基苦基肼自由基(DPPH·)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_(50))为(70.70±1.38)mg/L,是L-抗坏血酸的1.12倍;对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为(4.37±0.17)mg/L是阿卡波糖的120.71倍。说明大血藤含有丰富的原花色素,大血藤原花色素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花色素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糖苷酶抑制活性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羟甲基-3-芳基-1,3-噻唑烷-4-酮衍生物的微波促进合成及生物活性 被引量:6
8
作者 陈华 苑香果 +3 位作者 郭在红 赵莲 李小六 张金超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3-159,共7页
以乙醛酸乙酯、芳香胺及杂环胺和巯基乙酸为起始原料,利用微波促进多组分一锅法合成了系列新型噻唑烷酮衍生物(4),进一步经NaBH4还原得到新的2-羟甲基-3-芳基-1,3-噻唑烷-4-酮化合物(5).目标化合物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MS等方法确定... 以乙醛酸乙酯、芳香胺及杂环胺和巯基乙酸为起始原料,利用微波促进多组分一锅法合成了系列新型噻唑烷酮衍生物(4),进一步经NaBH4还原得到新的2-羟甲基-3-芳基-1,3-噻唑烷-4-酮化合物(5).目标化合物结构通过1H NMR,13C NMR,MS等方法确定,并初步测试了化合物对糖苷酶(α-淀粉酶,α-和β-葡萄糖苷酶)及对宫颈癌细胞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合成 噻唑烷酮 细胞毒性 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麻黄凋落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海生 戴好富 +4 位作者 王佩 蔡彩虹 周丽曼 李蕾 梅文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0-395,533,共7页
利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凋落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β-(p-hydroxy-trans-cinnamoyloxy)olean-12-en-28-oica... 利用多种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从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凋落物的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3β-(p-hydroxy-trans-cinnamoyloxy)olean-12-en-28-oicacid(1),3-O-(E)-coumaroylerythrodiol(2),casuarmondtol(3),alnusdiol(4),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5),4″-反-香豆酰基-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7),其中化合物3、4、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分别采用MTT法、Ellman法和PNPG法对单体化合物的体外细胞毒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6具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1~4和6具有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化合物1和3~5具有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凋落物 化学成分 细胞毒活性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沙棘叶茶成分及活性比较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雪涛 蒋秀梅 +2 位作者 赵三虎 曹叶霞 周妍英 《中国果菜》 2022年第5期26-33,37,共9页
本文通过测定可溶性多酚、总黄酮和异鼠李素等含量,以及DPPH·、OH·、NO_(2)·清除活性和还原力,α-糖苷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的强弱,比较了8种不同产地的沙棘叶茶。通过聚类分析将沙棘叶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忻州沙棘叶绿... 本文通过测定可溶性多酚、总黄酮和异鼠李素等含量,以及DPPH·、OH·、NO_(2)·清除活性和还原力,α-糖苷酶和胰脂肪酶抑制活性的强弱,比较了8种不同产地的沙棘叶茶。通过聚类分析将沙棘叶茶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忻州沙棘叶绿茶、忻州沙棘叶红茶、新疆沙棘嫩叶绿茶、新疆沙棘叶绿茶、沈阳沙棘叶绿茶,第二类为延安沙棘叶红茶(秋)、延安沙棘叶红茶(夏)、沈阳沙棘叶红茶;第一类沙棘叶茶可溶性多酚(76.95~106.57 mg GAE/g)、总黄酮(43.74~54.54mg RT/g)及异鼠李素(1.25~1.86 mg/g)含量,抗氧化活性综合指数(71.80%~88.65%)均较高,α-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1.0860~2.2330 mg/mL)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叶茶 活性成分 抗氧化活性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胰脂肪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J-C-6氘代衍生物合成及生物活性测试
11
作者 汪文飞 汪芳 +1 位作者 梁婷婷 方志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93-798,共6页
以1-脱氧野尻霉素(DNJ)为原料,通过新设计路线合成中间体N-苄氧羰基-2,3,4,6-四-O-苄基-1-脱氧野尻霉素,并在此中间体的基础上通过氧化、氘代硼氢化钠还原,脱保护得到C-6氘代DNJ衍生物,最后考察了目标化合物对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关键词 DNJ 氘代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椒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aCHS0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12
作者 王小迪 李宁 +5 位作者 高升华 尹延旭 徐凯 詹晓慧 姚明华 王飞 《辣椒杂志》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在植物黄酮类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aCHS02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中辣椒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分析了CaCHS02基因的基因特征、蛋白特点和基因表达... 查尔酮合成酶(Chalcone synthase,CHS)基因在植物黄酮类物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查尔酮合成酶基因CaCHS02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中辣椒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分析了CaCHS02基因的基因特征、蛋白特点和基因表达模式,并构建了CaCHS02过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瞬时过表达CaCHS02(35S:CaCHS02)的辣椒植株。结果发现,瞬时过表达CaCHS02的辣椒植株叶片中CaCHS02发生显著超量表达,其中编码类黄酮代谢途径中其他关键酶基因(CaCHS02、CaPAL、CaC4H、Ca4CL、CaCHI、CaFLS和CaF3H)的表达水平同步显著上调;超表达CaCHS02促进辣椒叶片中查尔酮合成酶酶活性、总黄酮含量和辣椒叶片的α-葡糖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提升。研究表明,CaCHS02在辣椒类黄酮代谢过程中发挥正向调控功能,过表达CaCHS02提高了辣椒叶片的α-葡糖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为解析辣椒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生物合成机制奠定了基础,为选育高α-葡糖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功能辣椒品种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查尔酮合成酶 CaCHS02 类黄酮 α-葡糖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蛞蝓化学成分研究(Ⅱ)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祖湘 王亚凤 +5 位作者 张瑛 何瑞杰 韦用琼 阳丙媛 阮俊 黄永林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1期63-69,共7页
为研究中药材黑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Chromatorex C_(18)等柱色谱对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分析鉴定化合物... 为研究中药材黑蛞蝓(Agriolimax agrestis)的化学成分及其化合物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本研究采用Sephadex LH-20、硅胶、Chromatorex C_(18)等柱色谱对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离纯化,通过NMR波谱数据与文献对比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从黑蛞蝓正己烷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乙醇(1)、十六烷酸(2)、(Z)9-octadecenoic acid(3)、1-(2-hydroxyethoxy)ethyl(E)-octadec-9-enoate(4)、二十七烷(5)、dodecyl(Z)-9-hexadecenoate(6)、cis,cis-diunsaturatedα-meromycolic acid(7)、1,2,3-propanetriyl(9 Z,9′Z,9″Z)tris(-9-octadecenoate)(8)、胆固醇(9)、7-酮基胆固醇(10)、胆甾-5-烯-3β,7α二醇(11)、胆甾-5-烯-3β,7β二醇(12)、胆甾醇肉豆蔻酸酯(13)、胆甾醇基十七酸酯(14)、熊果酸(15)。除化合物9外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黑蛞蝓中分离得到,α-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结果显示7个化合物对α-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蛞蝓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α-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马豆素提取工艺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郝宝成 杨贤鹏 +1 位作者 胡永浩 梁剑平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5-90,共6页
苦马豆素是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危害草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苦马豆素又是一种天然抗免疫抑制药物,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候选药物之一,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潜力。结合近年来现代检... 苦马豆素是疯草类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是危害草原畜牧业和草原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近年来最新研究发现,苦马豆素又是一种天然抗免疫抑制药物,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肿瘤候选药物之一,显示出其广阔的应用潜力。结合近年来现代检测技术在苦马豆素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了苦马豆素的提取工艺、检测方法的最新研究成果,并重点从薄层色谱(TLC)、气相色谱(GC)、高效液相色谱(HPLC)、α-甘露糖苷酶活性抑制分析法(α-MIA)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苦马豆素定性、定量检测方法,并对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薄层色谱 气相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α-甘露糖苷酶活性抑制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