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良心稻子”的精神还乡——解析王怀宇《芬芳大地》的人物成长与文学隐喻 被引量:1
1
作者 叶一格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0-158,共9页
2022年首发于《中国作家》,并由延边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芬芳大地》,是王怀宇继《血色草原》与《风吹稻浪》之后的又一长篇力作,也是“家乡三部曲”的完结篇。继成功书写黑土大地上百年家族史,到改革开放40年间脱贫攻坚之路后,... 2022年首发于《中国作家》,并由延边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的《芬芳大地》,是王怀宇继《血色草原》与《风吹稻浪》之后的又一长篇力作,也是“家乡三部曲”的完结篇。继成功书写黑土大地上百年家族史,到改革开放40年间脱贫攻坚之路后,王怀宇再次饱含深情地选择了黑土大地,选择了海兰江畔金稻村,完成了一次抒情传统与自我理想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中国作家》 精神还乡 出版发行 延边大学 文学隐喻 自我理想 脱贫攻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年来青年导演的精神还乡与“想象的共同体”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沈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0-123,共4页
近年来,我国青年导演群体越发表现出对于乡土世界的高度关注,商业或艺术大银幕上关于乡土的文化想象与诗意表达层见叠出,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青年导演更趋于形式上的精神还乡,而拒绝身体的还乡,灵与肉的分离导致近年来我国... 近年来,我国青年导演群体越发表现出对于乡土世界的高度关注,商业或艺术大银幕上关于乡土的文化想象与诗意表达层见叠出,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青年导演更趋于形式上的精神还乡,而拒绝身体的还乡,灵与肉的分离导致近年来我国青年导演对“故乡”或“乡土”意象的想象性建构。他们试图通过建构包容文化、美学与情感的“想象的共同体”以期待与年青一代的观众产生思想火花与情感共鸣,这无疑是对“还乡”与“乡土”的一种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导演 精神还乡 共同体 艺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实与谎言:踯躅于现代都市文明的精神还乡——评《手机》 被引量:1
3
作者 贾冀川 《电影评介》 2004年第4期32-33,共2页
在冯小刚以往的影片中,现代都市是他主要表现的对象,尽管现代都市中有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但他都还是以善意的批判进行纠正,并最终以对都市中真善美的肯定从而肯定现代都市文明。因而,冯小刚可以说是现代都市文明的歌者。然而,到了《手... 在冯小刚以往的影片中,现代都市是他主要表现的对象,尽管现代都市中有这样那样的丑恶现象,但他都还是以善意的批判进行纠正,并最终以对都市中真善美的肯定从而肯定现代都市文明。因而,冯小刚可以说是现代都市文明的歌者。然而,到了《手机》中,尽管现代都市仍是影片的主体,但农村开始在影片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现代都市在繁华的外表下充满的欺骗、猜疑和不可告人的交易,使得现代都市文明成为完全被否定的对象;而农村,严守一的家乡,尽管落后而闭塞却拥有坦诚、真情和豪爽。在真实与谎言之间,精神还乡就成为踯躅于现代都市文明的严守一们的一种心理渴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都市 精神还乡 影片 冯小刚 心理渴求 农村 妻子 摇把 现代文明 家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犹太作家的精神还乡
4
作者 杨永忠 《外语与翻译》 2011年第3期44-50,共7页
美国犹太作家的故乡记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凝聚着生命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从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和经验资源。犹太作家“精神还乡”情结下塑造的犹太“倒霉人”形象折射出美国犹太移民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其创造者悲... 美国犹太作家的故乡记忆作为一种生命体验,凝聚着生命对过去的回忆和向往,从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和经验资源。犹太作家“精神还乡”情结下塑造的犹太“倒霉人”形象折射出美国犹太移民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不仅是其创造者悲剧人格的化身,而且是美国犹太移民悲剧意识的集中体现。犹太作家的犹太情结在于失去文化传统之后而欲寻回之,以求重建精神家园于虚无之上的悲剧,犹太“倒霉人”不过是作家于现实社会中找寻文化传统、重构精神家园的化身。现代犹太作家的这一突出的“寻找精神家园”的主题背后,包含了厚重而悲凉的文化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人 情结 精神还乡 集体无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还乡”主题阅读教学设计——在“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中融入“当代文化参与”任务群学习内容
5
作者 路晶 《江苏教育》 2020年第59期19-22,共4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核心概念,并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2017年版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一核心概念,并设置了18个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是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18个学习任务群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北京教育学院王忠亚教授提出了任务群“榫卯组合,多维耦合”的教学策略。在此背景下,笔者尝试对不同学习任务群进行整合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还乡 主题阅读 教学设计 学习任务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剑男诗歌的形式建构与情感旨归——从《星空和青瓦》说起
6
作者 王丽娜 《长江文艺评论》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近十年来,诗人剑男的诗歌在经历了唯美的象征、讽喻和批判之后,开始走向平和、柔软与沉静,逐渐呈现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其新作《星空和青瓦》即是例证。在已有的“幕阜山系列”诗歌的基础上,剑男进一步在诗歌中建构“幕阜山”下的乡土世界... 近十年来,诗人剑男的诗歌在经历了唯美的象征、讽喻和批判之后,开始走向平和、柔软与沉静,逐渐呈现出生命的本真状态,其新作《星空和青瓦》即是例证。在已有的“幕阜山系列”诗歌的基础上,剑男进一步在诗歌中建构“幕阜山”下的乡土世界,并有意识地通过跨行、标点、虚词、节奏等书面形式建构出独特的诗歌文本,与丰富的诗歌情感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诗人在对往昔时光的反复缅怀中完成精神还乡,以平和节制的口吻抒发中年感怀,从悲悯、坦荡、坚韧的中年心态里汲取生命的力量;在不断的自我咀嚼和体认中下潜至更深层、更复杂的人生体验,并在逻辑与思辨的爆发力中赋予诗歌隽永通透的智性之美。形式与情感的精妙配合使《星空和青瓦》召唤出广阔的诗意空间,提升了中国当代诗歌抒情的审美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生体验 生命的力量 乡土世界 中国当代诗歌 精神还乡 诗歌文本 幕阜山 诗意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师陀的“乌托邦”情怀
7
作者 张冉 《南腔北调》 2024年第3期33-41,87,共10页
“乌托邦”情怀是师陀的重要精神特质,师陀以此为根基构建出潜藏于乡村—都市双重批判下的“乌托邦”精神家园。以“乌托邦”情怀为着力点深入探究师陀的精神世界,分析其作品的独特性,观照隐于文字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对现实世界“审美超越... “乌托邦”情怀是师陀的重要精神特质,师陀以此为根基构建出潜藏于乡村—都市双重批判下的“乌托邦”精神家园。以“乌托邦”情怀为着力点深入探究师陀的精神世界,分析其作品的独特性,观照隐于文字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对现实世界“审美超越”,有助于更全面、充分地了解和展现师陀的创作和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陀 “乌托邦”情怀 精神还乡 乡土情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安忆乡土小说创作的演变 被引量:4
8
作者 刘传霞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1999年第2期34-36,94,共4页
王安忆的乡土小说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使其内涵与形式都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性显示了一个城市知识者对乡村世界和乡民生活日趋理智和冷静的认识。
关键词 城市知识者 重新叙述 精神还乡 平面化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恐惧到温情:莫言文学故乡的影视转换——从《白狗秋千架》到《暖》的影视改编
9
作者 宋学清 朱智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6-88,共3页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早期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尤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该作品在2003年被导演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赢得了世人的普遍关注,成为新世纪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一个成功案例。从... 《白狗秋千架》是莫言早期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部,尤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该作品在2003年被导演霍建起改编成电影《暖》取得了巨大成功,先后荣获多项国内外大奖,赢得了世人的普遍关注,成为新世纪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一个成功案例。从《白狗秋千架》到《暖》不仅仅是艺术类型的一次简单转换,它们在艺术语言、叙事方式、人物形象、审美情趣、主题思想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甚至可以说它们仅是在故事情节上具有相关性的两个彼此独立的文本。作家莫言与导演霍建起在艺术追求、创作意图、美学理念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文学故乡的不同表现方式得以全面展现,同时我们也可以透过这种差异去深度思考文学作品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内在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惧心理 精神还乡 怀旧主题 消费主义 民间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站在原地:寻找回家的路——许艳文诗歌集《站在原地》初读
10
作者 艾力发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38-41,共4页
学者诗人许艳文(笔名篱笆)的诗歌集《站在原地》是诗人生命旅程中的心语低诉,诗风清新、隽永、情真。诗集中使用大量的“原乡”意象,营造了一个个唯美、自由、卓然的诗歌意境,这些极富感性的、只能为诗人所独有的“生命之境”,是一种寓... 学者诗人许艳文(笔名篱笆)的诗歌集《站在原地》是诗人生命旅程中的心语低诉,诗风清新、隽永、情真。诗集中使用大量的“原乡”意象,营造了一个个唯美、自由、卓然的诗歌意境,这些极富感性的、只能为诗人所独有的“生命之境”,是一种寓言化的生命“暗示能”,并必将成为诗人对于个体化的道德情操、完美人格以及对理想苦苦追寻的独白或表达。漫漫生命孤旅中的寂寞、迷茫、徘徊、犹疑,最终都积聚成诗人重新出发的生命正能量,在不断地出发和归航中,诗人找到了“回家的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站在原地》 “原乡”意象 清新唯美 精神还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渡也诗歌的历史意识
11
作者 陈夫龙 《百家评论》 2020年第4期62-69,共8页
渡也是一位善于同历史对话的人,他的诗歌在历史记忆及其诗意书写中充盈着深厚的历史意识。他从现实生存出发,以诗意文字将一个个民族脊梁式的历史人物复活,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尊重与维护这些中华民族"最后的长城&q... 渡也是一位善于同历史对话的人,他的诗歌在历史记忆及其诗意书写中充盈着深厚的历史意识。他从现实生存出发,以诗意文字将一个个民族脊梁式的历史人物复活,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尊重与维护这些中华民族"最后的长城",试图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历史情感和回归意识,同时在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中加强了对现实的忧思,从而在历史的回溯中完成了精神还乡的寻根之旅。渡也以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审视和反思历史、观照与批判现实,在当下价值困惑和文化冲突的夹缝中不断实现精神突围与价值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渡也诗歌 历史意识 精神还乡 价值重建 回归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