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在残疾运动员功能评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
作者 何燕燕 邱卓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6年第3期268-269,共2页
目的评估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应用于残疾运动员功能评定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用WHO-DASⅡ测试56名肢体残疾者(26名轮椅篮球运动员和30名普通残疾人),10 d后进行重测,同时以Barthel指数分级和轮椅篮球运动分级作为效标进行效度... 目的评估WHO《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应用于残疾运动员功能评定的信度和效度。方法用WHO-DASⅡ测试56名肢体残疾者(26名轮椅篮球运动员和30名普通残疾人),10 d后进行重测,同时以Barthel指数分级和轮椅篮球运动分级作为效标进行效度测试。结果残疾运动员WHO-DASⅡ总分及各领域分值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0.807、0.938、0.877、0.998、0.935、0.986,均P<0.01;WHO-DASⅡ总分及各领域分值与Barthel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7、0.17、-0.71、-0.82-、0.33、-0.73-、0.61;与运动分级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0.378-、0.806、-0.541、-0.293、-0.510、-0.677。结论可以应用WHO-DASⅡ对残疾运动员进行功能评定、分析及分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卫生组织《残疾评定量表》(WHO-DASⅡ) 国际功能 残疾和健康分类(ICF) 残疾特殊类别分级 运动特殊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文版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的研究 被引量:686
2
作者 陈瑞全 吴建贤 沈显山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19-522,共4页
目的建立中文版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和总分)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MCID)。方法同时使用校标法和分布法来确定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结果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目的建立中文版Fugl-Meyer(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和总分)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定的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MCID)。方法同时使用校标法和分布法来确定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结果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下肢部分、总分)的组内重测信度分别为0.997、0.989和0.997,组间重测信度分别为0.993、0.952和0.990,MCID分别为4.58、3.31和6.0。结论通过本研究获得了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的MCID,有助于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识别中文版FM运动功能评定量表用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疗效评定的变化值的真实性,能够确定是否符合临床意义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临床意义变化值 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综合评定量表的研究(一)量表设计 被引量:90
3
作者 胡永善 吴毅 +1 位作者 范文可 杨晓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35-38,共4页
关键词 康复医学 功能评定 功能综合评定量表 量表设计 FCA 运动功能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患儿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秋 虞记华 +3 位作者 李卫平 凌运其 王剑雄 胥方元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3-359,共7页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 目的基于不同频率下全身振动疗法(whole body vibration,WBV)对不随意运动型脑瘫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的影响,为后续WBV临床推广提供参考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10月至2022年11月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和/或入院6~12岁不随意运动型脑瘫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0)、(25±5)Hz组(n=20)及(35±5)Hz组(n=20)。3组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25±5)Hz组额外接受振动频率为(25±5)Hz的WBV,(35±5)Hz组接受(35±5)Hz的WBV,3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对3组患儿使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ime to Up and Go Test,TUGT)、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88,GMFM-88)及足印分析法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患儿各项评分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01);其中(35±5)Hz组BBS评分(F=12.502)、TUGT(F=8.211)、GMFM-88的D区、E区评分(F=12.802、8.505)、跨步长(F=12.279)、步宽(F=13.582)及1 min步行距离(F=12.619)均优于(25±5)Hz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25±5)Hz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WBV可提高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儿童躯干控制、改善其下肢粗大运动及步行功能,且(35±5)Hz的WBV疗效优于(25±5)Hz的WB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频率 全身振动疗法 不随意运动型脑瘫 粗大运动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分析孤独症儿童粗大动作任务的脑功能活动特征
5
作者 宗文浩 梁岐 +5 位作者 杨诗语 王凤娇 卫蒙招 雷宏 董贵俊 李可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6-2162,共17页
目的通过与典型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对比,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脑成像技术探究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伴运动功能障碍(motor dysfunctions,MDs)儿童粗... 目的通过与典型发育(typically developing,TD)儿童进行对比,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fNIRS)脑成像技术探究孤独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伴运动功能障碍(motor dysfunctions,MDs)儿童粗大动作任务脑功能活动特征,为进一步揭示ASD儿童MDs发生机制及从中枢角度设计靶向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招募48名伴有MDs的ASD儿童纳入ASD组,40名TD儿童纳入TD组。利用fNIRS设备采集单手投袋和踮脚走路状态下皮层运动相关脑区血氧变化信息,分析两组儿童脑激活与功能连接差异。结果与TD组相比,ASD组在物体操控性动作(单手投袋)任务中,脑激活方面表现出左侧感觉运动皮层(sensorimotor cortex,SMC)和右侧次级视觉皮层(secondary visual cortex,V2)脑区激活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而右侧前运动皮层和辅助运动皮层(pre-motor and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PMC&SMA)脑区激活程度显著升高(P<0.01),且表现为双侧脑区活动,脑功能连接方面表现出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且主要与背外侧前额叶皮层(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和V2相关联。ASD组在身体稳定性动作(踮脚走路)任务中,脑激活方面表现出DLPFC、SMC和PMC&SMA等运动相关脑区激活程度均显著升高(P<0.05),且表现为双侧脑区活动,脑功能连接方面表现出连接强度显著降低(P<0.05)且主要与PMC&SMA和V2相关联。结论ASD儿童在物体操控性和身体稳定性动作任务中表现出不同于同龄TD儿童的脑功能活动异常特征,反映了局部脑区代偿性激活不足或过度以及跨脑区整合能力受损,这为进一步揭示其MDs发生机制并从中枢角度设计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了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 运动功能障碍 粗大动作技能 功能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张曼姝 马彩云 +4 位作者 杨玉菊 尚清 杨倩 张德甫 胡巧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1-463,共3页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社区康复组42例,家庭康复组49例,各经过6个月相应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GMFM-88测定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社区康复组治疗前GMFM-88总分38.4±16.2,治疗后54.8±... 目的:探讨社区康复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社区康复组42例,家庭康复组49例,各经过6个月相应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以GMFM-88测定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结果:社区康复组治疗前GMFM-88总分38.4±16.2,治疗后54.8±16.8,(P<0.05);家庭康复组治疗前36.8±14.1,治疗后48.2±15.0(P<0.05);两个组间治疗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98,P<0.05),社区康复组疗效好于家庭康复组。两组各功能区评分比较显示,除了A区之外,其他各区评分两组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社区康复组评分高于家庭康复组。不同年龄段患儿粗大运动的改变情况显示,低年龄段的GMFM分值增长快于高年龄段,社区康复组分值增长大于家庭康复组分值的增长。结论:社区康复较家庭康复更能明显改善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低年龄组效果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社区康复 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在脑性瘫痪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141
7
作者 史惟 廖元贵 +2 位作者 杨红 徐秀娟 王素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4年第7期423-424,共2页
目的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 (PDMS GM )两种粗大运动评估方法在脑瘫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GMFM和PDMS GM两种方法对 2 9例脑瘫儿童进行 3次评估 ,用t检验分析GMFM月相对百分比与PDMS G... 目的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 (PDMS GM )两种粗大运动评估方法在脑瘫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GMFM和PDMS GM两种方法对 2 9例脑瘫儿童进行 3次评估 ,用t检验分析GMFM月相对百分比与PDMS GM月相对百分比之间的差异。结果GMFM的月相对百分比与PDMS GM的月相对百分比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MFM的评估结果比PD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粗大运动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 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的标准化研究 被引量:89
8
作者 刘鹏 黄东锋 +1 位作者 江沁 陈少贞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70-173,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以检验GMFM的效度、信度和反应度等标准化指标。方法应用GMFM对31例7个月—7岁的脑瘫患儿和17例3个月—5岁2个月的健康儿童在入选时及3个月后进行两次测... 目的本研究通过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粗大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以检验GMFM的效度、信度和反应度等标准化指标。方法应用GMFM对31例7个月—7岁的脑瘫患儿和17例3个月—5岁2个月的健康儿童在入选时及3个月后进行两次测量,并以神经肌肉系统缺陷程度、美国脑瘫学会障碍分级、治疗性分级作为疗效标准进行效度研究;应用GMFM对10例脑瘫患儿在入选时和1周后进行2次测量以研究组内信度;由2个测量者应用GMFM同时进行测量对10例脑瘫患儿以研究组间信度。结果对照组中,3岁以上儿童第一次GMFM结果较3岁内组高(P<0.05),而两次GMFM改变量则较低(P<0.05);脑瘫组第一次GMFM测量结果及两次GMFM改变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脑瘫组第一次GMFM测量结果及两次GMFM改变量与神经肌肉系统缺陷程度、美国脑瘫学会障碍分级、治疗性分类均呈负相关(P<0.05)。组内和组间信度研究均具有很高的相关性(ICC>0.90)。结论GMFM用于测量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状况、随时间出现或由于干预而出现的运动功能改变,具有良好的效度、信度和反应度,能定量地反映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状况和改变,适合在临床康复中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大运动功能 功能测量 GMFM 治疗 信度 脑性瘫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针对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脑血流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3
9
作者 吴满红 梁利平 +4 位作者 曾静 李容汉 罗鑫刚 梁伟燕 常燕群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42-945,共4页
目的研究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血流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11月,将7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40)和头针组(n=39)。常规组采用运动疗法、理疗等常规康复治疗,头针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两... 目的研究头针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脑血流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月至11月,将79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常规组(n=40)和头针组(n=39)。常规组采用运动疗法、理疗等常规康复治疗,头针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针治疗。两组总疗程均为5个月。采用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技术(TCD)检测治疗前后患儿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平均血流速度(Vm)以及血管阻力指数(RI);采用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对患儿治疗前后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共脱落5例,其中常规组3例,头针组2例。治疗前,两组ACA、MCA、PCA的Vs、Vm、RI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ACA、MCA、PCA的Vs、Vm均较治疗前增加(t>2.051,P<0.05),常规组各血管RI无明显变化(t<1.1631,P>0.05),头针组各血管RI降低(t>2.659,P<0.05);头针组各血管Vs、Vm均高于常规组(t>2.098,P<0.05),头针组ACA的RI低于常规组(t=2.375,P<0.05),MCA和PCA的RI与常规组无显著性差异(t<1.637,P>0.05)。头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χ~2=6.887,P<0.05)。结论头针有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脑血流,降低颅内血管阻力,促进粗大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头针 脑血流 经颅多普勒 粗大运动功能 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 被引量:54
10
作者 庞伟 李鑫 +1 位作者 范艳萍 陈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任务导向性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脑性瘫痪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及对策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鹏 江沁 +3 位作者 陈少贞 陈曦 丁建新 罗素英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12-815,共4页
目的:通过对3—7岁的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障碍特点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探讨该年龄段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及对策。方法:对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A组)及12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B组)在入选时及治... 目的:通过对3—7岁的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CP)患儿的运动障碍特点进行分析和干预,以探讨该年龄段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差异及对策。方法:对27例痉挛型脑瘫患儿(A组)及12例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B组)在入选时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进行测量,比较两组入选时,6个月后以及治疗前后各功能区评分的改变。结果:A组患儿在GMFM量表B区、C区、D区、E区得分及总分均较B组为高,A组患儿GMFM涉及上肢的和不涉及上肢的任务的平均分、动态任务的平均分均较B组为高,两组患儿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GMFM静态任务平均分,治疗前后各区得分和总分改变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痉挛型和手足徐动型CP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表现不同,手足徐动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障碍较痉挛型为重,对于不同类型的脑瘫患儿需针对其运动障碍特点采取不同治疗方式及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 功能障碍 粗大运动功能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亚莉 马小琴 +5 位作者 安慧 石燕 罗彩芸 宋婧 钱晓玲 尹立琴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898-1902,共5页
目的: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诊断分型标准的6~11岁脑瘫患儿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4... 目的:研究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干预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9月,在兰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诊断分型标准的6~11岁脑瘫患儿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干预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和神经发育疗法;干预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训练,共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结果:干预前,两组脑瘫患儿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评定88项量表(GMFM-88)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脑瘫患儿BBS评分、GMFM-88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康复训练可以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的平衡功能和粗大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脑瘫 平衡功能 粗大运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岁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史惟 杨红 +3 位作者 廖元贵 朱默 王素娟 王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9年第9期815-818,共4页
目的分析1~6岁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特性。方法对708例1~6岁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析不同GMFCS级别脑瘫患儿的... 目的分析1~6岁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特性。方法对708例1~6岁脑瘫患儿采用中文版粗大运动功能测试(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析不同GMFCS级别脑瘫患儿的GMFM分值分布状况。结果GMFCSⅠ级患儿GMFM-66分值上升幅度最大,从48~50个月起,各月龄组75%以上的患儿GMFM-66分值大于67分;GMFCSⅡ~Ⅳ级患儿1~6岁间GMFM-66分值上升的幅度比较相似,GMFCSⅡ级患儿6岁以前各月龄组只有不超过25%的患儿GMFM-66分值可以超过67分,GMFCSⅢ级患儿6岁以前各月龄组均有超过50%的患儿GMFM-66分值低于56分,GMFCSⅣ级患儿6岁以前各月龄组(除54~56和66~68月龄组)有75%的患儿GMFM-66分值不能超过46分;GMFCSV级患儿GMFM-66分值1~6岁间始终处于很低的水平,与其他级别患儿相比,V级患儿从5岁起GMFM-66分值还呈现出随着月龄的增加而下降趋势。结论不同GMFCS级别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具有各自的发育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 功能 发育 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侯玉晋 单海军 +3 位作者 介小素 郭鑫 史华 娄元俊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1期3912-3917,共6页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SCP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联合功能训练对痉挛型脑瘫(SCP)患儿尖足畸形、粗大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10月河南省中医院收治的SCP患儿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和观察组(n=33)。对照组予以功能训练,包括被动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步行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BTX-A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观察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下肢痉挛程度、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智力发育水平、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1)下肢痉挛程度:两组治疗前后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88,P<0.01)。(2)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两组治疗前后左足背屈角度、右足背屈角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937、3.060,P<0.01)。(3)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情况:两组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E区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207、7.559,P<0.01)。(4)智力发育水平:两组治疗前后婴幼儿智力发育量表(CDCC)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和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3、1.746,P>0.05)。(5)ADL评分: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92,P<0.01)。(6)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BTX-A注射联合功能训练能有效改善SCP患儿尖足畸形和粗大运动功能,不会对智力发育产生影响,并能提高患儿AD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肉毒杆菌毒素类 A型 功能训练 粗大运动功能 智力发育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CF-CY的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内容效度分析 被引量:55
15
作者 史惟 朱默 +3 位作者 翟淳 张琪 杨红 王艺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分析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的内容效度。方法由3名从事GMFM临床评估2年以上的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确定GMFM每一项所包含的概念,召开小组讨论会最终确定GMFM每项所包含的概念。由两名熟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青少年版... 目的分析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的内容效度。方法由3名从事GMFM临床评估2年以上的康复医生和治疗师确定GMFM每一项所包含的概念,召开小组讨论会最终确定GMFM每项所包含的概念。由两名熟悉《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青少年版(ICF-CY)术语和详细分类的康复医生根据联系规则,通过讨论将GMFM概念与ICF-CY类目编码进行匹配,在意见不一致时,由第三方做出非正式决定。分析GMFM项目与类目编码关联的分布状况。结果 88个GMFM项目与12个二级类目、27个三级类目匹配,均以利于一级类目b7神经肌肉骨骼和运动有关的功能和d4活动;其中86个项目与d4下级类目关联,47个同时与b7下级类目关联,2个项目只与b7下级类目关联;16个项目与ICF-CY新增的1个二级类目和3个三级类目发生16次关联。结论 GMFM评估内容主要集中于ICF-CY框架中的活动类,尤其是活动中"改变和保持身体姿势"以及"步行和移动";与身体功能有关联的GMFM项目主要涉及"手臂的支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 《国际功能 残疾和健康分类》青少年版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6
作者 史惟 杨红 +4 位作者 施炳培 廖元贵 朱默 陈冬冬 黄华玉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5期354-363,共10页
目的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总体研究对象,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值的前后变化,分... 目的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从2000年8月至2006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瘫患儿中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总体研究对象,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分值的前后变化,分析经过运动发育推拿法治疗后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改变状况;在总体研究对象中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确定基线组和随访组的分析样本,比较基线阶段、治疗阶段及随访阶段的GMFM分值改变程度之间的差异,采用相对效度(RV)确定反映总体研究对象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GMFM功能区;使用Rasch分析法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改变最为显著的功能区项目在治疗前、后的难度改变状况,进一步分析运动发育推拿法对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3例,女性49例;包括126例痉挛型,8例徐动型,7例混合型,1例共济失调;接受治疗前平均年龄21.84(5-95)个月。142例总体研究对象在接受了(3.3±1.4)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GMFM各项分值在治疗后明显上升(P〈0.001)。共确定26例基线组和31例随访组分析样本。26例基线组研究对象GMFM66和88分值在治疗阶段[(2.4±1.0)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的高于基线阶段[(1.9±1.1)个月](P〈0.05);在GMFM5个功能分区中除A区外其余4个功能分区治疗阶段的平均每月改变值均高于基线阶段,尤其以D区和E区更为明显(P〈0.05)。31例随访组研究对象GMFM各项分值除A区外治疗阶段[(2.7±1.1)个月]的平均每月改变值明显高于随访阶段[(2.5±1.2)个月](P〈0.05)。在评价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改变状况时,GMFM-B区分值RV最高(100%),其次为GMFM-88分值(94%)和GMFM-66分值(79%)。Rasch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研究对象治疗前、后GMFM-B区20个项目难度与个体能力分布具有良好的相似性,20个项目治疗前、后难度值经配对t检验显示17个项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治疗前、后项目难度值也表现出很高的相关性(r=0.9921),表明运动发育推拿法并没有显著改变GMFM-B区20个项目的难度分布、难度值以及难度顺序。结论运动发育推拿法在短期内能有效地提高脑瘫患儿的整体粗大运动功能,而且获得的粗大运动功能提高可以在短期内得到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 推拿 粗大运动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49
17
作者 王永峰 李晓捷 +1 位作者 吕洋 孙奇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0-353,共4页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30)只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n=30)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15 min接受专门提高核心稳定性的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的D区、E区及足印分析法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的D区和E区评分、步长、步宽、步速均优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核心稳定性 粗大运动功能 步行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7
18
作者 熊华春 陈精慧 +6 位作者 王军 朱登纳 肖宁 周洋萍 周志恒 唐国皓 杨永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70-375,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下... 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按年龄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层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及12周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88(GMFM-88)、Berg平衡量表(BBS)对两组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12周后,观察组患儿GMFM-D、GMFM-E能区百分比、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下肢康复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平衡功能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项的反应度和精确度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史惟 廖元贵 +1 位作者 王素娟 施炳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5年第10期838-840,共3页
目的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项(GMFM 66)与88项(GMFM 88)的反应度和精确度.方法以173例(男性126例、女性47例)接受过两次以上GMFM评估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平均(3.8±4.3)个月后进行第2次评估,其中112例(64.7%)在平均(3.2±2... 目的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项(GMFM 66)与88项(GMFM 88)的反应度和精确度.方法以173例(男性126例、女性47例)接受过两次以上GMFM评估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在平均(3.8±4.3)个月后进行第2次评估,其中112例(64.7%)在平均(3.2±2.2)个月进行第3次评估,比较GMFM 88项和GMFM 66项在前后3次评估之间的效应尺度和相对精确度.结果在各次评估之间,GMFM 66项的效应尺度与GMFM 88项非常接近,差别在0.03~0.04之间,且精确度不低于GMFM 88项.结论具有等距特性的GMFM 66项有良好的反应度和精确度,比GMFM 88项更有利于康复疗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 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 效应尺度 相对精确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评估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 被引量:14
20
作者 史惟 丁俊杰 +4 位作者 杨红 廖元贵 朱默 侯方华 王艺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4期245-251,共7页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 目的采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不同级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进行分析,以期为脑瘫患儿康复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2000年8月至2009年12月在上海7家康复机构和特殊学校接受康复诊治的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文译本的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粗大运动功能评估、中文版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进行粗大运动功能分级,分别将各GMFCS级别患儿的GMFM-66分值使用stablelimit模型分析,获得各GMFCS级别患儿达到其GMFM-66的最大值以及达到最大值的速率(该值被转化为年龄-90,表示达到GMFM-66最大值90%时的年龄)。同时与加拿大相关研究(OMG)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干预背景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发育进程差异。结果 228例脑瘫患儿进入分析,其中男性152例(66.7%),女性76例(33.3%),痉挛型双瘫87例(38.2%),痉挛型四肢瘫63例(27.6%),痉挛型偏瘫48例(21.1%),痉挛型三瘫4例(1.8%),肌张力障碍型4例(1.8%),徐动型11例(4.8%),共济失调型11例(4.8%)。共有986次符合条件的GMFM-66测试结果,平均每例患儿有4.32次测试结果。首次评估时总体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2.95岁。GMFCSⅠ~Ⅴ级的GMFM-66最大值分别为81.2、62.4、52.9、40.8和24.4分,呈显著降低趋势;年龄-90分别为3.8、2.7、2.1、2.0和1.5岁,GMFCSⅢ和Ⅳ级间差别不大,在其余各级间表现出明显差别。本研究的GMFCSⅠ和Ⅱ级的GMFM-66最大值低于OMG,而GMFCSⅢ~Ⅴ级的GMFM-66最大值与之较为接近;各GMFCS级别的年龄-90均明显低于OMG。结论本研究GMFCSⅠ级和Ⅱ级脑瘫患儿尽管粗大运动功能发育更早地进入了GMFM-66最大值区域,但运动功能发育的峰值水平低于OMG,应充分重视在4岁后轻度脑瘫患儿中积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多种康复干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粗大运动功能 分级 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运动功能发育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