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6
1
作者 丁伟华 李娜娜 +3 位作者 任伟征 胡亮亮 陈欣 唐建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如何在提升传统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同时又不破坏其内涵、还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受到研究者持续性关注的挑战性课题。本研究以具有1 200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例,研究稻鱼系统鱼的放养密度对生产力和环境的影响,... 如何在提升传统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同时又不破坏其内涵、还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受到研究者持续性关注的挑战性课题。本研究以具有1 200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例,研究稻鱼系统鱼的放养密度对生产力和环境的影响,探讨能够显著提升稻鱼系统生产力且又不破坏其传统性(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途径。研究表明,传统稻鱼系统(RF)(田鱼目标产量375 kg.hm 2)与水稻单作系统(RM)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及铵态氮(NH4+-N)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田鱼养殖密度提高(鱼产量由750 kg.hm 2提高到3 000 kg.hm 2)和饲料投入的相应增加,稻鱼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产出大幅度提高(稻鱼系统的净经济收入增加25.2%~101.4%),但稻鱼系统(RF)水体的COD值及TN、TP和NH4+-N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当鱼目标产量增至3 000 kg.hm 2时,水体TP含量和COD值显著提高,面源污染风险增加。分析还表明,鱼放养目标产量为2 250 kg.hm 2时,稻鱼系统经济效益最佳,此时净经济收入比传统稻鱼系统增加55.9%,并且不会对水体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系统 产量 养殖密度 田水体COD 田水体氮磷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合稻鱼系统的水稻品种筛选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唐茂艳 王强 +5 位作者 陈雷 张晓丽 高国庆 吕荣华 陶伟 梁天锋 《中国稻米》 2019年第3期129-131,134,共4页
以中浙优8号、野香优3号、桂育9号、桂禾丰、Y两优1号、昌两优8号等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宽窄行和等行距两种栽植方式,以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肥,对适合稻鱼系统的水稻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Y两优1号和中浙优8号的产量高,可分别作为双... 以中浙优8号、野香优3号、桂育9号、桂禾丰、Y两优1号、昌两优8号等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宽窄行和等行距两种栽植方式,以控释肥作基肥一次性施肥,对适合稻鱼系统的水稻品种进行筛选。结果表明,Y两优1号和中浙优8号的产量高,可分别作为双季稻稻鱼系统早季中偏晚和晚熟品种种植,桂育9号生育期、株高、产量、叶面积指数各方面表现适中,可作为稻鱼系统中熟品种种植。栽植方式对各水稻品种的分蘖、株高、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宽窄行栽植能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适合稻鱼系统栽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系统 品种筛选 宽窄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稻鱼系统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吴敏芳 郭梁 +5 位作者 王晨 张剑 任伟征 胡亮亮 唐建军 陈欣 《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8期1170-1173,共4页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系统下,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鱼共作处理施用的氮肥量较水稻单作减少30%,但仍显示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且以钾肥全部基施的增产效果最佳。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稻...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不同施肥处理在水稻单作和稻鱼共作系统下,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动态的影响。结果显示,稻鱼共作处理施用的氮肥量较水稻单作减少30%,但仍显示出较明显的增产效应,且以钾肥全部基施的增产效果最佳。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稻鱼共作处理的叶片N、P和Mg含量较水稻单作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稻谷中的N、P、Mg含量也有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肥 稻鱼系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生系统甲烷排放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范东东 胡亮亮 +3 位作者 赵璐峰 何磊 唐建军 陈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8-526,共9页
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保持较长时间和较深的淹水状况,因而稻鱼共生是否会增加稻田甲烷(CH_(4))排放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田间受控试验,研究传统稻鱼共生系统CH_(4)排放特征以及鱼饲养量提升和饲料投放比例对CH_... 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保持较长时间和较深的淹水状况,因而稻鱼共生是否会增加稻田甲烷(CH_(4))排放这一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田间受控试验,研究传统稻鱼共生系统CH_(4)排放特征以及鱼饲养量提升和饲料投放比例对CH_(4)排放的影响;并通过行为扰动模拟实验,分析鱼扰动是否对CH_(4)排放产生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的CH_(4)排放通量变化动态呈相似的趋势(即移栽后排放通量逐渐增加,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期达高峰,开花期后逐渐下降),传统稻鱼共生系统的平均CH_(4)排放通量低于水稻单作系统。稻鱼共生系统中,实际鱼产量随着所设目标产量和相应饲料输入量的提高而增加,水稻产量保持稳定;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田CH_(4)排放通量随鱼产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鱼目标产量达1.5t∙hm^(-2)时,稻田CH_(4)排放通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在目标产量为1.5t∙hm^(-2)、总输入氮(肥料氮+饲料氮)量为120kg∙hm^(-2)的情景下,随着饲料氮占总氮比例提高,鱼的产量显著增加而水稻产量保持稳定,但稻田CH_(4)排放通量呈增加趋势;当饲料氮占总氮比例提高到62.5%时,稻田CH_(4)排放通量的增加达显著水平(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模拟实验表明,鱼的活动所引起的土壤扰动对稻田CH_(4)排放通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甲烷氧化菌功能基因(pmoA)的丰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系统 产量 产量 甲烷排放 养殖密度 饲料氮比例 模拟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思清 陈永胜 +1 位作者 沈志强 张世文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14-18,共5页
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稻作栽培经验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情况,并综述了该系统对稻田生产力、土壤理化环境和生物群落、甲烷排放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农药使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稻鱼共生系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稻作栽培经验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本文主要概述了我国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情况,并综述了该系统对稻田生产力、土壤理化环境和生物群落、甲烷排放及相关微生物群落、农药使用和病虫害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内容。未来,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漂浮水稻种植技术也将为全球粮食生产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现状 发展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特征识别——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例
6
作者 黄美如 郑国全 倪振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1期89-95,共7页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进行识别能够增进人们对遗产地生态、生产及生活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与...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是传统农耕文明的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景观基因进行识别能够增进人们对遗产地生态、生产及生活之间影响机制的理解,进而推动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传承与发展。本文以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为案例,识别稻鱼共生文化景观基因,对其进行图谱构建并分析特征。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的景观形态由基于自然环境的基底层,围绕农耕生产活动的社会层及以稻鱼文化为内核的精神层这3个层面共同构成。森林-溪流-梯田-村庄的景观格局蕴含了青田先民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思想,水稻-田鱼的空间生态位实现了生态功能的合理配置与强大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了良性循环,充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共生系统 景观基因 特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营养-经济-生态耦合模型的从江稻鱼鸭复合系统碳足迹研究
7
作者 罗美丽 梁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67-71,共5页
基于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_(A))、单位产值碳足迹(CF_(V))及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_(NDU))进行测算,并与传统的稻鱼共生和常规稻作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 基于农户调研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的单位面积碳足迹(CF_(A))、单位产值碳足迹(CF_(V))及单位营养密度碳足迹(CF_(NDU))进行测算,并与传统的稻鱼共生和常规稻作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稻鱼鸭复合系统的CF_(A)、CF_(V)、CF_(NDU)分别为8338.31 kg(CO_(2)eq)/hm^(2)、0.05 kg(CO_(2)eq)/元、8.32 kg(CO_(2)eq)/NDU;稻鱼共作模式的CF_(A)、CF_(V)、CF_(NDU)分别为8057.02 kg(CO_(2)eq)/hm^(2)、0.10 kg(CO_(2)eq)/元、9.85 kg(CO_(2)eq)/NDU;常规稻作系统的CF_(A)、CF_(V)、CF_(NDU)分别为9908.22 kg(CO_(2)eq)/hm^(2)、0.30 kg(CO_(2)eq)/元、14.49 kg(CO_(2)eq)/NDU。稻鱼鸭共作模式具有最高的营养密度产出(NDU),提供了多种食物来源,有助于丰富人们的饮食结构。并且,其单位产值碳足迹最小,具有较高的推广潜力,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环境可持续性兼顾的农业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渔复合系统 碳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法 鸭复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地区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被引量:4
8
作者 陈欣 胡中元 +5 位作者 赵璐峰 郝向举 李坚明 何金钊 胡亮亮 唐建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5-835,共11页
稻田的水热环境是鲤科Cyprinidae鱼类天然适生生境,由此演育出了稻鱼共生系统。我国南方山丘区的稻鱼共生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利用当地水热和景观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稻作系统,对增加稻田产出、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当地生物资源起着... 稻田的水热环境是鲤科Cyprinidae鱼类天然适生生境,由此演育出了稻鱼共生系统。我国南方山丘区的稻鱼共生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利用当地水热和景观条件而发展起来的独特稻作系统,对增加稻田产出、稳定农民收入、保护当地生物资源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概述了我国南方山丘区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历程;从稻鱼共生系统的生产力、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农药减量、土壤碳氮保持和肥料减量、甲烷产生和氧化及排放、水资源利用与保护以及遗传多样性保育等方面综述了稻鱼共生系统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我国南方山丘区稻鱼共生产业发展的潜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对稻鱼共生系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生态过程 遗传多样性 保育 发展潜力 可持续发展 南方山丘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地质高背景区稻鱼共生系统汞的风险评估
9
作者 戴婷 闫海鱼 +2 位作者 荆敏 余敏芬 王俊丽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7-288,共12页
为了解高地质背景区稻鱼共生系统中汞的潜在环境和健康风险,本研究选取贵州省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黔东南丹寨县、麻江县和非喀斯特地区从江县、榕江县和锦屏县为研究对象,采集稻鱼共生系统中稻田土壤、稻米和稻花鱼样品,测定总汞(THg)和... 为了解高地质背景区稻鱼共生系统中汞的潜在环境和健康风险,本研究选取贵州省喀斯特地质高背景区黔东南丹寨县、麻江县和非喀斯特地区从江县、榕江县和锦屏县为研究对象,采集稻鱼共生系统中稻田土壤、稻米和稻花鱼样品,测定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含量。采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土壤环境风险;通过稻米和稻花鱼MeHg含量及不同年龄段居民膳食摄入情况,评估了居民摄入稻米和稻花鱼的汞暴露风险。结果表明:喀斯特地区土壤THg和MeHg含量均高于非喀斯特地区,但其甲基化率却弱于后者;喀斯特区域分别有28%和37%的稻田土壤样品THg含量超过我国水稻生产土壤汞阈值标准(0.65 mg·kg^(-1))和农用地水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0.50 mg·kg^(-1)),而非喀斯特区域土壤均未超标。土壤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喀斯特地区土壤的汞污染水平和生态风险更高。喀斯特地区稻米THg和稻花鱼MeHg含量分别为(5.15±4.19)ng·g^(-1)和(32.80±23.05)ng·g^(-1),高于非喀斯特区域分别为(3.43±0.87)ng·g^(-1)和(11.77±7.08)ng·g^(-1),但稻米汞的富集系数更低,鱼米汞含量均低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限值规定的THg 0.02 mg·kg^(-1)和MeHg 0.50 mg·kg^(-1)。居民膳食风险评估表明:“稻米+稻花鱼”食用模式的居民风险值HQ较高,且随居民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高于男性,但总体HQ<1,对居民没有汞暴露风险。以上结果表明,地质高背景区的稻鱼共生系统整体呈现低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风险评估 地质高背景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地区稻鱼共生技术探析
10
作者 张文婷 吴珂琦 《南方农业》 2025年第12期181-183,187,共4页
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为促进稻鱼共生系统在关中地区的推广应用,介绍稻-鳖、稻-鱼、稻-虾-鳜鱼等稻鱼共生模式下的相关技术,包括稻田设施建设、苗种投放、投饲管理、水质... 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是一种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生产模式。为促进稻鱼共生系统在关中地区的推广应用,介绍稻-鳖、稻-鱼、稻-虾-鳜鱼等稻鱼共生模式下的相关技术,包括稻田设施建设、苗种投放、投饲管理、水质管理、病害防治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养殖技术 种植技术 关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的族群认同辨析——基于贵州省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的实证案例
11
作者 姚鹏 朱冠楠 《乡村论丛》 2024年第6期87-93,共7页
族群认同是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伦理认知和情感依附,反映个体在文化、价值和权属层面的归属感。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案例,在民族生态学的视角下对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族群认同进行综合分析... 族群认同是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的伦理认知和情感依附,反映个体在文化、价值和权属层面的归属感。本文以贵州省从江县侗乡“稻鱼鸭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案例,在民族生态学的视角下对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族群认同进行综合分析,依据田野实证资料和民族学文献资料将族群认同理论引入农业文化遗产的叙事框架,探讨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对族群认同的深刻影响,诸如身份构建、动态适应、利益共享、情感皈依等,进而揭示民族地区农业文化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农业文化遗产 族群认同 侗乡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系统的发展与未来思考 被引量:53
12
作者 胡亮亮 唐建军 +8 位作者 张剑 任伟征 郭梁 Matthias Halwart 李可心 朱泽闻 钱银龙 吴敏芳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68-275,共8页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 耕地和淡水是保证全球食物可持续供应所必不可少的资源,如何有效利用有限的水土资源、在保障食物供给的同时降低农业生产过程对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重大挑战。稻-鱼系统(本文的"鱼"是水产生物的统称)是通过有效利用水土资源同时产出稻谷和水产品的重要农业方式,对保障区域食物供给和保护当地资源和环境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来全球稻鱼-系统迅速发展,至目前全球六大洲的稻作区共28个国家都有了稻-鱼系统的分布;在中国稻-鱼系统也正由原来传统、规模小、养殖单一的模式逐渐发展为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养殖多样化的模式。大量研究表明,稻-鱼系统可实现水稻产量稳定和获得水产品,稻-鱼系统同时具有化肥农药减量和农业面源污染降低等效应;稻-鱼系统也有助于解决水产单一养殖而产生的面源污染。虽然全球1.63亿hm2稻田面积90%以上具有发展稻-鱼系统的潜力,但目前稻-鱼系统的比例仍很低,我国稻-鱼系统面积也仅占稻田面积的4.48%。因此,保障稳产高效可持续的稻-鱼系统发展,需要对不同稻作区发展稻-鱼系统的生态经济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评估,同时必须建立新的技术体系(田间设施、种养结合技术、农业机械等),并适当扩大规模和创建品牌以增加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 水产养殖 -系统 生态效应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比较--以浙江省青田县和贵州省从江县为例 被引量:25
13
作者 张丹 刘某承 +3 位作者 闵庆文 成升魁 孙业红 焦雯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0-36,共7页
石油农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与环境受损。人们在寻找新的农业途径时,将目光转向传统农业,开始对传统农耕模式的价值进行挖掘。稻鱼共生是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因其历史悠久、景观独特和效益显著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 石油农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与环境受损。人们在寻找新的农业途径时,将目光转向传统农业,开始对传统农耕模式的价值进行挖掘。稻鱼共生是最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生态农业模式之一,因其历史悠久、景观独特和效益显著而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之一。在数千年的农耕文化演变过程中,同宗的青田县和从江县的传统农业系统,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以养鱼为主和以种稻为主的稻鱼共生系统。本文采用市场价值法、造林成本法、替代价格法、大气污染治理成本法和水库工程费用法等,分别对青田县和从江县传统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以养鱼为主的青田县直接经济价值比以种稻为主的从江县平均每公顷高近1.70万元,但其间接价值却比后者低,从江县稻鱼共生系统的气体调节和养分保持价值分别是青田县的1.35和1.59倍。最后,本文提出了提高农民收入的途径,以更好地保护这一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 共生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价值评估 共生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分析——以中国南方10省为例 被引量:24
14
作者 胡亮亮 赵璐峰 +5 位作者 唐建军 郭梁 丁丽莲 张剑 任伟征 陈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981-993,共13页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 稻田浅水环境为许多水产动物提供了生境,也为稻鱼共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但是,一个区域的稻田是否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常常受到当地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了解这些影响对有效推广稻鱼共生系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我国南方10省为研究区域,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推广潜力。研究利用气象资料和农业统计数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地理分布数据库,确定了15个影响稻鱼共生系统推广效率的指标,通过指标的层级模型和线性加权评分法对不同稻田的推广优先等级进行评估,并构建了基于稻田总面积、推广率和单产水平下鱼产量估算的简易模型。结果表明,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研究区域内的稻田可划分为4个推广优先等级,面积占比分别为:等级1占29.6%(3.59×10^6hm^2),等级2占16.9%(2.05×10^6hm^2),等级3占24.2%(2.94×10^6hm^2)和等级4占29.4%(3.57×10^6hm^2);其中湖南、四川、江西和浙江4省的稻田50%以上属于等级1和等级2,而在云南和贵州基本上所有的稻田都属于等级3和等级4。等级1和等级2的稻田适合推广集约型稻鱼共生模式,这两个等级的稻田每个生长季可产出最高鱼产量分别为3.77×10^6t和2.15×10^6t;而等级3的稻田适合进行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相结合的推广方式,粗放型和集约型模式最高鱼产量分别为0.62×10^6t和3.09×10^6t。本研究主要结果为合理制定稻鱼共生系统推广策略提供借鉴,也可为国内外稻田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系统 推广优先级 地理信息系统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被引量:68
15
作者 孙业红 闵庆文 成升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91-994,共4页
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提高农业生产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相关经济效益等经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如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环... 浙江青田县的"稻鱼共生系统"作为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具有提高农业生产收入,降低生产成本,产生相关经济效益等经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复合农业生态系统,还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如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另外,"稻鱼共生系统"还具有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研价值和示范价值。这些价值的研究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共生系统 遗产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以青田稻鱼共生农业系统为例 被引量:40
16
作者 王欣 闵庆文 +1 位作者 吴殿廷 王旭海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3-67,共5页
文章探讨了对农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确定了在保护遗产的使命之下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式。文章认为:青田农业遗产旅游是一种综合型的生态旅游,而且以社区旅游的模式来组织旅游活动较合理。最后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和建议:通过典... 文章探讨了对农业遗产进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确定了在保护遗产的使命之下进行旅游开发的方式。文章认为:青田农业遗产旅游是一种综合型的生态旅游,而且以社区旅游的模式来组织旅游活动较合理。最后还提出了具体的开发思路和建议:通过典型生态旅游社区的构建,展示一个世外山村和谐的生产生活方式,让游客在村民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充分接触中感受生活,营造现代人精神回归的心灵家园。在人与自然和谐系统之下,梳理出景区的旅游产品体系,包括研修教育、山村风情体验、乡土娱乐、山水休闲和文艺部落休闲等5个主要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共生农业系统 旅游开发 青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萍—鱼系统中红萍氮素吸收利用及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翁伯琦 唐建阳 +1 位作者 陈炳焕 刘中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25-31,共7页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 本文报道以红萍为饵料,鱼类对红萍氮素消化吸收、转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草鱼和尼罗罗非鱼对红萍氮素的消化和吸收率约为60%,其中30%红萍氮素转化为鱼体动物蛋白,另外约30%氮素排出体外。在田间条件下,尼罗罗非鱼摄食红萍,每季平均增长率约为41—40%。稻田养鱼,以萍喂鱼,鱼粪肥田,萍体氮素得以吸收利用,效益明显。在稻萍鱼体系中,当季红萍氮素的总利用率可达45—50%,而红萍单作肥料处理其利用率仅为30—36%,第二季作物对红萍残留氮素回收率可达7.83—9.64%,比红萍单作肥料处理高3.33—4.11%。第二季残效明显优于红萍压施处理,晚季稻谷产量的增产率可达13—25%,比压施红萍作肥料处理高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萍 -萍-系统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素平衡的研究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4 位作者 汪金平 展茗 袁伟玲 高超 潘圣刚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26-1334,共9页
通过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中地区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素动态及平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各处理,主要的N输入来自施肥、降雨和灌溉水,其中降雨的N输入量为42.83kgN·hm-2,灌溉水N的输入量分别为34.36(CK... 通过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华中地区稻鸭、稻鱼共作生态系统N素动态及平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各处理,主要的N输入来自施肥、降雨和灌溉水,其中降雨的N输入量为42.83kgN·hm-2,灌溉水N的输入量分别为34.36(CK)、32.72(RD)和41.72kgN·hm-(2RF)。主要的N损失包括N2O释放、NH3挥发、N淋失、鸭和鱼的收获及水稻吸N。CKN2O释放损失量为4.04kgN·hm-2,显著低于RD的4.31kgN·hm-2和高于RF的3.76kgN·hm-2,表明稻田养鸭能增加N2O释放损失而养鱼则降低N2O释放损失。RD和RFNH3挥发损失分别为43.09和44.89kgN·hm-2,低于CK,这与鸭和鱼的存在降低了田面水pH有关。CK、RD和RFN淋失量分别为6.73、6.11和5.81kgN·hm-2。因鸭和鱼收获而损失的N量分别为0.60和0.18kgN·hm-2。水稻N的吸收是稻田最主要的N损失,CK、RD和RFN吸收量分别为(219.95±20.61)、(273.65±53.49)和(279.22±17.47)kgN·hm-2。N平衡分析显示,施肥和水稻吸N是影响N平衡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而NH3挥发损失、降雨和灌溉水N的输入也是影响N平衡的重要因素;与CK相反,由于鸭和鱼的存在,RD和RF为N平衡为正,表明鸭和鱼的存在加速了土壤有机N营养的周转,从而显著提高了水稻N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 灌溉水 N淋失 N平衡 NH3挥发 N2O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N和土壤酶活性动态 被引量:38
19
作者 李成芳 曹凑贵 +4 位作者 徐拥华 汪金平 展茗 杨学伟 庞海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905-3912,共8页
在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采用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利用氯仿熏蒸培养法、苯酚钠比色法、TTC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和研究了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MBN)和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 在一个水稻生长季节,采用田间采样与室内分析的方法,利用氯仿熏蒸培养法、苯酚钠比色法、TTC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和茚三酮比色法测定和研究了稻鸭与稻鱼生态系统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MBN)和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土壤养分和水稻吸N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随着水稻的生长,土壤微生物量N表现为先上升随后下降,于成熟期有所回升趋势;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速效N、全N和全P不相关;由于水稻与微生物对养分的竞争,土壤微生物量N与水稻吸N量不相关;稻田养鸭,养鱼显著地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N。(2)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都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不大;稻鸭与稻鱼共作显著地提高了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而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不大;线性相关分析表明,在一个稻季内,土壤脲酶和脱氢酶活性与土壤速效N负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土壤全N和全P不相关;土壤脲酶、脱氢酶和蛋白酶活性与水稻吸N量呈显著相关。(3)稻田土壤微生物量N与土壤酶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与生态系统 微生物量氮(MBN) 土壤酶 动态 吸N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鱼复合生态系统对水田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33
20
作者 孙刚 房岩 +1 位作者 韩国军 付艳苹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24,47,共5页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 2007年和2008年对稻-鱼(泥鳅)复合生态系统的水田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定位定量研究。与对照相比,养鱼稻田土壤容重平均降低0.09 g/cm3,土壤总孔隙度平均提高9.15%,>0.25 mm团聚体平均增加4.64%,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高于对照处理,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土壤分散系数平均减少6.25%,结构系数平均增加8.30%;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平均增加16.5 mV,还原物质总量、活性还原物质含量、Fe2+含量和活性有机还原性物质含量分别平均降低0.42、0.46、0.26和0.21 cmol/kg。养鱼稻田土壤的通气性、结构稳定性和团聚化程度增强,分散性减弱。底栖鱼类有效改善了稻田土壤理化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水田 土壤质量 理化性状 生物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