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对高建筑物雷电的探测 被引量:21
1
作者 陈绿文 吕伟涛 +3 位作者 张义军 马颖 齐奇 武斌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基于2016—2017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获取的资料对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简称定位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根据2014—2018年定位系统历史资料对广州高建筑物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定位系统对闪电的探测效率为93%(21... 基于2016—2017年广州高建筑物雷电观测站获取的资料对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简称定位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根据2014—2018年定位系统历史资料对广州高建筑物区域的雷电活动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定位系统对闪电的探测效率为93%(214/229),对回击的探测效率为93%(449/481),对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继后回击及上行闪电回击的定位误差的平均值(中值)分别为361 m(188 m)、252 m(167 m)和294 m(173 m);当接地点高度低于200 m(不低于200 m)时,定位系统对下行负极性闪电首次和继后回击的云闪/地闪识别正确率分别为99%(80%)和93%(35%),有83%的上行负地闪回击被定位系统误判为云闪,广州高建筑物区域内绝大部分负云闪定位记录实际是高建筑物地闪;对定位系统得到的孤立高建筑物闪电密度中心进行分析后发现,广州塔(600 m)闪电密度中心200 m半径范围内年均回击次数约为中信广场(390 m)和广发证券大厦(308 m)的5倍,推测广州塔闪电的主要类型为上行闪电,而中信广场和广发证券大厦则为下行闪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 高建筑物 回击 性能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惠州市一次雷暴过程中的闪电特征分析
2
作者 何永宁 杨润达 +1 位作者 李浩然 黄锐辉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163-166,共4页
基于广东省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及风云四号搭载的闪电成像仪(LMI)观测的地基闪电观测数据,对2018年8月19—20日惠州南部一次雷暴过程中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雷暴的剧烈发展,雷暴云内观测到的地闪和总闪数量变多,闪电辐亮度... 基于广东省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及风云四号搭载的闪电成像仪(LMI)观测的地基闪电观测数据,对2018年8月19—20日惠州南部一次雷暴过程中的闪电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雷暴的剧烈发展,雷暴云内观测到的地闪和总闪数量变多,闪电辐亮度与卫星观测到的总闪数量呈现倒“V”形分布,雷暴始发阶段辐亮度最大,旺盛发展阶段辐亮度最低;负地闪占据主导地位,正地闪的占比仅为4.16%;闪电主要发生在云顶温度较低的区域内(<240K);地闪发生的位置和总闪发生的位置有一定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过程 闪电特征 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 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
3
作者 陈绿文 吕伟涛 +7 位作者 马颖 张义军 陈绍东 殷启元 颜旭 杨敢 齐奇 武斌 《应用气象学报》 2025年第5期530-541,共12页
为了探究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地闪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将2024年广州塔11个下行闪电中的11次首次回击和23次继后回击以及21个上行闪电中的60次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直接测量结果与相应的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广州塔... 为了探究广州塔对不同类型地闪回击辐射场增强效应的差异,将2024年广州塔11个下行闪电中的11次首次回击和23次继后回击以及21个上行闪电中的60次继后回击的电流峰值直接测量结果与相应的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并对广州塔首次回击和继后回击的辐射场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下行闪电首次回击电流峰值反演值与直接测量值比值的算术平均值(中值)为2.1(2.1),不管是下行闪电还是上行闪电,其继后回击的对应值均为2.8(2.8)。广州塔对首次回击电磁辐射场的增强效应明显低于继后回击。对于广州塔首次(继后)回击,电流峰值反演值与直接测量值的比值与电流峰值大小呈负(正)相关。模拟结果显示,广州塔对上行连接先导长度超过100 m的首次回击的电磁辐射场增强效应明显低于上行连接先导长度仅为5 m时的继后回击。广州塔首次回击发生前的长上行连接先导可能是导致广州塔对首次回击电磁辐射场的增强效应低于继后回击的关键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塔 回击 雷电流 雷击电磁辐射场 增强效应 粤港澳闪电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