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被引量:27
1
作者 张丁予 章婷曦 王国祥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96-102,共7页
基于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测序法的第一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低、成本高的缺点,逐步被第二代测序技术取代。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大、可定量、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各个领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该文首先详细介绍了... 基于双脱氧核苷酸末端终止测序法的第一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低、成本高的缺点,逐步被第二代测序技术取代。基于高通量测序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由于其通量大、可定量、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各个领域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该文首先详细介绍了以454测序、Solexa测序和SOLiD测序为代表的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原理、方法,并将以这3种测序方法为基础构建的3种测序平台的优缺点、适用研究对象、测序精确度等进行了对比总结,然后对第二代测序技术目前在土壤、沉积物、人体、海洋和污水方面等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第三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作了相应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测序技术 土壤 沉积物 人体 海洋 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测序技术在一中国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海 张卉 +5 位作者 李涛 吴东 张朝阳 时伟丽 秦利涛 廖世秀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05-709,共5页
背景 某些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因此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需求.第二代测序(NGS)技术由于具有费用低及检测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先天性眼病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有待验证.... 背景 某些遗传性疾病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因此传统的Sanger测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的需求.第二代测序(NGS)技术由于具有费用低及检测速度快的优点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在先天性眼病突变基因的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有待验证.目的 探讨NGS技术对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致病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于2013年1月收集来自河南省洛阳市的一汉族先天性白内障家系,抽取家系中3例患者(Ⅱ2、Ⅲ3、Ⅲ4)和3名表型正常者(Ⅱ3、Ⅲ1、Ⅲ2)的外周血各2 ml,EDTA抗凝,在河南省医学遗传研究所应用NGS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突变位点检测,并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NGS结果进行验证,然后用Sanger测序技术对该家系其他成员的外周血样本进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析,根据确定的致病突变位点对先证者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检测方案经河南省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 该家系4代14位成员中共5例患者,其中男2例,女3例,分布于Ⅰ、Ⅱ、Ⅲ代中,其他家系成员表型正常,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NGS检测发现先证者Ⅲ3CRYBB1基因第6外显子上存在c.682T>C(p.S228P)杂合突变,Sanger法验证了该点突变.Sanger法检测发现家系中患者均存在CRYBB1基因c.682 T>C突变,而家系中表型正常者CRYBB1基因的c.682位点基因型为T/T野生型.产前诊断结果显示胎儿(Ⅳ1)CRYBB1基因c.682位点基因型为T/T野生型.结论 NGS可用于先天性白内障基因突变的快速检测,该家系致病性基因为CRYBB1基因c.682T>C突变,应用NGS技术结合一代测序技术成功对先证者进行了产前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白内障 家系谱 基因突变 DNA分析方法 第二代测序 产前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的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附生菌群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盖珊珊 张伟东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90-996,共7页
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黄斑病给育苗产业造成危害,但目前对健康状态下的菌群结构及其发病后变化仍缺乏认识。本研究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健康和患病丝状体的细菌组成与变化进行比较。测序共产生1.... 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黄斑病给育苗产业造成危害,但目前对健康状态下的菌群结构及其发病后变化仍缺乏认识。本研究基于第二代测序技术和16S r RNA序列分析,对健康和患病丝状体的细菌组成与变化进行比较。测序共产生1.6Gb配对末端序列,获得了第一个高通量的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细菌群落数据集。通过数据分析共识别出7,833种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比对确定为18个细菌门。相对于健康样本,黄斑病丝状体样本的微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主坐标分析和非加权组平均法(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using arithmetic average,UPGMA)聚类均将健康和黄斑病丝状体分成不同的组,且健康组样本间的距离明显小于黄斑病组。上述结果说明,健康贝壳丝状体保持着相似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而患病后的丝状体则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健康样本和黄斑病样本组间差异显著的细菌属有39个,其中29个在健康样本中的相对丰度明显高于病患组样本。本研究从菌群生态角度分析了健康贝壳丝状体微生物菌群结构、发病后菌群的变化及其对丝状体生长的潜在作用,为丝状体病害的检测和预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斑紫菜 第二代测序 贝壳丝状体 黄斑病 16S rRNA 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进口细菌型微生物肥料菌群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玉莉 魏霜 +2 位作者 刘碧琳 鄞杰平 林利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8期146-147,150,共3页
[目的]分析细菌型微生物肥料菌群结构。[方法]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型微生物肥料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产品中测序出的111个OUT具体分属于24个属的细菌,其中共有21个OUT鉴定到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 [目的]分析细菌型微生物肥料菌群结构。[方法]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细菌型微生物肥料菌群结构进行分析。[结果]产品中测序出的111个OUT具体分属于24个属的细菌,其中共有21个OUT鉴定到种;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占菌群的主要位置,分别是96.29%和0.66%,其他菌占3.05%;该样品中含有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这提示样品中可能含有植物病原细菌。[结论]将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用于微生物肥料菌群分析,为进出口微生物肥料产品的快速分析提供了一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高通量 微生物肥料 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37
5
作者 杨晓玲 施苏华 唐恬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6-81,共6页
Sanger测序的提出给人类破译遗传密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无论在成本还是效率上,都对传统测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千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布更是加快了测序研发的进程。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科学家... Sanger测序的提出给人类破译遗传密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而近几年飞速发展起来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无论在成本还是效率上,都对传统测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千元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公布更是加快了测序研发的进程。通过下一代测序技术,科学家不仅能够绘制出各个物种的基因组图谱,还能探讨不同条件下的基因表达差异以及不同物种之间或者物种之内的序列差异,进而为传统生物学以及医学研究开辟新的视角。与此同时,随着各大测序平台的不断改进,普通实验室都有能力承担此类大型测序项目。就目前正在发展的几种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了综合阐述,并比较了各种测序技术的优缺点,最后对其应用领域作了简单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测序 第三 基因组 转录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瑛 魏晓明 +2 位作者 王本敬 易鑫 毛君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03-408,共6页
目的评估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技术对9例经典型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测... 目的评估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技术在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基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目标区序列捕获及第二代测序技术对9例经典型PKU患者的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进行检测;采用Sanger测序技术对患者及其父母基因突变型进行验证。结果 9例患者检测到PAH基因的12种致病性突变,包括7种错义突变(p.I65T、p.F161S、p.Q204C、p.R241C、p.L242F、p.R243Q和p.Q375E),2种无义突变(p.R111X和p.Y356X),3种剪接突变[c.442-1G>A(IVS4-1G>A)、c.1315+6T>A(IVS12+6T>A)和c.1316-2A>C(IVS12-2A>C)],以及3种非致病性的变异(p.Q232Q、p.V245V和p.L385L),致病性突变均来自患者父母。其中,2个致病性突变未见报道,分别为c.1316-2A>C和p.Q375E(CAA->GAA)。结论目标序列捕获二代测序可以准确检测出PAH基因突变,对遗传病因明确的疾病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列捕获 第二代测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及其在食物网解析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2
7
作者 王雪芹 王光华 +4 位作者 乔飞 高其康 Kong Luen HEONG 祝增荣 程家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530-2539,共10页
高通量测序是DNA测序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突破,它的出现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基于猎物和寄主植物DNA分子解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已逐渐成为捕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食物网研究的新型模式。在简要总结Roche 454、Il... 高通量测序是DNA测序技术发展中的重大突破,它的出现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例如基于猎物和寄主植物DNA分子解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已逐渐成为捕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食物网研究的新型模式。在简要总结Roche 454、Illumina和Ion Torrent为代表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原理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食物网解析构建研究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探索捕食性和植食性动物的猎物/寄主范围、猎物/寄主转换、资源分配、生物防治、生物保护和生态恢复新方法提供思路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测序 捕食/植食性动物 营养关系 食物转换 宏条形码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测序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8
作者 刘朋虎 林冬梅 +1 位作者 林占熺 李晶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10期1130-1133,共4页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RNA测序,宏基因组,DNA甲基化等方面的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以Sanger测序法为代表,操作繁琐、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大... 本文首先介绍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DNA测序技术的原理、特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基因组测序、重测序,RNA测序,宏基因组,DNA甲基化等方面的应用。第一代测序技术以Sanger测序法为代表,操作繁琐、成本较高,不能满足大规模测序的需要。第二代测序技术以高通量、低成本为主要特点,主要包括Illumina公司的Solexa测序技术、罗氏公司的454测序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测序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第三代测序技术以单分子测序为主要特点,目前已经初见端倪,但是还没有被大规模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技术 第二代测序技术 第三技术 高通量 基因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策略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家蓬 裴智勇 +1 位作者 陈禹保 陈润生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099-1111,共13页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人类复杂疾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群体水平检测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变异与可观测性状间的遗传关联。传统的GWAS是以芯片(Array)技术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变异,尽管硕果累累,但...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是人类复杂疾病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群体水平检测全基因组范围的遗传变异与可观测性状间的遗传关联。传统的GWAS是以芯片(Array)技术获得高密度的遗传变异,尽管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所谓的"缺失的遗传力",即利用关联分析检测达到全基因组水平显著的遗传变异位点只能解释小部分遗传力;在某些性状上不同研究的结果一致性较弱;显著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的功能较难解释等。高通量测序技术,也称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产出高通量的变异位点数据,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基于NGS技术的GWAS方法(NGS-GWAS)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GWAS的不足。文章对NGS-GWAS策略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性调研,提出了目前较为可行的NGS-GWAS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并对NGS-GWAS如何应用于个体化医疗(Personalized medicine,PM)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第二代测序 个体化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高通量测序的基因组靶序列捕获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丹 张雯 +6 位作者 朱智东 黄银 王平 周贝贝 杨晓楠 肖华胜 张庆华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296-1303,共8页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基因组目标靶序列捕捉文库的方法,并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利用Agilent公司的eArray在线平台,对1250个基因的11824个外显子共2414977bp的基因组序列进行120个碱基长度的捕捉探针(钓饵)设计... 文章旨在建立一种基因组目标靶序列捕捉文库的方法,并结合第二代测序技术,以实现候选基因区段的深度测序。利用Agilent公司的eArray在线平台,对1250个基因的11824个外显子共2414977bp的基因组序列进行120个碱基长度的捕捉探针(钓饵)设计,并制备成SureSelect液相靶序列捕获试剂。选用2例人基因组DNA,超声打断后末端补平并磷酸化,连接SOLiD接头,回收150bp~200bp的DNA片段,与靶序列探针杂交捕获目标序列,油包水微乳滴PCR扩增后,磁珠分离富集,上SOLiD测序系统通过工作流程分析(WFA)进行文库质量的评价,或正式测序反应。结果显示对所包含的11147个基因外显子片段设计出并合成了46509个捕捉探针,制备成SureSelect试剂盒。探针可有效地捕捉并富集基因组DNA的目标靶片段,定量PCR显示富集效率可达29倍。WFA分析表明文库可以在SOLiD仪器进行正式测序。测序结果显示靶序列区域的测序数占有效总测序数的比例达到70%,覆盖率均在200×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SureSelect基因组靶序列捕捉、富集建立测序文库的技术路线可行,可直接用于SOLiD测序仪的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捕获 第二代测序 液相杂交 油包水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及昆虫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战斌慧 周雪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0-126,167,共8页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以快速、高灵敏性、高通量、非序列依赖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病毒诊断学研究领域的发展。NGS技术可以在不了解病...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测序技术的发展为分子生物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以快速、高灵敏性、高通量、非序列依赖性等特点极大地促进了病毒诊断学研究领域的发展。NGS技术可以在不了解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血清学特点及基因组信息情况下快速检测未知病毒。通过对总核酸样本进行NGS可以获得某个特定生态环境或种植系统中的所有病毒序列,即病毒组。通过大量的NGS数据可以分析寄主中某一病毒的基因组变化、构建病毒的准种以及研究病毒的进化和起源。本文介绍了高通量测序的方法在植物和昆虫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测序 植物病毒 昆虫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精准医学时代下精准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2
作者 白日兰 郭寒菲 崔久嵬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3-108,共6页
精准检测技术推动了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肿瘤诊治的发展,同时,临床精准诊治的需求进一步驱动精准检测技术的改良与应用。近年来,精准医学检测实现了从基因低通量测序到高通量测序、组织活检到液体活检及多细胞混杂检测到单细胞精准检测... 精准检测技术推动了精准医学时代个体化肿瘤诊治的发展,同时,临床精准诊治的需求进一步驱动精准检测技术的改良与应用。近年来,精准医学检测实现了从基因低通量测序到高通量测序、组织活检到液体活检及多细胞混杂检测到单细胞精准检测的变革,推动了肿瘤精准医学时代新技术、新靶点、新药物的产生与发展。未来,多维度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精准医学的精准度,ctDNA甲基化检测分析则有助于拓宽精准医学研究领域,临床试验设计的变革也有助于推动精准医学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精准医学 液体活检 第二代测序 单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DNA单链测序文库的建立与检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凌峰 盛桂莲 袁俊霞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90-1097,共8页
2005年问世的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古DNA领域的应用,突破了第一代测序技术在绝灭或死亡生物全基因组获取手段上的局限。借助古基因组信息,研究者能够从更为系统的实时分子证据角度,解读诸如人类起源、大型绝灭哺乳动物迁移演化、动植物家养... 2005年问世的第二代测序技术在古DNA领域的应用,突破了第一代测序技术在绝灭或死亡生物全基因组获取手段上的局限。借助古基因组信息,研究者能够从更为系统的实时分子证据角度,解读诸如人类起源、大型绝灭哺乳动物迁移演化、动植物家养驯化以及早期人类社会生活模式等古生物学、遗传学与演化生物学问题。引入第二代测序技术之后,传统的古DNA研究方法及流程得以改变,剔除了原有的实验流程中耗时的分子克隆步骤,引入了与第二代测序技术紧密相关的古DNA单链测序文库构建环节。古DNA单链测序文库的构建,是将古DNA双链模板变性成单链后,通过向单链古DNA两端添加人工DNA片段,将古DNA分子转变成能被测序仪识别的文库分子。针对古DNA分子微量、高度片段化以及普遍存在碱基损伤的特点,古DNA单链测序文库,能够高效获取古DNA材料中的遗传信息。本文系统介绍古DNA单链测序文库建立流程,以及对文库质量进行检测的方法,为研究者运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测定绝灭或死亡生物全基因组提供方法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测序技术 古DNA 单链DNA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测序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 被引量:48
14
作者 解增言 林俊华 +1 位作者 谭军 舒坤贤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64-70,共7页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从1977年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DNA测序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以高通量为特点的第二代测序技术逐步成熟并商业化,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已经出现。介绍每... DNA测序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技术。从1977年第一代测序技术的出现,经过30多年的发展,DNA测序技术取得重大进展,以高通量为特点的第二代测序技术逐步成熟并商业化,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的第三代测序技术也已经出现。介绍每一代测序技术的特点,并重点介绍了第二代测序技术及其应用。展望新的测序技术对于未来生物学研究及人们自身健康与人类疾病等方面研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DNA技术 第二DNA技术 第三DNA技术 高通量 单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列比对算法BWA的优化
15
作者 胡爽 陈长波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777-3785,共9页
序列比对是基因组数据分析的关键一环,提高其比对效率对推动测序技术在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BWA算法两大步骤之一的SAMSE存在冗余读取索引导致效率欠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算法BWA^(*)。其通过运用流程优化消除了... 序列比对是基因组数据分析的关键一环,提高其比对效率对推动测序技术在医学、古生物学等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BWA算法两大步骤之一的SAMSE存在冗余读取索引导致效率欠佳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算法BWA^(*)。其通过运用流程优化消除了SAMSE中参考序列及其索引的冗余读取,在此基础上叠加运用关键参数值调整和多线程优化等技术,进一步提高了计算效率。公开数据库中的真实序列测试表明,BWA^(*)的SAMSE步骤的性能是BWA中SAMSE性能的7.11~8.61倍,平均为7.84倍,BWA^(*)的整体性能是BWA的1.25~1.70倍,平均1.47倍。针对实际应用中的古代DNA序列比对,实验表明和另一常用工具BWA-MEM相比,优化后的BWA^(*)在继承原有BWA高精度特性的同时,实现了对BWA-MEM速度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比对 罗伯斯-惠勒变换 第二代测序 BWA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骨肉瘤发生和转移的分子特征 被引量:2
16
作者 许明贤 李瑞希 +2 位作者 郭伟堂 程鸣哲 邹昌业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85-994,共10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检测配对骨肉瘤转移灶和原发灶标本,分析骨肉瘤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基因图谱差异,以期发现促进骨肉瘤发生和转移的相关分子及可能机制。【方法】12例转移患者的原发灶与转移病灶肿瘤组织样本,使用... 【目的】本研究通过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GS)检测配对骨肉瘤转移灶和原发灶标本,分析骨肉瘤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基因图谱差异,以期发现促进骨肉瘤发生和转移的相关分子及可能机制。【方法】12例转移患者的原发灶与转移病灶肿瘤组织样本,使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NGS)进行检测,其中9对panel检测(678个基因)以及3对全外显子检测(WES),分析比较骨肉瘤原发灶与转移灶的基因图谱差异:基因拷贝数变异通过EXCAVATOR检测;DNA层面的融合突变通过Lumpy检测;RNA层面的融合突变通过Defuse+STAR-Fusion,并通过Circos图显示突变的分布;Metascape用于分析差异基因的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使用Pyclone+Citup/LICHEE进行克隆进化分析。【结果】骨肉瘤基因总体突变模式主要以基因扩增为主,主要包括FLCN(37.5%),GID4(37.5%),TP53(33.3%),ATRX(25%),CALR(25%),CCND3(25%),CCNE1(25%),NOCR1(25%),TFEB(25%),VEGFA(25%)等基因。GO聚类结果提示细胞周期通路突变频率最高。KT1、PLCG2、EGFR这3个基因在转移灶显著富集的信号通路中多次出现,可能与骨肉瘤的转移密切相关。转移灶肿瘤负荷突变(TMB)频率显著高于原发灶(P=0.013)。3例进行WES检测的转移患者均呈现线性克隆进化,提示骨肉瘤转移基因的突变可能呈次序性累积。同时我们确定了可能在骨肉瘤进展中发挥作用的新候选基因,包括PLCG2、MYO15A与PEX6。【结论】骨肉瘤发生与转移的基因突变模式主要以基因扩增为主,骨肉瘤患者肿瘤负荷突变频率在转移灶中显著高于原发灶,转移患者存在相互关联的线性基因克隆进化。本研究发现了可能在骨肉瘤进展中发挥作用的3个新基因PLCG2、MYO15A和PEX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肺转移 第二高通量 基因图谱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相互作用研究进展:从观察到预测 被引量:8
17
作者 郝祎祺 张全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09-815,共7页
地球上的微生物有着极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生存在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对其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组成的数... 地球上的微生物有着极高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它们的生命活动和相互作用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起到关键作用;生存在宿主体内的微生物对其宿主的健康有重要影响.第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家获得了大量的关于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组成的数据;而微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生态学的重点,正在从获得观测数据转变到理解微生物相互作用过程,并预测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变化.近年来发展了很多针对第二代测序数据的算法和数学模型,以推测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网络,但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自下而上的实验研究可以对微生物种间作用进行直接验证,并帮助我们理解更高层次上的生态学模式和过程.与此同时,基于数学分析或模拟的理论研究展示了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动态及其对群落动态和功能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应该结合观测数据、实验验证、理论模型多种研究方法,增进我们对微生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理解并做出预测,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传染病暴发、抗生素抗性进化等诸多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推断 微生物群落动态 生态功能 第二代测序技术 相关分析 时间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医疗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被引量:27
18
作者 李静 顾江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10,25,共7页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引入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现代医学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由传统的标准化医疗模式向个体化医疗模式转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的完成及人类和肿瘤基因图谱的绘...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引入和"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提高,现代医学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由传统的标准化医疗模式向个体化医疗模式转变。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和DNA元素百科全书计划的完成及人类和肿瘤基因图谱的绘制,我们正逐步解开人类基因组的奥秘。这极大地推进了人们对疾病,尤其是对肿瘤的认识。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病理学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逐渐向个体化病理学发展。个体化医疗时代的到来,使医学各领域和社会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化医疗 大数据 第二代测序技术 个体化病理学 靶向治疗 肿瘤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
19
作者 孟思佳 李季秋 +9 位作者 王丹 刘晨 李春燕 赵菁 王彧 杜美志 王媛 芦文丽 朱云 张克明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7-182,共6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患者与非CRA人群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筛选与CRA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种属。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市南开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肠镜检查的168例受试者,年龄范围40... 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colorectal adenoma,CRA)患者与非CRA人群肠道菌群构成的差异,筛选与CRA密切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种属。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市南开中西医结合医院行肠镜检查的168例受试者,年龄范围40~75岁,其中包括100例CRA患者,以及68例非CRA人群。采集粪便样本,通过Illumina NovaSeq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V4高变区进行扩增和测序。结果:与非CRA组相比,CRA组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及毛螺菌科下未识别属相对丰度降低,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增加。非CRA组中粪球菌属(Coprococcus)、梭菌科(Clostridiaceae)下未识别属和梭菌属(Clostridium)丰度较高。LEfSe分析显示,CRA组在Gamma变形菌门(Gamm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肠杆菌目(Enterobacteriales)和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表现出明显的富集。非CRA组主要富集莫拉菌科(Moraxellaceae)、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Anaerostipes。结论:CRA患者与非CRA人群的肠道菌群存在差异,CRA可能与Faecalibacterium和Streptococcus等致病菌的富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腺瘤 肠道菌群 16S rRNA 第二代测序 横断面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2018年版) 被引量:24
20
作者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 叶定伟 朱耀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27-633,共7页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前列腺癌诊疗中愈加广泛地应用,前列腺癌精准诊治策略已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目前的研究已表明,对于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 随着第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在前列腺癌诊疗中愈加广泛地应用,前列腺癌精准诊治策略已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目前的研究已表明,对于同源重组修复缺陷的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 CRPC)患者,可从奥拉帕利和铂类化疗药物中获益;针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未经筛选的前列腺癌患者受益有限,然而错配修复缺陷及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前列腺癌患者则可接受PD-1抑制剂帕博利珠单抗(pembrolizumab)治疗。除提示药物敏感性外,NGS基因检测对于驱动基因突变患者发病风险的预估也起着重要作用。如何利用NGS精准定位可使前列腺癌患者获益的同时避免过度检测,以及针对突变基因进行解读提供后续诊疗建议,从而为中国前列腺癌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我们每位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前列腺癌学组组织专家撰写了本共识,以规范并促进NGS基因检测在前列腺癌诊疗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第二代测序技术 基因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