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布动态、空间差异及收敛特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杨武 许红丹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2-116,共5页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八大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刻画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动态分布特征,使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分析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性差异,构建σ收敛与β收敛模型检验其收敛性。结果表明:全国以及八大综合经济区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特征;不同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空间异质性,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全国及八大综合经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不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且政府干预程度、科技创新水平、人口密度和制度质量对区域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分布动态 空间差异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2
作者 皮兵 许珊 +2 位作者 马伊闽 马丰丰 曾霞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其中,阔叶林、杉木林和松木林是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依次表现为:中龄林(73.67×10^(6)t)>成过熟林(49.13×10^(6)t)>近熟林(45.14×10^(6)t)>幼龄林(18.91×10^(6)t)。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0.70 t·hm^(-2),其中成过熟林碳密度最高(35.82 t·hm^(-2)),是幼龄林(7.12 t·hm^(-2))的5倍。在全省各州市的空间分布上,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西南地区(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碳储量明显高于湘东北地区(益阳市、株洲市和岳阳市)的碳储量,而在中部地区(娄底市和湘潭市)的碳储量则相对匮乏;碳密度则在各地州市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以常德市碳密度最高(25.51 t·hm^(-2))、衡阳市碳密度最低(15.86 t·hm^(-2))。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碳储量 碳密度 材积源生物量 空间分布特征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论喀斯特峰丛洼地原始林木本植物生物量空间结构分布及动态变化
3
作者 杨支齐 宋同清 +3 位作者 杨钙仁 张立进 陈明壤 宋敏 《热带农业科学》 2023年第6期60-67,共8页
为了研究全球碳汇背景下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大小比数(Ui)与... 为了研究全球碳汇背景下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变化,以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2 hm^(2)固定监测样地为研究对象,基于2007、2012、2017年3次调查数据,将空间结构参数角尺度(Wi)、混交度(Mi)、大小比数(Ui)与生物量相结合,利用一元分布、二元分布探究生物量在不同空间结构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从林分整体来看,在单一的结构参数分布中,生物量主要集中于随机分布、极强度混交与优势树种等空间结构中。在空间二元分布中,在(Wi=0.50,Ui=0.00)、(Wi=0.50,Mi=1.00)以及(Mi=1.00,Ui=0.00)组合上,生物量的频率分布最高。(2)林分冠层地上生物量分布集中在随机分布、极强度混交以及优势树种中;下层林分生物量在角尺度与混交度空间结构占比方面与冠层呈现相似规律,在大小比数方面主要集中分布于亚优势以及中庸的林分中。通过数字化影像获取林木信息,利用空间结构参数可对森林空间结构信息进行详细的描述,对森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增加林分多样性,使林分在水平分布上更加趋于随机,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控竞争优势树种群体的植物个体数量与空间分布位置,能够有效增强森林的生物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结构特征 空间分布 动态变化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动态演进 被引量:3
4
作者 戴志强 万俊毅 徐静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3-44,共12页
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分析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样本观察期内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但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 基于201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分析及Markov链分析方法,考察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样本观察期内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稳定提升但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且随时间演进不断扩大;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水平等级分布状态总体相对稳定,存在“俱乐部”趋同现象和较强空间依赖性,水平区间的动态演进以相邻阶段转移为主,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中国特色农业发展整体呈现向好发展的动态演进特征,但也存在向下转移风险。据此,建议各省份基于区域特色农业资源禀赋,加大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挖掘力度;强化特色农业科技创新,增强特色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果;提高特色农产品竞争力,优化特色农业支撑保障体系,因地制宜推动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色农业 发展水平 空间格局 分布动态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降尺度估算中国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38
5
作者 刘双娜 周涛 +3 位作者 舒阳 戴铭 魏林艳 张鑫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320-2330,共11页
森林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其大小与空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森林的碳汇潜力。基于空间降尺度技术,以中国第六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同时结合1∶100万植被分布图及同期的基于MODIS反演的NPP空间分布,定量估算了1 km分辨... 森林生物量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碳库,其大小与空间分布特征直接影响森林的碳汇潜力。基于空间降尺度技术,以中国第六次国家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基础,同时结合1∶100万植被分布图及同期的基于MODIS反演的NPP空间分布,定量估算了1 km分辨率下我国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降尺度技术能有效结合遥感数据的空间特征与地面详查资料的统计特征,从而较好地解决当前生物量估算的区域尺度转化问题;(2)我国森林生物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与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一致,表现为西部较低东部较高,大型山脉分布处较高;(3)我国森林生物量总量11.0 Pg,平均生物量74.8 Mg/hm2,其中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新疆山区、西南横断山脉地区以及东南武夷山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物量 碳汇 降尺度 空间分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库区马尾松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 被引量:55
6
作者 程瑞梅 王瑞丽 +5 位作者 肖文发 封晓辉 刘泽彬 葛晓改 王晓荣 张炜银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23-832,共10页
以三峡库区主要植被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内径为10 cm的根钻,分别在马尾松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内,据树干0.5、1.0、1.5 m和2.0 m处设置取样点,各样点按0—10、10—20、20—30、30—40、40—60 cm将土壤分为5个垂直层次,对马尾... 以三峡库区主要植被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用内径为10 cm的根钻,分别在马尾松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内,据树干0.5、1.0、1.5 m和2.0 m处设置取样点,各样点按0—10、10—20、20—30、30—40、40—60 cm将土壤分为5个垂直层次,对马尾松根系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马尾松总根系生物量(0—10 mm)为中龄林(4.72 t/hm2)显著高于成熟林(2.94 t/hm2)和近熟林(2.40 t/hm2)(P<0.05)。细根(0—2 mm)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递减,差异不显著(P>0.05);(2)马尾松3个林龄中根系生物量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分布特征,但具体趋势表现各异,细根生物量最大值均出现在距离样木1.0 m处;(3)细根主要分布在土壤上层,其中47.53%—71.73%的活细根集中在0—20 cm土壤深度内,且随土层的加深,其生物量明显减少。粗根(2—10 mm)则主要分布于20—60 cm土层范围内;(4)根系直径越小,受环境变化越明显。马尾松细根生物量分布主要受土壤深度的影响,树龄和不同水平距离对细根分布格局影响不显著(P>0.05),各因素对粗根生物量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生物量 空间分布 马尾松 三峡库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素积累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55
7
作者 康冰 刘世荣 +1 位作者 蔡道雄 卢立华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7-153,共7页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 Carbon accumul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re studied in three plots of a 13 years old Chinese fir (Cunninghamia lanceolata) forest in Daqingshan,Guangx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all organs wa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leaf (510.5)>bark (501.8)>wood (485.1)>root (476.5)>branch(462.1) (g·kg -1 ). The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soil (to 60 cm depth) ranged from 11.4 to 21.1 (g·kg -1 ),with an average of 16.6 (g·kg -1 ). Carbon concentration of surface soil (to 20 cm) was higher than the other layer. The average carbon concentrations (g·kg -1 ) in different layers were in the order as: trees (497)> shrub (437.5) >standing litters (437.5)>herb (407.8). The carbon storage of the forest ecosystem was in order of soil layer>vegetation >standing litter. Of total average carbon,23.87% was in vegetation component,74.27% in soil (60 cm depth),and only 1.86% in standing ground litter layer. The tree layer occupied 22.93% of total carbon storage in the ecosystem and 96.07% of carbon storage in the vegetation layer. The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organ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biomass of corresponding organs. Trunk accumulated the highest carbon storage,comprising 58.40% of carbon storage in tree layer. Secondly,root made up 20.09% of total tree carbon. The annual net productivity of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10.10 t·hm -2 a -1 ,stored carbon up to 4.67 t·hm -2 a -1 ,equal to 17.13 t·hm -2 a -1 of CO2. Chinese fir plantation was an important sink of atmospheric CO2. But its capacity of C sequestration decreased gradually in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贮存 空间分布 杉木人工林 极限分布 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树龄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细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和年内动态 被引量:23
8
作者 林希昊 王真辉 +1 位作者 陈秋波 杨礼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4128-4135,共8页
用根钻法对幼树期(5a)、初产期(9a)和旺产期(16a)3个树龄橡胶树细根(〈2 mm)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9、16a橡胶林0~60cm土层内细根总生物量分别为2056.18、1557.42、1174.90 kg·hm^-2。... 用根钻法对幼树期(5a)、初产期(9a)和旺产期(16a)3个树龄橡胶树细根(〈2 mm)生物量变化、垂直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9、16a橡胶林0~60cm土层内细根总生物量分别为2056.18、1557.42、1174.90 kg·hm^-2。细根的生物量与橡胶树不同生长或生产期有密切的关系,但幼龄橡胶树细根生物量还容易受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橡胶树细根总生物量80%左右分布在0~40cm土层,细根生物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回归模型分析以指数方程y=a.ebx(a、b均为常数)拟合效果较好。通过不同月份细根生物量比较,发现橡胶树细根生物量年动态变化呈“双峰型”,5a、9a橡胶树峰值分别出现在4月份和8月份;16a橡胶树则出现在6月份和10月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同树龄橡胶树表层细根生物量年内变化不一致,其它土层细根生物量年内变化也呈“双峰型”,土层越深,变化越趋于缓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树 细根生物量 垂直分布 年内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2
9
作者 刘莉 韩美 +1 位作者 刘玉斌 潘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4346-4355,共10页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 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以野外实测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数据、Landsat-8影像数据和土壤各因子检测数据为数据源,通过分析各遥感因子与实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建立生物量模型,进行生物量的定量反演。通过研究生物量与土壤、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影响生物量的关键因子,进而分析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湿地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干重与各遥感因子的相关性较高;以NDVI、EVI、MSAVI、DVI、RVI、Band1、Band2、Band3、Band4、Band6共10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建立的反演模型最优;反演计算的生物量干重分为5个等级区,最低的1级区和最高的5级区面积较小,为82.23、72.16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13.35%、11.71%。生物量干重适中的2、3、4级区所占面积较大,为211.99、136.39、113.29 km2,分别占研究区湿地植被总面积的34.41%、22.14%、18.39%;在各环境因子中水深对芦苇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土壤含水率对碱蓬生物量干重影响最大,水、盐条件是导致优势种植被生物量干重出现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植被生物量干重呈现由陆向海减小,由黄河河道两岸向外递减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湿地植被生物量 遥感 反演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两种林分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 被引量:14
10
作者 楚旭 邸雪颖 +2 位作者 张吉利 蔡慧颖 闫秉哲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39,共4页
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土壤根系样品,研究两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细根(≤5 mm)生物量全年平均值为371.64 g.m-2,白桦林为... 以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gmelinii)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挖掘法获取土壤根系样品,研究两树种细根生物量、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林细根(≤5 mm)生物量全年平均值为371.64 g.m-2,白桦林为402.87 g.m-2,存在一定的差异;从水平分布上看,兴安落叶松林在树干和树冠投影边缘的中点处细根生物量最大(411.22 g.m-2),其次为树冠投影边缘处(364.94 g.m-2),靠近树干处最小(338.78 g.m-2);白桦林与落叶松林的情况相同,即树干和树冠投影边缘的中点处最大,其次为树冠投影边缘处,靠近树干处最小,分别为445.87、437.32、325.45 g.m-2;从垂直分布上看,由于不同土壤层的理化性质等的不同,两种林分细根生物量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52.20%和57.78%;两种林分细根生物量在生长季内均表现出显著的季节变化的差异性,即最小值均出现在5月份,但兴安落叶松林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598.80 g.m-2),白桦林则出现在9月份(528.97 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白桦 细根生物量 分布特征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9
11
作者 杨远盛 张晓霞 +1 位作者 于海艳 吕志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5-52,共8页
在参考前人大量研究结果基础上,探讨中国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以及植被地域性、年均温、年降雨量和海拔对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值从东到西逐渐降低,总体分布规律呈东北地区>... 在参考前人大量研究结果基础上,探讨中国森林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以及植被地域性、年均温、年降雨量和海拔对森林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森林生物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其值从东到西逐渐降低,总体分布规律呈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南方地区;地域性植被和非地域性植被的森林生物量均表现为暖温带<寒温带<温带<亚热带<热带林;不同林分类型的森林生物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林的规律;年均温和年降雨量是影响森林生物量的主要因素,森林生物量基本随年均温、降雨量的升高而逐渐升高;不同海拔梯度对森林生物量有着明显的影响,随着海拔升高森林生物量基本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物量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根系生物量分布与季节动态变化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红 冯云 +3 位作者 周建梅 徐振国 廉超 郭起荣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78-1681,共4页
采用挖土柱法研究了安徽黄山地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系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连续观测了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根系生物量与温度、降雨等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的根系生物量平均为12.891 t·hm^-2... 采用挖土柱法研究了安徽黄山地区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根系生物量的分布规律,连续观测了根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并分析了根系生物量与温度、降雨等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的根系生物量平均为12.891 t·hm^-2,88.8%的根系分布在0-40 cm土层,随土层加深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0-20 cm土层中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2.3%,分别是20-40 cm与40-60 cm根系生物量的2.35倍与5.56倍;根系总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范围为7.686-17.386 t·hm^-2,表现为单峰型,7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不同深度土壤中毛竹根系生物量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动态,均从2月份开始上升,达到最大值后逐渐下降,与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类似,其中0-20 cm与20-40 cm土层根系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与总生物量一致,而40-60 cm土层最大值出现在6月,存在一定偏差;毛竹林根系生物量与气温因子显著相关,三次拟合方程为Y=0.0001X3-0.0013X2+0.2398X+7.6022(R2=0.956),与降雨量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 根系生物量 分布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37
13
作者 袁素芬 陈亚宁 +3 位作者 李卫红 刘加珍 孟丽红 张丽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818-1824,共7页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4年7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9个植被样地的实测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灌木生物量在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分析中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灌木总生物量、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的生物量。研究发现在纵向和横向上3项指标均呈... 对塔里木河下游断流河道2004年7个地下水监测断面和19个植被样地的实测监测资料分析得出灌木生物量在空间分布的变化特征。在分析中分别选取了3个指标:灌木总生物量、多枝柽柳和刚毛柽柳的生物量。研究发现在纵向和横向上3项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单峰形式变化。在纵向上分别对3项指标在距离河道0~200m和200—400m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进行比较,发现灌木在距离河道200~400m样地内分布占到总量近70%;横向上灌木生物量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离河道450m的样地内。总体来看,对于两个优势物种,由于两个物种生理生态特性的差异对于异质性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不同,导致分布状况也各异。多枝柽柳有较广的生态适应性,因此广泛分布于塔里木河下游的各个环境梯度上,而刚毛柽柳对水盐条件的要求较高,仅分布在其中个别断面。影响灌木生物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埋深,当地下水埋深小于5m时,柽柳处于良好生长状态;当地下水埋深大于6m后,柽柳的生长受到抑制,开始朝衰败方向发展。浅层土壤含水对于植物吸收利用水分而言意义不大,同时由于优势种柽柳具有独特的抗盐和适盐机制,该区的盐分对柽柳的生长也不构成威胁。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塔里木河下游灌木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 灌木生物量 空间分布 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矿化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同第二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分布及动态 被引量:21
14
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焦秀梅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23-327,共5页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 对会同第2代杉木人工林速生阶段林下地被物生物量进行了2a的定位研究,探讨了杉木林林下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动态变化。结合幼林期林下地被物生物量的特征,分析了第2代杉木林林下活地被物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3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521 89kg·hm-2,草本层为1429 71kg·hm-2;14年生林分中灌木层生物量为372 69kg·hm-2,草本层为897 10kg·hm-2,2a中,灌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顺序都为根>茎>叶;草本层生物量的大小顺序为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在杉木14a的生长过程中,林分5年生时,活地被物生物量最大,为3089 62kg·hm-2,14年生时最小,为1269 7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 林下植被 生物量 分布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估算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温小荣 蒋丽秀 +4 位作者 刘磊 林国忠 郑勇 谢小杰 佘光辉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6-40,共5页
基于江苏省2000和2005年2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分析其森林资源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分别从龄组、优势树种、区域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森林生物量由2000年的6... 基于江苏省2000和2005年2期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在分析其森林资源结构特征基础上,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森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估算,分别从龄组、优势树种、区域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森林生物量由2000年的6 783.23万t增加到2005年的8 633.19万t,森林净生产力也由1 623.68万t·a-1上升到2 092.50万t·a-1;平均生物量从53.20t·hm-2减少到41.18t·hm-2,平均生产力由10.55t·hm-2·a-1减少到9.90t·hm-2·a-1,即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平均量有所下降,这可能与幼、中龄林在森林净生产力所占比重较大有关。其次,利用geoda0.95i软件对江苏省森林生物量进行了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江苏省森林生物量(林分、经济林、竹林)的全局自相关指数I为0.264 7,经Z检验存在空间正自相关,空间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江苏省 生物量 生产力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新能源风电场典型植物土壤碳密度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16
作者 宋达成 李广宇 +9 位作者 樊林 许劲柏 吴昊 赵鹏 韩生慧 张晓娟 王昱淇 王忠文 马全林 靳承东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4,共12页
为探明大型新能源风电场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风电场运行对局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针对民勤红砂岗新能源风电场5个不同监测区域(上风部、中心、下风部、边缘及外部对照)共45个样方开展植被、土壤调查... 为探明大型新能源风电场植被、土壤碳密度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揭示风电场运行对局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针对民勤红砂岗新能源风电场5个不同监测区域(上风部、中心、下风部、边缘及外部对照)共45个样方开展植被、土壤调查及采样,并基于各样品碳含量测定数据,估算风电场运行对不同监测区域典型植物群落生物量积累和土壤碳密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风电场运行能够显著改变区域植物群落,从而增加不同监测区域植物碳密度差异,外部对照区域植物碳密度平均值约为1.63 t·hm^(-2),而风电场内部各区域植物碳密度平均值约为0.69 t·hm^(-2);风电场运行对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不显著,不同监测区域均处于相同水平,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总体保持在21.45~29.67 t·hm^(-2);以40 cm土层深度为节点,风电场不同监测区域0~100 cm范围土壤有机碳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呈现出浅层土壤(<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升高、深层土壤(>40 cm)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性变化特征;植物总生物量是影响研究区植物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风电场 生态影响 生物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0年长三角地区植被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0
17
作者 李广宇 陈爽 +1 位作者 张慧 张童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08-715,共8页
植被生物量是陆地表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探明区域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植被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生态系统总体的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研究较少且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反映土地利用/覆盖变... 植被生物量是陆地表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表征,探明区域植被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变化,对于制定合理的植被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针对生态系统总体的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研究较少且空间分辨率较低,难以反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状况。以长三角地区16个地市为研究区,在遥感模型、GIS空间运算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支持下,利用遥感、气象、土地利用/覆被、森林清查及粮食产量等多源数据,研究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变化。结果表明:植被生物量空间估算结果既保留了统计数据的总体精度,又反映了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布特征;长三角地区植被生物量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沿长江地区和太湖流域生物量相对低。10 a间区域植被生物量总量显著上升,其中,江苏部分地市和上海植被生物量稳中有升,浙江部分地市植被生物量显著增长。用地类型保持不变的林地和耕地是生物量增加的主要来源,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植被生物量有显著影响,耕地、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导致植被生物量显著下降,建设用地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植被消失或受破坏引起的生物量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空间估算 分布变化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西藏高寒嵩草草甸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高宁宁 陈俊 +3 位作者 张鹏莉 刘书娟 许岳飞 呼天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55-260,共6页
以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的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对草地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y分布模型,从空间异质性角度来探索放牧对西藏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的恢... 以西藏自治区工布江达县的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为研究对象,利用地上生物量测定法对草地群落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y分布模型,从空间异质性角度来探索放牧对西藏高寒草甸地上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牧区退化草地的恢复及生产力的提高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未放牧区(N)、适度放牧区(M)和重度放牧区(H)植物种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y模型均具有很好的吻合性;样方内的平均生物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而减少,且适度放牧、重度放牧与未放牧区生物量之间均差异极显著(P<0.01);群落的空间异质性表现为N>H>M,且草地植物种的生物量与其空间异质性负相关。因此在草地的管理与利用中,应有效控制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来提高草地生产力,实现草畜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嵩草草甸 γ分布模型 放牧强度 地上生物量 空间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沟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及植被分布与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4
19
作者 王春红 王治国 +1 位作者 铁梅 王国盛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8-23,共6页
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植被调查为基础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以及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和生物量的变化。认为 :黄土残塬从塬中、塬坡、沟坡到沟底 ,土壤水分呈有规律的变化 ,从塬中到沟坡中上部 ... 以河沟流域土壤含水量测定和植被调查为基础 ,综合分析了不同地貌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化 ,以及植被群落、植物种分布和生物量的变化。认为 :黄土残塬从塬中、塬坡、沟坡到沟底 ,土壤水分呈有规律的变化 ,从塬中到沟坡中上部 ,土壤含水量呈递减趋势 ,坡麓及沟底土壤含水量则最高 ,而阴坡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阳坡 ;农耕地土壤含水量高于草地 ,林地含水量最低 ;植被分布和生物量 ,与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 ,基本呈正相关 ;植物对不同地貌部位的适应性不同 ,从而决定了植物分布与生长。通过综合分析 ,提出不同地貌部位植物的适应性评价表 ,为人工恢复植被的植物种选择提供参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沟流域 土壤水分 空间变化 植被分布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下游胡杨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希义 徐海量 +2 位作者 潘存德 凌红波 苑塏烨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314-2321,共8页
该研究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胡杨为研究对象,以胡杨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胸径、树高)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依据监测样带胡杨状况,对研究区内胡杨生物量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内胡杨林面积对胡杨总生物量进... 该研究采用野外样地调查法,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的胡杨为研究对象,以胡杨地上生物量与易测因子(胸径、树高)之间的关系模型为基础,依据监测样带胡杨状况,对研究区内胡杨生物量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内胡杨林面积对胡杨总生物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胡杨生物量模型B=128.09(D2 h)0.6318(R2=0.892),精度较高,并且验证的实测值与模拟值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此模型可以用来对胡杨生物量进行评估。(2)随着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胡杨生物量呈减少趋势;胡杨生物量主要分布在离河道700 m以内的范围,占总生物量的91.37%。(3)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单位面积生物量为416.613kg·hm-2,总生物量为2.474×104 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地上生物量 空间分布 塔里木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