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典型稻作梯田土壤有机碳积累及其来源表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韩玥 赵正 +8 位作者 田静 龙国刚 龚婧雯 王廷好 沈易 毛子仪 李恋卿 张旭辉 潘根兴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9-148,共10页
研究长期耕作管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固持能力及其积累机制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的前沿。我国南方山区稻作梯田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本研究旨在剖析其千年可持续水稻生产下有机碳的积累特征,探索基于自然的农田固... 研究长期耕作管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固持能力及其积累机制是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研究的前沿。我国南方山区稻作梯田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全球重要农业遗产,本研究旨在剖析其千年可持续水稻生产下有机碳的积累特征,探索基于自然的农田固碳技术途径。以我国南方山区5处典型稻作梯田系统为研究对象,采集0~20 cm(表土)、20~40 cm(心土)和40~60 cm(底土)深度土壤样品,分析土壤有机碳形态与分布特征,同时采用生物标志物分子提取和GC-MS鉴定技术,分析木质素及氨基糖含量变化来解析有机碳的不同来源。结果表明:供试5处梯田表土有机碳积累水平差异极大,发育于沉积岩的四川新山梯田和高坎梯田黏粒含量高达40%,各层有机碳含量在15.58~47.78 g·kg^(-1)范围内,而发育于花岗岩的江西上堡梯田、浙江云和梯田和湖南紫鹊界梯田的砂粒含量高达40%~66%,各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在7.41~30.86 g·kg^(-1)范围内。在深度上,土壤有机碳分布存在分层性:表土有机碳含量(17.98~47.78 g·kg^(-1))大幅高于心土、底土;相较于表土,心土层SOC含量降低24.8%~62.2%,底土层SOC含量则降低47.1%~76.0%。表土具有较高的木质素含量及较低的氧化程度,较高的MBC(微生物生物量碳)/SOC值、POC(颗粒态有机碳)/MA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值及较低的DOC(溶解性有机碳)/SOC值;相反,心土、底土有机碳含量较为匮缺(除高坎梯田外,均低于20 g·kg^(-1)),MAOC占比较高。所有样品的总有机碳含量与木质素酚含量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09,P<0.01)。研究表明,植物源有机碳因颗粒态物理保护作用而在黏质水稻土中积累,这是千年稻作梯田有机碳稳定积聚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梯田 土壤有机碳 木质素 氨基糖 有机碳固定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遗产对比视角下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及系统机理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宇亮 于学润 +1 位作者 角媛梅 孙松林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2,共8页
【目的】通过阐释稻作梯田系统的概念,厘清其系统机理与生成原理,对稻作梯田系统多重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分析分属于不同遗产体系的官方文本,探讨稻作梯田系统在不同遗产体系中的价值内涵,基于生成整体... 【目的】通过阐释稻作梯田系统的概念,厘清其系统机理与生成原理,对稻作梯田系统多重价值的挖掘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方法】分析分属于不同遗产体系的官方文本,探讨稻作梯田系统在不同遗产体系中的价值内涵,基于生成整体原则,选择红河哈尼梯田、紫鹊界梯田、龙脊梯田、伊富高水稻梯田、巴厘岛的梯田作为遗产案例进行研究。【结果】1)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涉及文化景观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稻作梯田系统由5个子系统共同构成复杂系统:以自然为基础、梯田为核心、村落为目的、灌溉为支撑、观念为存续,5个子系统的主导价值共同构成了整体价值。【结论】1)不同遗产体系之间存在广泛交叉与复杂关联,稻作梯田系统是具有交叉与关联特征的典型对象。2)就文本内涵而言,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源自同一空间要素可以同时满足不同遗产体系的普遍标准,其中文化景观遗产属于综合性遗产,其他遗产属于专项遗产。3)就系统机理而言,稻作梯田系统的多重价值源自其构成及相互关系:5个具备不同主导价值的子系统遵循生成整体原则,以“3个层级,2种联系”形成高度自洽的复杂系统,并呈现兼具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整体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遗产 文化景观 多重价值 稻作梯田系统 系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背景下我国南方典型古稻作梯田系统土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3
作者 郭子荣 邓楚雄 +1 位作者 姚鹏 刘窑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0,共9页
稻作梯田是我国南方山区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近年来因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面临着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的转变。本文选择我国南方山地7个典型古稻作梯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和2023年2期遥感影像,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因素。结果表... 稻作梯田是我国南方山区重要的土地利用方式,近年来因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面临着土地利用结构与功能的转变。本文选择我国南方山地7个典型古稻作梯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7和2023年2期遥感影像,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各梯田系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总体情况较为稳定,尽管这些梯田系统已被纳入多项重要遗产名录和旅游景区,但退耕现象依然存在。(2)土地利用动态度有一定的地域差异,综合动态度和建设用地单一动态度总体趋势由西向东增大。(3)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促使梯田区域的土地利用行为主体多元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发生显著变化。虽然旅游开发为当地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增长,但梯田旅游附加产业尚未形成系统,劳动力流失和梯田撂荒问题依然严峻,需加强旅游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注重梯田景观保护和梯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古稻作梯田系统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以广西龙胜龙脊梯田为例 被引量:24
4
作者 鲍青青 钟泓 +1 位作者 谭燕瑜 王亚娟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74-79,共6页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记忆,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遗产地生态-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文章借鉴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了南方...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在自然生态环境的空间记忆,对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景观基因特征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深入了解遗产地生态-生产-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过程,从而促进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文章借鉴文化景观基因理论,探索了南方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文化基因特征识别方法与过程,并建立了文化景观基因特征分析框架,从文化景观基因形态、特征和功能地位等方面对其特征进行了解读。结果表明:(1)稻作梯田聚落景观形态由以梯田环境为基础的本底层、以稻作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层和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精神层共同构成。(2)山水林田寨景观格局中蕴含壮瑶民族"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生态智慧;稻作梯田耕种方式呈现出"自给自足、精耕细作"的农耕文化;敬畏自然、恪守村规民约的生活方式体现了"勤俭务实、互惠互利"的族群观。(3)村民生计、生态保障和村落治理互利互哺、耦合均衡,共同促进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稻作梯田 农业文化遗产地 文化景观基因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补偿标准对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以云南省红河县哈尼稻作梯田为例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某承 白云霄 +1 位作者 杨伦 焦雯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39-1349,共11页
设计和制定针对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农田环境治理与保护。但补偿政策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农户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响应情况和实施力度。为研究不同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优化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哈尼稻作... 设计和制定针对农田面源污染的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有效促进农田环境治理与保护。但补偿政策的效果如何,取决于农户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响应情况和实施力度。为研究不同的生态补偿标准对优化农户生产行为的影响,本文以中国云南省哈尼稻作梯田为例,将农户分为高、低海拔两个小组,建立农户多目标生产决策模型,通过设定不同补偿标准,对农户生产行为进行预测,分析了不同补偿标准对农户种植决策和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补偿激发了农户的农业生产热情,农户倾向选择更为复杂但收益更高的种植结构。随着生态补偿标准的提高,农户的种植决策对标准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同时高海拔组对标准的敏感性高于低海拔组,其种植结构变化的幅度也明显高于低海拔组,其化肥农药投入强度的削减幅度大于低海拔组。当生态补偿标准达到3000元·hm^-2时,水稻、玉米、套种大豆、套种玉米的面积比分别为60%、4%、18%、18%,化肥农药分别减少37%、49%、37%、44%。生态补偿标准通过改变农户的种植决策和化学品投入,最终对农户的收入产生影响:高海拔组,随补偿标准的提高,农户总收益先降后升,当补偿标准为1650元·hm^-2时,收益到达拐点;当生态补偿标准超过1650元·hm^-2时,不仅能达到农户减施化肥农药的效果,也能保障农户的收益。但低海拔组,随补偿标准的提高,水稻、单作玉米、玉米套种大豆的总收益持续下降,农药化肥减施对总收益的影响较大,农户对生态补偿的响应也较低。总之,生态补偿对农户生产行为有明显影响,且此影响与生产环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补偿 农户行为 种植决策 化肥农药减施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哈尼稻作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综述 被引量:29
6
作者 张永勋 闵庆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60-469,共10页
梯田是人类依山势就地利挖掘而成的山地农业生产系统,许多梯田至今仍发挥着生产功能,展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和传统农业知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既是典型的山地生态... 梯田是人类依山势就地利挖掘而成的山地农业生产系统,许多梯田至今仍发挥着生产功能,展现了人类适应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其包含的生产技术、农业管理经验和传统农业知识,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既是典型的山地生态农业模式,也是杰出的生态与文化景观,更是弥足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稻作梯田为其极具代表性的重要类型。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于无法使用机械化作业,稻作梯田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劣势愈加突出。一些地方还因为旅游业的不合理发展,引发了梯田农业系统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诸多问题,甚至因改种旱作或抛荒造成了梯田的垮塌。稻作梯田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系统收集国内外稻作梯田保护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从保护对象、保护措施、主要问题及原因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稻作梯田的保护对象包括梯田景观、梯田生态和梯田文化3个部分。其中,梯田景观包括梯田结构、水源涵养林、农田灌溉系统和村落;梯田生态包括传统作物品种、生物多样性、农田环境质量和传统小农复合经营模式;梯田文化则包括居民服饰、建筑物等物质文化,以及歌舞、节庆等精神文化和水资源管理、森林管理等制度文化构成的非物质文化。2)造成稻作梯田景观破坏、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传统文化面临失传等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冲击、市场需求的驱动、传统农业比较效益低和替代性产业发展不合理等。3)稻作梯田的主要保护措施包括:适度的产业发展、构建和完善保护管理制度和机制、加强科学研究等。未来稻作梯田保护研究,应在强调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放在梯田系统退化的内在与外在因素、长期监测与动态评估、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与途径和典型案例跟踪及评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梯田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生态与文化景观 山地生态农业 农业生物多样性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作梯田自流灌溉系统的组成及其管理 被引量:3
7
作者 彭圣军 王姣 +1 位作者 刘颖 胡强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81-84,共4页
梯田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水土保持工程,稻作梯田自流灌溉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代表。通过梳理近年来稻作梯田自流灌溉系统相关研究成果,明确该灌溉系统的组成部分,分析影响该灌溉系统的主要因素,探... 梯田是人类改造自然过程中创造的一种水土保持工程,稻作梯田自流灌溉系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典型代表。通过梳理近年来稻作梯田自流灌溉系统相关研究成果,明确该灌溉系统的组成部分,分析影响该灌溉系统的主要因素,探究该灌溉系统的管理方式,为稻作梯田自流灌溉系统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也为现代农田水利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梯田 自流灌溉 影响因素 管理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生计的制度保障研究——以侗族稻作梯田建构为例 被引量:8
8
作者 罗康隆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9,共5页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 任何一种生计方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体系来支撑,侗族地区的稻作梯田建构是一项劳神费时的社会工程。如果没有可持续运行的制度性保障,梯田的建设是不可能完成的,即使建成了也很难稳定运行,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的侗族集聚区的梯田建设就突出地表现出这一特点。当地的梯田建设制度,不仅维护了稻作梯田的规范使用,避免了使用权、所有权的纠纷,而且彰显了社区公益合作的人生价值,以为己利他的方式来保障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稻作梯田 制度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脊稻作梯田休闲期的土壤水分、养分与酶活性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靳振江 颜秋梅 +4 位作者 吴淼 王家丽 章俊 顾中玮 王晓彤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7-182,共6页
为了解休闲期稻作梯田的土壤水分、养分和酶活性特征对提高梯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水平状况的影响,在广西龙脊梯田景区内采集休闲期19个稻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龙脊稻作梯田土壤水分、pH、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总... 为了解休闲期稻作梯田的土壤水分、养分和酶活性特征对提高梯田土壤有机碳的固持水平状况的影响,在广西龙脊梯田景区内采集休闲期19个稻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和酶活性,结果表明:龙脊稻作梯田土壤水分、pH、有机碳、总氮、碱解氮、总磷和速效磷的平均值分别为40.58%、4.76、18.82 g/kg、1.97 g/kg、97.51 mg/kg、0.32 g/kg和68.61 mg/kg,土壤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平均值分别为5.01 mg/(g·24 h)、4.02 mg/(g·24 h)和9.75 mg/(g·2 h);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和3个土壤酶活性之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归一化的土壤养分和归一化的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上,在休闲期提高土壤水分有利于龙脊稻作梯田土壤总有机碳的固持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脊稻作梯田 休闲 水分 养分 酶活性 土壤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脊稻作梯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晓彤 靳振江 +4 位作者 周军波 程跃扬 袁武 潘复静 刘德深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5-376,共12页
为研究稻作梯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特征,以龙脊稻作梯田为研究对象,在19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地采集耕层土壤样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对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利用FAPROTAX功能预测软件对细菌的功能类群进行预测。结果表明... 为研究稻作梯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特征,以龙脊稻作梯田为研究对象,在19个不同海拔高度的样地采集耕层土壤样品,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法对细菌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利用FAPROTAX功能预测软件对细菌的功能类群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龙脊稻作梯田优势门为变形菌门和绿弯菌门,丰度分别为37.40%~63.28%和11.30%~40.78%;优势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和罗思河小杆菌属,丰度分别为7.13%~20.87%和2.34%~21.53%。土壤细菌优势OTUs聚类热图分析显示,与细菌丰度显著相关的环境因子为pH、碳氮比、海拔和碱解氮。共预测到51个功能类群,其中,反硝化类功能类群、硫呼吸类功能类群和烃降解类功能类群受以上几种环境因子影响显著。研究表明,龙脊稻作梯田土壤pH、碳氮比、海拔和碱解氮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梯田 细菌群落 功能类群 pH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云和稻作梯田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11
作者 陈海生 《安徽农学通报》 2014年第13期101-101,157,共2页
该文简述了实行稻作梯田生态补偿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云和稻作梯田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生态补偿标准的测算方法及确定生态补偿标准应考虑的因子:成本旅游效益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旨在为云和稻梯田生态补偿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和 稻作梯田 生态补偿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黔东南稻作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被引量:6
12
作者 吴寿昌 黄婧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84,I0002,共5页
为促进黔东南梯田及农耕文化的宣传和保护,从黔东南梯田(腰带梯田、鱼鳞梯田和石砌梯田)形成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了各类梯田的工程特点和生态价值,并讨论了如何挖掘和保护梯田的历史文化及生态价值。
关键词 稻作梯田 历史文化 生态价值 黔东南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性传续与社会再生产——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统节庆的形态和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德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昂玛突”“矻扎扎”和“扎勒特”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哈尼族社区公认的三大节庆。以梯田耕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三大节庆蕴藏着稻作梯田系统再生产的基因密码,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统文化赖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三大... “昂玛突”“矻扎扎”和“扎勒特”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中哈尼族社区公认的三大节庆。以梯田耕作祭祀为主要内容的三大节庆蕴藏着稻作梯田系统再生产的基因密码,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传统文化赖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三大节庆之间形成了强协同的高耦合形态,形成一种结构性的传续形态,每年循环往复的节庆展演,彰显了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稳定的文化特质。其稳定的结构性传续形态在社会价值、社会关系和社会情感的维度上,对当地社会有着社会文化再生产的意义和建构有效文化认同的价值,这是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节庆 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结构性传续 社会再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地理学视角下乡村本土农业的社会建构--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案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陶伟 蔡浩辉 廖健豪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7-645,共9页
选取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粮食地理学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网络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多元主体在本土农业生产消费领域中的策略及行为,解读其中的社会建构现象。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领域中多元参与特征显著,优质稻种的... 选取元阳哈尼梯田稻作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粮食地理学的农产品生产-消费网络理论,通过深度访谈等方法分析多元主体在本土农业生产消费领域中的策略及行为,解读其中的社会建构现象。研究发现:农业生产领域中多元参与特征显著,优质稻种的人为筛选、种养品种的多样化以及土地流转的推广均为政府、村民和外来企业为实现各自利益而共同协商达成的策略,不同行动者共同利用与改造着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农产品消费领域中,政府和企业逐步承担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后续工序,国有资本完成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与包装,外来商业资本负责建构商品品牌,满足目标消费者的市场需求是他们的共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地理学 哈尼梯田系统 社会建构 粮食生产与消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感知分析——来自云南哈尼梯田的调查 被引量:32
15
作者 张灿强 闵庆文 田密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8-135,共8页
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要素,农户感知是相关保护与发展措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 农户是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关键要素,农户感知是相关保护与发展措施的信息反馈,也是政策制定和改进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文章基于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的调查,通过构建感知指数体系,评价了农户的遗产保护感知、生态问题感知和旅游发展感知,分析了农户对不同问题感知的相关性以及个人与家庭特征对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和传承遗产的态度是积极的,对发展梯田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然而农户也感知到梯田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对旅游发展总体满意度一般。农户对遗产系统的认知与保护意愿越强,对环境变化的感知和对生态保护的意愿越强烈,旅游发展可以加强农户对梯田的保护意愿。农户年龄和家庭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对梯田系统的认知程度越高,而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越高的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愿越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中,要加强宣传教育,生态保护优先,发展规划先行,逐步消除农户的消极感知,实现遗产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文化遗产 农户 保护感知 发展感知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哈尼梯田生态系统森林土壤水源涵养功能分析 被引量:21
16
作者 白艳莹 闵庆文 李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6-170,共5页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区红河南岸的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自上而下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森林、村庄、梯田、河谷"四素同构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系统,使得该系统成功地抵御了多年的连续干旱。以哈尼梯田的核... 位于云南省哀牢山区红河南岸的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一,自上而下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森林、村庄、梯田、河谷"四素同构的良性原始农业生态系统,使得该系统成功地抵御了多年的连续干旱。以哈尼梯田的核心区域撒马坝梯田上方的典型森林为对象,对其土壤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平均土壤容重为1.09g/cm3,总孔隙度为65.1%,非毛管孔隙度为18.7%,平均土壤蓄水容量达2 589t/hm2,土壤滞留贮水量达739t/hm2,表层土壤平均初渗率达13.57mm/min,稳渗率达7.22mm/min,充分说明了该区域的土壤水热交换条件和土壤渗透性都十分良好。与我国其他区域森林相比,哈尼梯田森林具有很高的土壤水源涵养能力,是其适应极端干旱气候的重要保障,其模式可为我国适应极端气候变化减少农业经济损失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土壤 水源涵养 极端干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就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答记者问
17
《中国水产》 CAS 2022年第12期22-23,共2页
本刊讯10月2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30日,《意见》全文公开发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就《意见》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如何贯彻执行等问题,回答... 本刊讯10月27日,农业农村部印发了《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0月30日,《意见》全文公开发布,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负责人就《意见》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如何贯彻执行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问:《意见》制定的背景是什么?答: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稻田养鱼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稻田养鱼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等稻渔综合种养系统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保供功能更加凸显,稻渔综合种养产出的水产品已占淡水养殖产量的11%以上;节肥减药效果突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可节省化肥使用30%以上、减少农药使用50%以上;增收增效作用显著,据测算,仅增加水产品一项,稻渔综合种养每年可为农渔民增收600多亿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受到农渔民的广泛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联合国粮农组织 渔政管理 田养鱼 高效生态循环农业 鱼共生系统 渔综合种养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下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被引量:42
18
作者 张灿强 闵庆文 +3 位作者 张红榛 张永勋 田密 熊英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9-176,共8页
农户生计是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之一,也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因素,在贫困地区,遗产保护与农户脱贫的两难困境更为突出。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分析框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为案例区... 农户生计是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之一,也是影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因素,在贫困地区,遗产保护与农户脱贫的两难困境更为突出。本研究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和分析框架,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为案例区域,通过生计资本指标体系构建和量化,对比分析了不同生计途径农户的生计状况。评估结果发现,农户的生计资本均值为2.312,生计资本处于匮乏状态,金融资本值最低,而文化资本值最高。从事农业和打工是当前农户的主要生计途径,旅游接待成为生计拓展的重要形式。三类农户生计资本值和家庭年均收入排序相同,都表现为旅游接待户>打工兼业户>纯农业户,纯农业户的生计状况最差。从单项生计资本看,旅游接待户和打工兼业户的人力资本显著高于纯农业户,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比较中,旅游接待户显著高于其他两类农户,说明人力资本越丰富的农户越可能倾向于兼业,农户开展旅游接待需要较高的物质和金融资本作为基础。这意味着,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要大力提高农户的农业经营收益,延长农业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开展旅游接待培训,从人力、金融等多方面改善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实现生计途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农户 可持续生计 生计资本 贫困 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哈尼族先民的生态观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云昌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4期56-58,共3页
本文从哈尼族对物种起源及其期盼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观念 ;寨址的选定 ;昭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含义 ;对生态资源的利用方式等方面 。
关键词 民族史学 古代 哈尼族 物种起源 寨地 生态观 梯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