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7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潇 潘文斌 王牧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91-399,共9页
为研究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根据2001-2009年水口库区无云覆盖的24幅卫星遥感影像,构建研究区域凤眼莲干流-支流分布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端元的混合象元线性分解模型,对福建省水口水库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凤眼... 为研究闽江水口水库凤眼莲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根据2001-2009年水口库区无云覆盖的24幅卫星遥感影像,构建研究区域凤眼莲干流-支流分布的空间结构,并通过建立端元的混合象元线性分解模型,对福建省水口水库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凤眼莲分布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凤眼莲的暴发区逐渐向下游迁移,同时,支流对研究区域凤眼莲的面积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河流较长、周边有人口居住的支流是凤眼莲源头治理的重点;各种人为或自然原因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河流流速变缓等是凤眼莲泛滥的重要原因.建议针对研究区域上游及其周边进行养殖污染、工业污染整治,强化对污染源的监督管理,推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等.本研究可为了解水口水库的凤眼莲时空分布规律,进而制定相应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措施提供必不可少的数据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眼莲 水口水库 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2
作者 刘德军 肖晶晶 +3 位作者 李文明 周利 田逢军 肖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4,共11页
【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 【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1)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整体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2)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核密度呈现出“中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空间格局,且中部>东部>西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呈现出“南部东部热、西部北部冷”的“W”形分布,冷热点依次由中部、南部向东部、西部和北部边缘扩散。4)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受地区旅游条件、自然生态、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影响。【结论】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且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及推拉合力的驱动。有关部门应重视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旅游条件和自然生态吸引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3
作者 皮兵 许珊 +2 位作者 马伊闽 马丰丰 曾霞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其中,阔叶林、杉木林和松木林是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依次表现为:中龄林(73.67×10^(6)t)>成过熟林(49.13×10^(6)t)>近熟林(45.14×10^(6)t)>幼龄林(18.91×10^(6)t)。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0.70 t·hm^(-2),其中成过熟林碳密度最高(35.82 t·hm^(-2)),是幼龄林(7.12 t·hm^(-2))的5倍。在全省各州市的空间分布上,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西南地区(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碳储量明显高于湘东北地区(益阳市、株洲市和岳阳市)的碳储量,而在中部地区(娄底市和湘潭市)的碳储量则相对匮乏;碳密度则在各地州市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以常德市碳密度最高(25.51 t·hm^(-2))、衡阳市碳密度最低(15.86 t·hm^(-2))。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碳储量 碳密度 材积源生物量法 空间分布特征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
作者 高鹏 赵宏波 +1 位作者 李坤 陈曦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以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生物量为基础,以各乡镇内古树占比及古树胸高断面积为核心,设立优势度指数和相对优势度指数作为古树优势种选择标准进行评估分析,选择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对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 以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生物量为基础,以各乡镇内古树占比及古树胸高断面积为核心,设立优势度指数和相对优势度指数作为古树优势种选择标准进行评估分析,选择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对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银杏、枫香、榧树、麻栎、柳杉、苦槠、青冈、南方红豆杉为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特征,形成多个密度群集聚区域,各村落及乡镇内优势种古树分布不均衡。优势种古树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临安区西部,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600m以下。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通过3种指标选择古树优势种,为优势种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临安区村落古树保护及和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指导,为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村落 优势种 空间分布特征 杭州市临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2-116,共5页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构建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不同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政府干预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人口密度和制度质量对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中部沿海古树资源特征及空间分布——以台州市黄岩区为例
6
作者 黄瑞荣 李萍 +4 位作者 胡洵瑀 朱自娟 马桂莲 王懿祥 李卫忠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9-188,207,共11页
古树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研究浙江中部沿海古树资源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推进古树文化公园创建、加强古树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台州市黄岩区古树调查成果为基础,2023年进行补充调查。... 古树具有重要的历史、生态、经济、文化和科研价值,研究浙江中部沿海古树资源和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推进古树文化公园创建、加强古树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2018年台州市黄岩区古树调查成果为基础,2023年进行补充调查。通过平均最近邻点指数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分析古树种类、株数、保护等级等资源特征和人口、居民点等空间分布及地形空间等特征。结果表明,黄岩区共有古树1016株,隶属于29科49属64种。古树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聚集型,空间聚集性由高至低依次为东部、西南部、中南部和西北部。基于人口的古树密度排名前4位依次为富山乡、平田乡、上郑乡和屿头乡;密度平均值为118.73株/万人,富山乡密度值达188.03株/万人。位于居民点100 m缓冲范围内的古树总数占比超过50%,居民点500 m缓冲范围内古树占比超过90%。古树主要分布于海拔500 m范围内,平坡及低坡度占比较大,古树生长于南向和西向比北向和东向多。黄岩区古树资源较为丰富,其空间分布特征呈现较为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主要分布于海拔及坡度较低的地方,与居民点关系较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资源特征 空间分布 台州市黄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地形流域小流域划分命名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以瀛汶河流域为例
7
作者 陈飞勇 陈倩勋 +5 位作者 江倩倩 马淑娟 徐景涛 任广欣 成小翔 王晋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5,共10页
以混合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并包含大型水库的瀛汶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地形流域中小流域的命名方法。利用WordView遥感数据和ArcGIS中的Hydrology水文分析模型,对该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研究得出... 以混合山地丘陵和平原地形,并包含大型水库的瀛汶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混合地形流域中小流域的命名方法。利用WordView遥感数据和ArcGIS中的Hydrology水文分析模型,对该流域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索和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共提取了1条主干流、22条一级支流、48条二级支流以及1个大型水库在内的完整水系网络;②根据本研究提出的混合地形小流域提取划分方法,最终得到了28个小流域,其中包括3个干流小流域和1个水库型小流域;③结合地形形态类型,小流域可分为坡面型、区间型和完整型,数量分别为3个、3个和22个,分别占比10.7%、10.7%和77.57%;④根据河网支流空间分布统计结果,流域上中下游的一级支流分叉数分别为0.33、0.77和1.50条二级水系/一级支流;⑤单位面积内一级支流长度与二级支流长度分布趋势相反,导致瀛汶河流域河网密度在上中下游的结果较为接近,为(0.53±0.1)km/km^(2)。研究结果可为混合地形小流域的提取划分及空间特征分析等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域 混合地形 空间分布特征 瀛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地方性特征研究
8
作者 兰甜 孙秀锋 +2 位作者 燕俊儒 骆畅 李泽昊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6-226,共11页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与自然环境相调适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选取民族文化多元的乌江流域为空间单元,运用GIS及最大信息熵模型等方法,在分析乌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 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宝贵文化遗产,在与自然环境相调适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人地关系和谐共生的有机体,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选取民族文化多元的乌江流域为空间单元,运用GIS及最大信息熵模型等方法,在分析乌江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历史人文3个维度19个因子深入分析其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地方性特征。研究发现,流域内传统村落呈明显的集聚性空间分布特征,不平衡指数为0.779,传统村落与一般性村落的密度关系在流域上下游差异显著;19个因子中有11个是影响其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累积贡献率达85.4%,其中历史文化类因子具有绝对主导作用,表明传统村落对流域文化景观多样及文化遗产保护意义重大;总体上看,流域内传统村落具有民族多样性高、历史文化资源密度大的特征,并对低海拔河谷、高农田生产潜力、西北向坡有分布趋向性。研究区传统村落的地方性特征具有深刻的流域烙印,表现为各具特色的文化、自然、经济复合体,研究结果可为流域传统村落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方性特征 乌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李家沟锂辉石矿床Ⅰ号脉成因——来自稀有元素空间分布特征及原位结晶模拟的证据
9
作者 罗小龙 席世强 +8 位作者 谭华 费光春 蔡云华 李佑国 袁彦伟 刘榆 李云强 马志平 赵恒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9-964,共16页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 为查明四川省金川县李家沟锂辉石矿床稀有元素分布特征、伟晶岩成因及深部找矿潜力,从东到西,对李家沟锂辉石矿床规模最大的Ⅰ号脉2、5、9、11号勘探线上探槽和钻孔的含矿伟晶岩、不含矿伟晶岩和围岩中的稀有元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和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进行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研究结果表明,Ⅰ号脉稀有元素以Li为主,共伴生有Be、Rb、Nb、Ta、Sn等元素,与甲基卡X03号脉稀有元素特征相似。Ⅰ号脉含矿伟晶岩自上而下所体现出来的矿化分带规律是上部Li元素、中部Be元素、下部Nb和Rb元素相对富集,而甲基卡X03号脉Nb、Rb元素在矿体上部相对富集。原位结晶模拟计算表明李家沟Ⅰ号脉并不是由形成可尔因二云母花岗岩体的一套岩浆系统结晶分异形成的,李家沟锂辉石矿床伟晶岩的形成机制可能是:首先变质沉积岩经历低程度部分熔融生成相对富Li的熔体,之后熔体通过结晶分异进一步富集形成Li饱和熔体,最终结晶形成锂辉石伟晶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辉石矿床 Ⅰ号脉 稀有元素 空间分布特征 原位结晶模拟 李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再测算:现状特征、动态演进及空间相关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云 夏锐 李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86-1698,共13页
以2005~2022年作为考察期,在对中国畜牧业碳排放进行重新测算并分析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其动态演进规律及空间关联性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虽存在增减起伏但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持... 以2005~2022年作为考察期,在对中国畜牧业碳排放进行重新测算并分析现状特征的基础上,围绕其动态演进规律及空间关联性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畜牧业碳排放总量虽存在增减起伏但总体表现出下降趋势,碳排放强度一直处于持续下降态势仅年际降速有所区别,牛和生猪饲养是导致畜牧业碳排放的关键动因;2022年各省区畜牧业碳排放量差异明显,排在前10位的地区主要为核心畜牧业产区或粮食主产区,省际畜牧业碳排放强度总体表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根据各地区畜牧业碳排放的构成情况可将30个省区划分为牛饲养驱动型、生猪饲养驱动型等4种类型;考察期内畜牧业整体以及牛、羊饲养碳排放强度均表现出了明显下降趋势且省际差距大幅缩小;而生猪饲养碳排放强度虽也出现下降但其省际差距却明显扩大.考察期内中国畜牧业碳排放强度始终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以低-低集聚为主、高-高集聚为辅,同时呈现出“低者恒低、高者恒高”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畜牧业碳排放 现状特征 动态演进 空间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分层技术刻画污染场地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例
11
作者 刘学浩 邹金 +5 位作者 易秤云 王平 王磊 李江山 龙思杰 黄长生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0-1093,共14页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 【研究目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渗漏对周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持久性环境污染,而对地下水污染羽空间分布的刻画表征是场地污染调查与修复的关键。【研究方法】以湖北某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基于地下水U型管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实施一孔六层地下水分层监测(-6 m、-8 m、-10 m、-12 m、-16 m、-20 m),结合场地水文地质调查及14个地下水样水质数据,研究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地下水中TDS、COD(Mn)、Mg^(2+)、HCO_(3)^(-)、Cl^(-)等主要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减小,表明地表入渗及人为活动污染是垃圾填埋场浅层地下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影响因素;NH_(4)^(+)、NO_(3)^(-)、NO_(2)^(-)、Mn、Ni等部分离子浓度随垂向地层深度线性增大,反映自然地质条件及水岩相互作用下地下水化学场的空间特征。相关系数矩阵分析显示,地下水分层监测井水化学组分随地层深度加大,与常规地下水监测井的相关性系数由0.984减小至0.566,表征了地下水化学组分的空间分层分布特征。【结论】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技术刻画了地下水化学组分沿地层垂向深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一定程度区分揭示自然地质成因与人为活动污染的影响,进而识别刻画地下水污染羽的空间分布,精准指导场地尺度地下水污染修复与风险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化学 空间分布特征 地下水分层采样监测 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 垃圾填埋场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武山县滩歌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
12
作者 康欣 《农业灾害研究》 2025年第1期326-328,共3页
武山县滩歌镇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均有发生,共发育地质灾害39处。基于前期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工作,利用数据统计、ArcGIS软件等方法对滩歌镇地质灾... 武山县滩歌镇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与西秦岭山地的过渡地带,境内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均有发生,共发育地质灾害39处。基于前期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工作,利用数据统计、ArcGIS软件等方法对滩歌镇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该区发育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泥石流、崩塌次之;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大型、中型、特大型规模次之。(2)地质灾害点在空间上呈团状分布,主要集中于北部低山丘陵区。(3)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黄土、新近系泥岩和古近系砂岩岩组范围内。(4)地质构造、水系、人类工程活动均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歌镇 地质灾害 发育特征 空间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川县古树资源特征及空间分布分析
13
作者 张林 董淑龙 《南方农业》 2025年第3期194-199,F0003,共7页
古树资源彰显着地方生态文化。广西灵川县古树资源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为有效推进灵川县古树资源保护,结合实地调研和古树信息最新纠偏数据,对灵川县古树资源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灵川县现有存活古树1170株,以樟树、银... 古树资源彰显着地方生态文化。广西灵川县古树资源丰富且具有地方特色,为有效推进灵川县古树资源保护,结合实地调研和古树信息最新纠偏数据,对灵川县古树资源特征及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灵川县现有存活古树1170株,以樟树、银杏、枫香树为优势种,古树名木资源丰富,隶属于28科42属47种,各级古树广泛分布于各乡镇。2)从古树年龄结构来看,灵川县特级(1000a以上)古树共有8株,三级古树(100~300a)共有923株且占比(75.72%)最大,古树平均树龄为221.09 a。3)从径级结构来看,灵川县古树冠幅集中在10~20 m(占比62.26%),平均冠幅16.11 m,树高集中在20~30 m(占比57.75%),平均树高22.86 m,胸径集中在70~150 cm(占比67.02%),平均胸径为102.21cm。4)灵川县现有生长势为正常株的古树共有1128株,衰弱株古树共有42株,死亡株古树共有49株。针对古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古树名木保护和管理机制、加大群众宣传与协调力度、引进技术人才与模式、强化树体与立地环境管护等保护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资源 特征 空间分布 广西灵川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太行地区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
14
作者 郑舒涵 刘帅宾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5期95-100,共6页
传统村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太行地区35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形成机理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全域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科... 传统村落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南太行地区350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形成机理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全域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南太行区域传统村落空间集聚特征显著,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腹地密集,边缘散落,多核心连片分布”特征,并形成3个核心区和2个次核心区;内部分布上具有边界效应;自然地理因素对传统村落格局形成起到正向推动作用,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800~1000m的海拔高度、坡势较平缓地带,并沿着河流分布;社会经济因素对传统村落的留存与发展具有负向的制约力,经济总值高的城市传统村落分布少,城镇化率越高的地方,传统村落却因人口大量流失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地区 传统村落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与生境偏好的空间分布特征
15
作者 孙文 《南方农业》 2025年第5期215-217,共3页
为探究甘肃省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境偏好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设置6 hm^(2)大型固定样地,采用系统抽样法对胸径不小于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运用... 为探究甘肃省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的物种组成特征及其生境偏好空间分布规律,为该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于2022年在甘肃省小陇山林区设置6 hm^(2)大型固定样地,采用系统抽样法对胸径不小于1 cm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运用重要值分析法评估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并利用指示种分析(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ISA)方法探讨物种对不同生境类型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共记录木本植物34科69属130种,优势种为锐齿槲栎、白桦等25种,其中锐齿槲栎的重要值最高,达17.38%;共10个物种对特定生境类型表现出显著偏好(指示值不小于40),其中石灰花楸和铁木偏好山脊,葱皮忍冬偏好缓坡,甘肃山楂偏好陡坡,春榆等6个物种偏好沟谷生境。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小陇山针阔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不同物种对特定生境类型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偏好,这种分异可能是长期适应性进化的结果。研究结果为人们深入了解当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基础,对制订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物种组成 生境偏好 空间分布特征 甘肃省小陇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路侧草地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16
作者 刘海金 于姣妲 +1 位作者 汪进 杨靖宇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6期69-75,共7页
为探究高原公路沿线草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典型国道沿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6种重金属(Pb、Zn、Cu、Cd、Ni和Cr)含量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 为探究高原公路沿线草地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典型国道沿线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6种重金属(Pb、Zn、Cu、Cd、Ni和Cr)含量进行研究,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评价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表层土壤(0~10 cm)中Pb含量随与公路距离的增加总体呈增加趋势;在不同距离下,土壤中Ni和Cr具有向下层积聚的趋势,而Pb、Zn和Cd则具有表层积聚的趋势;公路沿线土壤中Pb和Cu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受交通活动影响较大,而Cd的稳定性相对较好;Cu、Pb与Zn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Pb、Cr与Cu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公路沿线部分草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Pb、Cd、Ni、Cr和Cu达到污染程度,不同距离下草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高,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至中等。由于研究区经济和旅游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土壤重金属污染潜在生态风险将随交通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其公路沿线草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高原 草地 土壤重金属 空间分布特征 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明代园林空间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基于《徐霞客游记·滇游记》的文本探讨
17
作者 袁芬芬 张剑文 《广东园林》 2025年第1期66-72,共7页
《滇游记》作为研究明代云南园林历史的重要依据,揭示了云南明代园林的典型特征,为理解云南园林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提供了实证基础。为系统解析云南明代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分布规律,补充西南边疆园林史研究理论,基于《徐霞客游记·... 《滇游记》作为研究明代云南园林历史的重要依据,揭示了云南明代园林的典型特征,为理解云南园林的历史演变和地域特色提供了实证基础。为系统解析云南明代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分布规律,补充西南边疆园林史研究理论,基于《徐霞客游记·滇游记》中关于云南园林的记载,采用文献分析法,对徐霞客在1638—1640年考察云南时记录的园林信息进行系统整理。通过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游记中描述的园林,发现云南明代园林的地理分布呈现高度集聚与不均衡的特征,其中寺观园林占比最高且依托名山大川广泛分布,私家园林多位于城中或城郊,衙署园林记录最少且集中于行政中心,自然胜境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深度融合。云南明代园林的分布规律及营建特征除了受自然因素制约外,主要受宗教传播、政治经济格局等人文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明代园林 空间特征 地理分布 徐霞客游记 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空间分布特征与发展影响因素
18
作者 童磊 林芊含 曹轶蓉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1-19,共9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该文以浙江省142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法与空间自相关法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该文以浙江省1426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研究对象,利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法与空间自相关法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三类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据在空间分布上均呈聚集分布;三类示范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农业龙头企业多聚集于浙北平原地区,农民合作社多聚集并靠近于浙东沿海地区,家庭农场在浙北平原、浙中西丘陵地区形成多个高密度值区。三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空间分布存在正自相关性,空间分布包含H-H(高高聚集)、L-H(低高异常)、H-L(高低异常)类型;浙江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受政策、经济社会、自然地理、区位交通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应在农业生产空间优化的基础上根据各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体系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空间分布特征 发展影响因素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碳密度的丹江口库区碳储量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9
作者 姚佳吟 李楠鑫 邓紫浠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5期41-44,48,共5页
通过校正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碳密度,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碳密度对丹江口库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占比达90%以上;林地主要分布在库... 通过校正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碳密度,基于2022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InVEST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碳密度对丹江口库区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2022年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二者占比达90%以上;林地主要分布在库区北部、中西部和南部的山地丘陵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及库区内的河谷地带。库区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密度存在差异,土壤有机质碳密度对各类用地的总碳密度贡献最为显著;在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下,2022年林地的总碳密度最高,为119.80 t/hm^(2),远超其他地类。2022年丹江口库区的总碳储量为1.79×10^(8)t,其中林地和耕地是丹江口库区最为重要的碳库,二者碳储量总占比达99.45%。受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其碳密度的影响,碳储量主要呈现近水低、远水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密度 碳储量 空间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类型 InVEST模型 丹江口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貌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张欢 贺祥 王欢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1期223-230,共8页
选取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贵州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景区呈凝聚型分布,存在区域不均衡特征。其中1A-3A级景区集聚显著,4A-5A级景区呈随机分布... 选取我国南方喀斯特地貌区贵州省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空间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景区呈凝聚型分布,存在区域不均衡特征。其中1A-3A级景区集聚显著,4A-5A级景区呈随机分布,主要集中于毕节东北部、贵阳南部及遵义西南部等。(2)空间格局呈“西南-东北”走向,以贵阳市为核心的“三角形”结构。(3)A级及以上景区分布主要受资源禀赋、旅游接待量、经济收入、降水量及人均GDP等因素影响,交通条件与其他因素的交互影响作用显著。研究表明,为促进贵州省旅游业的均衡发展和资源优化配置,要积极构建“一核三极”旅游发展格局,发挥交通优势形成区域联动,提升基础设施配套并持续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强对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级景区 空间分布特征 地理探测器 喀斯特地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