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
被引量:
53
1
作者
胡亮亮
唐建军
+8 位作者
张剑
任伟征
郭梁
Matthias Halwart
李可心
朱泽闻
钱银龙
吴敏芳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5,共8页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
稻
生产
水产养殖
稻-鱼系统
生态效应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
33
2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韩国军
付艳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4,47,共5页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土壤分散系数平均减少6.25%,结构系数平均增加8.30%;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增加16.5 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Fe2+含量和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含量分别平均降低0.42、0.46、0.26和0.21 cmol/kg。养鱼稻田土壤的通气性、结构稳定性和团聚化程度增强,分散性减弱。底栖鱼类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
-
鱼
复合生态
系统
水田
土壤质量
理化性状
生物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
10
3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王欣
杨校园
《农业与技术》
2008年第5期66-68,共3页
通过野外田间试验,使用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呼吸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试验地水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72.9—221.3mgCO2·m^-2·h^-1之间波动。8月达到最高值。养...
通过野外田间试验,使用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呼吸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试验地水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72.9—221.3mgCO2·m^-2·h^-1之间波动。8月达到最高值。养鱼稻田和对照样地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39.2mg·m^-2·h^-1和114.2mg·m^-2·h^-1。底栖鱼类提高了水田土壤呼吸强度。不同的水田复合种养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
-
鱼
复合生态
系统
泥鳅
土壤呼吸
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种类
被引量:
8
4
作者
谌金吾
顾泽谋
+5 位作者
谌洪光
胡彦燕
杨占南
胡世然
刘业海
张显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84-89,共6页
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1 200年的历史。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该系统,并深入发掘该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也为稻鱼鸭高产技术在该系统保护区域内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C-MS方...
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1 200年的历史。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该系统,并深入发掘该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也为稻鱼鸭高产技术在该系统保护区域内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C-MS方法测定土壤脂肪酸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对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代表细菌的16∶0和19∶0脂肪酸含量,非稻-鱼-鸭复合系统(以下简称"非系统")土壤比稻-鱼-鸭复合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土壤的分别高7.97~5.16倍和425.13~43.60倍;代表细菌的11∶0、12∶0和13∶0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比非系统土壤的分别高80.90~63.17倍、1.90~1.65倍和5.86~5.26倍;代表细菌的其他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和非系统土壤的差别不大。代表真菌的18∶1ω9c和18∶1ω9t脂肪酸含量,非系统土壤比系统土壤的分别高9.36~7.17倍和8.28~7.19倍;代表真菌的18∶2ω6,9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比非系统土壤的高4.38~1.87倍。代表放线菌的10Me18∶0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比非系统土壤的略高。代表线虫的20∶0脂肪酸含量,非系统土壤比系统土壤的高2.82~2.47倍。2)系统土壤和非系统土壤均以细菌为主。其中,主要是G-,放线菌次之,真菌、线虫和G+含量相对较低,G-丰度较高是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主要特征。结论:系统土壤中微生物丰度的大小依次为细菌〉G-〉放线菌〉真菌〉G+〉线虫,非系统土壤的依次为细菌〉真菌〉G-〉放线菌〉G+〉线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江
稻
-
鱼
-
鸭复合
系统
土壤微生物
脂肪酸
GC
-
MS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
11
5
作者
翁伯琦
唐建阳
+1 位作者
陈炳焕
刘中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稻
-
萍
-
鱼
系统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稻鱼复合种养对水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6
6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王欣
杨校园
《农业与技术》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稻-鱼(泥鳅)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样地。底栖鱼类增加了水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脱氢酶活性,其中时脱...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稻-鱼(泥鳅)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样地。底栖鱼类增加了水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脱氢酶活性,其中时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酶活性在0—10cm土层最高,由表层到深层逐渐降低。在稻田中加入底栖鱼类组分,有助于提高水田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系统
水
稻
土
土壤酶
泥鳅
绿色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区系研究
7
作者
杨富亿
李秀军
+1 位作者
王志春
赵春生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3,45,共4页
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养鱼稻田异养细菌数量为0.280万~30.716万mL-1,高于未养鱼稻田(P<0.05),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末期>中期>初期;养鱼稻田和未养鱼稻田...
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养鱼稻田异养细菌数量为0.280万~30.716万mL-1,高于未养鱼稻田(P<0.05),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末期>中期>初期;养鱼稻田和未养鱼稻田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均较少。养鱼稻田大肠菌群数量为403.6~17934.2L-1,显著高于未养鱼稻田(P<0.01),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中期>初期>末期。异养细菌数量与鱼产量、总施肥量和有机肥施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与化肥施用量相关不显著;大肠菌群数量与鱼产量相关显著,与总施肥量相关不显著,但与有机肥施用量相关极显著。养鱼稻田中检测出10个科(属)异养细菌,优势菌为弧菌属(Vib rion)、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地
鱼
-
稻
生态
系统
微生物
区系
种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
被引量:
53
1
作者
胡亮亮
唐建军
张剑
任伟征
郭梁
Matthias Halwart
李可心
朱泽闻
钱银龙
吴敏芳
陈欣
机构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联合国农业和粮食组织渔业和水产养殖部
农业部国家水产技术推广站
浙江省青田县农业局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5,共8页
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1CB10040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270485)资助
文摘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关键词
水
稻
生产
水产养殖
稻-鱼系统
生态效应
技术体系
Keywords
Rice production
Freshwater aquaculture
Rice
-
fish system
Ecological effect
Technological package
分类号
Q143 [生物学—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
33
2
作者
孙刚
房岩
韩国军
付艳苹
机构
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4,47,共5页
基金
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项目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060577)
+3 种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20061132007169)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教外司留2005-546)
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050406)
文摘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土壤分散系数平均减少6.25%,结构系数平均增加8.30%;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增加16.5 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Fe2+含量和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含量分别平均降低0.42、0.46、0.26和0.21 cmol/kg。养鱼稻田土壤的通气性、结构稳定性和团聚化程度增强,分散性减弱。底栖鱼类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
关键词
稻
-
鱼
复合生态
系统
水田
土壤质量
理化性状
生物扰动
Keywords
flee
-
fish integrated ecosystem
paddy field
soil quality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y
bioturbation
分类号
S15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
10
3
作者
孙刚
房岩
王欣
杨校园
机构
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08年第5期66-68,共3页
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0577)
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1132007169)
+3 种基金
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项目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教外司留2005-546)
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50406)
文摘
通过野外田间试验,使用土壤碳通量自动测定系统,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呼吸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试验地水田土壤呼吸速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在72.9—221.3mgCO2·m^-2·h^-1之间波动。8月达到最高值。养鱼稻田和对照样地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39.2mg·m^-2·h^-1和114.2mg·m^-2·h^-1。底栖鱼类提高了水田土壤呼吸强度。不同的水田复合种养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及其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稻
-
鱼
复合生态
系统
泥鳅
土壤呼吸
动态
分类号
S15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种类
被引量:
8
4
作者
谌金吾
顾泽谋
谌洪光
胡彦燕
杨占南
胡世然
刘业海
张显强
机构
贵州省黔东南州农业科学院
贵州省从江县农业局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
贵州警官职业技术学院
出处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2期84-89,共6页
基金
贵州省黔东南州农科院专项"侗乡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土壤因子分析及稻
鱼高产技术研究"[黔东南州农科院2014(008)]
文摘
贵州省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被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具有1 200年的历史。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该系统,并深入发掘该系统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也为稻鱼鸭高产技术在该系统保护区域内实施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采用GC-MS方法测定土壤脂肪酸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对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代表细菌的16∶0和19∶0脂肪酸含量,非稻-鱼-鸭复合系统(以下简称"非系统")土壤比稻-鱼-鸭复合系统(以下简称"系统")土壤的分别高7.97~5.16倍和425.13~43.60倍;代表细菌的11∶0、12∶0和13∶0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比非系统土壤的分别高80.90~63.17倍、1.90~1.65倍和5.86~5.26倍;代表细菌的其他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和非系统土壤的差别不大。代表真菌的18∶1ω9c和18∶1ω9t脂肪酸含量,非系统土壤比系统土壤的分别高9.36~7.17倍和8.28~7.19倍;代表真菌的18∶2ω6,9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比非系统土壤的高4.38~1.87倍。代表放线菌的10Me18∶0脂肪酸含量,系统土壤比非系统土壤的略高。代表线虫的20∶0脂肪酸含量,非系统土壤比系统土壤的高2.82~2.47倍。2)系统土壤和非系统土壤均以细菌为主。其中,主要是G-,放线菌次之,真菌、线虫和G+含量相对较低,G-丰度较高是稻鱼鸭复合系统的主要特征。结论:系统土壤中微生物丰度的大小依次为细菌〉G-〉放线菌〉真菌〉G+〉线虫,非系统土壤的依次为细菌〉真菌〉G-〉放线菌〉G+〉线虫。
关键词
从江
稻
-
鱼
-
鸭复合
系统
土壤微生物
脂肪酸
GC
-
MS方法
Keywords
Congjiang Dong's Rice
-
Fish
-
Duck Complex System
soil microorganism
fatty acid
GC
-
MS
分类号
S154.3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
11
5
作者
翁伯琦
唐建阳
陈炳焕
刘中柱
机构
福建省农科院红萍研究中心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1,共7页
文摘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关键词
红萍
稻
-
萍
-
鱼
系统
氮素利用
Keywords
Azlla, 'rice
-
Azolla
-
fish' system, effeciency of Nitrogen.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稻鱼复合种养对水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
16
6
作者
孙刚
房岩
王欣
杨校园
机构
长春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农业与技术》
2009年第1期23-26,共4页
基金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0577)
吉林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61132007169)
+3 种基金
吉林省人才开发资金项目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号:教外司留2005-546)
人事部留学人员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东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50406)
文摘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稻-鱼(泥鳅)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结果表明,稻鱼复合种养水田的土壤酶活性高于对照样地。底栖鱼类增加了水田土壤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蔗糖酶及脱氢酶活性,其中时脱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土壤垂直剖面上,土壤酶活性在0—10cm土层最高,由表层到深层逐渐降低。在稻田中加入底栖鱼类组分,有助于提高水田的土壤肥力和生物学活性。
关键词
稻-鱼系统
水
稻
土
土壤酶
泥鳅
绿色农业
分类号
S154.5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区系研究
7
作者
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赵春生
机构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出处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1-23,45,共4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19-5-01)
文摘
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组成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养鱼稻田异养细菌数量为0.280万~30.716万mL-1,高于未养鱼稻田(P<0.05),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末期>中期>初期;养鱼稻田和未养鱼稻田放线菌和霉菌数量均较少。养鱼稻田大肠菌群数量为403.6~17934.2L-1,显著高于未养鱼稻田(P<0.01),其平均值的时间分布为水稻生长中期>初期>末期。异养细菌数量与鱼产量、总施肥量和有机肥施用量均呈极显著相关,与化肥施用量相关不显著;大肠菌群数量与鱼产量相关显著,与总施肥量相关不显著,但与有机肥施用量相关极显著。养鱼稻田中检测出10个科(属)异养细菌,优势菌为弧菌属(Vib rion)、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关键词
苏打盐碱地
鱼
-
稻
生态
系统
微生物
区系
种群
Keywords
soda saline
-
alkaline land
fish
-
rice ecosystem
microorganism
fauna
population
分类号
S964.2 [农业科学—水产养殖]
S182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
胡亮亮
唐建军
张剑
任伟征
郭梁
Matthias Halwart
李可心
朱泽闻
钱银龙
吴敏芳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5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孙刚
房岩
韩国军
付艳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
3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孙刚
房岩
王欣
杨校园
《农业与技术》
2008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土壤微生物种类
谌金吾
顾泽谋
谌洪光
胡彦燕
杨占南
胡世然
刘业海
张显强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15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翁伯琦
唐建阳
陈炳焕
刘中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稻鱼复合种养对水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孙刚
房岩
王欣
杨校园
《农业与技术》
2009
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苏打盐碱地养鱼稻田水体微生物区系研究
杨富亿
李秀军
王志春
赵春生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