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8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1
作者 陶涛 光太俊 +3 位作者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结论】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山烟区烤烟的质量评价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震 袁文彬 +5 位作者 王文辉 左安建 杨天旭 严玛丽 王维 邵兰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1期43-50,共8页
以凉山烟区各植烟县域59个样点的177份烤烟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烤烟的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凉山产区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为4.06%~34.70%,变幅较大,感官质量变异... 以凉山烟区各植烟县域59个样点的177份烤烟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烤烟的质量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凉山产区烤烟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异系数为4.06%~34.70%,变幅较大,感官质量变异系数为6.47%~10.53%,不同区域烤烟外观质量一致性较强,其变异系数仅为3.35%~4.62%。烤烟综合质量得分为26.99~88.54,在平分欧式距离为0.3处可将烤烟分为4类,依据得分的高低依次为Ⅰ、Ⅱ、Ⅲ和Ⅳ类,其平均得分分别为82.04、64.48、48.05和33.10,其中,Ⅰ类烟区集中分布于会理南部和会东西部,Ⅱ类烟区位于会理北部、会东东部、盐源中部、西昌北部、喜德和冕宁地区,Ⅲ类烟区主要呈现块状分布在德昌、普格、宁南和越西地区,Ⅳ类烟区零星分布于越西、普格和宁南地区。由此可知,凉山Ⅰ类烟区烤烟的化学成分协调性好、感官和外观质量表现优异,其苯丙氨酸和多酚含量高,质体色素和氨基酸总量相对较低,香气物质前体物与质量指标的和弦图结果也显示了多酚总量和苯丙氨酸含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烤烟品质,质体色素和氨基酸总量的效果则与之相反。因此,在栽培、调制、加工和醇化等阶段提升烤烟的多酚和苯丙氨酸含量,适当降低质体色素和氨基酸总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凉山烤烟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质量评价 空间分布 凉山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棉田花蓟马消长规律及空间分布
3
作者 王伟 张仁福 +2 位作者 刘海洋 李晓维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2-209,共8页
【目的】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棉田花... 【目的】研究棉田花蓟马种群消长动态及空间分布型。【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进行田间取样;利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棉株叶片、花和棉铃上花蓟马种群动态;应用5种聚集度指标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棉田花蓟马的空间分布型。【结果】棉田花蓟马种群数量从6月中旬至7月上中旬逐渐上升,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达到高峰,8月下旬后至9月初逐渐下降直至消失。花蓟马种群数量在棉花的叶片、花和棉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种群随着调查时间的变化而波动,且种群随时间变化而波动在不同器官之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花蓟马种群的初始增长期、爆发高峰期、下降期及全时期中,花上具有最高的花蓟马种群数量。花蓟马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有密度依赖性。【结论】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棉田花蓟马种群爆发期,其种群在棉田成聚集分布,且主要聚集于棉株花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蓟马 棉花 消长规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的空间分布与保护学思考
4
作者 葛德燕 温知新 +2 位作者 李睿 刘启涛 杨奇森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7,共11页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 模式产地是物种被人类首次正式描记所依据的标本所采集的地理位置,在生物分类学、系统发育重建和生物进化研究中,来自模式产地的样本被认为在分类学上更可靠,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较能更好地代表物种当前的进化状态。此外,这些样本在生物科学其他领域的研究和种质资源保存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中国分布哺乳动物有效种模式产地信息的梳理,开展了其空间分布密度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集中发现区域变化情况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现生哺乳动物有效种中约42%物种的模式产地分布在国内,藏东南、横断山和台湾地区是我国现生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高度聚集的区域,国内分布现生哺乳动物的模式产地中有超过54%的种类(超过170种)分布在这些区域。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发现哺乳动物模式产地密度的分析揭示,早期描述的大多数物种的模式产地并不在国内,这与林奈双名法提出后,生物分类学首先在欧洲发展起来有关,同时也与这些物种有更为广泛的分布区有关。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和台湾地区也是1800年以来新物种发现较为集中分布的区域,这与区域内分布大量特有物种、狭域分布种有关。关注哺乳动物模式产地集中分布区域,并加快地模标本和高质量遗传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对于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以及下一代生物分类学者的培养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模式产地 空间分布 基因组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镓锗资源的矿床类型划分、空间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
5
作者 余金杰 陈其慎 +3 位作者 毕珉烽 陈绍聪 陈小丹 张蕊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3-1084,共12页
镓、锗是中国优势的矿产资源,均为共(伴)生矿产。中国镓矿床类型划分为含镓热液矿床、含镓以一水铝石为主的铝土矿矿床和含镓煤矿,前两种矿床类型资源量占主导地位,并且是可利用的矿床类型。中国锗矿床类型划分为含锗中低温铅锌矿床、... 镓、锗是中国优势的矿产资源,均为共(伴)生矿产。中国镓矿床类型划分为含镓热液矿床、含镓以一水铝石为主的铝土矿矿床和含镓煤矿,前两种矿床类型资源量占主导地位,并且是可利用的矿床类型。中国锗矿床类型划分为含锗中低温铅锌矿床、含锗有机岩矿床、含锗岩浆热液型矿床、含锗沉积型矿床和含锗火山岩型矿床。其中,前两种矿床类型资源量占主导地位,并且是可利用的矿床类型。本文绘制了中国镓和锗矿空间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图。中国完全开发和部分开发的含镓资源矿区数占全国含镓资源矿区数的一半以上,未开发的含镓资源矿区数占比不到一半,闭坑的含镓资源矿区数仅有几个。完全开发和部分开发的含锗资源矿区数占全国含镓资源的矿区数不到一半,闭坑的含锗资源矿区仅有几个,未开发的含锗资源矿区约占1/2。总体而言,中国镓、锗矿具有广泛展布且局部集中的特点,可划分出22个镓成矿区带和13个成锗区带。中国是世界上镓、锗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整个镓、锗产业体量较小,每年都有大量的初级镓、锗产品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但高端镓、锗产品等基本依赖进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类型 空间分布 开发利用 进出口 镓、锗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的重庆中心城区内涝点空间分布及其驱动力分析
6
作者 李俊奇 陈东东 刘迪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针对城市内涝研究中对尺度效应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关注不足,尤其在空间异质性强的山地城市中存在显著局限的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的内涝点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尺度下的内涝点空间分布,并结合统计分析... 针对城市内涝研究中对尺度效应及多因子交互作用关注不足,尤其在空间异质性强的山地城市中存在显著局限的问题,以重庆中心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15—2021年的内涝点数据,利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不同尺度下的内涝点空间分布,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了不同尺度下各因子与内涝点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各因子对内涝点空间分布独立和交互作用机制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重庆中心城区内涝点空间分布在各尺度下均保持稳定状态,在5 km尺度下,空间聚集特征最明显;同一因子的作用效果和机制在不同尺度及城市特征中呈现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涝点空间分布 多尺度分析方法 驱动因子 山地城市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华北豹种群数量及空间分布
7
作者 韩亚鹏 杨永强 +2 位作者 高文杰 毛锐锐 周天林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7-491,共5页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 华北豹是中国特有的豹亚种,属大型猫科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对维持当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2020年5月—2022年6月,在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网格法布设240台红外相机,分析监测的影像数据并进行个体识别,对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及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2020—2021年该地区识别出华北豹个体39只,其中雌性15只,雄性18只,亚成体2只,幼崽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3只,种群性比(雌性数量/雄性数量)为0.83;2021—2022年共记录识别出华北豹45只,其中雌性18只,雄性21只,未识别性别个体6只,种群性比为0.86,种群结构中成体占90%以上.该地区华北豹的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种群年增长率为15.38%,种群空间活动范围主要在核心区(拍摄频次占48.5%),实验区和缓冲区较少,空间分布位点主要集中在秦直道及两侧山梁,谷底及中、下位坡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监测 种群数量 种群结构 空间分布 华北豹 甘肃子午岭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菜秸秆还田长度与空间分布对玉米播种质量的影响
8
作者 梁方 罗历强 +3 位作者 展森朋 王俊凯 谷进伟 舒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0-56,共7页
为降低长江中下游油菜-玉米轮作区油菜秸秆还田对玉米播种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2因素10水平单因素试验,探究油菜秸秆长度(6~150 mm)及秸秆在不同深度土层(0~15 cm)的空间分布对玉米出苗率与植株高度等播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 为降低长江中下游油菜-玉米轮作区油菜秸秆还田对玉米播种带来的不利影响,采用2因素10水平单因素试验,探究油菜秸秆长度(6~150 mm)及秸秆在不同深度土层(0~15 cm)的空间分布对玉米出苗率与植株高度等播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随着油菜秸秆长度增大而逐渐减小,且呈线性关系,秸秆长度每降低1 cm,出苗率提高3.83个百分点,植株高度增加1.32 cm;当秸秆长度取最小值6 mm,上层(≥0~5 cm)、中层(≥5~10 cm)和底层(≥10~15 cm)土层秸秆埋覆质量相同(秸秆质量变异系数为0)时,玉米出苗率达到100%,植株高度最大生长至55.84 cm;油菜秸秆长度相同、埋覆不均匀时,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由上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决定,且上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越低,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越高;当上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相同时,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由中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决定,且中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越低,玉米出苗率和植株高度越高;提高秸秆粉碎程度,降低中上层秸秆埋覆质量,增加底层土壤秸秆埋覆质量占比,实现秸秆深埋,有助于提高出苗率与植株高度。研究结果可为秸秆还田优质种床构建与质量提升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玉米 油菜 还田长度 空间分布 播种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9
作者 文平 袁志雨 +1 位作者 陈宁 贾蒙蒙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4-114,共11页
河南省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河南省内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旨在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 河南省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聚焦河南省内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旨在为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支持,推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计算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和核密度值等方法,对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道路网络、高程数据、国内生产总值及人口统计数据进行了叠加分析,探讨这些因素对乡村旅游重点村分布的影响。分析发现,河南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分布呈现出“一带,三区,多散点”的特征。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在主干道1 km范围内的覆盖率达到46%,在7 km范围内覆盖率高达86.6%。海拔低于500 m的重点村数量占总数的75.5%。经济和人口因素对重点村分布的影响有限,表明了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文化价值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性。建议地方政府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时,应综合考虑自然和人文因素,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优化空间布局,整合资源并提升品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区参与,强化市场调研与宣传,以实现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居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预测及空间分布研究
10
作者 周勇 侯兴隆 +2 位作者 李翔 马佳瑶 张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37-2045,共9页
城市存量居住建筑量大面广,建设年代差异大,工程量清单缺失严重,基于碳排放清单探究城市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差异难度大。因此,研究在单体建筑碳排放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城市居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 城市存量居住建筑量大面广,建设年代差异大,工程量清单缺失严重,基于碳排放清单探究城市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差异难度大。因此,研究在单体建筑碳排放基础上,分析了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并建立了城市居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结果显示:建筑高度、建筑总面积与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存在近似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7、0.83;综合建筑高度与建筑总面积建立的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预测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平均决定系数(R^(2))为0.86,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ean Percentage Error,MAPE)为16.19%。根据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获得了居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以西安市为例,居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总量空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西密东疏”的特点;单位面积碳排放量差异较小,呈现由边缘城区向中心区域逐渐递减的分布特点。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广泛应用于城市尺度的居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为构建低碳化城市建筑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城市居住建筑 物化阶段 碳排放预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扁平化还是中心化
11
作者 毛丰付 高雨晨 侯玉巧 《经济经纬》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8,共14页
基于2003—2021年中国高精度夜间灯光和动态人口栅格数据,通过识别城市真实市域范围、测算区域城市的规模空间分布,探究了数字经济驱动下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演变的趋势和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驱动了城市规模空间分布... 基于2003—2021年中国高精度夜间灯光和动态人口栅格数据,通过识别城市真实市域范围、测算区域城市的规模空间分布,探究了数字经济驱动下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演变的趋势和背后的原因。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驱动了城市规模空间分布的扁平化。基于成本变化的理论分析表明,低运输成本效应的支撑和低信息成本效应的加速是其中两个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则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越成熟的阶段和数字化响应越高的区域,以及经济发展目标压力相对较小、房价压力相对较大的区域,数字经济的城市规模空间分布扁平化效应越容易显现。而进一步研究发现,与省域扁平化趋势不同,数字化驱动了城市群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中心化发展,但中心化趋势更多出现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初级阶段或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区域。研究为把握数字经济驱动的城市体系结构演变提供了中国经验证据,对于数字时代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规模空间分布 扁平化 运输成本 信息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空间分布、影响因素及创造性转化研究
12
作者 叶飞 刘书含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138,共9页
基于苏轼的河南行迹,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核密度估计、文本语义空间分析方法,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分析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东坡文化遗产点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苏轼先后在河南1... 基于苏轼的河南行迹,通过空间关联分析、核密度估计、文本语义空间分析方法,运用ArcGIS 10.8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综合分析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寻东坡文化遗产点的创造性转化路径。结果表明:苏轼先后在河南16个地市累计经停45次,在河南创作诗文词2400多首,河南省内11个地市现有21处苏轼遗产点,河南域内相关地名在作品中累计出现186次。河南省东坡文化遗产以建筑、碑刻文物为主,空间分布较为零散,总量不多。苏轼在豫行迹、经停游历城市历史地理环境的差异化因素、政策制定的内生动力因素是形成苏轼在豫遗产点分布现状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快实施东坡遗产标识行动,打造东坡文化“新地标”、主题游径“新路线”、东坡文化产业“新品牌”,让东坡文化为市场赋力、为产业赋能、为文旅赋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坡文化 遗产点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创造性转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3
作者 刘德军 肖晶晶 +3 位作者 李文明 周利 田逢军 肖锟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4-194,共11页
【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 【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1)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整体不平衡,集中分布在东部和中部。2)森林康养试点基地核密度呈现出“中部、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空间格局,且中部>东部>西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呈现出“南部东部热、西部北部冷”的“W”形分布,冷热点依次由中部、南部向东部、西部和北部边缘扩散。4)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受地区旅游条件、自然生态、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医疗卫生条件等因素影响。【结论】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特征,且受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及推拉合力的驱动。有关部门应重视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均衡发展,提升区域旅游条件和自然生态吸引力,改善区域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公共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 空间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驱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14
作者 皮兵 许珊 +2 位作者 马伊闽 马丰丰 曾霞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3期88-95,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 本研究基于2020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采用材积源生物量法,针对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乔木林植被总碳储量为187.21×10^(6)t(以C计。下同),占全省森林植被碳储量的78.03%。其中,阔叶林、杉木林和松木林是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不同龄组乔木林的碳储量依次表现为:中龄林(73.67×10^(6)t)>成过熟林(49.13×10^(6)t)>近熟林(45.14×10^(6)t)>幼龄林(18.91×10^(6)t)。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20.70 t·hm^(-2),其中成过熟林碳密度最高(35.82 t·hm^(-2)),是幼龄林(7.12 t·hm^(-2))的5倍。在全省各州市的空间分布上,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与碳密度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湘西南地区(怀化市、邵阳市和永州市)的碳储量明显高于湘东北地区(益阳市、株洲市和岳阳市)的碳储量,而在中部地区(娄底市和湘潭市)的碳储量则相对匮乏;碳密度则在各地州市的变化幅度较小,其中以常德市碳密度最高(25.51 t·hm^(-2))、衡阳市碳密度最低(15.86 t·hm^(-2))。本研究结果将为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策略、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及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木林碳储量 碳密度 材积源生物量法 空间分布特征 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5
作者 薛志勤 王丽 +1 位作者 刘书辰 张宝利 《辽宁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2-47,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传承不仅维护了文化多样性,还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结合数理统计模型和空间分析技术,从地理学和文化分类学视角对河南省非遗的类型结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非遗十大类型的数量分布不均,呈四级梯度,北密南疏,五簇多面;自然因素对非遗空间分布影响较小;经济发展水平与非遗数量显著正相关,民族人口数量与民族非遗文化正相关。建议河南省加大力度挖掘和开发非遗资源,丰富和传承乡村文化;促进非遗与旅游相结合,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实施非遗技艺培训项目,确保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光富集对大豆产量和产量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
16
作者 刘兵 冯红波 +1 位作者 高爽 张曦文 《耕作与栽培》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决定着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3个品种(绥农31、东生7号、合丰55)的大豆群体在开花初期和结荚初期分别进行光富集处理,研究了不同时期光富集对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结... 冠层截获的太阳辐射强度决定着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空间分布状况。通过对3个品种(绥农31、东生7号、合丰55)的大豆群体在开花初期和结荚初期分别进行光富集处理,研究了不同时期光富集对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富集能显著增加大豆荚数、粒数及产量。开花初期光富集处理使得3个品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43.8%、57.7%、61.1%;结荚初期光富集处理使得3个品种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平均增加了21.6%、33.8%、41.8%。开花初期光富集和结荚初期光富集均显著增加了绥农31和合丰55大豆每荚粒数。两种光富集处理方式也显著增加了绥农31大豆的百粒重,结荚初期光富集显著增加了合丰55大豆的百粒重。结荚初期光富集,单株荚数和粒数是对光环境变化贡献最大的产量因子。每荚粒数和百粒重性状大部分受大豆基因控制,但数据显示仍被环境所影响。光富集主要使大豆下部节位光照强度显著增加,但大豆通过植株内部调节机制使得所有大豆节位均对光富集处理产生了响应。探索田间作物群体光环境与产量的关系,可为寻求合适的种植模式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光富集 产量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17
作者 高鹏 赵宏波 +1 位作者 李坤 陈曦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01-106,共6页
以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生物量为基础,以各乡镇内古树占比及古树胸高断面积为核心,设立优势度指数和相对优势度指数作为古树优势种选择标准进行评估分析,选择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对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 以杭州市临安区村落古树生物量为基础,以各乡镇内古树占比及古树胸高断面积为核心,设立优势度指数和相对优势度指数作为古树优势种选择标准进行评估分析,选择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对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水平分布及垂直分布进行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总结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银杏、枫香、榧树、麻栎、柳杉、苦槠、青冈、南方红豆杉为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临安区村落古树优势种在空间分布上呈集聚特征,形成多个密度群集聚区域,各村落及乡镇内优势种古树分布不均衡。优势种古树水平分布主要集中在临安区西部,垂直分布集中在海拔600m以下。从风景园林视角出发,通过3种指标选择古树优势种,为优势种研究提供新思路。研究古树优势种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临安区村落古树保护及和美乡村植物景观营造提供指导,为村落生态环境保护及乡村形象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 村落 优势种 空间分布特征 杭州市临安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捕禁捕下太湖银鱼的空间分布和种群生物学研究
18
作者 黄鹤忠 索维国 +4 位作者 夏涛 李治由 朱明胜 曹萍 金司晨 《科学养鱼》 2025年第6期77-79,共3页
太湖银鱼素有“水中白金”之美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太湖翘嘴鲌和太湖白虾一起统称为“太湖三白”而享誉海内外;同时,银鱼资源对优化太湖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何俊等,2009)。银鱼在太湖中的种类和资源量均较丰富,... 太湖银鱼素有“水中白金”之美誉,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与太湖翘嘴鲌和太湖白虾一起统称为“太湖三白”而享誉海内外;同时,银鱼资源对优化太湖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何俊等,2009)。银鱼在太湖中的种类和资源量均较丰富,但由于其属于寿命仅为1年的短生命周期鱼类,其种群结构和资源量极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较大的变化(严小梅等,1996)。太湖于2020年10月开始实施全面退捕禁捕,至今未恢复商业捕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布 营养价值 种群生物学 退捕禁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用岗 杨成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8,共12页
以2015—2021年教育部遴选认定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特色学校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地区,整体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 以2015—2021年教育部遴选认定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索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特色学校主要集中于华东、华中地区,整体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具有聚集性和不均衡性的分布特征;(2)形成以北京、河南、江苏、上海、广东为中心的高密度核心区和以西藏、新疆、甘肃、青海为中心的次高密度核心区以及成都、郑州、昆明、西安、广州等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集聚分布;(3)特色学校在全局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呈现显著集聚特征,局部空间以“L-L”和“H-H”关联类型聚集为主;(4)特色学校空间格局的形成受降雨量、海拔、学校数量、教育经费投入和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教育经费投入对特色学校空间分布影响最大.基于分析结果,在空间布局、区域占比、学段配比、城乡结构等方面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足球 特色学校 GIS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现状及空间分布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鑫 赵昕 +3 位作者 黄琴 蒋小林 隆世良 潘红丽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356-4367,共12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局部灭绝的威胁,外来物种可能会加剧这些影响,并导致本地物种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植物对四川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但对其本底情况知之甚少。为全面掌...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生物多样性日益受到局部灭绝的威胁,外来物种可能会加剧这些影响,并导致本地物种群落的衰退。外来入侵植物对四川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构成了较大的威胁,但对其本底情况知之甚少。为全面掌握四川省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及空间分布,基于全省36724条样线,84304个样地和83931个样方数据,采用ArcGIS核密度及标准差椭圆分析工具来探究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空间分布格局。结果显示,四川湿地生态系统中共记录到外来入侵植物分布点24106个,隶属29科68属102种,并以菊科Compositae(32种)、苋科Amaranthaceae(11种)和禾本科Gramineae(8种)为主。从原产地分析来看,美洲来源最多,共有74种(72.55%)。从危害等级来看,介于1级—3级的入侵种共有73种(71.57%),其中原产地为美洲的共有60种,占比82.19%。从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各调查分区的湿地生态系统中均出现外来入侵植物,但其明显偏好盆地平原/丘陵区、盆周南缘区和川西南山地区,占比88.56%。从海拔分布来看,湿地外来入侵植物主要集中在海拔3000m以下,又以300—500m海拔段湿地外来入侵植物出现频率最高。研究表明,四川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扩散趋势明显。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的差异可能与水资源分布、海拔、经济发展水平和周边人口数量有关。较高的海拔,较少的人为活动抑制湿地外来植物的入侵,而原生地较温暖和等温的气候条件则加剧湿地外来植物的入侵。研究结果将为四川湿地生态系统风险评估和今后的日常监测、人工干预防控部署等提供理论、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湿地生态系统 空间分布分析 核密度估计 生态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