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化背景下的第三次分配:慈善捐赠重构与创新
1
作者 刘振杰 刘家琪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74,共11页
聚焦中国第三次分配慈善转型,分析数字化、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挑战,即数字技术引发算法偏见与“数字鸿沟”;代际冲突推动慈善社会组织转向“价值共创”;全球化资本加剧资源失衡。基于国际经验,构建“制度—技术—文化”多维协同框架,通... 聚焦中国第三次分配慈善转型,分析数字化、全球化与社会转型的挑战,即数字技术引发算法偏见与“数字鸿沟”;代际冲突推动慈善社会组织转向“价值共创”;全球化资本加剧资源失衡。基于国际经验,构建“制度—技术—文化”多维协同框架,通过慈善创新实验区、社会效益证券化及区块链技术,破解制度滞后、技术异化与文化断层。核心路径涵盖精准需求匹配、平台化生态重构与资本证券化,平衡创新与伦理,推动慈善资源向“再生型”转化,助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慈善社会组织 数字化 多维协同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资本参股能促进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吗?——基于资源效应和治理监督效应的双重视角
2
作者 刘云华 《金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7,共11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念,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如何勇担使命、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数据,对国有资本参股与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水平之间的...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理念,国有资本与民营企业如何勇担使命、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以助力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基于2009—2022年A股上市民营企业的数据,对国有资本参股与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水平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实证结果表明,国有资本参股显著促进了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机制检验发现,国有资本参股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增加政府补助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实力;国有资本参股通过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和分析师关注度提高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愿,进而促进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异质性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对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国有资本参股对所处地区市场化程度低、内部控制质量低和非“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促进效应更强。经济后果检验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和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升民营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市场绩效。从国有资本参股的视角补充了民营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驱动因素,为推进民营企业积极投身相关事业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资本参股 第三次分配 资源效应 治理监督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支撑:个体道德自觉、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共同体
3
作者 刘硕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140,共12页
第三次分配的现实本质是以公益慈善方式对资源财富的分配,亦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补充,更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分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支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道德自... 第三次分配的现实本质是以公益慈善方式对资源财富的分配,亦是对初次分配、再分配的重要补充,更是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分配。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支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体道德自觉、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共同体。道德自觉是个体对道德的一种内在的、主动的认知和实践,个体层面的道德自觉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由于个体有限理性且追求利润最大化,这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个人主义,对个体的道德自觉的产生具有抑制和扭曲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道德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是第三次分配的根本保障,将为个体道德自觉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而公益慈善组织等社会共同体,作为重要组织载体和实施平台,是个体道德自觉汇聚而成的文明结晶,是社会主义道德在实践层面的具体展现和生动诠释,更是承担第三次分配的强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道德支撑 个体道德自觉 社会主义道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视域下第三次分配的经济逻辑与制度重构
4
作者 马俊峰 马强 《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理论通过解构所有权、使用权与分配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与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矛盾,为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产权制度重构提供了理论框架。第三次分配的经济逻辑在剩余价值社会化进程中展现出... 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理论通过解构所有权、使用权与分配权的辩证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与剩余价值剥削的本质矛盾,为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产权制度重构提供了理论框架。第三次分配的经济逻辑在剩余价值社会化进程中展现出与马克思财产权批判的深层耦合:财产权能分离机制通过慈善捐赠的产权转移、公益信托的财产社会化以及制度化保障等路径,实现了分配体系从资本积累逻辑向共享发展逻辑的结构性调适,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分配正义的价值诉求,又彰显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在共同富裕的目标导向下,第三次分配的制度重构需要以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协同演进为价值基点,通过法治保障、政策激励与数字治理构建政府、市场与社会多元共治的治理框架,创新财富流动机制并提升社会再分配效能,最终形成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的发展格局。这一理论探索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分配领域的解释维度,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产权制度的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 第三次分配 资本主义私有制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烙印会促使家族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吗?——基于烙印“刺激-消逝”双重机制的解释 被引量:4
5
作者 吴宝 王祺 +1 位作者 金陈飞 方汉青 《管理工程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54,共19页
本文检验了企业家贫困烙印如何影响家族企业参与以慈善捐赠为主的第三次分配,探究家族企业情境对烙印“刺激-消逝”双重机制的具体影响,以及该烙印机制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之间的作用差异。以2006—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 本文检验了企业家贫困烙印如何影响家族企业参与以慈善捐赠为主的第三次分配,探究家族企业情境对烙印“刺激-消逝”双重机制的具体影响,以及该烙印机制在家族企业和非家族企业之间的作用差异。以2006—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的实证结果支持了企业家贫困烙印会显著提高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观点,并发现企业家党员身份可以刺激贫困烙印,从而正向调节贫困烙印对家族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影响;在职消费则会侵蚀贫困烙印使之慢慢消逝,从而负向调节贫困烙印对家族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积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党员身份的刺激效应在家族企业情境中更为有效,而在职消费的消逝效应则在非家族企业情境中更为显著。最后,本文通过对家族企业异质性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家族经营型企业和创业型家族企业情境下企业家贫困烙印对家族企业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家族传承型企业情境中该烙印机制相对较弱。该结果表明如何实现创始人烙印的组织延续已成为家族企业传承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烙印 第三次分配 党员身份 在职消费 家族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 被引量:4
6
作者 郝娜 黄明理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6-41,共6页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 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创新之举,是一种高度依赖道德力量推动社会成员自愿分配资源的特殊模式,其生成蕴含理论逻辑、文化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人本逻辑与公平正义原则,在反思当前生产及分配方式内生矛盾的过程中重塑了分配的叙事议题及框架。文化逻辑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者爱人”观念嵌入城乡、社区与圈层内所形成的乡土文化中的“爱乡”情结、社区文化中的“爱邻”情结以及圈层文化中的“爱人”情结,构成第三次分配走出西方“慈善悖论”的文化基础与内生的道德动力。实践逻辑方面,第三次分配以开创“先富带后富”新路径、协调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精准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为动因,是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考察第三次分配的生成逻辑,对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第三次分配这种特殊模式“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如何实现”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按需分配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视角下医疗众筹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政府引导策略
7
作者 钟玉英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2-60,共9页
网络医疗众筹作为互联网慈善的新形式,具有“三次分配”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救助的供给不足,是大病救助新的渠道。但医疗众筹在起步阶段缺乏制度约束,需要通过模式设计树立口碑和提升号召力。现有医疗众筹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支持... 网络医疗众筹作为互联网慈善的新形式,具有“三次分配”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医疗救助的供给不足,是大病救助新的渠道。但医疗众筹在起步阶段缺乏制度约束,需要通过模式设计树立口碑和提升号召力。现有医疗众筹模式主要包括政府支持模式、基金会主导模式和商业医疗众筹模式等三种,它们在公益性、专业性、可信度、政府参与度等方面存在差异,第三次分配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促进医疗众筹的良性发展,政府可探索积极培育公私合营医疗众筹模式,提高模式公益性,加强医疗众筹运营的法律规制,建立公众信任等措施更主动监管医疗众筹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众筹模式 政府监管 第三次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机制:基本构成与作用机理 被引量:4
8
作者 江亚洲 周俊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6,I0004,共10页
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主要通过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来弥补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不足。既有研究均认同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活动,但对社会机制的具体内容缺乏探讨。对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 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第三次分配主要通过发挥社会机制的作用来弥补第一次和第二次分配的不足。既有研究均认同第三次分配是社会机制调节的资源配置活动,但对社会机制的具体内容缺乏探讨。对上海市的调查资料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发现,第三次分配的社会机制由志愿意向、公共利益和社群构成,其中志愿意向是第三次分配的供给侧,公共利益是需求侧,社群发挥调节社会资源的作用,是社会机制的核心。在与市场机制、行政机制相并列的意义上建立第三次分配社会机制的理论模型,对于理解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机理并基于此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社会机制 社群 志愿意向 公共利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基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考察 被引量:3
9
作者 吴磊 唐书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9,207,共14页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 如何更好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是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议题。现有关于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研究过于关注工具理性,忽视了其背后的价值理性和内涵本质,尤其是缺乏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引入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基于“价值性—工具性”二维矩阵所构建的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传导机制,具体表现为第三次分配通过发挥文化、制度和主体三个层面的示范、刺激和众创效应来实现共同富裕。在文化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示范效应,通过培育慈善文化、倡导民间互助、培育共享理念等推动共同富裕,映射出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在制度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刺激效应,通过优化税收制度、慈善服务制度、三个层次分配衔接制度推动共同富裕,彰显出第三次分配的工具属性;在主体层面,第三次分配能够发挥众创效应,通过协同机制、互助机制、互嵌机制推动共同富裕,体现兼具价值与工具的双重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 传导机制 示范 以人民为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健 马创军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81-88,共8页
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跃迁和升级都对慈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关系,可以发现慈善事业作为生产关系中的... 历史上每一次生产力的跃迁和升级都对慈善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为新质生产力赋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通过分析新质生产力、第三次分配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契合关系,可以发现慈善事业作为生产关系中的上层建筑,不仅要适应生产关系中作为经济基础的第三次分配制度创新之要求,更要适应生产力发生革命性变革的新质生产力能级跃升之需要。具体来看,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劳动者技能、改进劳动资料和拓展劳动对象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动力。然而,由于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方面仍面临困境,所以须从以人为本、和衷共济以及融合为要的角度,积极培养高素质慈善人才,夯实公益慈善数字底座,拓展慈善事业劳动对象,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第三次分配 慈善事业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治理性团结:第三次分配正义实现的路径省思 被引量:1
11
作者 顼迎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8,共12页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 第三次分配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社会为分析框架,从正义的视角可以将第三次分配归纳为三种不同的团结样态:制度性团结、社会性团结、治理性团结。国家顶层设计意义上的三次分配的联结是一种制度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弥补初次分配、再分配不足的宏观正义;组织化与非组织化的社会力量的联结是一种社会性团结,体现了第三次分配实现形式的微观正义。但是第三次分配也存在正义不足的情形,而治理性团结可以纾解第三次分配正义不足的困局,通过党建引领、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多主体参与、受助人员反哺式参与等多元主体联动促进第三次分配正义,为更快更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路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分配正义 治理性团结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背景下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时代内涵、实践形态与路径省思 被引量:4
12
作者 郭阳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8-96,共9页
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慈善活动与志愿服务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社会活动,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补充性制度安排,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为慈善组织进行信息收集与募集善款、市场... 第三次分配是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慈善活动与志愿服务对各类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社会活动,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补充性制度安排,对于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形式为慈善组织进行信息收集与募集善款、市场企业进行利益与资源共享、社会个人进行捐赠与志愿服务,但同时也面临着结构失衡、成长受阻与信任危机等现实困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应从法律层面、制度层面、治理层面、环境层面与监督层面反思社会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的路径:通过完善《慈善法》相关法律体系优化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通过公正合理的制度措施激发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通过构建“善”治导向的共同体促进社会力量的参与长久,通过营造积极健康的慈善生态稳定社会力量的参与环境,通过建立多元协同的监督机制改善社会力量的参与实践,旨在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社会力量 第三次分配 路径省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角下第三次分配的逻辑观照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梅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8-155,共8页
第三次分配实施的本质在于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改善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深刻认识与理解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与客体,才能更好地把握第三次分配的主导机制,促进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在财富再分配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 第三次分配实施的本质在于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改善收入分配机制的不合理。深刻认识与理解第三次分配的主体与客体,才能更好地把握第三次分配的主导机制,促进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发挥。在财富再分配助力共同富裕实现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第三次分配,也要从整体性的视角出发对财富分配的内容与分配效应进行反思。我国追求的共同富裕是精神富裕与物质富裕的统一,这一特点应该体现在财富创造与分配的全过程中。同时,财富的分配效应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衰减,随着分配次数的增加,分配效应在逐渐降低。因此,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在财富再分配过程中的作用。不仅要推动现有公益慈善事业的转型升级,还要积极创新与拓展第三次分配的实践路径与形式。在顺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的同时,推动共享经济的发展,探索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形式,共同促进第三次分配发挥更大效应,助力我国早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 分配制度 公益慈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图景及运作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阳 闫亭豫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18,共9页
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第三次分配行为活动在数字平台上实现的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信息互动形成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模式。数字化监管模式具有... 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第三次分配行为活动在数字平台上实现的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信息互动形成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模式。数字化监管模式具有数字平台支撑、智能决策非情感化、线上数据跑路及行为有迹可循等特征,是赋能第三次分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应围绕“一个平台、两大中心和三张业务网”的思路展开,整个运作过程受到技术、制度双重逻辑驱动,面临着数字化监管的顶层设计缺乏、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复杂、监管主体职业素养不高、监管对象适应能力有限、监管过程风险防控棘手、监管标准法治保障滞后等现实梗阻。鉴于此,助推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须做好数字化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明晰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的权责体系、提升监管主体的职业素养、提高监管对象的适应能力、强化监管过程的风险防控、夯实监管标准的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数字化监管 政府监管 监管模式 分配制度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中的互益性分配:现实价值、逻辑关系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家良 袁君翱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7-126,207,共11页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但是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公益性分配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互益性分配的价值。公益性分配立足于更高的道德维度,对社会价值有引领示范作用,但盲目追求纯粹公益只会限制第三次分配的... 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但是关于第三次分配的研究着重强调了公益性分配的重要意义,忽视了互益性分配的价值。公益性分配立足于更高的道德维度,对社会价值有引领示范作用,但盲目追求纯粹公益只会限制第三次分配的规模;而承认互益性分配的重要性,有助于扩大第三次分配的覆盖范围,让更多群体共享发展成果。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看,互益性分配有助于扩大参与主体、夯实文化基础、廓清思想障碍。从第三次分配本身的制度化建设来看,互益性分配和公益性分配形成耦合关系,前者为后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后者为前者的深化构建了平台,两者共同从规范化、持续化、通约化层面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化。实践中,可从加强党建引领、打造熟人社区、加大政策支持、弘扬利他文化等方向打通路径,更好地发挥互益性分配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益性分配 公益性分配 第三次分配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慈善到第三次分配:理论批判与制度重构
16
作者 郑智超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9-13,共5页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慈善理论是第三次分配的定向之源。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慈善的批判性论述加之尖锐的文风,误读与教条化都将使第三次分配面临源头失语的危险境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生产根源、行为主体和效用目的深刻揭露了资本...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慈善理论是第三次分配的定向之源。由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慈善的批判性论述加之尖锐的文风,误读与教条化都将使第三次分配面临源头失语的危险境地。事实上,马克思恩格斯围绕生产根源、行为主体和效用目的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慈善的虚伪与反动,又不失对真正慈善的褒扬,进而肯定了慈善分配事业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以此为科学依据,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次分配制度就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破除伪善根源、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力量、以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为目标要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慈善事业 资本悖论 第三次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第三次分配的现实困境与治理路径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卓 常进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92,共10页
为应对福利危机,西方国家福利治理由传统的国家—市场二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福利治理,福利多元主义成为社会政策领域的重要分析范式。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导,由国家、市场、... 为应对福利危机,西方国家福利治理由传统的国家—市场二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福利治理,福利多元主义成为社会政策领域的重要分析范式。福利多元主义视角下的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组织、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为主导,由国家、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福利治理形态。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面临法治政策环境、“过度市场化”、福利递送效率以及社会氛围营造等方面的一些现实困境。国家应提供完善优质的法治政策环境,推进“市场+慈善”互益型的运作模式,发挥社会工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形塑扎实推动第三次分配的良好社会氛围,从而使第三次分配更好地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利多元主义 第三次分配 治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视角下的第三次分配:现实挑战、理解维度与实践要领 被引量:7
18
作者 许小玲 陈殿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80-87,共8页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确定的新时代发展目标,而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第三次分配面临相对贫困治理期、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公益慈善环境新变化等现实挑战。精准把握第三次分配,必须正视第三次分配作用空间... 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确定的新时代发展目标,而第三次分配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第三次分配面临相对贫困治理期、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公益慈善环境新变化等现实挑战。精准把握第三次分配,必须正视第三次分配作用空间的有限性,把握好政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职能定位,处理好第三次分配与公益慈善的关系,充分认识新时代第三次分配的运行特点。第三次分配应然功能的发挥需要从保障体系和激励体系入手,通过以下路径实现:完善税收激励机制,提升捐赠主体主动性;利用非正式道德体系,塑造社会成员的共享信念;建立有效的慈善信托配套制度,推动第三次分配形式创新;构建第三次分配全过程监督网络,运用政策工具为慈善组织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第三次分配 理解维度 实践要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银行视角下第三次分配的路径挑战及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吴振东 汪洋 陈功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1-70,共10页
第三次分配与第一次、第二次分配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体系,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仍然存在分配资源不足,分配失灵或无序分配,分配无法统筹,分配不安全四个挑战。... 第三次分配与第一次、第二次分配共同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体系,已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然而,当前我国第三次分配仍然存在分配资源不足,分配失灵或无序分配,分配无法统筹,分配不安全四个挑战。对时间银行概念和其应用价值的探索能为第三次分配路径优化带来四点启示:以时间银行扩大社会资源供给,以时间银行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资源有效和有序分配,以政府主导型时间银行推进社会资源的统筹管理与分配,以时间银行构建第三次分配安全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时间银行 社会资源 志愿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次分配的伦理阐释 被引量:49
20
作者 孙春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7-92,共6页
第三次分配与推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直接相关。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难以改变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次分配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是社会成... 第三次分配与推进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伦理目标直接相关。由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难以改变分配不公和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趋势,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就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次分配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它是社会成员自发的以分配正义为核心的道德实践活动;慈善事业和志愿服务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现形式,基于慈善事业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物质生活方面的共同富裕和财富分配正义;立足于志愿服务的第三次分配,更多的指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和社会道德风尚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次分配 伦理 道德 慈善事业 志愿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