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窦黏膜具有成骨潜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
作者 范倩倩 柳忠豪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75-478,共4页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可以通过不同方法的上颌窦提升术结合使用骨移植材料或不使用骨移植材料解决骨高度不足问题,并且同期或延期进行种植体种植术。最近临床研究上颌窦提升不使用移植材料发现也有骨组织形成。另外,一些病例也报道上颌窦...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可以通过不同方法的上颌窦提升术结合使用骨移植材料或不使用骨移植材料解决骨高度不足问题,并且同期或延期进行种植体种植术。最近临床研究上颌窦提升不使用移植材料发现也有骨组织形成。另外,一些病例也报道上颌窦囊肿去除和上颌窦内异位阻生牙去除后,也会有自发性骨组织形成。由此推断上颌窦黏膜具有成骨的潜能。本文将从骨组织生成的细胞分子学基础,人类实验,动物实验,临床试验出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窦黏膜 成骨潜能 上颌提升术 骨移植材料 骨组织形成 动物实验 上颌后牙区 上颌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窦黏膜和窦口在锥体束CT中的解剖学表现 被引量:3
2
作者 郭英 曲哲 +1 位作者 马岚 韩文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53-856,共4页
目的:基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窦黏膜和窦口开放性的特点,并分析黏膜和窦口开放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50名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共300个上颌窦。使用CBCT测量上颌窦黏膜厚度,记录上颌窦不同的影像特... 目的:基于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析上颌窦黏膜和窦口开放性的特点,并分析黏膜和窦口开放性的关系。方法:选取150名患者的CBCT图像资料,共300个上颌窦。使用CBCT测量上颌窦黏膜厚度,记录上颌窦不同的影像特征,并观察窦口的开放性,以开放和阻塞分类。结果:黏膜平均厚度为4.9mm,大于2mm者占65.67%,黏膜增厚以2~5mm最为多见。上颌窦的病变黏膜增厚最为常见,其次为上颌窦囊肿。有10.67%为阻塞窦口。窦口的开放性与黏膜增厚的程度和类型均有显著的相关性。窦口的平均直径为1.76mm,窦口下界距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为30.79mm。结论:术前CBCT扫描时应将窦口包含在内。窦口阻塞和上颌窦存在病变的患者术前应请耳鼻喉专家会诊,特别是病变类型为上颌窦囊肿、部分浑浊液体积累和完全浑浊化者,黏膜增厚大于10mm者,因为这些患者窦口阻塞的风险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上颌窦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10例临床效果报道
3
作者 游达礼 王志荣 《中国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7-80,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黏膜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胃镜下所见的典型胃窦黏膜脱垂表现的患者,超声胃镜确认病变在黏膜层,排除肿瘤等疾病。经过质子泵抑制剂(PPI)连续治疗3个月,症状无明显好转,在患者知情同意...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窦黏膜脱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符合胃镜下所见的典型胃窦黏膜脱垂表现的患者,超声胃镜确认病变在黏膜层,排除肿瘤等疾病。经过质子泵抑制剂(PPI)连续治疗3个月,症状无明显好转,在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行ESD。术后3个月门诊复诊,复查胃镜。结果 10例接受ESD术的胃窦黏膜脱垂患者,术中术后均未见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未见胃窦黏膜脱垂。结论 ESD术治疗胃窦黏膜脱垂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黏膜脱垂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疗效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30例 被引量:3
4
作者 马庆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7期93-93,95,共2页
目的探讨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方法在局部麻醉鼻内镜指引下,经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结果30例患者中,随访1年以上,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 目的探讨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的疗效。方法在局部麻醉鼻内镜指引下,经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结果30例患者中,随访1年以上,无1例复发,治愈率100%,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尖牙窝下鼻道联合径路摘除上颌窦黏膜囊肿优于传统手术和单纯尖牙窝径路,操作简单,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治愈率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尖牙窝 下鼻道 鼻内镜手术 上颌窦黏膜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体束CT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与牙周组织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柯 宋倩 +1 位作者 傅亚婷 刘华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75-1079,共5页
目的: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与牙周组织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测量上颌前牙唇侧角化龈宽度,利用锥体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上颌窦黏膜厚度,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与各项牙... 目的: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与牙周组织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择5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测量上颌前牙唇侧角化龈宽度,利用锥体束CT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上颌窦黏膜厚度,分析上颌窦黏膜厚度与各项牙周组织特征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牙龈厚度与上颌窦黏膜厚度间的相关系数为0.275,二者间呈弱相关性;牙龈厚度与角化龈宽度间相关系数为0.662,二者间具有相关性;其余各指标间未见明显相关性。对牙龈厚度与上颌窦黏膜厚度进一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回归系数分别为0.324和0.337,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龈厚度与上颌窦黏膜厚度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尚需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体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上颌窦黏膜厚度 牙龈厚度 角化龈宽度 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肝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动力指标及胃窦黏膜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承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2期78-79,102,共3页
目的观察舒肝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指标及胃窦黏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2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舒肝颗粒治疗。比较两... 目的观察舒肝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动力指标及胃窦黏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2例F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舒肝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的胃动力指标[餐后胃窦收缩幅度(P)、收缩频率(F)、运动指数(MI)]、胃窦黏膜指标[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水平变化,并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P、F、MI、GAS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S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之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05)。结论舒肝颗粒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FD疗效显著,可在促进胃动力恢复的同时保护胃窦黏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肝颗粒 马来酸曲美布汀 功能性消化不良 胃动力 窦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对患者胃窦黏膜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王鑫 《北方药学》 2019年第3期111-112,共2页
目的:探究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对患者胃窦黏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6例FD患者分为两组,68例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归入单一组,68例应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 目的:探究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对患者胃窦黏膜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136例FD患者分为两组,68例仅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归入单一组,68例应用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归入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症状评分、胃黏膜生化指标、胃电特征指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GSR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单一组(P<0.05);两组胃黏膜生化指标[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生长抑素(S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单一组(P<0.05);两组胃电特征指标(胃电频率、胃电节律紊乱百分比)均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单一组(P<0.05);两组治疗后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联合莫沙必利治疗FD,可改善肠胃运动,调节胃电节律,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酸曲美布汀 莫沙必利 功能性消化不良 窦黏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及上颌窦黏膜囊肿的CBCT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贾婉萍 舒媚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5期122-123,共2页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及上颌窦黏膜囊肿的CBCT应用。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口腔疾病患者100例,采用锥形束CT机扫描,采用360°旋转扫描,球管电压为120 kV,电流为5 mA,层厚为0.3 mm,扫描范围为16 cm×13 ... 目的:探讨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关系及上颌窦黏膜囊肿的CBCT应用。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月收治口腔疾病患者100例,采用锥形束CT机扫描,采用360°旋转扫描,球管电压为120 kV,电流为5 mA,层厚为0.3 mm,扫描范围为16 cm×13 cm,扫描时间为9 s,患者取卧位,将头部固定住,保持平静呼吸;扫描时由同一医生完成。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共有60只牙根尖突入上颌窦内;其中上颌第一磨牙腭根21只(35.0%);上颌第二磨牙近中颊根6只(10.0%);第一磨牙近中颊根10只(16.7%);第二磨牙腭根5只(8.3%);第一磨牙远中颊根8只(13.3%);第二磨牙颊侧融合根5只(8.3%);第二磨牙远中颊根3只(5.0%);第二前磨牙2只(3.3%)。本试验通过CBCT显示,出现上颌窦黏膜囊肿16例,发病率为16.0%;其中单侧12例,男9例,女3例;双侧4例,男、女各2例。发生部位在底壁4例;内侧壁4例;前壁、后外侧壁各3例;顶壁2例。结论:CBCT能准确判断上颌后牙根尖与上颌窦底位置距离关系,其中第一磨牙的腭根与上颌窦底的关系密切,同时CBCT可以提高上颌窦黏膜囊肿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CT 上颌后牙根尖 上颌 第一磨牙腭根 上颌窦黏膜囊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手术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28例
9
作者 王动力 吴运芹 《中国民间疗法》 2007年第4期33-33,共1页
关键词 上颌窦黏膜囊肿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方法治疗 CT检查 以手术为主 上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筛窦炎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梁乐 刘红刚 +2 位作者 何春燕 张盛忠 陈红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651-655,共5页
目的观察慢性筛窦炎(chronicethmoiditis)患者筛窦黏膜的超微结构。方法15例慢性筛窦炎患者和4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在接受鼻内镜手术时钳取筛窦黏膜,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黏膜表面形态及炎细胞浸润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慢性筛... 目的观察慢性筛窦炎(chronicethmoiditis)患者筛窦黏膜的超微结构。方法15例慢性筛窦炎患者和4例单纯鼻中隔偏曲患者在接受鼻内镜手术时钳取筛窦黏膜,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其黏膜表面形态及炎细胞浸润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慢性筛窦炎患者筛窦黏膜可观察到黏液颗粒呈串珠样或团片状附着在残存纤毛上;纤毛稀疏、排列凌乱、缠结;细胞连接分离,细胞间隙增宽;基底细胞受损;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颗粒释放,浆细胞粗面内质网扩张等超微结构的改变。结论慢性筛窦炎患者筛窦黏膜超微结构的改变是筛窦炎慢性迁延的病理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 /超微结构 显微镜检查 电子 超微结构变化 慢性筛 窦黏膜 超微结构改变 透射电镜观察 嗜酸性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上颌窦内提升黏膜支架在牙缺损模型猪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鹏 高承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18期122-125,共4页
目的开发一种应用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黏膜支架,维持上颌窦内提升空间,降低黏膜破裂风险并使种植体根端成骨的形态趋于完善。方法实验用小型猪一头,全麻下拔除双侧第一第二上磨牙,造成缺牙状态。2个月后随机选取一侧上颌进行上颌窦内... 目的开发一种应用在上颌窦内提升术中的黏膜支架,维持上颌窦内提升空间,降低黏膜破裂风险并使种植体根端成骨的形态趋于完善。方法实验用小型猪一头,全麻下拔除双侧第一第二上磨牙,造成缺牙状态。2个月后随机选取一侧上颌进行上颌窦内提升并植入自主研发上颌窦黏膜支架,同期植入骨粉及种植体,对侧上颌行常规上颌窦内提升术同期植入骨粉及种植体。术后即刻拍CBCT评价支架植入情况及上颌窦内提升效果。结果CBCT显示实验侧上颌窦黏膜支架位于种植体尖端正上方,呈半球状撑开,骨粉均匀分布于其内部,种植体四周及正上方均匀包绕骨粉。对照侧骨粉分布不均匀,偏离种植体尖端中心,大部分位于种植体尖端一侧,另一侧及种植体正上方骨粉量较少。结论上颌窦内提升黏膜支架能够起到一定的维持提升空间、保护上颌窦黏膜、稳定和限制骨移植物位置和分布、改善内提升效果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内提升 上颌窦黏膜 支架 穿孔 骨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患者上颌窦底提升术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诗卉 赵静辉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7-229,共3页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老年患者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手段,但与之相伴的系列并发症可能会影响种植治疗的效果。因此,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术中出血、上颌窦黏膜穿孔、上颌窦炎、... 上颌窦底提升术是解决老年患者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手段,但与之相伴的系列并发症可能会影响种植治疗的效果。因此,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对于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术中出血、上颌窦黏膜穿孔、上颌窦炎、脑震荡及良性阵发性姿势性眩晕症等并发症及其处理方式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 并发症 上颌窦黏膜穿孔 上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1例
13
作者 张立杰 唐立滨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4期90-90,共1页
关键词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CT检查 鼻腔出血 入院查体 占位性病变 上颌窦黏膜 反复发作 自行止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结核1例报告
14
作者 张国 孙守毅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6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胃结核 幽门不全梗阻 电子胃镜检查 抑制胃酸分泌 窦黏膜 上腹部饱胀 幽门管溃疡 炎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plus resection of antral mucosa or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alone on motility function of pyloric antrum
15
作者 文亚渊 王代科 刘宝华 《Journal of Medical Colleges of PLA(China)》 CAS 2004年第4期238-240,共3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plus resection of antral mucosa (HSV+RAM) or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HSV) alone on the motility function of the pyloric antrum.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plus resection of antral mucosa (HSV+RAM) or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HSV) alone on the motility function of the pyloric antrum. Methods: 48 patients with duodenal ulcer were studied. 18 dogs were employed as experimental animals. 20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with HSV and 28 with HSV+RAM. The frequency of gastric evacuation and the amplitude of electrogastrography were determined 4 to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18 dog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HSV group and HSV+RAM group. The time of gastric evacuation, antral myoelectric activity and antral pressure were determined in the dogs 4 to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The preoperative findings of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 dogs served as the control. Results: After operation, barium meal revealed that the shape of the stomach and duodenum was normal and the gastric peristalsis was clearly visible in human patients and experimental dogs. In the HSV+RAM group of dogs, the initial evacuation time was (5.0+0.06) min and the time of complete evacuation was (4.0+0.4) h after food-taking,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the HSV group of dogs (P>0.05). The frequency of the antral myoelectric action potential was (3.11+0.65) cycles/min in the dog HAS+RAM group and the frequency of electrogastrography was (3.25+0.75) cycles/min in the human HSV+RAM group,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and the dog and human HSV groups (P<0.05). Injection of pentagastrin in dogs and food-taking in human being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antral pressure and the amplitude and frequency of electrogastrography. Conclus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motility function of the reconstructed pyloric antrum in the HSV+RAM group of both the experimental dogs and human patients approaches to the normal even though there is a decrease of antral myoelectric frequency. It is suggested that HSV+RAM should be the first choice for the surgical management of duodenal ul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ly selective vagotomy RESECTION antral mocusa motility function ELECTROGASTROGRAPHY d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