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吸收法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德强 张琦 +5 位作者 淦思瑄 李子龙 刘雨珅 刘巍 徐贵玲 赵传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负碳排放技术,而化学吸收法DAC技术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化学吸收法DAC技术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二氧化碳吸收塔改进和二氧化碳吸收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 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负碳排放技术,而化学吸收法DAC技术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化学吸收法DAC技术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二氧化碳吸收塔改进和二氧化碳吸收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强碱溶液、胺溶液、氨基酸盐溶液和离子液体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阐述了层流塔、开孔泡沫交换器、板式空气接触器和生物质碳材料界面反应器等二氧化碳吸收塔的运行性能和改造情况,分析了余热利用和能源引入等工艺优化方案对化学吸收法DAC系统的影响,总结了化学吸收法DAC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碳效率分析研究结果,并对化学吸收法DAC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碳捕集 化学吸收法 工艺优化 技术经济性分析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碳捕集耦合二氧化碳光、热、电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2
作者 柳待 王宇旸 +6 位作者 吴嘉僖 吴宛霖 王腾 熊卓 刘婧 赵永椿 张军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7,共11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全过程成本,在碳中和路径中具有重要价值。介绍了DAC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综述了DAC技术与CO_(2)光、电、热转化技术耦合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挑战,最后展望了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深度耦合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碳捕集 CO_(2)光、电、热转化 深度耦合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吸附法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产业化发展
3
作者 陈彦霖 郑家乐 +3 位作者 薛明 魏炜 周爱国 葛天舒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8-185,共8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在近10年来蓬勃发展,目前已经从实验室研究阶段,逐步发展为产业化。吸附法比吸收法DAC的应用前景更广阔,因此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企业推出基于吸附法的DAC示范项目。然而,现研究对于这...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在近10年来蓬勃发展,目前已经从实验室研究阶段,逐步发展为产业化。吸附法比吸收法DAC的应用前景更广阔,因此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一些企业推出基于吸附法的DAC示范项目。然而,现研究对于这些吸附法DAC企业及项目的介绍较少,未形成较全面的研究。鉴于上述原因,通过现有的文献、企业网站资料,调研一些代表性的吸附法DAC企业及其技术、项目,并对其中的重点部分进行介绍;此外,将这些企业的装置类型,根据设备布置方式分为集中式装置和集成式装置,并介绍这2类装置的特点。通过总结DAC企业及技术特点,发现大部分企业致力于降低运行及投资成本,因此提出了未来产业化过程中降低成本的方法,并分析了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碳捕集 吸附 DAC 产业化 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酐酶附着膜在微藻直接空气碳捕集中的应用与固碳性能的强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睿龙 李明佳 Sandra KENTISH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18,共8页
为了解决低浓度直接空气碳捕集条件下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内CO_(2)传质效率差、溶解度低的问题,采用实验的方法制备了碳酸酐酶(CA)附着的尼龙纤维膜,利用CA催化转化CO_(2)为碳酸氢根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善微藻溶液中CO_(2)溶解度及转... 为了解决低浓度直接空气碳捕集条件下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内CO_(2)传质效率差、溶解度低的问题,采用实验的方法制备了碳酸酐酶(CA)附着的尼龙纤维膜,利用CA催化转化CO_(2)为碳酸氢根的性质,提出了一种可以改善微藻溶液中CO_(2)溶解度及转化率的新型光生物反应器,测试了该反应器放置CA附着尼龙纤维漂浮膜前后的微藻培养和固碳性能,并进一步探究了膜的开孔率及CA附着量对微藻固碳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CA附着的尼龙纤维膜对CO_(2)转化速率提升了62.7%,通过耐久性测试,CA的活性在5个培养周期后仍保持良好,性能衰减仅为11.3%;与传统气石鼓气方式相比,提出的新型光生物反应器的微藻质量浓度提高了29.7%,固碳率提升了65%;随着膜开孔率的增加和透光率的增加,单位CA负载质量的固碳率提高,开孔面积占比24.75%的对照组的单位CA固碳率相比不开孔提高了13%。该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微藻直接空气捕集的固碳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光生物反应器 直接空气碳捕集 酸酐酶 尼龙纤维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生命周期评价的研究进展及挑战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珺瑶 何松 +4 位作者 严家辉 曾雪兰 邓帅 雷励斌 田志鹏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48-2759,共12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DAC)能够从空气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在全球净零排放路径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技术的可行性始终受高能耗及其伴生环境影响的质疑,其实际碳移除效率需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评估。概述了现有代表性直接空气碳捕集... 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DAC)能够从空气中直接移除二氧化碳,在全球净零排放路径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该技术的可行性始终受高能耗及其伴生环境影响的质疑,其实际碳移除效率需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评估。概述了现有代表性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其中基于高温再生的溶液吸收法(L-DAC)和固体吸附的变温吸附法(S-DAC)DAC系统技术成熟度较高,目前在商业化推广阶段。依据生命周期评价框架,从目标和范围、清单分析、影响评价结果及解释3个方面对DAC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评述。L-DAC和S-DAC技术均能够实现净碳移除,但DAC系统的生命周期碳移除效率区间较大,为10%~95%,且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的能耗及能量来源。在DAC生命周期碳排放过程中,系统的热力和电力消耗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超过80%,DAC运行过程中所需吸附剂、吸收剂消耗以及工厂建设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比均小于10%。此外,DAC系统的生命周期水耗、材料消耗及土地利用等伴生环境影响也受到关注,初步估算DAC技术的水耗范围在0~50 Gt/Gt CO_(2),利用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驱动DAC系统会导致其生命周期土地利用面积大幅增加。最后,对DAC生命周期评价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了梳理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目前,针对DAC系统的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估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标准化的分析框架及实际项目数据支撑,且亟需扩展针对新型DAC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DAC动态生命周期评价以及DAC与其他负排放技术的对比分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碳捕集 生命周期评价 移除 负排放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脂基空气碳捕集吸附剂性能及吸附动力学研究
6
作者 张贵泉 向小凤 +5 位作者 王志超 蔡铭 高浩 龙国军 晋中华 徐党旗 《热力发电》 2025年第9期104-109,共6页
基于原位合成工艺制备了一种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并探究了相对空气湿度(30%~90%)、吸附温度(30~90℃)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空气湿度下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在... 基于原位合成工艺制备了一种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并探究了相对空气湿度(30%~90%)、吸附温度(30~90℃)和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剂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空气湿度下吸附剂的吸附动力学特性。研究表明:树脂基固态胺吸附剂在空气中的最大CO_(2)吸附容量达到2.38 mmol/g,空气湿度和吸附温度对吸附速率具有显著影响,当空气湿度高于50%,吸附温度处于25~50℃时具有最佳的吸附效率;该吸附剂表现出很好的吸脱附循环稳定性,这归因于其出色的耐高温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碳捕集 树脂 吸附剂 性能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_(2)吸附剂制备及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
7
作者 陈彦霖 周爱国 +1 位作者 郑家乐 葛天舒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5年第5期1074-1084,共11页
等温线模型可以预测碳捕集系统的性能,但目前的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存在特定温度、压力范围内拟合结果不佳的问题,影响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制备物理吸附剂13X、胺基吸附剂PEI-NS、PEI-Al_(2)O_(3)、TRI-Al_(2)O_(3),并将实测得到的等... 等温线模型可以预测碳捕集系统的性能,但目前的吸附等温线模型研究存在特定温度、压力范围内拟合结果不佳的问题,影响预测结果的可靠性。通过制备物理吸附剂13X、胺基吸附剂PEI-NS、PEI-Al_(2)O_(3)、TRI-Al_(2)O_(3),并将实测得到的等温线与Langmuir、Freundlich、Sips、Toth 4种等温线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并得到各吸附剂在不同温度下适用等温线模型。在25℃吸附,13X用Sips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胺基吸附剂使用Sips或Toth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好。对于胺基吸附剂PEI-NS、TRI-Al_(2)O_(3),受到CO_(2)物理吸附作用的影响大,使用单一等温线模型的拟合结果较差,针对该问题,提出分段拟合方法,在低压范围内的R 2高于0.99,足以用于空气碳捕集的工况(大气中CO_(2)压力约为0.4 mbar),证明该方法有助于大幅提升等温线模型拟合结果的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吸附剂 等温线模型 吸附 直接空气碳捕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