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统稻鱼系统生产力提升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46
1
作者 丁伟华 李娜娜 +3 位作者 任伟征 胡亮亮 陈欣 唐建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8-314,共7页
如何在提升传统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同时又不破坏其内涵、还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受到研究者持续性关注的挑战性课题。本研究以具有1 200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例,研究稻鱼系统鱼的放养密度对生产力和环境的影响,... 如何在提升传统农业系统生产力的同时又不破坏其内涵、还对环境不产生负面影响,是一个受到研究者持续性关注的挑战性课题。本研究以具有1 200年历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例,研究稻鱼系统鱼的放养密度对生产力和环境的影响,探讨能够显著提升稻鱼系统生产力且又不破坏其传统性(产品优质、环境友好)的途径。研究表明,传统稻鱼系统(RF)(田鱼目标产量375 kg.hm 2)与水稻单作系统(RM)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及铵态氮(NH4+-N)含量均没有显著性差异。随着田鱼养殖密度提高(鱼产量由750 kg.hm 2提高到3 000 kg.hm 2)和饲料投入的相应增加,稻鱼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产出大幅度提高(稻鱼系统的净经济收入增加25.2%~101.4%),但稻鱼系统(RF)水体的COD值及TN、TP和NH4+-N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当鱼目标产量增至3 000 kg.hm 2时,水体TP含量和COD值显著提高,面源污染风险增加。分析还表明,鱼放养目标产量为2 250 kg.hm 2时,稻鱼系统经济效益最佳,此时净经济收入比传统稻鱼系统增加55.9%,并且不会对水体环境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鱼系统 产量 养殖密度 稻田水体COD 稻田水体氮磷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稻田水体中的甲磺隆、苄嘧磺隆残留 被引量:7
2
作者 杨俊 王文辉 +1 位作者 王齐 孙晓东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2011年第3期176-180,共5页
建立了水体中甲磺隆、苄嘧磺隆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水样中的甲磺隆和苄嘧磺隆经C18固相萃取小柱萃取,然后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分离,以0.05%乙酸/甲醇为流动相进行... 建立了水体中甲磺隆、苄嘧磺隆残留检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水样中的甲磺隆和苄嘧磺隆经C18固相萃取小柱萃取,然后用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分离,以0.05%乙酸/甲醇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采用正离子电喷雾电离模式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甲磺隆、苄嘧磺隆在1.0~500.0μ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 7和0.999 9,检出限分别为0.002 5μg/L和0.005μg/L,回收率为87.6%~98.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 稻田水体 甲磺隆 苄嘧磺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作对稻田水体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王昌付 汪金平 曹凑贵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933-937,共5页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稻鸭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的土壤取样,研究不同稻田生态系统水体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稻鸭共作使水体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减少。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使底栖动物的个体总数减少较大,后期与... 在水稻不同生育时期对稻鸭共作稻田和常规稻田的土壤取样,研究不同稻田生态系统水体底栖动物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与常规稻田相比,稻鸭共作使水体底栖动物的种类数减少。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使底栖动物的个体总数减少较大,后期与常规稻田差异较小。水稻各生育时期常规稻田和稻鸭共作稻田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均为水稻生育前期稻鸭共作稻田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高于常规稻田,而后期低于常规稻田。研究结果为规范稻鸭共作稻田水分管理和稻鸭共作技术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稻鸭共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鸭共作 稻田水体 底栖动物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稻田水体中苄嘧磺隆与甲磺隆及乙草胺残留量 被引量:10
4
作者 黄梅 刘志娟 蔡志敏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13-215,共3页
为快速准确检测稻田水体中苄嘧磺隆、甲磺隆、乙草胺的残留量,样本采用液-液分配提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同一色谱柱上分离后进入紫外检测器检测,苄嘧磺隆、甲磺隆、乙草胺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1%~96.5%,89.3%~92.3%和89.1%~95.4%,标... 为快速准确检测稻田水体中苄嘧磺隆、甲磺隆、乙草胺的残留量,样本采用液-液分配提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同一色谱柱上分离后进入紫外检测器检测,苄嘧磺隆、甲磺隆、乙草胺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0.1%~96.5%,89.3%~92.3%和89.1%~95.4%,标准偏差分别为8.3%,9.9%,5.1%,线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86,0.993,0.9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苄嘧磺隆 甲磺隆 乙草胺 高效液相色谱 稻田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北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吴嫔 朱玉麟 +4 位作者 赖乾 江婷 吴松 熊忠华 肖海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93-402,共10页
【目的】浮游动物是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稻田水体生态环境监测和农田食物网结构功能分析有重要的参考指示价值。通过分析赣北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为评估水稻栽培管理措施中农药施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提供... 【目的】浮游动物是稻田水体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稻田水体生态环境监测和农田食物网结构功能分析有重要的参考指示价值。通过分析赣北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为评估水稻栽培管理措施中农药施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江西省3市6县区的9个样点,对稻田农药区和无农药区的水体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江西赣北地区稻田水体浮游动物共有53属107种,主要类群为轮虫有43属90种,占种类总数的84.1%;9处采样点主要优势种有桡足类无节幼体、广布中剑水蚤、囊形单趾轮虫、十指平甲轮虫和纵长晓柱轮虫,不同采样点优势种构成变化明显。综合比较各样地农药区与非农药区显示,非农药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和个体丰富度总体高于农药区,多数采样点非农药区的浮游动物物种多样性(H)和物种丰富度(ds)相对高于农药区。【结论】稻田水体浮游动物群落以轮虫为主,其次是桡足类,枝角类最少。农药施用对稻田水体中浮游动物群落有明显影响。研究结果对评估区域稻田水体生态系统浮游动物结构和稻田水肥农药管理措施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水体 浮游动物 农药 多样性 丰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介电特性的稻田水体稻瘟灵监测装置研制与试验研究
6
作者 钟声 刘木华 +1 位作者 袁海超 赵进辉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49-1260,共12页
【目的】稻田农药使用为稻田作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精准施药对于农业生产、环境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稻田常用农药稻瘟灵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农药含量实时监测装置以实现稻田水体稻瘟灵含量的远程实时监测,为水体相关... 【目的】稻田农药使用为稻田作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精准施药对于农业生产、环境及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以稻田常用农药稻瘟灵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农药含量实时监测装置以实现稻田水体稻瘟灵含量的远程实时监测,为水体相关农药快速检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介电特性与LoRa技术开发了一种稻田水体稻瘟灵含量的实时在线监测装置。装置的硬件部分包括硬件电路与结构组件。该装置的硬件电路以STM32单片机作为主控,相关模块包括激励信号源模块、检测与信号采集模块、输入输出模块;结构组件由太阳能面板、主控电路盒、支撑部件和检测探头盒4个部分组成,采用监测站式安装工作。软件部分以MDK 5.0为开发环境,采用C语言开发设计。程序主要由初始化程序、AD9859扫频程序、数据采集程序、LibSVM程序、串口发送程序、LoRa配置程序和LCD显示程序组成。试验对幅值比、相位差、幅值比原始电压、相位差原始电压4种数据经CARS(competitive adaptive reweighted sampling)特征提取后建立了SVR回归预测模型。【结果】对该装置进行了试验性能验证,以稻田水体作为空白水样,依次添加稻瘟灵原液后得到被测样本。在25℃的试验温度下,针对0~44 mg/L质量浓度的23个低浓度稻瘟灵溶液样本进行检测。其中以幅值比建立的预测模型决定系数R^(2)高达0.9959,RMSE仅为2.433 mg/L,且4种预测模型R2都在0.99以上。通过对频率点特征提取,使得单次检测仅需30 min,可实现快速、简便、准确的测量稻瘟灵含量。【结论】该装置对于稻田水体稻瘟灵含量具有较高精度的检测,单次检测速度较快,稳定性高。同时设备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配合LoRa物联网可实现远程在线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灵 STM32 稻田水体 实时监测 介电特性 监测装置 农药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分蘖期沼液施灌对农田水体氮素的影响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子臣 管永祥 +4 位作者 盛婧 梁永红 吴昊 陈留根 郑建初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544-1551,共8页
沼液作为农牧生产废弃物能源化的副产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又是水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为研究农田安全消纳沼液技术,本文通过设置BS10(一次性基施沼液1 000 t·hm^-2)、300%BS(沼液3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 沼液作为农牧生产废弃物能源化的副产物,是农业面源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又是水环境保护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为研究农田安全消纳沼液技术,本文通过设置BS10(一次性基施沼液1 000 t·hm^-2)、300%BS(沼液3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灌沼液635.29 t·hm^-2)、200%BS(沼液2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灌沼液423.53 t·hm^-2)、100%BS(沼液100%常规施N替代,分蘖期施灌沼液211.76 t·hm^-2)、CF(常规施肥)、CK(不施肥)等处理,监测了稻麦两熟制农田稻季分蘖期田面水及不同深度下渗水水体氮素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沼液施灌明显增加了田面水总氮和铵态氮浓度,且随沼液施灌量的增加而增大。各沼液施灌处理田面水中氮素含量以铵态氮为主,浓度随着时间推移明显降低。与施灌后1 d比较,各处理总氮浓度在施灌后3 d下降达46.67%-73.26%,铵态氮浓度下降达47.52%-67.60%,其中,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总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26.59%、26.43%、24.38%、10.25%,铵态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14.73%、17.29%、20.08%、6.47%;施灌后7 d总氮浓度下降69.15%-86.43%,铵态氮浓度下降75.25%-83.73%,其中,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总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13.16%、12.27%、11.60%、5.96%,铵态氮下降速率分别高出CF处理6.05%、6.21%、8.48%、3.55%。因此认为沼液施灌后的前3 d是稻田消解沼液的关键时期,也是通过控制灌排水减少径流氮损失的关键时期。与常规施肥处理比较,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对40 cm处下渗水总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增加了60 cm处下渗水总氮和铵态氮浓度,施灌后7 d,BS10、300%BS、200%BS、100%BS处理60 cm处下渗水总氮含量分别高出CF处理0.37 mg·L^–1、0.67 mg·L^–1、0.13 mg·L^–1、0.23 mg·L^–1。BS10、200%BS处理60 cm处下渗水铵态氮含量分别高出CF处理0.02 mg·L^–1、0.36 mg·L^–1。施灌3 d后100%BS处理对田面水影响最小,对不同深度下渗水的影响也较低。40 cm处下渗水和60 cm处下渗水总氮浓度各处理重复值之间变化幅度较大,方差分析显示在0.05水平下无显著性差异。结合水稻安全生产,建议分蘖期沼液施灌应控制在211.76 t·hm^-2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沼液 稻麦两熟制农田 稻田水体 氮素 水稻安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