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0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突触上与突触外的NMDA受体及其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
作者 李兴宇 高灿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23-829,共7页
突触上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以及细胞的存活有着密切关系,而定位于突触外的NMDA受体则参与了细胞死亡通路的激活.本文主要从突触NMDA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出发,阐述突触上与突触外NMDA受体分布的原... 突触上的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受体与学习记忆以及细胞的存活有着密切关系,而定位于突触外的NMDA受体则参与了细胞死亡通路的激活.本文主要从突触NMDA受体的结构和功能出发,阐述突触上与突触外NMDA受体分布的原因,阐明其介导不同信号通路的具体分子机制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以突触外的NMDA受体为靶点,对AD疾病的治疗提出合理的展望,以期推动对该疾病的研究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上 突触 NMDA受体 细胞外调节激酶(ERK) cAMP应答元件结合蛋白(CREB) 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胆汤含药血清调控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朱金华 杨威 +6 位作者 李琳琳 陈静 张米兰 刘冰怡 仁青永措 周军 万红娇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5-59,I0010,共6页
目的以谷氨酸作用的HT22细胞为精神分裂症细胞模型,通过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JNK相互作用蛋白3(c-Jun NH2-termin... 目的以谷氨酸作用的HT22细胞为精神分裂症细胞模型,通过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突触后致密蛋白95(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95,PSD-95)、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JNK相互作用蛋白3(c-Jun NH2-terminal kinase-interacting protein-3,JIP-3)、连接蛋白43(connexin-43,Cx-43)的变化,并从神经元突触可塑性角度探讨温胆汤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障碍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温胆汤40、30、20 g/kg组和氯氮平0.02 g/kg组。各用药组灌胃相应的分组剂量药物,1次/d,7 d后取血,制备含药血清。采用CCK8实验确定谷氨酸对HT22细胞的作用浓度和时间点;以10 mmol/L谷氨酸作用24 h的HT22细胞为细胞模型,流式细胞术检测温胆汤含药血清对HT22细胞凋亡率的影响;RT-qPCR检测HT22细胞中Psd95、Gap43、Jip3和Cx43 mRNA表达;WB检测HT22细胞中PSD-95、GAP-43、JIP-3、Cx-43蛋白表达。结果根据不同浓度谷氨酸对HT22细胞增殖率影响的结果,确定10 mmol/L谷氨酸作用HT22细胞24 h为细胞实验条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谷氨酸模型组HT22细胞凋亡率显著上升;其PSD-95、GAP-43、JIP-3、Cx-43 mRNA和蛋白表达也明显下调(P<0.01)。与谷氨酸模型组比较,谷氨酸+温胆汤40、30、20 g/kg含药血清组HT22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并显著上调PSD-95、GAP-43、JIP-3、Cx-43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温胆汤可能是通过降低神经元细胞凋亡,上调其PSD-95、GAP-43、JIP-3、Cx-43表达水平,进而调控突触可塑性,以期达到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认知缺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胆汤含药血清 精神分裂症 HT22细胞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乳酸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
3
作者 韩雨梅 张子威 +5 位作者 梁家任 包春辉 田俊生 周石 向欢 杨永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9-1510,共12页
目的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ra... 目的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对照运动组(HC组)以及模型运动组(HM组)。M组和HM组采用8周CUMS建立抑郁模型,HC组和HM组从第5周开始接受4周HIIT干预,HIIT方案为3 min高速(85%~90%S_(max))和1 min低速(50%~55%S_(max))无间歇重复训练(S_(max)为最大训练速度),每次训练循环3~5组,每周训练5 d。分别于第4周和8周末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尾静脉血乳酸含量。干预结束后取大鼠PFC,用高尔基染色检测突触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乳酸和谷氨酸含量以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c-Fos、Arc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NMDA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M组大鼠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直立次数、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FC中突触棘密度显著下降,c-Fos、Arc、NMDAR1表达以及乳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BDNF和MCT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5-HT含量显著降低。与M组相比,HIIT能够显著改善HM组大鼠行为学指标,上调PFC中MCT1和乳酸含量,并回调PFC中c-Fos、Arc、NMDAR1表达水平以及谷氨酸和BDNF含量,突触棘密度显著增加。结论4周HIIT干预可能通过增加CUMS大鼠PFC的乳酸含量,降低谷氨酸浓度从而回调NMDAR过度表达,减轻其神经兴奋性毒性,增强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度间歇训练 乳酸 谷氨酸 突触可塑性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突触核蛋白在帕金森病中的作用
4
作者 张振涛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9-692,共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预计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罹患PD[1]。PD的发病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2]。PD的症状包括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以及自...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第二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预计全球有超过1000万人罹患PD[1]。PD的发病风险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增加[2]。PD的症状包括运动迟缓、肌强直、静止性震颤等运动症状,以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嗅觉障碍、情绪和认知障碍等非运动症状[3]。P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丢失,残存神经元内形成路易小体[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神经变性疾病 生物标记 分子靶向治疗 Α突触核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T⁃3/TrkC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浩宇 陈英华 +9 位作者 孙玮 宋元毓 秦瑞琦 李俊峰 苏晓庆 吴彤 赵红旭 韩玉生 李欣然 苗悦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39-749,共11页
目的:基于NT⁃3(神经营养因子3)/TrkC(酪氨酸激酶受体C)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四神聪”、“风池”对保护及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抑制VD大鼠炎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后的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 目的:基于NT⁃3(神经营养因子3)/TrkC(酪氨酸激酶受体C)信号通路,探讨电针“四神聪”、“风池”对保护及改善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突触可塑性,抑制VD大鼠炎症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筛选后的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假手术组12只、手术组36只。采用四血管阻断法(4⁃VO法)对手术组大鼠制作VD大鼠模型,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造模后7 d对电针组大鼠进行连续21 d的电针干预,穴取左右“四神聪”和双侧“风池”,30 min/次,1次/日。在造模前、造模后及干预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学习认知能力;HE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IHC)观察海马组织内NLRP3、NT⁃3、小胶质细胞Iba⁃1(离子钙接头蛋白)阳性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海马组织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及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NT⁃3、TrkC、NLRP3、Caspase⁃1(胱天蛋白酶⁃1)、Syn(突触素)、PSD95(突触后致密物95)蛋白表达。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成功穿越平台次数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时长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增加(P<0.05);与空白组、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IHC提示Iba⁃1、NLRP3表达显著增加(P<0.01),NT⁃3明显减少(P<0.01);电针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比较,小胶质细胞形态有所恢复,Iba⁃1、NLRP3表达降低(P<0.05,P<0.01),NT⁃3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1);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海马内IL⁃1β和IL⁃18含量较空白组、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1);电针组大鼠海马内IL⁃1β和IL⁃18含量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与空白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内NT⁃3、TrkC、PSD95、Syn蛋白表达明显减低(P<0.05,P<0.01),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海马内NT⁃3、TrkC、PSD95、Syn蛋白表达显著提高(P<0.05,P<0.01),NLRP3、Caspase⁃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电针可能通过增加VD大鼠海马中NT⁃3表达量,促进NT⁃3与TrkC相结合,降低NLRP3蛋白表达,缓解小胶质细胞诱导的神经炎症,改善突触可塑性,具有脑保护作用,改善学习记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血管性痴呆 神经营养因子3(NT⁃3) 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LRP3)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磁耦合与自突触耦合神经元随机共振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欧小红 覃玉荣 陈妮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9-160,共12页
为了研究磁、电和化学自突触耦合共同作用对神经元随机共振强度的影响,解决单一耦合方式未能如实反映人体真实耦合情况的问题,本文在同时考虑磁、电和化学自突触作用条件下,构建高斯白噪声和弱周期性外刺激信号作用下的神经元膜电位非... 为了研究磁、电和化学自突触耦合共同作用对神经元随机共振强度的影响,解决单一耦合方式未能如实反映人体真实耦合情况的问题,本文在同时考虑磁、电和化学自突触作用条件下,构建高斯白噪声和弱周期性外刺激信号作用下的神经元膜电位非线性变化模型,以膜电位一次谐波(频率和外刺激相同)的傅里叶系数作为随机共振强度评价指标,开展弱周期性外刺激信号作用下高斯白噪声诱导的神经元随机共振仿真研究。结果表明:①随机共振强度随电和化学自突触电导增大而增强,随磁耦合强度的增大而减弱;②在外刺激信号参数给定条件下,电自突触延时量决定了自突触对神经元放电起正反馈还是负反馈作用,从而增强或减弱神经元随机共振强度;③相对磁和电或磁和化学自突触2种耦合方式而言,磁、电和化学自突触的协同作用对外刺激信号的传导具有更好的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耦合 电自突触 化学自突触 随机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物全光控突触研究进展
7
作者 单海 应宏微 +4 位作者 程培红 胡令祥 王敬蕊 叶志镇 诸葛飞 《发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9,共15页
类脑神经形态计算有望克服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瓶颈,实现低功耗、高效信息处理,进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突触是构建神经形态系统的关键硬件,其中光电突触结合了电子学和光子学优势,具有光学感知、信息计算和存储等多种... 类脑神经形态计算有望克服传统冯·诺依曼计算架构瓶颈,实现低功耗、高效信息处理,进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突触是构建神经形态系统的关键硬件,其中光电突触结合了电子学和光子学优势,具有光学感知、信息计算和存储等多种功能。新兴的全光控光电突触,其电导非易失性增大和降低均通过光信号实现,可有效避免电信号对器件微结构的破坏,改善工作稳定性,并且赋予突触器件新的功能。氧化物易制备,与CMOS工艺兼容性好,是使用最广泛的人工突触材料。本文梳理了具有长程可塑性的氧化物全光控突触器件研究进展,分别讨论了基于光波长和光功率调控的全光控突触,主要聚焦器件结构、材料选择和光电响应机制,最后分析了当前全光控突触发展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形态计算 光电突触 全光控突触 长程可塑性 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研究进展
8
作者 范晓波 祖梅 +5 位作者 杨向飞 宋策 陈晨 王子 罗文华 程海峰 《无机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6-270,共15页
作为神经网络中数量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新型人工突触器件的研发成为硬件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的关键挑战。基于电化学晶体管的三端突触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解质层中的离子来调节通道电导,也被称为电化学离子突触,该器件通过离子在具有氧化还... 作为神经网络中数量最庞大的组成部分,新型人工突触器件的研发成为硬件实现神经形态计算的关键挑战。基于电化学晶体管的三端突触器件能够有效利用电解质层中的离子来调节通道电导,也被称为电化学离子突触,该器件通过离子在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沟道材料中的电化学掺杂和恢复过程来模拟生物突触特性。在调制沟道材料电导的离子中,采用质子(H+)作为掺杂粒子的电化学离子突触具有能耗更低、运行速度更快和循环寿命更长等优势。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的研究进展,归纳了用于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沟道层和电解质层的材料体系,分析了质子调控型电化学离子突触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形态器件 人工突触 电化学晶体管 质子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医药调控突触可塑性干预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徐红彩 许玉珉 +4 位作者 刘诗雨 路芳梅 闫化雨 刘源 杨鑫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1019,共9页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渐进性认知功能受损和精神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参与AD发病的关键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突触可塑性受损是AD主要的病理机制之一,也是AD认知障碍的主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渐进性认知功能受损和精神行为异常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是参与AD发病的关键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突触可塑性受损是AD主要的病理机制之一,也是AD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目前获批上市的抗AD药物仅能缓解部分认知功能,尚不能有效延缓病程进展。研究表明,中医药可减轻突触超微结构损伤,调节突触传递效能障碍,调控信号因子与受体结合,增加突触相关蛋白表达等,有效改善AD模型学习记忆障碍,但相关的系统综述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突触可塑性 中药复方 中药单体 针灸 神经递质 信号通路 突触相关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素蛋白/氯化钙复合忆阻器的性能调控及突触可塑性模拟
10
作者 谢玉龙 范苏娜 张耀鹏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21,共7页
神经形态计算的实现依赖于忆阻器等可以模拟生物突触行为的电子器件,从而使其拥有高度并行、低功耗的计算能力。丝素蛋白(S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加工性和可调控的介电性能,在非易失性存储及仿生神经突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 神经形态计算的实现依赖于忆阻器等可以模拟生物突触行为的电子器件,从而使其拥有高度并行、低功耗的计算能力。丝素蛋白(SF)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加工性和可调控的介电性能,在非易失性存储及仿生神经突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然而,目前SF基忆阻器仍面临开关电压大、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实际应用。采用SF与氯化钙进行复合,通过调控钙离子的掺杂浓度及SF的分子结构,构筑了忆阻性能可调的SF基复合忆阻器。结果表明:该忆阻器可在较低的开关电压下实现忆阻转变,具有典型的双极性电阻开关行为。此外,该复合忆阻器在50次循环周期内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且高低阻态的保持时长均超过3000 s。在脉冲电压的作用下,SF复合忆阻器呈现出非线性电学特性,模拟了神经突触的短时和长时可塑性,为神经形态计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素蛋白 忆阻器 人工神经突触 突触可塑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糖尿病大鼠皮质神经元与突触数量变化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11
作者 赵圆宇 谭敏 +3 位作者 赵慧 杨静 赵丰 杜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997-2003,共7页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和突触数量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4月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各5只,持续饲养3个月后,应用无偏体视学定...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和突触数量变化及其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联。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法构建1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将4月龄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每组各5只,持续饲养3个月后,应用无偏体视学定量分析大脑皮质体积、神经元数量及突触数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大鼠大脑皮质体积下降6.00%,神经元数量减少14.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突触数量显著减少70.14%(P<0.05),且皮质中每神经元的Spinophilin/Neurabin阳性突触小体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型糖尿病早期虽未引起皮质神经元显著丢失,但突触数量急剧减少可能是认知功能障碍的关键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认知功能障碍 大脑皮质 体视学定量 神经元 突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帕金森病标志物α-突触核蛋白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李奇 秦亚娟 唐立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04-417,共14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病理性聚集体是PD的生物标志物,与P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寻找一种在疾病早期就能够抑制病理性聚集体如α-syn寡聚体与α-syn原纤维形...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的病理性聚集体是PD的生物标志物,与PD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寻找一种在疾病早期就能够抑制病理性聚集体如α-syn寡聚体与α-syn原纤维形成的抑制剂,对治疗PD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以α-syn为靶点的聚集抑制剂研究有了显著进展。文章综述了α-syn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机制和聚集抑制剂的研究进展,旨在为α-syn聚集抑制剂进一步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聚集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突触连接脉冲神经元的突触延迟在线监督学习算法
13
作者 王向文 邹丽 范景行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1-2427,共7页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突触延迟在神经信息处理过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且多突触连接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然而,当前脉冲神经网络建模时大多采用单突触连接模式,且在监督学习算法的设计中未充分考虑突触延迟的影响,限制了其潜在性能。鉴于此... 神经科学研究表明,突触延迟在神经信息处理过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且多突触连接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然而,当前脉冲神经网络建模时大多采用单突触连接模式,且在监督学习算法的设计中未充分考虑突触延迟的影响,限制了其潜在性能。鉴于此,构建了一个具有多突触连接的脉冲神经元网络,并提出了一种具有生物可解释性的在线监督学习算法,能够同时优化脉冲神经元的突触权值与突触延迟。该算法应用脉冲序列的核函数表示构造实时误差函数,并应用梯度下降方法推导突触权值和突触延迟的实时更新规则。脉冲序列学习和非线性模式分类任务的结果表明,动态突触延迟学习算法比静态突触延迟学习算法的学习准确率更高且所需的学习周期更少,并且多突触连接比单突触连接的学习准确率更高。可见,突触延迟可塑性以及多突触连接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脉冲神经网络的学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冲神经网络 在线监督学习 突触延迟学习 突触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钨忆阻器的制备及其神经突触特性
14
作者 邱志程 李阳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8-285,共8页
为了实现忆阻器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模拟型氧化钨忆阻器;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衬底上依次生长氧化钨薄膜和银薄膜,将氧化钨作为阻变层,氧化铟锡作为底电极,银作为顶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系统数字源表表征制备的... 为了实现忆阻器在神经网络中的应用,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制备模拟型氧化钨忆阻器;在氧化铟锡导电玻璃衬底上依次生长氧化钨薄膜和银薄膜,将氧化钨作为阻变层,氧化铟锡作为底电极,银作为顶电极;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系统数字源表表征制备的氧化钨忆阻器的结构、电学性能和导通机制。结果表明:制备的氧化钨忆阻器具有优异的突触性能,阻变机制由银导电细丝为主导;将制备的忆阻器用于神经网络仿真,准确率达到99.11%,与中央处理器的准确率99.31%相近,能够应用于神经形态的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忆阻器 人工突触 磁控溅射 神经网络 神经形态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区域特异性突触可塑性参与吗啡耐受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韩雅洁 王健 宋宗斌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2100-2104,共5页
连续使用吗啡易引发耐受,导致镇痛效果下降及不良反应增多,严重影响临床应用。突触功能可塑性通过谷氨酸能受体介导的钙信号通路、PKA/PKC/MAPK级联及胶质细胞触发的神经炎症信号,调节突触传递效能的持久性变化,促进吗啡耐受的发展。结... 连续使用吗啡易引发耐受,导致镇痛效果下降及不良反应增多,严重影响临床应用。突触功能可塑性通过谷氨酸能受体介导的钙信号通路、PKA/PKC/MAPK级联及胶质细胞触发的神经炎症信号,调节突触传递效能的持久性变化,促进吗啡耐受的发展。结构可塑性则涉及树突棘密度与形态的动态重塑、突触连接的新增或修剪,以及突触活性区的重构。吗啡处理后,中枢神经系统突触可塑性呈现区域特异性改变,协同推动耐受进程。本文系统综述了突触可塑性在吗啡耐受中的机制研究进展,以期为开发新型镇痛药物和优化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吗啡耐受 突触 功能可塑性 结构可塑性 中枢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芪芎左归颗粒通过上调BDNF/TrkB通路提高衰老大鼠突触可塑性
16
作者 王庆阁 赵晓慧 +2 位作者 何宇轩 刘飞祥 张运克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89-1598,共10页
目的探讨芪芎左归颗粒通过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对衰老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阳性药多奈哌齐(Don)组、中药芪芎左归颗粒(QXZG)组,10只/... 目的探讨芪芎左归颗粒通过调控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对衰老大鼠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阳性药多奈哌齐(Don)组、中药芪芎左归颗粒(QXZG)组,10只/组。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大鼠均连续腹腔注射D-半乳糖构建脑衰老大鼠模型;造模同时,Don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混悬液(0.45 mg/kg灌胃)、QXZG组给予芪芎左归颗粒混悬液(7.97 g/kg灌胃),持续8周。干预结束后,评估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情况、行为学表现、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HE及尼氏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2A(CDKN2A/p16INK4a)蛋白阳性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突触可塑性蛋白突触素(SYN)、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阳性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检测BDNF/TrkB通路相关蛋白及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牙齿、毛发变黄,体质量减轻等衰老表型并表现出学习记忆能力的损伤;血清SOD、GSH-Px活力降低,MDA含量升高(P<0.001);海马CA1区出现病理损伤,尼氏小体减少伴有p16蛋白升高(P<0.001);BDNF/TrkB通路蛋白BDNF、TrkB、CREB及突触可塑性蛋白SYN、GAP43、PSD95表达量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芪芎左归颗粒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大鼠衰老表型的发生,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海马CA1区病理损伤,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及p16蛋白表达(P<0.05);促进BDNF/TrkB通路蛋白及突触可塑性蛋白表达(P<0.05)。结论芪芎左归颗粒可能通过上调BDNF/Trk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提高衰老大鼠突触可塑性、降低体内氧化应激水平,发挥抗脑衰老及提高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衰老 BDNF/TrkB信号通路 突触可塑性 学习记忆 芪芎左归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触外GABA_(A)受体在产后抑郁症和经前综合征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晓丽 王洪波 +1 位作者 俞纲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2-468,共7页
突触外γ-氨基丁酸A型(GABA_(A))受体是一类分布于胞体、树突等非突触结构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其五元异聚体结构中通常含有δ亚基。在产后抑郁症和经前综合征模型动物上均可见δ亚基表达发生改变,δ^(-/-)和δ^(-/-)小鼠均表现出产后... 突触外γ-氨基丁酸A型(GABA_(A))受体是一类分布于胞体、树突等非突触结构的抑制性神经递质受体,其五元异聚体结构中通常含有δ亚基。在产后抑郁症和经前综合征模型动物上均可见δ亚基表达发生改变,δ^(-/-)和δ^(-/-)小鼠均表现出产后抑郁症行为表型,表明突触外GABA_(A)受体参与了其发病机制。本文综述突触外GABA_(A)受体与产后抑郁症和经前综合征的相关性以及突触外GABAA受体靶向药物在这2类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强调突触外GABA_(A)受体作为女性情绪障碍治疗靶标的重要价值,为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触外γ-氨基丁酸A型受体 δ亚基 产后抑郁症 经前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In_(2)Se_(3)铁电沟道场效应晶体管及其突触性能
18
作者 胡辰 彭松昂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3-108,共6页
利用机械剥离法制备α-In_(2)Se_(3)二维铁电材料,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样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电子束光刻制备以α-In_(2)Se_(3)作为沟道的铁电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研究发现:通过在顶栅电极施加正负脉冲可以有效激励α-In_(2)Se_(3)面外... 利用机械剥离法制备α-In_(2)Se_(3)二维铁电材料,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分析样品的结构特征,并通过电子束光刻制备以α-In_(2)Se_(3)作为沟道的铁电沟道场效应晶体管。研究发现:通过在顶栅电极施加正负脉冲可以有效激励α-In_(2)Se_(3)面外极化,表现出增强和抑制的短程可塑性。并且,随着栅极电压脉冲积累,α-In_(2)Se_(3)面外极化特性会使得沟道铁电极化加强,对应的突触电流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实现由短程可塑性向长程可塑性的转变。此外,不同脉幅的激励信号可以调整长时程增强特性,展现了器件应用于复杂突触学习行为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剥离法 α-In_(2)Se_(3)二维铁电材料 面外极化 铁电沟道场效应晶体管 突触晶体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中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赖华清 范平龙 +1 位作者 王真真 陈乃宏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1205,共5页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自杀倾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小... 抑郁症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的特点,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并常伴有自杀倾向的情感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在抑郁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小胶质细胞调节突触可塑性发挥抗抑郁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3种主要类型的分子信号调节小胶质细胞的突触修剪,包括“Find Me”信号、“Eat Me”信号和“Don’t Eat Me”信号。通过对近年来关于小胶质细胞在抑郁症中如何调节突触可塑性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能加强对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突触可塑性的认识,并有助于通过靶向小胶质细胞或小胶质细胞相关信号通路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小胶质细胞 突触可塑性 突触修剪 突触吞噬 突触丢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波对神经递质突触传递过程影响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陈晨 丁泓铭 马余强 《物理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2-46,共15页
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微波和红外波之间的电磁波,因其强穿透性、非电离性和强吸收性等物理特性,在非接触式调控突触传递过程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突触传递过程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深入了解太赫兹波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对于预... 太赫兹波是一种介于微波和红外波之间的电磁波,因其强穿透性、非电离性和强吸收性等物理特性,在非接触式调控突触传递过程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突触传递过程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深入了解太赫兹波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对于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太赫兹波的物理特性、生物效应及突触传递的相关概念,随后重点讨论了太赫兹波在突触前、突触间隙和突触后三个阶段对神经递质传递的影响。最后,本文总结并展望了太赫兹波在未来突触传递过程中的潜在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波 神经递质 突触传递 分子动力学 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